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文化的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文化的体现

篇1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目的

校园景观更是学术和文化的结合。它需要融合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能够在和谐中渗透和反应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在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校园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校园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进行改造,利用。校园生活是人们都能经历的的特殊生活。平时的校园生活紧凑,充实而又灵活,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探究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了解身边的环境,发扬要传达的精神。并借此了解渗透于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以发展历史。

二 意义

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形式、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建设实践、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各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总体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中延续和体现校园文化,从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优化校园设施、弘扬校园精神、养成健康心理等几方面来丰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三实例分析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校园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某大学的行政楼三楼的屋顶平台,是一个开敞通透的室外环境,可以俯视整个校园布置。不仅可以是建筑形式上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空间中有校园文化的流露,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受到学校氛围的熏陶,在谈话之间就能学习到历史留给后人的借鉴。因为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所以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会利用有军工特色的元素来装饰室外环境。使整个环境能够诠释部分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设计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在简约的欧式设计风格中,地砖颜色的变换和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地面布置,而且还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提升了层次感,有效的避免单调,苍白的感受。白色栏栅的运用更是凸显出校园文化应该有的纯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对其他的宣长板,采用不同的形式,于重金属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氛围当中,具有到一定的透气性。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装饰作用,而且还能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区域,可以将其校园文化的展示板悬挂于此,为学习校园文化,拓宽知识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大面的木栅装饰花草种植,也充分体现了欧式的风格,又不失典雅,还能起到绿化,净化的作用,为活动区域增光添彩。主题性雕塑更是意义非凡,利用军工废弃的材料拼凑出有优美的造型雕塑。既大方美观又不失军工特色。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该主体性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一种联系,也是历史到现实的一种延续。看着拥有历史痕迹的主题雕塑,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演变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先人的思想,这个演变历程是多么得坚辛。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更多的设计作品来支持和维护。同时,校园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景观环境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为学生工作作出贡献,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基本出发,了解校园历史,并可以贯穿始终。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可以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松心态,陶冶情操的首要选择。

五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设计是应该有他自己的灵魂,大方、实用、美观的前提下,以某一风格为主体现设计特色,校园景观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校园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景观建筑的分布作为衔接。景观规划,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景观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1]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连续出版物:[1]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连续出版物:[1]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连续出版物:[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连续出版物:[1]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 , 2005年7月;

篇2

关键字:县域小城镇;规划;问题;对策

一. 县域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城镇职能与性质不确定

目前,县域小城镇的性质普遍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在职能方面职能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为主,缺乏前瞻性与全面性,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定性显得肤浅。在进行当地的规划工作时应当充分重视当地居民对本地情况的了解,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参照这些建议对当地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做出适宜的规划。真正做到以规划催进当地经济,以规划满足人民需求。

(二)土地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步建立的阶段还不尽完善,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已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新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鉴于这种情况,出让土地使用权就畸形的成为了当地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张财政牌。建设用地规模被各城镇通过规划编制的方式不断扩大。导致供长期发展用的土地大批量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便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权,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对城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三)规划建设脱离实际,农民难以进城

县域小城镇建设应充分尊重当地现实情况,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但现实情况中是还普遍存在照搬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的现象.热衷于搞大广场、宽马路。脱离实际的搞高新科技产业园。忽略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完全脱离了因地制宜的要求。上述现象造成开发成本不断攀升,无形间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四)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近些年,许多有污染严重的项目陆续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小城镇转移。但是小城镇无论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有害气体和废水往往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致使一些小城镇因为过于强调短期经济增长,而沦为大中城市的垃圾桶,给附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伤害。

(五)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逐渐趋同,不管地形、地貌因素,道路盲目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缺乏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魅力,不具任何吸引力,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另一普遍存在的的不合理现象就是:规划时为了片面追求规划的漂亮、而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指出的负担

二. 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城镇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徽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二)突出历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所在。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营造地方特色。

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伴随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脸。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缺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四)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们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

三 .加强与完善城镇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反映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相对于规划设计,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更为薄弱.因此应该大大改善.

(一)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镇规划管理必须有一部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城市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小城镇执行的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前者是法律,后者是行政法规,后者的执法力度远不如前者。即使是规划法,也是在20多年前市场经济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的,许多情况也不符合今天的要求.对于规划编制的深度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造成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漏洞和偏差。因此,应将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统一为城乡规划法,用以消除规划管理上的城乡差别。

(二)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篇3

1、关注社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球资源日益匮乏,人类生存面临危机,“节约资源”是大家需要努力的目标,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节约。

2、学校德育工作的有些方面落实得不够彻底与到位。如: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没充分利用好;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得不到保障;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没发挥好等。

3、少数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良习惯。如: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上课不专心、集体荣誉感不强、不尊敬他人等。

4、没有发挥好少先队组织应有的教育作用。如:小干部的工作没有力度、教室布置缺乏中队特色、对队员们的激励力度不够等。

二、工作目标

1、全校师生人人为“节约型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2、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与少先队工作的抓手,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有机渗透,常抓不懈。

3、开展“少先队创业启蒙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德育课程整合。

1、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全校教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把“教育就是服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所有的工作中。

