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管理体制

篇1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本文以实际调研情况作为基础,深入分析审计管理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出的必然性,并基于此提出怎痈好的发挥决策优势,促进人力资源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审计管理 体制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国家印发了基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下的,适用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方案,这一办法的出台,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此之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这一试点方案提出的必然因素。

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机制不合理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试点方案提出之前,很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单位领导在用人制度上仍然存在着传统的理念,严格招聘但忽视培训计划的实施,大多数的应聘者都是经过严格的与本工作内容相差加大的考试中经过审核然后应聘,导致对工作内容的不熟悉、不专业,大大打消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在传统的单位人员管理中,多数管理者对人员采取绩效薪酬来为员工支付应得工资,但是他们的工作目标又是管理者下发的,并不是由自身所决定,这种情况导致单位工作人员无法充分的调动积极性。

(三)审计人员短缺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单位在人员成本的支出上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单位对人力资源需求开始增多,除此之外,国家对各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导致在单位内工作的人员减少,由于审计工作强度的增大、标准的增高,职工承受的压力开始增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由于人员的不匹配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及时的审计,使得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严重滞后。

(四)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审计人员采取传统的审计措施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导致招聘新员工时按照传统的招聘标准,并且给予传统观念和审计方式的灌输,导致单位内人员的专业性能得不到提高,此外,单位领导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经调查显示,在审计单位负责审计工作的员工中,30岁以下的人员不到全部员工的百分之二十,45岁以上的员工占全体员工的一半,单位职工的老龄化日益严重。

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完善用人机制

试点方案的提出,使得审计制度的实施得到改善,方案中提出的统一制定人员招聘和晋升机制,有利于改善用人方案,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一选拔和录用,有利于人员的统一管理。

(二)完善激励机制

试点办法的提出,指出了单位中激励机制的不合理性,并基于此提出改革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晋升和激励机制,将地方单位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并统一下发,有利于保证党内工作的廉政清风。

(三)调动了现有人员的积极性

试点方案的提出充分调动了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了现有审计队伍的工作潜力,激发了人员工作的热情。办法的提出,有利于审计体制的进一步更新,开发了一种审计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单位领导层的管理水平,方案中将城镇中各人员的现有资源统一调配,重点在于强化‘数字化’审计模式,建立一种适用于各个层级党内机关人员适用的激励模式。

(四)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审计体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人员选拔标准的规范,对于强化人员队伍专业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了试点办法推行之前在机关内盛行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各领导阶层开始注重对员工的后续思想观念更新和专业所需知识内容的培训,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标准也有了统一,不再是过去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自己理解的标准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提高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还能使职工充分交流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让职工敞开心扉谈论工作,而不是畏畏缩缩不敢说话,为审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推动审计工作更加专业性。

(五)发挥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导作用

关于审计体制中人力资源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实现审计真正由审计体制改革主导的模式,使得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更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无时无刻不放松的工作状态,为审计体制全面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确定审计工作使命的前提下,使工作理念能够与审计理念、时代潮流保持共同进步,使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体制改革下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明确了审计单位的职责,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人力资源工作管理更加完善,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并强调审计的独立属性和作用。

三、结语

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审计工作开展又一重要的探索,改革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保证审计工作更加稳步前行的重要途径,对于稳步推进审计工作开展,实现审计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一机构设置

印度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为制约腐败,避免纳税人的钱浪费,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法律地位。1935年,印度政府法颁布实施,该法规定设立审计长,成立印度审计会计部(IndianAuditandAccountsDepartment),即主计审计长公署。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审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管理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会计长审计办公室)、地方会计(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ComptrollerandAuditCeneralofIndia,简称CAG),由主计审计长负责,设在德里,共有6万多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各类专业机构104个,其中大约有3.5万员工和68个单位从事审计上作,每年审计工作经费大约5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9亿元)。每年要审计84000多家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交77000多份调查报告并向国会和邦议会提交80份审计报告及300份专题报告。

①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包括会计和审计两部分职能,不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指导、监督和控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开展国际交流,考核和培训审计人员。CAG设主计审计长一名,对国会下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

IA&AD组织结构示意图:

②联邦审计机构指CAG下设的多个“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和一个“企业审计局”。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负责对中央政府部门与机构、海外机构、国防、印度铁路、印度邮政电信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审计。企业审计局由副审计长领导,专门负责审计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公司和企业。

③印度地方审计局指“会计长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邦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审查地方国有企业和一些自治机构的账目,根据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计划,承担对联邦政府设在行政区范围内的机构和组织的审计项目。

④印度地方会计局指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主要负责邦(省)一级政府的会计和拨款审批事项,如为大多数邦级政府编报账目,发放工资、津贴和退休金,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等。从1996年3月起,联邦政府和一些邦级政府已经开始自行负责会计账目的编制。

⑤培训机构包括CAG培训局、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国家审计会计学院和九个地区培训机构。印度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分配具体工作岗位。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要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审计职责和范围

1.审计职责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包括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根据规定,印度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可概括如下:

(1)政府支出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国库账的所有支出进行审计并报告,确认各账户中支出的货币是否获法律批准,且用于法律批准之用途,确定各类支出是否与批准的要求一致。

(2)政府资金流动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的所有资金交易进行审计并报告,包括债务、各种存款、沉淀资金、预支、吊销账、汇款账、工商业的损益账等。

(3)负责记载中央政府的各种账目,但与铁路、国防及各邦有关的账目除外。

(4)准备反映中央和各邦年度收支的各种账目,并将其交与政府有关部门。

(5)准备财务总表,并交给总统。

该表反映每年度的各种账目,如总统要求,还反映各类余额、过期未付债务及其它有关资料。除宪法中规定的这些职权外,还履行其他一些职权,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与政府公司账户有关的职权。如对政府审计员的任命及重新任命,必须征求审计总监的意见。有权对公司账户进行补充性或试验性审计。可根据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对某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账户进行审计。要在财政管理领域内捍卫宪法和法律,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支出,客观地估价财政领域的执行情况。

2.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可以扩大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财务方面(会计错误、舞弊、财务控制、财务报表的公正性等等),合规合法性方面(忠实地执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政策和规定等等)、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经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引自《审计方法与实践——税收审计》,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具体包括:

(1)中央和26个邦政府部门和机构。

(2)政府性的商业机构,如印度铁路、印度邮政通信公司。

(3)由中央和邦政府控制的大约1200个公营企业。

(4)由中央和邦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约400个非盈利性自治机构。

(5)4400家靠联邦和各邦拨款的机构和团体。

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不属于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范围。

