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学知识

篇1

 

西方经济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三大特点,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各大高校经济相关专业的学分制教学中均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学大纲的教条化、授课方式的填鸭式、教学环境单一化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的固定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经济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CDIO理念概述

 

CDIO理念(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and Operate)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4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目标。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以及能创造性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国际化工程师。所以,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不谋而合。它不仅要培养“技能型”,更期望培养 “工程型”,侧重于创造性。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CDIO理念侧重于强调教师能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承担西方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型”的能力,更要熟练掌握经济师各方面的综合技能,并能加以创新。因此,基于CDIO理念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能否顺利实现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尤为重要。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说道:“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这才是高职教师理想中的模样。

 

从时间跨度来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学历程改革中必经的阶段,它强调教师学术知识的权威性、专业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讲授者,他们倾尽全力,按自己的方式“复制”学生;教学内容只是围绕教材,课堂枯燥、无趣;教学评估侧重于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考察 ……传统教学固然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但是在进入网络多媒体与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想要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已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

 

许多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经常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问起专业知识时,只记得“供给”、“需求”“边际效用”等少数名词。现实一次次地向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才是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所以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是新时代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新诉求。

 

三、CDIO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从“红烛”转变为“火种”。我们常将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作为高职教师更应该成为“火种”,而非“红烛”。“红烛”的事业是尊贵的,但“火种”的事业同样意义深远。CDIO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有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不能单单是“红烛”,而应转型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者和专业知识传授者兼具的“火种”。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西方经济课程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大都只能死记硬背,最终与我们所预想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而在CDIO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将 EIP (Ethics – Integrity -Professionalism) 即道德—诚信—职业修养与 CDIO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理念。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并点亮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渴望,而非一味灌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非“演讲者”,应鼓励学生去探索,在实践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伙伴,获取新知识路上的同行者,为其点亮道路,与其共同前行。

 

(二)从“权威”到“相互为师”。韩愈有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如今,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师可以获取更多西方经济学方面的资源,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不再具有知识的垄断地位,学生同样可以利用自媒体获取相关信息与知识。教师的绝对权威被打破,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教学方法,不必过于执着的维护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成为新时代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好帮手。

 

在CDIO理念下,原有师生关系格局将被打破,要求实现由填鸭式讲授到平等、互动式探讨学习的转型;由传统的师生分离状态逐步过渡到师生融洽状态,实现“相互为师”;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由原来的掌控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同时,高职教师在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整合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要善于利用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三)从知识的“讲授者”到项目教学的“设计者”。CDIO理念强调教育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转为学科知识和工程能力并重。这一变革意味着高职教师应由以前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转型为项目教学的设计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新一代两者兼具的“双师型”教师。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按照CDIO理念重新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可以将经济师应具有的能力逐级分解,并给出相应实现具体能力需掌握的课程内容。并且大纲设计还可以结合“微课”,实现讲授(I)、自学(II)、讨论(III)、练习(IV)、展示(V)以及角色扮演(VI)等六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不在被“绑定”在讲台上,枯燥地讲授理论,而是结合CDIO理念下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设计。在CDIO新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勇于创新。

 

当然,要成功实现上述转型,高职教师除了作为 “专职教师”,更要将自己转型为能巧妙进行课程设计的“工程师”。这要求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设计时明确其在经济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着重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地指导和帮助,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四)从“看重成绩者”到“效果评估者”。CDIO理念更加强调“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传统教学的评估标准中,教师更偏重考查理论知识,忽视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不仅能背诵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理解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CDIO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兴趣,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评估中,教师主要采用“一刀切”式的闭卷考试。而在CDIO教学模式中,采用形成性考核,要求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之前、学习期间和学习之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分阶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估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不仅要变革西方经济学的考核形式,更要在考核内容上结合CDIO理念。因此,CDIO模式下的考核内容由传统的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

 

四、结语

 

CDIO理念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与达标是实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成功运用CDIO 理念的关键。如何顺利实现高职教师角色从“红烛”到新时代下的“火种”,从“专业知识型”到“工程项目型”,从课程的“讲授者”到项目教学的“设计者”等一系列的转变对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这就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还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引导以及最终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工作中。

篇2

城市住房群租(以下简称群租)在中国不是一个新现象。2006年上海就开始打击群租,2011年打击群租更上升成为中国国家层面的行政行为。单纯从打击群租的范围由上海扩大到全国看,不难断言21世纪前10年群租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群租已经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常态选择。本文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群租产生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群租问题的根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群租的定义与危害性

住房群租是一个新名词,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基本内涵比较容易把握。根据上海市《关于加强居住房屋租赁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居住房屋应当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分门进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均不得单独出租;一间房屋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出租给家庭的,家庭人均承租的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居住房屋不得分割搭建若干小间,按间或按床位出(转)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从上海与国家的两个版本的规定看,群租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第二,缺乏独立的进出通道;第三,出租房间小于原规划设计。其中,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是群租最核心的内容,因为人均租住建筑面积过低是缺乏进出通道和原规划设计被破坏的根本原因。以人均租住建筑面积过低为特征的群租最明显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承租人房租较低,二是出租人租金极大化。但群租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承租人来说,群租的家具设施十分简陋,卫生条件差,房东只收钱不管理,居住环境比较恶劣;对邻居和居住小区其他业主来说,群租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因为单位建筑面积的居住者数量过多,会导致建筑物负载加大,物业设施设备负荷增加,不仅带来消防隐患,相邻业主的居住环境也会变差;特别是群租人员杂,流动性大,不仅可能扰民,更会带来治安问题。然而在危害如此之多、之大的前提下,群租在中国愈演愈烈,只能说明群租在现阶段的中国有明显的合理性。那种片面强调取缔群租的行为,对自住业主而言是狭隘的极端利己主义,对政府而言则是治标不治本的敷衍塞责。中国的群租现象远没有人们现在所想的那么简单。