2、充分发挥课堂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学科教学要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班队活动、晨会课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生动活泼、真实有效地开展。班队观摩课采用申报的形式开展,每个年级举行一次观摩活动,要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形式不限,活动后由大队辅导员主持进行专题研讨,参加对象为本年级辅导员及其他年级的代表;晨会课要有计划、有效率,每次活动由中队委员简要记录主要内容,活动内容由各班结合具体情况而定,但每周至少要有一次是围绕“节约”或“礼仪教育”的主题开展。

3、大队部要加强对大中队活动和小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少先队开展活动要深入了解学生现状与需求,围绕教育主题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研究、总结,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活动效益。

4、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因素相结合,发挥教育网络的联动作用。改选校德育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少先队大队委;聘请校外辅导员。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寻求帮助与支持。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要协调做好家访工作。

5、积极推广已有德育成果,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课题研究。大队部与教导处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分别学习相关内容;做好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在德育领域得到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举行大队长竞选活动,实行少先队大队长负责制和大队委员周办公制度。中、小队干部竞选活动由各中队自行组织,但需交一份名单由大队部备案。

2、开展“身边的榜样”的评选活动。各中队每月举行一次单项评选活动,评选内容、范围、对象根据学校与班级的实际需要而定。学校在各班评选的基础上开展“礼仪小标兵“、“节约小能手”的评比活动。

3、围绕“礼仪”与“节约”这两个主题开展如媒体宣传、专题讲座、学习礼仪手册与节约材料、知识竞赛、表演、队活动、家访、等系列教育活动。

4、公开招聘“礼仪小使者”、“校园主持人”、“校园志愿者”并进行培训。

5、通过申报、选拔的形式在四年级培训新鼓号队员(双语、实小各一批)。

6、以不同的主题每月举行一次符合学校与各中队实际的教室环境布置评比。

7、双语部举行双语艺术活动展示,并开展好特色队活动。

8、组织开展“灾难与逃生”教育活动。

9、与“前马小学”开展横向交流活动。

10、把“创业启蒙教育”、“传统教育”等与学校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1、在大队部的组织指导下,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文明中队”评选,并举行升旗仪式,由校长现场颁发“文明中队”流动牌。“文明中队”评比实行质评与量评相结合的原则,量评以平时开展少先队工作的影响程度(活动次数与质量)、教室环境、学生发展进步情况等为依据;质评主要以信任投票及民主测评为依据,二者各占一半比重。学期评比结果以平时获流动牌多者为主。

2、升旗仪式旗手、护旗手的选拔公开、透明,各中队每周可以向大队部进行申报。大队部重点选择在讲文明、有礼貌、爱学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队员。

3、学生电视台节目制作要深入学生实际。各中队推荐一名信息联络员每周及时与大队部进行工作联系,以便及时宣传优秀班级、优秀队员的先进事迹和活动动态。各班要及时组织收看每周五晨会课播放的学生电视台节目。

4、学生行为规范考核要与平时工作结合起来,与“礼仪教育”、“节约与环保”结合起来,评选优秀学生时各项行为规范优秀率不得低于60%,有一项合格即不得参评。

篇4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史学者斯特洛伊克把数学发展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提出“数学的社会学,要考虑社会组织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影响,以及数学在某一时期内对社会与经济结构所起的作用。”斯特洛伊克唤醒了数学和数学史中的社会学,直接导致了数学社会史研究的开展。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从来不是独立于文化而存在的。数学在西方文明进程、科学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学史研究从为历史而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转向为文化而历史。

