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性

篇1

家政服务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它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市家政服务业向产业化目标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发展家政服务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就会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劳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其重要标志就是家务劳动社会化。去年我市人均GDP已达3400美元,城市服务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据推算,*市区约有20余万户城镇居民需要社会提供家政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面将进一步扩大,服务层次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发展家政产业使家务劳动转化为现实的GDP,也将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家政服务业对扩大就业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政服务业是就业容量非常大的行业,是解决创业和就业的一个有利平台。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员的实际需求量,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家政服务业就业门槛低,特别适合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单一的“4050”人员。今年我市要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任务十分艰巨。市各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充分认识发展家政服务产业对扩大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三)发展家政服务业对改变我市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我市家政服务业在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后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市场秩序混乱。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职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尚未按要求做到持证上岗;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与家政企业关系松散,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三是目前我市的家政服务业还停留在初级服务阶段,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四是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的衡量评价标准和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规范化管理,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一)税收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市委〔*〕28号)及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关于*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杭财发〔*〕13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实行税收政策扶持。

1、新办的家政服务企业安置赂谑б等嗽?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新办家政服务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鉴证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审核的年度起至*年12月31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的30%,但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鉴证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审核的年度起至*年12月31日,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2、现有的家政服务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现有的家政服务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鉴证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审核的年度起至*年12月31日,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减征30%。

3、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家政服务,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下岗失业人员在*年9月30日(含30日)之后从事个体经营家政服务,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领取税务登记之日起,在*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财政政策。为支持我市家政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家政服务业吸纳和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解决我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自*年1月1日起三年内凡市区范围内的家政服务业(主要是指从事清洁、搬家、护理、家庭保健、家教、社区园艺、旧货收购、保姆、接送等家庭服务)符合以下基本养老保险费奖励条件的,由政府给予奖励: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2、企业安置市区下岗失业人员(经劳动保障部门审定,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比例达到全部职工30%以上(含30%)。

符合以上两条标准的企业,由市政府按企业当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际缴费额给予全额奖励(奖励资金用于企业发展和个人奖励),市财政局在年终予以兑现。

3、为促进服务领域的发展,将对*市家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家政服务行业标准制订工作以及政府家政服务业信息网络建设给予资金补助。

4、在*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限内,对年营业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实际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家政企业,政府在年终按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额给予奖励,以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其做强、做大、滚动发展。奖励资金分别由各级财政按照财政体制予以兑现。

5、家政协会、家政企业具备培训资格和办学条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定认可,可为社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并按《*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暂行办法》(杭财社〔*〕174号)的规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后,给予再就业培训补助。

三、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措施

(一)大力拓展家政服务消费市场。一是要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积极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扩大家政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各新闻单位要发挥好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现代消费理念,推荐健康休闲的消费方式,鼓励市民进行家政服务消费,努力营造有利于家政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二是要推动单位后勤社会化。机关、学校、医院、商场、宾馆、饭店和其他各类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加快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新组建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控股公司,原则上不再设立后勤服务机构,所需服务由社会提供。三是要推动社区服务市场化、网络化、社会化。推广将社区家政服务委托家政公司承担的做法,逐步实现社区保安、保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服务的社会化。要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单位、社区的后勤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制订促进后勤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具体规定。

(二)建立*家政网。家政服务业要充分利用我市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创建*家政网,建立起沟通家政服务与市民的桥梁,提供供求信息,开展网上服务。要通过家政网连接社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并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帮助。

(三)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协调市场主体利益、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市家政服务业协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行规行约,监督会员单位遵章守约,依法经营;

2、制定本行业服务规范,倡导诚信服务;

3、组织行业培训,推行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并建立评价体系,对家政服务员的职业技能实行分等定级;

4、参与与本行业有关的政府决策论证,提出有关经济政策和立法建议;

5、行业信息,引导市民消费,培育服务品牌,接受群众监督。

(四)建立服务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市各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关的标准,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并确定不同等级家政服务的收费标准,实现优质优价。

(五)加强产业化研究,打造服务品牌,提高*家政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借助高等院校及社会科研力量,对促进*家政服务产业化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企业,引导家政企业向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篇2

职业培训论文可以让劳动者掌握职业常识、道德和技能,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长春市无论中介制还是员工制的家政公司对职业培训都未高度重视起来,暴露出很多职业培训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一、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一) 培训对象素质较低 

长春市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和下岗女职工,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少数培训育婴师的年龄在35左右,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较低,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 培训课程、内容较单一,应试化现象严重 

长春市具有职业资格授权的家政培训学校有6家,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家政员、育婴师、月嫂、催乳师、营养师、护理员进行,其他如按摩、厨艺、茶艺等课程因需求少而较少开设,课程设置较单一。 

初级培训,国家推行的是免费政策,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实操课占60%以上学时,理论课主要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培训内容多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进行,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题库里划考试范围进行培训,培训学时较短,达不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理论学时多于实操学时,培训过于应试化。 

(三) 培训形式较单一,缺失人性化 

理论课培训以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培训师根据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多不规范,背景和内容选取不考虑中年妇女的视觉感官和接受度,只符合自己的授课要求,授课过程互动较少,老师讲学员记,培训师也不知道学员是否都听懂学会了,缺少人性化。 

(四) 培训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家政行业培训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们曾参加过职业资格考试,从事过家庭服务,学历不高但理论和实际经验都具备;青年培训师大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都未从事过家政服务的实际工作,通过了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便可培养成培训师;另一部分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技能型培训师,级别较高,能力较强。 

(五) 培训环节不健全 

只有家政员职前培训,职中和职后培训缺失,通过职前培训拿到证书的员工就业后,多是自己根据需要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家政公司几乎没有职中和职后培训,对于企业从事行政等管理的员工,也仅是岗前培训,培训环节都集中在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跟不上,极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六) 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 