二、土地财政是中国群租愈演愈烈的根源

理论上来说,群租首先应该与住宅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关。从城市住宅供求的基本原理(顾书桂,2010年)看,城市住宅供给分两种,即优质住宅和普通住宅;优质住宅供给刚性,提供效用的绝对额大,必须遵循市场竞购原则,因此与普通消费者的关系不大;普通住宅由于地基供给限制条件相对较少,供给弹性较强,从而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基本居住需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住宅只是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基本居住需求,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这是因为:第一,普通住宅也有生产成本,低于这一成本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激励厂商将普通住宅提供出来的;第二,普通住宅的建安材料可以由市场竞争性供给,但地基有可能因为政府垄断而使供给刚性,因此普通住宅的供给弹性是以普通住宅地基的供给弹性为前提的;第三,市场机制内在地使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因此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第四,住宅作为最大宗的基本消费资料,当其作为商品时,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群体规模是最大的。这四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完全依靠市场,消费者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能满足自己的基本居住需求的。所有消费者都能满足自己的基本居住需求的可能性与政府充分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特别是住房保障职能密切相关。市场比政府更能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推导出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不能下结论说市场能够完全取代政府的作用。相反,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市场失灵的局部领域,政府应该弥补市场的不足,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住房保障就是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提供住房保障,对相关消费者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这种提高是相对的,可以直接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在普通住宅市场的购买力,使他们由原来的买不起变为现在的买得起,也可以直接降低普通住宅的支付价格,间接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一样能够实现他们住有所居的最终目标。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具体模式选择,既取决于政府的主观决策和客观财力,更取决于基本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住房保障有一个最佳规模。它涵盖不能足额支付商品化普通住宅生产价格的所有中低收入消费者,因为政府提供住房保障必须依靠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在税率不变的时候,税基越大,征税额越大,反之则越小。由于面向普通住宅的消费者的基本居住需求是刚性的,而面向优质住宅的消费者的发展和享受居住需求是弹性的。这就是说,政府保障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在住房保障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政府从优质住宅消费者那里获取的财政收入因为优质住宅消费者规模的急剧收缩而会迅速变少,因而保障能力大大变小。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财政收支矛盾会迫使政府将住房保障规模限制在最优的均衡点上。当然,如果政府没有住房保障的压力,不仅意味着市场均衡点以下的中低收入消费者不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还意味着普通住宅的生产价格不再稳定,而会像优质住宅一样螺旋式上升,甚至比优质住宅上升得更快(顾书桂,2011年)。原因在于当代社会,政府不是垄断了土地所有权就是垄断了土地开发权(张俊,2007年)。作为商品的土地的市场价格越高,政府从中获得的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和行为税等就越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出发,政府也有推高地价从而推高房价的强大动力。当普通住宅市场价格由于政府推动而离开均衡点变得越来越高时,支付能力不足的消费者规模当然也就越来越大。对这部分消费者来说,基本的居住需求不能通过市场购买或政府保障得到正常满足,就只能通过群租的方式非正常地得到满足;对政府来说,由于摆脱了住房保障的制约,政府利用自身的行政垄断权力或垄断的土地所有权肆意推高房价而追求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无疑是土地财政的最典型形式。中国自1998年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以上海为代表,群租愈演愈烈,除了用土地财政来解释外,很难找出其他理由。#p#分页标题#e#

三、劳动力再生产萎缩是群租的主要恶果

群租无疑会影响群租者本身及其邻居的生活质量,但这些都属于表象层面和枝节方面的问题,劳动力再生产萎缩才是群租的主要恶果。群租首先影响城市移民的劳动力再生产。在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城市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汇合着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从机器大工业到生产业,推动着城市经济不断前行。在城市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不仅决定着单个生产要素的质和量,还决定着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在某种程度上,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可能比单个生产要素的质和量更重要。如果说国际间竞争虽然也包括资源和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体制的竞争。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体制、资源和技术的差异相对消失,城市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简化为人才的竞争,争取质优价廉的移民恰恰是城市人才竞争的重要内容。移民对一个城市而言,不仅代表着新产品和新技术,还可能代表着新观念和新思维,从而有利于在有形创新和无形创新两个方面推动城市站上国内以致国际竞争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制高点。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这种缺陷可能来自市场发育不够,也可能来自市场高度发育),移民的劳动力价值有可能在市场上得不到充分兑现,或得到充分兑现的时间太短。总之,尽管移民的技术和观念对他们所在的城市很重要,但他们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劳动力更新的最低需要,他们依然需要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群租不仅意味着移民没有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最低需要的住房保障,还意味着他们又被土地财政盘剥了一次。因为土地财政与住房保障缺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孪生的,土地财政引发的高房价同样最终会体现在城市住房的高租金上。由于群租低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居住标准,城市移民只能以萎缩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城市移民的增量越来越少,即使城市移民的存量规模不缩减,其素质也会大大下降。除了移民以外,群租对城市原有居民的劳动力再生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短期看,相当一部分城市原有居民会成为群租的受益者,因为他们不但住有所居,而且还可能有闲置房;他们不但不会受到群租的盘剥,相反他们还可以利用闲置房源进行群租来盘剥移民。然而从长期看,这种受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土地财政会让所有的普通住宅像优质住宅一样被竞购,伴随着社会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结果只会使社会房源越来越集中,有闲置房源的城市居民比重会越来越小,在某一个临界点上,城市原有居民终究会取代移民成为群租的主要客源,则群租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不利影响同样会落到城市原有居民身上,从而阻碍城市原有居民的劳动力再生产。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临界点,群租也可以通过恶化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而阻碍劳动力的顺利再生产,因为群租意味着高房价,意味着居民的过度储蓄,意味着居民的正常消费被压制;也意味着政府没有弥补市场缺陷,没有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没有提供市场机制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还意味着土地所有者榨取了过多的社会财富,土地投机盛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被扭曲。群租不仅导致国民经济畸形运转,更有可能直接造成国民经济的停滞。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再生产的外在环境遭到破坏,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在动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群租不仅是一个移民问题,也是一个最终涉及所有人的民生问题。群租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其可能带来的却是一个重大问题,即给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为了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群租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然而从目前来看,中国常见的头痛砍头式的片面取缔,不但无助于群租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片面取缔群租是徒劳之举

