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大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篇1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篇2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职业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职业素质培养则是整个职业稳定发展和忠诚度的核心。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和社会都要为职业生涯发展创设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职业岗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生存,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非常重要,在校时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在社会立足,逐渐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否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仅面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素质不相符合。要解决这类矛盾,并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中的地位。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对象、性格、事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相融合,让学生想做、可以做、能做、做得好,在这种意识基础上,对高职高专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期望所拥戴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WWW.133229.Com所以高校教育、就业管理以及就业指导,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转折点,培养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的素质的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

通过社会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决定职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是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在校期间,学生已属于半个社会人士,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那时起心理上就已经萌发了如何从事职业的意向,并在内心深处勾画了自己的未来。但是,这种意向一般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在素质培养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没有培养职业素质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很多大学多只是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才会主动(被动)的去接触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致使同学们错过了最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时间。

近几年国家招生的政策显示,本科高校招生人数比列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收规模开始扩大。国家教育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本科人数进行了限制,增加了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数。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人数日渐居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高职高专大学生要在就业中立足,学校职业素质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决定大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要具有高质量的职业素质,促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从自身出发,增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

(二)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在职业生涯中影响发展的高度,一般能力是指智力方面,而智力属于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了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四个方面。特殊能力一般是在后天逐渐培养和实践展现出来的,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三)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掌握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四)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大学生应该与优秀的人多接触、多交流,通过他们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际能力,促使自己进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社交素质体现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五)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增强。

(六)身体健康素质

职业生涯的开始是大学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身体健康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体会到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以前的创业者大多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这是很愚蠢的做法。身体健康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要时时刻刻以身体健康为重要目标。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程度高社会能力低;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低;自我意识高社交能力低,因此,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灌输和谐思想,培养和谐的心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要求,人际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培养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因素、知识因素、社会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情况等,都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职业理想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在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二)在专业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素质的锻炼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不要胆怯、不要害羞、不怕丢面子,慢慢做到胆大心细。

(三)通过社会时间体验和改进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利用好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这些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理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工作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大学就业教育应该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教育体系包括了职业的内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的过程,职业生涯的计划和设计,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阶段分为职业了解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实践完善期。

1.职业了解期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是自我客观的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等。职业认知是指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需求等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性格来规划自己喜欢的职业,逐步掌握目前就业信息和尝试分析未来就业趋势。

2.职业发展期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下,将职业学习、兴趣和职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学生综合条件做出职业选择,确定其职业类型和发展路线,然后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实践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证书。全面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职业生涯;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

3.职业实践完善期

开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的要求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就业心理教育,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基础,学会心理调适法,能正取的面对社会冲突和内心挫折,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和工作之间缺乏连接,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尽快改变高职高专的教育现状。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主要存在问题:学习内容缺失;关键能力的培养;完整行动模式环节缺乏。要提高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完善就业体制主要包括:完善人事和户籍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就业法律的体系。国家为了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求职者就业,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招聘信息、人才市场的规划管理和扶持政策等等。在保障社会体系方面,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稳定同步进行。完善就业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在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制定就业维护权和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维护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社会在高速发展,社会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大学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不断的进步。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的修养、就业观念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来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构建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2-02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尚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对种种挑战和竞争,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威胁已远远大于生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各类心理问题,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对教育所产生的需求,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全方位地给予大学生心理帮助和引导,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打开了新局面。但从总体上看,有发展,也有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普及教育不到位,各层领导不重视;教育培养不到位,心理教育缺失;教育内容简单,缺乏科学规划。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全程的教育过程、尚未形成全面的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工作体制。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顺畅,主要体现在缺乏合理的教育机构设置、缺少有效的教育宣传载体、缺乏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缺少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第四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足、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结构不合理。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体系的构建

