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一方面落后于我国入世后农业发展实际的要求,一方面落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落后现状
1.缺乏高效、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一直维持着粗放型低档初级产品多而精深加工的高档产品少,传统大路货产品多而名特优新产品少的生产格局,技术含量低、产生的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弱。而且,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趋同、市场细分不够、市场定位重复、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较低的特征。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保护力度的削弱,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农产品进口势必增加,大宗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缺乏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技术。我国的众多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低档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加工环节少、经济观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发展支持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目前我国在高效、低残、低成本、易降解的农药生产、施用技术方面,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监测检测、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方面,在重大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预警技术、快速扑灭技术、准确的检验检疫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3.缺乏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广大农村由于信息服务程度低,获取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十分困难,造成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上基本是沿袭传统的经验模式运行,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迫切需要的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却严重落后,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失灵问题。
4.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实用技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备资源也严重匮乏,结果是农业的综合获利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差。入世后,原本就少的农业资源又面临流失加剧的危险境况,对我国已经非常脆弱的农业生态资源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观,目前我国综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改善资源环境、增加资源存量等等系列技术都很落后,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形成新的国际综合竞争优势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紧紧依托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来支撑。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1.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各地区间、各环节间、各领域间的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快与农业科技发展各环节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数在总量和每万人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量上都落后于发达国际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科研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因而,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大学,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科研项目和经费,鼓励多学科、全方位交叉研究,节约人财物投入,使其效益最大化。
3.加强区域间协调,强化整体效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宗粮油棉作物种植业,特色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领域的科技资源长期严重不足,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于研究领域,而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因而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逐步确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以此为基础确定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产组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建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和修定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检测技术,以及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的开发技术,奠定良好的、广阔的应用环境。
5.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网络。未来农业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形成,可以快速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保护生态和生产环境、改善食物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拓展生产空间和产品的市场空间、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因特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等信息传播网,完善农业信息网,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加强信息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起步比较晚,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刺激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战略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管理体制、创新内容、推广模式等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但就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旧很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2.1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素质较低
据测算,现如今,我国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人员约有4.5亿,其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及半文盲的劳动人口约占30%,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的约有68%,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2%,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农业技能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90%以上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而西方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又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及有文化的农民外流或在当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所造成的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外流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2农业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虚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很少考虑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衔接性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的研究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应付差事,在成果结项时弄虚作假,甚至有的科研项目明显不可能有什么经济价值,但是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夸大影响,这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2.3农业科研体制还不完善
缺乏全面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各种涉农科研机构之间既缺乏沟通,也没有经济利益关系,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与交流,很难形成世界级的农业科研队伍。科研任务分配不均,大量研究项目反反复复的研究,造成很多无谓的浪费。且部分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交流不够,扩散能力较弱,反馈渠道不畅,不能高效率的为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且缺乏持续性
据了解,我国每年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相对比例不足国外资金投入的十分之一,这也是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大量涌向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多数资金仅仅只是投入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同时地方基层政府对于农业发展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怪异现象。正是由于资金不足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科研设施陈旧落后、科研人员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5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队伍不足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部门严重不足,乡镇一级政府多设置有财政所,税务所,却没有设置农技推广服务站。受社会重商轻农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年轻人多倾向于经济管理岗位,从事农业科研热情度较低,很难凝聚形成有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研发体制
