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特点;管理对策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搞好成人教育重在管理,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的管理有其特殊的规律。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是实现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教师动起来,学校才会有生机,教师工作有了创造性,学校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而且由于其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不可同日而语,付出的远远大于收获。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心理上的满足比单纯的物质刺激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发展地看待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对于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教师管理的内涵
教师管理是一种人事管理,是对教师和教师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的管理。具体而言,它是以教师和教师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谋求教师与其从事工作之间以及共事的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一概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元素之一,是学校组织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定的制度,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协调一致且有效地实现预期工作目标的有序活动过程。具体分为工作管理和人事管理两大部分。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人事管理的一个基本方面。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教师管理的内涵是对教师以及教师与其所从事的事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管理,其职能是谋求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相互适应,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际关系融洽。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教育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二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发展的变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教师管理活动的特殊规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决定着教师素质的发展方向与水平;教师的素质状况也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与教育事业之间的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成为教师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其中,教师的素质发展变化最为关键。因为教师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措施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对教师管理的重要目的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胜任并且更有效地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管理是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进行,其目的是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教师工作能力、效益和职业精神的全面提高。组织就是在“知人”和“识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择人的原则,使教师(人)与教书育人的工作(事)结合起来;协调就是根据人与事各自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人与事、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良好状态;控制就是采用行政的、组织的、思想的种种方法,防止人与人或人与事关系的对抗。
二、成人教育教师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广泛性。教师的劳动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脑力劳动者。教师的劳动对象与工人、农民及其他职业的劳动对象不同,是有思想、有理智、有情感的活生生的成年人。成人教育的学生具有招生类型多种多样,年龄相差悬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来自不同职业、社会经历情况各异,呈现出广泛性的特点。他们绝大多数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有的还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成人教育教师主要是对成人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等。面对多样性的教育对象,成人高校的教师无论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必须付出艰巨的辛勤劳动。这不仅要求成人教师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精湛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组织应变能力。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成人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负责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因此,需要成人教师们艰苦细致的复杂劳动。成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学生水平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有的为了提高深造,有的为了转岗进修,有的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有的为了适应岗位需要等,因而自觉学习的程度也不一样。面对成人学生的复杂情况,成人教师既有脑力的极大付出,又有体力的巨大消耗,是脑力体力劳动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要求成人教师必须具有组织、讲授、示范操作、审美等各种能力。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注意因材施教,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要求成人教师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以适应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时间的连续性。成人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由于成人教育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教学班,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授课教师甚至需要连续几天接连上课不得休息,连续授课劳动强度很大,甚至节假日、星期天也得不到休息;有的教师在异地上课,早出晚归,超负荷工作。授课任务的特殊性需要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任务。除上课时间外,教师们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与科研。为了上好成人学生的课,教师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精心备课。另外,还要进行听课评课、教育科研等活动。可见,用于备课与科研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几倍。总之,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这些都是无法用“工作日”来计算的。因此,高校应考虑给教师较大的自由空间支配自己的时间,让教师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四)劳动工具的特殊性。成人教育教师的劳动工具就是教师自身的学识、才能、思想道德品质等。成人教师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成果,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以高超的技巧和本领,传授给学生,并以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可以说教师劳动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成人教育教师面对的是在职成人学生,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老师。因此,成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劳动工具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给教师充分的时间搞好业务研究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成为观念新、业务强、勤思考、善创新的好教师。
(五)劳动过程的创新性。由于成人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套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固定模式可借鉴。因此,成人教师劳动具有创新性特点。成人教育的模式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模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充实,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于面对复杂的学习要求,成人教师需要时时更新知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创新的过程。这种创造性过程,同时也是培养成人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教师必须因教育对象、学科特点、年龄特征及其他情况,寻找一条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劳动必须不断的创新。
(六)教育过程的互动性。教师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成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由于学生均为成人,各方面成熟度均高于普通教育的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教”的问题,而且存在一个“学”的问题。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同时又接受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行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说成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主体影响着学生,那么学生作为一种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态度影响着教师。成人学生非常清楚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会把问题及对所需知识的要求作为纽带来构建与教师的关系,这是成人教育中所特有的现象。成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增长自己的才干,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成人教育教师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献身成教事业思想
