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雕刻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头雕刻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头雕刻技术

篇1

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小村,花钱购买老人的大象,博物馆将他的作品列为正品展示给参观者。

很多雕刻家都试图雕刻出与之媲美的大象,但都没有成功,因为老人的大象非常强健,同时又显得非常温和、智慧、庄严和快乐,没有人能够雕刻出这样的大象。

有一年冬天,一位年轻的雕刻家找到了老人:“请问,我能不能看看您是怎样雕刻大象的?”

“我的孩子,”老人说到,“我无法教你怎样雕刻大象,我只能告诉你怎样去雕刻石头。”

年轻人非常失望,因为雕刻石头他早就非常熟练了。但是他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为了能像老人学习,所以他还是说:“太好了,您就教我怎样雕刻石头吧!”

一连几个月,他跟随老人每天一早就到采石场去,他们整天在那里敲打石头。

时间流逝,春天来了又走了。年轻人学会了很多过去闻所未闻的石雕手艺。在一个强爽的夜晚,秋天的落叶在微风起舞,老人对年轻人说:“你已经学得很好了,我的孩子,你现在的切割、雕刻、磨光技术和我一样精湛,我已经没有什么技术能教给你了。”年轻人知道自己还是不会雕刻精美的大象,所以他说:“可是我还有些东西没有学会,就让我在跟您学一个季节吧!”

于是,当凛冽的寒风有一次在烟筒边呼啸,当冰雪再一次覆盖了大地,老人和年轻人开始在工棚里工作。工棚里满是从采石场运来的石头。老人长时间凝视着这些石头。

“您在做什么?”年轻人问。

“我在寻找大象。”老人缓缓地说,“这里有一头,另外这里也有一头。”他说着,用手遮着那三块石料。年轻人把这块石头看了又看,但是他只看到石头。

“大象在哪儿?”年轻人问。

“你难道看不见它们?”老人反问道,“他们就在石头中,你应该明白。”

“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困惑不已。

“我的意思是我在石头中发现了大象,当我能看清楚这一切,我就开始雕刻石头,然后将大象解放出来,然后每个人都能看见大象了。从这三块石头中你真的什么都看不见?”

年轻人再一次审视了那几块石头,“不,”他最后回答,“从这三块石头中发现了一些东西。”

篇2

“出生时就有亲戚朋友劝父母把我丢掉。”殷彬说。上世纪80年代,农民家里有个残疾孩子,不仅意味着贫困,还可能引来各种议论。善良的父母并没有抛弃殷彬,而是给他更多的温暖和爱护。该上学了,为了让筷子都拿不了的殷彬能握笔写字,母亲白天忙完地里的农活,晚上就手把手教他用两根手指“夹”笔。开始的时候殷彬怎么写也写不好,内翻的小手被磨得又红又肿,一碰就痛。可殷彬咬牙坚持着,因为他想上学。经过痛苦地练习,殷彬终于会握笔写字,与同龄孩子一起上学。 殷彬说,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手一撑地就爬了起来,而自己因为胳膊短,每次摔跤额头都会杵在地上,头破血流。“我这才发现我的胳膊比人家短,手和其他人长得也不一样。

但生活中的殷彬不希望别人把他看作一个残疾人,他想和健全人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

小学毕业,殷彬要去迎新街上初中。骑自行车上下学能节省不少时间,可殷彬的双手从手腕处内翻,七根手指虽能活动但关节都不能自由弯曲。殷彬笑着说:“我手不方便,手指捏不住刹车,就用鞋底蹭,特别费鞋。但我还是努力去尝试,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为了学会骑车,殷彬天天在烈日下练习,不知摔了多少次,流了多少血。学会骑车给了殷彬莫大的鼓舞。“老天是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用心做好每件事,总会获得回报。”殷彬说,正是由于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性格才支撑他一步步走到今天。历经磨难仍勇敢面对。

由于幼年家境贫寒身体残疾,殷彬只读到了初一便x开校园,要强的他不愿意在父母呵护下,毅然走上了四处打工、自食其力的道路。“一开始也没想着要学雕刻,主要以打工为主。”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防盗门,可是不久便被辞退了。

学习雕刻 倾心投入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殷彬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北京有家公司培训艺术玻璃雕刻技术。从小喜欢画画的殷彬觉得这个挺适合自己。就偷偷跑到了北京。殷彬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独自离家的情景――出了火车站,就有人说帮忙拿东西,到了汽车站,帮忙拿东西的人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自然东西也没有了。后来又碰上小偷,身上就剩下三角钱。“这世上还是好心人多。我给培训公司打了电话,人家竟然派人来接我。后来有人又把我送回太原。”回到太原以后,家里给凑了几千块钱,让舅舅带着殷彬来到了北京。人家一看殷彬的手,当场就拒绝了他。“他们说这是手艺活儿,我手残疾不能干,但我偏不信邪,我就要学会这门手艺让他们看看。”不甘心的殷彬以舅舅的名义报上了名,购买了教材。白天舅舅上课,殷彬就站在一边旁听,晚上看书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几个月下来,舅舅还一脑门子糨糊呢,殷彬却已看出了里面的门道。由于没有任何基础,他买来雕刻工具,拣来别人丢弃的废玻璃、石头,仔细钻研,努力学艺。

刚开始学雕刻的时候,因为双手从手腕处内翻,手指无法自由弯曲,他甚至无法抓稳刻刀和被刻物,弯曲变形的手被磨得全是血泡,更别说刻成像样的艺术品了。但是他硬是凭着坚韧的品格,坚持了下来,并且越刻越好,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从北京回来,殷彬先是在一家小作坊里打工实习,常人一弯腰就可以进行操作,殷彬得趴在玻璃上面,由于粉尘特别大,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那时是夏天,酷暑难耐,他硬是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初步学会了艺术玻璃雕刻的技术。渐渐地,殷彬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营生。工作中,每件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殷彬都非常用心。

其实,不管是磨练技艺还是学习设计,殷彬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不久,他就开始对外承揽业务。当时,他白天出去揽活,晚上加工制作。每接一单业务,都竭其心力,尽善尽美。虽然工作很辛苦,挣钱也不多,可他乐在其中。渐渐地,他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大家认可,周围很多朋友开始找他帮忙设计、雕刻一些工艺礼品。慢慢地,殷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时尚创新,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几个月后,殷彬信心满满地给自己的微晶雕刻工作室挂上了牌子。成立初期,生意并不好,常常一个月都接不到一个单子。为了外出揽活儿,殷彬用绳子把自己手腕系在了车把手上,跌了百十个跟头,硬生生地学会了骑三轮车。之后,无论风吹雨打,他每天都拉着自己的雕刻作品,穿梭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里。后来殷彬的店慢慢开始有顾客上门了,因为手有残疾,别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品,殷彬需要一整天。为了按时给顾客交出满意的作品,他常常伏在案子上雕刻,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刻苦钻研 终有所成