三印度国家审计体系的特点

1.地位崇高,独立性强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用的是立法型审计模式,最高审计机关CAG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薪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由印度统一基金交付,勿需议会表决批准,对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印度《宪法》(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1979年9月25日第四十四次修宪法令最后修改)专门以一章篇幅规定了印度审计长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开支“有法必依”。作为印度审计署最高负责人,总审计长地位十分特殊,他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公共财政,并对总统负责,级别和待遇与印度最高法院院长等同。如果出现行为不当或失职等情况,只有议会两院以2/3票数才能罢免总审计长,程序等同于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罢免。各邦审计长是主计审计长的代表,执行主计审计长的命令。1971年印度还制定了《主计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正是总审计署地位独立特殊,因此在近年来印度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总审计署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审计力度,查起来毫不手软,取得了显著成效。

2.科学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

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具有可信性,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受到认真的考虑和执行。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具有衡量和改进绩效的标准。主计审计长公署编制了《主计审计长公署工作守则》

(ComptrollerandAuditorGeneral′sManualStandingOrders),确保了审计实务有章可循。其内容除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外还包括审计规定和指示、审计原理和逻辑以及审计程序。印度的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审计标准和审计指南两个层次,审计标准又分为一般标准、作业标准和报告标准:(1)一般标准,主要规定审计人员任职要求和审计机关质量保证机制。(2)作业标准,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和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框架。(3)报告标准,对审计报告阶段的框架性规定。《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准则得到遵守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费用支出审计,收入审计,公共部门的附属商业机构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电算化审计,绩效审计,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账户的审签以及铁路等重要审计领域的单项指南(包括铁路审计指南、邮政电信部门审计指南、联邦政府收入审计指南、公营商业组织的审计指南等)。

3.独具特色的补充审计制度

补充审计,即指政府审计人员运用测试审计的方法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国有企业进行的补充审计或追加审计。印度实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根据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印度的公营公司分为司局级企业、政府公司和法定公司(引自《公营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其中,会计师事务所或执业会计师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指派,可对政府公司进行审计。为了对注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CAG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有重点地对注会已审的国企再进行一次补充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已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公司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其资格等。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予两周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CAG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报送议会。

4.卓有成效的绩效审计制度

印度审计的主要类型有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是对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鉴证意见,主要审查有关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看其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活动、财政状况以及是否遵守了有关的会计制度等发表意见。绩效审计是以项目为基础,考察有关项目是否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印度自称,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阶段。审计委员会对国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除年度财务审计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绩效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物资管理、内控制度和成本控制制度、价格及财务状况等。由于印度绩效审计往往能披露出政府或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执政党、在野党的重视,社会公众也很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了绩效审计较高的评价;被审计的单位可以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项工作也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例如,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具有印度官方背景)为推动能源节约,确保石油产品高效合理使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协会把对企业的“能源审计”作为协会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战”。2005年底,由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向政府提交的2004年石油节约项目成绩单中,已确认石油节约总额达到了22.7万吨,总价值29.7亿卢比(摘自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印度能源审计显成效》)。

5.初具规模的计算机审计制度

当前世界审计办公自动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审计计划自动化,审计管理工作自动化,审计统计自动化,数据传递自动化,计算机编制审计表格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广泛使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印度审计部门已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电算系统开发审计,包括对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成果的审查等;二是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三是对电算系统程序的审查,评价控制功能是否恰当、逻辑流程是否合理、程序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查,包括纸性数据文件和磁性数据文件的审查。例如,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ofIndia,简称ICAI)理事会最近在新德里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2005版《银行审计指南注释草案》(DraftoftheGuidanceNoteonAuditofBanks),就包括电算化审计方面的内容。

6.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每年,总审计长会就联邦政府账目向总统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总统转交议会两院审议,此外还就各邦账目向邦长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邦长转交邦议会审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也称专项审计报告或专题审计报告,是对某个待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的专题审计所编写的审计报告,如公共分配系统绩效评估审计报告、农村综合发展规划评估审计报告、扫盲绩效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武器装备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账目,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指出各种浪费及资金的不恰当适用,并按财政原则进行明确评论。如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损失的事项,新的服务支出及与各种程序及先例相背离的事项等。审计人员还将编写的重要问题备忘录(问答表形式的)随时提供给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以便政府对审计报告中做出的调查结果给予具体的回答,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改正方法。

7.近乎苛刻的人事管理制度

CAG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执行审计职能的广泛技能和丰富经验,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全国范围的激烈的竞争考试并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中挑选出来的,如金融管理、会计学、成本计算、法律和工程学等。其附属机构人员的更新也要通过竞争考试来完成。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人员招聘制度。印度国家审计人员(辅助人员除外)都是通过招聘录用后才安排到审计员、审计监督员、审计总署官员等岗位。其中,审计员由大学文理工商等科毕业生通过“政府人才选拔委员会的考试”录用;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由审计员通过“基层审计考试”或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审计长和会计长从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中选拔;印度审计会计服务局官员由“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竞争考试”产生。另一方面,实行成熟的人员培训制度。在印度要想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岗前培训,包括四个阶段:(1)四个月的行政管理培训,在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习基础理论课(在印度,所有高级官员都要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程)。(2)十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印度审计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地方专业审计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实习;(4)年度结业考试。实践证明,严格的录用、培训和晋升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印度政府审计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素质,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

[2]OfficeoftheAccountantGeneral,Haryana网站aghry.nic.in/

[3]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on/ch/index.htm

篇3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将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概念引入,随着国内航运公司体系建立运行的逐步推进、相关管理规则规定的实施生效,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在引导和督促船公司、船舶、船员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正是因为有了体系管理这个手段,才使我们的海事管理从单一的船舶管理走向船舶管理与公司管理并重,从单一的水上管理到其与岸上管理并举,突破了以往管理上的片面化做法,解决了只追究船舶责任而疏于公司责任追究的问题,真正让“四船一链”的管理理念得以实现。

因此,体系审核作为水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专业性,要想切实提高体系审核工作质量,发挥其巨大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核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我们海事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海事部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在提倡管理“以人为本”的今天,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运用于对审核员的管理,将更有利于创新审核员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荩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鼓励,通过激励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勉励全体人员向期望的方向努力。而激励机制则是要求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使其达到激发鼓励的效果。建立和健全审核员激励机制,既是主管机关对审核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主管机关有效组织审核管理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突出表现在“三个需要”:

1、是调动审核员积极性,发挥好审核管理职能的需要

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审核中心最新公布的审核员注册信息,全国范围内现在共有注册审核员1538名。从组成结构上看,审核员主要由海事系统、大型航运企业、航海院校等三个方面人员组成。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审核员多数是兼职。这就不免部分审核员将自己以往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等作风带到了审核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的人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中得过且过。他们认为:取得了审核员资格,就可以一劳永逸,轮得到的肯定少不了,轮不着的也争取不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的失职。这些消极思想、行为的产生与管理机制、审核员自身修养、职业道德,以及审核员职业的低风险性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根本之所在。根据归因原理,要改变这些消极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审核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应当加强对审核员的教育引导和激励推动。

2、是审核员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

影响审核员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对其起影响的不外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内部环境是审核员的自身因素,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竞争能力和理想定位等,包括自我需求、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和成就动机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工作氛围、条件和机遇,也包括上级的引导、同事的监督和部门的激励。造就一位优秀的审核员需要内外相长――良好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得益彰。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审核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能够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审核员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毫无疑问,有效的激发激励在审核员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审核员实现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和外部推动。

3、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审核员管理的需要

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使审核员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审核员资源的优化配置。

?荩有效激励机制应当涵盖的基本内容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激励无非就是加薪、提职。产生这种观念可归因为对激励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其实激励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物质、精神、舆论、民主和监督五个方面的激励。

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的关键是优化薪酬设计。薪酬设计要注重“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外具有竞争力。” 审核员的物质因素目前体现在审核员补助上,这个物质因素虽不是审核员的唯一,但也是他们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现行的审核员补助发放形式,未与审核员的工作实绩进行挂钩,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同一层级审核员之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成效的大小。将来可以考虑通过收入的合理分配来调动审核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审核员对审核工作的忠诚度。

精神激励。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审核员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个体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最近两年来,部海事局审核中心开展优秀审核管理机构和优秀审核员的评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审核员踏实工作、创新工作的激情,也使他们对审核员工作产生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舆论激励。所谓舆论激励就是通过通报、会议以及广播、电视等手段和途径,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造就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因为人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更需要受社会尊重,作为审核员更是如此。近两年,部海事局对审核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逐步加大对审核工作成果的宣传。这样,不仅仅让社会各界对审核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更多人对审核工作认可。同时,也让审核员从一个新的层面上认识到审核工作的重要意义。

民主激励。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广大员工以参与决策的机会,让员工感受信任,那么这个部门的凝聚力会不断增强,也会切实行使好各种管理权力。因此,审核员管理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树立民主管理意识,引导审核员参与民主管理,发挥好本职作用,尽审核员职责;同时,接受民主监督,行使好行政职权。

监督激励。就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和职能来说,依然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事务过宽和范围过广的问题,为腐败现象的发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保持审核员队伍高效服务和廉洁自律,必须建立针对审核员权力行使的制度化约束与监督机制,包括明确责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荩组织实施审核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激励机制是一种审核员工作、服务质量提高的外部推动制度。当然,有一个激励制度并不等于就有了审核员的良好形象、优质服务。若要取得理想中的激励效果,需要主管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作为审核员也不外如此。为此,对审核员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审核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审核员追求需要的最高层次。就审核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素质提升上给予外部推动和促进。加强对审核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审核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审核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

2、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

人总会有理想和抱负,对审核员实施激励应当鼓励其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支持其施展本领。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根据审核员的特长委派任务,支持其施展才华;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尽量体现系统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审核员实现自我发展留有空间余地;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了解审核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加强对审核员的实绩考核。在实绩考核中应着重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完善考核办法;三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四是借鉴经验,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3、提倡优胜劣汰,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审计 基本类型 基本做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6-02

一、对企业管理审计的认识

管理审计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真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国外企业的管理审计已发展较为完善。我国企业的管理审计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2000年以后逐步在一些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运用。管理审计的目的是:判定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包括管理过程及管理业绩。从这个角度讲,管理审计就是对企业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的检验。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有诸多条件和因素,但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则是执行力的基础与保证。为此,近年来,一些合资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开始探索和开展管理审计,并结合企业实际,首先从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以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管理审计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公共管理审计。企业主要采用内向型管理审计,即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独立、客观、建设性的检查和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执行能力、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管理审计也是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审计工作,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计类型。但二者又有区别,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侧重于真实性、合规性、事后性;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是审查管理信息,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由于管理审计范围广、要求严,仅内向型管理审计就包括管理导向审计、职能审计、制度审计、业务审计等不同表现形式。审计评价范围包括评价企业的组织机构、评价组织的目标及方针,评价管理控制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评价总体业绩等。所以,全面开展管理审计,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企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从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管理审计入手,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培养和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照章办事的工作习惯和文化基础。

二、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做法

1.引入管理审计。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审计的理论、方法及运用,并对已开展管理审计的企业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其次要引入管理审计,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及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审计实施方案及管理审计实施细则,并有主要的牵头负责部门。第三要明确管理审计是对管理的再管理,对监督的再监督。管理审计的第一阶段任务,是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审计。它有两个重点:一是审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之间是否相互衔接,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二是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进行了日常监督检查和及时修订完善,部门之间的接口是否流畅、严密等。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和基层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保证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对规章制度管理审计的实施。企业的管理审计方案及管理审计实施细则,要对审计督查的范围、程序、结果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核心是保证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并及时有效落实。

规章制度的管理审计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对日常性文件的审计督查。即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属于阶段性、一次性的文件,采取次月对上月所下发文件逐月滚动督查的形式,督查结果按季度进行通报和考核。二是对规章制度类文件的审计督查。即长期重复使用的文件,采取次月对隔季度(三个月)所下发的规章制度进行滚动督查;次年对隔年所下发的规章制度进行复审抽查,如2011年对2009年文件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三是进行专项审计督查。即根据文件分类(如技术类、质量类、保密类等)进行专项审计督查。四是按照企业决策层交办的某一项事项及要求进行单项审计督查。

3.实施结果。按照规章制度审计的四种形式,对日常性文件,要检查其在某一阶段或规定时间内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的结果如何,是否还有改进、提示、完善的余地,以在今后相似工作中得以借鉴和提升。对规章制度类文件,既要监督审计是否有效贯彻落实,又要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如果经过较长时间运行,认为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应建议上升为企业管理标准,以长期使用。如果存在一定漏洞,应责成原发文部门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专项审计督查,主要是审计某一系统或专业领域的规章制度是否相互衔接,科学合理,既无空白,又无相互交叉或重复,发现问题应协调改进,以使规章制度更为精简、科学、有效。对单项审计督查,相对简单,主要是审计一次性、阶段性的工作要求及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落实、效果如何、有何合理化建议。

