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在很多科学课的老师都是从事多年语、数教学,他们接任科学课后,一是认识没有跟上,以前他们都认为自然课是豆芽课,教起来不是很费力,没有语、数课教起来那么讲逻辑,备课和课前准备也比语、数课简单多了。二是他们接任科学课后,由于是新课程,再加上职能部门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新教材培训,他们对科学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陌生感和畏惧。三是兼职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学过关于科学实验的系统知识,并且由于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大课上,依然没有精力可以用于科学课实验上。另外,中国的教学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别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诸如以上原因,好多实验课得不到落实。因此,科学教师对此要有深刻地认识,要把科学课与语、数一样同等对待。
二、实验教学设计。
在提高教师的素养的前提下,就是要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肯下功夫了。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操作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2、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实验教学过程。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了这样的实验目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适当的教学器材,控制好材料,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而打乱课堂教学。
2、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正是在兴趣的趋使下,孩子们不会三心二意的“应付”而是全神贯注地学习。可见,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对于学习这一事物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
3、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
篇2
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化学的未来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作为基础去开拓、去创新、去发展。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性、实践性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穿插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趣味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调味剂,通过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现象,表现出化学变化的神奇性,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初三化学第一节课表演几个趣味实验:魔棒点灯、水上火舞、烧不坏的手帕、火山爆发等,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告之学生,学习了化学以后我们就能弄清以上“魔术”的原理,并能自己变魔术,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再如我们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可以增做一个喷泉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中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讨论铁丝能否在氧气中燃烧时,通过演示对比实验,同学们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里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集气瓶中事先放些水或细沙就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炸裂瓶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铁丝在空气里是不能燃烧的,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列出的演示实验必须不折不扣很好地完成,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能补充的实验尽量补充。再如我们在探讨“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下现象:向氯化铜晶体中先加入少量的水,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继续加水直至溶液很稀,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溶液颜色由黄变绿,再变蓝绿,最后变成蓝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得出颜色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知识更深刻、更牢靠、更全面,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注重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列出学生必做或选做分组实验,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化学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奇观的景象,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互助合作的能力,使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品质。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1)为什么实验中必须使用稀盐酸,而不能使用浓盐酸、稀硫酸?(2)没有石灰石、大理石可否用其他什么药品代替?(3)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等。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我们讲解水的净化时,可以让学生自制自来水,让学生自己做过滤器,自己准备药品,自己操作实验过程。当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四、增设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
创新实验可以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和优化,也可以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提供的一定信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能够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当实验成功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在这其中我们要求同学们的实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周密性、技巧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品质,为学生将来进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我们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制得到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如下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空气?如何除去试管中溶液上方的空气?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需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操作,增设创新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求证,既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整理归纳,也融洽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和乐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想境界。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戴安帮教授曾说过:“实验室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收效最丰富的场所。”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 科研 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从注重数量扩张的外延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对教学科研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科研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通过内涵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定了科研工作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大小,有无实质性进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关系到高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前途命运。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支撑,其成果直接反映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就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理论探索。要充分认识到,尊重个性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依靠科研;强化学校的学术氛围,造就学术学科带头人,必须依靠科研;提高学校竞争能力,增强办学实力,必须依靠科研;搞好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依靠科研,同时也要看到,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制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一大瓶颈。
地方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在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强调外延发展的同时,内涵发展不足,由于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对照高校办学评估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
办学定位不准。不少地方高校热衷于更名、升格、扩大规模。在办学类型上,纷纷模仿综合大学的发展模式,向“一流高校、知名院校”看齐,致使发展目标不实,办学定位不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一致。
思想认识和观念较为滞后。对高校教师而言,教书是天职,科研是本分,但地方高校一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识和处理不当,对科研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搞不搞科研都无关紧要。
政策体系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教学科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分配政策不够合理,投入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倾斜政策的力度不大。
队伍整合缺乏有效调控机制。教学科研队伍整合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机制,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
