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教学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 李小冰,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171-04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是本科毕业生基本能力之一。《高等教育法》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责任。
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席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科学研究为根基。因为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大学生通过接受各种科研训练,形成基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因为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思考、敏于观察、勇于探索,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大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社会舞台。
一、我国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不少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国外,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究型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思考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开始设置研究性课程内容。如1991年国防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相关管理规定(试行)》,决定在本科课程中增加“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清华大学近几年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007年4月,清华大学率先开出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全校有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开课。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本科生尽早形成开阔的科学视野和开拓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还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学分才能合格。此外这些研究型大学还加大了对本科生科研的扶持力度,浙江大学从1998年起每年投入20万~50万元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北京大学每年拨款30万元支持本科生科研。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大学做得相对较好,而一些非重点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科研尚未进人正轨。多数举措还处于摸索阶段,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训练项目开发等方面与美国的大学相比,差距甚远。
二、我国本科生科研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国本科生科研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定位,没有形成制度,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人们通过研究发现,要全面完成科研任务,必须具备几种主要能力:立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集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关键。要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要开设与上述能力相关的课程,做相关能力的训练,必须对本科生做系统的、连续性的培养。而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除了普遍开设写作课与信息检索课外,其他课程,特别是涉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素质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由于这些课程的缺失,没有形成系统的训练,构成科研能力的主要素质不全,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教学方法不得当
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有专家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中国传统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局限于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只能培养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不能引导学生去创新。而美国的学校则注重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特别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多干;强调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这就难怪乎我们中国学生虽然学得比美国学生多和深,但是发展后劲不如美国人。改革开放后,我国不少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就读或工作,一般地说,在上课和考试中,中国学生往往好过美国学生,但是做研究和进一步办产业时,情况正好相反。在国内,情况就更突出了。近年来,中国的SCI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创性内容极少;中国的发明专利就更少,中国所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是空白。这些情况,暴露出了中国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这不能不说与我们落后的教学方法有关。
(三)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很多高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形成培养实施方案,科研能力培养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大学四年少有针对科研能力培养的专门训练,到了第四学年,直接布置毕业论文写作。不少学校虽设有本科生的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环节,但是都没有进行必要的安排与组织,科研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之所以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持续的科研训练,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够一蹴而就,科研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如果缺乏系统、持续的培训,这些相关的能力,无法自然形成,科研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如果有了教师循序渐进的培训,学生就能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培养起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正研究中的错误,逐步形成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 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建立起校级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
题上普遍没有形成体系和制度,基本还属于个人或个别院系的自发行为。要整体提高我国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像美国那样重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并逐步形成体系和制度。
1998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以下简称《博耶报告》)。报告批评研究型大学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为聪慧、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最大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机会”,报告建议大学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报告发表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积极采纳建议,基本上都已开展了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各种活动,很多学校正式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把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设立了富有特色的本科生训练计划,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校内校外培养系统。其做法是:(1)校内是由一年级研讨课和中高年级的科研经验计划、顶点计划等组成的连续的层级培养体系,同时开展前期培训,设有一些导入的科研讲座和方法论课程。(2)校外则形成了一些由热心公益的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构成的支持系统,他们提供资金和研究机会支持本科生科研。我国虽然无法完全照搬美国模式,但是建立起校内培养体系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了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使我们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 采取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的培养方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美国一些大学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美国的做法是:
1.围绕科研核心素质设置课程。首先开设讨论课和方法论课程,要求学生在本科前两年必须完成一门通识教育或主修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然后,在高年级中开设专门研究课程,如加州大学伊文分校的“大学生独立研究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特别研究课程:“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科研思维方式。
2.训练方法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美国大学一般分两步走:
(1)课程学习、模拟研究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讨论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科研的第一步。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98年设置“发现课程”,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1999年启动“一年级探究计划”。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研讨课程。最著名的有顶点课程,如达特茅斯学院的顶点课程“高级顶点课程计划”,顶点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创新研究的方法。最后开设专门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特别研究课程:“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下一步进入正式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2)实战研究阶段。首先,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或教师的科研活动。比较著名的有麻省理工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大学荣誉计划”、“大学学者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等。活动目的是让本科生更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与教师一起进行前沿问题研究,在研究中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技能。其次,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增多和研究机会的扩大,更多学生选择了独立研究或小组研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学生全程参与,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如拟定科研计划、提交申请、数据分析、成果汇报等。加州理工的“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最后,学生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美国的一些社会组织非常关心大学的人才培养,纷纷出资和提供研究机会支持本科生科研。如1978年成立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面向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1987年成立的“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方面的局限性,让所有学科本科生都有机会参与科研;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以工作站的方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于2001年对全美国123所研究型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3所研究型大学都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大学中,有16%的大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占75%以上;有26%的大学,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套用美国模式。笔者认为:在我国可大致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一年级,以培养发现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观点、争论性问题、学术动态及参考文献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并给学生提出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阶段为二年级,可以开设“学习与创新”、“图书资料查询”等研究性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资料的分析、论文摘要的撰写等科研步骤和方法。第三阶段为本科三、四年级,以实践创新为重点,突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若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课题。
