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

篇1

例如社区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文化馆等相关公共部门的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群众音乐文化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感染力,而在一些地区,地方性音乐也有着更加独特的魅力。以闽南音乐为例,闽南音乐以闽南语和闽南文化为基础,有着相应的生存土壤,因而在开展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中,相对而言其群众组成也较为固定,多为喜爱闽南音乐的群众团体。从当前群众音乐文化的开展现状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发达,群众娱乐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相应的,一些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效果也在不断降低,最为直观的反映便是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在减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需求。整体而言,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主要存在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普及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等问题。

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当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很多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传统的开展模式,并没有根据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特点进行创新,从而导致音乐文化活动降低了对于群众的吸引力。例如在近年来的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就显著的存在着这一问题,活动形式主要是以社区音乐欣赏活动以及当地文化馆单位组织的公共演出活动等,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事实上对于群众来说,难以较好的激发群众兴趣。另一方面,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问题还反映在参与形式方面,群众音乐活动并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如果不能够对群众参与形式进行创新,都很难长久的保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音乐活动的内容方面,目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歌曲领域,而一些具有显著民俗特色的地域性音乐内容,如民俗舞蹈、乐器等还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

在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且从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比情况来看,这种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受限于基础设施、相关人才以及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较好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组织基础,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才来组织这一工作,并且也缺乏必要的资金,这都是导致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当前的闽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就存在着这一问题,事实上,农村地区喜爱闽南音乐文化活动的群众较多,有着较好的活动开展基础,但是受限于资金、人才、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现象,甚至很多农村地区多年来没有开展过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三、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一)丰富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方面,首先应当丰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打破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思维,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模式。例如在群众参与方式方面,可以改变以音乐欣赏为主的群众音乐活动模式,通过举办全民参与的歌唱比赛模式或者全民参与的K歌模式等来吸引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积极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针对当前城乡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不均衡的问题,应当积极在农村地区开展相应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这对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群众娱乐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整体而言,农村地区娱乐生活相较于城市还是较为匮乏的,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效果,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的群众而言也更具吸引力。整体而言,农村地区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只有符合农村地区群众需求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才适宜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促进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的整合

对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来说,促进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的整合也有着重要作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多样性的,喜爱各种音乐形式的群众也是多种多样的。闽南音乐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元素,特别是将闽南音乐文化的舞蹈、乐器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闽南音乐活动表现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不同的群众承担相应的音乐因素表现者,定期开展音乐活动,将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促使舞蹈表演者以及乐器演奏者有着更佳的配合,将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组合为整体性的音乐展示活动。

篇2

成绩是辉煌的、可喜的,然而当我们为成绩举杯高歌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的发展,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精神文明严重匮乏。这些问题出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为人心浮动、跟风现象严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不足;价值取向偏离主流文化;思想道德严重滑坡;中国人的善良、热情、互助的朴质渐渐为物质侵蚀。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政府不仅是经济的建设者,也是软实力的承担者,经济要发展,软实力也需要建设,两发展才能两不误。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坚决取缔不文明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绿色的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引导有利于主流文化发展的社会团体,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创新,积极发掘如莫言、李安这样的文化大师。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宣传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得更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提高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文化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社会上出现跟风追星、对外国文化的追捧,可谓是登峰造极,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备受冷落,这些种种行为都是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表现,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可谓是让人担忧,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入侵已是无形之中的事实。学校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力度,提升当代青少年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使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使其更好地加深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在一味追求物质丰富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虽然获得很大提升。同时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不容乐观,民众忙的只是忙不完的应酬,却忽视了对自身的继续教育,导致了价值观偏离,主流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少点应酬,多读一本有用的书,就是对自己很好的继续教育。对于提笔忘字也是一种共性,这些都是缺乏学习的结果。请停停你的脚步,给自己充充电,补补精神钙,主动承担起传承主流文化,弘扬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义务。