应当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搭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农业生产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农科教”一体化建设。改革农业科技研发模式,将验收农业科技成果的基本方法由专家验收改为市场效益验收,真正实现“研有所用”。
3.2增加财政投入
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的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或者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实现科技创新,并对其所实现的科技创新给与适当的财政税收奖励。
3.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农民劳作是我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步,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充分转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或者社会地位的方法吸收青年大学生加入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工作。
4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各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不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单纯依靠体力劳动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了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时代,且农业总产值不断提升。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为了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所带来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褚浩男.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篇4
一、明确岗位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我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订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科技进步。组织编制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组织申报科技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管理等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负责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有效开展科技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联系,经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与市农业、热作、农技、畜牧、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听取同事、群众的意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总之,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科技工作目标。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抓好当前几项重点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工作。要推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领导方法,改革完善各种不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
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科技项目。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富民强市、兴隆咖啡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篇5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绝对规模虽较大,但相对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整体规模,科研人力投入仍明显不足。从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农业科研人员数看,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相对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农业科研是一项人力资本集约型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素质限定了农业科研能力。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农业科研人员学历水平是其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科研人员投入的素质。2006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仅为6.69%,这不仅与新西兰、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相距甚远,与孟加拉、印尼等南亚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也有明显差距。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效率极低
由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农业科技发展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由于高校教育能力的欠缺,没有正确利用或缺乏技术推广过程的反馈信息,直接导致向研究所和企业输出人才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并影响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二)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顺,行政干预严重
农业科研体制基本延用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型的集权制。科研管理的集权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政研不分、战略与决策合一、科研管理手段行政化,致力于对科研活动全过程的行政干预,主要依靠会议、文件、报表和指标等行政方式来组织农业科研工作,使得农业科研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相结合的过程。
(三)农业推广受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承担新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差和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缺陷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1]。农民文化程度低不仅限制了对新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还阻碍了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农民是否采纳新技术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带来的预期效益和新技术风险的大小。采用新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带给农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很多农村家庭因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而拒绝技术革新;我国现行的农村组织主要包括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不仅很多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作为引导农户生产销售的集体组织同样存在范围和经营过小、经营机制僵化、发展缺乏活力和功能难以发挥等问题,导致不能较好地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研究以及大规模经营活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可以很好完成农业科研任务,但需认真对待现存制约因素,并加以妥善解决。
(一)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
1.与企业的长期密切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一方面,企业提供了实验的设备和场地等物质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为研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体系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应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3.就业学生是大量企业科技信息的可靠来源。毕业学生的就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是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持。
4.涉农职业院校的支持是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保障。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农业科研工作,并使相应院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资金、时间以及精神上的鼓励,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储备。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意义
1.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和高职本科的尝试,都要求农业科技研究能力的提升,这不但可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增强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竞争力。
2.增强面向实践的科技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要求,调整科技研究目标,引入企业教师,逐渐形成和壮大科研力量,面向地域和行业发展,主要为企业和地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3.提高农业劳动者实用能力和素质。面向职业学生和农业人员的涉农职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职业院校教师在农业科技实践中获得深层次的实用知识,应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可有效增强知识传授效果。
三、如何实现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要求,而真正实现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校企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机构
