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项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专项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研究生读的专业是教育。很高兴能在毕业前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周立坚告诉记者,她很珍惜并享受这份工作。
2011年,全国第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周立坚成为该中心的第一批义工。
如今,全国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一些省市党委、政府从各方面支持当地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破解了家庭教育“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难题,初步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模式。
有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并出现重大“骨干”青少年化,青少年涉网、涉毒犯罪日渐突出,极端恶性案件频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家庭文明的倡导者,儿童权益的维护者,有义务推动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从政策、资源、人力、经费等方面为家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说。
近年来,一些省市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并支持当地妇联牵头做好这项工作。
广东省中山市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联系制度,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务员的必修课。2010年起,先后设立“万名家长学电脑”、“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专项经费,市、镇每年投入200万元帮扶农村、外来务工家长提高电脑知识与技能,净化网络,护卫孩子。
内蒙古在全区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嘎查、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目前,全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发展到8400多所。
宁夏妇联开辟了一条党政领导、妇联牵头、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开放式发展路径,从而科学有效地服务广大家长。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扶持和参与。”广东省妇联常务副主席阎静萍告诉记者,广东发挥各家教成员单位、媒体、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篇2
关键词:民营家庭教育机构 发展困境 对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机构诞生,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扩大。北京市2009年的调查表明,现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中20%出现在上个世纪末①,广州市某些个体家庭教育机构的出现至少有10多年的历史。那么,现在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运行情况怎么样?存在那些困境?应当怎样发展呢?2010年10月至今,我们在承担广东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加快广东现代化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过程中,专门调查和分析了广东部分城市民办家庭教育机构的现状,采用的方法包括网上检索、电话访问、现场考察、座谈讨论、文献阅读、对策论证等。虽然,从有关机构和媒体得到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城市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多达120间,但实际上能够正常运营的不过20家左右,详见表1,这些就是我们调查到的样本。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及意义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
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没有规范、权威的界定。我们认为,界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首先要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探讨。
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被理解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亲等长辈对于子女等后人成长所进行的指导和帮助;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家庭教育看作家庭成员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以实现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当代社会科技发达,先进的传媒工具使孩子和大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接受信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充当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或受教育者、受指导者、受帮助者。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家里、尤其在幼儿和儿童少年家里,家长还是主要的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主导着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过程。②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闵乐夫曾界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指在公立中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所办的家长学校以及各级妇联、妇儿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计划生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社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以外的,对未成年人孩子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包括企业注册、民营非企业注册、民营教育研究机构注册的或者甚至是没注册的③。
综合以上对家庭教育、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我们认为民办家庭教育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家长,即0-18岁孩子的家长,虽然可以直接为孩子成长提供某些服务,但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的。
2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和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等,凡是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感到困惑、需要指导和服务的都在其业务范围。
3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营运是追求盈利的。盈利既是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
4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举办方不是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计生委、卫生局和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关,而是离退休教师、企业投资人、个体劳动者等私人和单位。
因此,可以把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定义为:在妇联、教育局和公立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构以外的,指导和帮助未成年孩子的家长以实施教育子女为主的各级各类培训、辅导、咨询等机构。这里特别说明,本文没有把那些兼做家庭教育项目的民营教育机构(如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方面的机构)算作民营家庭教育机构。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意义
2003年笔者就曾发表意见,呼吁家庭教育事业的半产业化,希望社会力量、民间人士加入到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中来④。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支,它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家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与公立家庭教育机构各有所长,它既可以为普通家长提供一般,也可以为那些有较高需求的特殊家长提供高端服务,对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做全面和持久的指导。