培训考核方式是职业资格考试,通过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考试就算合格,拿到证书后家政公司就可安排上岗,家政公司不再进行员工学习能力、性格、整体素质等的考核,缺少对员工的整体认识,导致了所派家政员不让雇主满意等矛盾的出现。 

二、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 国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家政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 

除了初级免费培训外,由政府扶持家政员免费参加职业资格初级考试,除了政府下属的家政培训公司和学校外,给予其他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经费支持,帮助学校扩大招生,分区就近培训,以增加就业者数量和提升就业者素质,缓解供需矛盾。 

(二) 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家政服务业 

现在长春的家政服务市场缺少从事高端家政的人才,而目前家政学专业正发展蓬勃,在这种形式下,吸纳优秀大学生充实家政培训师、企业管理或者家政员队伍,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三) 改革创新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长春市家政培训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不人性化,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直观演示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教学和问题讨论法等与学员互动,启发引导学员的综合能力。现在实操课培训采用的是四级教学法,即准备、示范、模仿、练习,应融合项目导向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学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师指导,实施,检查,自我反思和进步。 

(四) 严格考核评价体系 

培训课程需要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评价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改进教学方案。长春市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评价仅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校内部和家政公司没有针对培训的教学评价。 

培训学校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每节课都给学员发放课程评价表,评价课程的内容、方法、手段、条理等,培训师课后审查找出问题,下节课及时改正,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家政企业应制定评价表,评价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员工素质。 

(五) 家政公司要提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强化职业培训 

篇3

关键词:私签;三方博弈;私签概率;稽查概率;违法成本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Issue of Private Signing in the Housekeeping Service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bstract: The issue of private signing is a kind of illegal behavior in the housekeeping service industry, which blocks it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o a great degree.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ame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oles the housekeeping companies, the helpers as well as the consumers play and the behaviors they choose in this topic,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 bodies have the motivation to direct something. Then based on the mathematical results, the conclusion is shown that the way to contain the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private signing is to reasonably improve its illegal cost. Finally, several policies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llegal cost of private signing are presented.

Keywords: private signing, tripartite game, rate of private signing, rate of inspecting, illegal cost

一、引言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现已相互渗透,形成了交织与并存的经济混合体。当今传统的经济研究将重点放在对物的研究上,而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这个关键因素,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则是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基准,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看不见的心”的新规制。正如林左鸣(2010)所言,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实体经济的概念范畴,“看不见的心”可能取代“看不见的手”成为新的经济推手。

家庭服务业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进而满足家庭需求的一门朝阳产业。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该行业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需求,其良性发展符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家庭的时代需要,是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实现家庭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全国现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提供大致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年营业额达 1600多亿元,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之一(王志刚、李腾飞,2010)。另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长,残疾人达到6000万到8000万。据调查,我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中约15%的家庭需要提供服务,这样应能提供2900万就业岗位。2025~2030年老年人达到4亿,那时将有1亿个家庭服务就业岗位需要家庭服务工作者参与。由此可见,家庭服务业对于调整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家庭服务业的非正规就业特征非常明显,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低、流动性大,流失率也很高。显然,高流失率会制约家庭服务业的下一步发展。实际上,伴随高流失率产生的“私签”和“撬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两大顽症。留人难,已经成为诸多家政公司生存与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家庭服务业“私签”现象入手,具体分析家政公司、消费者与从业人员三方市场主体在“私签”中所扮演的角色、行为选择及其对家庭服务业后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思考家庭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出发点。余文构成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博弈论和数理模型分析;第四部分结果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回顾

党和国家、社会界和学术界近年来都非常关注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学术界对该行业的发展开始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第一,关于家庭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家庭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杨瑚、张亮晶等(2010)借助SWOT分析法剖析了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认为外部机遇 大于威胁,内部劣势大于内部优势。他们在肯定我国家庭服务业具有需求持续强劲、规模加速扩张、经营日趋连锁、服务日益丰富的内部优势的同时,指出其关键劣势在于服务理念滞后、市场不规范、立法不健全、没有理清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建议充分结合近年来消费者对家庭服务内容需求日渐丰富以及对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外部消费环境,及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和教育体系。

第二,关于家庭服务业的立法基点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为规范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应重视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和健全家庭服务业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和取缔违法违规经营。一是制定专门的家庭服务业条例并区分家政企业的性质,明确规定公司、客户与员工之间的工作内容、义务、服务价格、服务期限、违约责任以及争议处理合约(秦莉莉,2006)。二是将家政从业人员纳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调整的范围,建立新型的雇主――从业人员关系。三是将保险业融入家政业,针对家政行业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李,2010)。

第三,关于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立足于市场,引入现代产业管理特征,采用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群体的社会需求,及时发现、培育新的家政服务需求增长点,实施行业创新。刘银花(2001)和曾向东(2004)指出传统的家政公司应及时转型,员工制经营模式才是未来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指出转型的出路在于:重视品牌效应,提升员工素质;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强化岗前岗中培训,跟踪服务质量,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严格把关从业人员准入素质,为消费者和员工购买意外险,降低双方潜在风险。

第四,关于开展家政教育方面。学者们认为,家庭服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大力开展家政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阿力贡,2009;王黎英,2009)。易银珍、王琪(2008)从实证角度分析论证了在我国高校开展家政素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为高校开展家政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以上问题从宏观层面展开综述性分析,一般是从一方或者两方市场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家庭服务业面临的问题,往往指明了家庭服务业举步维艰的外部原因。鲜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借助相关经济学或数理知识建立分析框架来剖析家庭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内部因素的相关问题重视不足,同时也不能够通盘考虑到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缺乏研究的深度。