篇3

1 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入,使大学生的思想处于快速的变化和更新状态。刚刚离开了高中紧迫的学习生活,他们开始独立的成长,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匮乏,造成有些大学生喜欢盲目崇拜红极一时的歌星,影星。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丧失正确的美丑观,喜欢社会上的异类或者是新鲜坐标,比如说“芙蓉姐姐”和“犀利哥”,他们既不是时尚界的代表,也不是偶像派人士,只是以出丑或者哗众取宠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有些学生为了出名,甚至还模仿他们的某些不齿行径,以达到成名的效果,只是为了盲目的追求自己所谓的明星效应。

社会迷信思想的不断深入,使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唯物主义的群体,成为了彻底的唯心论者。当前社会上某些成年社会团体不断地散布迷信思想,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造成他们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影响。国家政策虽然对于迷信宣传一直都持坚决制止的态度,但是由于其迷信传播渠道的广阔性和外延性,很多大学生还是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一定影响。外加一些社会上的成年团体本身是对迷信思想的拥护者,他们的言行举止,社会评价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动摇,使得部分大学生迷信鬼神论、上帝论、因果论等迷信思想。

由于国外崇我思潮的涌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追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是独立,自我的表现,是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孤傲和落寞的最好形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致使8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当做掌上明珠或者太上皇一样宠大,做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最大利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导致他们冷漠的对待身边所发生的政治行为或是从众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

2 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化倾向明显

部分大学生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用”为标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取向。对比研究证实,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是较普遍地存在的。现实生活感受的直观性以及对感性满足的强烈要求,导致有些大学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产生了扭曲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学生信仰歪曲的价值观,比如“金钱至上”、“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的错误想法。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偏重金钱和物质利益,贪图舒适安逸,追求稳妥享受,奉献、信念、荣誉观念淡化,缺乏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关心。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模糊了上大学的目的,缺乏生活目标,情绪低落,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匮乏,易受不良环境影响

精神生活作为人类高层次的需要,而情感生活在精神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提高人的情感需求。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作为优秀的青年团体,他拥有良好的感知力,所以他们往往可以捕捉到人类最细微的情感要素,而我们现在已经有的教育方法无法灵敏的捕捉到这些,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们情感生活的匮乏。合理的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是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主动性较差,他们除了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业余文化生活之外,很多大学生无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强,部分学生沉匿于赌博、酗酒、网络游戏、泡酒吧等不良嗜好无法自拔。

4 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挫折承受力差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生中生理心理发生最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又是人生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关键的时期,他们将面临学习、就业、恋爱、交友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现今在校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了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再加之他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又不可避免地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巨大的心理冲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5 大学生人际关系复杂,意志品质发展不平衡

篇4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作家在中西文化激流的碰撞中遍体鳞伤,原创力匮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需要深入生活,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在作品中融入中国现代化的人间烟火。作家的创作亦如此,我们学生的写作又何尝不需要回归生活,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呢?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一种焦虑情绪与中国文学创作如影随形,在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成就的双重压力下,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急于求新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于是更多引进西方世界的文学经验,以最快速度与中国现实生活嫁接,不断调整文学叙事手段,不断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概念和主张。但是,与此同时,对生活现场的观照越来越粗放,自己的信心也不断被解构。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不仅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文坛看起来热闹非凡,不过是新瓶旧酒,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成为原创的障碍。

文学要介入现场,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要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是文学原创力产生的基本条件。当然,所有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叙事,但是,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最为要紧的是,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可以作为价值参考,但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抹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

篇5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命运;姜长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09-01