“心灵手巧”是形容手艺巧妙,“手”字是先决条件,但这个词用在双手严重残疾的殷彬身上,却也非常贴切。殷彬自幼双手患疾,小时候甚至无法握着提笔,很难把巧夺天工的石雕作品和一位先天双手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殷彬却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正常人都难有成绩的雕刻界打造了一个传奇。

殷彬并不满足自己的收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做越精,为此,他来到了雕刻技艺更先进、更发达的广东。结果可想而知,人家一看他的手都是一口就回绝了。但殷彬又拿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一次次被拒绝,他就一家家找,在汕头的一家珠宝公司,老板聘用了他。

殷彬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为了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他一天工作14个小时,短短十多天就掌握了电脑设计的基本操作。说起来轻松,其实也不容易,殷彬只能用两根手指头敲击键盘,殷彬使用鼠标的样子让人看着有些别扭,但是他却熟练自如,通常在电脑设计他雕刻的效果图。他和记者开玩笑说:“我常常戏称自己的手就像镰刀一样,只是不能割草。”经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他掌握了制作水晶、陶瓷、玻璃、石材、宝石等材质作品的全套技术。他又不断研发水晶、陶瓷、玻艺、石艺、天然石、宝玉石等材质上的微晶喷雕雕刻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礼品工艺和废玻璃等设计加工制作的水平。由于手艺精湛,风格独特,殷彬在微晶雕刻界开始小有名气。

2006年,殷彬有幸与公司设计团队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玉石礼品的设计制作,这也给殷彬的人生阅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殷彬学成归来,他信心满满地四处寻找企业赞助,或寻找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后来,浙江、广东的公司邀请他去做平面雕刻和技术指导。南方待了几年,让殷彬大开了眼界。也是在那一年,他还收获了一份爱情。已经有些积蓄的殷彬,认识了同为残疾人的爱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为救爱女 卖掉工具

2011年,妻子为殷彬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她刚被从产房抱出来,我就冲到她的身边拨开小手看,我真的很害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当时真的克制不住自己,但我还不敢哭,我出了病房,靠在墙上就哭了。我大声地哭,我说,我的孩子是健康的,至少她的手是健全的。”

当幸福姗姗来迟后,生活总是又给人带来措手不及的打击,总有一些人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2012年11月,村里有人家结婚放炮,大家都觉得吵得不行,用手捂耳朵,殷彬的女儿却没有太大反应。第二天,夫妻俩带着女儿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省城两家大医院都诊断孩子是先天性耳蜗畸形,双耳重度耳聋。医生说,像这种程度的耳聋戴助听器效果都不会好,最有效的医疗手段就是植入人工耳蜗。

自己和爱人都身有残疾,他实在不愿意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我不想让孩子上聋哑学校,装上耳蜗她就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但装一个达到基本要求的人工耳蜗得二十多万元,为了给孩子治病,殷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得知后,也为他送来了善款,殷彬心爱的雕刻工具和一些优秀作品,不得已也当废品卖掉了。为了给女儿治病,殷彬雕刻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出售,家里仅剩的几件品质不太好的成品,他也很珍惜,擦了又擦。殷彬雕刻的作品,女儿都很喜欢,尤其喜欢爸爸用她的照片刻成的艺术瓷盘。

2014年年底,命运仍然不愿意停下捉弄的手,又一次和殷彬的宝贝女儿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女儿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好在在爱心公益机构和好心人的资助下,女儿在北京安贞医院顺利地做了心脏手术并痊愈。

幸运的是,6岁的女儿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殷彬准备重拾自己的雕刻手艺,继续心中未竟的梦想。 殷彬的家里有一幅字――“用心雕刻人生,用爱描绘未来”。殷彬说,有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创业的殷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工作室,他希望在这里实现他的梦想。 历经磨难,殷彬仍然像刚刚学成归来时一样,寻找着企业赞助,寻找着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趋成熟,殷彬渴望走出院子里的工作室,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篇3

1水泥直塑人员构成

水泥直塑分成打底层和雕刻层,因此人员分为打底抹灰小组和雕刻小组。每层施工时需要不同的工种相互配合。(1)打底抹灰小组共6人:提管工1名,负责喷浆管的操作;喷浆工1名,负责喷浆施工;泵配合工2名,负责材料的搅拌和添加(对打底层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抹灰艺匠1名,负责打底层的抹灰施工;清洁工1名,负责清洁工作。(2)雕刻小组共8人:提管工1名,负责喷浆管的操作;喷浆工1名,负责喷浆施工;泵配合工2名,负责材料的搅拌和添加(对雕刻层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雕刻师4名,负责肌理的雕刻和细节的处理,决定水泥直塑的质量。

2水泥直塑施工技术

2.1工艺流程和剖面(见图2、图3)

2.2钢丝网的固定由于水泥直塑厚度较大,过厚的水泥砂浆抹灰层与混凝土墙体相连容易引起空鼓、开裂甚至脱落。为此,采取了在混凝土基层上设置钢丝网片的方法,钢丝网通过间距200mm、厚6mm的垫片与基层分开,确保水泥直塑打底层能够渗透至基层及钢丝网内部,并完全覆盖钢丝网。钢丝网、垫片和混凝土基层之间的连接,采用了在纤维水泥板上试用不同的连接件进行连接的方法,最终得出使用码钉与13750目/m2的钢丝网连接,其质量、效率和成本最适合的结果。

2.3设备与工具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水泥直塑时为了确保打底层砂浆的均匀与施工效率,采用喷浆机(见图4)进行打底层施工。除了常规泥瓦工的抹刀、灰刀、毛刷之外,自制了一些做木纹、石头表面肌理、挤缝、勾线等专业小工具(见图5)。该类工具以自制或定加工为主。

2.4底层与面层材料的选择与施工(1)水泥直塑与一般抹灰材料不同:一是厚度不同,常规抹灰为15~20mm,水泥直塑为40~65mm,这就要求水泥直塑各层材料均具有较强的抗开裂性和均匀性;二是水泥直塑需要对面层抹灰进行数小时甚至更久的雕刻,因此要求面层水泥砂浆终凝时间至少要达5h。(2)打底层施工选用邦得士S-1喷射砂浆和喷浆机喷涂后用抹刀找平并拉毛。打底层养护至少48h,然后洒水湿润后进行面层施工。(3)面层根据所需雕刻的饰面分为派丽F(仿木)和派丽G(仿石)2种。该产品粒径较小,F为0.2~0.3mm,G为0.5~1mm。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掺加剂条件下,面层初凝时间在1~4h,终凝时间在6~9h,也就是须在雕刻层喷涂后的1~4h内完成主要雕刻部分,然后在6~9h内完成细部的修改。如有较大的造型,须在雕刻层施工前先用钢筋拗出基本形状,以免雕刻层终凝后造成开裂和空鼓现象。(4)在5°以下或35°以上,为了防止水泥中水分凝固或水化热过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方可防止面层开裂。