产学研严重脱节。受国家政策偏向和自身实力限制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上面临科研经费的筹措渠道少、获得的资助力度小、重大科研项目难寻、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率低,加之地方主管部门科技政策向经济主战场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地方高校科研与经济严重脱节。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与科研水平不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任教师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师生比失衡;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比例偏低,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偏少,学术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期不搞科研,科研工作“散、少、弱”,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
办学经费严重紧缺,办学资源不足。由于地方高校长期财政投入不足,办学经费严重紧缺,加之自身造血功能弱,致使基础设施陈旧,实验设施设备严重老化,办学条件简陋,现有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远远达不到办学评估的指标要求,满足不了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品牌度、知名度上无法和中央部委所属重点大学相比,在人才引进、申请专项、科研合作、贷款引资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地方高校在实事求是地查找存在差距与不足的同时,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践和特点,切实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放到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科学的研究平台。
地方高校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战略和市场的眼光来审视、分析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点,既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又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等实际,做好与同类院校纵向和横向比较,确定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应的办学规模、层次、所要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地方性、多科性、应用型、教学型,改变定位模糊、目标趋同的现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是学校能否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而抓好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是地方高校加速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思想基础,更是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的战略策略。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为人才成长服务的思想。
第二,制定培养计划,构筑人才高地。要有计划、分层次地重点培养和引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实施教学科研奖励条例等措施,促进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在经费保障和制度建设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着重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力求从总体上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第三,设立科研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切实加大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制定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政策,资源的分配要更多地向有利于科研工作倾斜。
第四,组建创新群体,增强科研实力。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组建以高水平人才为主和以较高级别特色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创新群体。培养在同类高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资助打造高校科研工作的精兵强队,从政策上、资金上、工作条件上给予扶持,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科研实力,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大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走向社会,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度较高的项目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特别是应用技术的研究,鼓励多种形式的科研,支持高端顶级科研,多出高水平创新型成果。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日趋透彻,教师的职业行为相应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履职过程中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相应要求”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清晰地被确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寻找有效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笔者对百色市西林县共79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7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9份,具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山区高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其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促进剂。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在教学中欠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教师分别占38%和40%,而对教材和疑难问题处理情况中能“独立钻研”和“以自己思考为主”的教师分别占13%和12%,这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严重不足,见表1。
表1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调查情况[n(%)]
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最缺乏的是 创新观念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10% 38% 40%
自己对教材的处理 以学生的实际为主 以教参为主 以自己的思考为主
48% 40% 12%
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疑难问题时 向同事请教 独立钻研 暂时放下
85% 13% 2%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上表现最为明显。与外地同行相比,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目标把握、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和课堂艺术等方面明显低一个层次。笔者曾参与外校名师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荆轲刺秦王》的听课,相比之下,外校名师的授课效果更明显。外校各师采用影视导入课堂,先让学生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让他们说出许多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感情。而本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对文章进行故事引导、介绍人物背景。学生在课堂上似听非听,课堂气氛较沉闷,课堂三维目标大打折扣。可见,山区高中语文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不佳。这也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其教学质量不高,并导致了山区高中的高考语文成绩总体较低。
(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科研态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新理论,不断探索教育科学,勇于开展创新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教师不断拓展领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水平较低,见表2。
表2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调查情况[n(%)]
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的态度 主动要求参加 36.6%
被动参加 63.4%
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新课标、文件、学科理论 30.3%
听课、评课 42.7%
组织相关活动 22.9%
进行有目的的课题研究 4.1%
由表2可见,占63.4%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是被动参加教学科研活动,这说明了他们对自身的教学领域缺乏深入的知识探索欲望,对教研活动缺乏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教学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的学习。从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教学科研活动大多是让教师参与学习一些例行文件、听课、评课活动,只有4.1%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针对课题研究而进行的。在西林县所抽查的10所中学中,能正常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学校未达到30%。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科研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因而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其科研成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三)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从应试、考核还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写作能力都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首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由表3调查的数据来看,占74.4%的语文教师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可见,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普遍存在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难以在写作上提高语文成绩。
表3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调查情况[n(%)]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上 3人 2.6%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下 18人 23%
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 58人 74.4%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能从容驾驭作文教材,对作文教材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二是作文评价方法单调,指导学生写作的效率低下,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对各类写作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不了解。笔者曾参与某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人教版第三册二单元《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的听课,该教师对名著了解比较有限,且没有预先设计学生该如何写这类作文,因此,他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讲解和引导,就只在黑板上写出作文题目,并向学生提出上交作文的时间和要求就不了了之,让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可想而知。
