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根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的根本任务

篇1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5.23.050

农村水利工程在农村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管理需求。管理部门必须不断丰富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1农村水利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修建在农村地区,该工程于2013年4月份开工,2013年8月份完工,总造价为116万元,主要由当地镇政府出资,市级补助资金34万。该水利工程配套4台34寸的zlb-135型号的轴流泵,配备3×90千瓦的电动机,工程的排涝流量为7立方米/秒,排涝总面积为7563亩,排涝区域多为农田,农田的高度为2.9米。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图,如图1。

2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管理意识淡薄

如今,我国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管理权归集体所有。但是,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地区每一户居民都有使用水利工程的权限。但是,农村地区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水利工程的机构,导致水利工程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水利工程停止使用的现象。农村地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农村地区也严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

2.2缺少管理经费

国家的资金支持是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施工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虽然国家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国家对水利工程的资金补助依旧存在很大的倾斜。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经费不足,导致水利工程无法按照施工计划进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目前,水利工程的施工费用主要由施工企业和承包单位自行承担,但是水利工程施工成本较高,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其他手段来降低施工成本,节省开支,这必然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2.3管理体制落后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农村水利工程的作用就是抗洪和防涝,导致当地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要想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管理部门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但是,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很多管理人员都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强制性的指令相对较多,先进的管理方式少之又少,这必定会背离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客观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除此之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难度,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3.1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通常情况下,国家会把水利工程的使用权限和管理权限交给当地政府,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首先就要增强水利工程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者是水利工程管理中重大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管理部门应该外聘专业的管理人才,壮大管理人员队伍。

3.2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必须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3.3完善管理体系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就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在管理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管理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4结语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地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农村地区也严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施工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等。要想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就要增强水利工程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除此之外,国家必须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卢秉武.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3).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伴随着水管体制的改革,水利工程景观建设愈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当前,我国各大水系统也基本完成水管体制的改革,我国也已经投入了较多的经费。水利工程的绿化水平也已经作为衡量水管单位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基本手段[1]。做好水利工程的环境建设,强化水利工程的景区景观建设,是河务部门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高质量和高密度的工程绿化建设,高规格的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是改善两岸生态环境和提高水利工程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因此,对水利工程实施景观建设,进行高标准和高规格的景观设计势在必行。

1.水利工程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要求

1.1 水利工程同自然环境的融合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目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尊重自然环境,依据环境特点实施建设的。水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通过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作为主线,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关键,利用水资源的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同环境的关系,实现水和环境的持续利用,最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

1.2 水利工程同人文环境的融合

任何一个城市和地方都有着其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同地方的文化和景观建设综合进行设计,建设同地方建设、人文环境协调的具有亲水游憩的水利工程景观。

1.3 水利工程同休闲游憩的融合

在设计水利工程设计当中,不仅要满足于基本的防洪放水要求,而且还应该和地方休闲游憩结合。例如,城市的滨河空间中,以亲水、休闲和娱乐等为主,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同城市的的休闲游憩结合,同时设置一些廊架等景观和游憩设施,打造具有滨水景观的休闲场所。

2.水利工程建设和景观设计融合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容景观设计融合,实现水利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核心是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基础,追求满足人们旅游需求,发展水利景观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让后人同样享享有旅游发展的机会。水利景观的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生态化的合理性,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发展的同时,不仅仅是以旅游收入为指标的,更是以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进行衡量。这些多指标综合性的考虑能把旅游发展的当前效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等统一起来,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和景观设计顺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水利景区持续发展的核心有着两个基础:旅游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子系统,超前开发和孤立市场的开发都会使得水利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水利景区在开发中,应该有相符合的规模和阶段,并且同水利景区资源开发阶段、内容等有相互协调的关系;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开发的强度以及潜力是水利景区发展的动力。在遵守景区特色开发,保护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水利的价值。

2.3 人水和谐原则

人水的和谐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的体现,是人类寻求更高层次同自然相处的体现[3]。人和水的和谐发展是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融合的最高要求,是实现水利景区本质的标志、因此,应该统筹保护景区资源,发展旅游和当地经济,结合景区建设和水利监管。