2 有利于吸收和利用民间教育资本。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属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投人极少,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吸收并利用民间闲置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家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3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和就业机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按照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有效运营就能创造财富,为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同时吸纳部分无业人员就业,减轻国家的就业负担。
4 有利于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出现与发展,为有志于家庭教育事业的专兼职人员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使这些人能够做自己喜爱的家庭教育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本领。
二、广东民营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获得的成效
1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为提升家长素质作出了贡献
我们的调查发现,20%的家长愿意接受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有偿服务,51%的家长希望政府提供无偿的家庭教育服务,29%的家长希望以无偿家庭教育服务为主,有偿家庭教育服务为辅。在广州有一家5个人组成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已经建立7年,每年举办20次左右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讲授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习惯做法,很受中小学生家长欢迎。广州还有一间家庭教育服务的夫妻店,对改善亲子关系有一套理论和方法,丈夫经常在珠江三角洲各地举办讲座和售卖家庭教育书刊,平均每个月有1玎多元收入,个别月份可以达到4-5万元的收入。
2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注意不断改善企业机制
近年来,部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在发展中注意发现自身的不足,逐步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机制。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注意学习现代管理科学,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能与责任。有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聘请了专家顾问,参加了相关的社团组织,建立了与客户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增进了机构的活力。在我们调查的21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中,有13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10年4月成立的广东现代家庭文明与亲子教育学会建立不到半年,已经有10家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在学会及其
专家的帮助下改进工作。
3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现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规模和效益都还不理想,但是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计生委、卫生局和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关对于它的积极作用还是认可的,在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和家庭教育工作表先会上,都可以看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代表的身影。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大步走进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走进社区的家长学校,主动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是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1 机构人员数量少,办公场所面积小
如前所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广东省8个城市,能够正常营运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约有21问。这些家庭教育机构中只有1间的规模较大,有26人和3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另外有两间约有20来人、200平米办公室,其余大多数是4人以下、30平方米以下办公室的微型教育培训机构。(见表2)。
最近几年,广东民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外语培训、网络技术、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四类民营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教学场地增长都比较快,广州一半以上的民营教育机构都有10个以上工作人员、8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室。相比之下,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规模变化不大,增长速度缓慢。可以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处于发展的生存期,办学条件、规模还有待提高。
2 服务对象少,服务形式单一
据2010年调查显示:广州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所涉及的服务对象,50.5%左右是专门做0-6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30.5%左右是为中小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19%为家庭教育提供个案咨询(见表3)。由于公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一般不收费,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通常收取一定费用,所以前来寻求服务的家长并不多,能够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通常需要兼做其他项目才能维持生存。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服务家长的形式大多是以课程授课为主,注重普及性的家庭教育知识,适于没有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家长”,但是对于有一定家庭教育知识基础的家长来说并不适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需要具有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但是广东只有6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能够开展这方面的服务,显然离家长的需求有很大的距离。
3 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薪资待遇较低
调查发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25%左右,35%左右的为大专学历,其他40%左右的为高中或中专学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中有30%的为全职,70%的为兼职。据内部人员透漏,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一般教师工资在2000元-3000元之间,有3-5年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工资在3000-5000元之间。不与公立中小学教师每月6000-8000元的工资福利待遇相比,就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等其他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员相比,每月工资也低500-1000元,这种情况是造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所在。
4 机构招生困难。资金运转短缺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主要是靠学生缴费来维持生存。目前广东多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招生渠道单一,主要靠派发传单或组织大型活动。还有的家庭教育机构与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合作,通过大型讲座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让家长了解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可以借助的推广渠道很多,如网络推广、DM定投、户外广告植入等等,但是运用这些市场推广措施所需的投资很大,一般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难以支付。另外,推广家庭教育的讲座、书刊等前期投入的成本无法快速收回,这样容易造成资金短缺,中断资金流转,甚至倒闭。
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初期的艰难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在广东省甚至全国还只有10来年的时间,社会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它,起步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不断解决。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经常出现招生困难、运营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初级阶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应当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当然除了自身逐步解决问题与完善经营之外,还需要外界他人的理解与援助。