二、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表现

(一)数学课程的人文化20世纪的课程论发展逐渐摒弃了课程的工具主义逻辑和机制,逐渐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使课程从文化“虚无”转向文化“实在”。课程自身被视为一种文化,使课程不再只是单纯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把课程视为文化,赋予了课程一种文化主体性地位,使其有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和品质。在这种人本主义旗帜下诞生的课程文化对各个国家的各学科课程影响深远。在积极学习西方数学的前提下,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教育改造时,都颇为自然地引进和普及国际通用的数学课程———学校数学,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被忽略了。直到1980年代,数学教育研究者在批判理论的启发下,才开始严肃地面对学校数学对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剧烈冲击。文化对数学课程的冲击最为直接的后果是民族数学研究的兴盛。正如巴基斯坦的数学教育学者Fsheh指出的:“我过去所接受到的教育,使我适合于居住在由教育即世界霸权所创造的世界。它使我对传给我的知识和强权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这方面完全像瞎子一样。这种瞎子式的无知是世界霸权政治强烈影响下第三世界教育的特征,使我不适合于居住在现实的世界或真实的环境中。对世界霸权的认识,不但要从它所包含的事物中去找寻,也要从它所排斥的事物上去体认它认为无关痛痒的、判定为低级的或想办法使消失的。霸权教育的效果就是:我们几乎可以由教育所排斥的事物来定义什么是真实的环境。”显然,数学课程成为教育过程中淘汰社会中非精英分子的过滤器,沦落为划分阶级的工具,实现着巴西数学史家UbitaranD’Ambrosio提出的所谓“文化离间”(CulturalAlien-ation)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热”,这股潮流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学科。对我国的数学课程而言,从早期的学习日本、后学苏联、再到学习欧美,每一次课程变革我们都未能将数学置身于文化层面思考课程的设置和性质问题。直到2001年开始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才有较为显性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样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作为选修的教学内容纳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使得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化特征。可以说,21世纪初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就是“人文化”,不再像老的教学大纲那样,只关心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只关注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老师的教也只关注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数学课程的人文化是一种新的趋势,是一次良好的尝试和改变,标志着中国的数学教育不再只关注知识、技法、工具等形而下层面的教育,而更关注情感、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形而上层面的教育问题。或者可以这样讲,是从“数学的知识教育”向“数学的文化教育”转变的尝试。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是素质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正如李大潜院士曾说过的,要承认数学是一种文化。要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即数学素质。数学课程应该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而关注人的发展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二)数学教学的人文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教学的文化现象在课堂的生活场景中无所不在:当我们在解释一个数学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时候;当我们在推导一个数学公式或结论的时候;当我们在进行一个定理证明的时候;当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之,在教学的任何层面,在师生的任何一种活动中都能体现出一种教学文化。教学的过程通常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一传统定义强调了教学过程的目标,但对于学生的经验、活动、探究则没有提及,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课堂是教学的前沿阵地,课堂文化影响着教学文化。课堂文化是从国外教育研究中传入的名词,是指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文化现象。课堂是一个小社会,课堂虽小,五脏俱全。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众多文化现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文化现实却是,学生的数学学了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外,毫无什么数学文化和理性精神可言,这样数学也很难成为其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而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也逐渐地讨厌和憎恨数学,一旦数学考试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利也随之迅速消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悲哀。在美国,这也开始成为一个问题。美国曾经有过一个关于数学的报道,标题为“憎恨数学吗?你并不是一个人。”报道中指出,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数学怀着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感。数学是一些人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更多人的噩梦,尤其是女性。据美联社和美国在线的一份民意调查,在所有参与者中,每10名成年人便有4名声称他们憎恨学校的数学。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怀疑美国多年来为赶超亚洲、欧洲的数学教育而作的努力是否已经化为泡影。在最讨厌的学科调查中,选择数学的人数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2倍还多。可见,过于技术化、工具性的数学训练,过于功利化的数学价值观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这种教育“鼓励了学生的被动性,学校被看做了听课和吸收之地,重视听讲甚于重视分析、考察和积极地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成为被动的听讲者,这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批判思维机能,而且一定会削弱它们。儿童拿起书本,却毫无求知渴望,毫无警醒之心,毫无质疑态度,这会造成一种可悲的普遍结果:这种对书本的可怜依赖削弱和损坏了思想和探询的活力。”为此,我们要加强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三)数学教育研究的人文化我们要想了解和分析中西方数学教育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需要从中西传统文化的视角剖析数学教育。探寻数学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外来成分”究竟是我们“同化”了外来的成分,还是我们自身为外来的成分所“异化”,如果不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搞清楚这些,一些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不具备真正的说明意义。不同文化间的研究交流促使数学教育研究者对相关传统、尤其是自身文化的传统做出更为自觉的总结与反思,导致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从文化和传统的视角研究中国的数学教育。例如,黄毅英教授对儒家、道家、佛家和科举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数学教育研究的人文化视角促进了中国数学教育界对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发展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成为当前数学文化热和数学教育人文化趋势的一个重要推力。郑毓信教授等人就非常关注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他指出,由于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数学家都必然地作为相应的社会共同体(数学家共同体)的一员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从而就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一定的数学传统之中。因此,我们也就应当把数学传统具体体现的各种观念,如数学观和应当如何去从事数学研究的共同认识等,看作数学(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数学家的活动,还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活动,都会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数学教育人文化的途径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数学教育人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的转变,需要从数学的知识教育向数学文化教育的转变。但从微观层面来讲,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通过具体的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来实现,而这其中数学史的渗透是实现数学教育人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数学史本身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和经久不衰的一种文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所在和力量所在。数学发展史在人类认识论研究中占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很多大思想家、哲学家都是从数学的历史发展中获得教益。例如,笛卡儿正是通过将各类问题化为数学问题的深刻探讨,才逐渐发展起他著名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和二元论哲学。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也是通过对“数学命题作为先天综合命题,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的探讨开展其纯粹理性的批判。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深刻的指出,数学……是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类精神似乎从外部世界所取走的东西最少,在这种活动中,人类精神起着作用,或者似乎只是自行起着作用和按照自己的意志起作用,以致在研究几何学思维的步骤时,我们可以期望达到人类精神的最本质的东西。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在科学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数学范本。因此,只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上的著名数学家、哲学家们是如何通过数学史的研究获得深刻的启示,促进人类理性发展史上一次次新的进步。

(二)数学及其历史是“数学家共同体”共享的一种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高新技术在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数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但是我们不能太狭隘地仅仅从工具、方法等技术层面理解数学的作用,数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我们更应该从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将之看成是人类共享的文化。正如萨顿指出的,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构建新人文主义,培养人们对科学的信仰和批判的精神,“只有当我们成功地把历史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将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只有通过数学史的深入学习,学生才能共享到人类共有的数学文化,才能体会到数学是如何在历史发展中融入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渗透到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和转变的方方面面,数学是如何成为人类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数学专业的角度深刻理解和体会“数学家共同体”数学文化的深刻意蕴。1974年,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在“再论范式”一文中强调,范式一词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到数学家在从事专业研究的过程中所共同追求的数学信念、坚守的数学研究传统、价值立场以及共同接受的数学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方法。

(三)数学的文化价值需要通过数学史来有效表达数学史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载体,数学文化的教育需要通过数学史来实现,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开展的“数学文化”课程的各个选题也大都是与数学史相关。数学文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数学史,超过了数学史的范围,但要与数学史密切结合。正如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张奠宙先生所指出的,“制定组明确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教学概念。显然,数学史内容将是构成数学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选讲’也列入了高中的数学选修课。这些进展促进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1998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发起,HPM主办“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年会,中国大陆只有张奠宙先生参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文化,要求数学教学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数学不仅是科学、符号、公式和推导等形式的演算,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此次会议涉及的议题第二方面是“文化”,主要探讨数学史内容与数学哲学的关系,探讨什么是数学、数学的价值、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数学和社会进步、数学和人类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问题。可见,数学史的文化价值得到HPM研究界的公认。

篇5

Zhong Jinhua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分析了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其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具体价值体现。

Abstract: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library culture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and its importance, discussed the specific value embodiment of lib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llege.