群租出现的原因是: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缺失,土地财政将普通住宅价格推得过高,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难以支付最低限度的居住成本。因此取缔群租的根本措施在于,将过高的普通住宅价格降低到相对稳定的生产价格水平,对基本具备市场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援助,以满足其对商品化住宅的居住需求,对基本不具备市场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则应由政府通过取消住宅商品化属性的方法使消费者居住的需求价格与公共住宅的供给价格实现衔接。然而从中国取缔住房群租与中国降低房价、建设保障房的时间冲突看,中国治理群租的方式是典型的头痛砍头式的片面取缔。因为中国打击群租行为的时间很早,上海是2006年,全国是2011年。然而中国住房群租现象泛滥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价停涨是2011年12月到2012年1月,商品房价何时下降则无法预测[1]。中国保障房建设更是漏洞百出(顾书桂,2012年),“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兴建3600万套保障房,前两年每年安排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鉴于2011年的保障房建设落实问题过于严重[2],2012年被迫调整为700万套,即使这样,资金问题依然是拦路虎[3]。本质上看,在政府不履行住房保障职能的前提下,片面取缔群租,不但不能根治群租问题,反而会使群租问题恶化。

第一,片面取缔群租不可能改变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居住需求是刚性的基本需求,消费者牺牲居住的最低标准选择群租本身就意味着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在不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片面取缔群租不会使中低收入人群转向基本合乎需要的住房。住宅市场不是慈善机构,居住环境的改善是以居住成本的提高为代价的,低收入的消费者无力支付更高的成本,当然就无法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所以摆脱群租的生活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第二,片面取缔群租不可能使房地产投资者得利。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买不起可以租。实际情况是,中低收入消费者如果买不起住房,就更租不起住房,因为理论上商业租赁价格就应该高于市场购买价格[4]。片面取缔群租当然不可能改善消费者的居住环境,即使假定能够改善,它对房地产投资者的利益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同样的闲置房源,如果入住者减少,房屋租金的总量也相应减少了。群租固然对消费者是一种伤害,但对房东却是利益最大化的一条途径,它会榨干中低收入消费者口袋里的最后一块铜板。

第三,片面取缔群租会间接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片面取缔群租的后果,是群租以更偷偷摸摸的形式进行,或是中低收入消费者特别是移民远离这座城市。处于非法状态的群租对中低收入消费者而言更是一场灾难,因为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应有权益更加得不到保障。中低收入消费者远离这座城市,不仅意味着以城市移民为代表的人力资源流动的失败,也意味着这座城市经济效率的损失和这座城市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这座城市的居民生活成本在经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后最终也会上升。最典型的是,每逢春节期间,由于大批农民工返乡,中国大中城市的一般用工成本都会大幅度地上升。所以那种认为强制城市移民增加住房消费有利于刺激当地住房租赁市场的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p#分页标题#e#

第四,片面取缔群租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至今还是一个二元经济国家,过剩劳动力还没有完全从广大的农村转移出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农业现代化改造的难度越大,中国越难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现代化。中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最大限度吸收,离不开城市对农民离开农村土地的支持。片面取缔群租,将把农民从城市赶回农村,实际上是开历史的倒车。

五、大中城市的保障房建设是解决群租问题的关键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普通住宅价格急剧上涨,中国的住房保障问题已经激化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与此同时,城市的集聚效应越明显,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越强,普通住宅价格越偏离均衡水平,因此中国的群租问题实际上是与城市规模成正比的,即城市规模越大,群租问题越严重。因此,大中城市的保障房建设成了解决群租问题的关键。然而从目前来看,大中城市的保障房建设不容乐观。

首先,保障房建设受到住宅投资者的反对。在理论上,住宅投资的对象都是优质住宅,普通住宅因为供给富有弹性,增值潜力有限而且风险大,通常被放弃。然而在中国,由于住房保障制度缺失,土地财政将普通住宅也变成了住宅投资对象,甚至变成中国住宅投资的主要对象(顾书桂,2011年)。普通住宅价格依靠政府对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的垄断,不仅可以有稳定的预期,而且可以稳步上涨,这种政策收益比投资优质住宅的有风险的市场收益诱惑大得多,中国因此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炒房市场。保障房特别是大中城市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势必将原已炒得过高的普通商品房价打压下来,从而使得那些普通住宅的市场投资者丧失收益兑现的机会。在中国,普通住宅的供应规模远远大于优质住宅的供应规模,相应地,普通住宅投资者的规模也远远大于优质住宅投资者的规模,普通住宅投资者的激烈反对是中国大中城市保障房建设的重大阻力之一。

其次,保障房建设受到地方政府的反对。群租直接起因于城市高房价,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住房保障制度约束的土地财政。作为土地财政的主要受益者,地方政府当然构成保障房建设的最主要反对力量(顾书桂,2010年)。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反对,既与土地出让收入可能流失有关,更与土地出让价格可能大幅度下挫有关。因为保障房建设不会允许地方政府以市场价格拍卖住宅建设用地,曾经的巨额土地出让收入会一去不返;保障房建设必然会冲击现有的普通住宅投资,普通住宅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势必带动普通住宅价格的下行,从而使普通住宅的土地出让价格也大幅度下挫,这又会让地方政府手中的住宅储备用地贬值。鉴于地方政府是保障房建设的主体,保障房建设对其自身利益的损害足以使它们即使不公开反对保障房建设,也会在暗中消极怠工甚至破坏全国保障房建设的整体规划。