2.5雕刻在雕刻层砂浆喷涂后就可以进行雕刻了。雕刻顺序:画出大致轮廓线抹出粗糙轮廓逐层精细化制作肌理局部整理补缝。制作肌理是有所不同的,木头肌理一般由小的刻刀刻出或钢丝刷刷出,而石头、砖头肌理由特殊钢丝刷梳理形成。在肌理制作完成后,雕刻师将根据自己的感觉采用一些自制的小工具在细节上进行修补。在仿石抹灰细节处理之后,有一道重要的工序,那就是补缝。主要的补缝方法是挤缝,即把水泥砂浆装入特制的塑料容器中,并在其头上开一小孔,沿着预留缝隙逐步挤入,待砂浆稍凝固后,即进行细节部位的处理。

3结语

篇4

可是,这石头的尊姓大名,至今没有定论,我在福州听到的评价竟多是惋惜。这种情形耐人寻味。

一、从“可惜”说起

在南方,一般把这种石头叫黄玉或者黄龙玉,主要产地首推云南,据说广西、海南等地也有出产,实际上,它的色彩绝非限于黄色,因而也叫蜡玉。在北方,此种石头的产地有新疆、内蒙、河南等,因主产区在新疆的戈壁滩,且色彩艳丽,硬度五至八不等,恰好在硬玉(翡翠)与软玉(和田玉)之间,故而被称作“彩玉”、“戈壁玉”或者“新疆彩玉”。

因为好奇,我查了些资料,得知它们的学名是玉髓,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制造玻璃、光导纤维和耐火材料的原料,它结晶完美时是水晶,胶化脱水后是玛瑙,含水的胶体凝固后便是蛋白石,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等。在福州见到的稀罕物,竟与熟悉的玛瑙、水晶同宗,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站在爱石者的角度,在寿山石资源日益匮乏、好石难求的今天,替代品种的出现是好事。可我见到的情况一般是人们先是惊艳,然后十分内行地逐一指出这种石头像何种寿山名品,再补充一句“如是寿山石,则是极品”,那最后的落幕竟都惊人地一致――“可惜不是!”

的确,硬彩石如果真的是寿山石,比如田黄、荔枝什么的,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可问题是,那些石头之所以价高,除了质优色美以外,更由于稀少。依我看来,稀少和价高以及两者的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制约寿山石行业良性发展的罪魁祸首!

毋庸置疑,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的铁律。这些石头若能摇身一变,成为寿山名品,身价定将扶摇直上,只可惜那是痴人说梦。惋惜毕竟消极,整日唉声叹气甚或怨天尤人,更是没出息。

何不把思想打开,换个角度思考,也许机会就在眼前。

稍作分析便可明白,受到稀少与价高伤害最深的是寿山石行业自己。寿山石作品属于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是喜爱寿山石的人,一旦收入下降,或者石价上升,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不到入眼的石头,一般会选择放弃。这对他影响甚微,无非叹声无缘,调整一下心态,与他的整体生活关系不大――他不靠这玩意儿吃饭。

对寿山石业界则完全不同了。无石可采,石农将失去经济来源;无石可刻,雕工将失去工作;无石可卖,石商将关门大吉。他们可都是靠石头吃饭的,这不是生活调味品多少的小问题,而是生活有无着落的大问题。

二、寿山石业探秘

路在何方?首先要从寿山石业的立足之本说起。

与任何行业一样,寿山石业界生存的根基也在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而在这两个要素中,需求更为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创造供给,供给的目的无非是通过满足需求赢利。

把升值作为需求的主因未必妥当。不能否认买石头有升值的心理,也确有些升值的事实,但我认为,升值不是购买寿山石的主因,甚至怀疑它是健康市场的杀手。一旦升值上升为购买的主要动力,消费行为就变成了投资行为,表面上购买的是寿山石,可实际想要的却是未来的货币收益。本来有买有卖的正常市场,会逐渐蜕变成为为卖而买、缺乏真实消费的击鼓传花游戏,那最后的接手,则是该受惩罚的失败者。鼓声一停,游戏结束,泡沫就此破裂。这种游戏,个人若有胆有识有意,但玩无妨,不过,作为一个行业,是万不可把它作为安身立命之根的。否则,或者虚假繁荣,或者在惨淡中等待下一个泡沫,当前国际上的金融海啸便是明证。

石与印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也值得仔细推敲。我认为,寿山石雕对篆刻艺术的贡献只是其实际贡献的一部分,而且远不是主要部分。购买优质寿山石及其作品(当然包括“章”)的主要目的是赏玩,如果单纯为了篆刻,那些其貌不扬、价格低廉的章料足以胜任,名贵的寿山石章并无优势。对名贵的寿山石章而言,印章只是名和形,把玩才是实,至于篆刻,则往往停留于“能”,即可刻而不刻,借与篆刻艺术的关联,添些历史感和文人气。它们往往有章之名,无章之实,又因已经是完成了的赏玩品,所以只称“章”,很少有说“章料”的。

用色巧及手感好是优秀寿山石雕最动人魂魄之处。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石头造就与其相应的雕刻风格,数百年来,为了显现寿山石潜在的美丽,名家高手因材施艺,开发出圆雕、浮雕、薄意等雕刻类别,依石就色,发展出一套巧用色块、圆润饱满的布局风格,并借印石软而易雕的特性,以刀,形成了笔意酣畅、细腻典雅的雕刻技法。

因此,行家赏石,先得“人眼”。一瞥之下,石种便断个十之八九,当然行家偶尔也会走眼。

过了入眼这道门槛,才是“上手”,上手是最令行家着迷的时刻,也最能体现老手与新手的分野。一石在握,行家常双目微闭,体力与心力皆聚于掌间,心随石动,石依心转,掌中一日,世上千年。这当中最精妙的部分,是五指之间的分工,拇指是真正的主角,其他四指皆为拇指的仆人。众仆人要齐心协力,时常于盘玩间略作停顿,将石头呈奉拇指跟前,静候主人在石上颇有力道地潇洒滑过,我管这叫“搓石”。这搓石最为受用,玩家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个中真味,实难道与外人知。

总之,寿山石雕的真正可贵之处,不在升值,不在篆刻,端在赏玩。寿山石业界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不在它提供了出类拔萃的篆刻材料,而是它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巧色雕刻艺术和宜于把玩的雕刻技法,把印石的价值从石头之外收归石头自身,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篆刻艺术,而且自成体系的中国文玩石文化。