关键词: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 价值体现

Key words: Physical Culture University libraries;library culture;value reflec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9-02

0引言

体育院校图书馆担负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训练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和各类信息服务的重任。作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要顺应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体现出体育院校的时代主题价值。作为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它是图书馆的灵魂和无形资产,它体现在图书馆的各个方面,维系并推动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全面发展、创新起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1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内涵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图书馆在高等院校中一般属于中小型馆,所以无论是在经费投入还是软硬件设施上都无法与大型、综合性高校相比,但是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上都是相同和相通的。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精神文化与图书馆制度文化这两个方面上。

1.1 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主要由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形象等方面构成。

图书馆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来自于价值观对图书馆员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种价值观常常体现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激励图书馆员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指引图书馆员追求正确的精神价值,在自身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将图书馆的工作也列为其中,只有这样图书馆价值的目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抬升到相对高的层次。

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作用中必备的品德,一方面是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是图书馆员在新时期对图书馆道德规范认识的不断升华,它是图书馆的规范性文化;是调节图书馆员行为的自律手段,也是妥善处理图书馆上下级之间、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包含了责任、义务、纪律、行为、荣誉等等方面。是以公共舆论与教育等方式,来影响图书馆员的心理和意识,使之成为馆员行为的原则和规范。

图书馆形象:它是指读者对图书馆各方面情况的总体看法和印象,也就是指读者对图书馆整体的印象与评价,它标志着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展现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荣誉度,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图书馆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有利于图书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成为激励图书馆员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形象包含了内部形象、外部形象与表层形象、深层形象这4个方面,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图书馆形象作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1.2 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管理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为目的,是一种以图书馆规章制度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群体行为规范,学习、科研、工作、习俗等等软件环境。

图书馆的秩序能否正常的运转,就要依靠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通过限制行为规范,以此培养图书馆员道德修养,因此有特定的规范性,同时还能够引导读者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体现在具体方面上,包括:图书馆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文献借阅保护规则等各种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立,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作用。可以对馆员工作的任务及效果作出明确的规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且,以制度为基准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办法,对馆员的业绩进行考评,可以激发馆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个人利益符合集体和图书馆利益的目的。

2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凝聚人的粘合剂。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对生活、工作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有着基本相同的方面,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可以极大的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 有助于体育院校图书馆内在凝聚力的产生群体凝聚力的产生是通过文化建设,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就是图书馆产生群体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它能够促使图书馆全体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意识,牢固地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根本服务宗旨,用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统一全体馆员的行动。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在网络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现出了其本身所应有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服务精神。这些精神文化的体现,可以更好地促使体育院校图书馆这个集体拥有主动化的服务观、有效化的竞争观、快速应变化的效率观,拥有精诚团结、互助、互爱、以馆为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拥有主动为体育文化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讲文明礼貌、懂服务的道德规范。

2.2 有助于规范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资源的管理图书馆文化之所以能够创建与发展是基于人类文化的创造、积累以及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的获利就是人的因素,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强调人的因素,表现出了引导疼、关怀人的价值,培养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基于此,明确了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完善了其行为规范,进而形成诸如管理条例等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以此来规范图书馆员,以他们自觉地行为去达到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最高价值的目的。

2.3 有助于推动体育院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体育院校图书馆。而体育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有其图书馆文化。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群体,即院校的师生员工,其职责使以管理好服务的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院校图书馆要有共同的图书馆创新意识、图书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使院校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同师生员工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交流互动,进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力量,构建体育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

3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具体价值体现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面对时代对体育院校各项工作的新要求,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人才,以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

3.1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物质环境建设:通过图书馆建筑外形的个性化,内部装修的风格化与现代化设备等各种物质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环境氛围,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以及适应体育院校读者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在功能上具有灵活性和多元化性的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加强馆舍馆容的建设,如图书馆内外部建筑所体现出的思想、风格、个性、美感,内涵等厚重的文化韵味,在精神上给读者以朴素、简洁、美观、优雅、安全舒适、整洁、充满绿色、生态型的环境氛围,在宁静、幽雅的空间中让读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节和消除视觉疲劳,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有利于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发展和对信息的收集,大大提高体育院校馆藏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

对馆内的书刊架位、阅览桌椅、电脑设备、花草绿叶等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从服务功能的角度进行设计,配合工作流程使读者感到实用舒适、朴实高雅、简洁大方,为读者提供亲切、方便、快捷的服务。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把体育院校图书馆建设成学校文化中心,图书馆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馆藏文献。根据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各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多级次的立体资源结构体系,以突显体育特色为主线,覆盖所有相关的学科领域,且多种载体并存。以此原则来制定科学合理地文献资源的采购计划,及时补充馆藏文献。同时,作为体育院校图书馆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体育院校校园思想文化领域,严把质量关,抵制那些不健康、低劣、有害的读物进入馆内。应给读者提供一些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喜闻乐见以及多种形式的优秀文化精神产品,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化的需求。