作为一个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更为关注女性的人生和命运。《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锁住青春的形象,因为对物质的渴求,她嫁入豪门姜家,金钱是她嫁到姜家一切幻想的集中点,逐渐由金钱的牺牲品而沦为金钱的奴隶。其实,在这个作品中,还有一个被锁住青春的形象,就是曹七巧的女儿姜长安,出身的不同使她对金钱没有强烈的欲望,但她的人生依然是不幸的。两个女性演绎了两种悲剧命运,在深深庭院中,她们的青春都无谓地耗掉,她们没有新女性开放的思想和先进的意识,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和独立的经济能力,她们一生在大家庭大宅院中度过,人越来越憔悴,直至枯萎;精神越来越麻木,走向愚昧或颠狂。对于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论者谈的较多,对姜长安这个形象相对忽视。长安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受虐、顺从、压抑,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柔弱女性的生存状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金锁记》中,女性无论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曹七巧,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姜长安,其实都是男权文化下的受虐者。长安从小生活在豪门望族,是有身份的富家小姐,家庭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按理她应该生活得幸福快乐,她的痛苦是由她母亲直接造成的,如果说她的母亲一度是封建文化的牺牲者,此时的曹七巧又不知不觉继承了这一套,成了封建文化的认同者、执行者、代言人。她左右着长安的成长,控制着她的发展:长安的玩伴她的表哥曹春熹,只因七巧猜疑哥嫂要图谋自己的家产而被轰走;七巧看不惯长安的一双大脚就一时兴起给她缠了脚,痛得长安鬼哭狼嚎似的,使姜家这样守旧的大家庭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虽然一年之后,七巧经亲戚们劝着,就渐渐放松了,然而长安受伤的脚和受伤的心都已经无法再复原了;长安虽然有幸因七巧的攀比心理而念了书,本来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可是只因往往G一些枕套手帕等小东西,七巧闹着去找学校,长安的学业被迫打上了句号;长安的婚事也是因七巧的作梗而拖至近三十岁的时候,她心中对爱的渴望是十分浓烈的,当她结识了童世舫之后,生活充满了彩色的希望,这个希望的肥皂泡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就被曹七巧破坏了,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过爱情,就将蔓及一生的苦难叠加在自己的女儿身上。长安一点自主的能力也没有,她的生命是母亲给的,她的前途便攥在母亲手上,母亲恐怖的阴影铺天盖地笼罩着她的身心,她的命运一直处于被主宰状态。

长安在封建专制家庭中走着一条幽暗的路,她处于附属、受虐的被动处境,这种伤害竟然来自母亲。从本质上来讲,“封建”是个抽象的概念,封建的东西不会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鲁迅指出:“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曹七巧摧残子女在爱情上应得的幸福,毁灭长安应有的青春,陷入了中国旧家庭中被食与食人的怪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恶劣行为的残酷性。张爱玲通过长安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透过她奴顺、卑怯的外表,试图击中封建文化积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

一般来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按照传统文化塑造下的女性常规的想法,一代又一代女性都是这么委曲求全的活着的,自己也没什么不能忍受的。长安没有母亲那样卑微的出身和遭遇,不会像她的母亲那样斤斤计较于金钱,她的青春主要是代行父权制权威的母亲牢牢控制。她的物质生活虽不匮乏,但她的精神生活是极度匮乏的,自幼父亲是个骨痨,母亲脾气暴戾,寂寞的童年、少年,苍白的青春,在她心头留下了暗影,虽然少女的心里也产生过挣脱束缚的愿望,但终究没有上升到抗争,她无奈地选择忍气吞声,放弃幻想,安分守己,裹脚就裹脚,辍学就辍学,不嫁就不嫁,吸鸦片就吸鸦片,默默地承受来自母亲的咒骂,软弱地顺从着母亲。长安在恋爱时想到母亲,心中充满了恐惧,她知道她的母亲会放出什么手段来。她绝望害怕的心理正是她长期受害者地位的验证,事实也正如她自己的预言,本是生命开花的年纪,最后也只能无奈地凋零,她最终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长安的悲剧来自曹七巧所施加给她的压力,她是在母亲的下长大的。“张爱玲将在权力的绵密网络中抵抗着的女性日常的斗争以‘疯女人’的形象呈现,讲述了‘家族制度’的机制和矢量中,阶级、性别、世代的桥梁――母亲为什么、何时、怎样由被害者变为加害者,权力交替是如何完成的”。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压制把她塑造成越来越没有生气的人。如果说曹七巧的苦恼有肉体与精神的,长安的苦恼则主要是精神的;尽管希望在长安心中升腾陨落升腾陨落,反复交替,但最后还是被塑造成了母亲的女儿,长安开始逐步向母亲靠拢。在斜阳余晖下,在庭院深深中演绎着循环往复的无尽的苍凉,《金锁记》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