2.4 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能够适合各种人群心理和行为需求。好的景区不仅要适应使用者的行为,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融合当中,景观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所有景观的设计都是基于人的需求的。例如,园林建设、路面铺装等等都要以满足人的视觉和触觉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生态和休闲、娱乐一体的水利景观。

3.水利工程和景观融合设计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融合景观设计中应以两者结合为主,从以下方面进行融合设计。

3.1 堤防护岸景观设计

原来的防洪堤护岸十分单调而且呆板,而对这些防护岸进行设计时应该对改变全局,在其立面上进行美化和升级建设,通过浮雕和彩绘等形式,融合传统的文化到改造中去。结合序列张拉膜亭,处理好临河栏杆的界面,结合灯具以及坐凳等形式滨河景观的概念,提高视觉的效果[4]。同时, 还可以结合夜景灯光,改变原来生硬视觉感受。使得呆板的防洪堤岸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3.2坝区景观设计

建设橡胶坝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同周围的环境以及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综合考虑,丰富坝区的植被景观,选择自然的岸线和好缓坡护岸,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丰富坝区的景观。在坝区还可设置相应的休闲场所,便于人们活动,增加近水空间。

3.3 水闸、泵站的设计

水闸和泵站不是独立的,是河道和护坡等共同组成的河流景观。对于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水闸以及泵站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确定同该地区统一的风格。对于每处独立的水闸、泵站都要同景观效果一致。为改变水闸和泵站给人带来的单调和沉闷的感觉,应该根据其功能以及规划,把闸室和泵房的形态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求的在不削弱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美好景观的建设。另外,结合水闸和泵站的位置和其周围的情况,布置建筑小品和绿化带,改变单一的空间。标志性的建筑对于提高水利工程景观的品味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记忆。闸室、闸墩、排架柱、墙体的色彩设计,也应该同周围的景观协调。

3.4 配套设施和景观效果设计

水利工程的景观细部设计对于整体的效果影响较大,应该合理布置。水闸和泵站等附属设施的图案、色彩等风格应该同水利工程协调。而且,通过借鉴滨河风光带、运河水岸公园等设计的经验,在水利工程的局部地带和有纪念意义的区域可建设园林景观,设置有特色的亭台、长椅和雕塑等小品,起到点缀空间的效果。

4.结论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水利工程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能满足防洪的水利工程已经无法满足人现在们的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应该同景观设计分类,而要同地方的整体风格和景观结合,处理好景观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的同时,融合景观设计,打造景观和水利工程结合的水利工程景观。这就是目前我们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无论是对地方还是城市来说,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许玉凤,董杰,段艺芳.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生态恢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01)

[2]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2:43-45

篇3

关键词:测量仪器、测绘技术、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

GPS RTK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 加密控制点的测量 。用GPS RTK加密测量控制点则很简单,只需在测区15kin范围内有3个以上且包含测区的高等级测量控制点即可,操作简单方便,平均每天可测量30~40个加密控制点,效率较高。1.2 水下地形测量 。GPS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步骤:将GPS、测深仪和笔记本电脑连接成一起,导航软件对测量船进行定位,并指导测量船在指定测量断面上航行,GPS和测深仪将实时测得数据导人笔记本电脑,由海洋测量软件处理生成水下地形图或导出*.dat文件,再由南方测绘cass7.0地形地籍成图软件绘制水下地形图。1.3 施工放样测量 利用R FK随机软件中放样的功能进行点、直线、曲线放样功能,进行施工放样测量。输入设计好的已知坐标作为参考点和目标点,流动站实地所在位置的坐标作为修正点,电子手簿屏幕上的图形显示出实地待定点相对于目标点所偏移的距离,按照指示移动流动站,直到满足所要求的精度。也可用来寻找已知坐标点,找寻坐标已知的坐标点的方法和上述方法一致。1.4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利用R FK快速定位和实时得到坐标结果的特点,在一定测量环境中可以进行地形测量。地形点的测量可以在数据采集的功能下进行,也可以根据现场地形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设定,采集完的地形点经过成图处理,乍成数宁化管道地形图。地形点的采集可以单人作业,擞大地节约了人力和时间。1.5 利用RTK进行“三防”设施GIS数据的采集。 根据不同GIS平台要求,RTK 在数据采集时可以将“三防”设施不同的施测点的属性加进去,对应于每个点的三维坐标,再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可以生成适应GIS平台数据格式要求的基础资料数据库,并易于修改和完善。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1.“3S”技术 “3S”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代表。“3S”技术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及RS遥感技术的合称。GPS技术能实现快速高精度空间定位。该技术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厘米级甚至亚毫米级。基础定位由差分GPS、主动式控制系统向实时GPS发展,将来还可能发展为手表式GPS。RS技术主要用来对地球上的大陆、海洋、大气等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现在,RS技术正往多种传感器(高分辨率卫星摄影系统、高分辨率成象光谱仪以及合成孔径雷达)、多频谱、多级分辨率、多时相的信息获取以及快速实时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的趋势发展,并且RS技术与遥感制图、地球资源调查等的结合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GIS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分析的技术系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从二维向多维动态发展,由单台套向网络发展,由简单向面向对象的矢量栅格一体化的复杂数据结构发展。作为空间数据管理重要手段的GIS技术是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关键,成为了数字化测绘产品设计的技术依据,贯穿在空间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和管理的全过程。