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与开发研究、技术推广相结合,按照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规划,组织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出具有真正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动力应来源于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的需求,所以要以国家政策、学校、企业等方面为参照点,深化校企合作,加大高校培养高级农牧人才力度。
(二)增加职业院校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水平
应合理利用国家农业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企业资助、职业院校创收等多种渠道引资,结合职业院校的生产和研制开发能力,引导职业院校涉农科技的研究进程。
(三)改革职业院校科研体制,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
只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促进科研人员的人生目标实现,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物质奖励力度,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在院校政策上加以倾斜,以物质奖励方式满足科研人员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以调动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措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的同时强化精神奖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激励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赢得社会尊重。
3.将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与职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是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而个人的职业发展及长远的人生规划则是科研人员更恒久的人生追求。
(四)强化职业院校服务职能,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
在集约型增长方式下,职业院校应推动技术进步,并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通过校内的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先进技能的实践人才,并采用“知识下乡”等多种有效的服务形式直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应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与农机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形成农机产品的联合研制机构,共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五)健全研究和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率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需要涉农职业院校的广泛参与。
篇6
1.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它是一个经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知识和技术扩散,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出增长的过程。
1.2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虽然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在农业科研的设备、设施和手段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当前农业科技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存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及回报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制约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分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然而,河南省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一般认为,目前河南省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约为48%左右,虽然高于国家4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这一方面说明河南省的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影响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
2.1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力度不够和投资机制不完善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1)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农业科研投资水平的高低与农业的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低水平的科研投资直接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进而影响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河南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逐年提高,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额在财政支农的各行业中比重极低,满足不了河南省农业需求地步伐。(2)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在我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规模小、企业科技意识淡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农业企业对科研的投资份额小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这样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大,用于农业科研的资金不够充足。
2.2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高级技术人才偏少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多,农业从业人员之所以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二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偏少。
2.3科研活动的市场导向性不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科研活动是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而不是遵循市场的导向,而是片面追求高、精、尖,使得科研活动脱离生产实际,科研成果的适用性也大大降低。其次表现在科研鉴定上。河南省科研鉴定往往流于形式,鉴定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脱离市场实际,不具备产业化价值,难以实现其向生产力的转化。
3完善公共财政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省现阶段农业状况和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将农业科技意识充分地融人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去。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认识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以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契机,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1明确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主要环节和重点第一,实施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开发工程。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繁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无害、增产幅度大的特种化肥和施肥技术。第二,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第三,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综合示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第四,优质高效种植与产业化技术。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开展土壤环境综合调查与整治技术研究,为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创造条件。
3.2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投入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每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基础上增加财政农业科技发展支出,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支出的比重。
3.3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构造“科研十推广十农户”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支持建立以“主体社会化、形式多样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调动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建立“机制灵活、网络健全、技术实用”的推广体系。
3.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科研单位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篇7
一、树立“大农业”观,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宣传
现代农业是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与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从内涵上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机、农药、化肥、水利,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实际上包括了第一、二、三产业。
从功能上看,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如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人,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来,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农业科技创新担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战略任务。这应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功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对农业科技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性,以科学的精神报道农业科技
