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讨论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了,但是“时谈时新”,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究其原因不外乎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以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儿童文学中的营养,包括美感、情趣、想象以及情感却没有能够被儿童很好的领会和吸收。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沉淀。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就是儿童期,因为这一时期人的接收能力最快,儿童期的学习又大多在小学阶段完成,所以小学语文就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出现于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理念奠定了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那么儿童文学究竟是什么呢?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所以应该说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处在接受学习教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儿童文学对他们的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儿童文学在“资源”方面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课内和课外两方面。
第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宝贵的资源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说,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他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也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品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促进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和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儿童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的语言简洁、明确、规范、活泼,这些特征对心智还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儿童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自然而然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延伸
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语文学习规律, 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 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儿童诗的阅读, 能使儿童掌握诗歌带韵律的节奏感;英雄故事的阅读, 能从小就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儿童小说的阅读, 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幻想作品的阅读, 能够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对儿童本身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就是说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我怎样学习》中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 每攀登一级, 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 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 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
第二,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 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 在感情上更要有所触动, 产生深刻的印象, 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得到教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灵的力量, 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第三,审美作用
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不仅应依循美的规律, 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 不仅长得美, 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 她忍辱负重, 经受了种种考验, 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 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第四,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快乐, 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 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 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 需要发泄和排遣, 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 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障碍。那么, 具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综上可见,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正是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儿童文学的发展亟需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同步,儿童文学也亟待发挥其作用,帮助小学语文教育形成特定的教育模式,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这一份特殊的责任更促使儿童文学家不断地自我完善,以展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比较深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历史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文学也受到了各种现实理论和外界力量的侵蚀,受到了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到现今,也逐渐成熟。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当前英语文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引起重视,开展英语文学教学研究,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英语文学(English literature)主要指的就是用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创作者不一定是来自英格兰。在美国文学中的英语作品,也可以将其纳入到英语文学中,但一般情况下美国文学都是按照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进行处理的。英语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其中包括了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文学等,其中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字典等。其中最具代表作品也包含了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乔治・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詹姆士一世的英皇钦定本《圣经》等,都是英文作品中充满智慧的结晶。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穿英语文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一件事物比较感兴趣,就会积极的投入学习中,主动的去了解事物、认知事物。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学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具有生动、形象以及凝练的特性,文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文学语言有生活化的特征,其是来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的一种作品,具有通俗易懂、自然的特征,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对于美丽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与好感,向学生展现英语中的美,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英语和汉语一样,在语言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吐温的小说等都是历史上不朽的佳作,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其中存在的美,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美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英文文学的阅读和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英语文学中,富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句式等,学生通过对英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将其中的知识吸收,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习英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但是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英语交际的情况比较少,其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用于实践,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学生可以借助阅读和学习英文作品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收货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形式,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需要用语文来表达出来,语言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语言中的文化。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将英美国家的不同文化介绍给学生,也是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英语学习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在学会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更需要对其思想、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引起重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光盘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地语言学习环境。
(四)有助于素质和德育教育。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德育教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文学是反应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可以对其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学习英文中的知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在一些经典文学中,包含着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作品中一些观点的影响,在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英语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感受语言文化和魅力,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象、心象和情象境界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使得英语教学更加有魅力,同时也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英语文学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文璐. 新课程标准下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99+402.
[2] 李昆峰. 论英语文学在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应[J]. 大学教育,2014,05:118-119.
[3] 陈小玲. 浅议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2-144.
篇3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语文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07-02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学习是学习,游戏是游戏,两者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游戏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活动,这种观念对教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进行教学,课堂纪律比较严格,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析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进行主动的学习。在进行游戏教学中,游戏教学本身具有趣味性,还具有一定的探索乐趣,学生很容易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动用自己的感官,动用视觉去进行观察,通过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游戏教学中,使学生仔细地体验游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如果游戏活动充满竞争性,学生为了取得胜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游戏教学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2.开发学生的智力。游戏教学中,一般都有开发智力的成分,如想象、分析等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游戏,学生的脑筋会变得更加敏捷,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学生会自己搜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组织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增强。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游戏教学过程包含着美感的因素,文字、图像、声音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游戏教学中,经常穿插着歌唱、朗诵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对美的含义有逐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长城和运河》,这篇文章的感彩比较浓厚,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提供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游戏活动通常会有合作游戏的环节,通过合作,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学生学会了公平、诚实以及尊重他人。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讨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会有自己的认知特点,教师必须考虑到这点。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小学生对时间、空间以及方位的感觉更加完善,对事物的观察更加有序。同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断完善,可以进行一定的抽象记忆。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选择游戏时,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例如在讲解古诗《锄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几个锄头,让学生扮演农民,并准备了几条供擦汗用的毛巾,笔者做出锄禾的示范动作,学生跟着学。通过示范,学生了解农民锄禾的辛苦,从而对“粒粒皆辛苦”有更深的了解。
2.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注重创造性。采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并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该注重游戏的创造性以及挑战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道具,让学生对道具的用途进行讨论,学生之间演练对话的内容,然后上台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外,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可以考虑把以前的知识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在做游戏时,也能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文章《雪儿》,雪儿是一只信鸽,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文章的感情,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玩具鸽,选择一名同学扮演文章中的“我”,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动作和语言的描述,学生充当了临时的小演员,对“我”这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体会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3.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目标。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进行详细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乌鸦和狐狸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知道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动物角色。让学生带上动物的面具,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学生能够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乌鸦以及狐狸的心理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游戏的认识并不客观,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实施后,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游戏教学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参考教学目标,注重游戏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红菊.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2,(11).