(三)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其中探究性学习则集中体现了这一点。1998年发表的《博耶报告》建议大学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并认为这种探究越早开展越好,最好在一年级时就开始。具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包括这样一些方面:研讨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课题的学习、高峰体验以及探究性课程等。其中基于课题较具有普遍性,其核心内涵则强调把学习放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来把握隐含问题背后的概念和原理。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近年来,一些在京高校和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美国探究式学习法的研讨课。如清华大学每周定期举行一次的研讨课,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课题的不同将学生分组。同一小组的学生就本组课题共同展开讨论、积累材料、进行调研,分工合作完成课题。北京联合大学也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基于课题的学习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法”、“基于行业的学习法”。这些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高校采用,表明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探究式教学法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明显优势。
(四)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对策研究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院已经进入本科教育的层次。本科教育具有学科性的教育的性质,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能力提升是学校内涵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战略要求[1]。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的问题是在科研薄弱,这将严重影响未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现状和办学特点,明确定位科研发展目标。依托教学求生存,借力科研求发展,力争把学校做大、做强。
1 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中科研工作地位
作为高教主体的本科教育,其教学质量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独立学院本科教育虽强调产学研结合,但重点在“产学”,相对重点本科院校的强调科研还是有差距的。独立学院本科教育须把科研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结合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搞好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全面长远发展。
2 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现状
促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应当对学校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一般而言,办学质量高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始终位于最重要的位置,也会伴随开展一些探讨学院教育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学工作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困难。
2.1 教育观念偏差
对于本科层次教育的科研工作地位及学校在科研方面该如何布局,部分单位未能深入考虑。少部分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一些人把科研与教学对立并割裂开,认为对科研的重视会冲击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其实,独立学院的“研”是“产”与“学”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不仅可以研究社会需求、新技术新产品、特有的教育对象,还可以研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2.2 科研师资队伍薄弱
独立学院尚未形成一支兼具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2]。队伍主要成员是兼职教师,少部分的专职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功底不够坚实,积累有限,短时间内难于提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兼职教师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本身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老教授往往因年龄较大,精力不足,难以形成科研动力。科研工作的“传、帮、带”的作用发挥有限。
2.3 教学科研矛盾激化
许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的压力常常使之有心无力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部分独立学院对于教学的中心位置重视有余,对科研应有的地位给予不足,这进一步激化了教学与科研工作间的矛盾。
2.4 科研体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对教师科研数量和质量未形成有效考核指标[3],缺乏有力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师自我意识不足,往往缺少科研的压力与动力,难以在工作中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工作团队。另外教师外出培训和参加科研会议获取科研信息的机会少。
2.5 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的科研管理随意性大;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足;科研专题培训与指导不足;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重视不够。
2.6 科研软硬件条件差
独立学院投资的硬件设备主要满足教学的必须工作,能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不多,即便有了也档次不高。另外,科研需要的图书资料量少、更新慢,难以达到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多数独立学院对科研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从外部环境看,上级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重视不足,部分环节中还可能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与公立高校相比,科研立项困难或立项无经费。另外,独立学院缺乏科研成果发表平台。独立学院运营的学报少,想在较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常常耗时且费用高,即使论文水平已达到这些出版物的要求。
3 教学促科研,稳步推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针对独立学院的科研现状与基本情况,首先应确定基本开展思路: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研。从科研实践看,立足于教学的科研,对于一些缺乏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能较快培养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总结、推广的意识,并把这些问题上升到探讨教学规律的高度,让探讨研究的成果因得到公开发表而效益最大化。围绕教学的科研活动无需大量先进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较少。多数情况下,可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这与独立学院的财务状况较适应。
立足于教学的科研活动,其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立足教学需要发掘科研项目
首先,本科教学离不开科研。本科教学内容应当是本专业前沿的技术理论知识,要随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并与其他高校、甚至其他国家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大体相当。前沿科学知识是科研的成果。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扩展速度加快。技术进步周期缩短。所以,高校的教学内容应随本学科的科研成果而不断丰富、充实、更新。教师须掌握前沿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基于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次,高校教学法研究利于教学。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钻研适宜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性。再次,独立学院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如何通过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优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3.2 依据教学内容开展科研项目
教师应立足本专业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知识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科研方向和题目。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科研成果,可以为教学补充生动内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3 利用教学现有条件选择科研内容
独立学院普遍条件差,设备条件不足。从自身条件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可能保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科研对仪器设备虽有一定的要求,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简陋设备做出好的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大量中、小项目和应用型项目没有人做,或者虽有人做过但仍然存在不少空白点,独立学院利用自身应用型专业较多,与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接触较多的优势,可以找到不少科研课题的切入点。这是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尽快积累科研经验、取得初步成果从而增强信心的有效途径。
3.4 建立教学科研互促机制
教学科研的协同效应不容忽视,若能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设科研鼓励和推动的指标,而在科研考核中对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科研予以奖励,必定能提高科研工作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闫志刚,张韦韦.2013年中国教育“盘点”[J].教育与职业,2014,01:20-29.