提高体育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图书馆的整体水平由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建设程度直接地决定,相反,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也受到图书馆的整体层次的直接影响。所以,增快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步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另外,在这一进程中,首先就要再资金的投入方面下功夫,确保图书馆的各种设备能够及时的得到更新;二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各种远程网上服务,在网络上开展信息咨询、动态信息知识导航和建立馆外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镜像点,进而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资源,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利用多途径和网络的多方位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这必将是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最佳方式。

3.2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开拓体育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创新:体育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强弱直接反映出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体育院校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一是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积极开展导读服务工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建成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等,开展各种网络化的检索服务工作。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所拓展,应建立起完善的导读系统,利用搜索引擎,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序的分类、整序、链接,建立信息导航库,引导读者正确检索网络信息。如在网上编制导读书目,开设新书通报专栏,将网上的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其次,有针对性的对馆藏文献进行深加工,编制出对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活动有指导意义的书目、索引、文献、题录,办好宣传橱窗。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使他们真正熟悉了解图书馆,得心应手地利用图书馆,为活跃图书馆文化活动注入新的内容,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创新目标、规章制度、文化引导来丰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首先,体育院校图书馆能够制定特定的发展目标来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目标不但切实可行还要高瞻远瞩。使图书馆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促进情感、组织和思想凝聚力的形成;第二,为了能够达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就应持续地完善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确保体育院校图书馆常规地运行;第三,基于充分理解体育院校发展目标,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忧患、职责意识,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将责、利、权有机地统一在起来。只有这样,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才会受到其制度文化的更大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大力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不断提升体育院校图书馆地位,体现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最高价值,更好地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开凤.图书馆制度文化浅说[J].图书馆论坛,2005(4):26-28.

[2]康存辉.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体现[J].现代情报,2006(5):108-109,112.

篇6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动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极大提升,逐渐改变高校校园学生群体的构成比例,随着研究生占据的比例增大,意味着研究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一、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社会也愈加开放,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的程度日益加深。研究生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强。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为我所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糟粕腐蚀人心,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照目前的现状看,一些负面影响已然进入校园,影响了研究生的行为和思想。比如,有些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日益严重,表现出对金钱的不正常追逐,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提高。一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自私自利,不能站在大局上考虑,也不能为他人着想,只讲个人实际。同时,弄虚作假已经成为现当前研究生群体中为全社会所诟病的问题,特别是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也有发生,而且在学术界,已然形成一股抄袭造假之风,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另外,研究生的思想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有些学生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同学,永远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丢弃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这种淡漠的人际关系在校园中蔓延,不良的风气也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1.研究生生源多样化

研究生生源与本科生相比,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年龄结构多样,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年龄差距很大,从20多岁到30多岁不等。其次,是求学方式的多样,有应届的、有在职的,有学硕、有专硕,还有硕博连读的。最后,从阅历上来看,有的学生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校园继续学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与应届生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势必会互相影响。而应届生还相对单纯,大多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得以获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的,他们大多成绩优异,专心于学习,属于“学者型”,没有沾染多少社会风气。而在职研究生,他们的情况比较复杂,围绕在他们身上的问题也较多,恋爱、家庭、婚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往往会给校园带来一些负面的信息。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他们的思想和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关键。

2.由研究生组成的校园组织较少

校园组织是校园文化开展和宣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中,以本科生为主的校园组织几乎占领了整个校园。研究生的学生组织少之又少,要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目前的研究生组织规模显然是不够的。研究生应该成立更多彰显研究生特性和文化的组织,在校园中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研究生在校园内的影响力。

3.管理研究生的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负责研究生管理的教师几乎都是身兼多职,研究生管理工作只是他们众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项,或者是只有较小比例的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不能像本科生一样针对研究生个性化的问题细致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再加上研究生自身松散性的特点以及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使一些研究生逐渐边缘化,在一些校园活动中,很难见到大量研究生的踪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首先,坚持以研究生为主导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形式一般是物质形态层面的。而关于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大多是由学校、老师决定,研究生只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没有发挥建设者的功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今后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研究生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创造者、设计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兼顾三种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的之外,还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研究生很多时候只注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建设,而对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有所忽略。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时,应注重塑造人文精神,在传承校训和中国民族的优良品德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极其重要,他们需要有个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而研究成果应该是有自己的创新点在里面的,而不能完全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堆积。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让学生在一个更为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开展个人探索与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力的激发。

最后,形成文化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这正是该学校的文化特色所在。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的校训涵盖下的校园文化,自然是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斗不止。虽然每所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来说,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但也都有属于学校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决定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正是要发挥自身特色,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具备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能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能靠开展一项或几项校园文化活动就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把握根本,目前的研究生校园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健康的、积极的、能使学生从中受益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做持续的努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将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并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15-18.

[2]哈尔滨工业大学宣传部工作研究组.在新形势下发挥研究生作用,营造新的校园文化氛围[OL].哈尔滨工业大学网,2003-4-7.

