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5 06: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尝试探析

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 21世纪以来 , 高等教育受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 同时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 , 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提高作为重要的教育方针 ,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开展与实践 ,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 然而国内高校当下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作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 并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 旨在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高校健康教育现状

1. 1 高校健康教育的成就 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数十余年来 , 取得了较大成就 , 目前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展开 , 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国家教育部门给予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充分的重视与支持 , 颁布了一系列大学生健康教育文件 , 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随着健康教育的展开 , 各地高校将有关文件与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 , 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 , 如开展知识讲座、宣传教育、咨询指导等。同时高校培养了一系列的专业健康教师团队 , 创建了一支专业互补、素质较高 , 相对稳定的咨询及教育队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 健康教育的收段更加多样化 ,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 , 各类心理健康测试软件被开发 , 为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了工具 , 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能够依据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而生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也发展较快 , 全年的体育课程已经在高校建立, 学生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1. 2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①心理健康多以咨询为主 , 未进行前期的教育宣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严重障碍时才会进行咨询服务 , 虽然高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上所做准备政策较多 , 并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等手段 , 然而发现、预防体系尚未完善 , 因此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不足。现代大学生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 , 且容易出现较为偏激的心理与做法 , 学校不能对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 导致他们以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 大学生进入大学或者即将步入社会时 , 社会角色及生活环境会发生较大改变 , 学习紧张、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差异引起的自卑或者偏激心理、恋爱困惑及就业压力等均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未得到完善的处理。②国内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尚不完善 , 无专业人员 , 教育人员只是凭借经验进行指导 , 未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 , 教育团队亦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队伍。国内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是医务工作者、心理学教师及教育工作人员, 而健康教育中心多隶属于学生处 , 因此在进行思想健康教育时 , 多是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 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约束。

2 大学生健康教育对策

2. 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是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重要保障 , 同时良好的素质可提高学生的抗压力等 , 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 , 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 然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仍然较低 , 学校要开设多种体育课程 , 对学生讲解意外事故急救知识等。 在加强对学生生理健康知识的讲解时 , 应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 近年来 ,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渐增多 , 导致学生易出现一些不稳定情绪 , 因此 , 学校要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转变学生健康观念。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的重要病症。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已经证明 , 不良心理情绪是导致众多疾病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比较模糊 , 且大多数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 因此 ,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 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②理论结合实际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竞争的增加导致学生竞争意识增强 , 心理压力加大 , 因此 , 进行健康教育时要结合社会现实 , 对学生的择业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进行引导 ,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③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及结构中占据重要作用 ,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关注与了解 , 并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 提高自我 , 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④培养学生的情 情感 , 提高自控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 , 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 , 提高学生克服空难的勇气 , 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压力 , 更加自信的应对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 , 要着重讲解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 , 注重学生的自控力 , 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等思想情绪。⑤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语

总之 , 对大学进行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当今社会的综合竞争能力 ,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时 , 要保证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时进行 ,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 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立平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8(3):19-23.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社会形象、大学生的发展设计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差距,并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立足高职院校之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简称“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内涵“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施加积极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什么模式来开展呢?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相信学生,大力提倡学生自助,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依靠咨询员、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三支队伍,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教育者全员参与、大学生全程受训、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职生主体地位,倡导大学生主动自助。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力求实现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教育者应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2.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确保教育者全员参与。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赖于教育者集体的共同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应尽职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从入学到毕业,做到大学生全程受训。提倡高职生自助,并非对其放手不管。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新生要进行以侧重新生活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的训练,大三学生要侧重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要贯穿于高职生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4.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工作机制建设和软硬件投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统推进。一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其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础条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等相应机构;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选派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并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保证必要的经费投091周刊入。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生人数、专业、年级、性别构成比例、工作开展情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保证固定、够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办公场地,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相应的测试软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

1.端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属于核心素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将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在将来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职业竞争。2.确保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具有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的参与性。如拓展训练、心理运动会、心理剧展演等心理类社团活动;二是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与互助小组,挑选热情开朗、具有助人意识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担任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同学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并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动向,如心理委员选聘与培训等;三是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针对经济贫困、学业困难、择业受挫等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立。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二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三是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立足学生心理实际,帮助其解疑释惑;四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做到校园环境优美、教风学风优良,对大学生心理实现潜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过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形成由“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制度和运行机制。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关注对象群体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素质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学校教职员工群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关注的方法内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精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应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为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苏坦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4期.

