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师楠(1982-),女,河南南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朱显辉(1975-),男,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19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37-0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1,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4]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是面向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工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实验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得不到相关专业的重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面向全校学生,如何依托现有实验室资源,对现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实验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教育、轻实验教育,导致大多数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规定好实验的原理、内容与操作流程,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去验证其正确性。[5,6]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必做实验项目多,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少,在进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时基础性实验项目多,而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导致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缺乏,阻碍了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
2.问题意识淡薄,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能够顺利完成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往往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学生按照已定的实验内容预习实验,进行接线、测量和记录数据、数据处理。获得实验数据时单纯依靠教师的判断对比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定势、束缚创新能力的培养。[4,7]
3.缺乏实践环节的应用,束缚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往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缺乏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应用环节的引导,往往就实验论实验,学生只知道如何做实验,缺乏对其工程应用背景的了解,导致学生认为实验无用,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意识到学过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于实践环节,束缚了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时有限,限制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学校各个专业院系几乎都在减少实验课时间,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完成已定的实验内容,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提高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改革实验内容,增加选做实验项目;二是交互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改革实验授课方式,增加实践导入环节;四是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1.改革实验内容
面对以前实验项目单一、选做实验项目少的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拓宽专业知识面为主线,在以前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了选做实验项目。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继续改革,减少了基础性实验,增开了技术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及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在选择实验时采取以学生选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实验,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实验。
2.交互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中交互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采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多样化、分层次教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验内容、时间、步骤、方法、教具准备等方面坚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教师通过检查其预习情况,了解其对实验的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在依据“大纲”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上课时,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对于二表生,上课时以学生自己思考为主,多方引导,以创造性学习为主,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对于三表生,鼓励多思考,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展开讨论,进行知识的研究,要求达到“大纲”要求并有所提高。
(4)应用多媒体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开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网络平台,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在上课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实验,可以登录本门实验相关的多媒体网站,下载相应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多媒体网站,学生了解了更多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丰富了相应的知识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改革实验授课方式
以前就实验论实验,缺乏对实验应用工程背景的介绍,现在在上课时增加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的导入环节,介绍不同实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其所应用的场所,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通过实践环节的引入,有意识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如以SSI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实验为例,虽然实验本身是为了设计一个三人表决器,但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引入了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遇到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设计报警器、抢答器等,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改革考试方法
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本门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10%,实验报告占50%,操作考核占40%。考核时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在考试中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和手段。把操作考核分为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期中考核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选做实验,提高其紧张意识,以免期末临时抱佛脚。在进行期末操作考核时,对于二表学生,在考核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对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增加其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对于三表生,在实验考核时注重考核其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开放实验室,开展创新设计大赛
由于实验学时有限,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利用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的资源,在业余时间对实验室进行开放,这样学生想利用实验室进行学习时,不再受到上课时间的限制。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开展了电工与电子技术素质教育活动以及组织了创新设计大赛。考虑到经费有限,大赛依托现有实验室资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可自行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工实物;二是不需设计实物,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一种新型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的方案,并对学生的作品或文案进行分类评价。素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设计和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去思考如何设计,如何在有问题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故障的排查,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效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实验室资源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调动了学生在上课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问题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创新设计大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经验。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申文达,董云凤,李可.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65-266.
[2]吴慧芳,郭庆琳.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133.
[3]糜玉林,朱爱红.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8-19.
[4]王成刚,李建海,杨帆,等.《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52-54.
[5]张晓娟,周建军,赵辉,等.生物工程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2):26-28.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在教学中,创新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推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创新意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根源,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社会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前进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状
1.1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关系,高中化学课程是学生高中学习中的基础必学课,因此,学生务必要学好这门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的不少教师在高中学生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最显著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新意,将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
1.2教师的教学方式太传统,缺少课堂提问的环节:
因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得到可观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的关键阶段,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时间有限,因此造成知识累积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课堂提问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启发,在学习时,学生也将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提问,学生学习中的部分问题将得不到解决。整个化学教学课堂中缺少师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气氛显得呆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2.1教师适当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
高中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的化学理解能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铝及其化合物这节知识,教师在讲授完这节内容之后,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镁、铝能够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学习知识的机会,帮助这部分学生将问题搞懂,还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帮助学生开动脑筋,启发学生的思维[2]。
2.2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兴趣是关键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众所周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很有必要。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实验,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化学实验,并且有很多实验只需要教师为学生演示完成。比如工业乙醇的蒸馏实验,还有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实验等,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教师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一边实验一边解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化学中存在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3]。
2.3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入手。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化学实验,这部分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说菲林试验、葡萄糖的性质等,教师在教学生做这些实验之前,首先要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其次应该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演示,最后再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这样能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出错几率,教师在演示时,能够吸引学生的实验兴趣,而学生动手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便学生学好化学课程,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实验为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在促进学生提高化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上,不断摸索,多涉及化学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增加师生课堂互动的环节,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使高中化学课堂不断得到优化,帮助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9:161-162.