众所周知,寿山原石的产量逐年萎缩。不久前尚有量产的芙蓉石,由于矿洞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宣告停产,出现在市场上的原石,主要是靠石农和商家的库存,加上少量从海内外私人手上收购来的“回流石”,远不能支撑庞大的雕刻和销售大军的需要。巴林石曾异军突起,但近年来巴林新采石头的数量逐步减少。其它地方陆续发现的印石,不是质量差,便是数量少,皆杯水车薪,难以扭转优质原石匮乏的窘境。

与原石短缺形成鲜明对照,寿山石业雕工的数量在增加,整体水平在提高,雕刻工具在进步。原来瞧不上的“外省石”逐渐成了抢手货,本来刻不动的硬石也能打理得像模像样了。

把寿山石行业的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细加考察,问题的症结便暴露无遗:优质原石匮乏,雕刻能力的过剩;作品的性价比下滑,市场的购买意愿随之降低。

如果仅在固有的构架里找平衡,只有缩小雕刻和销售的规模,大量地裁员瘦身,造成行业萎缩,这显然不是大家所乐见的。

三、固本土,扩疆域

寿山石业界的瓶颈在原石,强项是工艺。裁雕工就原石,难逃夕阳产业的宿命;而强化工艺优势,拓展原石品种才是步入朝阳产业的正途。

不言而喻,印石的手感、历史传承及社会认知,是别的材料无法替代的。在眼见的将来,印石仍将是石界的主流,而且,印石原石的多寡,仍存在变数,发现新优质原石的可能当然存在,但在何时何地,其数量多寡和质量优劣,则只能听天由命。一个行业,特别是手工业,总不能靠天吃饭,而是要靠人吃饭。坐等时来运转,那是靠不住的。

所幸近年陆续出现了大量雕刻矿料,最有潜力的是优质蜡玉和彩玉等硬彩石。虽然硬彩石的手感不及印石,但与硬玉和软玉相比,在伯仲之间,足以带来把玩的乐趣,特别值得珍惜的是,它们的灵透和色块是多数印石难以企及的,最便于挥洒寿山石雕用色巧的传统特长。福州石业界若善用这些硬度高的材料,不仅能借助硬料的光泽和硬度,彰显作品的工艺美感,还会克服印石脆弱、易损的先天缺陷。

目前的问题是多数硬彩石作品工艺粗糙,珍贵的优质矿石被浪费了,经济价值没能充分体现。社会对硬彩石本来就缺乏认知,若不巧用心思,精雕细琢,便注定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克服技术难关,把寿山石雕的细致文巧充分地应用到新材料中去。让人高兴的是,在福州石界,已经有些有胆有识的年轻雕手,经过艰苦摸索,创作出了一批佳作。

篇5

关键词:翡翠;玉石;雕刻;艺术

翡翠千变万化的颜色,是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一种玉石。单单从外表就可以被那翡红翠绿的颜色所吸引,翡翠色彩的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有浓烈的神秘之感,自然会引起人们不少美妙的遐思。也正是因为大自然孕育了翡翠独有的自然神韵,才孕育出如此瑰丽无比而又充满灵性的石头来。若有人能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

雕刻是一门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立体视觉为载体的雕刻。辅以精湛雕刻技艺,灵慧的巧思便会赋予翡翠于文化和艺术内涵。而最基本雕刻技术的构成元素就是点、线、面。玉的内涵及精神一般要经过匠心的雕琢才能得以完整体现。翡翠也一样,在雕刻中利用雕、绘的工艺,其貌不扬的翡翠原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打磨以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形态呈现在众人面前,用笔的细腻、构图的饱满、人物线条的精细,不管布局多繁杂、细密,依能分辨线条的清晰和均匀。使翡翠雕刻作品更加具有神韵、审美和质感的艺术魅力。

翡翠有独特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创作雕刻的翡翠作品《西方三圣》则是运用翡翠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异,巧妙地表现出人物形体不同颜色的特征,通过描、绘、雕、刻等艺术手法,突出了其形象的生动和诱人,也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写意与细致入微的写实相互映衬,玉石的自然之美和寓意之美完美体现,极富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受到和谐、安详的气息。有水的翡翠,就有了灵魂,这样的剔透和润泽是其它玉石所不能及的,整件作品都让人感受到那种低眉怀世祈无尘,喜舍无量众法门。佛光应照世间苦,修得千年万人福的艺术境界。历年的创作让我也懂得了作为雕刻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原料,还要从全方位地去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和含蓄美,把翡翠的剔透和润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雕刻是一门文化艺术

用翡翠原石雕刻出的作品是一幅立体的画,更像是一首无声的诗,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蕴含着久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美好的祝愿、警世的哲理,更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翡翠的雕刻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在翡翠雕刻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对玉石雕刻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很好的利用玉石语言来进行艺术表现是翡翠雕刻工艺创新发展的一条艰辛的道路。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题材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作品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雕刻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

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另一种艺术手法把佛教的精髓融入到雕刻的玉石作品中,再现神话世界的精神与信仰。作品《童子拜观音》山间树木与观音发髻为翠绿色,孩儿为紫色,上下色彩真实自然。树木鲜新,荷花莲叶灵动,山间叶子的绿色与荷叶的紫色以及莲叶的颜色形成鲜活的对比,相映成趣、和谐自然,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构图。在玉石上留下的是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无疑都在表露着送子频来百姓家,祥和容灿满天霞。生男生女殷勤护,一个孩儿一朵花的意境。作品中,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及文化为创作内容,更是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石的内涵和精神一般要通过作者的匠心雕琢才能得以完整的体现。将玉的形象人格化。翡翠玉雕作品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天生丽质的玉石上充分运用原料,还可以多方位的表现大自然赋予翡翠的那种温润、含蓄,留下创作者的思想、愿望、情怀和意境等等。而这些情愫是用工艺手法而构成的各种图案来表达的,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品味它的内涵,才能感到翡翠所带来的灵气和它的神奇。

参考文献:

[1]谢代娟、余娟、郑庆列:《浅析翡翠首饰设计的材质美》

篇6

关键词:建筑 雕刻 太行山

建筑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整体规模宏伟壮观的气势外,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精湛工艺的雕梁画栋更是美不胜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从室内到室外的各种雕刻作品构图独特、寓意深远,其中很多内容承载了民间古老的生活习俗和生存状态,囊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一、装饰雕刻技术

太行山各地的民居中的雕刻作品按材料分可为木雕、石雕等。木刻暴露着木材的质感和自然感,显示着真实的刀法技巧,对环境空间的气氛的渲染有积极的意义,一般主要位置是在门户、门框、隔扇、窗棂、梁枋、垂花门的花柱上;石刻的主要出现位置是在柱础、上马石、下马石。