(二)企业领军人对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初期阶段,多数机构负责人是从外界转向家庭教育工作的,不懂家庭教育原理,对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准,不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还有一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不懂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企业经营中视野狭窄,贪图眼前利益,结果导致项目投入和经营的失败,造成了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如广州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董事长,把家庭教育项目的经营看得过于简单,一年中投资200万元同时开发多个项目,均得不到家长的积极回应,结果赔进去不少资金。
(三)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目前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举办的“公立”家长学校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标准,很难满足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如果政府依旧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然停滞不前,不管是妇联、教育局或学校办的家长学校,还是民营的家庭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都是相当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与学校、政府三方合作不紧密
目前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家长学校,以及网络、报刊、书籍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者跟踪指导,只有在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中小学的支持下,才方便解决招收学员(家长)的困难,但是由于各自的利益和兴趣不同,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中小学对民营家教机构的支持力度有限,双方难有深度的合作。
四、促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1 政府有关机构应设立家教专干
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是一项不成熟的社会事业,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统筹管理,让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有政府做后盾。目前多数地方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妇联儿童部和教育局德育科,这两个部门都有自己繁重的业务工作,难以把家庭教育工作做好。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自身力量弱小,希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有专门负责家教工作的专职人员支持,以便更好地对接工作,协助政府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个世纪我国许多地方的有关部门曾设立家教专干,这种做法很有效用,建议恢复和改进。
2 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的扶持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刚刚起步,出于公众要求必须经常参与公益性活动,这就使它难以有足够的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为了扶持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政府应当根据各个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贡献的大小,给予合理的税收补贴。这方面,北京市已经从2010年开始建立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准入机制,对于从事民营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资格严格把关,杜绝那些素质低下的人从事家庭教育工作⑤。
3 政府应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政府专门机构是否按一定的要求实施并监督已经部署的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是否合理运用,相关部门能否支持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做家庭教育工作,学校与社区是否按要求举办家长学校等都需要相关的监督制度。还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运营收费标准谁来核准?家庭教育服务质量的标准谁来把关?同行竞争中如果出现违犯法律法规的事件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或者通过社团组织予以管理,包括对于严重违规者给予严惩。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不断完善自身
1 开发优质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
部分实施早期教育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站稳,一是有专业的早教专家团队,二是有系统的培训课程,三是有大量的家长资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不仅开发系统培训课程,还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除了家庭教育讲座,培训课程外,还要有相关的书籍、杂志、报刊等产品。通过专家个案咨询服务、举办亲子活动、家长交流沙龙、专家论坛、网络教学、网络论坛等多元化的服务形式是必不可少的,让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2 降低运营成本,吸收社会资源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除了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费之外,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就是品牌推广和招生宣传。如果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能够与拥有家长资源的机构合作,譬如与教育培训行业的中小学生一对一课外辅导的家教机构合作,不仅能够达到双赢,同时还能为做市场宣传节省一部分资金;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可以与妇婴幼儿产品连锁店合作,这类连锁店拥有大量的家长资源,所经营的项目和家庭教育机构服务的内容并不冲突,相反,如果能够更好的把家庭教育融入进去,双方都能达到双赢。
3 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是民营家庭教育开展工作的根本,如果师资流动性过于频繁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家长的不满和企业的生存。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要为教师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同时还要完善福利制度、合理奖罚激励制度等,让教师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从内心深处有归属感,同时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为优秀的教师成长提供更多机会。
(三)学校与社区要利用家长学校的优势支持民营机构
1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资源最大化
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有充足的教学场所,社区挂有“社区家长学校”牌匾、有能正常上课的教室,这些教学场所一般都配有教学设备,如黑板、课桌椅,有条件的还配置了电视机、VCD及网络教学等资源。中小学校内的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家长学校一般都有基本的教师队伍,以及家长、巾帼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团队。如果把以上这些资源有计划性、公益性地开放,并告知家长,不仅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同时也能够使家长在最小的成本下获得最大收获。
2 增强与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合作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一般有专职老师,有较强的服务系统,但是民营家教机构教学场地有限,家长对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信任度有限。如果中小学校或社区的家长学校负责人来组织家长,委托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专职老师授课,不仅能够解决校方的师资问题,民营机构的教学场所问题等,还能够使三方的合作形成合力,保证授课的效果,节省三方的成本,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服务内容和形式,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通过户外亲子活动改善亲子沟通、增强亲子感情等。