[2]欧阳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4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创新意识;策略
G633.955
创新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衡量新时代人才的标准,也是人才培养中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中职美术教学活动是艺术类实践活动,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载体,强调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中职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的中职学校对于美术教育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就导致我国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意识缺乏,难以很好地推动我国中职美术教育的稳步进行。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我国中职美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丝毫不关心,教学评价机制缺失,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中职生都是中考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其专业素质一直受到教师的诟病,这样就对今后的美术教学创新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第二,限制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还是由于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限制,使得很多的中职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中难以发挥创新思维。尤其是体现在美术课程上不能有效发挥中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中职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还是遵循高考美术教学的方法,这就y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很多的中职美术教师很少钻研教法,不去研究教学对象,一味注重中职学生的写实能力,没有勇气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这样就难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关于提升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水平的策略
1. 切实注重中职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实践能力
整体上看,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不仅仅局限在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还应该要能够切实注重美术课外活动的实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从而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美术教学中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进而能够更好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创造美术作品的形式来将生活中所看到的内容描绘出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中职美术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让中职学生懂得美术基本表现手法和技能,才能逐步提升中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鉴赏力。同时,在教学条件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开展多元化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地为中职学生创造出去写生的机会,或者是可以举办相应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美术作品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提升中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切实注重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职教师,这是中职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中职学生美术教学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中职教师一方面,要能够进一步充实自身内在的专业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切实利用中职美术论坛和校园网等方面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好美术资源,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中职教师还应该要及时关注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在讲授相应的美术专业知识时,必须要能够逐步体现出人文性和科学性,进而能够全面激发中职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中职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3. 切实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阶段,除了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必须要进行创新外,还应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第一,教师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时,必须要分层次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切实根据每位学生的先天素质、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切实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第二,在教学评价活动中,一定要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培育。第三,在作业评价中,为了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学生互评,才能更好地让美术作品与同学共享,从而推动中职美术教学创新思维的形成。中职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果需要一定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衡量,才能使教学工作开展中,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为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明确的方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体教育状况以及教学工作的整体开展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促进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教师要从观念上做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意愿的诱导,多采用能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宁.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的思考. 文理导航( 下旬) ,2012,( 07)
篇5
机械专业 实习教学 创新意识
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职业中学的共识。随着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实习中创新意识不强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安排实习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使学生在实习中成了“演员”和“道具”;过分重视实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答案是单一的和预设的,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念;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迷信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和“本分的演员”,学生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上述障碍,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于、共同创新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氛围。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我在组织机械专业车工实习教学时,先明确本次实习所要训练的内容、范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和讨论后,由学生画出图纸并确定有关技术要求的侧重点,在选题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分析,提出加工和训练的实施方案,包括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工量具的配备、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榜样引领,在责任中强化创新意识
1.榜样引领,树立创新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习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这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人人都可以创新,应该告诉学生凡是其他人没有做过、想过的,如果我们做了、想了;或者自己以前没有做过、想过的事,现在自己做了;或者别人的创新内容加以改进,使之更具体、生动,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信心。如:从职校走出来的知识型工人楷模――邓建军,是1988年的中专毕业生,工作17年,参与技改400多项,从小改小革如手,不断破解纺织机械行业的全国性、世界性难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3个,终于成就了中国制造,破解了世界难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技术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等荣誉称号。邓建军在给职校生的回信中曾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工人,希望你们能够与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咱们中国工人了不起’”。
2.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激发创新动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对实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实习目标和内容,对实习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采取多种形式、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实习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引进外国设备中由于零配件的尺寸问题,加之技术力量的薄弱,坏了以后无法加工,而必须再花大量外汇找国外的生产厂家购买,这样以来,使大量外汇流失,甚至使设备无法再运转而变成一堆废铁,使国家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耻辱,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练好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民族的强大与振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又如,2009年6月1号,具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作为美国梦象征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到了凡间。这个创建于1908年的企业从1927年以来,通用汽车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全球汽车行业“老大”的地位。我决定抓住这一重大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用在新能源方面的孤军突进,却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点,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然而却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落败是导致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也为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起到较好效果。
三、质疑解惑,在问题中渗透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创新策略 创新意识 大胆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三、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积极因素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步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 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并且爱创新,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彰显。