1.木刻。太行山东麓的张家口蔚县暖泉的雕刻技法精湛,圆雕、浮雕、平面阴线刻等往往是“一宇之上,三雕骈美”。蔚县的建筑雕饰手法多样,有木雕、石雕、砖雕等。尤其出色的是木雕依纹饰依次把圆雕、透雕、高浮雕结合在一起,使精神内涵借此物化,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上形成高度统一,如西古堡的仓竹轩内的大门上的狮子滚绣球,是透雕与高浮雕的组合,据郭家后人说那个绣球是可以转的,里面套着另一个小绣球,在时毁掉了。蔚县的整体雕刻工艺更偏向北京风格,雕刻较深,并且应用部位多在大门、撑木、挑出梁头、梁架角替、墩木,有的稍饰油彩,显示材料木色,风格古朴。刻划较其它各地的刻画风格有很大的区别,雕刻细致,偏向与写实风格,细节刻划较多增加了画面丰富感。写实的雕刻风格,使装饰构件表面光滑细腻更加增强了木材本身的细腻质感。

2.石刻。太行山西麓的山西平定县的桃叶坡最突出的是石雕,在技法上主要表现是以浮雕、圆雕为主,风格有粗犷形和细腻形两种。细腻型,就是把精心打磨过的光滑的主体物与故意显示出不同刀法的刀痕与石质的粗糙背景相结合,使作品画面更丰富。这是纯粹的阴刻线,花瓣的多层、荷叶的翻转、麒麟兽的毛发、小树叶等等这些都表显得极为精确,用线粗细均匀,力道恰到好处。粗犷型就是主体物与背景都没有经过细腻打磨,暴露着刻刀的痕迹显示石头的质感,造型严谨、主体物突出、刀法张弛有度。如大门口的石鼓上的刻花以浮雕为主,加以平面阴刻线,花型精致,边缘线是采用圆面凸起的手法,就连小树叶的翻转面都精细的表现,塑造的立体感非常强。不仅花卉有些动物形象还具有肢体肌肉感,栩栩如生。

二、实用性与建筑的关系

“艺术家加工构件一定不能削弱或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不能妨碍建筑的使用功能,不能降低建筑的稳固与安全性,”例如:撑木可以雕刻但不能透雕通体,完全失去支撑的作用;门窗的窗棂格可以变化,但不能太疏朗得难以糊窗纸,也不能太密实影响采光;驼墩可以加工成花型进行变化但不能影响它支撑梁架,也不能伤及榫卯结构。

另外,经过艺术加工的雕刻图案、形体必须与建筑上的被加工部位外形相适合。通过艺术加工,要强化突出的原建筑的形体特征,而不能随意改变,破坏结构。例如:撑木多为柱形,雕饰多承袭成型的植物或动物图案;砖雕多为棉纹图案或雕成缠枝花叶,连绵不断,整体构图于外形一致又富于变化。

任何装饰品在建筑中都有结构功能作用,不是纯粹的装饰品,而在建筑结构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然而由于位置特殊,又可以在不影响结构的使用的前提下进行再次的装饰美化,例如:蔚县的支摘窗在太行其它区域内就不常见,在窗上立有一根竖窗框,背窗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可以支起,内部附有纱窗,从而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再把蔚县盛名的蔚县剪纸――窗花贴在支摘窗的中心部位,以为装饰,增加了不少民俗文化的风味。

三、内容的文化表达

处于不同时代在太行山脉各个不同地域民俗、民风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形成太行山民居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造型,它包含着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且物化为具体的图案。

在太行山附近区域的雕饰图案一般以花草、几何纹为主,图案装饰在重点部位,起点睛作用,在太行山延脉各地几乎都没有见到过人物图案,大部分都是以生动的花叶为背景,再配以动物图案。有的纯粹花卉植物图案等更是璀璨似锦,目不暇接。这些植物形象大都运用了折枝、散花、锦云叠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装饰手法,装饰意味很强,有些平剔阳刻写实感强。有的雕刻手法粗犷豪放,有的细密秀丽,又的构图规整严谨,有的圆浑稚拙,及尽巧思变化。

“吉祥图案的表现方法可分为三种,是隐喻、谐音、组配。隐喻就是有吉祥含义的动物、植物、器物作为主要装饰主题”:鹤表示长寿、石榴表多子、灵芝表吉祥如意、荷花高洁、梅花冰清玉洁、爬缦植物表万代,例如:蔚县暖泉西古堡内的仓竹轩整体装饰感觉与堡子内的其他院子里的雕饰都不一样,但民间气息不浓,更浓的是一种文人气质,这里的图案大量采用荷花和狮子图案除了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外是想通过荷花和狮子来表现主人的高亮的气节以及主人的显赫身份。

“谐音即借用动植物、器物的音韵与文字音韵相谐和”,以表达吉意:鲤鱼(吉利、有余)、蝠(福)、绶带(寿代)、鹿(禄)、竹(祝福)、猴(侯)、象(相)。

“组配即是把上述的两种手法综合应用在一个装饰主题中,音、意、形并用,组合搭配成一幅图案,表现出准确的吉祥寓意”,例如:在暖泉西古堡董氏楼房院中的东路院的大门的门楣上的雕饰是高浮雕的‘暗八仙’,没有明确的八仙人物出现而是通过八位神仙的典型器物来表现,所以称为‘暗八仙’,通过传说中的八仙的八件器物来表现对幸福、财运、平安的追求。、宝瓶的组合表现四季平安,梅松竹岁寒三友,喜鹊、梅花表现喜上眉梢,蝠、桃、绶带表现福寿绵长。

总之,民居虽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雕刻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及城乡,至今还保存在古民居中,并围绕材料的特殊性生成一系列独有的装饰手法、制作方法、审美情趣及此放映的一系列综合性文化现象。雕刻艺术是物质的属性与精神属性二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诸葛村乡土建筑》(上下册),台北汉生杂志社,1995.