任何人受到压抑一定要发泄的,或者行动上或者思想上,否则,只有绝望或死路一条。长安不敢反抗,她的附庸地位决定了她只能自虐以宣泄自己。精神分析学认为童年和早期经验对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别人的阴影下长大,容易形成谦卑顺从型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文学所模仿的事物提出了一种分析性的理解从而与文学的经历相得益彰”。长安的成长过程中,曹七巧的恐怖无处不在,她只能妥协与让步,养成传统女性的软弱、自我服从与自我贬抑。在母亲的辖制下长安长得瘦小苍白,她可以任意被打骂、被侮辱、被怀疑,成长的岁月满是孤独和凄凉。离开学校,长安自愿但不情愿,只好在模糊的缺月下按捺着吹起了上学时的乐曲,无奈、沮丧、凄楚。当她的婚事遭到母亲的蓄意破坏,她的生命里最完美的一段终于被她的母亲加上了一个难堪的尾巴的时候,流完了骤雨似的泪珠,她也只好接受无言的结局,默默地吞咽痛苦,并由此断了结婚的念头。可以想见,青春之花的凋谢必然带来生命之花的枯萎。长安生活的范围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她不可能突破宿命的怪圈,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压抑自己。在被母亲压制的过程中,长安也有过内心的纠结和波澜,但最终以自伤的方式求得现实的安稳。

长安在青春的年纪没有表现出青春,不敢绽放青春,在母亲的阴影下,她的青春注定要被锁住,默默地将痛苦与悲哀埋藏在心底,在寂寞中消耗掉自己的生命,等待她的是悲剧命运。张爱玲的创作,对女性自身的性别境遇、生活境遇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关注与审视,对女性命运作深刻的质询和探索,展示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在《金锁记》结尾,张爱玲写道:三十年的故事完不了,说明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象征,成了父权制文化下还可能发生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当下,面对全球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应审时度势,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价值解读

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提高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群众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演绎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文化的精义,是文明的结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能维护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文化发展。此外,全面做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中蕴含重要力量,尤其是具有独到的艺术造诣、思维模式及情感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社会、艺术、文学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价值,是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实现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彰显了文化软实力。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民间美术、戏曲、民间传说,也有节日风俗、传统杂技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当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能更好保护传统的精神文化,使其更为丰富;也能够结合时代需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化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

传承人的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难点是传承人缺乏。由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不佳,学艺过程中充满艰辛,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实效,再加上学艺也需要个人禀赋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及传承人并未受到社会的认可及社会地位不高,使得非遗项目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独门绝技,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核心,如果缺少传承人,就会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传承陷入尴尬。

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堪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变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人们的生活理念、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民风民俗难以被年轻人所认可,传统的信息资源、文化符号渐渐被扭曲,出现了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渐渐受到了破坏。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靠独特的土壤才能生存,这无疑加剧了其消失的进程。

重视申报开发,缺少保护管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还存在重视申报开发,缺少保护管理的困境。有的地方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之后,保护措施不到位,出现了超负荷利用,甚至是破坏性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金字招牌,专注于挖掘其含金量,缺少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与当地的经济、科技、文化与政治等实际紧密结合,系统性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技艺,突出其经济价值,加快推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深入探讨曲艺、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推动道德体系的建构。还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其不仅是文化整体,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虽然在内涵、形式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都是民族情感的衍生品,具备一致性,是民族文化的共同体,是相互联系的。

二是可持续原则。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的领域多,并有着较广泛的覆盖面,内容相对来讲,也较为庞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一定要摈弃急功近利的错误理念,开展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结合。特别是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可行性研究,逐步推进,长期坚持,确定合理的规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举措