3 吸引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家教工作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体培训;心理干预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15.1%)常年与父母分离,导致70%存在心理疾病,其中34%有自杀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教师管理乏力和社区治理有限,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吸毒、犯罪和自杀等社会风险。目前,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念理念、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等相对薄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提出:若要发挥出整体性治理的力量,应进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功能的整合和公私部门的整合。要治理留守儿童问题,应创建多元主体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共治”效应。
一、留守儿童治理主体功能发挥障碍
1.留守儿童家长监护监管缺位
据权威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3个月内都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的“烦乱情绪”会迅速升温。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少父母的情感陪伴,缺少父母的贴身监护,儿童易出现行为失范、心理失衡、安全意识差等问题。
2.祖辈隔代监护相关常识缺乏
相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53%。本课题组在重庆市石柱县某小学调研发现,隔代监护1457人(50~70 岁),其中1089人(75%)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仅仅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饥饿需求。我国每年有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中,往往关注留守儿童本身,而缺乏对祖辈隔代教育的培训。
3.学校教师专项管理培训缺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若家庭功能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应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补偿,使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娜妮・J・西格尔指出: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60%)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存在某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课程,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体系。
4.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缺乏
非洲有一句关于描述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格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孟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代社会的儿童照顾与支持应强调社区这一主体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活动的三大区域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区是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区域。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基层社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尤其是农村社区,受经费和传统落后思想意识的限制,社区及其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5.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相对缺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敏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或经过专门心理训练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辅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旦风险突破儿童承受能力,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意外伤害、犯罪、吸毒和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多元主体培训体系的创建
留守儿童问题多元培训体系的创建,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方面涉及三个层面的培训――政府主办培训、政府购买培训和社会志愿培训;另一方面涉及相关主体――家长、祖辈、学校、社区和社会,从而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
1.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基层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教育心理专家,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方式,定期地开展亲子教育、儿童教育方法等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监管能力,增强家长监护责任意识。二是依托留守儿童家长务工相对集中的企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情感关爱技巧等培训。三是依托相关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系列早期教育培训、公益性培训班与家庭教育巡讲队等。
2.促进长辈隔代监护培训
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政府购买“隔代教育”培训服务。对隔代监护人开展专业性、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关爱儿童的正确方式方法,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等。其次,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撰写、出版发行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隔代教育”手册。最后,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捐赠形式,在社区学校开设“祖辈学堂”“亲子学堂”等专项培训服务。项目师资来源于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捐赠。
3.健全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由各级教委及民政部门主导,针对中小学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建议由公益组织牵头,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与专业心理学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交流留守儿童治理问题与教育辅导技能、心理发展特征与特殊群体教育策略等,提高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
4.改进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方法
首先,扩大基层社区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可依据志愿者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培训,使其胜任基本职责。其次,建议由基层教委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工会、民政部门等组织,协同调配物力资源,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及监管留守儿童的能力,形成留守儿童照料长效机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资源,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5.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区域性“留守儿童心理数据库”,把握留守儿童整体心理趋势,测试心理数据预警,优化疏导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鼓励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介入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监测辅导培训。其次,由政府购买,聘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调适留守儿童心理情绪,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鼓励心理管理培训机构面向偏远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等培训。
参考文献:
[1]叶 璇.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6): 110-112.
[2]刘 平,杨通华,魏 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7):46-50.
篇4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完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来,全盟各级妇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事求实效,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寻求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深入调研,为长期开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事业,因此,兴安盟各级妇联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各乡苏木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为在全盟范围内全面开展好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况,近年来盟妇联多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充分的依据。