坚持以科学的精神传播农业科技,即必须用科学性去实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支撑科技新闻包括农业科技新闻大厦的根基,是科技传播导向的基本要求。科学严谨、朴实无华是科技报道的核心品质,不能因我们工作的不严谨而出现一些有悖科学的失误,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不能一味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违背科技界成果的国际通行规范和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则,更不能允许丧失科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形形的伪科学。科技新闻因其科学性而准确、而有生命力,科学性是科技报道的“命门”所在。当年部分媒体爆炒“邱氏鼠药”的教训,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应深刻记取。
需要注意的特别是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受众不能仅仅看到科学的结论,还应看到科技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是科技新闻传播导向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仅讲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还要讲科技在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至形成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上的重要指导作用。科技不仅只是创造物质财富,它还有更高层次的科学理念。科学普及的不只是知识,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观、世界观、人文素养、心灵的修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国家和社会的科普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但是在以科学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普及较快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个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四科”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普及远没有像科学知识普及那样得到重视,用科学知识普及代替“四科”全面普及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业科普新闻传播中往往只见科学知识,不见或少见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容。对此我们需进行必要的反思,在进行农业科普传播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全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中予以充分注意。
三、注重实用性,促进与经济、社会对接
科技与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和对接,已成为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和主导力量。经济发展既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支持,又为科技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巨大需求。实践表明,抓农业经济不抓科技进步,就抓不住要领;抓科技传播抓不住成果转化,就没有抓住关键。当前农业科技新闻传播仍存在着如下倾向:单纯反映生产力多,反映生产关系偏少;单纯讲技术指标多,技术与经营结合在一起的论述偏少。科技传播的实践愈来愈证明,二者有机对接,科技经济相得益彰。在新闻传播中,我们不仅要讲科技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更要准确地讲清它的作用和转化带来的效果,把科技成果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科技传播与经济对接,拓宽了报道领域,既促进科技创新,又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要从农业科技的视角报道经济、社会和生活等领域,从经济、社会和公众兴趣需求的角度报道农业科技及其产业最新进展。特别是一些事关现代经济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其本身就是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于一身,是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应进一步放眼的视野和开拓的领域,其间。既蕴藏着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又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空间。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理应在促进科技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花费更多气力。
四、把握适用性,加强受众研究
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适用性来源于对受众的研究,体现在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
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主要受众是数亿农民、广大的农业基层干部、农业从业者、经营者等群体。他们主要是以实用的眼光对待农业科技报道,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产品的销路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等。此看法长期支配着我国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报道观念、采编方针、受众定位。但是用“大农业”的理念衡量,它窄化了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受众群。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不仅包括上述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还包括城镇中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开拓农村市场的企业家,关心、支持农业的学者等。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饮食安全、农业科技攻关则是满足此类受众的报道重点。换言之,即部分城市受众亦是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受众群。另外,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物质富裕程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适用性内容也增加了高科技知识、科学生活常识以及防病健身求医问药等较高层次的需求。
五、强化可操作性,做到看懂会用
可操作即看了能会,会了能做,做了有效。这一点对广大农民受众至关重要。
分析注意定量。农业科技新闻传播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定量研究,剖析科技现象和实施过程中的数量表现、变化、关系及其联系和规律。况且在农业科技新闻中,量――数字本身就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新闻事实。因此,农业科技新闻特别是实用科技报道,应尽量避免使用“既要这样,又注意不要那样”一类令人无所适从、无法操作的语言,尽可能提出较明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比如在讲推广效益时最好减少“很好”、“非常有前途”等定性语言表述,多使用定量语言,给受众一个较为明确的数量概念或数字信号。
力求完整性。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农业科技新闻要注意报道的完整性。比如讲增长和效益一定要说明特定的条件,介绍典型经验一定要把内因和外部环境交代清楚。对实用技术的报道。既要报道其全程规程及配套技术,又要介绍其生产前的相关政策、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及设备信息,还要告知产后的相关深加工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及各地同类产品供求信息等。
篇8
本刊讯 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任务;传达学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等工作。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全面推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突出抓主线,围绕主线谋划工作,理清思路,持续发力;突出抓重点,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资源力量向重点工作聚焦;突出抓典型,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典型,带动面上取得成效;突出抓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抓好宣传,讲好“三农”故事,增加社会信心,善于运用新闻宣传推动工作。会议要求,各司局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负起责任,把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办。要狠抓工作落实,对照分工安排,抓紧制定贯彻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排出工作进度,采取具体措施。要强化绩效问责,把重点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绩效管理核心指标体系进行管理和考核,同时要不断强化督查责任,创新督查方式方法,建立督查台账,确保重点工作推进落实。
会议传达学习了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会议指出,的重要讲话,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新的增长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的重要意义,并对下一步工作方针、方向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为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着眼规模养殖场、养殖大县、制定标准、依法治理和督促检查,全力以赴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工作。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发展谋划,整合资源力量,坚持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进工作组各项机制,大力支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重大行动;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工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会议指出,《规划》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了一系列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下一步要抓好细化落实,制定出台重点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确保任务落地;要形成工作合力,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质增效;要积极争取支持,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篇9