创新是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如果由教师主宰一切,没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或小组合作解决。
四、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得到教育家的充分重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如可让学生讲故事,当小老师等,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张扬学生良好个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五、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
篇7
【关键词】戏曲;舞美设计;误区;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3-01
一、当前戏曲舞美设计存在的误区
我国戏曲舞美设计紧随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舞美设计的空间想象性显著增强,表现出一种深远的美学意蕴。但是随着舞美设计造型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一些舞美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却忽视了中国戏曲的独特写意性,对戏曲的中国化美学特征表现不足,导致中国戏曲的程式表演艺术与舞台美术设计无法协调配合,甚至造成了二者的对立,严重影响了戏曲舞美的艺术性,对中国戏曲舞美设计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想促进中国戏曲舞美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对舞美设计工作进行优化创新,在兼顾中国戏曲写意性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美设计思想,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意识探索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的分析,即思想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一)戏曲舞美设计的思维意识创新。众所周知,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思维艺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艺术形态的构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所谓的思维意识,就是人们在思想活动过程中得出的普遍性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理性属性,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人们的观念。大众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个体的思想不尽相同,因此人们的思维意识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甚至能够借助思想的力量,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具体来说就是群众只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够将这种思想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促使思想意识的先导性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
而对于戏曲舞美设计的思维艺术创新来说,舞美设计人员自身的思想创新对整体形式的创新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设计人员从设计思想方面对设计活动实施先导性影响,才能促使舞美设计的创新性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对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必须重视思想层面的创新,以思想的创新丰富设计的内涵,促使舞美设计真正凸显中国戏曲的写意美,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舞美设计在内容方面的创新。内容创新是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探索的第二个层面,并且这一层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体工程特征。内容是相关事物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全面整合体。对于戏曲舞美设计来说,其内容相对丰富,并且作为戏曲和舞台演出的构成部分,具体涉及灯光、布景、化妆、道具以及服装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只有借助丰富的造型艺术手段对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和外在环境进行合理造就,结合戏曲内容对舞台气氛进行渲染,才能增强戏曲舞美的感染力,增强戏曲表演的效果。我国戏曲种类相对较多,舞美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戏曲舞美设计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应该考虑不同剧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布景、服装、化妆、灯光和道具等进行设计创新,促使舞美设计的艺术效果得到强化。在具体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不同的创新元素进行有机整合,保证多种要素的创新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为戏曲表演服务。由此可见,对戏曲舞美设计进行合理的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设计人员高度重视,促使舞美设计的内容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舞美设计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戏曲舞美的艺术进行合理创新,对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来说是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相应保证的配套工程。形式和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戏曲舞美设计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必然对其形式创新产生特定的影响,所以在对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形式创新的重视,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舞美设计水平,进而为戏曲表演提供相应的辅助,进一步提升戏曲表演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当前戏曲舞美设计存在的误区,对舞美设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创新应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只有通过对三者进行协调,才能促使舞美设计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推动戏曲表演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晶华.浅谈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J].戏剧之家,2015,(3):147.
[2]于秋月.舞美设计分析探索[J].剧作家,2015,(3):141.
[3]陈皓,曹家宝.戏曲舞美设计创新谈[J].戏剧之家,2014,(6):261.
篇8
创新型教师的理论内涵
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理论和原理等的高度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1]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2],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
豪托拉斯则列举了以下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1)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2)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联系;(3)率直的共同感受;(4)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5)不是为了支配学生;(6)创造性地宽容学生;(7)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8)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9)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论研究不单是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更是对教师创新意识培养内部动因的探讨。因为只有就教师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研究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创新意识内部影响因子的分析
1.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教育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教师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3]
3.人格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教师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的进行创新教育研究的思想基础。
4.智能结构
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部分。智能结构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性基础。智能结构是使教师在有创新动机时可以有效采取创新行为的基础保障。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一样全面影响创新意识的各种水平,保障创新意识的有效性。
5.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4]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为有效的改进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更正思想中对创新意识产生阻碍的不良心理因素,是保证创新活动持续、有效进行的意识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 反思对创新意识起到整体促进作用,及时反馈各个水平存在的问题,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时调整创新意识水平,促进创新意识发展。
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育体制应当更加开放
首先,要为“创新教育”谋得广阔的社会心理和价值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机,通过用人机制,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等,为全面的教育,为“创新教育”和“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谋得广阔的社会心理和价值空间。这是新的教育体制的形成、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保障。其次,要让各级学校取得更多的办学自。改革和调整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反之,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干涉过多,势必会束缚学校的能动发展。换言之,教育主管部门“掌舵”,各学校“划桨”,这应该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三,要改变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固有模式。不再根据“学校的物质财力,接受资助及经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生的考分”等来判断学校的教育状况,而应该以“学习者从入学到毕业在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等方面产生可以证明的进步”衡量学校办学的业绩。[6]从绩效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主动创新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教育政策应当更加积极
政府的教育决策应该遵循创造性的原则,在不违背决策原则精神和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决策得以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决策者,在进行教育决策时,应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需要进行变通。
3.教师培养目标和模式创新
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应由重专业转向重素质,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智能开发,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求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当是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创新教师转变。至于教师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的KAQ模式是有代表性的,KAQ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合并而成。潘教授认为,新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已从过去的“只注重教书”向更深层次的注重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KAQ模式从研究未来知识结构特点出发,探讨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创新教师的培养。