[2].颜纪臣:《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刘致平:《中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汉代画像石在其装饰纹样、基底纹样和边框装饰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显著的装饰特征,不仅能够对墓室进行装饰和美化,而且也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寓意。本文对汉代画像石艺术及其类型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汉代画像石及其艺术类型

在汉代的庙宇、祠堂、墓室中,一些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被统称为画像石。画像石产生于汉代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汉代画像石表现了汉代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殡葬制度、经济状况和雕刻绘画水平等。汉代画像石与青铜文化的绘画艺术形式有着继承关系,在石头上雕刻了大量的反映生活场景和思想内容的图画。汉代画像石具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其雕刻线条也比较丰富。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综合装饰图案、单独装饰图案、基底装饰图案、边框装饰图案。

1.边框装饰图案

边框装饰图案比较丰富、类型也比较多样,包括各种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2]。边框图案可以是两面装饰、一面装饰或者三面装饰,也就是左右或上下装饰,或者留出一面不装饰,体现出装饰的灵活性,符合墓室的整体建筑特点。也可以是四点装饰,也就是形成比较完整的画面。由于受到石材本身以及建筑的限制,边框装饰图案有多重和单一两种层次。汉代画像石具有雕刻和绘画两种特性,其与二维的平面造型艺术相似的是,其画面也是用边框进行规范,在一个统一的意识空间内规范各种视觉形象,使画面更加美观和统一。

2.基底装饰图案

在画像石的画面上铲出和凿出河流、山川、桥梁、建筑、动植物等样式的纹样,被称为基底装饰图案。其主要是在主体图像之外的空白石面上进行斜面和平行雕刻,是汉代画像石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边框装饰图案和主体图案相辅相成。基底装饰图案可以使整体画面更加协调,富有装饰美感,使背景和主体图像之间能够达到统一。与此同时还能够使画面的纵深关系得到增强,起到烘托主体、营造气氛的作用。

3.单独装饰图案

在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以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为主体图像的情况,使得动物和人物降到了次要地位,甚至出现了只有几何纹样或植物纹样,而没有动物和人物形象的情况。在汉代画像石的墓室中,画像是装饰是一个整体,必须进行依次装饰。在这些有秩序有系统的大图像范式中,视觉元素一般是动物、人事活动、仙人等等,有时为了营造升仙环境,或者表现墓主人的富贵,往往会使用单独装饰图案来进行表现。

4.综合装饰图案

综合装饰图案指的是结合了植物纹、,何纹以及动物和人物的主体图像的画像石装饰类型,例如铺首衔环中穿插的花纹、珍禽瑞兽和人物之间穿插的云纹等等。例如将建筑的斗拱设计为几何形象,将植物纹样雕刻在柱子上进行装饰,以表现祠堂和墓室的富贵。

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特征

在汉代画像石中不是对人的形象已经真实的反映,而是用线条颜色的深浅和不同的层次对人物形象进行装饰画、简单化的反应[3]。因此,画像石的装饰表现形式表现为主次分明、层次多样。体现出了两汉的丧葬文化、神学文化,具有丰富的情节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平面装饰形式。

汉代画像石不仅具有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还包括彩绘和雕刻。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手法比较多样,例如沉雕、减低浮雕、减地平雕兼阴线、减低平雕等等。例如减低浮雕指的是在同一个平面中雕刻石面和图像,体现出白描的绘画效果。这些都反映出梁汉的装饰技术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完整性。

在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中,主要是用黑白线条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画面。体现出了两汉时期重视孝道、向往升仙、贴近自然的思想风貌。从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中,能够了解两汉时期文化、政治、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现实中很多装饰图案能够在汉代画像石中找到,例如垂幛纹、联珠纹、方格纹、连环纹、穿璧纹、菱形纹、三角纹、平行凿纹、钱币纹、卷草纹、云气纹等等。在汉代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中,通过设计与雕刻综合装饰图案、单独装饰图案、基底装饰图案、边框装饰图案来体现出吉祥如意的寓意和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通过装饰图案能够表达了两汉人民对于长寿、吉祥、幸福、顺利的向往。因此在汉代画像石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进行独特的创作。汉代画像石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将自然形象赋予一些吉祥的内涵,并将其在图案的艺术构成中进行应用,从而形成,朴素而深刻的寓意和优美的意境。

结语

篇8

[关键词]云浮石艺;雕刻工艺;经济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89-02

云浮市云城区素有“石都”、“石乡”之称,是“全国石材基地中心”、“全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是“广东省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云浮石艺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石雕工艺、石拼图工艺和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极具南方石艺特色,是南方石雕工艺的代表。

一、云浮石艺的历史渊源

在周代,云浮境域为北越地,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据《云浮县志》记载:3亿多年前,云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遍布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孤山突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多姿多彩,地下则是溶洞、暗河。独特的地貌,形成丰富的石料矿产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有大理石(云石)、石灰石、白云石等十余种。丰富优质的云石资源,为当地民间石材雕刻工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云石雕刻工艺就分为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画、石碑等不同的石雕工艺行业。据《云浮县志》记载:肇庆水月宫有一块石碑,上刻“水月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东安县(即现在的云城区和云安县)所产所刻。证明400多年前,云浮已有云石工艺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云石工艺了。清咸丰七年(1857),云浮、阳春交界处的富林镇莲塘岗咀村的张源昌在红塘板山设厂,生产云石板材和建筑装饰实用工艺。尽管是作坊生产,但当时他的产品已远销到新加坡等国家。清末,县城附近的罗斗岗、张屋、石脚围一带,民间加工雕刻云石工艺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解放前,云浮石艺人曾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定为凿石师傅旦,解放后因破除封建迷信而废除。

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当地一些村落、氏族大兴建造庙宇、宗祠,如春岗山的龙母庙(已毁)、区委大院内的关帝庙(已毁)等,这些庙宇、宗祠内的柱础、门座、地脚、石狮、石屏风等建筑实用装饰石雕石刻工艺,尤其是家居石刻装饰工艺,其工艺水平已有相当造诣。

除云浮本土文化的承袭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对云石雕刻艺术有一定的影响。追溯到明朝,中原人的南迁和闽南人的西移,带来新的石刻艺术和石刻材料,如汉白玉、青玉、蓝田玉石、福建石等。明末清初,云城已有邑民千辛万苦跑到海外谋生,他们回来时,带回了西方浮雕技术,后也融汇于传统石材雕刻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云石雕刻艺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影响,传统的石雕艺术面临严峻挑战,不少厂家或作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纷纷转产或雕制西洋工艺品,而专门从事生产传统工艺的厂家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云浮石艺的基本内容及工艺流程

云浮的石材工艺主要分石雕、石拼图及装饰实用工艺三大类,在解放前以石雕石刻为主。石雕工艺分为圆雕和浮雕及阴雕。石雕手工艺的一般流程是:第一,选料布局;第二,敲坯戳坯;第三,钻洞镂空;第四,拉剌定形;第五,精刻修光;第六,磨光上蜡。按照艺术形式的不同,其基本制作顺序如下:

镂雕顺序:打坯――包括先敲坯、后戳坯,均属粗坯型;钻凿洞――第一道较大的“放空洞”;镂空――内部镂戳并同时将坯进一步戳细;又钻洞――较小和细小的“造型洞”;拉剌――完全定形成坯;精雕修光。