篇3
关键字: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课程建设;考核评价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知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生涯的重要一站,研究生的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正是出新思想、新成果的最佳年龄阶段。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仅关系到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他们整个科学生涯和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设置,重视跨学科建设,深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教师的考核和遴选至关重要。
1 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设置亟待改进
一是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尤其是在硕士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存在重复性和滞后性。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二是课程设置没有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在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时,勉强授课。三是课程体系局限于特定学科,涵盖面窄,缺少跨学科学习和思维训练。以上几点在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仍大量延用“讲授法”或者是讨论与讲授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模式比较单一。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课堂讨论很少,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就课堂讨论而言,教师大多任由学生根据资料对现状与历程的现象描述,而不指导其如何揭示事物的本质,推进研究的深入,缺少探究性,学生没有也不被强烈要求进行积极思维。互动交流、创新性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与重视,这种缺乏探究的教学法的单一运用,阻碍了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灵活性。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社会不仅要求研究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发展水平。研究生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对于研究生各学科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是有试卷考试和期末提交论文两种形式,然而由于我国中高考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这个根源,这种教育观念在研究生学习成绩考核中虽有减弱但依然存在,因而试卷考试依然主要侧重于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另一种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期末提交的论文来确定本学科学分的获得情况,缺少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估。对于研究生课堂教学来说,此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对研究创新思维以及科研兴趣与态度等重要方面的评价,甚至依据此种方式的考核结果对研究生进行评定,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积极性。
(四)师资力量缺乏,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在校研究生规模急速扩大,使高水平的教师与学生比例拉大。为此,许多学校或降低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来保证研究生任课教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之目的在于巩固职业工作岗位、增加工作量,混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差别等情况,使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性却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引导性不够,讨论过程中启发性不够。同时教师的敬业程度也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没有指导好学生做好前期的阅读、资料收集与问题思考,以致学生表述内容感性,经不起考证,无法提升讨论内容的深刻性与创新性。
2 课堂教学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生课程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广泛、灵活的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质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诱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二)重视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
学科渗透、文理交叉和研究生自主选课有助于扩展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广度,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创新的积极性。课程设置不仅着重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三)深化考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对于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比较疏松。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积极性的角度上来讲,应深化研究生考核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考试应在考察研究生对于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二是提高论文质量,思想的创新是其基础。因此,各研究生院校对研究生论文总的要求应是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应改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模式,而转变为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成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因素。可通过考核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情况、文献阅读报告撰写的水平、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水平、仿真实验体现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专题讨论课发言所体现出的准备程度、参与课堂讨论的踊跃发言程度等等。虽然对学生进行上述诸项考核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要求死记硬背,而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艰苦努力逐渐积累自己的成绩,而不是通过考前的突击准备得到成绩。使学生真正积累了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考核和遴选,提升教师创新活力
导师制度下,教师有责任充分调动其学习创新的热情,引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学习。加强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促进导师队伍不断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求研究生导师每年作一次学术研究报告,以促进研究生导师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此保证其将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和创新领域,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 其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指标,促进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任课教师的遴选,建立合理的教师约束机制。优先选择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工作; 严格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考核,特别是没有导师资格的课任教师;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集体研讨。从而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3 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创建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知识学习、交流、积累与应用的环境,促进学生课堂讨论的高质量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诱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商科;教学能力;能力提升
一、引言
当前,我国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商科类专业,在其办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这就是如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科类人才?诚然,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系统施治,既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投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也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环境育人等方面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如果缺乏教学能力的有效支撑,那么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相应地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无从保证,这反过来又会危及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与具体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要研究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式与具体途径,首先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界定。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课堂激励、成绩评定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素质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六大要素:
(一)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的基本功能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多大变化。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否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专业知识重在解决教师的知识“存量”问题,而专业技能是专业知识的运用,重在解决教师的知识“流量”问题。“流量”来自“存量”,同时“流量”也汇入“存量”。但是,很多情况下,知识与技能又存在相互脱节的状况,“高分低能”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不知其问题的所以然,但必须要知问题其然;学生的可以不具备高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试想,如果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呢?