(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
自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以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山区学校带来了新的师资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教学质量。然而,有些新来的教师因为在学历上高于老教师而自恃清高,与其他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导致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此外,还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凡事以岗位的提升、职称的晋升、教学或科研评优评先等奖励的获取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影响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精神,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教育者。
(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创新能力
山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改中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如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体系。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自我进修、自我完善,使学习成为专业发展的内需,提升其职业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还要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求、感悟和反思,培养自己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这些只有在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下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在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制度下,通过积极参与业务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自我提升,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潜心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参加教学研究时,应将语文课程与教材、语文与其他相关的学科、学校特有环境等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的相关环节或课堂授课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作为研究过程,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来检验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编写教材、举办课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检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到虚心向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要敢于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山区学校的特定环境,抓住课堂与课外的“关键事件”,总结一套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使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与此同时,老教师在处理教学难题时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使之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之中。
篇5
关键词:双能;分层;双师结构;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缪克银(1969-),男,江苏如皋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海安全教育与航海安全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航运企业海上运输风险评估和控制对策研究”(编号:2011SJB630011);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项目“高职航海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编号:ZCG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8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然而制约高职教育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归属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培养的是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教育又有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专业要求。如航海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国际公约要求,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国际通用型高级船员,他们一方面要符合国际公约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的要求,取得一整套的岗前培训合格证,通过一年半的现场实践锻炼方能胜任专业岗位;同时国际公约和法规对航海类教师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学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从事不同类别的理论和技能教育的教师分别应具有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标准,同时提出航海类教师必须每五年具备一年的海上实际任职工作的经历。
从专业特点和教育规律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应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外,还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专业教师不仅要出自大学,同时也应来自企业,他们既是学者型的讲师、教授,也应是技能型的行业领军人物。
二、构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创新模式
高职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围绕满足教育规律对教师的要求和高职专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开展, 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的锻炼,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双能递进、分层培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双能”就是既强调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分层”就是按照师资团队不同层次教师分类培养。以教师能力培养为关键,按照不同层次教师“双能”的培养目标,实施两条线同时并进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按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的四个层次,实施分类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团队综合实力。以航海类高职院为例,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双能递进、分层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一)强化分层培养、推进师资队伍的双能递进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与科研 互动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篇7
一、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
1、高教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国家对高教事业重视度很高,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教事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方针,直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2-3]据统计,近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数皆呈逐年递增状态,科研项目数和经费额呈大幅增长趋势。[4-5]图书馆的正式与潜在用户群都有增长,提供了其运作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高教事业蓬勃发展也导致了高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表现在师资、科研和学生质量等方面,都离不开图书馆提供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支持。
2、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和数字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几乎所有信息都在被数字化,更多的直接以数字化形式生产和传播。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建筑禁锢,走入学院实验室,走近教师学生,更加直接具体的参与教学科研,最终成为知识智慧的创造加工中心。新挑战代表了传统工作的根本性巨变,虚拟咨询、数字校园、移动服务等新服务应运而生,提供全覆盖无缝隙服务,全媒体、知识关联、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时而生提供了应对科研新形态的方法,社交网络、数字学习合作实验室、信息共享空间等新型交互分享模式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可能。
3、学术交流全球化
信息工业革命引发了全球化学术交流趋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远距离沟通更为便捷迅速,这是全球化学术合作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地学者提供知识交流平台,如电子期刊、数字图书,更有海量OA资源打破了信息与知识获取壁垒;智能学术合作在线平台的出现,如学术共享空间等,使得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可通过网络实时共享提高效率;在线课程的出现为远程学习提供便利。这种趋势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冲击体现在用户依赖性的减弱。高校图书馆需要分析当前形势,总结出传统服务与创新服务在这种全球化交流中的切入点,从而走出高校图书馆新的发展道路。
4、信息获取多元化
信息载体增加导致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电子读物、数字设备、手机应用等接连出现。教学科研信息获取也体现了更多的现代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OA资源等,一些灰色信息渠道也纷纷涌现,如电子邮件、笔记、评论等。然而纸质资料并未完全被代替,我们面临一个多元化的信息获取现状。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网络媒体构成了多样化的知识信息服务市场,加上学术搜索引擎热化,信息用户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信息获取机构,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了一种信息获取途径和行为的双重多元化现象。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丰富的优势与这种双重多元化现象进行对接,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5、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人们的阅读习惯、方式、形态都有重大改变,2015年《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率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其中微信阅读最为普及。[6]可看出泛在网络浏览阅读、移动阅读、手机上网阅读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且发展迅速,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成为发展趋势。据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调查,其数字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灵活随机的特点,已逐步形成泛在阅读和碎片阅读的模式,多属于浅阅读和快餐阅读。[7]这些新阅读方式的产生和成熟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提供了思路。