管理审计结果可以分为有效执行、效果不明显、一般问题、较大问题四类。对文件能够持续有效执行的,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对执行效果不明显和存在一般问题的,以书面形式下达《管理审计意见书》,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管理审计部门复审;对存在较大问题的,予以必要的通报或考核。

三、对企业管理审计发展的建议

企业的管理审计刚刚起步,距全面的管理审计,也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科学性进行分析论证,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建设性意见,最终体现企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等,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和实践。

1.抓好规章制度的管理审计。首先,坚持做好规章制度的日常性管理审计,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其次,强化专项管理审计,增强制度系统的合理性、协调性,提高管理档次和水平。第三,对各类文件制度进行精简压缩,减少数量,保证质量,提高执行效率。

2.逐步拓宽管理审计范围。比如:对某一基层部门或单位工作的管理审计,对企业某一经营活动的管理审计等。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效率等多方面入手,促进企业的经营行为,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业务处理的层次改进和提高,解决因管理缺陷而导致的各种问题,达到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目的。

3.加强培训,提高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管理审计人员的作用相当于医生和诊断师,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可能做好管理审计工作。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培训。一是进行正规的管理审计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日常学习培训,集思广益,相互提高。三是熟悉和掌握企业管理业务,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陈亚萍.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1(31)

2.史开瑕.内部审计视角下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篇5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应,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还是对外部投资者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而开展审计管理,尤其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计、管理层权力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有关概念分析

审计功能,重点是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以促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审计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越来越重。但是。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外部审计方面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购买审计意见等问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管理层权力,也就是企业内部高管控制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等,按照现阶段有关学术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结构性权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下属控制的权力大小,主要通过职务控制和薪酬控制来实现。所有权权力,主要是通过高管所分配的股权或者是相关股权等,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影响。专家权和声望权,主要是指高管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是声望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带来的影响。

财务报告则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体现,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则是要求企业除了通过财务报告进行基本的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进行反映,严禁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或者是调整盈余。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或者是盈余调整方面,往往会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是增加审计费用等来调整审计意见,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真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关系分析

(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未能对管理层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管理层权力运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整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层权力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受到有关的治理权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约束力度就会减弱,有的管理层则会选择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择各种有利的会计政策,调整盈余等,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误导。

(二)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审计管理特别是外部监督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非常有利。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胜任力的审计师,能够及时修正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审计需求主要动因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因此有的企业并不喜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事务所或者是通过审计费用等,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出现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合理控制管理层权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措施研究

(一)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管理结构性权力的制约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层权力有着重要影响,而管理层的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治理环境,重点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避免出现管理层手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确保企业内的管理层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其次,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权权力进行合理的培养,特别是合理的运用股权激励机制,将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薪酬激励等直接挂钩,提高企业管理层自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动性。此外,在企业管理层的专业权力管理方面,还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准确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降低人为操控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管理,确保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认真处理各项业务,保证财务报表的数据从源头上真实、准确、合规,进而确保账表一致,逻辑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应该对财务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确保报表的严肃性、及时性。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实际价值,特别是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针对重要风险点、关键时间节点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重点还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目标方面,应该重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准准确等进行审计,重点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允,除了加强控制管理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的明确方面,管理层作为企业财务报告起草和披露的主要责任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直接决定权。注册会计师等作为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审核的直接实施人,也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在充分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之后,对于出现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是不规范的,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督促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五、结语

篇6

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ly liver of pregnaney,AFLP)是特发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脂肪变性,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功能急剧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伴有脑、肾、胰等多种脏器功能损害,对母婴生命有严重威胁,孕胎病死率分别达85%和67%,预后较差,但近年来报到孕产妇病死率有所下降,这与诊治及护理水平的提高有关。

1 AFLP病因和发病机制

AFLP是妊娠晚期特发的肝病,以往的研究证明,它可能与妊娠后期或分娩时母体内激素水平,尤其是雌激素水平、环境、免疫应答的变化、脂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障碍、以及胎儿方面的诸多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AFLP发生于妊娠28~40周,平均36周左右。26~30岁初产妇多见。初期仅有乏力、厌油、恶心、呕吐、腹痛、继而出现进行性黄疸加重及肝损害,出血倾向,病情进展迅速,凝血功能和肾脏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发生昏迷、休克、导致死胎、死产,可短期内死亡[1]。

3 护理措施

3.1 饮食护理 晚期妊娠产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脂肪代谢。护理要点,禁止脂肪、蛋白质饮食,给予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保证热量,有腹水时给予低钠饮食。

3.2 心理护理 因该病发病率低,危及母婴生命,患者及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担心胎儿及新生儿预后而焦虑。患者情绪的变化,可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宫缩减弱、增加出血概率[2]。若短期消除心理障碍会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所以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AFLP预后的关键,剖宫分娩可最大限度地缩短产程,应首选剖宫分终止妊娠[3]。其次是与患者有效沟通,耐心倾听孕妇 的叙述和提问,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特别是胎婴死亡的产妇,防止意外发生。

3.3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3.3.1 黄疸护理:注意观察黄疸的变化,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内衣,避免抓伤、感染、注意大、小便颜色变化。

3.3.2 出血护理:AFLP患者因肝功受损严重。凝血机制障碍,易发生阴道出血及术中出血,因此准确估计出血量及观察出血性状尤为重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极为密切,是AFLP致死的直接原因。阴道分娩时应于臀下置弯盘,认真计算出血量,并观察出血性状,若阴道出血超过1000ml,且为不凝血,应考虑DIC,按抢救DIC处理,交替输入新鲜血,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功能,同时起到保护肝、肾作用。采血、输血时的穿刺点,按压时间应延长,以免出血不止或发生血肿。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争取早期救治,防止病情恶化。

3.3.3 肾衰竭的护理:AFLP因肝功能衰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灭活功能障碍,而使肾血管持续收缩,导致肾皮质缺血与肾小球过滤下降。进而发展为功能性肾衰竭,持续的肾缺血,又会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导致器质性肾衰[5]。尿量是反应肾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休克时最敏感的监测指标,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记录尿量[6],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发现尿少、尿闭、血红蛋白尿,应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还应观察病人水肿情况,高血钾体征及电解质平衡,控制液体滴速。

转贴于

3.3.4 感染的护理:因AFLP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应实行保护性隔离,减少探视,保证休息。合理有效应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口腔、引流管、尿管、及会阴护理,指导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3.3.5 肝性脑病的护理:肝脏是清除体内血氨的场所,肝功能受损时血氨升高,会出现情绪激动,沉默少言,嗜睡,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改变。肝脏合成功能异常,可使AFLP患者多数伴有低血糖[4]。应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表现,监测血糖变化,与肝性脑病早期区别诊断,必要时静滴葡萄糖。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球结膜水肿等早期脑水肿表现,应密切观察瞳孔变化,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遵医嘱吸氧,冰帽降温,以保护脑细胞。