圆雕顺序:敲坯(粗坯);戳坯(细坯);精修。

浮雕顺序:先将作品部件表面铲平或刨光后画上图纹;刻线(图纹边缘线);起地(戳去该凹的部位,使图纹浮起);精雕修光。

阴雕顺序:把作品部件表面铲平或刨光后画上或印上书法作品或美术作品;刻线;着色。

打坯要领:有“四从二欲”之口诀。“四从”就是“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高到低”;“二欲”即“欲右必须从左到右,欲左必须从右到左”。

修细要领:有“五要十达到”之要求。即一要刨光,二要雕净,三要刮深,四要刻明,五要剔清;使作品达到:光洁、干净、清晰、精细、明确、爽气、形实、神似、俏妙、韵美。

云浮石艺早期题材以仙佛、罗汉等人物居多,如“大肚弥勒佛”、“观音”等。另外各种象征祥瑞的古兽,如龙、凤、狮、龟、鳄、蛟、麒麟、螭虎等,还有虎、象、牛、马、猪、鸡、狗及飞禽鱼虫。

解放后,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云浮石艺除石雕外还出现了石拼图和装饰实用工艺。拼图是利用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石板拼制成精美的图案。拼图又分板材拼图和石材马赛克拼图。板材拼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石板材拼成图案。而石材马赛克拼图则利用石板材的边角料、碎料和天然色彩,拼成独特的精美图案和书画。装饰实用工艺主要分家居实用装饰和建筑实用装饰两种。家居实用装饰主要有花瓶类、盘类以及其他综合类的作品。建筑实用工艺主要有圆柱、罗马柱、球体、管形、弧形、线形、壁炉、扶手等。

三、云浮石艺的主要特征

(一)工艺特征

首先选取当地优质天然石材作为加工原料。其次是绘画,根据不同的石材形态造型及成色进行构思,石艺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所选取的石材上墨绘勒线,描绘好雕刻图案。再次是精细加工,在绘画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雕琢、砂磨抛光等方法精雕细刻。

(二)产品特征

云浮石艺与其他雕塑一样,属于造型艺术,既有传统装饰性、稳定感强的对称造型形式,也有稳中求变、动感极强的造型形式。其造型构图严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完整与简略相结合,做到了粗中见细、主题突出,使没有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石雕能因势而造型,巧妙雕琢;石刻则线条流畅、刀断意连、突出金石味;石拼图则巧用石材边角料和碎料,妙取石材天然颜色,变废为宝;装饰工艺则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既是生活用品、建筑用品,又是艺术品。

(三)实用特征

民间对石雕石刻艺术的需求,并非仅仅为其美化家居装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及民间活动的实用意义。云浮石艺是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石狮、龙柱、楼梯扶手等。

(四)地域特征

云浮石艺所表现的内容和雕刻的图案造型、题材大都体现了岭南的本土文化。它体现在体裁、题材、构思、情节、形象、雕刻造型等内容与形式的要素中,在题材上更具岭南地域性。如石狮造型以南派为主,人物服饰、水果等为南方特有。

四、云浮石艺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云浮的石雕石刻艺术富有民族性,蕴含着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的技术,更凝聚着各种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石艺所体现的审美特征,既具有各个时期的特殊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对研究中华南方石艺文化的发源和云浮地区的历史及古建筑、家居装饰等民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

云浮石艺注重美的内涵,体现了云浮人勇于进取的人文素质。每一件石艺作品,都体现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的底蕴和内涵,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智慧、悟性、哲理、精神、情感和境界。艺人们运用其智慧,借石抒情,通过赋予其某种寓意,使石头“活起来”,达到点石成金,因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学术价值

云浮石艺的发展可折射出本地区不同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也可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宗教哲学等观念。

(四)实用价值

云浮石艺多用于建筑,如石雕龙柱既可承重又可用于装饰。其民间用途在于美化人居环境和陶冶人们的情操,同时担任着教化礼义、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媒介作用。

(五)经济价值

篇9

描述传奇英雄“格萨尔王”英勇事迹的长篇史诗,至今仍在游吟歌手们嘴上流传。传说他们很多人甚至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藏民,却会在一夜之间平白拥有了一种歌唱的神奇能力,因为他们是格萨尔王选定的人――这种说法在唯物主义的思维中总有那么点不能置信,但藏族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民族:宗教,虔诚,传说,轮回,天命……这些词在他们身上会显得如此地真实和理所当然,让人想像并且相信地球上真有这么样一个最接近天神的地方。

而格萨尔王留在人间的痕迹,除了这首长诗,更有民间留存的大量手抄本、木刻本,以及绘有《格萨尔》史诗故事的唐卡。这一史诗传统也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水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引发了多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格萨尔》藏戏、《格萨尔》歌舞剧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格萨尔彩绘石刻。

这一种以英雄诗史《格萨尔》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两个多世纪前就在色达县所在地区孕育产生。2002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它不仅为格萨尔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2006年,格萨尔彩绘石刻正式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天神溯源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自幼家贫,并由于叔父间离,而不得不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时,他通过部落中的赛马大会被选为王,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登位并娶森姜珠牡为妻。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征战四方,最后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终于,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将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直接地将这个宏伟的传说展现于人类面前,便是格萨尔彩绘石刻。格萨尔王,其手下的三十员大将,以及岭国八十员将士的前世,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神尊……这些在史诗中出现的人物,依着史诗中的描述,从文字具象化为彩绘石刻,给人以更为直接的震撼,更把人们带进了英雄格萨尔王统率千军万马纵横四方的遐想中。

作为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

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这些彩绘石刻就单幅而言,可独立成画,表现出一位将士或一位王妃的基本面貌;若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这些石刻忠实地再现了《格萨尔》文本的内容,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和外表特征,每一位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和所骑战马,都是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述而创作。它们整齐有序地陈列在佛塔边,构成一幅独特的壮丽画卷,十分壮观。这些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

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以及相应的传承标准,实为我国藏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以虔诚打磨的工艺

藏族的石刻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在藏区随处可见的玛尼堆,而藏族人也会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因为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等等。千百年以来,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

一般来说,石刻艺人们的刻石工具通常很简单,也就是一把榔头、几根錾子。所刻的东西通常也很单纯:佛经,或者神佛的形象。当然,题材与心意的单纯并不代表工艺的简单粗糙,当他们以虔诚的心情雕刻石头,供奉神灵,祈求吉祥,积累功德的时候,让人不得不注意到那种宁静久远的氛围,并为之感染,甚至也会相信,那些将士的英灵,会附着在这些石刻之上,继续佑护着这片天地的安宁祥和。

而格萨尔彩绘石刻制作工艺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雕刻的手法也更为多样。

色达境内有丰富的天然页岩资源,这使得石料的来源变得较为容易。一般会选取质地较软不易崩裂的石头作为原料,若石头太过坚硬,不但雕刻过程中需要花费的力气较多,而且很容易由于局部的受力过大而产生裂 纹并崩裂,并不适用于进行雕刻。所选取的石料很少经过复杂的加工,而是保留其原有的形状,构图通常会顺应石料的形状与大小。