篇3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脊梁,是祖国重点培养的人才。但是,随着时展的进步,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其更加需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培养,注重做好其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并需要引起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探索更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支撑下活动更好发展是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大学生的发展不断努力。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不仅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极容易造成其未来发展的不良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学生“钻牛角尖”的情况发生。由于中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使得中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审视,寻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最佳之路。

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大学生的顺利成长与其息息相关,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也极为关键,二者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宗旨上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心理健康的思想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互补,在教学方法上又互通,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轻松,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矛盾,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避免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缺陷或者价值观取向存在扭曲问题。第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程,当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采用心理咨询或辅导进行的,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科学应对难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养成不放弃的精神。有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这类学生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进行心理治疗,就能够尽快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咨询或者辅导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节、健康月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传媒等新型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心理健康的良性方向不断发展,让学生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这就让心理健康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在教育中更具有指导性。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在心理学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该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师身兼多职,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或者推荐的方式组织一支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专业化队伍,通过一带一的教学模式,不断使队伍获得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专业心理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素质培训,让教师获得不断的进步,让教师将更加先进的心理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第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专业学科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上,高校的主管部门也应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高校才能全力发挥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成绩。此外,高校要注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修订,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与学分考核之中,让学生认真对待心理学方面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期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让学生从内心对于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让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生在高校之中的学习,随着其所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其只要具有较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能够让其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段义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尹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207-208.

篇4

1.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联系

普通教育是基于心,如果一个人心态正直,再加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所以说心理健康是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并不孤立,是相互渗透的、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心,两者看似很多不同,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交点的.

2.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的是人们要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事,面对压力不轻易倒下的过硬的心理素质,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

三、按照教育部号召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完善,网络也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接收着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影响,许多思想观念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然而,我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减弱,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也遭受着严峻的考验.现代大学生比以往更容易接触社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并不仅仅只有一小部分市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影响,对金钱看重,做任何事情都讲价格,都要讲是否对自己有利,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的只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却不再学会为人考虑.大学生活是很多学生首次学会独立生活以及脱离家庭与他人相处的机会,不管他们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都要学会独立面对,不管事学习上的问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要学会做出独立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自己的是非观.

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却往往没有适应这个转变,他们无法从以往的自我中心转移到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好友,与人交往却不知如何沟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排解……这样那样的问题让他们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如何在进入大学生活后,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融入集体,调节自己的心理差距感,找到自己适合的定位,培养正确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耐挫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踏入大学后的重要课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当认真总结以往的各地高等院校开展过的工作经验,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在这方面先进的经验,更深刻的体会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力图探索出更多更先进的工作方法,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发展.

2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内容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便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针对性的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学生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以及答疑咨询活动,最后达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心理品质,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疏解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交友关系、恋爱及择业等,最终达成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人的一生,总会需要面临困境.然而,困境与磨难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如何从困境中吸取经验,找到前进的方向并最终走向成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培养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首要的就是保持自己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不断在困境中吸取经验;要拥有和谐的人际交往圈,正确的沟通方式,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要拥有远达的人生目标,正确看待自己暂时的得失;要拥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保证自己乐观的态度.作为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新时期大学生,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正确面对得失、面对困境,随时保证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保证自己不会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心理问题.

3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由哪些因素导致

最近大学生心里问题越加明显,而且越是名牌学府,越是高学历,这种情况就越显著,先前有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后有马加爵谋杀室友,到现在是投毒事件等等,而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分裂等方面.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应当关注的问题.首先,好很多大学生感到学习有压力,却又没有学会该怎样释放压力,长期的生活、学习紧绷的状态让他们极易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家庭并不富裕,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经过相关调查,70%以上的贫困生感到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而这些压力给他们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却并不懂得该如何调解.

其次,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大学开始进入恋爱阶段.很多学生对情感问题的处理并不好,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据调查,高校学生犯案,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情感问题无法得到排解,学生长期为情所困,心理开始扭曲,有的人甚至走向极端,诱发大学生犯罪,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再次,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来自两代人所有的关爱,很多学生养成任性、自私、无责任感等不良恶习,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该怎样进入家庭以外的集体角色,遇到问题极其容易走极端,很多人甚至因为沟通问题产生暴力倾向.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极差,不懂得如何调节自身心理状态,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便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无法融入集体生活,长期以来,与人接触都会产生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单亲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从小养成浪费攀比,对其他弱势同学的歧视等不良习惯,长期以来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而言就尤为重要了.最后,由于近些年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要面临着十分残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毕业便面临着失业,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强烈缺乏安全感,很多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4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日常通过课堂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要通过生活的各种方式来教育,要懂得学生们的心里的想法,要了解学生们经常关注,愿意关注的一些事情,现在的大学生内心世界不容易被父母,老师甚至同学所了解,只有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更高年级的同学心里更为复杂,更需要心里治疗和咨询,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同的年级的同学的心里问题,这样的好处是更好的细化了不懂阶段不同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变化,能够积累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更称职的成为大学生心理上的灯塔,指引大学生们在健康的心理道路上,茁壮成长不断前行.