3.3.6 用药的护理:对AFLP的患者,支持疗法非常重要,可补充维生素K,新鲜或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全血,用血制品应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护士应注意控制液体滴速,防止心衰发生。治疗过程中还需输入大量保肝,降氨药物,应用前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保证用药安全。

3.3.7 恢复期护理:AFLP患者如能顺利避免产后阴道大出血,度过产后1周的多脏器功能损害期,疾病就会进入恢复期,因患者各脏器功能损害较重,患者产后不宜哺乳。临床症状数周可消失,但各脏器功能需数月才能恢复,应继续卧床休息,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应用肝脏负担小的药物,定期复查,据报导,AFLP可复发,患者康复后应尽量避免再次妊娠。

【参考文献】

1] 孙美农.妊娠急性脂肪肝临床护理[J].首都医药,2007,(1):3233.

[2] 谷进.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15(10):615616.

[3] 余江.妊娠急性脂肪肝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 37(6): 363364.

[4] 王德智.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4): 199202.

篇7

关键词 预算审计 质量管理 审计方法

一、预算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实施概况

预算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以收入预算、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资产预算等方面内容为对象的审计工作,是确保组织预算管理能充分而适当地推动组织各级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保证。基于预算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国家机关及大多数企业组织比较重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普遍启动实施预算审计项目,而且逐渐提升这方面的审计项目在审计部门年度计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各种单位组织推进预算审计的实践,用涌现出了很多质量问题。一是审计理念和手段滞后,在审计沟通和调研方面发现的问题偏少,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在整体上也落后于组织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二是过往审计经验的羁绊,主要是在传统审计工作中习惯方块分割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盲人摸象一般地过往经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充分开展;三是期待和逆反心态形成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预算管理的普及和实施,国家、民众及各企业组织各管理层越来越重视预算审计,对此寄予的期待越来越大,而被审计单位越来越不想暴露问题进而设置审计工作的障碍,引发严重的审计风险。

二、预算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企业组织在逐步扩大推进实施预算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同步出具了系列质量控制办法,其中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质量控制举措最为典型和繁多,主要表现在如下七点:

一是明晰厘定各岗位职责。在单个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开展以前,专门召开沟通会议或形成相关制度文本,对审计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各个组员的具体职责进行详细说明,以避免因职责不清而产生审计空白区域或出现审计重复现象。

二是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良好关系。现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前,应该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事先沟通;在现场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关策略争取被审计单位在线索、基础信息及专业智力等的支持。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长及相关人员应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生产、营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及时交流,交换讨论审计意见,为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打基础。

三是形成现场审计总结机制。在特定审计项目的现场审计终结之际,审计项目组成员应该根据组长的安排在特定时段内以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方式集中总结现场审计工作,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关键环节的负责人员尽可能地形成总结性文本。现场审计总结的内容重点包括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环节的自我检查及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是厉行三级复核审计底稿制度。现场审计环节过后,及时、严格地对现场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或工作记录等文本进行三级复核,主要检查审计证据的合规性、相关性、客观性和充分性,避免现场审计出具及应用的基础信息出现风险因素,也避免初步审计结果形成失误。

五是形成定期碰头的良好习惯。鉴于预算审计项目需要的时间普遍较长,审计项目组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殊情况定期安排有特定成员参加的碰头会,便于审计组长或审计小组长及时了解审计项目进行情况并向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定期通报,也便于审计团队带头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工作重点,动态保证审计质量。

六是形成非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的自觉和机制。基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之间的落差和区别,在预算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发现重大问题。对此,具体环节的负责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及国家审计机关部门领导或公司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之间应该设置有效的沟通系统和方式,并形成相关制衡机制,以便重大事项信息能迅速及时地传递到各权责相关者手中,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出现审计风险。

七是形成严格审核审计报告内控机制。对此,一要事先厘定相关制度,根据组织经营情况及治理结构确定重点审核内容、审核人员职责及具体审核程序,确保审计报告的审核有章可依;二要在具体实务中将相关制度规定贯彻落实,在具体负责审核岗位人员的选聘方面确保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进而确保审计报表审核工作的严格、严谨和科学;另外,应该配备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审核工作疏忽或者不力的情况进行严厉问责。

三、完善预算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的可行维度

在其他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完善预算审计治理管理主要也应该从人力资源及所负载的审计技能两方面着手。

在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从长远培育及暂时借用外智两个方面着手。在长远培育方面,要根据对预算审计工作的未来预期,结合组织拨付给审计部门的资金预算情况,从招聘及后续教育两方面着手,系统而有计划地发展和培养审计队伍;在借用外智方面,要根据内部总体人力资源情况及外部环境状况,整合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组织内部人员,适当聘用外部专家,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审计外包借助社会审计力量。

在审计技能方面,主要从覆盖面、抽样和跟踪三个方面着手。在覆盖方面,在具体审计实务中灵活结合“分级负责制”与“必审原则”,即在“分级负责制”的大框架下根据行业特点及审计事项具体情况确定后者是否延伸审计,一般需要延伸审计的事项是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预算执行出现重大差异等情况;在抽样方面,在风险事件可能性及事项本身的重要性较低的情况下坚持采用便捷“判断抽样”的同时,对于重要事项或者关键风险点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采用“统计抽样法”,在将抽象风险数据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管控。另外,鉴于预算管理本身的动态性质,要强化推行实施预算动态审计,并辅之以专项审计、半年报审计等动态跟踪方法,及时查找、确认预算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提升预算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彩虹.国家审计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财会月刊.2009(20).