4.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知识结构,这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都要及时地随时改变, 要求教育内容的创新。
5.学习方式的创新
人类的知识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急剧增长,不断迅速地更新,加上教育网络化的发展,教学方式都要相应地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敢于和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活学活用。只有这样,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永远超前,不断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
6.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工作是关系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进行的关键。过去的教学评价只限于对分数的评价,所以,存在着十分片面的错误的导向。要实现新世纪的创新教育,就要形成全面的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教学评价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启发性、激励性、互补性、针对性、多样性、及时性、综合性、真实性、全面性等。其次,教学评价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课堂教学评价,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二是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三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当有五个方面组成:一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二是对教学过程优质化的评价;三是对教学原则科学化的评价;四是对教学方法高效化的评价;五是对教学管理规范化的评价。再次,要重视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哪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教学质量。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进行评价,必须面向整体,有所侧重。第四,要合理组织教学评价,就要坚持内行评价,如果不懂得学科知识,就很难进行评价;坚持全面评价,克服单纯的领导评价;坚持全员评价,老、中、青教师都参加。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溃。
7.适度的激励机制
创新是大胆的开拓与尝试更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甚至对于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因此创新是一个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的教育性社会活动。为了促使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育管理机关和学校应当建立适度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构建与提高。
教师的创新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甚至是金钱的,所以适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消除教师的种种顾虑并促使其积极创新,而且适当的激励还可以影响创新意识的动机水平,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的诱因,可以大大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和主动性。通过适度的激励机制还可以使教师的创新成果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创新的社会价值,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民族的创新就必须考虑教育的创新。然而,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外部控制实现内部影响因子的变化,最终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主动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 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3]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 L. Valli. Refl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and critiqu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100.
篇9
1 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内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 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5 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国内的各类企业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中,当前经济形势企业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但是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问题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开始在管理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企业管理的创新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和意义
通俗点说,企业管理创新指的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对现行的管理条例进行创新和改革,以达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通过效率提升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这样一种管理形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趋于完善,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十分落后,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市场的构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对管理模式落后的企业实行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企业管理创新是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的一项活动,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模式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变化中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1]。
2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2.1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
企业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通常来讲,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在已有的管理体系上,通过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去除,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优化,使得企业管理体系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2.2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活动,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的经济市场趋向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说,应当一切从市场角度出发,立足于市场,服务客户,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创新,继而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3战略发展理念的创新
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企业来说,战略发展理念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战略发展理念,不断对企业战略发展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够促使企业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对发展方向做出调整,进而适应市场的变化规律,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3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创新意识薄弱
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创新,首先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创新意识,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制约到企业的发展。创新意识的薄弱往往是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存在这种情况,进而使得整个企业都缺乏创新的动力,造成企业当前环境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创新意识的薄弱,虽然对企业谈不上致命影响,但是却会让企业逐渐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3.2管理体系落后
企业管理体系的落后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管理体系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管理层的管理意识薄弱,凭借陈旧的管理理念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的运行效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其次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不尽合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是一个方面,此外还有很多不必要的部门或者岗位,使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很难正常运行,进而对企业管理创新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3.3缺乏创新型人才
人才体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石,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都不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性,使得培养效果差强人意,很难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将管理创新转变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同样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使得企业管理创新难以有效实行。
4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分析
4.1对企业内部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对企业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企业管理创新来说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促使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文化创新理念,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员工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意识水平,继而促进企业管理上的创新。
4.2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创新,对当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必定会制约到企业经营发展,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管理情况,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加强对人力、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控制成本精简不必要的部门,激活动力实行相应的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实现对企业内部的良好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4.3创新型人才体系的培养
人才体系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型人才体系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通过现有人才体系对人才进行系统性培养,进而使得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其次是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通过引智育才,对当前的人才体系进行壮大,使得企业管理创新举措能够顺利实行。
- 上一篇:绿化设计策略
- 下一篇:房地产财务风险研究背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