2、以家长学校为主载体,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目前,全盟共建各类家长学校720所,形成了有专家、学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组成的专兼职教育骨干队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经常组成讲师团、报告团等深入厂矿、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近年来,兴安盟妇联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举措,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开通家教网站、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编制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读本6套。扎赉特旗在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的过程中,根据农村实际,经常配合学校,开展母子共同参加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六一”都举办母子运动会或家庭演唱会等。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动和加强了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和进展,使科学育儿知识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长学校试点巴彦高勒家长学校成为区级妇联的家庭教育示范点,并在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旗妇联也荣获全区“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奖。2007年,音德尔第一小学家长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受到了全国表彰奖励。
4、明确社区家教指导中心责任,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妇联系统配合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或基层妇委会)为基地,以O一3岁亲子工程为切入点的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活动及讲座。乌兰浩特市各社区妇联每年都举办2期以上市民培训班,同时,各级妇联坚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鼓舞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并通过举办“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大型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和教子观,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
2、0—3岁幼儿家长多为哺乳期或孕妇,办班培训不好集中。
3、家长学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缺乏新意,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家长会取代家长学校教育内容的问题。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家教工作缺少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家庭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家教经费,致使一些社区和村镇家教工作滞后,家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5、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家庭教育的抵消和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强阵地建设。各地要以中、小学、幼儿园为阵地,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开办家长学校。
2、加大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教育、物价等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求使家教工作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3、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各级妇联、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产业信息部门、社科院(所)、残联、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加大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
篇5
一、建设好家长委员会,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学校利益相关者在民主决策、监督制衡和参与合作中发挥作用,而家长无疑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利益相关群体。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是家长行使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组织,同时也发挥着公益服务功能,作用不可小觑。
家委会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主体性、自愿性和公益性,不从属于学校,与学校地位平等,是独立的家长志愿者团体。学校是家委会建设的策划者、协助者,工作职能的推行者和落实者。学校可以指导家委会的工作,但不能包办、代办,更不能幕后操纵。伍家岗区通过强化家委会组织建设、细化家委会部门设置、完善家委会组织章程、开展家委会星级评定等规范家委会工作,确保家长能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事务决策,行使教育监督权和评议权,在学校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宜昌市第六中学的家委会下设学生安全管理支持委员会、家校联系咨询委员会、学校课程支持委员会等机构,校长每学期请家委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征求家长意见。根据家委会组织章程,家长不仅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实施、家庭教育等提供支持,而且也参与校服招标、学生奶选择、校外实践活动的决策。有了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学校依法治校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行动力
家长学校的工作有三个关键:课程、师资、交流平台。
首先是课程。因为地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家长群体存在差异,同一所学校家长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家长群体和个体的需求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进行校本开发是家长学校课程建设最有效的办法。伍家岗区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建设、合作开发或购买课程服务等方式,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家长需求出发,立足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发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并且在课程设计中预留选择的空间,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也为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课程支撑。
其次是师资。家长学校教育是对成年人的教育,故教师对家长的指导要符合成年人的特点,要更具专业性。伍家岗区为家庭教育培训提供了专项资金作为保障,每所学校还配备了至少一名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做具体的指导服务工作,并成立了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核心教研团队作为家庭教育的智库,通过培训和教研不断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与社区合力打造使用师资的方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广泛吸收优秀家长、社工、社会志愿者加入家长学校讲师团的队伍中,使师资队伍更强大。
最后是交流平台。办家长学校不等于办讲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也不能止于讲座。在信息化背景下,打造线上交流平台,将“互联网+”引入家长学校教育中,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家长学习的泛在化。同时,线上交流平台有利于实现家长自主教育,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浸润式、个性化的家长学校线上教育,有助于改善家长学习后“感动却不动”的情况。
三、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力