篇7

[关键词]蒙古国 小学留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82-02

我国留学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而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深入了解留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吸引留学生的政策制度与教育教学方法。与蒙古国相毗邻,语言相通,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到我区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多,尤其是蒙古国留学生。与其他来华的留学生相比,蒙古国留学生不止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很多,不是因为劳务关系,而是蒙古国的家长就是为了孩子读书而把他们送到中国来学习。

一、蒙古国小留学生现状

呼和浩特为首府,也成为蒙古国留学生的首选地。呼和浩特市内现有两所学校正在招收蒙古国小学留学生,即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学校(原兴安路小学)和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据统计,民族实验学校今年招收的蒙古国小留学生共105名,蒙古族学校的蒙古国小留学生共48名。除呼和浩特以外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也是内招收蒙古国小留学生的重点学校之一,是全国104所国家汉办授权也就是孔子学院下属的推广汉语中小学基地之一。在总共有三所此类学校,即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通辽市五中和二连蒙古族学校。

(一)教学计划内容

我区三所蒙古族学校当中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和二连浩特蒙古族学校是12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教学体系完善,能够满足各年龄段的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学校留学生部还设有初中、高中班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不但开设汉语课程还从蒙古国聘请综合科老师上课,使学生不但能学习汉语,还能在这里学习好蒙古国教学大纲规定的综合课程,并且能从蒙古国国内学校领取蒙古国的初高中毕业证书,这就能使来我国小学学习多了一条出路,既可以在中国上大学也可以在蒙古国内上大学,两不误。呼和浩特兴安路小学始建于1985年,是呼市地区惟一一所以纯蒙语授课为主的完全小学。2011年5月正式改名为蒙古族实验学校。近年来该小学逐步发展成为汇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以蒙语授课为主,兼顾多种语言教学的民族教育基地,目前有蒙古国留学生100多名。学制5年,留学生入学后的主要课程有汉语、传统蒙语、新蒙语等,综合课程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生完成全部学业考试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通过中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水平(HSK)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证书。

(二)留学生的校园生活

留学生刚入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学校和老师,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加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许多不适应。有的学生想家想父母无法专心学习,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个别同学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应,这些直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为此,各所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专门负责小学留学生的班主任们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举例说:一位二连浩特蒙古族学校的留学生班主任说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起始阶段的帮助至关重要。她说,小学留学生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做学生的朋友、知己甚至是母亲,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其次,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家庭条件,通过家长了解该同学的性格、兴趣爱好,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再次,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悉心指导,在生活中也给予物质等身体力行的帮助,让她们感到老师学校的温暖。最后,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一般是半个月一次,给家长汇报学生近期情况,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教学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我区这三所蒙古族学校正因为是纯蒙语授课学校,所以留学生的语言环境欠缺,蒙古国留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不尽人意之处。希望以后能与汉校建立友好关系,为蒙校留学生提供汉语口语练习的机会。

2.个别学校普遍存在教材短缺、教学设备滞后,有的学校现有八个教学班中只有三个班有多媒体设备。

3.师资力量短缺,就二连浩特蒙古族学校而言留学生部现有教师17名,其中只有7名正式工(一名今年才转正)。由于零时工待遇低,流动性强造成教师队伍无法稳定,给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急需转正一批留学生专职教师,尽快稳定留学生教师队伍。

4.留学生年龄差距偏大,无法进行同步教学。我区三所学校分年纪分班时是依据留学生在蒙古国时的学习基础来进行的,有的学生是从城市留学,留学之前的基础较好,来华留学后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可以分到相对高的班级。而有的留学生是纯牧区出来的孩子,留学之前的基础较差,虽然年龄偏大,但是只能分到初级班级。所以这个问题是授课老师最大的困难。

二、解决来华蒙古国小学留学生教学的问题对策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要进一步做好蒙古国留学生教学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要因材施教,加强学习引导

在这三所学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儿童,这样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比普通小学生要高,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依赖也强。同样,留学生班里普遍存在着年龄差距较大,管理和教学都很不方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因材施教,人性化辅导,对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快教学速度,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耐心指导,给学生予以科学的教学措施。留学生遇到困难,不努力、气馁的时候,教师要在进行课堂管理。把握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留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加强留学生对汉语等学习兴趣的关注。比如,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与汉授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参观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动机上引导学生加强学习。

(二)建设高水平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留学生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水平的高低。我区各所学校还重视对师资的培养,制定培养计划,拓宽培养渠道,提倡和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其知识面,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学校聘请蒙古国知名教师来学校讲学授课,介绍国外教学经验,让教师更新和补充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保证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三)建立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 第一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硬件设施

1 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组织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其包括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有形和无形的体育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开展优良的标准就是体育运动在文化基础上的普及程度)。近5年来,随着青田县各中学体育硬件设施(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逐步完善,校园体育活动也随之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仅限于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及设施上,而缺少了由校园体育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飞跃。鉴于此,笔者就青田县第一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青田县第一类中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及研究。