再次,保障房建设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反对。在住宅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住宅用地价格的高低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利润其实没有什么影响,至少没有大的影响。因此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重要的是住房建设本身,至于住房是商品性质的还是保障性质的,并不重要。然而在过去十多年中,由于土地财政的支配,中国住宅市场始终处于失衡状态。伴随着住宅市场价格的一路猛涨,中国住宅用地价格也一路飙升,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不仅获得了房产开发的平均利润,更获得了地价上涨的巨额收益,中国房地产领域成为过去几年中国富豪最集中的诞生地。保障房建设虽然不会妨碍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平均利润,但房地产开发商会因为地价上涨收益可能的损失而下意识地反对保障房建设(顾书桂,2012年)。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基于创新创业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探索,能够在创新创业指导思想下,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新时代下的使命,而专业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所以在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当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即为创新创业教育,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持续推动高校的进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1]。通过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发展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能够实现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理论、专业技能等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西方经济学理论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落实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要求,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对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发展

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经济学思维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有效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发展,更加侧重了对学生开拓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2]。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在融合之后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

二、当前我国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未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践环节仍需细化

当前高校结合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趋势,在实施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实现实际岗位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教学目标性不强,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创业[3]。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未规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致使实践教学工作层次不明显,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达成各项小目标,因此无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教学成效较低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关键引导者、组织者即为教师,所以师资团队的建设状况会对实践教学成果产生影响。当前很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虽然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但是欠缺对企业运作、市场经济情况的掌握,整体专业能力不达标,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实践指导,阻碍了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教学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当前高校开展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涉及多方86面的知识内容,知识覆盖面广且综合性较强,这就提高了实践教学设计的难度。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不能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当前高校普遍缺少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条件,致使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成效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4]。

三、创新创业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要制定明确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各项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做好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当前高校应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保证学生在具备良好经济学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潜移默化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5]。此外,高校所制定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拥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导向作用,同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相吻合。据此,要求高校应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参考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选取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由此确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实践教学任务的达成奠定基础。整合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做好实践教学设计工作,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长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受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经济学理论掌握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实力,为学生顺利创业、就业提供保障。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重难点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教学重点、难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保证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结合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形式,科学整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6]。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落实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时,要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创新创业品质。教师对此要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秉承分层推进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进行自主训练或分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提高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7]。基于重点分明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有序落实实践教学活动

为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成果,高校应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此,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非常重要,要从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等角度入手。首先,高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专业、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适当增大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掌控好实践教学重点,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应为市场博弈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应为企业经营实践教学。其次,还要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应围绕实践教学主题,将研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整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训练[8],同时在考核学生实践学习成果时要注重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考核的整合,给予学生客观评价,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所收获。再次,应构建同西方经济学课程相吻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基础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教育三大模块。高校要创设良好的实践锻炼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主题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以同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生产活动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培训教育,通过实地学习和参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新创业综合实力、逐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结语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创新创业确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设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重点、难点,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有序落实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牛秀敏,胡亚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2):63.

[2]艾志红.创新创业视域下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11):30.

[3]刘加林,周卫军.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3):107.

[4]熊艳.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115.

[5]洪柳.高校西方经济学原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81.

[6]张雪绸.基于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5):8.

[7]刘旺霞,罗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0):79.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概述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11门课程之一,是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在本科教学阶段必修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一般高校开展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与西方经济学在国外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科必修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还不够成熟,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抽象;数学化倾向严重,忽视理论的定性分析;缺乏与中国经济实际的结合运用;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足;缺乏适用教材等问题。如何才能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回顾相关教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注重“教”的改革和“学”的动力,强调“教”、“学”配合,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相关文献综述

袁灵、王朝阳(2011)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提出发挥多媒体教学法来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等有效途径来改革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张继鹏、张家来(2008)针对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庞大复杂,提出用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易混淆概念的比较和理论与实际相比较的比较教学法来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达到激活思维、突破难点和传导方法的作用。卫华(2010)从处理好几个关系的角度,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培养研究性人才与实用人才的关系,基本教材的使用与借鉴其它参考书的关系,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的关系。李博(2011)从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指出教材建设还存在缺少评价、理论陈旧、体系不全,语言生硬,缺乏中国特色等诸多缺陷。宋宝莉(2011)从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角度,提出引进案例教学,既能打破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又能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成为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李冬艳(2011)针对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经济学教育本土化。

从上述文献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改研究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毫无疑问这些方面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多是围绕教师“教”的方面,对如何发挥学生“学”的方面探讨不多,更没有强调二者的统一性,只有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三、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1.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行教改,提升授课效果

这里着重指出教师在教改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的教学和数理模型的推导,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完善教学内容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开设“重点各异”的系列西方经济学课程。用教学大纲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主要选择主流基础理论,本科层次在适当加深难度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前沿理论和不同流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如以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为主,宏观经济理论教学为辅,微观经济理论重点讲解供求均衡、弹性理论、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理论。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外,还补充非主流学派的介绍和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的观点1。其次,联系各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课时量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侧重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的内容;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不对称信息理论和对策论的内容等等。

在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如何对待数学工具,要依据学生的情况以及专业特点来定。对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可以只使用图表等最简单的数学工具,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集中精力在经济学思想的阐释上;但对于金融学等专业,由于后续的专业课以及职业特点对数学工具要求较高,应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增加数学工具的分量。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上,完善已有的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商学院于上世纪20年代首创和倡导的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引导,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并试图寻求答案,作出决策的过程。经济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打破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局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时,对于每一种价格歧视,教师可以列举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价格歧视的影子,有的学生还会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商品的卖方,那么如何才能合理运用价格歧视来赚取更多的利润2。在讲价格理论时用“情人节的玫瑰贵吗?”。在讲机会成本时,用“一女二嫁”案例,在讲外部性时,用“退耕还林”案例等。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在教学手段上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教学,个性化的学习和分组教学,教师在线答疑,运用网络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沟通。