篇4
一、从专业学习的需要看语文的重要性
1.语文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所谓基础,是说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是将来从业的基础。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能力。吕淑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主张招收数学研究生先考语文。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职业学校,语文等文化基础课成绩好的学生,其专业课成绩同时也比较好。再比如,高中生学习专业课比之初中生要容易得多,除了生理心理原因外,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中生语文基础比初中生扎实,基础打得牢。
2.语文素养影响专业的发展
孔庆东先生认为:语文不是一个学科,语文是道,语文通往所有的学科,领导所有的学科,覆盖所有的学科,语文学得好,学其他任何学科就会很容易,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个性性格等语文素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专业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通过词汇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专业技术必不可少的。其次,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力正是技术教育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学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形象思维见长,“语文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本身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联想”。没有想象和联想,很难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美感。比如,没有想象就没有上古神话,就没有李白的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屈原的《离骚》;没有想象就没有《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力又是科学技术的生命。我们看到,在创新这一点上,艺术和技术是如此相似,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要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转变,提升综合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从丰富专业技术人员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角度,语文学习是必须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要求他的研究生读《老子》、《论语》。他说:“学习人文有两个好处,一是梳理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感情问题和人性问题,二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灵性问题;人文教育涉及一个人的人品灵性,涉及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对于专业发展的作用。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语文素养犹如人的基因,优化的基因可以使机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可以说,语文素养好,为技术人员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可能,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更加健康活跃。
3.语文教学弥补技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不足
当下,人们对大中专学生人文精神欠缺颇有批评。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缺失,这里姑且称之为“情感危机”。表现为:情感空虚贫乏。如情感淡漠孤僻,缺少热情、爱心和同情、尊重理解与信任;情感消极萎靡,常常有失落、失败、绝望、自卑、嫉妒、报复、敌视等不良情感体验;在情感习惯上,惯于获取而不愿给予,自私自我,不懂得感恩。上述种种,除了家庭和社会原因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片面强调技术技能教育导致的情感教育缺失。从功利主义的需要出发,职业教育过分夸大技术教育的价值,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文化基础教育。近几年在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改革中,课程按模块组成,技能训练按标准化进行。标准化要求学生成为操作能手,能工巧匠。其结果是学生成为没有思想情感的操作机器的“机器”。这种情况在工科类专业尤为突出。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离开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灵魂。“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材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写尽世间万象,凝聚人间真情,语文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可以弥补中职生情感教育的缺失。语文课通过情感呼唤情感,激活情感。在情感的激荡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多情的善感,情感丰富,内心充盈的人。
二、从升学和终身学习看语文的重要性
21世纪影响全球的教育理论当数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对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纲要”明确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语文的工具性决定语文作为学习的基础功能,不仅在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情境;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05-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状态,巧妙地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其思维的浪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其重要性呢?