成人教育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种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教事业在我国创立的时间不长,在管理体制方面不够稳定,加上近几年教育结构大幅调整,使我国成人教师地位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思想产生波动,甚至产生悲观情绪,影响了成人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事实上,成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富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成人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创造性,而且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他们的劳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树立起传播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强化他们爱教育,爱学生的心理倾向,促使他们将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师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充分尊重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工作氛围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和发扬他们的创造精神,是提高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需要的这些特点,正确评价成人教师需要的合理性,努力在教师的职称、工资、科研、学习、文化生活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合理地解决教师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在工作上,尽量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教学,搞好科研,多给成人教师留些自己支配的时间。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使广大成人教师充分挥成人教育主力军的作用,全身心地投入所从事的成人教育事业中,这是搞好成人教育管理的关键。同时,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解决他们衣食住行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这既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进修,努力培养合格师资
从事成人教学的大部分教师没有学过成人高等教育学和成人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从师资水平来看,教师应用性知识不足,实践性知识相对较弱。如果光凭书本知识传授成人学生,不能适应新世纪成教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成人师资建设的投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学校应加大投入,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努力提高成人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培养他们对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理解。鼓励成人教师到工厂、学校等基层去学习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和外界的交流,积极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四)合理安排,做好外聘教师的管理
为了弥补成人教师的不足,增强学校的活力,成人教育的许多教师都是外聘的。这些外聘的教师有的是从普通高校请来的;有的是从科研或机关请来的,也有的是从工矿企业请来的,他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根据办学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外聘教师授课对于发展成教事业有很大帮助。外聘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跨校交流,跨学科融合;可以进行师资调配,实现资源共享;能增加师资队伍弹性,便于授课安排。由于成人教育有着独特的教育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由于部分外聘教师是从社会上的非教育行业而来,对于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和规律了解并不多,可能会造成相对于教师而言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储备不足。因此,在每学期开学前,集外聘教师开会,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板书设计与安排等教学基本技巧进行强调,对上课、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期中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检查,期末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总结经验。另外,每学期开一次教师座谈会,互通情况,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外聘教师应与兼职教师一样,遵守学校有关教师的管理规定,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对于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应鼓励其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的活动,提供有益的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意见,以及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等职责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起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监督和评价体系,让他们尽量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已陆续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要求高校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时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新模式[1]。
一、 “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改革全面深化、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既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行为特点如下:
第一,自我意识显著化。“90后”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对父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但由于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清晰,在思想上则呈现出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关注课外,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随着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敢于评价社会现象,提出个人见解;敢于重视个人价值,发挥个人作用和专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项事务,自我权利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过程中也不乏片面、幼稚和消极的做法,从而导致挫折和失败。而加之“90后”大学生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差,不会用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最后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二,价值观念多元化。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大学生中相继出现“时装人”(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像改换时装一样更换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人)、“平面人”(表面化、面具化的,没有深度,不承认一切价值的人)、“实惠族”(讲求实际,强调实用,选择实惠,凡事只看效果,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人)、“新理性人”(既有超越意识又脚踏实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求实精神的人)、“新理想派”(能够保持灵魂的高洁和精神的自由,不“独善其身”,对社会、对他人充满责任感,尽职尽责的人)等。价值观念多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价值观有被模糊化、边缘化的倾向,诸如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已降低。他们把物质或金钱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片面强调个人回报,在生活中追求享受,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
第三,人际交流网络化。当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各高校的方方面面,上网已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虚幻和自由的特点,能够带给他们思想交流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但一些大学生沉溺其中,容易模糊网络与现实的本质差异,往往造成自身人格的扭曲。校园BBS是“90后”大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的交流平台,MSN、BLOG、Fetion、QQ空间、百度贴吧、微博等是“90后”大学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园地,人人网、开心网等校园网络是“90后”大学生与朋友交流的重要媒介,NBA、网络游戏、美国大片、网上聊天、“偷菜”、“网购”是“90后”大学生打发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晒一晒”、“给力的”、“必需的”、“鸭梨”、“神马都是浮云”等成为“90后”大学生的口头禅……等等,都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的,改变了以往纸质化和面对面的交流模式。随着感情的释放,他们也渐渐建立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为他们多重的“人生”提供了可能。