6、教学科研模式发生转变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变化,教学科研的重要转变是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新模式具体表现在科研工具多样化、数据分析深入化、研究对象虚拟化等,并促成了科研的共享式、交互式和全球化进步模式。[8]高校图书馆必须具有针对性的适应、并及时调整扩展自身业务,提出在大数据、互联网+、知识管理、泛在学习模式和灰色知识收集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应对措施,增强服务支撑能力,扩大在学校的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
1、职能
新《规程》指出,“图书馆的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9]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变得多元化,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角色,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扮演了教育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阅读活动中扮演了倡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
2、形态
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表面上似乎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变化正在进行中:主要责任由书籍保管变成了信息提供,馆藏形式由单一媒体变成了适应信息交流新模式的多媒体,服务形式由读者到馆借阅变成图书馆走到读者中去,服务范围由自身馆藏变成了泛在无边界服务,服务模式由按时提供传统服务到及时提供多元化服务。
3、馆员
当前服务模式下,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体因素。从建议“馆长应设置为专业技术岗位”到“专业馆员数量应不低于总数的50%”,从建议“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到“应根据图书馆工作特点制定考核办法”,[10]新《规程》也有明确体现:图书馆员的编制组织结构应结合新时期信息环境、高校发展目标及具体工作任务统筹设置,重视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并努力培养高层次馆员专家。
篇8
论文摘要:囿于新升本院校自身客观条件,其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专业道德缺失等。针对其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议加大教师学习培训力度,加强教学科研条件硬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新升本院校,特别是地级城市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到了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正确认识这些院校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现状,清楚其发展的困境,从而找到大学英语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途径、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
1.学历、职称层次偏低,专业知识薄弱
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活力不强,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深造。以本研究中调查的某新升本院校为例,只有约20%的大学英语教师取得了硕士学位,只能由仅具有本科甚至专科学历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学校升格前英语师资的职称层次普遍较低,近年新引进的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的关系职称都不高。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升本院校英语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大学的英语教师往往只依靠就业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就走上了教学岗位,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深造,甚至某些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如词汇、语音、语义、语用等还有待提高。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薄弱,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除了具备高深的本学科知识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拥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可在我国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中,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所占比例很小,规范系统的文化知识课程尚未形成,这就造成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普通文化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外语习得论等教育类文化知识的培养与训练,致使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
2.专业技能欠缺,科研能力低下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应包括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人员复杂,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反思评价能力等参差不齐。不断涌现的新的现代教学技术冲击着他们业已熟悉的教学习惯。同时,由于其所在院校客观条件有限,特别是资金紧张,大学英语教师出外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对英语教育教学前沿问题知之甚少,导致其英语专业技能始终原地踏步而很难有实质上的提升。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活动,而且还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但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原来从事专科英语教学的教师自然转型,没有经过升级培训而直接从事本科英语教学和科研,从而导致其教学科研能力普遍低下;另一方面,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人数的增加一般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公共英语教学任务量倍增,工作量巨大,导致英语教师缺乏时间精力去从事教学以外的科研工作,也使其教学科研能力下降。
3.敬业精神缺失,专业道德危机潜伏
近年来,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虽有所改善,但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反差依然巨大,使得一些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震荡,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与学习,使其专业道德危机潜伏。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很多英语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如何提高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大教师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创新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所在院校应针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制定英语师资培养培训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鼓励英语教师考研、考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英语科研培训、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等,特别是加大原有从事专科英语教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同时组织在校教师广泛开展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其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充实提高。
此外,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注重自我学习,要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发展方向,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和发展前沿。就目前来看,当今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式是减少大学英语总课时,降低基础课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选修课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专业英语类、高级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类等。
2.加强教学科研条件硬件建设,促使专业技能全面提升
新升本院校必须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加大相关技术设备的资金投入,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比如,加强英语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通过建立充足的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构建生动的网络英语学习平台,使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其教学科研工作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再如,加强英语图书资料及信息资源建设。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要主动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上。面对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和信息素质越来越高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操作技能与常识,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校方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习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此外,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导向,大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增强广大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大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终身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以通用英语为主,教学手段以讲课为主,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可以一劳永逸。而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改进,教师已经不可能光靠“吃老本”完成教学任务了。
参考文献
[1]蒋玉梅.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江苏高教,2010,(1).