(三)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看似与教师教学能力无关,实则不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受其理念支配的,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则该教师就会倾向于“保姆式”教学、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惰性与依赖,学生就会习惯于继承教师传授的知识而缺乏质疑与创新。相反,如果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与自我管理潜力很大,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那么该教师就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责任则置于引导、监督、评价、激发,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养成,学生的思考、质疑与创新能力就会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导向器,应用型商科类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是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教师纵然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其授课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良好的课堂组织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与实践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功夫在“诗外”,它不仅是课堂上教师教学内容、表达方式、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机组合,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备课中的胸有成竹,是教师长期思考、实践、总结所形成的专有知识,所形成的一种教学习惯与方式。教学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课堂激励。当今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不应该是“讲课”能力而应该是“激励”能力。法国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的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激励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其学习的动力是弱化的,学习的兴趣与持续性是短暂的;相反,学生受到激励,则其学习是主动地,学习的积极性是持续的、高涨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个激励理论,即人的激励动力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乘积,一个是其对目标的价值认知,另一个是其实现目标的期望。这个激励理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很有指导意义,教师需要从“价值”与“期望”两个要素出发,精心设计所授课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都需要进行成绩评定,但是不同的成绩评定方式会导致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例如,如果教师只注重期末闭卷考试,则学生就会平时放松要求,只等待期末突击复习迎考,其课程的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反之,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课堂发言、小测验等环节的考核,并明确成绩评定标准,则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必然会大大改善。因此,成绩评定理应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中不可轻视。
三、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式
基于哲学上的内外因原理,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无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内部提升方式,另一种是外部提升方式。
(一)内部提升方式。内部提升也称自我提升,即依靠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个人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与专业应用技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实现教师应用型教学能力的提升。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两条基本方式而言,内部提升方式将是“内因”、是决定性的方面。内部提升旨在解决教师“我想教好”问题,而该问题恰恰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首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就会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进取,就会从将教学视其谋生的消极心态转变为视教学为其事业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种积极心态。
教师内部提升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主动投身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主动精心备课与内容设计;主动向同行请教优秀的教学经验;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主动总结反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有待改善的方面等等。
(二)外部提升方式。外部提升也称组织提升,即依靠组织的资源、力量与机制,给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条件支持、制度激励,从而为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提供外部动力与压力。尽管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部提升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首要前提,但仅依靠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也是组织中的一员,其行为不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会深深地烙上组织的印迹,组织的外部环境与激励等条件对教师从事教学、提升教学能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是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例如,假如一所高校或商科教师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不重视教师的教学只重视教师的科研,或者名义上重视教学实则向科研倾斜,那么,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行为不可能指向教学,教师也很少有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又将何从谈起?因此,从实际出发,外部提升方式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外部提升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组织对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资源支持,如提供国内外进修的机会、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组织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奖励,如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晋升职称、物质与荣誉奖励、绩效分配上的承认与倾斜;组织创造一种重视教学的文化,形成人人重视教学的环境氛围;组织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科学评价,且让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晋升与待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组织制定一种有效的帮助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的平台与机制,如组织层面上的传帮带、观摩教学、相互听课机制、教学督导制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中心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且这些方法均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来完成。
四、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提升途径
从教学能力的内涵与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出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专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基于知识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在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工程与必由之路,商科类教师也不例外。其具体路径又可以有两条:一是组织教师学历进修,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这条具体路径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商科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薄弱环节。其原因在于商科类专业面广量大,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教师整天忙于教学,很难有精力外出进修;此外,商科类博士点高校招生的供给总是远小于全国商科类教师对博士学位的需求,这将造成教师在长期等待中失去耐心。尽管现实情况对高校商科类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不利,但高校无论从组织还是个人层面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完成教师博士化的进程。二是外派教师出国交流。这一方面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同行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类教师而言,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商科类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有:一是可以制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通过让教师到基层锻炼,切实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亦即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实际问题的咨询与联合攻关,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其科研能力。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面临着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重任,教师必须有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那种只靠教材就给学生上课的教师,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含金量”高的知识。因为“含金量”高的知识一定是活的知识,一定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也一定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只有依靠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传授。
(三)基于教学技能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教学技能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譬如教学备课、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课堂组织、成绩评定、试卷及总结分析等,都有其共性的规律可循;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是一个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互动,需要情感的传输,需要创造性与应变性,而这既需要教师深度思考与观察,也需要教师去感悟与尝试改变。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具体路径有:一是教师个人的主动思考、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二是教师所在的专业系部或教研室应发挥其组织教研的重要职能,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定期开展观摩教学等;三是学校或学院层面可以设计教学技能提升机制与平台,如教学能手选拔机制、优秀教师与教学名师选拔机制、教师技能培训中心的设立、校院(系)二级教学指导组的建立、名师教学与课程视频的共享等。