第四,生活环境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的交流手段日益先进,信息传递日益快速,这就为“90后”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动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90后”大学生的社交、娱乐、学习和工作都呈现出强烈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趋势。极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为求锻炼,都主动或被动地以实习或打工的方式去体验社会。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他们热心从事志愿服务,广泛参与社会工作,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的举办,都有着“90后”参与的身影。这就使得许多学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恶习也会趁机蔓延到校园中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因此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事务,同时,大学校园内也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很多高校的食堂、超市、住宿(公寓)都转向企业化经营模式,也加速了“9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会化进程。
二、 “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因素分析
“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 社会因素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9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最好的医疗保障、最好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甘苦”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只剩下一半,因为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其次,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90后”生活的家庭、学校等各种社会场合,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与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这些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拜金”、“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而心智已经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尤为明显。最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育,网络的触角也已经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友好的界面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得网络成为“90后”娱乐的第一选择。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建立了极具个性化的网络人际关系,使得他们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不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从小与电脑为伍的他们,学会了自主地获取信息,学会了在虚拟的世界里独立地做出判断,这种处事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现实生活中。
(二) 家庭因素
相对于“80后”来说,“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关爱,容易形成比较自我的性格,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长此以往就培养了他们任性、依赖、骄横、自私的性格,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他们经过自我选择的目标往往能够得到实现,这就让他们形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他们总是倾向于竞争并希望在竞争中获胜,但现实的竞争往往很残酷,从而导致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挫折容忍力很弱,小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蹶不振甚至误入歧途。相关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另外,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而家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与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 个人因素
很多“90后”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名牌的衣服,玩时尚、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图书馆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打电话聊天、“拇指族”比比皆是;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反倒成了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休息的处所,但是他们无所不为。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抛弃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他们大喊“不挂科万岁”、“60分满意”、“英语不合格说明我爱国”。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太过柔弱,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批评就全落在了他们身上,因此,有人给“90后”贴上了“叛逆”、“另类”、“脑残”、“败家子”等标签,称他们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堕落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无耻的一代”。
三、 加强“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只有真切了解其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搞好教育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朋友的方式交流。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家长训导式的教育方式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友好关系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师生之间融洽,信息才会通畅;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老师就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只有在接纳和服务、平等和尊重、真爱和关怀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良好师生关系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育的效果。管理者以朋友的身份贴近学生,能够最真实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方面难题,并潜移默化地纠正其错误的行为活动,以达到“融教育于无形之中”的目的。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协商和平等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人情味和亲切感去感化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把对学生的关心融入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去。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在执行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讲原则,也要照顾到学生的主观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染、教育学生。
其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开导问题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完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学习成才、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上,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去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同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在很多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够大大方方地主动去咨询。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应贴近学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环境。通过与学生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家庭中去,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做到与其家长及时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爱环境,使其得到有效的诊治并早日得到恢复。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群体、特困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在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以促进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踏上奋进的道路。
再次,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网络正在悄悄改变着“90后”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网络既然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已成为当务之急。“90后”大学生乐于在网上针对学校教育制度及社会热点问题发表各自最真实的观点、意见,尤其是在校园BBS网站上较为真实地反映着一些学生现实中不敢言、不愿言的意见。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校园BBS站的舆论导向,及时对某些焦点舆论作出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信息“过滤器”,限制和剔除有害信息,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管理者可以适当参与学生们的网络活动,体会学生网络世界的乐趣,并时刻注意通过网络巧妙地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网站建设,借助网站传播国内外优秀的思想文化,使网站成为“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篇4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档案建设