5加强领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各高校更应当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积极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帮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把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加强校领导的管理力度,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其次,选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高校教育的工作骨感,在编制等方面让工作者受到重视,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受到重视的成都.最后,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聘请一定数量的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即包括长期以来为人们更多关注的生理健康,也包括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身体、智利、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重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尤以心理素质为甚。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等。究其原因,恐怕与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培养做得不够,且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等不无关系。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人造环境”之中。进入大学后,远离亲友,生活环境突变,学习中的竞争对手比之中小学时更强,由此带来的理想的困惑、考试的焦虑、择业的迷惘以及交友的失败等,加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存在,使他们的自我优越感逐渐消失,心理失去平衡,有的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

第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会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在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的。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构筑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提供多种教育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这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如何在此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l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99"02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原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新形势下已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大学阶段是人生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学习阶段,学习、择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很多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感觉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忧郁不安,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据有关资料显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不良的心理问题象瘟疫在蔓延高校。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和发展状况。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讲座,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积极措施排解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适应环境能力差。尤其是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反差太大,高中学习有老师监督,学习过程基本有老师安排。而大学业余时间很多,学习靠自觉和主动,大部分大一薪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笔者在和他们谈话中感觉多数学生迷茫、焦虑,认为大学和想象中差距大,感觉适应能力差,情绪上造成波动和低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入校后面I临的首要问题,同班同学之间,同宿舍同学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而现实生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由于地区、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差别,导致个体差别也很大。城市学生一般优越感强、外向、兴趣广泛。而农村学生普遍内向,贫困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同学之间不懂怎样沟通和相处,缺乏宽容之心,有些遇事不冷静,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有些遇事控制情绪不积极沟通,矛盾压在心理,时间长了双方产生心理隔阂;有些学生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常有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内心困惑,无聊空虚,对学习、生活丧失信心。部分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解脱,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逐渐疏远,长此下去势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学生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制造了心理不健全的孩子,造成孩子成人以后的心理不健全。还有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绝大多数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对外交往也是依赖父母,孩子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导致成人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另外有些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不善沟通,少言寡语,不合群,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方面的困惑。升入大学校园后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日趋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使很多大学生渴望了解异性,渴望拥有美好的爱情,这本身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经验欠缺和恋爱观不正确,情感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感觉孤单、空虚想借谈恋爱寻找精神慰藉;有些学生因看到周围同学都在恋爱,就随波逐流,谈恋爱俨然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当然也有些男女学生因爱而爱,其中包括三角恋的、单相思的等等。很多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了生活的全部,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一且失恋就产生心理失衡,忧郁、嫉妒。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做出一些伤人、轻生等不理智的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对性知识、性行为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成为了一些学生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

就业压力增大。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随着专业方向、家庭背景等的差别,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面对激烈的竞争,或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或过高估计自己,受挫后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只看到社会阴暗面,对前途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烦躁、之中,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管理,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个主要依靠管理层通过完善校园内部各个单位的心理健康管理体制来完成,首先以寝室为基本单位,对问题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细致掌握,汇总到班级,班级有专人负责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期汇报各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各个层级之间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解决于萌芽状态,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

离家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由于经验缺乏,涉世不深,很多问题解决不好引发诸多烦恼,内心矛盾重重。很多同学成长中和父母缺乏沟通,又不愿把心事告诉老师、同学,心理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调节。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效、正规,学生就可以借助咨询排解抑郁。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心理疏通,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热线咨询皆可,对学生个人信息要采取保密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咨询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对大学生自我发展有利。