2 青田县第一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分为竞技性和大众性两种:竞技性的校园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和学校竞技运动队参加一些比赛来实现;大众性的体育活动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整体优势的运动项目来实现。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青田县第一类中学中,在保留每学期的田径运动会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个“体育节”,主要是以大众性、多样性的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方式。除此之外,这几所学校经常组织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在调查的过程中,温一中正在举行师生间的障碍跑比赛,这样的活动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体现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有铁中的拔河比赛,船寮中学的体育节,东源中学也经常在体育教学课以外进行多项目的体育活动。这些学校都体现出体育活动开展形式的多样性与大众性,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形的硬件基础。但是其在培养体育意识、精神等方面宣传的目的性不强,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文化意识的发展上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发展。(青田县第一类中学体育场地情况:青田二中现在造了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华侨中学有一个300米的田径场,有几个篮球场;船寮镇中学只有一个水泥篮球场;东原镇中学有一个300米的田径场,有几个水泥篮球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有1~2所中学,这一类学校的校园体育活动开展较为普及。青田二中、华侨中学、温一中、华侨中学、船寮初中等在开展大众性和竞技性体育运动都要比该区县其他中学好,在竞技方面这些学校都有自己的体育业余训练队伍为学校争取某个体育项目的荣誉;在大众体育活动方面其开展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广泛。而同属县一类中学,这一类的学校因为经济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升学压力等原因,体育活动开展与重点中学相比存在不足,导致体育发展差距的加大。

经济条件是限制这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这些中学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应试教育思想在它们中根深蒂固,对体育的认识严重不足,体育活动的开展只限制在体育课的教学范围以内,以一种任何副课向主课让路的思想来看待体育这门学科。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不能在没有升学保证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无从谈起。

3 青田县第一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

问题

1)功利办学导致学校对优生培养认识的偏差,从而带来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①对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这些学校在教学追求上将重点放于升学率提高的问题上,形成了现有中学培养学生的教育误区。②注重智育教育,轻视其他几“育”的发展。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体育的发展是学校常见的现象,其片面地认为智育优秀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这一片面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要求上也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上,同时学校对教师是否优秀的评定标准就是教师所带的班升学率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样就造成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③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与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呈现滞后或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不足,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受主导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强,其关心的主要方面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

2)经济条件束缚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校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的高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要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一些校园体育硬件基础较好的中学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使得学校有能力运用自身的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而经济能力较弱的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项目、次数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造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滞后。

3)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体育商业化趋势日益加强,导致学生的思维观念转变。现阶段,社会城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一方面,国家鼓励人们家庭成分逐步向城市靠拢;另一方面,农村人口逐渐向小城市靠拢,小城市人口逐渐向中等城市靠拢。这种社会现象使很多人对金钱财富的追求日益加剧,这种思想通过成年人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的不良影响,使其追求的目标出现偏差,对在自己生长发育的最好时期有帮助的体育运动不关心、不重视。

4 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可行性建议

4.1 加强校内体育宣传

校内宣传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用以更新学生体育观念。将体育的优势与能够给学生带来哪些有益的方面,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网页、体育课、黑板报、展板、标语横幅、聘请知名人士进行讲座等形式,以文化传播体育思想为主导,以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为主体,良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带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2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学校之间有时间、空间、地理、经济的差异是必然的,因此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活动也是必然的趋势。在时间上,每所学校肯定有自己的不同作息制度,这是体育组织者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在空间上,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应合理地进行体育项目的改变,如空间小的就开展跳绳、往返跑等活动;空间大的就可开展球类等活动。

5 结束语

从总体的形式上看,因为文化思想、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的差异,造成校园体育的发展不平衡;从个体上看,一些中学已经建立起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对青田县第一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可行性的建议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校园体育文化在青田县蓬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鸿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1):1-4.

[2]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3):81.

篇9

关键词: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城市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的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非常重视居住的生活环境,所以,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能够设计出舒适、便捷、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住宅小区应具备超前性、先导性、示范性,规划设计应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生活水准的文明住宅小区创造基础条件。我国复员辽阔,各地区城市各有其不同的状况和自然条件。现代化的住宅小区规划应能反映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象条件、经济条件、符合当地生活方式,保持其应有的地方特色,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特性进行规划创意。如在气象条件方面南北方有较大的差异,北方冬季较长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在住宅小区设计中,日照便成为主要问题,如在规划中争取南向住宅,阻挡寒风,形成小区的内部气候。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特色的创造,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引导居民的生活,充分解决邻里之间、老年、儿童等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使日照、通风等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控制垃圾、噪音等不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小区内环境和小气候,做到节能、节地。

一、小区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健全小区服务体系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辅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活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

2、加强设置小区安全防卫系统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1]。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或城市公园、河流水溪等结合在一起考虑使用,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空间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所,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在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居民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种,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公共使用。

二、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小区规划

小区规划不仅要考虑到住宅本身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而且要注意外部生态景观环境、保安防灾和服务设施、社交环境等提出的要求。如设置完备的保安系统,在小区的出入口、庭院入口、单元入口设置相应的监控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小区有线电视以及数据通信网的综合布线系统,用户三表远传计量的管理自动化系统等。设置高水平的医疗卫生设施,设置适宜的休闲空间和公共场所,如游泳池、篮球场、儿童游戏设施、文化长廊、活动广场等等。追求自然舒适,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并完善其功能,是体现现代居住水平的一个标志。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小区规划中必须一贯坚持的原则。小区规划中资源利用,环境建设充分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远性和预见性,避免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基础设施缺陷的情况。提高建筑设计的品位,创造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建筑作品。创造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使小区不但具有标志性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2]。

2、兼顾功能要求和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

从商业角度讲,影响小区用地与住宅价格的因素很多。用地位置、外部环境、住宅层数、住宅与服务设施的有机安排都能够使其相对增值。根据城市用地情况,适度考虑建筑密度,规划中掌握小区指标适度,是规划中一个重要内容,要彻底屏弃住宅小区开发中,片面追求容积率、开发量,而忽视环境设计的做法。