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手段,组织有关人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从事的活动。教学管理的总任务是,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教学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枢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教学管理必须有明确的思路,稳定的秩序,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没有一流的教学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和成果,就没有一流的办学水平,总结教学管理有以下特点:
教学管理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办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教学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大,动态性强,随机因素多,组织工作复杂。应当特别注意驾驭全局,加强动态管理。
教学管理是育人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如果把教学管理理解为单纯的行政工作,那就太肤浅了。教学管理有强烈的育人色彩,这也是教学管理的本质。
教学管理主要是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应当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按照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管理教学。少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多用说理、协商、咨询、服务、鼓励的方法,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两有一无”(有成才之路,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理念,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服务精神。
教学管理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教学改革领域,通常上级只给出原则性、方向性的指示,而具体的办法则要自己去探索。管理者不能事事伸手向上级要办法,向别人要经验。时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改革创新舞台。要主动,不要被动,也不要“推动”。如果只有推一推,才动一动,不推则不动,那是很难做好教学管理的。
教学管理有明显的周期。教学有学期、学年、学制等周期,还有一些特定的工作周期,例如,每两年或每三年做一次什么活动。周期性可以增强预见性,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同时还可利用两轮工作间隙,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管理需要全校人员的配合。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相互协作,各司其责,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教学管理需要长期的努力。人才的成长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一项制度的建立,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管理不是短期行为,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工作。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ED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3-02
独立学院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鉴于独立学院的生源一般是在高校本科第三批录取的学生这个现实,所以它的教学培养模式与以往的高等教育模式是有差异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到底应该采用何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方面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一方面它需要吸收借鉴以往优秀的高等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制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就是根据在EDA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模式上作了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EDA课程现状
EDA是电子、通信、自动化等电子类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环节,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章节制订理论教学计划,然后安排实践教学的进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能系统地连贯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在理论课上很明白的知识,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一碰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以至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现有实验内容往往固定不变且会有相应的参考程序,导致在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在忙于程序的录入以及结果验证,而实验的调试、仿真、优化以及功能的增加和完善等环节往往被忽略。而这个过程是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程序和老师的过分依赖,缺少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二、具体改革内容
基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本次教改主要是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理论教学改革部分
首先,针对独立院校的教学特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包括确定每堂课的讲授内容、重点以及教学目标,改变理论课堂上只重点介绍逻辑功能元器件的实现,将加入设计性实验以及系统综合实验的案例讲解,从而改变学生通常习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建立自顶而下的设计思路,加深VHDL语法的理解与应用;强化实验环节,细化实验内容,尽可能删除验证性题目,增加系统设计性题目,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以突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教改的目标。
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教学组编写了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EDA课程教材,其中参考和吸收了许多国外相关教材(比如麻省理工的)的编写理念。不同于国内的教材编写方法,国外的教材往往更注重实践教学的内容,在设计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把知识的灌输逐渐转化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编写思路主要是针对国内目前的教材很多都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目前国外主流的教学模式。教材以独立学院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力求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以及电科等专业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的入门教材。本次教材其内容会涵盖电子电路以及触发器等较高级的电路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材只讲理论知识的单一结构,在内容上注重精讲多练、先进实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突出相应的实践和设计,在每章节内都将会增加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实训和设计题目。实训题是验证类的题目,会简单告诉读者如何设计,其结果可以根据前面课文中的知识点判断回答出来,并可以引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设计题则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对知识更深层次的思考。除此,引入了对实验板子的介绍,书中所有程序均在EDA开发平台上通过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去实验和验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应用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上,结合独立学院和90后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喜欢上理论课,不愿意主动思考”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的PPT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充分使用动画等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动画等工具制作相应的“提问”“引导”,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更好地习惯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设计系统。除此,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等特点的实际案例,针对实例出现的问题,教师以引导为主组织学生课堂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见解,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例如,在讲授如何设计计数器时,先介绍一个简单的如15计数器的设计,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可分组讨论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15计数器可加可减功能,进一步实现可改变计数步长,再进一步如需数码管分别显示个位、十位又该如何修改实现,利用计数器如何实现常用的分频器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写出系统框架图以及相应的主要关键性程序语句等等,然后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个总结,通过总结可使学生对计数器的认识以及设计有进一步加深。“启发式”与“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改革部分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也是本次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以引导为主,加强教师在实验中的指导、启发作用。每堂实验课前会提前下发下节实验课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任务做好准备,如完成基础实验的编写,或者是对系统框架的设计等任务。实验老师需重点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调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