三、博弈论与数理模型分析

(一)家政公司、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委托――关系

家庭服务供应链条件下存在着博弈三方:供应链上游的从业人员、供应链中间的家政公司和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在这三方的合作过程中,家政公司、消费者与从业人员都不能观察到未来的变数,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图1):先由消费者发出服务请求,然后家政公司委托从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委托消费者对其服务做出评价并支付服务费(V)给家政公司,最后还要经过家政公司的抽成运作(kV,其中k为抽成比例)将剩余的服务费(1-kV)转移支付给从业人员。

正规家政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在从业人员上岗之前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图2,合同2),约定提供服务的员工级别与服务价位;员工上岗后,如果客户对服务不满意,将由公司负责为客户调换员工,保证新调换的员工及时上岗,直到客户满意为止;客户只需在签合同时将服务费用交给家政公司,此后,不必为再调换服务员的事情重复付费,同时也避免了与员工直接谈解雇问题的尴尬;另外,由于是上门服务,员工的健康对客户的影响至关重要,正规家政公司要求员工持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即使发生纠纷,客户可以与家政公司协商解决问题,这比直接面对员工本人方便得多;正规家政公司还会为每位客户和员工购买财产及意外伤害险,降低各方的风险成本。

由于家政公司不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家庭服务,所以其收益完全由消费者与从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而消费者与从业人员的合作态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由二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机会成本、品质和奉献精神等决定。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很可能由于利益的诱导进行“私签”交易。

私签的通常做法是:消费者和从业人员进行讨价还价,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交易价格(Y),并协商由从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按照“先服务,再付款”的模式直接将服务费支付给从业人员。这样,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就合伙“炒”了家政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3中,私签交易往往考虑得很简单,对于服务的内容、标准以及纠纷处理办法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为被“甩”掉的东家,家政公司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私签”对于家庭服务业三方市场主体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

(二)供应链视角下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三方博弈

我们重新回到家庭服务业产业链的问题上来。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我们假设正规家政公司分别与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签订协议。在家政公司与消费者的协议中,规定由家政公司通过从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家政服务,并书面约定提供服务的内容、标准、价格、服务时间、有效期和截止日期等,服务期满后由消费者支付服务费(V)给家政公司,二者之间中止协议关系。而在家政公司与从业人员的协议中,规定家政公司将消费者支付给公司的服务费按照约定的比例(k)抽成后,将剩余的费用((1-k)V)作为从业人员的佣金,并支付给从业人员;同时规定从业人员不能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私签”交易,协议自从业人员与消费者解除雇佣关系一定时间(通常约定为3个月或者6个月)后自动失效。

在出现“私签”情况的条件下,家庭服务产业链由图1变化到图4。 下面,我们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消费者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私签损益,以及家政公司如何针对私签问题进行检查和监督。在理性经济人和风险中性的假设下,建立三方市场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均衡解给出参数变量的政策含义,进而探讨“私签”问题的治理对策。

1.模型假设

假设家政公司与消费者、从业人员在协议之初约定由从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市场价值为V的服务,家政公司的抽成比例为k,不考虑工资拖欠与克扣等问题,服务结束后从业人员可以获得的收入是(1-k)V。在消费者与从业人员的一次“私签”中,消费者以价格的价格让渡给从业人员。需要指出的是,“私签”一旦成功则意味着,家政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培育费用(包括招工、培训与日常管理等,其中管理又包括社保、工资保障以及纠纷处理等)化为乌有,我们假设家政公司对单位从业人员的招工、培训以及劳动工具配置的平均成本为Z(注:Z可以视为公司对单位从业人员的固定投入成本;kV为日常管理成本,以示区别)。一般而言,一个消费者对应一个从业人员,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有V≥Y≥(1-k)V≥kV。我们再假设家政公司的稽查成本为J,那么:(1)当Y-(1-k)V=0时,我们认为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各自恪守与家政公司签订的协议,从业人员对消费者尽职尽责提供服务。(2)当Y-(1-k)V>0时,我们认为消费者有意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3) Y-(1-k)V<0不成立,从业人员不会接受低于常规收入的私签价格。

模型假设如下:

(a) 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交易,且家政公司不稽查(此处暂时认为从业人员是瞒着公司干私活,私活结束后有继续回原公司的打算,只是“钻空子”干私活,因此认为家政公司并未损失培育成本Z)。则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损益分别为-Y, +Y,-kV。

(b) 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活动,家政公司进行稽查但不成功,则三者的损益分别为:+Y,-Y,-kV,其中J为稽查成本。

(c) 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家政公司进行稽查且查证成功,对消费者处以罚款P1,对从业人员处以罚款P2,且终止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公司―职员关系。一般而言,P1与P2分别是消费者与从业人员需要支付或者获得的费用的倍数。由此,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损益分别是:-Y-P1,+Y-P2,-kV-J+P1+P2-Z。

(d) 消费者与从业人员不进行私签活动,家政公司也不稽查,则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损益分别为:-V,(1-k)V,kV。

(e) 消费者与从业人员不进行私签,家政公司进行稽查,则结果只能是查而未果(此处不考虑家政公司诬陷的可能,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的确存在家政公司诬陷的情形。我们假定“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且家政公司取得证据”为不可能事件,三者的损益都为0),则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损益分别为:-V,(1-k)V,+kV-J。

(f) 假设pS为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概率;pJ为家政公司对私签进行稽查的概率;pC为家政公司对私签进行稽查且查证成功的概率。

在上述假设之下,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三方博弈模型如下:

说明:(1)博弈三方分别是:消费者、从业人员与正规家政公司;(2)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可以选择“进行私签”或者“正常工作”两种策略,正规家政公司作为博弈的第三方,可以选择“稽查”或“不稽查”两种策略;(3)无论博弈三方采取哪一种战略,都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 价或者取得相应的收益;(4)表中损益者顺序由上而下依次是:消费者、从业人员、家政公司;(5)表中正负号不代表数值大小,而是代表资金流入或者流出的方向。

2. 数理模型求解

(1) 在给定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概率pS的情况下,家政公司进行稽查和不稽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当家政公司选择“稽查”与“不稽查”的预期收益无差异时,家政公司的博弈实现均衡,此时可以得到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最优概率。

(2)在给定家政公司进行稽查的概率的情况下,我们优先考虑消费者的收益变化,而暂时将从业人员的利益变化搁置一边。在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进行私签和正常工作的预期收入分别为:

π3=pJ [(-Y-p1)(1-pC)(-Y)]

+(1-pJ)(-Y) (5)π4=pJ [0pC+(1-pC)(-V)

=VpCpJ -V (6)

?+ (8)

(3) 在给定家政公司稽查的概率pJ 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业人员的收益变化,而暂时将消费者的收益放置一边。那么,在给定pJ 的情况下,从业人员进行私签交易与正常活动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四、结果分析

(一)均衡解分析

1. 消费者和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均衡解的指导意义

模型的均衡表示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将以最优概率 S p?选择私签并获取相应的额外收益。如果pS> S p?,说明行业中的实际私签概率已经超出了私签合理存在的临界值 S p?,即意味着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倾向于进行违规操作,那么家政公司的最优选择就是选择稽查;反之,则不稽查;如果消费者与从业人员选择以概率pS= S p?进行违规操作,那么家政公司可以选择“稽查”或者“不稽查”,且此行为选择是随机的。

在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混合博弈均衡条件中,消费者和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最优概率

??++?,取决于J,pC p1,p2,k,V,Z几个变量,其中,在该家政公司规定抽成比例k和服务的市场价值V以后,可以认为k与V独立于我们的模型之外,这里将其视为固定不变,那么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概率主要取决于J,pC,p1,p2,Z几个变量。那么在给定k与V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J,pC,p1,p2,Z这几个变量来影响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概率。显然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最优概率 S p?与p1,p2,成反比例关系,与Z成正比例关系,且容易求得 S p?对J的一阶导数为正值、对pC的一阶导数为负值,由此可见:提高对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处罚额度p1,p2改进家政公司稽查质量以及提高对违规活动的查证效率pC,降低稽查成本J,将会有效降低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频度。同时我们注意到, S p?与Z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家政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培育成本越大,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点似乎有悖于我们的理解。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此类从业人员而言,他们往往掌握比较充分的市场信息,同时又取得公司的信任,往往能够瞒天过海干私活且风险较低;二是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为从业人员提供好的发展条件,而且还要设置必要的“高压线”来防止其进行私签;三是家政公司要适当控制自己的培育成本。

2. 家政公司进行监督稽查的均衡概率分析

对于家政公司而言,选择“稽查”或“不稽查”的倾向和消费者与从业人员的“私签”收益密切相关。具体来看:

(1) 优先考虑消费者利益,即在私签活动中,暂时不考虑从业人员的收益,而重点考虑消费者对“私签”收益的刺激反应,此时,则家政公司将以最优概率

?+选择稽查。如果家政公司将以概率pJ> Jp?的概率进行稽查,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正常交易,不接受从业人员的私签诱导;如果家政公司选择以pJ< Jp?概率进行稽查,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主动与从业人员寻求私签或者接受从业人员的私签诱导,以牟取额外收益(例如,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与之前等值的服务);如果家政公司选择以pJ= Jp?进行稽查,那么消费者可以选择“私签”或者“不私签”,其

?+可以看出,此时家政公司进行稽查的最优概率取决于pC,p1, Y,且都与之成反比,也就是说,设法改进稽查质量以提高查证效率pC、加大对消费者参与私签的处罚力度,可以有效降低家政公司的最优稽查概率,同时,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讨价还价后的预期支付费用Y与服务的市场价值越逼近,家政公司

(2) 从业人员利益最大化倾向的情况。如果在私签交易中,把从业人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则家政公司将以

果家政公司将以概率pJ> Jp?的概率进行稽查,那么从业人员的最优选择是正常交易;如果家政公司选择以pJ< Jp?的概率进行稽查,那么从业人员的最优选择是寻求与消费者进行私签,以牟取额外收益;如果家政公司选择以pJ= Jp?进行稽查,那么从业人员将随机地进行私签交易。从进行稽查的最优概率取决于pC,p1,Y,且 Jp?与pC,p2成反比,与Y成正比,也就是说,设法改进稽查质量以提高查证效率pC、加大对从业人员参与私签的处罚力度,可以有效降低家政公司的最优稽查概率,同时,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讨价还价后的预期支付费用Y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私签对于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增加,家政公司的最优稽查概率也增加。

(二)模型拓展: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模型分析只是一次性的静态博弈分析。而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三方博弈是动态的,任何一方博弈者都会在不断的重复博弈中审时度势地优化自己的行动策略。我们对此问题的分析不仅要在既定的博弈结构之下,找出最优监管的均衡概率,还要在现有的博弈分析框架之外做文章,如建立和健全家政业信用体系,进

行价值链创新等,对此问题的讨论我们稍后进行讨论。

从动态博弈来看,在家政公司的稽查概率 Jp?偏小的情况下,对私签双方而言,即使惩罚力度p1和p2足够大,对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而言也只是无足轻重的威胁,那么在未来的重复博弈中消费者和从业人员必然选择继续进行私签,如下图所示:

在图5中,如果“私签”双方知道家政公司稽查的概率接近于0,而消费者选择私签需要支付的费用为,小于正常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收益,大于进行正常活动的收益 ,因此,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将会继续选择私签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私签的形成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但是,私签的违法成本太低收益太高,才是其存在的最根本原因。要想彻底根治私签,不仅家政公司要提高查证效果和加大惩罚力度,更需要让私签的双方为此付出相应的巨大代价。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消费者、从业人员与家政公司的混合博弈,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概率与家政公司的稽查成本、家政公司稽查且查证成功、家政公司对“私签”双方当事人所处以的罚金密切相关。家政可通过提高对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处罚额度,改进家政公司稽查质量以及提高对违规活动的查证效率,降低稽查成本,来有效降低消费者与从业人员进行私签的频度。第二,家政公司选择“稽查”或者“不稽查”的概率与私签查证效果、对“私签”双方当事人所处以的罚金以及“私签”协定的服务价格密切相关。改进稽查质量以提高查证效率、加大对消费者参与私签的处罚力度,使消费者预期支付 费用与服务的市场价值越逼近,家政公司的最优稽查概率就越低。

结合前文的博弈分析、数理分析以及“私签”的成本―收益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提高“私签”违法成本的有效办法:首先,政府要积极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引导家庭服务业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让“私签”现象失去得以繁衍的温床;其次,家政公司要力争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明确告诉员工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对于“出轨”员工给予严厉处罚,努力打造出一支遵纪守法的优秀团队;最后,家政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要认真权衡“私签”的利弊,拒绝私签,远离私签。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22.

[2] 王志刚,李腾飞.论家庭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及其规范化发展[J].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0(36) :108-109.

[3] 杨瑚,张亮晶,张晓兵,等.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家政服务业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研究[J].社科纵横,2010(02):

58-62.

[4] 秦莉莉.保姆行业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其立法思考[J].行政与法,2006(03): 77-80.

[5] 李.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03): 66-68.

[6] 刘银花.对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 81-83.

[7] 曾向东.家政服务公司:从传统模式中突围[J].社区,2004(15):32-34.

[8] 阿力贡.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59-162.

篇4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只有对再就业工作认识到位才能增强街道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减员增效”是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部分职工下岗分流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对待这些曾为国家和企业做出了贡献的下岗职工,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要站在保障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再就业,共同度过难关,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不视他们为社会的包袱置之不理。基于这种认识,淮川街道党政导班子对再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注,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街道再就业领导小组。将再就业工作列入每年的的年度工作思路,并将任务分解到了8个社区居委会,明确了"上下-致,多位一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工作方针。

二、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网底作用,抓好再就业工作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基础。

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联系群众直接、广泛,熟悉社区情况、了解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情况,并且与社区内企业单位保持较为融洽的关系,便于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空岗信息。这些"天然"的优势对于开展再就业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街道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发挥好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才能使地区的再就业工作具有持久性和有效性,才能落在实处。因此,作为对社区居委会负有指导责任的淮川街道办事采取有利措施,加大对社区居委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使这项工作成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部分,为社区居委开展再就业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街道所辖的8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再就业服务站,由居委会正主任挂帅。各社区居委会再就业服务站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走门串户,对我地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台帐,为安置这些人员,居委会主任们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付出了很大努力,近二年来先后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3000多人。

三、认真作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社区掌握和情况看,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的年龄偏大、技能偏低、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上岗成功率较低,有的人多次求职应聘失败。作为从事再就业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抱着对下岗、失业人员极端负责的态度,积极热情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提高竞争能力,早日上岗。对此,淮川街道各社区采取了相应措施,利用市民学校:一是对前来求职、被推荐上岗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使其树立珍惜就业机会、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二是在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前进行有关的技能培训,请用工单位的同志对该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力求使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三是对上岗后的职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与用工单位沟通,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今年来下辖8个社区共进行各种培训10多次,参加人数达1200余人。

四、大力开拓社区服务业吸纳下岗职工上岗是街道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篇6

政策利好

这是外资投资中国养老行业最好的政策环境时期。利好政策纷纷而至,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夕阳红”服务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鼓励外资投资老年人服务机构,以及老年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22个省市均鼓励外商投资养老服务机构。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中,第一次明确许可外国组织可以独资或者合资设立养老机构,只需住所地省级民政部门的许可。

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再次强调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并承诺将简化和规范进入程序,且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现在我见到每个政府人员都在和我说养老行业的重要性,以前可不多见。”几年前在杭州建了一家老年机构的Mark Spitalnik说。

市场蛋糕可观

每天都有上万个中国人步入老年,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今年就能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而整个美国的人口才3亿。

“下一个十年将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现在负担已经很重了。”美国西雅图Rubicon 战略公司总裁Benjamin Shobert指出。“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中国人会比65岁以下的人还要多。中国的时间非常紧迫。”

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老年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很多老年人还没有等到床位就已经过世。我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每千人床位能增加到30张。

这块几乎空白的庞大养老服务市场已经有足够吸引力,还不包括其产业链另能带来上万亿的市场蛋糕。养老服务业的繁荣能拉动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为76岁,比1990年时延长了7岁。这也意味着,退休后还有至少16年的悠闲生活。怎样为几亿人的十多年的时间提供服务,市场空间巨大,外资已经看到机会。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很多美国老年服务机构已经频繁接触中国开发商和政府,并有不少机构已经开始涉足中国养老行业,其中就包括美国老年公寓公司Emeritus,美国老年社区、开发商Life Care Servic ES,对冲基金巨头城堡投资集团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等。