“3S”集成技术提供了对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数量数据提供了工具。在大型工程中,“3S”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它贯穿从勘测、设计、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竣工验收到运行监控管理的一切阶段。

2.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传统摄影测量技术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和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数字摄影测量时代。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同时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与GPS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使繁重的野外摄影测量工作变得简单轻松。

三、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水利工程一般选在地形复杂的深山沟壑处。地表植被覆盖多,通视条件差,国家控制点又少,利用光学仪器进行控制测量难度较大。GPS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不受地形条件、气候、时间的限制和影响,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控制测量和其它定位工作,大幅度减少甚至免做像控点,减少了测绘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勘测地形图 。以往勘测地形图是采用测量仪器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内业成图。利用RS技术获得的遥感像片,现在已成为编制和修订小比例尺地形图、像片图和专用图的重要手段。另外,遥感像片还可直接进行水利工程的流域规划,根据象片判读进一步研究流域的地形特点、地质构造,以选择合适的坝址,确定水库淹没、浸润和坍塌范围,以及库区搬迁、淹没损失和经济赔偿等,即便在无人烟的地放,遥感像片也能提供信息。

3.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的根本任务是测设点位,即已知长度、角度、高程、坐标的测设,施工测量对地形图精度和放样的精度要求较高。在大中型水利工程中,都要在施工区域内布设施工控制网,以网内控制点为基础进行施工放样,使用GPS可大量减少施工控制网中的中间过渡控制点。

在水工建筑物点位测设时,可在包含设计建筑物的数字地形图上直接得到设计点的三维坐标,然后将三维坐标输入全站仪,配合棱镜移动,就可完成该点的放样;或者直接利用移动动态GPS进行实时放样。即省去了从图纸上量取测设点的坐标的过程、减少了工作量,又避免了人为误差、提高了放样精度和效率。

4. 计算水库库容

传统的水库库容一般采用手工计算,不仅工作量大、计算时间长,而且精度较差。采用数字地形图,可加大采集点的密度,提高图上面积计算的精度,同时还可插绘等高线,增加计算机库容的层次,提高容积计算精度。能快速高精度的计算出水库容量,实现水库的自动。

化管理。

5.变形监测 。

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用GPS代替经纬仪,对监测基准点的选点条件大为改善。GPS不受地形条件复杂的影响,各测站点之间无需通视,布点灵活方便;不受气候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实时监测;GPS的高精度定位,能完全满足大坝监测精度要求。GPS观测数据的自动处理可直接给出大坝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等变形数值,便于水利工作者对大坝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处理,保证大坝安全运营。

6.水利资源管理

遥感是最重要的水资源监测手段之一,GIS则是重要的管理平台。R S和GIS技术可以快速、客观且经济地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选址提供所需要的地理、地质、环境以及人文等各类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选址、规划乃至设计、施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分析工具。 水管部门通过利用GIS来绘制流域水系分布,并将其链接为数据库。根据需要建立水利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对所需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的输入、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到水资源的详尽资料。在此基础上建设者和决策者可进行较为科学的、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流域规划。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县饮水现状、降水、水质、水量及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饮水安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相应思路。

关键词:河南县 饮水安全 分析 思路

1. 概述.