(3)选择西方经济学课程适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一般选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此教材也是教育部推荐的财经类核心教材,单从教材本身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此教材某些章节的难度不亚于国外的中等教材。因此,对初次接触西方经济学的本科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外,该教材强调模型,对经济学思想和原理的强调明显不足。相对来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应该比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更适合学生情况,且作为初级教学目标的教材,其经济学思想的阐释和经济学原理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运用的内容要好于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3]。

2.完善考核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教得再好,学生不学,一样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教改措施除了教师“教”的方法外,应该还要重视学生“学”的措施。这里着重提出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发学习兴趣。

(1)完善考核制度,外在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考核体系既要包括期末闭卷笔试,又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4]。期末闭卷考试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加大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的比例,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严格考试纪律,断绝学生作弊念头,驱动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必须通过严格、有效的监考以端正考风,再结合教师“教”的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激发学习兴趣,内在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除了前面提到的完善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更新适用教材等措施调动学习积极性外,还可通过延伸课外阅读、增加与教师的交流来增强学习兴趣。比如推荐阅读一些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等散文小品式经济类文章以开阔视野。也可借助于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通过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经济学学习网站,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体会经济学分析的精妙和乐趣[5]。

总之,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4):153-154.

[2]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52-54.

[3]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86-87.

[4]卫华.《西方经济学》教改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北方经贸,2010(6):136-138.

篇5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3-02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1.

[2] 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12,(7):14-17.

[3] 袁灵,王朝阳.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7-228.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6日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因其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的全体老师,在共同组织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向全校9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针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全体经济系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统计分析,集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课程难度方面。调查发现,58%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太抽象,特别表现在微观和宏观的部分章节,如“一般均衡理论”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感觉很难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调查中,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选项上,有高达64%的同学认为是内容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42%的学生认为市场结构理论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大概能够验证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该课程最终考试分数的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期末成绩达到90分以上,并且虽然总体的及格率在86%以上,但仍然有14%的同学没有通过第一次考试。此外,还有47%的学生希望将考试形式从闭卷改为开卷,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写论文的形式来代替考试,而有24%的学生希望提高期中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难度的认识。

(二)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虽然有59%的同学做到了课堂认真听讲和39%的同学做到了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但仅有3%的同学做到了课前预习以及8%的同学做到了课余时间看相关的参考书;这说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还不高。此外,49%的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的同学几乎能把书本上的作业全部完成,24%的同学几乎把精品课程网站上的题目都做了,但是也有18%的同学没有做过作业。在课外时间,有40%的学生会通过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36%的学生会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这说明,我校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以及在开阔学生视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学评教”方面。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方式以及老师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利用方面,4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还是相对满意的,33%的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18%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但仍然有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是不满意的,其主要表现在讲解的太浅,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有28%的学生认为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受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仍觉得网站资源还是太少,有待于改进;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的利用方面,有32%的学生会在该平台上与授课老师经常交流,47%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在此交流,但也有21%的学生与老师在此平台上几乎没有过交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41%的学生最看重课堂讲解的内容选择,40%的学生最看重案例分析,而关注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学生相对较少。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57%的学生认为增加案例教学,但也有9%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另外,在对案例的选择方面,有20%的学生认为案例太过陈旧,应该及时更新,有35%的学生认为案例很贴切生动,还有16%的学生觉得应该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身边案例,这反映了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较高关注热情。最后,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37%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业难度太高,29%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一,20%的同学认为对作业批改与评价不够,16%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太多。可见,广大学生对我校老师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等方面,少数比较优秀好学的同学还是感觉不满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点。

(四)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及学习效果上。对于嘉兴学院现在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38%的同学认为其体系严谨逻辑性强,31%的同学认为其内容分析深入,仅有4%的同学认为其案例生动,甚至还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用的案例不够代表性,或过于陈旧。另外,有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日常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有27%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省略一些内容,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调查中,有41%的学生希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讲课,有26%的学生觉得只要是讲师就够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48%的学生了解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6%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但只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学生对我校教材选择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教材中的案例部分,还有待提高。因此,编写一本新的西方经济学案例集,就非常必要了。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实际,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自身的因素。作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一体,形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该课程从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庞杂,流派众多,在每一章中的概念都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其知识的涉及领域相当广,既有微观原理又有宏观解释,既有实证分析,还有规范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且比较抽象,虽然经济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还是显得相对困难的。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性涉及到数学的表、图、公式的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习惯。但是,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来严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受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也较大,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学生一般也只是注重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记忆,不会去全面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没有能够将知识形成体系,也不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学得过死。另外,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高中时期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更加缺乏兴趣。

(三)教师的因素。学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专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没有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释并分析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授,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较少,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错觉。此外,在对课堂气氛的掌控上,一些教师授课生硬,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问题。

(四)教材的因素。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为材。并且,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做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讲解。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太过广泛,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鲜活的案例做支撑。还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相对陈旧,有点不合时宜。另外,教材版本太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都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这使得缺乏亲切感和认知感,并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适合解释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因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师生之间的教学脱节,缺乏互动。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多媒体的进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很多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在台上不停的讲理论、做PPT演示、播放视频,信息量非常大,使得底下的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认为老师PPT中展示的全是知识要点,前一个刚记好,老师好几张PPT已经翻过,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老师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很累,然而,学习效果却非常一般。在课程考核上,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侧重于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察。