首先,全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及培养工作。一方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一是构建完善的经济保障模式。非遗项目文化传承人确定后,需要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是非常有必要的。非遗项目所在地要设立非遗传承人资助方面专项资金,给予其必要的生活补贴,不仅体现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也能确保非遗传承工作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在全面掌握传承人现状后,对各级名录的传承人加以认定与命名,特别是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应给予额外的资金补贴,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二是还要给予荣誉称号,让其成为文化市场领域的“带头人”,以此来更好地传承技艺。

另一方面,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要着眼于非遗项目发展的未来,科学合理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政府不仅要提升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下传承人的工资待遇,同时,也要给予那些自愿加入到非遗项目传承中的人必要的生活补助,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项目展示平台,提升非遗项目收益水平,进而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传承中来,扩大非遗传承项目传承队伍,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再者,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为那些新参与进来的传承人提供政策保障,让其无后顾之忧,更好融入到非遗项目的钻研中,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承水平。

其次,创建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区。非遗项目本身有着自己的文化生态,在建设文化生态区的过程中,要将原生性保护置于首位,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是依附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项目,其所依靠的社会经济基础在逐渐消解,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以活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方式,落实好非遗项目的保护,打造非遗项目保护的生态博物馆,为实现静态保护提供更好指导。另外,还要不断壮大保护主体,需要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动因,非遗项目从不同角度、层面满足大众的生活、生产及精神需要。善于利用非遗项目充分满足人们日常需要,也能收获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激发非遗项目的生命力,提升开发与保护档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民间,有较重的乡土气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多元化的日益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土壤出现了诸多新变。但是,考虑到非遗项目的主体是民间,要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非遗项目在民众生活中的生命力与具体功能。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必要的创新变革,实现与时俱进。要善于取其精华,重点发展,适当引入新的形式与题材,将传统的艺术文化和当代思想、科技手段相融合,让具有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当代文化实现相融共生,演绎符合当代人审美、娱乐需要的非遗项目作品。同时,也要积极实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要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激发其潜在的价值,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①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一、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几大突出思想特点

(一)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优秀特点。(1)青年职工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适应能力。在国有企业中,青年职工往往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的群体,他们乐于学习新知识,学习能力也较强。面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他们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渴望在改革中顺流而上,渴望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2)青年职工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国有企业的青年职工多是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他们把握机遇的能力较强,进入国有企业之后,他们有主动创新的意识,他们非常珍惜自身所获得的岗位机会。对企业岗位工作会表现出较大的热情。这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会让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二)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不良特点。(1)青年职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上文提到国有企业的青年职工独立意识较强,与此同时,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他们大多在岗位上比较自信,在工作中急于表现,喜欢独来独往,对团队合作不屑一顾。对个人价值的过分追求使得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普遍匮乏。(2)青年职工工作中务实精神不足。青年职工中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工作中有着饱满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岗位实际经验,他们往往眼高手低。对于工作中的小事不上心,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这种务实精神的匮乏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成效。

二、做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找出难点,把握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在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为人员比较年轻,思想波动比较大,而当部分青年职工在自身的岗位上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发展时,他们就会选择跳槽,这会造成国企的人才流失。国企政工人员必须要认识到青年职工政工工作中面临的这一难点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避免青年人才流失。此外,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年轻人的思想。国企政工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认识到青年一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物化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变得更为强烈,这使得他们精神层面较为匮乏。针对这种情况,青年职工政工工作必须要改变过去说教模式,要结合青年职工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特点展开思想政治工作。