篇8

[关键词] 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

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是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任务、履行审计职责时收集、制作与使用的各种材料。档案形式有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光盘等[1]。内部审计档案内容包括以下4类文件材料:①立项类文件材料;②证明类文件材料;③结论类文件材料;④备查类文件材料。

1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已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因此,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十分重要。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是学校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计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考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研究审计工作历史的重要依据。因而,建立完整而系统的职校内部审计档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高效开展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还不高,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将有助于内审工作者进行工作质量评估,并不断创新,为职业教育的规范管理创造条件;其次有助于评价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有助于新参加工作的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1.2有利于节约审计时间和人力

学校内部审计常常要参照以往的审计数据、审计方案等内容,学校建立的内审档案规范、管理有效,在学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就能合理利用审计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内审档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

2 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已从快速发展期进入精致管理期,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探索较少,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尚处于不完善状态,已不适应现代职业学校管理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职业学校对内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制度指导和规范。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在做审计项目时,往往出具了审计报告,提出了审计意见,审计项目就算完成,有关文件资料没有及时按相关法规要求归档、管理,待今后工作中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因没有及时归档而无法查阅。

2.2 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兼职的,没有经过档案业务知识的专门培训,不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另外,档案设施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场地和必要的存档工具,文件资料随处堆放,时间稍长,难免丢失。

2.3内部审计档案人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的,本身对审计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认识不够,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档案的作用。

3加强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几项举措

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只有正确处理好审计档案管理与审计工作的关系才能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3.1正确树立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的理念

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是学校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档案服务是档案管理的目标。内部审计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档案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3.2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规范,学校应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规定,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审档案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统一立卷归档的程序、范围,有相对固定的档案管理人员,明确档案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档案安全保密制度,避免审计风险;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化且具科学性。

3.3提高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制度要靠人来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敬业爱岗、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修养。

3.4做好内审档案管理的监管工作

内审档案立卷、归档一般按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即项目审计组组长为内部审计档案立卷责任人,负责项目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并作合理的取舍,经内部审计处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按立卷方法进行组卷,再移交给审计处档案员。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将这些案卷进行收集、分类,然后登记编号归档。为确保内部审计档案安全、完整,应当将档案入专柜保管至次年6月30日,再向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内审部门负责人要经常督促、检查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及时做好立卷、归档工作,不断提高内审档案的管理水平。

3.5采用内部审计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方式

审计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电算化水平,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对一些利用频率高、又需查阅原件的纸质材料可选择性地通过扫描等方式转化为储存在磁性介质上的电子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储存量大、查阅方便的特点,首先将要查阅的资料快速、准确定位,然后再查原始资料,以此减少查询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学校要根据内部审计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切实加强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使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9

一、我院审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1年4月,我院已受理涉及网络方面的知识产权案件46件。其中1998年受理1件,1999年受理7件,2000年受理16件,今年截止到4月底已受理22件。从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类型看,其中著作权案件33件,占71.7%;商标权案件9件,占19.6%;不正当竞争案件4件,占8.7%.

我院受理的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受理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几年来,我院受理涉及网络方面的知识产权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市高级人民法院今年四月份的统计,几年来,我市各级法院共受理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案件(包括域名纠纷)120 件,而我院受理的案件即为46件,占到全市法院受理的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总数的38%。

2、所受理的案件涉及问题类型多。从案件类型看,我院受理的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涉及到著作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关系。从引发纠纷的行为方式和内容看,其中又包括了域名注册问题、将音乐作品和文字作品数字化后上载引发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上链接引起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站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问题等。

3、处理纠纷时遇到的法律问题多。由于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是在互联网广泛发展前制定的,在处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时应如何适用法律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处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时往往要涉及到权利主体的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形式及如何保护问题、确定网站经营者(包括网络设备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审理案件中的证据形式和认定标准问题等。

二、关于审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处理域名纠纷中的几个问题

截止目前,我院已受理涉及域名注册方面的纠纷13 件。这些案件的特点表现为原告大多为国外著名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为其商品或服务注册了商标;其诉讼请求均为根据该企业的经营需要,要求获得已被他人在CNNIC注册的三级域名。如2000年6月我院审结的英特艾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纠纷案,即是一例比较典型的域名注册纠纷案件。该案一审判决后,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原告英特艾基公司(系荷兰法人)在世界上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以“IKEA”命名的大型专卖店150余家,主要经营家具及家居用品。1983年,该公司经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在中国注册了 “IKEA”、“IKEA及图形组合”商标和中文“宜家”的商标。该公司已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90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上注册了“IKEA”和“IKEA及图形组合”商标。当原告准备在中国注册以自己拥有的注册商标“IKEA”为标志的域名时,发现被告已在先注册了域名“ikea.com.cn”。 原告认为被告抢注的域名构成对本公司已使用多年且极具独创性的注册商标的公然仿冒,且在抢注“IKEA”域名后,长期空置未加以使用,其行为违反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原则,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所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相冲突,应属不正当竞争行为,故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使用和注销“ikea.com.cn”域名。被告则辩称本公司注册的域名,系经中国政府授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依法审查注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所注册的域名具有特定含义,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我院审理后认为,原告是“IKEA”的商标权人,“IKEA”商标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早已注册,且使用从未间断;长期以来由原告提供的以“IKEA”为标识的商品及服务遍及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其巨大的年营业额,表明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公司之一;该公司长年投入巨资进行不断的宣传和推广,其商品及服务具有高品质,该商标在世界各国的消费者中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良好的信誉。在中国,“IKEA”商标因大力宣传和推广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及良好的服务而为相关行业及消费群体所知悉。因此,应认定“IKEA”商标为驰名商标。被告将原告的“IKEA”驰名商标作为域名使用,易误导广大消费者认为该域名的注册人也是“IKEA”驰名商标的所有人或者与该驰名商标权人有着某种合作关系,进而误认为登录该域名下的网页便可以查询到与“IKEA”商标相关商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被告网站的访问率。被告上述使用方式客观上利用了附着于该驰名商标上的良好商誉,并且由于因特网上域名使用的唯一性,也使得该驰名商标的所有人在因特网上行使该驰名商标权受到妨碍,故应认定被告的上述行为不仅对该驰名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造成了侵害,也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其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还有悖《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精神和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侵害了原告作为驰名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我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被告注册的“ikea.com.cn”域名无效,并责令被告立即停止使用并撤销该域名。

在审理域名注册纠纷案件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1、关于确定域名纠纷案件的性质及处理程序问题

在我院受理的域名纠纷案件中,原告大多根据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主张被告注册(或称抢注)域名的行为侵害了原告基于已经享有的商标权而应当获得的注册域名权利,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起民事诉讼。被告则往往提出根据目前中国有关域名注册程序规定和主管机构的性质,主张域名注册是根据政府行政主管机关授权进行的一种行政行为,处理域名纠纷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按照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而不应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从技术角度看,域名只是计算机在互联网上的字符化地址,其功能在于引导网络用户进入某一网站或网页,其实质上与人们已经熟悉的电话号码具有相同的功能。从法律角度看,目前对于域名的法律性质应如何判断,还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域名属于无形资产;有观点认为域名属于商标类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是传统意义的商标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有的认为域名是一种标志权、名称权;还有的以域名具有物权的某些法律特征为由将它视为一种“准物权”;也有人认为域名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但与传统的知识产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域名还不能够成为独立的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权利客体,理由是:首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应当具有法律规定性。在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应将某种尽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司法程序上升为视为“知识产权”;其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目前也无意在全球创设新的知识产权权利;再次,包括中国在内,域名只是由非官方机构注册和管理的字符化IP地址,承认私营机构具有创设知识产权的权力与能力将会导致法律制度的混乱。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域名注册后的商业化使用,使得一部分域名确实获得了与传统商业标识相同的标识效果,且能够为域名注册人带来商业利益和经营的便利,因此,根据权利人已经享有的在先民事权利状况,承认权利人有权依据现存民事权利主张获得在域名注册权益,还是有其合法性和现实必要的。