三、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嘉兴学院全体经济系的老师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献言献策,结合嘉兴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完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删除和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专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安排,例如,对学时安排是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学时越多,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应该越多。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重点讲解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章节,例如对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可以多讲讲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多讲讲国际经济学的知识等。

(二)引入案例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突出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尤其应该选择能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和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对国外案例的选择,也应该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并做到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案例选择还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这种多样化案例导入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也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

(三)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学校较早开发的学习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补充,该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进行答疑,实现网络化办公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功编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这里,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五)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办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应该只是强调记忆。在过去,往往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就评断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在此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做题训练,就容易考取高分,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知识又会很快忘记。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为此,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结合嘉兴学院的实际,我们在引入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又创新引入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考核,包括通过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短学期的实验、实训的分析报告、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等,进行多方位的测评与分析,最终确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引入多种方式的考核办法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是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能够逐步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本飞.《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6-03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是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比较难,不易理解,期末考试不及格率相对较高。这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密不可分。与其他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相比,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数学计算与数学模型,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数学的分析工具,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弹性与刚性分析以及边际增量与总量分析等工具。正是借助于数学这个分析工具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相对比较严谨、逻辑性非常强。经管类学生以文科生居多,其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心生恐惧,再看到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自然会对这门课丧失信心。

我在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直注意探索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最佳结合方式。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既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这种分析工具,不会总是心生恐惧,又要让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浓厚的兴趣,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才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初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我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学的数学化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他系统地使用数学方法对厂商理论以及单个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此后的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进入数理化阶段,大批数学家以及学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家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在他们看来,数学语言可以将模型的前提描述的非常清楚,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可以推得人们直觉不易得出的结论等。当我们去学习西方经济学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对于本科生来说,主要是微积分、概率论等高等数学知识。西方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边际分析,从数学计算的角度看就是函数的导数问题;最优化分析主要应用的是函数极值运算;IS-LM模型的均衡使用的是初等数学的联立方程求解。这些数学知识其实不难,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高等数学足矣。只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基本的微积分计算没有掌握,看到西方经济学有数学计算就被吓倒了。可以说,数学基础越好越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笔者曾经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发现这些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显然要优于文科生。有人说数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行话,能否使用数学是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区别,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在高等数学上下工夫,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怎么可能学好中高级的西方经济学呢?

二、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

在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思路。一种是任何数学推导、数学模型都不介绍,只介绍理论,这样经济理论有失严谨,学生理解不透彻;另一种是针对任何一个理论,过分关注其数学推导,不去阐明理论本身的含义,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上成高等数学课,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非常枯燥,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经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马歇尔反对过度的数学化,在阐述经济理论时他尽量采用举例的方式,如果必须用数学,他便将这些数学推导放在附注中。他不想因为过多的数学使经济学失去原有的魅力。国内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学教授在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时,同样以案例为主,数学推导为辅,课程生动有趣。我们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也不能只关注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应当重视的是经济理论的实质。教师应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之生活的实际去描述经济理论的含义,而不是一味推导模型,当然一些图形和模型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就要讲解。比如说在讲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时,先告诉学生为什么开始成本的增加是缓慢的后来急剧增加,还可以讨论总成本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增减以及其二阶导函数的正负取值,以此确定了短期总成本函数图像先凸后凹的特征,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但是不管如何讲解都不能撇开总成本函数变化的原因单纯做数学分析,这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脱离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公式等都是数字游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注重数学模型的使用

数学模型是对经济理论的抽象、简化,是用数学语言对理论的描述。它可以表现为用字母、数字或者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者不等式,也可以以图表、图像等描述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西方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学模型,如蛛网理论模型、供求模型、古诺模型等。在经济命题、假说的推导过程中使用数学模型,可以使表述清楚、层次分明、提高效率,有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应用数学模型时,一方面要注重假设条件,不可以照本宣科。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纪人”的假设与“完全信息”的假设。“经纪人”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要给学生讲明白这两个假设的含义,也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完全信息非常困难,我们的所有行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二是每一个理论的具体假设。比如需求定理离不开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个假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要求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是为方便理论的推导,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揭示了一些市场运行的机理以及一些重要变量间的关系,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思路。教学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以后,也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比如春运时火车票的一票难求现象实际是供求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政府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实际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学生对身边的大小事都可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从而形成经济学思维,达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四、使用案例教学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对理论的描述即使加上数学模型的推导,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用案例来阐明经济理论的含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应该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供求定理时,引入北京儿童医院挂号难这一案例,引导学生用供求定理分析原因。学生会看到医院的专家、医疗条件是相对稀缺的,而看病的人非常多,但是挂号的费用相对比较低,导致一些号挂出来后卖高价形成所谓的黄牛市场;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除了要讲清楚概念的表面意义外还要讲清楚其引申含义,让学生明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理性的人应当选取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去思考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哪些,估算四年的学费、如果不上学四年间可以取得的收入,让学生去比较大学毕业以后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孰大孰小,由此得出大学到底值不值得上的结论。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实例的引入,既解释了理论,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首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相关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其间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作进一步的推导和说明,最后再通过理论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将会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J].职业教育,2012,(7).

[2]王博.经济学教学化的教学启示探究[J].中国商界,2009,(11).