3、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团结友爱的作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高校要抓住这种优势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利用校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网络等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团结、互助的关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可以定期借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演讲、心理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开展工作,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宽松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我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4、建立高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现在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据多数,这些学生普遍欠缺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如果老师能够生活上多关心精神上多安慰,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不同程度的有所缓解。高校很有必要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门从事大学生尤其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好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区别于专门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也要重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优势,对这些教师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确保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肩负这一神圣使命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作为大学生自身,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够顺利的渡过美好的大学时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来自各方的压力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过强的心理素质,适应力、承受力、意志力、调控力、自信心等必须加强,要让他们明白要赢得未来不但知识、技能要具备,战胜困难的心理更应具备。因此,作为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让祖国的未来信心十足地迎接挑战,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汪风炎: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篇7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微信、微博等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世界的机会,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独立性较差,自控能力不强,所以有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心理方面的大量信息的冲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在“微”时代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加大关于微信和微博的应用,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传播方式,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和微信的使用范围仍然在不断的扩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人们跨入了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一大群体,他们所受微时代的影响更加突出,微博和微信虽然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负功能,一些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负性影响。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利用微博和微信的功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微时代大学生心理研究

(一)对新媒体存在心理动机

从微博客观特性与大学生个人主观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微博的使用中存在主观方面的动机,这是以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提出的。通过不断的交往,人获得不断的进步。微博和微信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扩大人际交往的平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从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不良影响[1]。

(二)对新媒介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从当前的新媒介应用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高校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微博和微信的主要传媒载体,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更新信息以及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新媒介过度的依赖问题非常突出,他们总是手里握着手机,低头玩弄,在休息的时间玩,在上课的时间也不能控制的使用手机,从而对其个人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新媒介保持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由于微博、微信等这些具有便捷性、新颖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的新媒介的兴起,极大的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敢于尝试和挑战,用这些新媒介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各样传播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活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微时代的发展[2]。

(四)对新媒介使用时间长、频率高

在高校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放松了学习的警惕性和紧迫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将其,从而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微博和信息等传播工具以其瞬时性和迷你性的特点而获得了大学生的喜爱,并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喜欢通过这些新媒介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乐于沉浸其中,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网,并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使用新媒介的时间比较长,频率也比较高。

二、微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一)将新媒介作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

微博和微信都属于公共关注平台,满足人们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心理需要是微博和微信的基本功能,大学生通过微博和微信不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同时还可以自由抒感,是大学生表达自己态度、看法和情感的主要场所。从当前大学生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应用状态和应用心理来看,他们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并且也对其有较大的依赖。鉴于此,高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式来利用新媒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通过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动态。但是据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但是却缺乏学生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其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官方新闻、通知,缺乏生活化,并且还比较生硬,学生们都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因此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访问。因此,建议高校官方微博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讨论或创意活动,借鉴一些热门微博的“编织”方式,保证微博高速、大众化、互动的特性,并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和互动,这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偏差、误区或者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对自己的状态和心理进行及时的调整。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防线,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安慰学生、疏导学生来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博心理咨询

对于那些被证实存在心理问题,并自愿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学生,需要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由于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去参与心理咨询就是心理上有疾病或者有问题,因此会在心理上存在难堪、自卑等心理,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形式会让他们觉得不知所措且难以接受,难以真正的甩开心理包袱,坦诚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微信或者微博的方式来网上心理咨询,这样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心理紧张感和障碍感,能够甩开思想包袱,展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5]。这样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而教育工作者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原因给予对症处理,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积极开设一些基于微信和微博平台的互动栏目,例如“心灵家园”等,在栏目中可聘请专业的辅导老师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和互动,并借此来引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康发展,并且还能够逐渐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和价值,摒弃错误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3]。

(三)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监管,形成良好的“微文化”环境

微博和微信中内容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对其中的一些转发信息没有一定的限制和监督,就很容易会传播一些非理性言论、或者虚假信息,甚至于诈骗信息等。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微信和微博等管理中积极构建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检举微博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形成微博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微文化”观念,并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更好的促进“微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保证校园微博运行的制度

高校应建立微博负责人制度,保证微博正常运行,借助微博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适时出台保证微博正常管理的办法和方案,对微博平台的管理、运行、信息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高校微博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结语

总的来说,微博、微信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日常工具,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采取正确的措施充分发挥其作为传媒新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兰田.“微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7):177-177,178.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02-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存在原因

2.1人际交往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内心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娇生惯养,学习上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且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又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2.2生活上的挫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2.3学习的变化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讲解,升入大学以后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有的学生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变得很大。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4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奋斗。学会正确看待失败,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建立充分的自信。用自信和兴趣去开启智慧之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自我的主人。

3.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技巧,正确对待交往树立正直形象,和人交往流露真诚微笑,努力善解人意。同时需要把握好一定原则,如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交际圈。