1.1河南县概况。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县境东西长126.5公里,南北宽92.25公里,土地总面积7090.53km2,海拔在3300--4100m左右,全年降水量597.1~615.5mm左右。县辖五乡一镇,39个牧委会,135个牧业合作社。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36849人,其中牧业人口30985人,城镇人口5864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12元。全县贫困人口808户5290人。全县共存栏大小牲畜80.36万头(只)。1.2饮水安全现状。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运行饮水工程53项,解决了全县12854人 (其中农村人口7871人,城镇人口4983人),152618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其中有集中式供水工程12项,受益人口10578人;分散式供水利用手压井、大口井的人口有798人,小型引泉供水的有1478人。无供水设施,直接取用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的人口有23995人,其饮水水质在大多数情况下水质清澈,但雨、风及冰雪融化时多混浊;溪水、山泉水在上午时多清澈,午后多有混浊,各水质化验结论中均有细菌学超标情况。经综合饮水安全指标评价,2010年底河南县饮水安全及基本安全人口148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30%,饮水不安全人口2199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70%。2. 河南县饮水安全问题分析2.1河南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河水封冻时间长,牧民居住分散,交通闭塞。所处高寒艰苦条件造成人畜饮水困难。2.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虽然全县多年来均降水量达600mm,但84%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份,形成季节性缺水。2.3县内有些区域非常缺水,地下水和地表水都缺乏,形成水文地质性区域缺水。如托叶玛乡曲海地地区、优干宁镇智后禾滩、赛尔龙乡尕庆滩。水源没有保证,饮水非常困难。加之各乡村草场承包到户、围栏隔离,泉水、河水等水源划定封闭,造成草场区间性缺水。2.4水质不达标造成饮水不安全。河南县是纯牧业县,各饮用水工程都没有消毒净化设施及处理,以取用天然水源为主,在雨季、洪水情况下大肠杆菌超标严重。2.5水源保证率、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方面的问题。一是水源保证率:河南县供水工程多为引用地表水和浅表地下潜水。全县已建成的53项饮水工程中,各工程供水受季节性雨雪影响很大,水源保证率较低,水量不稳定。许多草场在雨季水量充沛,沟道内水流成河。但是在冬春季节沟渠内水流断流、水位下潜,造成饮水不安全。二是用水方便程度:河南县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取水往返时间大多超过20分钟;另外有些河流(黄河、泽曲河、沃合德河等)河床下切深,垂直高度多处高达2--80米,取水极为不便。2.6饮水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河南县饮水困难人数多,解决难度大,财力有限,所以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标准普遍较低,造成水源保证率低,不能满足饮水安全技术要求。二是饮水工程多为小型集中式供水,且冬季寒冷,防冻措施跟不上要求,加之缺乏专人管护,冬季供水设施容易冻裂,正常供水难以保证。三是所有饮水工程目前没有净化消毒设施,不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四在设计施工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少,科技含量低。2.7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工程前期费用缺乏,项目前期规划、勘测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导致一些项目工程施工后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达不到实际需求,供水不足。二是设计标准低、建设规模小,满足不了当前生态移民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招标采购、施工管理、监理监督等还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四是县财政困难,牧民群众自筹、投工投劳能力有限,造成饮水工程自筹资金到位率低,严重影响了饮水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效益。 2.8饮水工程运行管护方面的问题:一是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分布分散,单个工程规模小。目前河南县共建设运行饮水工程53项,全部为小型工程,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的城乡、村社,施工管理难度大,维护运行更难。二是老化失修和带病运行工程多,管网水量渗漏损失大,工程更新改造和维修任务重。三是水费征收难度大。县辖面积大,牧民居住分散。牧民群众没有自觉交纳水费的意识,水费收缴难。四是无水质检验的能力。目前县水利部门没有专门的水质检测机构,难以作到实时检测。五是县级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还未健全,水利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群众用水协会还在试行之中,受益群众缺乏饮水工程管理养护的主动性、积极性。总结全县十多年来饮水工程建设经验,“重建设、轻管理”是困扰饮水项目运行发挥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3.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3.1技术思路:主要以引水管道、机井等工程措施为主,采取 “引、调、蓄、抽”等适宜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综合规划,按轻重缓急,分年度建设实施。对人口较集中的乡镇、生态移民定居点,修建规模较大的骨干供水管道,进行集中连片供水。重点乡镇的饮水工程要加强备用水源工程(第二水源)建设,确保重点乡镇的供水。对居住分散、不连片的牧户用小型引水、机井、人工井工程为主。同时,要实施水质净化,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使牧民群众用上安全水。3.2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思路:一是实行饮水安全工程的规范管理,强化项目业主负责制、加强专业监理、健全政府和社会监督,严把工程设计质量关、招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严格工程的竣工验收,建全竣工验收档案。二是对供水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等程序环节,逐步推行适应市场机制的新型科学先进管理模式,加强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效益。3.3投资思路: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集资、股分募资、投工投劳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但由于河南县地处青南高寒牧区,县财政和牧民群众生活困难,经济落后,因此,在投资上加大中央资金的投入比例。尤其对重点乡镇饮水项目要加大上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财政审核,确保项目资金真正为民造福。3.4运行管理思路:把运行管理提高到建设管理同样的高度,切实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发挥效益。项目在通过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资源保护等各项措施及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改革现行运行机制,合理定价,实行有偿供水,成本收费,形成“以水养水”的新机制,使饮水工程真正走上长期受益、良性循环的轨道。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元的小型饮水工程,采取国家补助、群众自筹,产权归受益牧民,在水利部门指导下,受益牧民成立用水协会,实行自主管理。跨村、乡的饮水工程,采取水利部门专管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在供水枢纽和骨干管网,入村社部分由受益村社自主管理。机井、分户井等微型分散工程采取国家补助,牧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模式管理。乡镇和生态移民定居区的供水工程实行公司管理制,由县自来水公司管理养护为主,进行规范市场化管理,合理制定水价,保障供水。3.5行业管理思路:加强县级水利部门的管理职能,健全管理措施,完善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审批制度、建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按安全饮水工程类型和规模制定不同的运行管理办法,水费征收标准。成立乡镇水利工程管理站,加强水利工程队伍建设。保证科学化、规范化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4.结语