篇8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为中国经济学界所接受和倡导,西方经济学成为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教好这门课,怎样将西方经济理论融会贯通,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变外来为我用,既保留西方经济学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和课程相互衔接,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探索与西方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系统庞大、逻辑性强

目前我国高校所讲授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出发点,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为中心,通过个量分析,来探讨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才能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以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为基本出发点,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逻辑性越来越缜密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日益庞大。从学科类型看,既有理论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又有应用经济学,如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既有传统经济学派,如剑桥学派、旧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又有现代经济学派,如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从影响力的角度,既有主流经济学,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又有非主流经济学,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等。虽然不同理论流派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各理论流派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甚至有时还不能有效地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分歧与相互借鉴中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在政治学、伦理学、数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而且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这些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尤其是与行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融,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心理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这些也都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2.理论中数学的支撑性强,模型多

西方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有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抽象性使得数学在应用到经济学中时,能够利用数学中简单的数字或字母来表示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这就使得复杂的经济现象可以被抽象化成简洁的数学模型来加以研究。严密性使得数学在应用到经济学中时,能够使经济学借助数学这一工具,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如此,数学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性较强。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

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覆盖面之广,涉及知识点之多,比其他课程都更胜一筹,如果认为微观部分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更好理解的话,那么,宏观部分就较抽象较难理解了。虽然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上也频繁出现,但作为大学生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和实质问题,却不那么容易,尤其是现在的大学年龄总体偏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因此学生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

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经济理论尚未成熟,争议较多

不论微观还是宏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现实情况都是密切相关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尚缺乏系统严密的经济理论科学体系,我国还没有像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这种影响深远的大经济学家。因此,从经济学教学角度看,既要“拿来主义”,又要“实用主义”,教师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

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对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这种情况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4.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面窄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图形、表格和数据,而且还需要补充案例,才能让学生切实领会书中的原理。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老师还在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画图、抄表格和写公式上,没有时间来讲案例和补充书本以外的信息,造成课堂信息量少,枯燥、乏味,理论联系实际差,教学效率低的局面。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加强经济学方法论在教学中的讲授力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讲解,如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溯因、归纳与演绎方法;影响到人之行为的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考虑到时间因素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还有涉及经济存在状态的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以及判断经济“量”和“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论中的问题在给学生讲解基本知识点时都应该尽可能地详细介绍,以便于学生掌握。

2.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很强,如果实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灌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实际意义、没有用处,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当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此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而且在选择案例时,要尽可能选国内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小案例,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理解和领会。因为西方经济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热,教材主要是翻译国外书籍,所以即便书中有一些案例,也多是以国外的为主,描述的内容离中国国情较远,使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尽可能选择国内案例,并且由于课时的有限,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理解和领会经济学原理,在穿插案例时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例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告诉学生,当他们选择了上大学时就放弃了就业,因而大学期间就失去了四年就业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最大收入就是他们就学的机会成本。而使用这样的案例就要求老师自己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

除了多补充案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使用提问式教学,在讲述经济原理之前,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时间,应指导学生多做习题,因为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多做习题,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和数学分析法之间的关系

模型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既有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概念,还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图表曲线。如何处理好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专业及学时安排等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对于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来讲,应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上。但是,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的同时,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免去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数学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涉及的数学并不复杂,而该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这时学生己经学习和掌握了高等数学中有关微积分方面的初步知识,有了相应的数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是经济学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用数学来表达和论证经济理论具有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等优点。许多经济理论是在数学推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理解了具体的假设及数学推导过程,才能更容易更准确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本身,通过此过程还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分析不可或缺。

4.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它会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技术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其中,数学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采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可以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常常发生矛盾。上述教改在具体实施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如进行案例教学可能会导致基本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提供某种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灵活的自主学习。

本研究拟探索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引入毕博平台,为西方经济学提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使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

教学比较研究

毕博平台是一个具有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的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毕博平台创设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这里将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进行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指定的教材制定PPT或者通过板书,通过语言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通过平时问答、期末考试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地点仅限于课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即使有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互动环节,也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院校的教学课时为64个课时,需要完成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多数教师只是疲于完成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只让他们被动地去接收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很容易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毕博平台教学

毕博平台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优势:教学活动不再受到传统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也可不必遵循固定的教学速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速度。毕博平台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学习目的的开放性、评价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只需要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指引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在毕博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线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是极其丰富的,各经济学流派观点不一;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很难用单一理论知识进行完整解释。这些知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很难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完成,而通过毕博平台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相关知识,讨论经济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基于毕博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遭遇课程内容多而课程时间少的难题,大多数教师只能疲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毕博平台教学将西方经济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沟通,学生兴趣小组实时在线讨论,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兴趣及解释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以毕博平台为辅助教学工具,就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考评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改革

西方经济学教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应该覆盖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内容,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对象为个体经济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需求与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根据商品的价格购买商品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在成本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又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对象为经济总体(通常以国家为单位),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是以实现无失业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核心。

上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在传统教学中完成,但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多、理论强、流派杂的特点,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经济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

(1)可以在毕博平台中放入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做笔记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认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如仍有问题,可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很紧密的课程,其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但课堂中由于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只会对一部分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可以在毕博平台以讨论的形式列举出一部分经济现象,让学生自己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兴趣。

(3)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通常都只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讲解,如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国民收入决定论等,很少涉及到经济理论的前沿问题,如不完全信息理论、博弈论等。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毕博平台中完善,这样可以完善学生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4)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经济学,其理论的完善有利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如货币政策与货币银行学,财政政策与财政学,这样相关课程也可以在毕博平台中进行链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2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大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都有意的将讨论环节删除,整个教学课程都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枯燥无味。毕博平台可跨越时空界限,教师可以通过毕博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很紧密的学科,经济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案例教学。如在毕博平台中由教师提出经济现象,由学生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如微观经济学中供求理论,在这部分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供求理论来解释我国房屋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理解为什么房屋价格越涨消费者越买,跌时反而不买。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用边际效用原理来解释婚姻生活中的七年之痒,解释为什么钻石的价格高于水的价格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介绍我国2008年的经济形势和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及美国次货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是如何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行转化为债务危机的,并介绍各国在面对经济问题时是如何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及效果如何。这些内容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无处不在。

(2)比较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理论内容不同,但使用的分析方法却大同小异。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很多变量,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似的。如边际效用、总效用、平均效用;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比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方法与分析生产者均衡的方法、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完全垄断的短期均衡等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中的三大模型。这些内容的分析方法相同,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进行列表,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发现规律,较轻松地掌握这门课程。