构图分两个步骤: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凿出不太凹深的刻痕,浅浅地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步骤确定了作品最终将要表现出来的状态。接下来,艺人们采取立刻、刮刻等手段,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这是整个石刻中最细致、最重要的工序,也是最耗费体力心力的过程。雕刻的手法也有很多,凿刻、直刻、斜刻等手法都得到应用,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可以使图像更为精细和立体。

绘刻完成后,先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基色干定后,开始着彩。着色的风格是藏区绘画的典型,同唐卡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用的多为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色彩的纯度很高,使得画面的对比鲜明。因此虽然色彩丰富,却不会繁复杂乱黯淡之感。同时,这些着色过程都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的,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颜色一但确定,便不会混淆那些人物的身份。此外,每一副彩绘石刻都刻绘有自然背景,如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等,这些地域特点明显的景物,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神佛与人间的距离,在这些细微的细节处,被进一步被拉近了。

通过彩绘的步骤,原本石刻技术所能表现出的单一的色彩已经被鲜亮且对比强烈的画面感所取代,人物之外的空白部分也不再会让人感觉单调,这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不但弥补了原本石刻技术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也使彩绘的效果平添了一份立体感。

着彩完毕后,为了有效保护彩绘石刻的色泽,需要在刻石画面上涂一层保护层。个别情况下可使用"巩砾水",而多数情况下则刷一道清漆,这个过程同时还增加了彩绘石刻的光泽度。但事实上,由于这些石刻通常都是放置在露天的地方接受供奉,受到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极易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使得保存变得困难。

源远流长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现在传承人有17位,而作者一般不会在石刻上署名。

虽然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弘扬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并未消除。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喇嘛的发起和组织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

但是,凿刻格萨尔画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且挣钱不多,多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有时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并且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的情况比比皆是。

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宗教带来的那种虔诚的心境淡去之后,当那种缓慢且注重精神状态的生活方式被搅乱,当谋取一个轻松赚钱的工作比积累功德在人们的心中变得更为重要的时候,很多格萨尔石刻的艺人们都开始难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年轻一点的更情愿选择放弃这项职业,而出去打工挣钱,从事其他的职业。因此,艺人青黄不接的状况堪忧。

直到格萨尔彩绘成为国家级非遗后,色达政府开始重视对这特殊手艺的保护,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并制定了保护计划。

千年之前,这片土地上战火纷飞。为了人民,为了家园,英雄们在这里角逐征战。千年之后,这里已看不到战火,已闻不到硝烟,但是,英雄、藏寨、藏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会忘记属于他们的历史,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顾过去,祭奠心中的英雄。

篇10

布达拉宫历时1000多年,实为世界罕见的建筑艺术杰作。人们在数十里之外,能看到它依山凌空、层楼竞耸、金光灿烂、巍峨壮观的雄姿。布达拉宫宫殿按红山山势由南麓蜿蜒到山顶,高117.19米,东西长360多米。整个建筑为石木结构,用大石块砌成,角度后仰,斜指向上,有一种内敛而雄伟的气势。宫墙厚2~5米,墙身全用花岗岩砌筑,宫殿外墙基直入岩层。其外观有宫殿与寺院的双重特点,内部则依照密宗坛城形式建成,宫内壁画鲜艳,富丽堂皇。其结构除保持藏族建筑的传统风格外,在装饰方面吸收了中原汉族及尼泊尔建筑风格。布达拉宫初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山上有三道围城,中心是九层楼的999个房间,加上房顶共1000间。每层楼的四周矛旗林立。南面是文成公主的九层宫殿,围城四面有四道门,各有一门楼,每道门有一门岗。松赞干布时代的布达拉宫现在仍可在布达拉宫白宫德央厦上面的松格廊廊道的壁画上看到。藏历木鸡年3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着手主持扩建布达拉宫,1648年建成白宫,并从哲蚌寺的葛丹颇章宫移居白宫顶上的森琼尼敖宫。此后,在第巴桑杰嘉措和历辈达赖喇嘛的主持扩建下,陆续修建了红宫、五世达赖灵塔等,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欣赏新版人民币伍拾元券背面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雄姿又出现在眼前:砌筑宫墙的坚实石块、赭色或褐色的山坡和宫殿前的一丛丛绿树;天空中绵软而厚实的白云与宫殿的镏金瓦顶离得那么近,仿佛伸手可摘;白云的空隙间透出的都是深邃无比的蓝天,高原特有的阳光像一道道金箭直射向雄伟壮严的宫殿;布达拉宫与蓝天、白云形成的强烈对比构成了一幅极为凝重、壮阔而圣洁的巨幅油画。新版人民币伍拾元券背面主景布达拉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震撼力,主要是雕刻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作者在线条的组织上,正确把握了雕刻与素描的关系。作为雕刻蓝本的素描与一般素描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的要求,前者要细腻得多。一般素描可用粗犷的线条把许多细节虚化掉,而雕刻蓝本的素描则要精确地表达出每一表现主题的细节。为完成这一雕刻任务,分别担任钢版雕刻师和素描设计师的上海印钞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永才、曲振荣二位先生曾于1998年8月赴实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此后,二人反复探讨如何才能突出表现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仅布达拉宫的白云他们就琢磨修改了许多次,因为拉萨的云太有特色了,它飘忽不定,看似虚幻却又实在;它是厚实的,却又极富层次感。二位艺术家知道,云密则凝滞,疏则轻浮,疏密有度与布达拉宫相协调,方能表现出布达拉宫气象万千的雄伟。

新版人民币伍拾元券背面主景布达拉宫最大的特点是,用线条把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做到了把景物刻活。欣赏这一作品,给人的感受很深。

人民币上的布达拉宫画面精选红宫放在最中间位置加以突出,从这一角度反映布达拉宫的全貌。布达拉宫著名的部分有红宫、白宫和金顶。各类佛堂、达赖喇嘛的灵塔殿等都在红宫。对于红宫和金顶,作者细致地刻画出其顶上和墙上的镀金共命鸟、塔式宝顶、一排排金黄的经幢等宗教装饰品,从而突出布达拉宫浓厚的宗教气息。

只长一些小树和小草,比较茂密但不太高是高山植被的特点。作者为突出表现高原山体的这一特点,把石头和小草也雕刻出来,并且再密的地方也用白线区分开,表现出较好的层次感。

对高原云的处理。拉萨的海拔接近4000米,云块大而压得低,在蓝天的衬托下,很白很亮。作者用大的线条表现云团,从疏密有度中充分表现出多云团的层次和光线的阴暗对比,对云团的处理为布达拉宫增添了雄宏的气魄和幽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