教育和引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组织的便利性、师资的专业性和场地的现成性,也使得学校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依托家长学校组织专题教育,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教育;还是以家委会为实施主体,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阅读、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等活动,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促进家长和子女的共同成长;或是通过“晒”“评”“讲”树立一批书香家庭、和谐家庭、勤俭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典范家庭,都是有组织地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
四、构建“三教”结合网络,提升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对儿童成长共同发挥整体作用的今天,学校要主动出击,担负起把三种不同的教育机制有机结合的责任,争取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乡、村等的支持,就师资队伍、活动场所、教学计划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开启社会多元参与的家庭教育新格局。
篇6
关键词:农村 家校合作 以校为本 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少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有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在时间上家校合作活动和学校工作往往发生冲突,合作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合作方法简单等。对于现存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合作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启迪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偏差;通过实践、认识、重整,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构。
篇7
一、从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确定学校德育主线
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良好的习惯还是不良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个问题,家庭和学校都应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成为德育主线。该主线围绕着班主任专项培训——班主任指导手册、各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少先队大队队员自我管理手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班主任、家长、少先队员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从学校德育整体上讲,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期专项班主任培训的设计,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案到总结,都要精心设计。避免了以前这两项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年级方面,有目的的研究小学各年级最核心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个年级不应超过5个,抓住本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深入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心,总结出各年级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
班主任方面,学生在校的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形成,在家庭里保持难度较大。运用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密切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最大程度地提高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孩子共成长。
二、从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出发,确定学科主线
在小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等科目中,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在何处,是此项研究的重点。
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目标。
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这四个学科,虽在小学教学中也属基础学科,但学生这方面的成绩好坏,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学生对哪方面更感兴趣,就可按自己的主观特长培养,让有兴趣的学生,更好的发挥特长,就成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目标。
综合实践与科学这两门学科,是近十年来大家才开始关注的学科。它们强调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这些理念老师和家长得慢慢接受。一方面,教师担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想要家长支持,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内容,运用合适的形式,吸引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三、从少数特殊个体出发,确定心理健康主线
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篇8
好在哪儿?听听吧。
专心
世界上最怵头的采访,就是告诉我“材料上都写着呢”;世界上最幸运的采访,就是遇到像黄岛区妇联副主席刘晓平这样不讲官话的人。
不讲官话的底气来自不做官样文章。别的先不说,咱都知道家长只有下班后或者周六周日有时间听课,所以,别人下班后区妇联的姐妹还在上班,周六周日也全靠在这项工作上。刚开始她们讲课、活动没有场地,“厚着脸皮,赖着我在图书馆工作的铁姐们,必须给我们腾地方……”晓平主席笑谈,“后来讲座、活动频繁,我们也是一场不落地跟着。”
晓平主席坦言:家庭教育这事不是请老师讲课那么简单,第一,老师要选得好;第二,课要安排得好;第三,讲课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第四,要有气氛、建格局。
老师怎么选――登报纸,面向社会招募“家庭教育指导师”,不是你说行就行,咱们得PK,家教研究会的专家来打分。现在,有94名热爱家庭教育工作,接受多年家庭教育培训,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婚恋咨询、医学、国学等方面的老师成为区家庭教育指导师。
而且,只要家长想学习,在哪儿都能找到指导师。学校:有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家长学校指导者;社区或者村里:有以在职教师、校长、园长为主体的指导者。
课程怎么安排才算好――区妇联专门做了调研,发现每年的4~10月是家长听课的黄金时段,所以,按照家长文化层次、需求以及孩子年龄段的不同,在这几个月里的每晚7点到9点,集中授课。周一晚上督导师进行大课讲座;周二晚上是把周一晚上听完课有成长愿望的家长组织起来,开展案例研讨、个案分析、问题辩论、读书沙龙、视频分析。家长听课,孩子咋办?妇联请来社工系的大学生,给孩子辅导作业、辅导心理、玩游戏。这种“大课讲座+家长学习成长小组+社工同步组织孩子小组活动”的形式一搞就是3个月,3个月后这种密集型的强化培训滚动到下一批家长学校或者父母学堂,周周有课,处处有课,不在学校,就在社区,甚至在医院。为啥医院也有呢?经调研,医院也是家长和孩子的集中地,那里有年龄段特别明晰的孩子家长,比如孕妇,比如打疫苗的孩子家长,十分便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区妇联专门在医院实施了“新手爸妈培养工程”。
讲课水平怎样不断提升――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基础上,为提高指导师水平,又建立了“家庭教育督导师”,定期给指导师进行培训、提升。这个任务是由黄岛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承担的,研究会不仅指导教师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而且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也会请北上广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来授课、交流。
有气氛、建格局是怎么回事――你也说家教我也说家教,你学得好我更要学得好,家长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嗨,妇联组织的课你们也去听听呗,反正又不要钱!”口碑就是这样传出去的。指导师高频次地下社区进学校,带领家长学习成长小组开展沙龙、读书会、辩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家长骨干,用骨干家长辐射和带动他们的邻居、同班的家长一起学习,比如成立了爸爸妈妈故事团,绘本讲堂,形成一股家教“小气候”。
建格局呢?不是妇联“所有事情都自己扛”,要想服务全区,除了和学校、医院联手,还实现了与民政局联手,去婚姻登记处领结婚证,要接受“结婚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家庭教育指导,不能详细授课起码来个启蒙;对申请离婚的夫妻进行“离婚你想好了吗”的专题指导,比如,其中一项就是“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离婚后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
区电台,有“阳光成长教育课堂”广播;区关工委,协调老年大学、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地用来讲课;区委组织部,将家庭教育纳入机关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区工会,送家教进企业;区文广局,每周六雷打不动组织“快乐小书房”;区财政,给钱,将家教工作纳入预算,每个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每人5块钱,2013年成为试点后,区财政又拨了100万专项经费。100万呐!