1.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认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国家到各地高校再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各教育层次、方方面面齐抓共管,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误区。一方面作为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站在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工作实践,贯穿于日常学生工作全过程,从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积极扶持,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2.建立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管理机构,加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监督体系,及时发现、早期干预;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层面和学校领导、学工人员、专业教师、心理委员层面的四级网络化组织管理体系。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列入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4.拓展教育途径,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探索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因而更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为大学生开办心理卫生必修、选修课和心理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自我调适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大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增强其适应环境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复原能力和自省能力;定期开展系统的专题心理培训,培养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组织开展心理沙龙,为大学生开辟多样化的心理交流通道。

5.积极构建心理素质教育网络平台

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一资源,捕捉心理健康资讯、开展远程专业教育、搭建互助教育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利用QQ、电子邮箱等网络媒介为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打消顾虑,宣泄情感,消除内心困惑。推进高校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网络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各种测评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建立网上心理教育信息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各类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网络中,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高校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6.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主动干预,防患于未然。在高校大学生入学时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筛查需重点关注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家族成员患有精神类疾病、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家庭或个人发生突发事件、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入学后、毕业前、周边发生重大心理危机时的心理危机防范工作。此外,在各专业年级的心理委员中,选拔培养一批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帮助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心理危机消失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姜微微.以发展模式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

[2]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3]申玉梅.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4]白圣豪.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6)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里健康就业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工作中,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当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社会技能的提高,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各大高校必须在教育期间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能力培训纳入教学工作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将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针对这一指示,大部分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整体工作计划和方案,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在高年级学生范围内开展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就业知识普及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长期性发展事业,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处理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依然有少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没有把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停滞不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实践中,国内高校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要求,没有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综合教学工作进行有机融合,部分高校甚至未将就业培训课程设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只是偶尔邀请社会人员或教师开设讲座,导致就业培训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就业培训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授课时,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或多个班级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需求制定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就业能力培训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就业指导教学脱离了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和时效性不足。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建设上,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概念和手段。许多高校未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心理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入分析、探究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就业时出现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迷惘、彷徨、不自信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并不十分肯定,尤其是普通高校、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四年(三年)的学习成果和自身素质、能力并不是信心十足,走向就业市场是大势所趋、迫不得已,因此就更谈不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当学生在遭遇求职挫折,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更容易产生对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怀疑、否定,如不能及时摆脱这种消极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考研也是因为畏惧当前艰难的就业形势,出于逃避竞争或随大流的心理继续留校学习,而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针对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高校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和指引的时候,错过了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抗压能力、抗打击能力和心理韧性不足,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学是高校基础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培养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这些都对就业能力的树立和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态是保持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活动状态的基础和前提,在校学习和求职就业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精力的长期过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做支撑,学生的学习效果、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身体健康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进而影响人的总体状态。缺乏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无法受到招聘单位和招聘人员的青睐,从而导致求职效果不理想。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课程、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帮助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中充分锻炼自己的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身体机能,为紧张的学习和未来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表明,在有氧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脑垂体腺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这是一种能有效缓解人体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并使人产生愉悦感受的激素类物质,长期的、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人体持续释放内啡肽,从而使运动者长期保持良好心态,这一作用能帮助人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长久的满足感、幸福感,提高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抗打击能力和复原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人生观和社会心态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陶冶情操、发展情商的正面意义。据调查显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较于不常锻炼的学生具有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积极、向上,心态更加从容、自信,这些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求职、就业起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体育活动所独具的艰苦性和竞争性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强人格和坚毅品质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训练和体育活动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并要求锻炼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停止就意味着放弃,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而激烈的体育比赛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奋勇拼搏、不断向前的精神,树立必胜的信念。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大学生无法避免地要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在经历挫折和失败之后,才能真正地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打击能力,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如何从失败中重新崛起、重新出发。

(三)培养社会技能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通常以团体形式开展,学生在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中加强了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团结协作的关系,通过训练方式、技术要求、战术协作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参与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紧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技能和交际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社交技能对大学生求职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组织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锻炼各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和创新技能,为毕业后的求职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策略

(一)身体素质培养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开展学习和求职活动的前提、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院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发展规律以及各类体育项目的特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各大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全校参与的校级运动会、新生军训和具有较强动员性、参与性的大型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增加竞赛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体育活动的举办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二)道德品质培养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尤其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使其树立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正确意识,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不择手段的现象。

(三)心理素质培养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而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则是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强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地增强体育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使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和激烈的比赛竞争中树立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当学生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遭遇挫折、失败时,必须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战胜消极、负面的情绪,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综合技能培养

在高校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尽量选取团队协同作战型体育项目,促进活动、比赛参与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各大高校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创建、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组织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活动和比赛创意,使其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和竞赛,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体育教学工作,采用各种方式将体育教学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03):162-163.