另据《金融时报》透露,Fortress Investment这一美国最大的养老机构计划在中国老年产业投资10亿美元。Cherish Yearn公司已在上海建成了800套养老公寓,且口碑不错。

中国老年学院(China Geriatrics Institute)的创始人Bromme H. Cole也指出,慢性病老年人的护理市场非常大,但是几乎没有人做,这将是这家机构的服务重点。

“外国企业进入养老行业,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本土企业来说,更多是学习的机会。”北京奉生堂总裁杨昌松告诉记者,其企业已经在北京试水老年服务社区的建设。“竞争肯定会有,但是我并不觉得是个问题,毕竟这块市场太大了,根本做不过来。”

“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已经在中国开展养老业务的外国企业似乎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据哈佛住房联系研究中心主任Nicolas Retsinas教授透露,1998年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养老机构——上海假日养老院,却在2006年关门。2006年,德国著名养老服务企业Augustinum宣布要在上海地区投资1亿美元建设养老社区,计划2010年开业,可后来却停了工,至今还无下文。2008年,香港Rong-D国际投资公司本想在成都开的养老院项目却变成了度假村。

外资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是定位太过高端。据彭博社报道,美国知名养老机构Columbia Pacific在上海开的旗下第一家养老院拥有100张床位,可开业8个多月后,入住率仍然只有1/4。今年8月,Columbia Pacific入驻北京,美国驻华大使亲临现场助阵。“我们的日常活动有麻将、太极和卡拉OK等等。每月价格在1.5万元左右。”其北京负责人介绍。而据了解,目前北京近800家养老院,绝大多数收费标准都在每月2000元以下。

这一显著的价格差距也显示了外资养老机构的高高在上,接“地气”不足。据彭博社报道,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百多万人的年收入仅3200元。Shobert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资投资养老服务目前均锁定在高端客户,但是更有需求且更为广阔的是中低端市场,政府鼓励的重点也在于此,却被外资忽视了。

“不管在中国投资成功或失败,事实都证明,要在中国成功,必须接‘地气’本土化。即便是已经在外国发展得很成熟的商业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到中国市场上来。”Shobert表示。“在中国办养老机构,必须要让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满意,同时让出资的子女们满意。”

原因之二,对目标客户了解不够。中国传统的养老观点依旧根深蒂固,而很多与西方的传统习惯不一样。前年退休的张女士以前是北京国企的一高管,退休后,她和几个朋友合计开了个公司,和上班时一样忙。“养老院?等我老得动不了了再说。”她笑了笑说。一语道出了养老机构的实际客户并不一定是尚可自理的老年人,而可能是自理能力已经出现困难的特殊人群。而目前外资养老机构标榜的优质服务之一在于丰富的娱乐生活设施,可实际上,这并不是目标客户首先考虑的要素。

家在湖南的任大爷,子女都在上海,退休以后也常往上海跑,但是要常住却不干了。“毕竟还是不习惯。”任大爷说。BBC报道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目前外资养老机构基本上仅限于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而能负担得起高价位的成功人士的父母却不一定在大城市。等他们有集中养老的需求时,往往就要落叶归根,回到外资养老机构缺失的老家。

篇7

要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形成能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一)加大投入,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各乡镇(街道)要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出发,把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为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要基本形成覆盖全体老年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政府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床位数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加强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满足集中供养需要的前提下向社会老年人开放,使其成为区域内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按照“一场(所)一会一家”的要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即:各乡镇(街道)建成一个可容纳50人的室内活动室和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老年文体娱乐场(所),各村(社区)成立老年人协会和组建一个“星光老年之家”;各乡镇(街道)要力争建成1-2所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81890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及加盟企业、“星光老年之家”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规划,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旧城(村)改造中,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和养老需求提高的实际,将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建设纳入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提供相应的场所,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创办养老机构。同时,各乡镇(街道)要重点办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和示范性、窗口性社会福利养老机构。要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开展低偿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不断吸纳其他老年人入住敬老院,提高敬老院床位的利用率。

(三)加强引导,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加大对以康复护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医疗机构发挥优势,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

二、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今后3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将会呈加速趋势。而我市则早于全国13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年末,全市老年人口已达84810人,占人口总数的14.46%,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广大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现。

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力度,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养老服务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资金不足、服务设施缺乏、受益面小、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民办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快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为此,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

(一)搞好养老机构工作的登记管理。养老机构按其机构性质划分,可分为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福利性养老机构(即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是指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各公办社会福利机构重点兴办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各有关登记机关要认真做好养老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改革和完善养老机构收费制度。除政府性投资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报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外,其他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自行确定收费标准。养老机构接收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其费用由政府按规定支付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接收符合分层分类救助的其他困难老人,收费应适当减免或由政府予以适当补助。

(三)加大对老年服务机构的税费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税费扶持政策,免征收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企业所得税、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营利性养老机构要照章纳税,如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税法管理权限,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免照顾;减免养老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养老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其中: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凡收费标准设置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

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规定予以扣除。

(四)优先安排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养老机构建设一般采取划拨的方式供地,对符合规划要求并具备划拨条件的养老机构用地,国土、建设部门要优先予以保证;对不具备划拨用地条件的,也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但应严格审批,确保土地真正用于养老事业。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利用闲置的房屋资产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五)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投入,在继续安排好养老机构建设资金的同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机构补助、购买服务和贷款贴息。对社区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经验收合格并正常运行1年后,每家一次性给予1万元的补助。要因地制宜,抓好试点,逐步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

(六)鼓励金融部门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金融机构要支持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

(七)加强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对辖区内申请认定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市民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床位设置、服务设施、服务从业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验收,并向社会进行公示,符合规定条件方可认定为社会福利机构。