走心
为啥咱们区要这么专心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呢?倒要听听晓平主席怎么说。
我先不写答案,因为听完晓平主席讲完之后,有一个特别大的感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我也曾到过很多地区,接触过不少家庭教育的事儿,有个总是在内心深处回响的感触是:如果为官一任,比如说教育局长、妇联主席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在教育上,孩子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在家庭在家长,那么,这个地方的家教工作就开展地轰轰烈烈,如果个人不重视,想不通,那么就歇菜或者只走表面形式。所以说,小到某个地区某个县市,大到国家民族,如果仅凭个人的喜好来做家教工作,这不科学。幸运的是,这几年,咱们国家在“高度”重视这件事情――由妇联专门牵头主抓家庭教育工作、出台了《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全国设立家庭教育试点、家庭教育也将立法……当然,即便这样,还得有个走心的人来引领家庭教育的具体活儿。
回到采访,谈及为什么要如此专心地抓家教工作,这跟晓平主席个人的“走心”密不可分。她曾去监狱参观过,看到服刑人员的眼神,她内心翻腾:除了受惩罚,这些人更应该得到帮助。可是,怎么从“根儿”上帮助他们?
再看看周围的人,为什么鲜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有的人,总是低着头溜着墙根走;有的人,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内心发霉了;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一点小事就垮了;有的人,入戏太深,已经不知道“心”为何物……这样的人,怎么教育好孩子?
晓平主席在工作中写过许许多多的报告、材料、总结、讲话,当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穿越出来,她有这样的思考:是不是经济发展了,人的素质就自然提高了?是不是百姓有了钱,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和谐社会,是不是该由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和谐、夫妻关系和谐、人与自己关系的和谐一步步倒推而来?
专业
要顺畅这一大把的关系,要想把黄岛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做扎实,要想真正帮助到家长,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呢?
心理学。
插播一段广告:晓平主席说我们《最家长》杂志办得好,特别好,“因为这本杂志也用心理学的方法为家长排忧解难。”
晓平主席是个“老心理学”,早在2006年,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这个“神奇的学科”,全国各地地跑参加心理工作坊,接触了不少国内外大师、名师。那时还鲜有人知“家排”“沙盘”这样的字眼,她甚至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怕别人说她“神叨”。当然,现如今,黄岛区妇联已经把心理学的学习作为工作必备了。
因为专业,黄岛区妇联在满足家长需求的同时,也有能力引领家长、提升家长。晓平主席说:有的家长需要点拨,也有的家长就是需要“棒喝”,敲碎陈旧的观念,撬开虚荣的内心,“只有把问题的脓包攮破了甚至攮出血来,才有可能解决。”
虽然已经听了很多很多课,但为了带动家长学习,晓平主席放下身份放下角色尽可能一堂课一堂课地跟。坐在那里从来不多说一句话,给家长做好示范带个好头。
有的家长听着课,一趟趟起来上厕所,影响课堂秩序。晓平主席直截了当地从心理学角度解密“尿频”:我看到了,今天有的家长穿了漂亮衣服,咱们不要一趟趟地起来展示了,咱们有专门的服饰搭配课。点破了,厕所成了冷宫。
有的家长听着课,嘁嘁喳喳,晓平主席又运用“棒喝”了:交头接耳,不是老师讲得不好,是咱听不懂,从现在开始认真听,保证听了就懂了。
开心
有个孩子上中学了还尿床,家长有钱啊,遍访名医,但就是治不好。偶然的机会,听了一次父母课堂的大课,下课后参加了小组讨论,又找了老师进行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咨询师让孩子画画,孩子画了一个呲牙咧嘴的大鲨鱼说这是爸爸。哦!原来是亲子关系的问题。从此以后这位家长有了成长愿望,不断地听课、学习,关系好了,也不尿床了。这个家长见了区妇联的人就千恩万谢,对这个家庭来说,妇联就是在做功德啊!
请晓平主席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晓平主席笑着说“懒得举”。感触深的一点是:听了课,无论是直接帮到家长也好,还是近期没有看到效果也罢,总之,让家长看到希望,看到爱,有了希望和爱,啥事还办不好呢?