(四)基于激励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已经发生变革,正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重在激励与引导。教师的教学激励能力正成为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提升教师的激励能力。其具体路径有:一是教师要学会提升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的“价值”不是一个客观变量而是一个主观变量,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如果教师仅从“基础”与“应用”的客观视角来定义与介绍课程的“价值”,则学生的学习欲望比较低且难以维持长久;如果教师能够从“人性”与“关怀”的主观视角来定义与介绍课程的“价值”,则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二是教师要学会提升学生的“期望”,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表扬、肯定、欣赏、支持等行为无疑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激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缺乏激励能力的教师,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五)基于组织文化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个人在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热情与智慧,也需要组织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在资源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其中,组织层面的支持除了有形的资源支持、建立提升平台以及相关机制外,组织文化的建立之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以及随之产生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组织文化是无形的,但一旦形成之后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行为“导向器”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全员重视教学、视教学为中心、视教学质量为生命、视教学能力为首位这样一种舆论氛围,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政策导向等。如此下去,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人人热爱教学、人人关注教学、人人注重提升教学能力、人人讲求教学质量、人人尊重教学名师、教学出色的教师也能够获得重要的利益等内部文化,这样一种组织文化将犹如雨露与阳光,全天候地“滋养”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课堂激励、成绩评定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素质体系。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内部提升方式与外部提升方式。从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教学方式出发,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五条,即基于知识层面、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层面、基于教学技能层面、基于激励层面以及基于组织文化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等。只要我们认清了教师教学能力运行的内在规律,并切实采取有力的应对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学校的艺术学科大概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广播、书法、摄影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时俱进,所以他们需要掌握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这里,高等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师指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只有教师掌握了教高的技术能力,才能通过课堂把知识以及其中的应用经验讲解给学生。艺术学科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性学科,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具,能够利用专业的工具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是方便教学,同时也能给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所以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明确高等学习艺术学科的教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虽然这些教师能够意识到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需要,并且也愿意去学习,但是学校对他们的现状不是很明确,也无法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案。
其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地实现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是大多教师不能明确其中的要领,更不要说通过新的教育技术能力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全国的众多艺术类高校中,由于生源质量不同,有的院校可以实行精英式教育,而有的院校就更适合实行大众化教育。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怎样根据本校的客观条件去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重视。
要想提升对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际的培训大多是教给教师一些基本软件的使用和笼统的新型教学技术思想,并且这些培训也不会区分各个高校的现实情况,普遍进行学,但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条件,这样相对盲目的培训无法找到每个高校的薄弱点,所以对于教师技术能力的本质提高效果不明显。
另外,艺术类的高校教师除了待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和科研之余,需要实践机会,不断锻炼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将社会中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潮、新技术补充到教学中间去,教学才能做到大胆创新,灵活有效。
三、增强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作为教的主体,要积极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在实践中逐步与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也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要摆正心态,不能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并且效果不错,就不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明确目标,更好地提高自身技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的发展。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艺术学科的重要性,这里是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作为其中的重要群体,应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认同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于此同时,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标准,开展完善的培训,让教师在职业满足感中主动接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并及努力提升自己。此外,可以在各个高校举办类似成果展示的活动,让教师有展示自我,这样一来,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愿会大大增强。
最后,从学校层面来说,各大学校要努力营造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最好建立学习的团体,以便于教师开展心得交流,共同提升。总之,学校要为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经逐渐被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重视。虽然现在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教师自身、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支持和帮助,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会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数学教学,数学能力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学校对没有达到大学入学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补习和预备教育,一年后可升入本科学习。在民族预科教学中,数学是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
由于民族预科的招生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经济、语言等各种条件制约,使得他们未能享受很好的义务教育,从而导致他们数学基础薄弱,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然而对以理工专业为主的各大高校来说,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怎样更有效的提高民族预科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民族预科数学教学课程枯燥乏味,内容深奥抽象,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有必要对民族预科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给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民族预科数学教材中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所占的比重。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们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目前,在我校的民族预科教育以一年制为主,这个一年制分成上下两个学期,其中,在预科数学教育中,上个学期学习初等数学,下个学期学习高等数学,两个内容所占的比例为5:5。初等数学的内容是学生高中三年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归纳,高等数学是学生即将进入大学所学的数学知识。
由于初等数学都是学生学过的旧知识,所以对学生们来说缺乏新鲜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此上课的态度不认真,经常迟到早退,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现在所学的知识足以应付各种考试。同时,由于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差异,有些学生在习惯了高中数学老师三年的教学模式后,当一个新的预科老师开始教同样的内容时,他们就不自觉的开始把两个老师进行比较,在发现教学方法不同时,就先入为主的认为预科老师不如高中的老师,然后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不利于预科老师的后期教学。同时,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的一门必须课程,跟初等数学相比,内容更抽象,概括性更高,偏向于证明,往往一个入门的极限课程就要讲解4个课时,对于初学者来讲,就更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练习。鉴于以上预科数学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调整现有的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5:5的比重为6:4,更应该偏重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更科学合理的地学习预科的数学课程,也能更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现有的预科数学教育还是运用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讲授法,即,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讲台下面听。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这种原始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预科生的学习要求。数学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枯燥乏味,讲得太深难以理解,讲得太浅不够深刻,特别是高等数学课程,里面涉及极限、微分和积分等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仅仅采用口述的方式描述很难以理解。同时,预科生由于其民族的特殊性,数学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如果一味的采用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越学越不理解,越学越没有自信。因此,在教学的模式上因提倡多样性,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在讲到极限,“无限分割”等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放映里的动画效果来让学生有个一级一级等分,直至无限分割直观的具体的印象,便于更好的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再比如讲到立体几何中的多面体和旋转体时,可以利用MATLAB所提供的绘图功能,直接绘出它们的图像,并通过拖动其句柄让其旋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进观察,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印象,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性质。在日常的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通过组与组间的竞争,以及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利,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数学,觉得数学离现实生活太远,学好了也无用武之地。因此,网上也出现了诸如“买个菜要用到二次函数吗”此类的调侃。其实,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只是平常没有细心的观察,才没被发现而已。为了能够更好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多列举生活中应用到数学常识的典型例子,比如,战争中怎样运用概率论的知识做到百发百中,怎样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怎样调度红绿灯等。这就要求老师平常多积累素材,多看看相关的书籍,在《运筹学》和《数学模型》中就有很多典型的案例。