[关键词]科技体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93 ― 02
本文分别从科研、教育与推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外农业科技体制构建模式,并将国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现状归纳为三种形式〔1.2〕。首先是农业科技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科技活动主要集中政府的组织形式,如印度;其次是农业科技较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活动主体较分散的组织形式,如韩、丹麦等国;还有是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农业科技活动主导者为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个人介入的多元化组织形式,如美国、以色列等国。
一、农业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政府的组织形式
以传统小农生产为主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落后,农民思想保守,风险意识差,农业科技含量低,科研能力差,农业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政府往往只能集中资源统筹规划,而中央集权式的农业组织结构更容易管理〔3〕。
印度的农业结构仍然处在封建地主的和资本家共存的阶段,印度政府赋权了农业国家管理组织“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集权管理,ICAR在经济较发达的邦设农业科研系统,ICAR已拥有五十多个国家级中心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室,四个国家项目委员会。科研方面:ICAR代表了农业部领导,它正组织并调配着分散在各系统单位的科技人才和物质资源,着重开展适合印度农业的应用性研究。教育方面:印度在各个邦都模仿了“美国赠地大学模式”来构建农业大学,邦政府为农业大学提供财政经费,ICAR负责指导教育工作。推广方面:为加强对农业新技术产品质量要求,印度政府先后公布法律、法规以期普及农科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刊物等手段进行扫盲教育。ICAR设“国家示范计划”、“实用研究项目”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应用〔4〕。
二、农业科技活动主体较分散的组织形式
该种农业科技活动组织构成形态基本依照“局部带整体”的推进原则,由政府在重点示范地区、中心地区试点推广新兴实用技术。示范效果带动非政府组织全面推广,重视农业培训,缩短农业企业科技转化周期。
韩国采用国家中央、道和市、郡分属管理体制,在中央是农村振兴厅负责,各道(相当于中国的省)由农村振兴院衔接,各市郡(相当于中国的县)归农村指导所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模式构成了满足韩国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5〕。科研方面:韩国政府采用统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方式进行农业科研计划,计划项目管理实行厅、院、所首长负责制,政府的插手管理模式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摩擦,减少重复项目导致的资源浪费〔8〕。政府整合资源后,对科研单位减量保质,科研经费不变,人均事业费就相对增加,调动了科研积极性。教育方面:国家办免费的农业专业学校,学校引导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进行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推广。推广方面:韩国从事生产经营或农技推广六年以上的,免兵役。
丹麦仅设农业科研联合委员会,目的是避免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对五个区下所属的科研机构具有宏观控制性。科研方面:五个区下属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生产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农业院校则攻关基础性研究。教育方面:国家政府为农业教育提供资金,免费办学,学校基本覆盖全国且教育层次丰富,接受过五年完整的农业教育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前提资格,所以毕业后学员对科技技术的认可,促进了农业全面机械高效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认可。推广方面:覆盖全丹麦的家庭农民协会和丹麦农民联合会是丹麦最大、最全的农业咨询服务机构,政府不插手协会管理,这些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民间机构可享受政府给予的推广优待政策和资金扶持〔6〕。
三、农业科技活动主导者多元化组织形式
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出现在农业发达国家,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介入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各个方面,并逐步在科技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美国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的组织形式。美国农业部下设八个农业科研中心,每个农业科研中心又分别在不同的生态区内下设地区研究站〔2〕。每个县还与赠地大学农学院共同设立农业实验站及示范点,农学院院长也是州实验站的站长和州推广站的站长,是州内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总负责人,在体制上保证了协调运作。美国农业部还设教育和经济办公室来协调各州科研教育与推广活动,并按时给各州下达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方面专用经费〔7〕。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介入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情况明显,数百家种子公司、食品公司、农业化学和机械公司纷纷寻求多方合作研究方案,私人企业投资农业科研使得涉农企业科研变快变强,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超过一半的企业技术来自于涉农企业对农业的科技投资〔2〕。
科研方面:根据科研侧重方向的不同形成了由国家科研机构(八个农业科研中心)、地方科研机构(地区研究站、农业实验站及示范点)和民间科研机构三大系统共同构成的层次管理模式。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组织进行基础性研究,地方科研机构参与应用性研究,民间科研机构自主开展开发性研究。三级相互独立且没有隶属关系,相互渗透、依存、合作、有侧重的开展科研活动,科研经费由联邦政府及州政府预拨和各类基金及私人企业自筹组成,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2〕。教育方面:美国政府在各州划地而建“赠地大学”,大学里构建了农学院系统,下设科研与教育中心(或称农业实验站),开展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非政府组织中约有五万多个农民俱乐部教授专业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3〕。推广方面: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包含联邦农业科技推广局和州农业科技推广站还有县推广办公室三个层级;同时赠地大学也参与科技推广工作;涉农企业也形成了以农业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氛围,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10〕。
以色列拥有成熟的人才培养、发达的市场机制、适度的经营规模和灵活的生产方式。政府不直接参与科研管理,但每年投入农业科研经费都达上亿美元。经费中有一半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ARO);其他申请型基金又占一半,以竞争性投放〔9〕。科研方面:以色列的农业研究机构由公益性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企业型社会研究机构组成。公益性研究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是农业研究组织(ARO)、魏斯曼科学研究院以及其他农业相关的专业研究所。科研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构成,主要用于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应用性研究。教育方面:以色列专门成立了公立性的农业大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基本都是农民,时至今日农民受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依然占到了半数。农业学校同时需要承担科研和推广工作。推广方面:多元化的推广体系中包括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区域级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在地区、生产第一线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局。大量专业的农校毕业生保证了技术的普遍推广。公益性机构也在积极寻求成果转换的途径,来保证色列的科技对农业的高贡献率。
四、总结及借鉴
1.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位一体、互推互进的政府管理机构〔9〕
农业发达类国家正逐步降低政府在农业科研管理机构中的统一管理职能,转建更开放、更自由的科研、教育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系,优于我国现行的科技部、教育部、技术推广机构的分权管理体系,避免了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加速了成果转化速度。
2.农业投入充裕
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投入充裕,政府补贴扶持力度大,有的甚至免费办学,一方面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政府引导性和政策导向性,逐步建立的政府主导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
3.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创新投入体系,政府引导构建新型科研合作模式
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构成都形成了政府、地方、企业多元化,且以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企业型农业科研机构与科技创新推广组织相互渗透、依存、合作与竞争。提高了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竞争力。政府扶持企业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合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倡导企业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模式。需要科学的构建科研投入比重,探索高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4.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及农业生产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是否能快速被农民接受和运用,取决于农民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主观能力,该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文化的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充裕。可以更多的借助非政府组织多方式、多渠道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农村文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91-98.