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用语文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识,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 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习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有获得威信和自尊的需要,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开展作文竞赛、成语接龙、情境对话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的互相争赶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4 利用学生探索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5 利用学生喜欢现代教育设备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迸发问题的火花,提高其注意力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给直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问题的火花。
6 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要五记三忌:
一记方向性、启发性、探究性,具体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记难易要适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三记情感性。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文佳作中的人文精神,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记全员性、主体性。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五记全程性、适应性。教学的自始自终,要自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要求,问题的深度、广度要适当。既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又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忌只为完成教学环节;
二忌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
篇6
所谓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的反映。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感知是认知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感知。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对外界事物反复的感知,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难以产生。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难以产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力并为思维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将理解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智力因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视感知这条线,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主获得知识的机会,削弱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守株待兔”者。
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过程还不能脱离直观。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普遍提前,他们入学年龄仍偏小,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遇事、求知有时凭一点点经验或学习、生活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具体设疑,使他们能在明快、简洁、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认知,并且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从阅读本质特点来看。阅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启迪心智开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和思考。阅读首先是视觉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过渡到思考的过程。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学生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态度。
从教材方面看,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有利条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本选文要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学科以文选为主的教材体系,使语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的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可感知性,特别便于学生“奋其智力,自致其知”。如新教材里的《数字杂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文章,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这样安排,依据了学生年龄特征、生活感受,遵从了从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提高的这条序列。
篇7
关键词:古诗;小学语文;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4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风”吹进了许多国家,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汉语水平与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却出现了日渐衰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不难想象,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提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尤其重要,而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事。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而诵读古诗是有效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有的比重也日愈增大,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听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注重写的能力过程中,听说读这三项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尤其忽视听读能力的培养。而古诗的易读易听性,却能很好的弥补此不足之处。
古诗富有音乐之美。古诗注重声韵搭配,遣词造句,音节长短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古代“诗乐舞”本为一体,因此古诗可以演唱,配上音乐,更是一种妙趣。小学生注意力易转移,古诗这种易唱易读的性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读古诗的过程中,在诵记古诗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富有意境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阐述:“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通过形象鲜明的意象,通过主客融合,营造了诗的不同意境。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通过回忆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诗最基本的要素是词,古诗通过词的表象,构造了诗的意境,因此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古诗中的词语转换为表象,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奠定思维基础。古诗能够提供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词所传达的意思,通过鲜明的意象,在诗的世界中驰骋,理解古诗中饱含的情感与意义。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领略祖国优秀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品格
古诗语言简洁,富有跳跃性,节奏感,遣词造句有着一定的美感。学习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用于听说读写的实际生活中。学习古诗是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对他们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如《示儿》,读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爱国的洗礼。在《咏柳》中,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嫩绿的柳树、活泼的燕子,无不让学生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祖国风景之美。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孔子亦言:“不学诗,无以言。”在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高涨的今天,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更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这也是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然途径与需要。古诗的重要性只是在一些有识人士口中呼喊,还不能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可否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自身的语文潜能
古诗教学中,一首古诗一般使用一课时的时间就可以教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理解了的东西,包括诗歌的内容涵义、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短短时间里,学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去体悟这首诗歌,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领悟能力不强,只通过简单的讲解与背诵,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缺乏的。
2.重视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现代文的掌握,对古诗只要求会写会背,这也导致了教师对古诗的鉴赏力度不够,古诗教学过于浅显,无法把古诗之美展示出来,从而也没办法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因此,应该提高古诗的重视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古诗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把古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品味古诗过程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认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充分认识古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方能更好的克服不足,寻找解决策略,更好发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陶文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2).
[2]张妃.浅析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06).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和升华,情感素质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1.调控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鲜明的情感特点,好奇心强,情感世界丰富,对周遭的事物也拥有较大的热情,但也因为他们的经验、知识和年龄上的局限性,不能从本质上待人待事,遇事容易冲动,情绪多变,自控性又不强。所以在教育小学生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指导,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们提倡鼓励情感教育,其实就是要引导教师尊重学生,有效引导学生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营造教学互长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文所蕴藏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作为学生情感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够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挖掘,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巩固学生的向善情感。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能够时时正确地分辨善恶是非,因此教师的情感取向往往成为学生情感的标准,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影响。情感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发掘学生的悟性,给孩子一双客观看世界的眼睛,使学生阳光健康的情感得到强化与巩固。
3.审美作用