3.3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大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咨询与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心理辅导室,方便心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同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根据不同问题的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篇9

1.1在思想学习方面

他们聪明好学、刻苦认真,但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适应,往往其适应期较长或根本融入不到大学氛围之中。农村大学生在高中时期,他们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面,他们想通过考大学改变身份的愿望特别强烈.在冲击考大学的过程中,缺乏与人交流,业余爱好等等。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的现象一直影响着农村籍大学生。因而到了大学后他们往往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不像以往的农村大学生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而是表现出终于解放的架势,在学习、生活上放松警惕。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学习成绩前几名很少有农村大学生的身影。他们将越来越多的心思放了适应城市繁华生活上,使其越来越浮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农村大学生要比城市大学生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因为,在中学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活动相对单一。有的学生甚至对电脑的认识是将其当作游戏机,很少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所以,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

1.2交际沟通方面

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实诚、憨厚”,与他人交往不积极,农村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单纯,农村中家族、亲戚、邻舍间普遍存在的互帮互助、合作友好的社交风气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有较深的影响,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时普遍表现出真诚、善良、重情义的特点,没有城市大学生的复杂。但同时他们个人情感方面比较单一,喜欢将自己圈定在某一固定范围之内,尤其是对老乡、同学特别上心。他们之间非常讲义气,一般情况他们会相互促进、相互进步,但是也非常容易受外部影响,在群体中一旦有一人走向极端,多数人都会跟随其继续发展。此外,原来生活在农村,条件较为艰苦,没有多余的资金和精力去开展校外活动,更缺少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五光十色的校外活动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交友愿望,但是缺少交往方法,尤其面对异往更是害羞,不好意思,表现出讷言、呆板和群体性的内向性格。此外,农村大学生非常容易在集体活动中产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差距往往不敢参与同学间组织的外出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没有特长,在一些业余文化活动中容易产生自卑。绝大多数学校组织的“十大歌手”大奖赛等技能性较强业余活动中,很少有农村大学生的身影。但是,热爱集体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农村学生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因为农村大学生从小生活艰苦,经受过不少劳动磨练,所以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怕困难、热爱劳动、踏实肯干的品质相对突出。在大学里,社团林立,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等活动不断,集体生活丰富多彩。农村大学生因在农村落后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无一技之长,而城市大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业余特长。相比之下,农村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在风度仪表、人格魅力等方面处处不如人,从而产生孤独、嫉妒和自卑心理。他们想努力改变自己,但这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尊自强,不愿脱离集体的大学生,表现出被动的从众心理;自卑感强又不能调适的学生会出现封闭自我心理。

1.3适应能力方面

跟多数大学生一样,刚刚进入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也表现出要强,尤其多数都是原来学校的尖子生得到家长和学校的多重爱护。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一切都跟原来不一样了,自己又缺少相应的交际能力,所以根据观察,农村籍大学生一般适应能力较差。在强烈的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扭曲等。

2加强正面引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思想教育、经济帮助和心理帮助相结合。

2.1创造平台,树立农村大学生自信心

重建自信心的是克服农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主要从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扶持力度:第一,加大农村大学生学生干部人数.农村大学生踏实、肯干的特点,会帮助他们不仅成为老师的好助手,还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此外,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影响更多的农村大学生努力奋斗。第二,扩展与农村大学生的沟通渠道。农村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一般适应期较长,而在适应期往往会决定未来走向,所以在这个时期需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老师要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帮助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第三,帮助农村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很多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忘却原来的光环。在高中时,有高考的压力,使他们有了无尽的动力;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目标模糊了,而且伴随着新时期价值观的扭曲,很多人会自暴自弃。这是应当及时引导他们找准自身定位,只要自己努力奋斗,也一样会取得美好未来。

2.2关心他们生活,加强教育

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问题就是面对如何不受经济的影响完成大学学业。针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要及时解决的同时也要顾及农村大学生的“面子”,此外,还要在学生当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以前高考的压力,还没有太多地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和未来相联系,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比较模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抓住这个时机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将自身与社会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就需要我们实时关注他们生活,加强对他们的心里疏导。例如:有部分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宁愿放弃所有的贫困补助,也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困难。此时,我们就尽可能多的为其创造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财富。另外,还有部分农村大学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购买使用高档产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加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加强氛围的营造,通过第二课堂、教授座谈等形式营造出好学上进的氛围。

2.3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