篇9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教育
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家长是现时农村文化的代表者,是未来农村文化的重要影响人,他们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农村家长教育应是是建设学习型农村的重要环节,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农村家长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农村家长教育的意义
家长教育的状况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兴衰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具有先入性、长久性、权威性、感染性、针对性、及时性、灵活性、渗透性、广泛性、群众性、义务性以及适应性等特点,进而在身心健康,性格形成,理想、兴趣和道德情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及智力开发等方面都对青年一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家长的精神面貌和家庭生活质量。因此,农村家长教育对每个农村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2.农村家长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农村的一个突破口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村相对比较落后,文化素质较低,在开展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社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村家长教育与农村成人与儿童发展紧密相关,可以成为建设学习型农村的有力突破口。
3.农村家长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提出,“家长是一种职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家庭的变革如家庭结构、环境、价值取向、亲子关系、教育职能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化,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价值观念冲突、亲子沟通障碍、代沟的形成等。特别是在新时期、网络走进家庭,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单靠传统经验无法面对新的挑战 。家长急需通过输血或者重塑活动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来应对这种新局面。因此,农村家长教育应纳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中,与农村职业教育一样受到跟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当前农村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足
本人在考察了90年代以来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后发现,在20多项关于家庭教育的国家文件中,仅在《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的农村50%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在《全国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省、市、县及乡镇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社区、行政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社区(村)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基层文化活动站、乡村少年宫等公共服务阵地,为留守流动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托管、家教指导及关爱帮扶服务。
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国家比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的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农村较为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并未得到关注。
2.社区缺乏文化氛围
农村居民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些不良文化环境也影响着家长的自身和子女的学习。在电视的报到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农民聚集在一起打麻将,儿童就在周围玩耍或观看的场景。可见,当下农村农闲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社区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和管理,处于无序的放任自流状态;文化活动种类单一不利于家长和儿童学习。
3.个人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
(1)文化素质低是普遍现象。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之城市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在对我国西部相对落后的农村家长文化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家长文化基本在初中水平,文化素质低是农村家长的普遍现象。
(2)育儿问题多。我国农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缺乏和方法不当。在教育观念方面,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家长的头脑中。教育观念与行为严重脱节,许多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并不落后,甚至有时还较正确,但他们的教育行为却常与之相悖。在教育内容方面,重智轻德现象依然普遍。
(3)渴望提升素质。农村家长家教科学化的意愿十分强烈,其社会心理与教育心态正逐步向城市靠拢,但在接近的同时也存在失衡现象。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又感觉自身在教育素质方面存在差距,教育的紧迫感增强而焦虑感开始形成。
三、学习型社会中有效的农村家长教育体系构建
1.政府加强农村家长教育的建设,健全的人力物力保障机制
首先,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组建专门力量,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问题及改革规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村人才。其次,提供资源保障。要规范图书、电视、音像等传媒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这种最常用的教育途径发挥最大的功效,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当地的家长家园教材。再次,提供空间保障。家长教育活动应有足够的时空保障,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可依托当地社区、学校设立家教辅导站,以便针对家庭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讲座、咨询等针对性的指导,对条件差的地区提供大量扶持。第四,组织机构保障。一方面,各级妇联组织通过举办女性素质报告、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竞赛、讨论会、广泛开展“母亲素质工程”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发农村家长的家教潜能。另一方面,要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潜力,以农村学校为中心,通过家长交流会、家长学校、家教讲座、开办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第五,提供人力保障。重视家长教育培训和组织人员的能力提升,为参与家长培训的教师和其他人员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第六,提供有效的评价保障。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绩效有效结合,有力促进学习型社会中家长教育蓬勃发展。
2.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村家长学习的魅力,开发家长的家教潜能
在农村发展加快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与文化生活的单调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家长教育体系中,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才艺大赛”等活动,在创评中增强家教份量,在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广泛性,丰富活动的内涵、充分调动家长与子女的参与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增长家长的家教知识,开发农村家长的家教潜能。”
3.调动家长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坚实的内部学习动力
在家长教育中,突出家长是家长教育的主体的观点,充分利用家长育儿的责任心、进取心、爱心、耐心等,促进家长个体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首先,在各种促进家长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注意运用鼓励、奖励等形式,利用荣誉感、成就感、表现欲和竞争欲等天性调动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通过帮助家长设立学习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学习规划、树立良好的榜样、及时反馈等方式培养家长的学习主动性。第三,帮助家长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中提供人文关怀,让家长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益处。第四,为家长学习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并为其提供网络、相关资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45.
[2]李晶,王建兵.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J],潍坊教育学报,2010,
篇10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 上一篇: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
- 下一篇:绿色食品营销策划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