〔2〕魏勤芳.美国农业科技体系及运行机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02):34-37.
〔3〕刘文敏,赵京音,张占耕.国际农业科技体系及运行机制〔J〕.上海农业学报,2004,(03):126-128.
〔4〕黄东贤.印度农村经济与农村科技〔J〕.农村工作通讯,2002,(05):50-51.
〔5〕赵国锋,高征,段禄峰.国外农业科技体系对中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2,(09):14-17.
〔6〕邢芳.丹麦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N〕.大连党建网,2010-03-26.
〔7〕邓楠,万宝瑞.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2-127.
〔8〕司洪文.韩国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与改革〔J〕.世界农业,2000,(11):48-50.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重要性;现状;问题;建议
1重要意义
1.1能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性提供精确的数据
为了使获得的农业数据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快地发展,为国家的相关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数据都进行采集,并进行科学保存和系统分析,以保证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能以这些数据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宏观决策。此外,做好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也能够同时解决农业环境、消耗资源、粮食产量、农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跟踪并掌握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机制[1-2]。这不仅方便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还能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和预测的作用。
1.2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理论创新
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农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综合集成技术,该技术整体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整体提升。同时还应该了解到,农业科学的试验性很强,因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动态监测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探索自然规律、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在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有着较大的帮助。
1.3全面促进农业科技的资源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对于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突破有着关键作用。在此前提下,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也在朝着社会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相关的服务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单项技术对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进行了科技创新,并使其呈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长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从而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现状
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也同样适用。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此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创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要求下,我国先后在20世纪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阳、山西寿阳以及山东德州在内的多个环境科学实验站,并在“七五”期间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数据标本库,从而组建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对全国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测和整理分析。编制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及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在作为后续观测工作的依据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不仅在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数据研究、土地质量数据分析等)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使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进入了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阶段。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不充分
传统的农业数据监测通常是将其并到某一个科技项目中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据监测工作不是作为独立工作存在,因而对农学数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就不够充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缺乏长远规划。再加上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机制,这就使当前的农业数据监测工作缺乏系统设计,继而在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空白现象产生。
3.2各监测部门缺乏共用共享机制,监测网络尚未形成
由于各农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合作和互动,这就使各机构不能进行数据互通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各监测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工作依据,共享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
3.3对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及正确的处理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对各区域进行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数据,但还缺少一个能将科学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3.4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监测工作的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监测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相关设备比较落后,限制了各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4建议
4.1农业大数据前沿基础研究
各科研机构应对农业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密集型的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在结合当前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前提下,开展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复杂性研究,从而更快地构建出复杂性模型,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3]。
4.2完善农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
应根据农业大数据的特点,基于协同方法对网络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4.3农业生物资源的数据构建
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品种、畜禽养殖资源以及产品效应进行数据监测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育种效率。
4.4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
进行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主要是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农药种类、田间的水分含量、养殖过程中喂养禽畜的饲料类型以及用过的兽药,在对这些要素的长期观测中应掌握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5农业灾害数据构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不同的农业灾害,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因此,要对可能会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数据整理,包括虫害、动物疾病、农作物病原等进行监测分析,以便为农业灾害预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4]。
- 上一篇:保护眼睛视力的重要性
- 下一篇:班级的图书角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