(二)针对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1)更新内容,贴近青年职工思想。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仍然单纯停留在马列主义和思想等理论说教上,必然无法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也无法满足新时期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企业青年人的发展,要增加更多与青年职工个人发展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青年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考虑到青年职工的个性特点,让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青年职工,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收到预期效果和效益。(2)注重思想动员,提高青年职工政治觉悟。在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明白青年人都是有冲劲和热情的,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奔腾的年轻的血液,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动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要给青年职工充分的信任感和尊重感。青年职工有个性,见解独到,在对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要认真听取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建议,在了解他们思想的基础上对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规劝,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所处的是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其次,要注重榜样的鼓舞和带动作用。要善于寻找青年职工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会对青年职工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他们会自觉的向榜样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三)把握重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了提高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必须要创新工作方法,必须要采用青年职工喜欢的形式开展工作,让青年职工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1)加强交流互动,了解青年职工之惑。这就需要国企政工人员把青年职工当做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互动。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并设身处地的为青年职工着想,帮助青年职工排疑解惑,为青年职工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让青年职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关怀和爱,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2)改变方法,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国企政工人员要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难点,抓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结合青年职工关心的热点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过去喊口号、重灌输的工作方式,要通过多种活动增强青年职工自主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让改变过去青年职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让青年职工能够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交给青年职工,能够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国企要经常组织开展青年职工喜欢的文体活动,多举办一些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让青年职工参与到这些丰富的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篇8

由于日本自身是单一民族国家,因此日本文化没有受到民族界限的约束而变成一种全民的文化。这种单一民族的特殊性赋予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在思想上可以消除隔阂,重视大众团体而轻视个人,文化的全民化使得其易于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大自然的敬仰和喜爱,形成了清洁、规律的民族习惯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其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了自身质朴、简单的文化。日本传统文化广泛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内部原因的基础之上还很大程度地包括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汲取。其自身国家不可改变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客观因素加强了日本人的无常感和宿命感。这种淡薄的形态意识使得国民具有强烈的超脱愿望,而佛教禅宗精神在其中进一步影响,使得其容易产生一种偏好空寂和枯淡的审美观念。这种既定审美观的稳定使得日本现代建筑在一波又一波涌现的西方建筑思潮吞噬下仍然能保持着其从容淡定的姿态,虽有西方建筑设计的各种理念、方式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材料发展的介入,但是却不会在其中迷失[1]。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这种多方文化为己用,不断以“和魂洋才”的理念进行兼容并蓄,这种不断壮大的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就具备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此同时日本仍然着眼于本土传统地域文脉,并在广泛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2]。其一是对于自身文化脉络和逻辑界定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其二在全球化进程中关注点落于如何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2日本现代建筑特征

日本资源匮乏,因此其往往具有物尽其用的观念,不容许有一星半点的浪费。在建筑设计之中总是以极少的资源投入得到丰富的空间感受,因此这种极简的建筑设计风格在日本极为普遍。日本同时还是一个推崇自然的国家。但是自身国土有限,所以使得日本人总是用最细腻的触觉体验自然,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日本建筑设计师极为擅长使用各种天然材料,展现其质朴的本来面貌,日本现代建筑也因此传递了本土地域的信息。日本是一个资源较匮乏的岛国,稀缺的资源使得本土建筑设计师尊重和珍惜自然,他们擅于将自然元素最大化地引入到设计中去,无论从设计理念出发,还是使用的材质,或者是表达的意象都能得以体现。

3日本文化植入现代建筑的方式

3.1形式的单一植入建筑

西方国家建筑曾盛行一时的折衷主义风格被日本所接受,在这一方面上,它与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极为相近。经历这一个过程之后,和风建筑的广泛波及使得日本踏上了对于传统文化介入的特殊征途。在同样的时间范畴之内,西方国家的建筑设计师未能打破枷锁,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建筑尚未出现,他们仍然在寻求如何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并且在很长的时期之内依旧徘徊于折衷和古典复兴之中。而日本在参照其建筑形式的同时,也开始萌生出将自身传统文化植入建筑中的必要性,在这样的阶段中,传统文化植入建筑中较为单一化,日本建筑师仅仅是通过一些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手段来表现建筑形式。而中国此时期的建筑也正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它们需要共同处理两个矛盾:古代和现代、民族传统和强势外来文化的矛盾。1868年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强烈冲击日本本土文明,“欧化”风潮开始。建筑发生极大地转变,例如大浦天主教堂、筑地本愿寺、东京国立博物馆(图2)等等,建筑产生了“和洋折衷”的共存方式,建筑造型吸收西方设计元素,但是木构建造依然坚持了日本传统的形制。这段时期中进程的前进是完全意识形态之上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性通过简单模仿的形式植入来反映。民众的记忆被建筑形式中的文化表达所唤醒。在这一时期当中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固有的建筑形式很难去适应在前进潮流中的现代生活方式。