小学语文的教材丰富多彩,展现了作者的诸多思想感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要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中亲身体验美,感受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就要借助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情感驱使与渗透作用下去积极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使其思想境界获得提升。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优化,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所谓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使其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情感的调动,能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的积极情绪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长期的知识教育的作用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往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背后往往带来的就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说,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进行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将这种情感教育搭建成为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1.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个性及人格进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不是特别能够分清对错,一旦他们对一件事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那是非常不容易改变的。如果学生对事物有了错误的认识,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个性的正确形成,以及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所以说进行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有着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不足的,他们在很多时候无法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及做法。善、恶、是、非的界定是学生在情感教育中不断去研究、学习得来的一种判断能力。小学生应该加强自我调控能力,而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会让学生对感情有一个更好的认知,更好地去了解什么是他们应该做的,要如何去控制自己的行动以及感情。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语言逻辑以及文化知识等。教师在努力完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始终和学生进行着情感交流。事实上,教师是将知情意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情传意,情景相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审美情景。教师也可以和学生通过情感进行交流,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情感教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情感教育。然而,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内化,而内化最主要的就是情感的形成以及习惯的养成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关键,因此,要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比较突出,所以情感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存在于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让学生在学习上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我国积极地发展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不再是传统地、简单地、机械地把知识传授到学生的脑中了,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这种心与心交流沟通的教育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实施情感教学来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素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0(14)
[2]周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0(02)
[3]李明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教师;2010年17期.17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4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本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书声琅琅也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悄悄隐退。随着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反而被舍弃了。许多教师忽视对学生读的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有的教师上课,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都不让学生读读课文,只是一味地讲解、提问,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不但没有明白老师讲的内容,而且对已学过的课文,也常常读不成句,更谈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加强朗读教学。
一、朗读可晓文中之意
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早有深刻的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书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章逐步理解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明白。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基本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教师只要对难理解的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会,无须再一句一句地去讲解。以读代讲,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就会克服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手》一文时,板书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手,我们都熟悉,但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手?这是双什么样的?是怎样长成的这双手?请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我提出的问题。”琅琅书声过后,老师便提问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仅此一遍,学生就基本能回答老师所提的简单问题,于是老师又提出更进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朗读。读后多数同学不仅能明白说出手的特点,而且能理解体现特点的句子。这说明学生完全可以靠读来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可感其文中之情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注重利用课文形象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体味的机会。一般可按以下几步进行训练:一是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由轻声读;二是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三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四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五是让学生背诵词句优美的篇章和精彩的段落。特别在教学情感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可用诵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让学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以求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分角色诵读也是体会人物感情,提高情感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有多个人物的课文时可以随机使用。分角色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读出语气,挖掘出文中情,让学生互相感受,加深理解。
三、朗读可知作文之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强调读对写作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时,不是语言贫乏,枯燥苍白,就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因为认识水平较低、表达不明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腹中无货,平日缺乏语言积累。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瓶颈。朗读训练尤其是背诵,是丰富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在会读、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和背诵,就能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而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时代的宝贵时光,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作品。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不少是中外名家佳作。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读的多了,慢慢地思想内容有了,篇章结构也有了,语感文采也有了,字、词、句、语法、修辞一古脑儿就全都有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至悟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见效。如学习《燕子》这类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逐步体会作者叙述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用什么方法写的,等等。这样,以后遇到描写动物外形的作文,学生很容易从模仿入手,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四、朗读教学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真善美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朗读教学中的美是多样的,音律美、节奏美、画面美,这是文字赋予我们的美,而这种种美是借助朗读教学体现出来的。
现在所使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在讲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就能培养他们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篇10
关键词: 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既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前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后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母语与目的语存在的文化差异。目前的英语教学注重纯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教育。不少学生能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拿到高分,但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交流过程却很难令人满意,这暴露出我国的大学生英语文化能力低于语言能力的客观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与语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侧重指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是在一定的共同体范围内生活的人们不同程度上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趋向和性格特征等。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是人们用于交流的一种社会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行为准则等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和国家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使得中西方社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色彩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交流双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义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以词汇以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英文释义是“the principle or habit of independent thought or action”。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的拓荒者。他们勇敢进取,珍视个人权利,其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传了下来。美国人认为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个性、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人。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及相互关心。汉语中“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中国社会提倡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主义带有贬义色彩,是“集体主义”的反义词,与它相关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受到否定的概念和行为。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除去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如“龙”在汉民族文化中象征高贵和尊严。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在汉语成语中“龙”总是用于褒义,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如果不懂“龙”与dragon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差异,把西方人比作“dragon”,就会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2.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也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指的是人们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身体动作。体态语的研究范围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谈话距离等。非语言交际同语言交际一样,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只有弄清交际双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才能使交际双方顺利传达思想,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用表示杀头或自杀,中国人是用手掌侧面作抹脖子状,美国人则用一只手指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脑子有毛病”或者是“这人真蠢”。
3.辅助语言的文化差异。
辅助语言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它通过声调、音量、语速、音质的清晰度、语调和停顿等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世界各地都有利用各种无语义特征的声音来交流感情的习惯,但具体的使用方式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美国人说话时一般都较大声,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情绪容易激动。而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较含蓄,说话的音调都比较低沉或轻柔。即使是最简单的清嗓子时发出的声音,按中国的文化习俗就能表达多种意义,但英美人常因发出这样的声音而向旁人道歉。又如在被问及尴尬或棘手的问题时,中国人常回报以沉默,这在英美人看来是对提问者的莫大羞辱,是缺乏修养的行为。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教学目的语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拓展一般性的文化背景。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欣赏文化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加以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使学生上课时能够置身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使文化教学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观看欣赏外文影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鉴赏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其西方文化视野,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是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吴义诚.外语教学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