四、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很多预科生不愿意学习数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学本身的严谨性使得其跟其它的课程相比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为了克服这一点,教师要尽量做到让课堂活泼有趣,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可以在课堂上讲解跟本章节相关的数学小故事和小原理。比如,在讲到“圆”这一节时可以跟学生讲述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发现地球是圆的。又比如,讲到牛顿―莱布尼茨定理时,可以跟学生讲述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究竟有过什么样的学术争论等。当然在开展趣味性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应事先做好大量准备工作、精心准备素材、巧妙设计各个环节;第二,在运用图片、故事等相关资料时要恰如其分,避免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没有掌握课堂知识。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诚然,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去追求,去探索。同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驱使他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如上所说的几个教学建议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耿道霞,何丽亚,敬连顺.?民族预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大学生科研能力 教学设计
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是授受式教学,授受式教学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具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探究教学法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搜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的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研究试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会议文献,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有关的专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教学实验法
①教学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对象和样本量
实验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选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生96人。按教学分班进行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为6-10班52人,对照班为1-5班44人。
③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法,对实验组施加的因素是探究教学法。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的起点,分析为达到目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步骤如下:
a.呈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b.教师讲授新课中的认知领域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c.提出问题或给出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技能领域目标中的问题。
d.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e.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果,然后点评。
f.教师给出解题策略指导。然后,学生再次讨论前面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g.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要以书面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在下节课要进行讨论和评价。
④实验条件的控制
a.分组前先调查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尽量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起点相同。
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是同一人,教学条件相同。
c.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人进行统计处理。
⑤效应指标
a.认知领域的指标:以《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考试为手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b.技能领域的指标:以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为手段,检验学生结合实际运用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验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3)数理统计法
运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3.0 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至少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设计。结合体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的内在学习顺序,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功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确定领域目标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不同,每一领域又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亚目标。
②确定重点领域目标的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结合《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认知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在技能性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③根据教学单元特点调整各领域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各章节中每个教学单元的特点,选择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在选择时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执行相同的教学时数,以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二是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及特点,难度适中,存在采取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是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规范性、操作性和具体性要求。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决定于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分析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从起点能力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第一步要通过复习或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具备的起点能力;第二步要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要进行的探究问题或解决实例问题;第三步学生采用独自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第四步教师提供解题策略,学生对刚才探究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第五步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作业;第六步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入下一目标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环节见图1。
(3)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该领域目标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结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把相关知识融入试卷中的问题进行考核。
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策略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评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给定的相关关键词“××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2.运用探究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情况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整体质量要好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P
通过学生确定的调查报告题目来看,由于时间和无经费的限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确定的选题范围处于适中和偏小的多些,选题难度不是很大;选题依据的表述基本清楚,两班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从选题新颖性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认为确定论文题目较容易的学生占35.50%,较难的占到16.15%,对照班分别为15.38% 和27.76%,从数据看来,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感觉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学生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或观察法为主,实验班71.24%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20.75%学生采用了访问调查法;对照班为50.36%和45.82%。对照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少于实验班,而采用访问调查的较多。实验班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经验事实材料方法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60%,而对照班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46.66%;实验班学生不太熟练和不熟练运用方法的共占到20%,对照班占到30% 。
从研究成果表达能力的各评价指标来分析,较差方面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表述,图表的规范性和得出的研究结论三方面。72.16%的学生对摘要内容的表述不够全面,有的缺少目的。图表的规范性主要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实际操作,对统计图表的使用条件和格式不清楚,实验班操作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研究结论的表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效果,或是其中的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考试分数整体情况,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各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79分,不及格率很低,学生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实验班学生70-79分和80-89分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卷面问题情况分析,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看,即反映在填空题和简答题方面,从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学生总体失分情况无大的差异。
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层次方面的得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在辨析题和应用题回答方面,学生的失分情况相差较大,试验班学生得分率要好于对照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结论及建议
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程序,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适当增加《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开课时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授课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崔相录,曾天山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皮连生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8.
[4]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5]杨光翠.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9-50.
[6]陈珂.浅谈体育教师科研[J].时代教育,2009(10):19 .