3.2文化由形态而及精神介入建筑

自第一过程之后,日本建筑设计师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探索,这体现在将文化形态进行解码和重译。他们舍弃了对于单一性质的传统形式模仿,而是把既有的文化分解成为多个隐喻符号,并且采取不同的手法将其重新组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能够被婉转地阅读。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所设计的香川县政厅是以钢筋混凝土这一现代建筑材料来表现传统建筑文化风格,它重现了日本传统寺庙中五重塔的层层叠叠屋顶、露明椽头、梁头,并且用它们来分隔楼层。其内部空间处理也参照了传统古塔中央设有塔室,周匝环绕的格局,把电梯井、楼梯间等交通设施集中成为平面核心,再向外发散布置开敞房间。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是新时代的代表建筑。设计师创造了流体式建筑,灵活多变的丰富楼层空间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和日本建筑历史文化中的“数寄屋”中自由平面的形态相吻合。与此同时他用有着多种差异透明度的房间来表达信息时代下虚拟和现实的主题。轻盈灵巧的钢骨承重结构的构建与以“柱”来建的传统日本住屋相同。伊东丰雄的建筑中不是一味地仿古,但是属于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意识却被牢牢地介入其中。

3.3文化消隐于建筑的无形之中

篇9

“地方”是牵引观众情感的红线

地方栏目成功地抓住了“地方”二字就是受欢迎的开始。《最爱我丰城》栏目在开办之初,就把节目定位为地方休闲文化杂志类栏目。节目宣传片的制作紧密结合“地方”二字,通过当地文化名人、当地笑星,用丰城人最熟悉的语言与栏目宗旨、定位结合起来,让当地群众接受,产生收视热情。之后,节目播出了一系列具有丰城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如《丰城剑文化》《老巷子的故事》(老城今日)《品味记忆中的传统糕点》《丰城冻米糖),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岳家狮》《花钗锣鼓》《梅烛》等,这些地方文化节目的播出引起了当地观众强烈文化共鸣,让丰城人更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节目又针对当地新近发生的大事,及时制作出一些节目,保持了节目的时新性。如在剑邑大桥通车之际,播出了(古邑新桥);当地新建成的江南最高塔――和合塔落成之时,及时播出了《感受和合塔》。用轻松休闲的方式带着观众浏览新建成的剑邑大桥、和合塔,让观众更觉得亲切、亲近。“地方”二字,成为了这档节目牵引观众情感的红线。

创新是保持栏目生机的氧气

创新是保持节目活力与生机的氧气,是浇灌节目成长的露水。从形式到内容,从策划、拍摄到主持、包装,栏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充分融入创新理念,这是节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魅力之所在。而创新对于人力物力资金匮乏的县级台来说却非易事,因为创新需要大量的身心投入、风险投入、资金投入。当然,运作得当,创新也能创造财富。

创新表现形式。节目风格是固定的,但表现形式却是千姿百态的。以表现过年风俗的节目《我们的年夜饭,昨天、今天、明天》为例,我们邀请丰城文史界名人做客栏目组,畅谈年夜饭的历史典故、风俗情感、菜单形式更换,用昨天、今天、明天串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性与思考性,在除夕之夜播出又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另外,适时对节目表现形式进行调整,有利于稳定节目收视率。如《最爱我丰城》栏目在开办时,我们在地方文化介绍中设置了现场知识问答环节,节目播出半年后,又根据观众的反馈适时进行了调整,删减了知识问答环节,从而使得节目表现形式更紧凑,更有利于话题的深度挖掘。