关于处理域名纠纷的程序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有关的规定,在我国域名注册手续是由CNNIC主管,而CNNIC又是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和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但根据该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级域名管理单位并不负责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商标管理部门查询用户域名是否与注册商标或者企业名称相冲突,是否侵害了第三方的权益。任何因这类冲突引起的纠纷,由申请人自己负责处理并承担法律责任。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尚不存在处理域名争议的法定专门机构和程序规定(最近正在讨论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尚没有出台)。而法院受理的域名争议纠纷中,当事人一般均依据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已有的民事权利主张权利,因此对于域名争议,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解决成为目前当事人唯一能够选择的解决纠纷途径。

2、关于法院是否有权直接认定驰名商标问题

目前发生的域名纠纷往往源于一方注册的域名与另一方注册的相关文字商标相同或近似而引发,我国现行商标法只规定对注册商标予以保护,没有对未注册商标、商号及驰名商标的保护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判断被告注册域名的行为是否对原告权利构成侵害,主要标准是看被告域名注册行为是否构成恶意注册,判断标准是:(1)注册的域名与权利人享有的标识是否相同或足以导致误认地相似;(2)域名持有者是否为营利目的,以故意混淆域名与权利人商标、商号的方式引诱网络用户进入其网页或其他在线服务;或者专为阻止他人将商标、商号用于域名而注册;或者为损害他人的商誉而注册域名等(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

在司法实践中,原告经常以自己所有的商标为驰名商标,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对驰名商标的有关规定,主张籍此获得相关域名。根据目前我国商标行政主管机关制定的有关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和标准及保护工作均由商标局承担,这就带来以下的问题:

第一、关于人民法院是否有权直接认定驰名商标的问题。对此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法院有权在个案审理中依照有关规定直接认定驰名商标。因为驰名商标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商标,某种商标是否达到驰名的程度,属于对一种事实的认定问题,法院完全有权对涉案事实进行认定,这也是许多国家司法审判中处理这类问题时的通常做法。关于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可参考商标局制定的有关标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院无权直接认定驰名商标。理由是: (1)在中国,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只有一个,确权主体的唯一性可以保证标准的一致性;然而如果由法院在个案中认定,则形成确认主体多元化,这样很难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因为不同法院对于同一商标是否驰名可能做出不同的认定,这样不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2)法院无权直接认定驰名商标并不是对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的否定。法院也可以对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驰名商标的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我们主张法院有权在审理案件中对当事人主张的商标是否属于驰名作为案件事实对待,直接对其作出判断。但我们也认为确认驰名商标的权利至少应当集中于中级以上的法院,减少确认主体的数量,以尽量保证掌握确认标准的统一。

第二、关于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问题。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被认定是驰名的外国商标,首先必须是在我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在世界也应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这里所说的知名度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知道,只是要求在相关的领域或行业以及与这一领域或行业相关的人群中享有知名度;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当事人的争议发生在中国,争议商标在中国是否驰名应由我国主管机构认定,所以只要确认该商标在中国境内是否具有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即可,而不必考虑在境外的情况,否则我国的一些驰名商标就很难得到充分保护。还有观点认为既然是驰名商标,其知名度就不能仅限定在相关领域或行业,应该是在较广泛的人群中享有知名度。我们认为,对于驰名商标的驰名范围,参照国家工商局在《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的判断标准比较可行,即应当根据该商标在国、内外的注册使用情况,经过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3、关于适用法律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中没有关于域名问题的规范性规定,因此不同法院在处理域名纠纷适用法律方面还存有不同。有的法院处理域名注册纠纷适用的是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第(四)项规定,我院则适用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精神。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也是存在争议的。我们认为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第(四)项的侵权行为内容在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中已经得到明确的列举性解释,在处理域名纠纷的案件中适用该条规定显然不妥。在目前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以适用时,可以考虑适用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和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条款。

(二)关于处理链接引发的侵权纠纷问题

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超文本链接技术已经能够使互联网上的信息天衣无缝地结为一体。借助链接,网络用户可以自由“跳跃”地访问储存在不同服务器中的信息,随之,由于链接引发的侵权纠纷也不断在网络知识产权案件中反映出来。如我院受理的北京金融城网络有限公司诉成都财智软件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就涉及到网站之间未经许可进行深层链接是否构成侵权问题。该案争议的问题是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将原告开发的一种外币交易走势图链接于自己的网页中,且没有标明出处,其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我院认为,在当今的互联网上,网站之间相互设置链接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营方式,虽然目前对于网站之间相互设立链接问题尚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但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如果未经双方协商或得到许可,擅自对他人网站制作、的信息实施链接是违反行业规则,并被普遍反对的。由于互联网经济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一个网站所吸引的访问者越多,给其带来的相关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经营者均努力通过制作精彩、独特的网页内容以吸引访问者的注意力,并使访问者记住这些内容的网站。而这些独特的内容一旦被他人直接链接,访问者通过设链网站看到的内容已不能准确反映出制作者的身份,从而导致访问者误认,而这种误认的必然结果将是设链网站访问者增加而真正的内容制作网页访问者减少,最终使被链网站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判决被告未经许可,不得在所开办的网站上对原告的“外汇币种走势图”建立链接;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对于博库股份有限公司诉北京讯能网络有限公司、汤姆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专有使用权案和刘京胜诉搜狐爱特信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等涉及链接纠纷的处理,则更清楚地体现了我们对链接是否构成侵权问题的观点。在博库公司诉讯能公司和汤姆公司案中,被告网站与其他网站上登载的原告享有专有使用权的作品网页建立了链接,原告起诉请求判令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如果被链接的网页内容被认定属于侵权时,设置链接者是否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我院在处理此案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即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及网络环境下存在的传播方式,如果要求设链网站在设置链接时必须承担类似出版者在出版作品时所应当承担的主动审查义务,将会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担过重的义务,这对于促进互联网业发展是不利的。链接的功能在于引导访问者的浏览器去访问被链接的内容所在网页内容,设置链接只是给访问者提供了一种获取网上内容的便捷手段。在网站间设置链接的情况下,被链接的内容并不是由设链者“复制”上载于网络并存储于自己的服务器内,链接行为也不同于主动传播,网络上的访问者虽然可以通过设链网站看到在网上传播的内容,但事实上实施传播的行为人并不是设链者,而应是登载被链接内容的网站本身,设链网站至多起到的只是帮助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设置链接行为只是为访问者提供一种浏览手段,其本身并不同于主动传播。但通过链接,网上内容能够被更广泛的传播,而且网站设置链接毕竟也是出于经营和获利的需要考虑,虽然现行法律中对通过链接在互联网上传播作品没有具体规定,但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保护原则,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合理平衡作品权利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出发,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设置链接时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特别是在得知被链接的内容存在侵权时应履行及时停止链接的义务,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这一原则,除设置链接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被链接的作品属于侵权作品而仍然通过链接的方式加以传播,或在得到权利人提出的警告后拒不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外,不应苛求设置链接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基于以上认识,我院判决驳回博库股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而在处理刘京胜诉搜狐爱特信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中,我院认为由于通过被告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可以看到原告主张权利的作品,故被告在原告提出权利要求后,应当及时停止链接。被告虽难以对其网站链接的信息内容加以控制,但完全有技术能力控制其网站与其他网站或网页的链接。在原告人提出其链接的网页上有未经权利人许可上载的作品的指控时,被告有责任及时地采取技术措施,停止链接,抑止侵权。但被告在得知原告的权利被侵害后,仍未积极的采取措施,致使侵权状态得以延续,被告应对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以上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在处理链接引发的侵权纠纷时,我们采取的处理原则是,既要考虑通常情况下侵权行为方式和表现形式,又要考虑网络条件下链接的特点及当事人行为时的主观状态,根据过错原则,以保护权利为主导,合理平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双方的权利义务。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也主张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来解决此类问题。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法的一般侵权归责原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所以在确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时,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有更充分的法律依据。