(八)放宽市场准入。放宽社会福利机构注册资本限制,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且不得低于3万元,其余部分应在注册之日起两年内缴足。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以合资、控股、购买和租赁等形式参与公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经营。支持专业化连锁经营,培育、鼓励大型民营集团提供养老服务。

(九)建立健全年检年审制度。依照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民发〔20*〕24号),市民政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进行定期和年度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执行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或享受扶持政策后改变功能设置的,停止享受社会福利机构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对盗用社会福利机构名义骗取各种扶持政策的,应中止并追回相应的减免资金和资助经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民政和劳动部门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试行)》,开展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老年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篇8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步提高

从增速看,2006年以来,除2009年,服务业增速超过GDP增速0.2个百分点外,一直没有超过同期GDP增速,更慢于第二产业增速。2009年,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厦门等部分省市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从结构看,近年来,随着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压力,加上外部市场的约束,工业内部行业面临结构升级的要求,具有创新性的生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看,这几年,实际上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生产业在快速增长,以当年价计算,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业增加值2005―2007年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4.7%、15.1%、15.9%,都超过同期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幅度,说明生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增长。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以生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在城市和产业园区聚集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

(三)服务消费平稳增长,但近几年增长较为缓慢

从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看,2003―200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部分项目,比如食品和衣着消费不降反升,2003年后服务消费比重一直徘徊不前。尽管201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4000美元,但是短期内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从这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增幅较高,说明现阶段我国整体上还处于实物消费阶段,对居民服务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态势。

(四)服务业投资增速2009年开始加快,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长迅速,成为部分地方和企业投资的新热点

从服务业投资看,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在全部城镇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2003年到2008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随着国家扩内需、调结构力度的加大,各类资金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逐渐加大,2009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加,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一半以上的行业(7个)投资增速超过40%。 2010年上半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更高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增速。预计未来3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还会延续这种局面。

从服务业吸引外资看,2006―2009年间,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从57.7%下降到52.0%,房地产业比重从11.8%上升到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6.1%上升到6.8%。2009年辽宁省、广东、浙江等省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力军。制造业吸引外资比例降低,服务业吸收外资比例提高,服务业成为部分地方和企业在华投资的新热点。

(五)服务业新的业态和运作方式不断形成,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速推进

紧紧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需求为导向,一些省市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服务聚集区。一些地区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些城市为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吸纳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资、财务和营销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一些地区重视培育成长潜力大、增长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新兴服务产业和服务业态,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项目的引导作用,围绕主要服务业功能区集群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一)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形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跨国公司为应对危机,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将更多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和对华产业转移,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环境综合比较优势的提升,世界500强纷纷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我国。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特征明显,中国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200家。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进入到新一轮的经济调整和转型为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中国工业在经过1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高加工度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十二五”工业面临着综合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和增长空间受限的挑战,将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生产与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部分大中工业企业开始尝试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服务转型。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更加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矛盾,都迫切要求“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浙江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指标就下降0.2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政策的硬要求,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国家和地方都将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

(四)扩内需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投资全面加速,增强了服务业发展的后劲

2009年颁布的工业领域的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都把生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借助十大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生产业的后劲得到不断增强。中央引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铁路、公路、机场、地铁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投入4000亿元将新建与改扩建大约140多个机场,投入6000亿元将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2009年,中国服务业投资获得了全面提速,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未来3―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面加速,服务业投资的加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形成新的产能,将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各级政府政策推动效应明显

“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从国家层面看,除不断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重点行业政策措施外,区域业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不断推进,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地方层面看,地区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将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服务业政策环境有望得到较大改善。这种政策推动效应将在“十二五”期间显现。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批具备一定规模业务能力、在某些特定市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建立20多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一批城市把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仅2009年,就在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2009)9号、财企(2009)200号,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银发(2009)284号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财税(2009)63号,政策推动效应明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到2013年前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进城农民工将会大量增加,新生代农民工会迅速崛起,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更好地解决进城农民的身份转换和公共服务。同时,我国正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居民消费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种服务消费也会逐步加强。另外,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强化城市功能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样就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十二五”服务业年均递增10%以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其GDP增速

2003―2007年服务业年均递增11.6%。2010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低于同期GDP速度1.5个百分点,更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年年均增长10%左右。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进程的推进,“十二五”GDP增速可能慢于“十一五”,服务业“十二五”增速可能略快于“十一五”。预计,“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本地GDP增速,有的省市还会出现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工业增速的情形。

(二)“十二五”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十一五”,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十一五”

2003―2008年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0―41.2%之间徘徊。2009年为42.6%,比重上升,但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第二产业外需萎缩、发展困难加大有关。“十二五”服务业可能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比重将在波动中上升,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十二五”工业增长增速可能低于“十一五”,综合考虑,预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7%左右。

鉴于“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将显得更为重要,加上“十一五”前期的持续积累,更为注重民生和公共服务,“十二五”服务业将获得全面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看,都会大大超过“十一五”。

(三)服务业结构优化开始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从结构看,“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兴服务行业正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衡量标准看,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和养老服务有望成为新兴服务业中比较具有战略意味的产业。

商务服务业是工业化中后期生产业内部增长速度最快,增加值比重提高最为显著、成长性最好的行业。国际上商务服务业的概念不仅包括我国统计意义上的商务服务业,还包括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近年来,北京、广州、重庆、上海、河南等省市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成长性强的特点凸显。商务服务业也是我国聚集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潜力巨大,创造高端就业的重要产业。

从节能环保服务业看,随着国际国内环境规制的强化和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这种局面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从文化创意产业看,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于动漫等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将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性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产业拓展空间,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市场的构建,都将有力促进产业发展。