[2]康万英.新思维、新理念———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就业助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思考与研究[J].前沿,2010(11):196-198.

[3]王萍,宋书刚,胡海燕.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6):74-76.

[4]朱发旺.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40-241.

[5]郭震.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168-170.

[6]郭凡清,胡来东.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203-204.

[7]雷瑛,吕后刚,耿文光.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逆境商数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4-97.

篇6

1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1.1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仍然存在

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采取传统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的严重影响查阅的效率,给工作人员增加无效工作量。并且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对查阅工作的限制非常大,并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的根本价值,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 档案数字化管理中软硬件投入不足

软件和硬件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仍然存在设备不完善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领导干部对数字化管理人数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投入不足,并且对于过时和老化的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和优化,导致数字化管理系统存在滞后性,影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步。除此之外软件中的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储存档案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并不完善,数据库中包含数据库目录以及部门全文数据库,完善的数据库是对档案信息录入和查询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中的数据库建立并不完善,很容易出现资料丢失问题,对国家的人民造成严重影响。

1.3 缺乏专业数字化管理人才

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只有具备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强大心理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做好这份工作。专业的操作人才在出现各种系统问题时能够及时作出判断,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关系着单位的发展和建设,甚至会影响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做好档案信息的整理、分类和储存。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操作知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和完善,从而发挥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是其他部门分配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工作认识不足,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缺乏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档案数字化管理效果。

1.4 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安全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软件质量差异比较大,有些软件安全性不高,很容易出现黑客入侵的情况,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独创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软件,而在市场中购买的软件缺乏安全性不利于档案的管理。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但是当前事业单位中管理质量不高,档案目录和细则之间存在不兼容问题,导致档案管理软件缺乏全面性,阻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2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2.1 积极转变档案管理形式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质量,应当积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将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计算机将资料存储于数据库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并严格控制档案的审查流程和时间,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 加强对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必须依靠强有力技术做支撑,这要求国家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软件开发的支持力度,正确认识数字化管理模式和作用,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开发适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管理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安全防护的设计,通过设置防火墙等技术防止黑客入侵,保障信息资料的安全。

2.3 对文书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文书工作是基础,文书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转变传统模式中时间长、工作量大的限制因素。通过计算机将文件进行备注和登记,同时将文件上传至数据库,利用单位局域网进行传阅,同时限定查看时间。一旦被传阅的文件没有及时返回到数据库中,系统会自动进行提示,通过系统可以观看已经处理完文件的整理情况,大大降低工作量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文书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在线传输,通过网络实现对文件的审核、批改以及管理等内容,节省大量工作时间。

2.4 运用系统工程建设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择、软件开发以及档案资料的整理录入等工作。事业单位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必须实现清晰的分类和保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完善的软件系统为依托,科学的系统不仅实现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而且还能实现信息共享。在开发系统过程中,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利用双服务器和磁盘陈列的形式对文件和资料进行储存,并设计高速扫描仪对资料进行扫描,形成备份。资源共享的实现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共享能力,因此将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细化,按照档案特点进行分类,提高信息的共享能力。

2.5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通国软件完成的,但最终还是受人控制,因此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事业单位作为重要机构,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进行操作和管理,同时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还需具有责任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档案数字化管理。对于单位中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加强专业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招聘既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又懂档案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复合型人才,优化事业单位中的人才结构,促进事业单位中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推进。

2.6 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对于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重视,我国法律法规重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必须在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特点制定适合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另外制定科学的监督机制,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同时促使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