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它造福当代,泽及子孙,意义大、任务重。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其实现。

篇5

关键词:工程项目 控制措施 投资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的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控制,而工程项目投资 就是在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项目产生的的费用控制在限额内,实时的纠正偏差,使投资的估算、设计概得预算以及竣工的决算等目标实现,从而合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基本的原理: 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不同的投资主体的控制;设置合理的控制目标;主动控制做为主体、经济与技术相结合来控制。

项目投资成本

工程项目有很多管理指标,其中最核心的是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和投资目标。质量和工期以及成本的统一是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是根本任务。也就是说项目管理即在保证界定的工期目标、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项目成本。成本控制,即项目管理得主体在保证变化情况下实现成本目标,依照事先的计划标准,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的实际值和计划值做对比、监督、检查、纠正引导的过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按照过程可以分为:投标阶段的控制、实施阶段的控制和结算的控制。

控制投资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项目成本则是考核企业的管理效果的综合指标之一,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开始意识到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越来越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本的控制应用在从项目的招投标到竣工的验收过程,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近几年更为突出,为了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央行出台了房贷和限购的措施,更加让我们重视成本控制。

投资成本的控制

3.1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严格把握投资的方向,并且加强投资风险的预先评估, 这样对谁投资成本的控制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决策阶段的规划与决策指的是项目是否可行的研究, 包括建设条件、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的研究以及经济效益的评价分析。而经济效益的评价分析是分析项目是否可行的核心, 分析其在经济上的是否合理性是财务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的投资成本的控制的切入点。