对现有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改革,在每个基础性实验上增加更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机会,如可调频率计、多人抢答器、数字钟、交通灯、直流电机控制等实际应用的设计任务,让初学EDA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系统的搭建和设计,具备系统设计的能力。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包含不同难度的实验题库,比如数字钟的设计,最基本的是实现时、分、秒的显示,进一步可扩展实现闹钟、秒表、时间设定等功能,基本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既能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想法的探索精神,也能使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改革考核机制。以往本课程的考试以笔试为主,实验教学部分只占总成绩的很少一部分,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鉴于此,本次教改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机制,以学生上机考试为主,突出了实践教学重要性。对实验考核也做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基本思想是“重过程,轻结果”。具体来讲就是:细化考核内容,增加实验答辩的环节,以实验过程和创新设计作为考核指标。在考核的项目上,基本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区分度,可如实反映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这样考核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发挥出各自的特点和能力,更公平合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6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篇7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经费管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4%。如何合理规划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投入的经费分摊,如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成为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
德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保障方面,还是在教育经费的管理等方面都有许多可鉴之处[1]。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继续,德国对高校经费来源的管理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引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地区协调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本文对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特点和经费管理模式的研究,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的管理,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与特点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表现为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导,各类非公共资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结构特征。在德国,高等教育是一项准公益事业,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财政资金一直是高等教育事业赖以支撑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无论是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还是在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都有集中体现[2]。
篇8
认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基础工作,认识能力(即智力)是中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必要条件。而观察力的提高,又是他们整个认识能力发展的先导。中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在长期的观察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并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从概念上说,观察是知觉,观察力是个体能力;观察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是通过观察活动而得到提高的。它广泛作用于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学生的英语及其它所有课程在内的学习。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事物的能力。
由于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有它自身的语言特点,教学中离不开实物或图片、幻灯机、录音机和一些教学相关的教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课堂中,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应用当中,表现自己,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些实物的呈现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的英语表达。故学生的观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接受知识的多寡与深浅。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具是一种形式,学生观察、了解、学懂知识才是根本。那么中学生良好观察力的标志是什么呢?即做到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主要细节;观察准确,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观察迅速,能尽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观察中有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
了解和分析中学生观察力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初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提供条件。根据学生这一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结合英语教学实际,组织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是直观性教学法。在学生在感性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采用直观教学法,为中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从而使其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大量应用录音、录像、电视设备在英语课上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边听、边看,生动活泼地学习英语。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言语直观等三种形式。下面着重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的操作过程。
一、实物直观
例如:初一年级在谈及个人对食物的喜恶时,其重点为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转化形式。这个语法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掌握、老师最难教好的一个语法项目。我在教学中采用图表、图片,以前面学过的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一、二人称单、复数的句型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学生们结合图表、图片,分析和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全面学习一般现在时的表达形式,效果良好。
Teacher:Do you like bananas?
Student A:Yes,I like them a lot.(Yes,I like them a little.)
T:Do you like bread?
SA:No,I don’t like it at all.
T:Do you like meat?
SA:Sorry,I don’t know.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首先请学生注意观察图表②,注意与图表①进行比较及老师的问话。
Teacher:①Does Ming like bananas?
Student A:Yes,he does.
He likes them a lot.
②Does Li Ming like milk?
No,he doesn’t.
He doesn’t like it at all.
③Does Li Ming like bread?
No,he doesn’t.
He doesn’t like it at all.
④Does he like rice?
He doesn’t know.
老师照图表①复述以上英语句子1―2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听懂以上内容后,按三人一组进行一问一答练习,进而按照图表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套用练习。
(图略)
接着,请学生们观察图片3,听老师用英语叙述:My friend Fang Ming likes meat and rice very much.She likes bread and milk a little,but she doesn’t like eggs at all.What about bananas?I don’t know,she says.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并按照图片3复述。
最后让数名成绩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英语叙述今天所学的句子,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例:I like meat,but my father doesn’t like it at all.My mother like meat a lot.My sister likes meat a little...
二、模型直观
摆脱实物直观的局限,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对事物进行放大和缩小,突出重点,使抽象难懂的内容成为物动直观的事物,有利于学生接受,其次可用它来揭示单词和句子的意义,练习词句的用法等,既节省讲解的时间,又提高操练效果。例如教钟表的表示法。
当模型的指针拨到六点时,老师先让学生看模型,然后发问:
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答出:It’s six o’clock.
然后拔动指针,反复操练这一句型。教师还可灵活变换问题的模式。如:
T: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S:I go to school at seven in the morning.