[2] 吕力.新升本院校英语师资穿新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篇9
[关键词] 生理学;教学质量;科研;实验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程。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谈几点建议。
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老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怎样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演员”向“导演”转变,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境界,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做的事情,就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让学生多思多做,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促成有效教学。
2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高等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快速的学习空间,使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物资基础[1]。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更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制作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枯燥的、难以理解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变为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知识,比单纯的教师口头讲,学生面对黑板听的效果好。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资料等,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直观性,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讲细胞跨膜物质转运这一节时,用动画视频演示各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动过程,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已往在讲解时,老师一遍遍讲,学生在记忆时就是容易混淆,通过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容易记住。因此,在制作生理学课件时,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又要制作精细、图文并茂,把枯燥的理论用动画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识需要。比如讲骨骼肌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时,就可以用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关节是如何活动的?当学生回答是肌肉收缩时,又问肌肉在谁的支配下才能收缩?学生说是神经时,之后再问:神经如何把生物电活动转变成机械收缩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一一讲解肌肉收缩的引起以及收缩原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活动的知识”,是“生产的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2]。
4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生理学知识都源于实践,所以实验对生理学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3]。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重视试验,积极授课,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针对性地选择和突出实验内容、规范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5 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科特点,提倡开展针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求得学科教学与学科研究的和谐整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而教师就能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我校教研室几位老师积极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至今为止我校教研室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教学水平,还为基础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再接再厉,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合格医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锦华,何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1920.
[2] 边竹平.生理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23(4):53.
篇10
【关键词】高校 内涵 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内涵建设为重心。推动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在推进内涵建设的进程中,追求的目标是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提高,在发展模式上有新转变,在工作举措上有新创造。而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包括创新办学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
一、树立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树立与内涵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是推进内涵建设进程的思想保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面前的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只有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上来,进一步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机活力的办学之路,实现高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
2 丰富内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动力,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重要体现。坚持特色强校也已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根本举措,通过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构建出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科研特色、教学特色,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3 以人为本、合力办学
人才培养是高校三大功能之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而在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高校还要坚持以广大教职工为本,不断加强教学、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服务学校奉献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点上形成广泛共识。逐渐形成建设发展学校事业的合力,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二、优化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结构体系
1 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龙头地位,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应该根据现有学科基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确定科学合理的数量、质量、规模、结构,这是推进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扎实构筑学科基础、巩固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领军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逐渐建立起具有良好上升空间的学科体系。
2 优化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和学缘结构
要在巩固提升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搭建人才发展的新高地。通过以优秀人才带动各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以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骨干,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的富于创新、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团结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打破现有束缚,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良成长环境,从而不断改善学缘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3 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种类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深化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提升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支持能力。
三、健全协调联动、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
1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激励拔尖的体制机制
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内涵建设、实现内涵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需要设计与内涵建设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提供宽松的环境,使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使优秀人才创业有机制,发展有动力,干事有平台。
2 创新教学科研管理体制
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的优化平台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良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顺利展开?出路只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科研工作的体制创新,加强科研团队的软体研究机构建设,探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激励与约束一体的制度设计。
3 创新学生管理机制
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推进内涵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之中,区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管理办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四、提升量质兼优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1 把握校情,科学定位
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内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阶段,高校只有紧紧抓住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目标定位、学科定位、特色定位。并切合实际、扎扎实实,大胆创新、敢于争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 聚集人才,凝聚力量
人才是强校之本。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之间更是如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好、使用好、吸引好、稳定好,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形成人才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