篇8
[关键词]专业双语课 专业能力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88-03
教育部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高等学校开设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此以后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陆续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各种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以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形势。虽然十几年过去了,很多高校也为了适应专业双语课程的开展将教师送到国外去培训,但是专业双语课程开展的效果依然有待改进,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在总结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专业双语课的学生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研,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一些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的建议,以提高高校专业双语课的教学效果。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目前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年龄段的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开展上,这跟国外实际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Steven S.Martinez,1982;Müzeyyen Sevin?s,F.Lemis ?inkol,2009;Victor Moin,Anna Breitkopf,Mila Schwartz,2011)。另外,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有些教育学者主要针对本科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方法等进行问卷调研(Melor Md Yunus,Gan Ek Hern,2011)。
(二)国内研究
国内,从研究领域范围看,基本上均侧重在专业和课程两个角度上,有些是研究某一个专业如何从整体上规划双语教学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徐磊,2010),而且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与经济(龙凤,2013;徐磊,2010;张春洁,2013)、金融(崔蕊,2012;程皓,2008)、旅游管理(项萌等,2010)与会计学(杨夏,2012)等相对少数的几个专业上;有些则主要针对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如何展开的问题进行研究(阎志军,2011)。此外,还有少数综合性的双语教学研究(陈冬纯,2005)。
国内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刘添才,2009)、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周志霞,2012)以及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或双语教学改进模式(阎志军,2011)等方面。
(三)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的共性问题上,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个性分析比较少,尤其是经济理论课的双语教学研究;结合目前高考降低对英语测试的要求背景下的研究较少;多侧重于如何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方法研究上。而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做到两项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双语教学中有一定的侧重,从而做到学生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平衡,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
二、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基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的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专业双语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找到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改进专业双语教学的方法,平衡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笔者与同事对开设专业双语课的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部分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42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在有效问卷中,按照年级分,大三学生19人,大四学生22人;按照英语水平基础分,其中28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3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按照双语课的学习经历分,其中25人曾经接受过双语教学,16人不曾接触过双语教学;按照课程来看,主要涉及“劳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2.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经过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在高校中实践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专业双语教学的作用均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专业双语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的认可程度均有所提高,但是显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二)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经验
专业双语教学获得认可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约6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约2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一定必要,有15%的学生认为无必要。
其次,目前学生对专业双语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尚可。在41位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位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完全不能理解,占总数的7%;有19位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可以完全理解,约占总数的46%;另外有18位学生(约占总数的44%)对于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难以完全理解,但是他们认为只要做好预习和复习还是可以做到理解和接受的。
再次,专业双语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有很大帮助。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双语教学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在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问题,有30位学生(约占总数的73%)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8人认为专业双语课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最后,目前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基本获得了认可。共计39人,即约95%的学生对目前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表示了认可。
(三)专业双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业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认可,但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认识不够、教材难度过大、全英文课件令学生难以理解等方面。
虽然对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多数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但是有41%的学生认为针对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点在访谈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访谈中有学生几次提到了关于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问题,认为对地理课、文化课或其他与生活相关的实用性强的简单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为合适。对于专业理论课,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既要理解相对深奥的专业知识,又要克服语言理解的难关,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较大压力。
针对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有将近5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清楚。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比较被动,近一半的学生(共20人)选择专业双语课的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本身就是专业必修课,不得不选;有29%的学生选择专业双语课程是因为从众心理,大家选,所以自己也跟着一起选了;只有约27%的学生(共11人)选择专业双语课程是出于喜欢或者是想提高自己的双语学习能力。
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难易程度,虽然多数学生觉得目前的双语教材难易适中,但是还是有18人(约4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英文教材的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共有18人认为教材的选择问题是目前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课件,虽然有18人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适应全英文的课件,但是依然有14人(约34%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全英文的课件,尤其是在课后单独复习的时候。
(四)访谈调研的结果分析
在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一致的,比如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课件、教材的选择以及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问题。由于访谈调研在问题的细节分析上显出了一定的优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解决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选择,很多学生在访谈中建议专业双语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即在有英语课的学期开设,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英文知识基础,英文学习的环境也比较好,如果到大三或大四阶段才开设,很多学生几乎忘记英语知识了,那么语言能力的退化必然造成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的建议
在对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结果以及在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专业双语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以及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改进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1.完善专业双语教学设置计划
在专业双语教学设置计划中把握好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及课程开设的时间两个方面。首先,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开最为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可以利用双语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直接接触一些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面,为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利用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
其次,在专业双语课程的时间选择上,尽可能将第一门专业双语课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这样不会因为开设过早而导致没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困难,也不会由于开设过晚而失去英文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时机。
2.激励教师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因为专业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除了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在课程的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较大,倘若没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教师激励机制,就很难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适当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课时系数或者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单课时课酬等。
其次,通过系统的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体系来激励教师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跟其他行业一样,一套良好的培训制度对于现代职工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有时候甚至比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的激励作用更大,有利于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二)优化专业双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平衡
1.重视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择除了难易适中之外,应该注意两点:其一,尽可能选择国外相同层次、相同课程的主流教材,以保持跟国外教学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一些教学资料的共享性;其二,尽可能选择国内出版社已经引进使用的原版教材,这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的书籍成本,另一方面,一般这样的教材会有对应的中文教材,可以方便部分学生在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克服语言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在课外更好地独立理解专业知识。
2.在课件中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突出及更好地把握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双语课件的制作除了达到精美和丰富的要求之外,还应该在加强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最新的案例和数据。由于专业双语课教材的更新相对比较慢,因此教材中的一些数据和案例往往只具有典型性而不具备时新性,需要在课件中加以补充。此外,专业双语课程的课件可以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双语的注释,以便学生更准确理解专业知识。
3.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专业语言能力的锻炼
虽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双语教学能力是专业双语教学的重点,但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可以通过语言能力的加强来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能力锻炼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其一,通过课堂的提问环节或者案例讨论和数据分析的环节,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二,课外提高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资料的要求,比如采取分小组的方式,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就某一专业知识的相关外文文献进行梳理和分享。
4.丰富考试方式,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
改革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以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比如,可采取口试的方式,以平衡学生的两种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项萌,伍进.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双语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10(9).