(三)关于审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中的证据问题

随着涉及网络知识产权案件的增加,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诉讼程序上的新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由于数字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使得网上的电子文件带有极大的不稳定和易变性特点,由于修改电子文件及有关网上信息已经变得轻而易举,给判定证据的真实性和认定案件事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当事人在进行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诉讼中,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大多是经过公证下载的网页内容,但这些证据材料证明的往往只是下载时网上的客观内容,而当一方主张在此之前网上内容与此不同时,即出现了应当如何证明的问题。

我们审理案件中已经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证明网上作品的作者真实身份、作品完成时间和上载时间、是否经过修改等问题等。由于现在只需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修改、删除网上的内容,而且这种修改和删除可以不留痕迹,在诉讼中,当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相互矛盾时,如何证明网上文件的真实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用计算机制作,又使用笔名的作品,判断作者的身份和登载时间时经常遇到困难。对此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网上文件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双方提交的电子文件形式证据相互矛盾时,均不予认定。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其举证后(包括提交电子文件形式的证据材料),如果对方表示否定或怀疑其证据的真实性时,应当提出充分的反驳证据,如果其不能提出反驳证据,对其主张不予支持。我们认为,尽管网络条件下在证据方面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对网上的内容采取“怀疑一切”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认定电子文件形式的证据仍然应当坚持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

(四)关于能否对网页给予版权保护问题

在处理涉及网络的案件中,我们已经遇到当事人请求对自己网站的网页给予版权保护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篇10

(一)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存在审计盲区

当前我国外汇管理机构设置中,除了国家外汇管理局本身的内部审计职能由其人事部门承担外,分局和中心支局外汇管理部门未设置内审机构,对外汇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职责由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兼顾,到了县级支局,对其内部审计的职能基本上缺位,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县支局)内部审计处于空白或缺失的状态。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区行所在城市的县级外汇支局存在审计盲区。目前体制下,人民银行大区行(以下简称大区行)和外汇局省级分局并列,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大区行所在城市不设市级外汇局,其外汇管理职责由省外汇分局代管,大区行所在城市的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由于自身没有外汇管理机构,对其所辖的县级外汇管理局(县支局)也就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承担审计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省外管局不但要对各市级外汇局(中心支局)进行业务指导,还担负着所在城市的市级外汇业务管理职责,对县支局几乎无暇顾及,由此形成了县级外汇支局审计盲区。

(二)监督检查效果不佳

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管理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外汇管理从国家级的总局到县一级的支局,都要承担具体的外汇管理审核和审批业务,尤其是近年来外汇业务发展迅速、业务量与日俱增、日常业务应接不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各级外汇局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对下级局的监督管理责任和风险防范责任。要求各分局和中心支局对其下级开展的监督检查达到及时、全面、风险预警的目标,确实勉为其难。同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等各业务部门分别组织对下级局监督检查,难以做到结合下级局的整体情况予以指导,还容易造成下级局无所适从、监督检查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基层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审计缺乏专业性

在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实施对外汇业务的审计存在困难。内审部门一般不配备懂外汇的人员,而且对外汇审计的研究和规范也很难提上议事日程。而在实际工作中,外汇业务专业性较强,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开展对外汇的审计时,往往要四处抽调懂外汇业务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往往又不具备必需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一旦沟通不畅或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顾此失彼。

二、相关建议及优势分析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审计职责,是解决审计职能缺失的当务之急。在当前体制下,从有利于基层外汇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采取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设立外汇审计机构,或者在外汇局内部增设审计机构两种方式。从综合效果利弊比较,在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增设外汇审计机构,或明确内审部门承担辖区外汇审计工作更显优势。

(一)有利于外汇审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专门的外汇审计职能部门或内审部门特设的外汇审计机构,都以外汇业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外汇审计为重点工作,有利于开展外汇审计调查研究,规范外汇审计工作,从而使外汇审计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为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前提条件。

(二)有利于统筹兼顾,节约审计成本

专业的外汇审计部门以各类外汇业务为审计对象,对各项外汇业务的开展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各级外汇局尤其是分局和中心支局内部各业务部门如经常项目处、资本项目处、外汇检查处只对自身专业比较了解),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整合和审计重点的把握,避免重复劳动,突出审计重点。

(三)有利于解决大区行所在城市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所辖县支局审计职能缺失问题

若外汇审计机构设在外汇管理局,在当前大区行所在城市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未设外汇管理机构(其外汇管理职能由省外汇局承担)的情况下,仍然不利于解决对所辖县支局的审计职能缺失问题。只有赋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外汇审计职能,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基层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担负起对所辖县支局的外汇审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