在中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改革的推进,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张,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独居化和空巢化发展更快,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新特征,家庭小型化的迅速发展,都将推动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更为注重培育需求,注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和企业主体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支持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将会重点支持生产生活急需或需求量大的服务业。无论是从分工深化的角度,还是从服务外包的角度,都会更加注重培育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进各类服务业务和服务环节从内部转向外部化市场购买。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体经济的外部化程度低,服务市场难以扩大。所以,扩大服务市场需求,是“十二五”时期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将会加快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将会加快推进政府部门、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在岸服务外包产业。

(五)服务业供给政策导向将会更为注重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

篇9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__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 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18-02

随着农村城镇化加快等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农用土地被征用,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据统计,“十一五 ”规划期间我国新增失地农民1640万。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 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有5 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 000万人。

在这些失地农民中,年龄在40岁到60岁,尚有劳动能力且有再就业意愿的农民(以下简称高龄失地农民)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中,年龄在40~49岁的约占28.2%,50~59岁的约占16.9%,即40~6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45.1%。本文主要从分析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之路。

1 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不完善,补偿措施不合理。由于国家在制定和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时往往侧重于城镇居民,而农民的社会保障相对缺失,当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无法享受最低的社会保障,无形当中增加了农民求职的难度;另外,现行的土地补偿措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地区补偿措施不同,若采取一次性货币安置,失地农民拿到土地补偿金如同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一样,实质就是失业,这种补偿措施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接受,但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失地农民认为征地补偿费用低的占到83.7%,其中认为征地补偿费很低的占33.6%,认为较多的只占到1.5%。认为征地补偿费用不能满足正常家庭开支的占71.9%,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需要,在调查村中失业的失地农民只能拿到300~500元不等的最低生活保障,25.4%的人都表示对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生活,大部分失地农民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希望从事工作的人占到80%,想到城市里打工和乡镇企业工作的人数相当占到34.1%和35.6%。

(2)观念落后。高龄失地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对政府和集体有“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他们的再就业思路。另外,由于文化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高龄失地农民对于购买债券,网络销售这样对于他们来讲比较陌生的再就业之路持有回避观念。此外,高龄失地农民一般属于风险规避型,因此不愿意将积蓄用于创业等在他们看来高风险的投资。这些固有的观念使他们一旦离开农业就几乎意味着失业。

(3)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由于高龄失地农民自身特点所致,他们缺乏年轻人就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相反,更多的人会选择一些临时性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较大,无法保证稳定的经济来源。就业信息对寻求工作的人群而言,非常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数量。高龄失地农民与其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从关系网中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

(4)就业技能有限。高龄失地农民对于以种地为生的生存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可能具有很高的农业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也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由于年龄、观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就业技能十分有限。正是其自身存在的这些弱项,使其在谋求新的就业岗位时不具有竞争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理想的工作。

在劳动力就业决策中,劳动力个人特征尤其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在失地农民就业供给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影响其就业选择和收入。劳动技能的高低决定劳动者是否能胜任工作。在一次北京市失地农民的调查中,失地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占26.7%,初中文化程度占57.2%,高中文化程度占8.4%,中专文化程度占4.8%,大学文化程度仅占2.9%。

(5)分布集中容易导致岗位竞争。由于失地农民是因一次性失地造成,因此,这部分农民很容易面临岗位需求量的“瞬间性”增加,并且由于分布集中,技能相似等特点会导致岗位的竞争现象。因此,为了有效缓解失地农民,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政府必须提供岗位的供需信息,合理进行劳动力转移。

(6)乡镇企业对高龄失地农民的吸收能力低。乡镇企业对于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一般都是针对年轻工人,而针对高龄农民或者可以大量容纳高龄农民的乡镇企业较少。

综上,如何解决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让农民尽快适应社会新的生存模式,从而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已成为关系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高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研究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解决路径。

2 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就业之路探讨

解决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政府和农民要共同努力,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缓解再就业困难的问题。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征地制度。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亟须完善。政府应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征地形式上,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留地安置”等方式。在社保资金的筹集方面,失地农民未能实现充分就业之前,政府应该发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另外,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金的发放方法,使土地补偿费用发放与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障相结合,补偿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同时,加强对土地补偿费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征地补偿措施落实到位。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有效需求,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09―201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全国乡镇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约为73.5%。农村城镇化立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已为小城镇建设打下了经济基础。

通过托达罗的迁移理论可知,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可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实现农村就业的机会增加。根据高龄失地农民的特点,探寻适合他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意义重大。以山东北部地区为例,食品加工业,化工行业、酿酒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失地农民,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有效的劳务输出,可以解决农民的结构型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根据戴尔•莫滕森等人的理论,在面临劳动供给和需求同时存在且存在工作搜寻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公布就业信息,组织技能培训,开展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矛盾。

(4)进行技能培训,发展规模农业。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民的集中居住,出现了大量的土地可供集中使用,这为发展规模农业带来了有利的环境。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集中的土地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规模农业。同时,对当地农民,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发挥其原有的优势,发展规模农业,节约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另外,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更大限度的解决当地失地农民,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5)发展社区服务业。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在容纳剩余劳动力,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作用巨大,并且某些服务业具有体力强度要求低,无须高技能或者技能培训较简单等特点。针对我国失地农民逐渐增加,尤其是高龄失地农民面临再就业问题凸显的今天,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相应服务业,以期解决其再就业问题。

利用服务业解决高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可以立足当地,通过园林绿化,家政服务,社区物业,物流配送,租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途径,发掘就业渠道,实现社会合理分工,更大限度的解决高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6)合理使用补偿金,鼓励自主创业。征地农民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在有利于长期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补偿金,进行相关的投资,并获取受益。另外,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针对高龄失地农民特点,可以鼓励在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周琳琅.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的路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1).

[2]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