财务评价:即根据现行的专业评估方法和财税制度, 审查项目是否可行的研究报告中有关的财务报表, 判别项目的财务是否可行。财务评估:即应加强项目的筹资风险评估 , 对当前企业财务的结构状况 , 投资结构的安排 , 金额及期限、筹资币种的规划 ,投资成本估算和投资偿还计划都要做到事先评估 ,参考相关的评价指标 ,从而做出客观、正确、可行的结论 , 这样才能为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建设性意见。

3.2设计阶段

设计方案的优化 , 就是从源头上控制项目投资成本。工程设计是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规划以及具体的描述其意图的过程 , 而且是实现经济与技术对立统一的具体实施过程。项目一点经过决策确定后 , 工程设计就成了下一不要实施的关键步骤,也是造价的关键。

3.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 , 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阶段也是确保工程工期合理、质量优良、降低投资成本的最重要阶段。为了确保工程工期合理、质量优良并且能节约投资成本 , 以下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财务监控要加强:财务人员需要积参与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工程监理要强化:工程监理制度要实施到位 , 切实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 ,管理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监理制度 , 公正、公平的维护承包商和业主的权益。

3.4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 ,先要做好竣工验收的工作 ,这也是项目过程的最后程序 , 是考核建设工作 , 工程质量、检查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 最终审查投资的使用和理性的环节 , 更是投资转入生产使用的标志。

决算审查要严格:审核工作利用合同来管理设备与材料和台账管理数据库 , 财务资料作为依据,对照投资项目的概算指标,核对审查企业的预决算书严格的审查才能保证预算用到了实处。内审制度要完善: 工程决算的审核工作需要考虑完善企业审计的制度 ,内部审计在单位中与其他管理部门相对独立 。

结语

总之,对成本进行控制,对于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对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方面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施工项目过程的关键环节市场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所以应认真对待、分析项目过程中的一些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利用可行的方式,最大程度控制成本,从而得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延峰.基建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与控制[J].基建优化,2002,23(5):21-22.

[2] 韩道云.浅议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广东科技,2012,21(9):163-164,166.

[3] 王国栋.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与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4):69-69.

篇6

关键词:保险;灾害管理;防灾减灾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饱受自然灾害侵扰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的伤痛至今犹在。2000-2010年,我国因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就是说,平均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自然灾害损失而抵消。十二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点多面广,风险无时不在,而且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始料未及的。人们除了要尊重自然规律外,更要科学地认识自然,科学管理并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现代保险业是当代社会具有普适意义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行业,是一种风险共担、风险共济的经济制度安排,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保险可以在国家灾害管理中发挥积极功能和作用。

1保险业是保障灾后生产生活恢复的“稳定器”

通过灾害经济补偿保障民生是现代保险业的重要功能之一。从13世纪出现世界上第一张保险单开始,保险业就扮演着损失分摊与补偿的角色。当前,发达国家保险赔付占灾害直接损失的比例高达50%,一般发达国家也可以达到30%。保险经济补偿有助于灾后生产生活的重建和恢复,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冲击,稳定民生。“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障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各项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达126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4%,截止2010年保险业总资产达到505万亿元,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农业灾害补偿来看,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共计向7000多万农户支付保险赔款超过400亿元,户均赔款近600元,占农村人均年收入的10%左右,保险责任涵盖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各类病虫害,承保品种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保障程度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保险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航空航天、水利工程和交通建设等保驾护航,为居民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财产和人身保险保障服务。我国保险业发挥着经济补偿功能,全力担当着民生保障“稳定器”的重要角色。

2保险业是减少经济社会灾害风险的“减震器”

通过防灾减灾减少和化解风险是现代保险业的职责所在。保险不仅是一种灾后补偿机制,更是灾前的一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行业,具有天然的驱动力去挖掘、研究、化解存在于各行业和各领域的风险。同时,保险业由于长期经营风险而具有应对各种灾害问题的丰富经验,可以在灾害防范与损失减少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保险或再保险方式来提前安排灾害损失风险,还专门成立具有防灾业务的保险公司以达到预防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以工程技术为主开展防灾防损风险管理服务的保险公司。英国的一些保险公司成立火灾保险科研机构,开展预防火灾的技术研究。德国保险公司有的设立防损工程部,为社会提供防灾防损工程咨询服务,包括灾害风险图的描绘、实地勘查以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建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就一直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中国人保财险曾建立了重点流域的防汛协作网,开展我国灾害区划和对策研究,开展客户安全检查和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于2010年成立了专业灾害研究机构,加强灾害防御和应对研究,服务于国家减灾事业。“防”胜于“赔”,未来我国保险业将实现从静态风险等量管理到动态风险减量管理转变,动态削减灾害风险因子,改良生态酝灾环境,提高企业、个人等承灾体的抗风险能力,担当着经济社会的灾害风险“减震器”。