[2] 阎志军.《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 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4] 龙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纵横,2013(3).
[5] 徐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5).
[6] 程皓.国内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比较优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7] 刘添才.高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 Victor Moin,Anna Breitkopf,Mila Schwartz,eachers’ views on organizational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early bilingu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bilingual kindergartens in Germany and Israel,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ume 27,Issue 6,August 2011,Pages 1008-1018.
[9] Melor Md Yunus,Gan Ek Hern,Malaysian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n bilingual educat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ume 15,2011,Pages 2618-2622.
篇9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来说,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引导孩子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使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受到口语交际训练,从而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各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营造口语交际氛围
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环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师生互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片断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减轻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我面带笑容,走上讲台,摆手对孩子们说:“嗨,孩子们,早上好!”,然后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王大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喜欢读书、旅行、练书法,还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我抓住时机,大大方方地走到一个学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说:“你好,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接着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原本陌生的面孔也逐渐熟悉起来,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
2.生生互动
爱模仿、喜欢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心理,组织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激发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如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打电话”这次口语交际训练,我在上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情景。小学生立刻被课件展示的可爱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了解图意的基础上,我指导孩子明确以下内容:(1)接打电话之前要想好说什么。(2)电话号码要拨准。(3)要把话说清楚。(4)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5)注意使用文明用语。然后让两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打电话:把电话打给老师询问作业;打给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打给奶奶讲学校里的趣事等。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在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了训练,学习效果令人满意。
二、加强指导,规范口语表达技巧
1.明确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人”这次训练,我首先让孩子准备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人的照片,向大家介绍我的家里都有谁,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平时有什么爱好,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适时给予点拨,让孩子练习将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避免词不达意、语无伦次。
2.评价激励
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二年级“绕口令比赛”这次口语训练,我先把孩子们分成小组,并设立了主持人、参赛选手、评委等角色。孩子们以不同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并被评为“最佳选手”“优秀主持人”“星级评委”等,从而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
三、看图说话,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古朗月行》时,教师可引导孩子看着插图发挥想象:“图中的小朋友,看见圆圆的月亮,会想些什么呀?又会说点什么呀?”通过引导孩子结合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将普遍得到提高。
篇10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试题阅读能力 提高策略
学生的试题阅读能力,说到底是学生试题的审题能力。老师们对每年的考试试卷分析总有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太薄弱,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每次谈起都生发感慨,都表示无奈。每学期的期末质量抽测试卷分析,总少不了学生审题能力欠缺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的因素外,与教师有没有关系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题”,简而言之,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内容,弄清已经知道什么及回答什么。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好科学的关键环节。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含严肃认真、全面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首先要知道科学试题的特点:(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科学教学中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知识。科学语言更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专业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定义或定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深入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给试题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试题阅读过程中,题目材料主要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要读懂一段数字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术语和每个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鉴于科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以指导试题阅读教学,而应加强研究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将阅读真正引进课堂。科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增强教学效果。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1)从细处入手,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养成阅读科学课本的习惯,具备阅读科学课本的能力,就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抓住例题下的小字,引导学生思考与解题;学生出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找原因,从而领悟到认真看书的必要性,对课本感兴趣,逐步愿意并喜欢阅读教材。老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提出供学生自学的思考提纲,帮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使他们养成爱阅读课本的习惯。(2)教师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仔细审题,审题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要注意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让学生明白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审题方面的经验。(4)要求学生解题要首先读题,学会读题。读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仔细审题能提高做题正确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正确的习题阅读,掌握审题的要素,快速而有效地了解题干内容,清晰题目的条件、意图与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研究,让老师从学生试题阅读的现状和原因中获得理性认识,经过实践尝试,获取提高学生试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玉明.《分层教学之意见》.教育探索,2006.3.
- 上一篇:土家族建筑文化
- 下一篇: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