(3)讨论式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很少有西方经济学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但讨论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也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首先将学生分组,并将讨论问题放在毕博平台中。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供求理论讨论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困境;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我国的犯罪行为,并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讨论怎样降低理性人犯罪;结合生产者行为理论讨论分析我国高校扩张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讨论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使用及带来的效果。在线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辅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西方经济学毕博平台建设

毕博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但是教师应该注重毕博平台建设,完善毕博平台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内容:

1.提供与教材相配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也可供课后上网自学,深入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提供配套的习题和试题以构建在线测评系统,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

3.以讨论区的形式供学生对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经济问题开展网上讨论;

4.提供现实中经济学案例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5.提供经济前沿理论资料以及各经济流派代表人物和观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

篇10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南阳理工学院;调查结果

作者简介:王阳(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7-02

一、对经济学教学调查的基本状况

笔者选取南阳理工学院作为调查点,因此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南阳理工学院学生的经济学教学状况,也能够揭示出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次调查对象是南阳理工学院的10个系、7个院的学生,样本数量为110份。从性别来看,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2.1%、女生占47.9%;从年龄来看,在17―20岁之间,70%的是大二学生、30%是大三学生;从专业来看,工科专业占70%、文科专业占30%。

本次调查是随机调查,所用问卷由30道题构成,涉及到经济学微观和宏观领域的有10道题、经济基础领域的有7道题、对经济学教学要求的有5道题、对经济学教学应涉及的内容有3道题、对经济学教学方式理解和要求的有5道题。每一个问题均有4个答案选项,大部分是不定项选择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经济表现出一定的关心,也认为学习经济学有利于就业,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仅仅从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相关的经济信息。非经管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力为30.1%,与经管类学生的正确率相比处于较低状态。有88%的学生认为经济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知识正成为人们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但是,现阶段学生特别是非经管类学生的经济学知识仍然非常贫乏,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不相吻合。

二、对经济学教学调查结果的分析

1、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和没有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被调查的非经管类专业中有2个把《西方经济学》作为选修课目,这在南阳理工学院占比很小。通过比较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和其余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到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占22%,其余78%均未学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对经济的认识比未曾接触过的学生的正确率明显高出很多。学习《西方经济学》班级的平均正确率为56.8%,与未曾学习的学生之间平均分出现了16.3%的差距。在具体问题上,一道关于GDP定义的宏观经济领域问题,差距竟达到41.3%。虽然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还没有学到宏观经济领域,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因为学过经济学的学生多少理解和掌握了经济学的思路。还有一道“医生的收入要比农民高的原因是医生稀缺”的问题,差距达到了36.9%。这是因为未曾学过经济学的学生不理解“稀缺性”这个经济学基本概念所导致的。

2、关心程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与对经济的关心程度密不可分。成绩最高的24人中,有23人回答关心经济问题,均认同学习经济学会对现在和将来有好处。其中,答“非常有用”的有19人、“也许有用”的有5人。相反,成绩最低的20人全部回答对经济“完全不关心”或“不怎么关心”,还有回答学习经济对现在和将来“没有用”的有7人,回答“没有太多用处”的有11人。对经济的关心程度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关心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关心程度低则成绩差。

3、对经济学教学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平时考核的比重应占50%以上,甚至有10%的学生认为应为100%;100%的学生认为应在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加入发达国家经济案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问题及宏观政策;98%的学生承认要讲述经济理论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应该介绍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学流派。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教学中应由教师讲述、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但是否由学生作专题报告这一选项中,支持者仅占5%。从接触过经济学的学生调查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大家认为现有的教学体系设置不适应时展。还可以看到,工科和文科背景对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解程度的影响,比如:南阳理工学院非经管类开设经济学的两个专业――外语系和土木系,土木系的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掌握要远远好于外语系学生,甚至在一些微观问题上还要高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这是因为数学在经济学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分析工具,所以,对工科和文科背景的学生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三、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律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但目前我国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很少开设经济学课程,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经济学教育到了大学还不能普及。这样的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极不匹配,今后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个人生活的需要。科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学习经济学,这样可以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一位在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同行曾经说过:“你现在可以不懂经济知识,但在以后能看得懂经济现象就好。”这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作用最为深刻的总结。张维迎教授也曾说过:“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或许你并不想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四、建议加强各专业经济学的相关教育

1、把《西方经济学》设为非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选修《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对经济现象都很感兴趣,课后还会提问很多关于股票和期货等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写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并用经济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应该至少把《西方经济学》开设为选修科目,进而促进和加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的相关教育。

2、明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系别合理改善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对于非经管类学生,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不需要过于深入,相对浅层化一些即可。作为他们的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要坚持“新”的原则,要能及时、灵活地反映学术前沿的内容,体现出学术的先进性。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授课时采取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外语系在大三上学期开设50课时,土木系大二下学期开设30课时,这和这两个系的学生背景有关。外语系学生到大学后没有接触数学,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更偏重于感性描述,还要再补充一定的数学知识;而对土木系学生来说,更偏重于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理解,提起学生的兴趣。

3、适当介绍经济学史和经济学流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应该介绍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学流派,其中的原因应该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导致认识过于片面。但《西方经济学》在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每一种新的理论、每一个学派、每一个学科,都可以在学说史上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其思想根源,找到其学术渊源,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西方经济学。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摒弃庸俗的基本理论及其框架,吸取和借鉴其中的合理成份。也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4、改革并规范考核制度。《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的经济现象具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以往考核是30%平时成绩+70%卷面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偏重于卷面成绩。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的机制,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要基础,综合能力为核心重点,学习态度为主要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经济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6).

[2] 尹秀艳、曹葵.高中学生的经济理解能力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06).

[3] 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05).

[4] 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4).

[5] 曹秋菊.《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