3、以人为本的角度了解小区居民的新要求

充分考虑未来居住小区的综合功能需要,考虑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对于居住小区的影响,如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及双休日居民居住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小区规划要为他们留出室外活动的空间场地以及室内活动场所,相应的要考虑到幼儿园、小学校等的变化。考虑到小汽车要进入家庭,要为小汽车规划出车库或停车泊位,解决车辆的交通分流和人车分流等问题[3]。

4、从整体角度综合考虑来进行小区的规划

从小区所处的城市规模,城市建筑风格,城市的道路、绿化、风景等环境,小区周围环境及其小区的相互作用等整体角度来进行小区的规划。在城市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指导下,必须从整个城市环境的要求入手,从空间、绿化、交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将居住小区有机的纳入城市环境中,规划中要尊重自然生态,注重与环境、地形、方位、地势、自然条件等密切联系,尊重历史文化 地区文化和生活方式。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地区对居住小区的影响,在小区创意上与之协调。

结束语

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现代住宅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以创新的理念规划住宅小区,实实在在为居民着想,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住宅环境;在小区的规划中,规划设计人员要不断采用国内外一些成熟的科技理论来指导小区的规划设计,更新设计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现代居住生活并适应新的管理模式的小区。

参考文献:

[1]李庆红,谢空,白梅,马曙晓. 当前住宅规划设计中的一些思考――住宅细节设计研究[J]. 工业建筑,2010,(5):36-37.

篇10

关键词:体育文化;经济发展;体育产业;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29-02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事业在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体育事业发展也被逐渐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这也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体育文化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精神文化,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自然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及其内涵,并且实现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体育文化的内涵。广义的体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在人类的劳动、游戏以及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体育生活和实践,并且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展示出来。从某种意义来说,体育文化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形成的体育文化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体育文化按照自然属性与科学属性分别进行研究,才能掌握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近些年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使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在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了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基于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并且将体育文化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境界,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以及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一条新的体育文化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2.体育文化的特性。体育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性。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价值,这说明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才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体育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第二,地域性。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民族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经济政策、不同的实施力度对于体育文化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使得体育文化与民族文化一样带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这也使得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辨识度。第三,非量化性。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注重成本的计量,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通过量化计量,但是体育文化成本却无法通过准确的方式进行测量,需要依靠体育文化结构与发展的速度进行定性评价,这也是体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第四,特定性。体育文化的作用对象是能够作为体育主体的人,所以说体育文化的作用对象具有特定性。在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任何交易活动以及发展模式,都需要以不同的文化条件和公众行为作为依据,而这正是构成体育文化主体的重要元素。第五,与经济的双向互动性。体育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同时体育文化也会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新时期发展体育文化的社会意义

1.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体育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产业,不仅从体育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实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体育产业的需求,无论是从体育设施建设还是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都可以为群众提供足够的保障,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确保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而这正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步骤。

2.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体育活动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对运动场地和器材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通常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体育领域自身带来更大的利润,同时也会带动体育器材、场馆、培训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然是举足轻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还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逐渐增强的趋势,体育文化的发展也随时面临多样化的背景形势,对于体育文化的市场潜力以及控制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体育文化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3.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精神文明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素质全面提升,体育不仅仅局限在运动领域,更是从社会、文化以及科技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强。因此,体育产业也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审美,使得我国整体的文化道德水平都获得提升。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体育赛事获得的优异成果越来越多,中国体育在国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发扬爱国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

1.体育文化活动与市场消费活动的频繁互动。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文化的指引作用才能实现,而在体育产业中最为明显的经济因素就是体育产品的开发。根据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形态来看,人们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正在不断增加,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体育文化与人类的消费活动之间可以实现频繁的互动,包括体育场馆、器材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这不仅可以实现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如旅游、通讯、交通等,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w育文化与社会就业的互动效应。近年来,经济发展飞快,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体育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体育娱乐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而体育用品的相关行业就面临更严峻的发展形势。普通的体育生产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等商品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体育文化带动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自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这就带动了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为大量的技能型人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更多专业的体育训练和指导人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为教职人员创造了更大发展空间。除了体育产业本身,其他相关行业的人员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包括如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这对于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体育文化与城市品位的互动。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成为衡量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完成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场馆资源配备等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布局的完善,将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城市空间规划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绿化、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都代表了城市品位的提升,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投资,从而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资本。

4.体育文化与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城市之间的技术和信息交汇可以形成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体育技术、设备以及产业管理经验的交流,这对于增强城市的知名度以及促进体育产品的宣传都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发展时期,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异,比如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在人才、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如果可以实现与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有效交流,实现人才、资金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将有利于开拓体育市场。中西部地区和部分非省会城市,由于资金、人才的匮乏,假如一味贪大求全,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还会带来沉重的包袱。应利用有限的资金,以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动项目和体育产业为突破口,逐步走出困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量逐渐增加,强身健体已经不再是群众对体育的唯一要求,只有系统、科学的体育文化才能指导体育活动的健康开展,才能为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导,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体育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 肖永红,卢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体育文化审视[J].商场现代化,2009,(6).

[2] 赖福芬,刘敏.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推动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研究[J].前沿,2012,(4).

[3] 谢志强.体育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