3保险业是推动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的“助推器”

通过经营改革和管理创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我国保险业的特色之一。中国保险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承担了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在新的历史转型期内,保险业将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保险业的价值和理念。尤其是在灾害救助和补偿方面,保险业有责任并有能力推动我国灾害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从“单一灾害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实现从“单纯依靠政府”向“全社会风险共担”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未来,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应该不仅仅是举政府和财政之力,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举市场之力,举全民之力。保险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将市场机制“投影”并渗透到综合减灾的各个领域,实现一种合作、分担和接替的新机制。具体来说,在公共安全方面,通过保险的价格引导,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设防水平;在应急管理方面,发挥保险的网络优势,联合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建立灾情预报和紧急处置机制;在灾害救助方面,发挥保险的业务优势,做好灾后理赔,通过经济补偿帮助灾后恢复和重建,协助政府积极做好灾后安置、灾情统计等工作;在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保险的专业优势,全面参与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建设。保险业要通过自身职能创新,实现藏救灾能力于市场,藏重建能力于民,担当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助推器”功能。

4保险业是国民灾害风险意识和风险知识的“培育器”

通过培育风险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是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民风险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日本大地震等一系列灾害和风险事件表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备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本身就是一个全社会风险意识培育和灾害知识普及的过程,具有正向的外部性溢出效能。保险业对于国民意识培育和风险知识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感同身受、深入个体、覆盖面广的特点。普通民众在购买保险、报案理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了解到相关灾害和风险的一些规律和特征,能够直接地了解到一些避险和应急处置的知识,掌握逃生本领。保险业由于自身特点,有动力提高被保险人的风险意识,同时,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激励社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通过保险赔付优化社会救灾资源配置,促进全社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的提升。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文件)指出:“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新的历史时期下,保险业将按照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规划,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提高灾害经济补偿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及水平,促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国民风险意识和风险知识的“培育器”功能,全力提高国民风险和保险意识。

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灾害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保险是应对灾害和管理风险的一种商业机制安排,在主动防范、控制、减少灾害风险和补偿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经营的要求和功能定位与国家灾害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保险业可以并能够在国家灾害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全面融入并推动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银成保险正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力量[J]中国新闻,2012(23):2-3

[2]王和我国巨灾管理应与时俱进[J]中国减灾,2012(06):18-19

[3]中国政府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http://wwwgovcn/, 2011-12-08

篇7

关键词: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5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变化显著,教育部人事司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1998年有专任教师40.73万人,而到2005年,专任教师人数已上升至96.58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29.32%,40岁以下占65.23%[1],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掌握前沿的科学技能,然而,由于很多青年教师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并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在上岗前进行过短期的“岗前培训”,但仍然缺乏教学素养、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加之连年的扩招使得他们一进入助教岗位就直接走上讲台,致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不高。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如何全面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1.在教书方面存在着教学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的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本质工作,但很多青年教师受学历追求、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等压力的影响,往往难以在教学方面投入全部精力,特别对于那些科研任务繁重的学科与专业,青年教师将大量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中,忽视了教学投入。此外,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缺乏对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使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无法迅速转换角色,难以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教学要求。

2.在育人方面存在着教师意识不强,育人观念不清的问题。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只要把教书工作完成好了即可,育人意识淡薄,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思想消极,治学松散;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创新不够,照本宣科,忽略学生的兴趣;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课外极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生活漠不关心;疏于律己,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谈举止有失师道风范,对高校教师的职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大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状况也感到不太满意,北方某高校对该校某班3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2]发现,仅有2人(占6.5%)对教师教书育人状况表示“满意”,却有14人(占45.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对西南某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存在较高期望,认为应该达到优秀或良好以上[2]。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教书育人意识,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教学方法技巧匮乏