创新表达内容。首先要有新的精神与内涵。栏目要紧跟时代步伐,内容上与时俱进,把地方的古老文化、地方的特色风俗与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念结合起来,促进地方文明进步。在《最爱我丰城》每期节目中,都贯穿着这种理念。如《丰城剑的故事》把剑的精神与丰城人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剑的精神成为新时代丰城儿女勇于拼搏、创新创业的动力。其次要有新的视角与内容。同样一个素材,如果换个角度来表现,就会发现新的光芒与色彩。2009年3月,丰城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栏目组决定在《丰城新闻》后开设一档临时性栏目《老蔡“两会”日记》,通过“两会”记者老蔡每天的日记来观察“两会”。由于更换了视角,栏目一推出,便产生了强烈反响。

活动 是提高收视率的有效载体

篇10

 

关键词:伦理道德 公益广告 集体主义 贵中尚和

一、伦理道德传承的必要性。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即人化。人化是人类发展和整合思维系统、意识系统的过程。但人在发展过程中,却常常遮蔽掉了人的自然属性。随着人类欲求不断增大,造成了一种文化的异化,从而失去了“度”的伦理标准。这就要求社会需要有无形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防止文化的异化的现象。社会潜网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非正式的行为规范,用包括风俗习惯、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无形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说社会潜网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伦理道德是社会潜网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伦理道德?一般来说,伦理指人类行为语境中的价值判断。伦理价值支配行为规范包括限定人的选择标准、评价尺度及发展目标等行为。伦理通常被视为一种建立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伦理和道德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用作同义词的。汤因比在《展望21 世纪》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必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十几亿人口。而这种文化中稳定的结构便是伦理。的确,这种伦理价值有助于在祖先信仰中提高民族信仰力。我们知道中国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在这样一个极具“农耕文化”历史的国家更体现着一种伦理本位的思想。突出表现在寻根意识上。这种寻根意识可以发展演化为一种“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便成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共同信仰。所以说伦理的传承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解决现实危机和发展出路的一剂良药。

二、中国公益广告是伦理道德传承的最佳途径。

公益广告从根本上说,是借助了广告的传统形式,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健康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主张,表现人类在推进物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主体自省意识的觉醒,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公益广告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针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出现的问题。近几年学界提出了“大公益广告”概念,主张将公益广告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理意义上的,从广告主身份到传播内容均无商业动机的公益广告。第二类是准公益广告。即现在大量存在的普遍采用的冠以企业标识或赞助者名称的样式公益广告。第三类是带有公益成分的一般商业广告。这类广告被划入公益广告较有争议。但这类广告在其传播目的和内容上是完全符合公益广告的界定,甚至从传播效果上看,这类广告的效果甚至要超过纯公益性质的广告,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 年代的美国。亦称为公共服务广告或公德广告。后传入日本和欧洲,并迅速在发达国家开展起来。我国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 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

的公益广告。之后1986 年10 月26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而告之》栏目,揭开了我国公益广告新的一项。中国公益广告年轻而有为,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已经渐渐的形成组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传播内容也逐渐转为人为关怀。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具备一般广告的基本要素,广告主多是电视传媒组织,后来,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也陆续参与进来,的是关于社会公德、社会秩序方面的信息,又计划选用一定媒体传播广告信息。制定和播出公益广告的经费,初始通常是由大众传媒组织自行筹集,后来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得到赞助。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相比,也显出了极大的反差。尤其在中国,这种差距表现得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的公益广告总量占社会广告总量的10%以上,而中国的公益广告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不少公益广告主题之丰富、创意之独到、制作之精美、影响之深远多盛于商业广告。但我国公益广告整体制作内容水平还较差、公益广告的认识匮乏、运作的机制尚不完善。

三、伦理道德传承在中国公益广告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