这样反复操练,既学习新知识,又复习旧内容,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活泼,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习的灵感,形成较好的语言环境。
三、言语直观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有关表象,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的过程,言语教学是教师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即使在实物、模型直观教学中,同样需要语言直观的配合。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直观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一方面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促使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
篇9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 实践教学 特点 实施方式
张家界旅游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实践性教学纳入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性环节,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以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各种现场教学和专业实习活动。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传授专业技能,是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而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和思维逻辑,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此外,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很多不同点,种种区别使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只有透彻研究这些特点,并在了解该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实效。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所以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范围甚至明确的就业岗位的教学。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应用性为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所需的导游、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管理、外联、景区景点讲解员等相关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如上、下、平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报表能力等。
2.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是单个的行动和事件,是一个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是系统有序的,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应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资金规划、师资、期限、过程等,体现出各阶段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一致,要分阶段、有层次、有梯度地来指导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课程的内容后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参观、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部门业务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级通过案例教学、实操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实操的技能;三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后到相关企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具体、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认知,了解、熟悉技术的操作要领,突破时空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术规范创造条件,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例如,讲授“地陪导游中首次沿途导游”时,笔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导游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能很直观地明确沿途导游的内容及要领。
4.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际设备,所使用的设备未必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所组织的活动未必能在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内展开,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间内获得,所培养的能力未必能在师生单向交流中形成。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外,应把学生带到旅行社学习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还要让学生走进景区(景点),融入到现场导游的具体环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
5.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类知识的积淀,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源于当代的职业世界,是对职业世界中技能的归纳和整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逐步应用于专业管理领域,专业管理教学应及时追踪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体系,必须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发生信息的交换,因此实践性教学也应有一个动态更新机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并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落实具体的课程,强化教学“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6.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在培养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识总量,但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学习内容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过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引开放性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受到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7.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像理论教学考核那样单一和客观,带有主观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的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考核标准以文字说明为主,除完成的字数、完成的时间是类似量化的指标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标及原则性说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考核标准的文意理解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教育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开放教育下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难靠自主性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教学质量。这种主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评价的多元性,从主体视角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从过程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实践教学除了技能评价外,还有知识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等。 但无论是谁评价,评价内容是什么,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活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探索,采用了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从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实训到技能强化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突出操作,重视合作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技能学习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作为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组织好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技能学习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可以分为感知认同实践和仿真模拟操作实践等方式。
1.1感同认知实践教学。所谓感同认知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利用感官了解职业工作的过程、企业的环境、设备的形态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喜好等认同感,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感同认知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调查、访问、演讲等,这些方式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内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门的工作流程,或让学生分批跟团了解导游员的工作实况。或通过演讲、班会等形式强化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增强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
1.2案例教学。在《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校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收集了许多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一般采用如下过程进行案例教学:①课前布置案例内容,由学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讨论;②课堂指定学生重点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③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书面归纳。
1.3仿真模拟。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是按照职业世界的真实情况、构造,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体现旅游服务业的原始原貌,营造职业工作的气氛,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顺序、动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学生经过模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这个阶段往往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一步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上实践性教学以在学校内部开展为主。
2.技能强化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需要开始强化这些技能,并通过教学项目等不断综合单项技能,以达到熟练再现技能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实训、见习和技能竞赛等。
2.1实训。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训是为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实训目前是我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相当大的比列,实训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专业课之后,是在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实训的内容不是仿真模拟操作实践教学期间的单项动作训练,而是单项能力、甚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因此,实训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等具有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实训的地点随所需条件而定,校内有实训基地等条件的可在校内展开,也可依靠企业资源展开。
2.2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采取招标的形式与旅行社联系,由中标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导游员组织学生到岳阳楼、衡山、韶山等湖南经典旅游线进行实地教学活动,这些带队的导游员既是学生的导游工作者,更是学生的“师傅”。从这些导游员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导游工作能力,还有他们的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来,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2.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促进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或参加全国、省、市、校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竞赛应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却不能用技能竞赛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毕竟技能竞赛前的强化训练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这是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性实践,进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3.1校外实习。以毕业实习这种方式为主,这是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中职教学中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策略及社会能力等。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还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难题,进行创造性实践,由此达到最高级别的的实践,因此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最终性特性,是职业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综合反应。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重视能力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不过当前由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变成了就业实习,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为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只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导游专业技能,学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提高并积累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始终在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必须要有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2社会实践。这是指导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常以3-5人为一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布置相关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是循序渐进、互相补充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是由简单技能的组合逐步形成复杂的技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发展过程,只有熟练掌握了单项技能才能学习复杂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反复操练的机会,即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强化操作训练,在最后阶段整合实践经验,联接所学技能,形成较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3.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2.
[3]肖爱中.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当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10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