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他们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来不及调整角色就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学校的岗前培训不够系统,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有的流于形式,使得一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技巧。

1.教学方法方面。由于缺乏教学实践,许多青年教师未能在短期内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教学技巧,难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内容过多或过少,重点不突出,缺乏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表述能力,讲述思路不清晰,层次不清楚,语言不幽默,举例不恰当,难以培养学生的听课兴趣;此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时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往往忽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便有板书也是书写十分随意,杂乱无章,毫无逻辑性,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技巧方面。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语言上有欠简练,语气上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讲课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及时补充新的学科知识,缺乏创新意识,不注意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学互动差,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无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疏于教学管理,只管自己教,不顾学生的反馈情况,有时甚至无视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

表1给出了彭斌等[3]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技巧方面的调查结果,可见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尚待提高。

表1 教学方法技巧调查结果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前文从青年教师主观自身角度分析了其在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客观方面上说,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对青年教师缺乏针对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3]显示,有49%的人认为,学校与青年教师有关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1.在许多高校的各项考评机制中,对教书育人方面没有提出具体要求。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估、先进教师评选、教师职务评聘时,主要是针对一些硬性指标和业务指标进行考评,缺少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评估,各种评估体系中也普遍缺乏教书育人和教学效果方面的具体指标或评价标准;在各种奖励政策中,也缺乏对教师教书育人方面的激励机制,这种不健全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大多高校都缺乏一套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长期以来,青年教师作为新补充到教育一线上的群体,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少、资历浅,高水平成果不多,往往很难引起学校各级组织的重视,在考评体系中处于弱势状态。

3.对青年教师初期生活保障不够。由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少,却又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很多生活问题,经济压力很大,使得他们不得不疲于从事教学以外的一些工作,增加个人收入以养家糊口,无法专心教学,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意识的对策

1.重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作用应不仅仅体现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杨叔子院士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2],可见教书育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首位,高校青年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责任,树立人才培养意识,真正做到“传道”“授业”与“解惑”。

2.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强化教书育人的认知程度,形成教书育人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既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

3.完善“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制度”。要使教书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学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应把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作为考核重点;其次,学校要强调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提出具体的教书育人指标,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保证教书育人工作的落实;最后,学校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应明确教师教书育人成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的紧密联系,比如,在教师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奖项申报等方面对不重视教书育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书育人制度的导向作用。

(二)改善教学方法技巧匮乏的对策

1.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有助于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知识业务水平、教育理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可使其提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教师职业规范,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岗前培训内容要系统化、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

2.实行岗前助教和试讲制度。为确保教学质量,应安排新进青年教师从事1~2年的教学辅助工作,助教结束后正式上岗前,应对青年教师实行试讲制度,并让试讲合格的教师上岗,严格把好走上讲台的第一关。

3.发挥老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学校应选择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通过老教师“传帮带”的引导作用,让青年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

4.增加学习交流机会。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4],增加学习交流机会可使青年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学校可选择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将他们的课堂作为示范课堂,增加青年教师的教学观摩机会。同时,也可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等形式,增加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5.青年教师应注意自我完善。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表达能力,力求语言清楚流畅、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青年教师在授课前应充分准备,授课时应尽量做到逻辑严密、语速适度、抑扬顿挫,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尽可能去培养自己的启发式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的管理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学校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也很重要。学校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等,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督促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2.建立教学监督制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监督,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监督应深入课堂,通过亲自听课、教案检查、及时交流等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指出问题症结,以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和不断提高。

3.实行培训制度。学校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协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外部条件与动力,如可建立各种培训制度,通过有计划的脱产进修和请专家或高水平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使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提高。

4.加强后勤保障制度。学校应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和迫切需求,在待遇、住房、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让青年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在舒心的工作环境里专心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景莉,陈帆波.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怎样站稳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9-6.

[2]蹇兴东,张斌.高校扩招与强化教书育人意识[J].中国农业教育,2004,(2):22-23.

[3]彭斌,黄成林,王亚玲.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6-9.

[4]姜岩,庄严,杨昊.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