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3 16: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音乐教育

篇1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 特点 重要性 开展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是有机统一的一种艺术美的样式,其内容总是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构成的外在的、感性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总是可以凭着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受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年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幼儿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愉快欢乐,而儿童音乐本身的娱乐性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喜爱音乐活动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原因之一。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具有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性的特点是幼儿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体现技能性,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启蒙幼儿教育,为幼儿示范、演示,带领并指导幼儿练习,幼儿才能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等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学习,并记忆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景。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像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音乐教育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幼儿歌曲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而且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三、如何有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

(一)创造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注意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来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三)联系生活,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音乐,感受音乐,音乐启蒙教育不是为了学习音乐而进行教育,而是为了开发儿童大脑的潜能。让孩子在不懂得音乐的年龄就开始学习音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让音乐尽可能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挖掘心灵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2

1.1丰富幼儿的情感,充分激发兴趣

幼儿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不同节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欢快动感的音乐可以让幼儿振奋舞动起来,悦耳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幼儿平静先来。因此,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全面的丰富幼儿的表达情感。与此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体验,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他们的注意力。

1.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通过应用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感受能力,在音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可以无拘无束的展开无限想象,可以用动作跳出音乐的节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音乐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养成良好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同时,音乐还能不断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音乐中孩子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行动能力。

1.3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孩子乐观开朗的美好性格。音乐会不断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在音乐中孩子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受到音乐艺术的体验,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让音乐常伴幼儿的教学生活

音乐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浅析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陈巧琴丰富情感。幼儿教师在组织各种活动中,都可以加上不同情绪音乐的融入,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放些律动感较强的音乐,让幼儿能欢快跳动起来,并在他们身边准备各种安全的道具,例如:小乐器、彩条、纱裙、草帽等等,让他们充分利用身边的道具,熟悉周围的环境,最大化的满足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孩子就餐时,教师可以放一些舒缓安静的音乐,让他们有秩序的进行就餐吃饭,不在吃饭过程中大吵大脑,同时抒情轻缓的音乐能助于孩子的午睡。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音乐去指挥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音乐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音乐常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他们就能潜移默化的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2.2在音乐中加入舞蹈教学,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

幼儿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在音乐节奏中用动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在早期阶段往往都是被动的存在着,需要大人带动他们去接受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事物,音乐舞蹈可以有效的陶冶他们的情操,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旋律,编出朗朗上口的各种儿歌,让孩子边唱边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跳出各种动作、手势。也可以让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孩子自己的合作能力,将动手能力强的小孩分为一组,让他们合作创造出各种动作,再让其他小孩进行模仿表现出来。

2.3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音乐

幼儿时期,孩子在接受事物时往往带有情绪性,他们对于各种声响以及色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中要多多融入音乐,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作用。比如,教师在上画画课时,要叫孩子画出可爱的兔子,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兔子的欢快音乐,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在音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心目中兔子的形象,可以是安静趴着的,可以是欢快跳跃着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体验。

篇3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音乐 游戏 结合

信息和网络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正确实施美育,对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与音乐活动的结合是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奠基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认知、探索世界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适合的手段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就会集中,出现探索尝试的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学习过于单一或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幼儿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或需求的转移,幼儿会逐渐失去对音乐活动的期盼,还会限制幼儿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3-6岁间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紧抓幼儿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新”“奇”“异”来诱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喜爱,实现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到具体的、可理解的内容,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对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具有很大不同,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又好动,而且天生贪玩。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说过幼儿的心智是“有吸收性的心智”,“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由于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此外,幼儿期阶段是人萌发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可依靠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

对于刚刚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幼儿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幼儿对身边的事情总是充满着疑问,这正是他们追求知识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

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而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旋律要易于记忆

音乐游戏需要在特定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但由于幼儿缺乏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在音乐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产生兴趣,忽视了音乐部分。音乐游戏完成之后,幼儿难以掌握应学的音乐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完成音乐游戏,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记忆的歌谣,例如音乐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歌词中写到“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歌词重复易记,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幼儿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根据歌词来做动作,从而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并掌握了音乐歌词和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首先要做好音乐的选择,确保音乐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这样幼儿学生读起来才回更加顺口,便于幼儿记忆,教师只需稍微引导,音乐游戏便可顺利完成。

(二)精心设计游戏形式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游戏是吸引幼儿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增强游戏的新颖度和趣味性,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幼儿园中班歌唱游戏活动《风》,用用力吹风的方式使PPT中的苹果由青变红,使孩子们兴趣度极大的提升。此外,音乐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游戏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音乐基本技能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促进音乐故事情景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音乐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切实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强化幼儿与音乐的沟通,将音乐游戏进行故事情景化设计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以音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角色去表演,充分彰显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幼儿在故事情节中也深刻学习到了音乐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摇啊摇》音乐教学中,故事可设计为妈妈和娃娃两个角色,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个幼儿戴着头巾扮演“妈妈”,另一个幼儿吃着奶瓶扮演“娃娃”,模拟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游戏进行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妈妈对娃娃的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时的点拨,及时的向幼儿讲解音乐知识点,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学习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音乐知识,最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音乐节奏性

音乐游戏只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象生动的培养起幼儿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掌握。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表演、模仿、乐器打击等游戏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性,以此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图案来创设音乐区域图谱,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出音乐玩具的作用,练习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铃鼓、三角铁、钹、双响筒、圆弧响板、蛙鸣筒、沙球、卡祖笛等发声器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音乐器材;最后,在音乐旋律下让幼儿自主选打击乐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最终实现音乐游戏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为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寓教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审美;快乐;幼儿音乐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所在,更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所在。同时,快乐教育是创新教育理念,以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促进发展幼儿综合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幼儿综合素质水平。为了全面提升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感受快乐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项措施充分体现审美与快乐的教育元素,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幼儿发展。

一、通过情境创设方法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提升幼儿音乐学习兴趣是审美与快乐教学模式中的关键,同时兴趣是促进提升幼儿学习效果的关键元素。为了全面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将审美与快乐元素渗透至教学情境中,全面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幼儿音乐《母鸡孵蛋》一课的教学中,其中主要以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下小鸡叫声为教学目标,培养幼儿感应节奏的音乐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结合游戏情境创设方式充分激发幼儿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强化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促进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表演形式的母鸡孵蛋情境,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扮演成为“母鸡”利用不同节奏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小鸡的声音。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幼儿参与学习情境中,全面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发展幼儿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促进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幼儿阶段教育工作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将会有效提升幼儿的多方面综合水平,同时增强趣味性和有效性,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元素。将合作学习模式与幼儿音乐教学充分结合,可以将现代教育理念“审美与快乐”元素充分展现,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音乐《小星星》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幼儿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并激发幼儿对于音乐和歌唱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合作教学模式运用其中,在节奏练习过程中,引导幼儿以合唱表演的形式充分体现其中“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同时用手表现“闪”的动作,感受合拍与音乐节奏。在合作歌唱及表演的过程中,幼儿既可以进一步掌握歌曲的节奏,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幼儿深切体会合作学习演唱的乐趣,强化发展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幼儿阶段音乐教育过程中,将合作模式运用其中是促进全面提升幼儿音乐学习效果,全面发展幼儿综合水平的有效教学方案。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强化幼儿音乐审美能力

快乐与审美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快乐的基础上实现,为幼儿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对幼儿进行引导,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幼儿音乐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强化发展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进一步发展幼儿音乐综合水平。例如,在幼儿音乐《小鸭子上幼儿园》一课的教学中,其中以培养幼儿节奏感,提升幼儿听辨声音长短的能力及四分音符的节奏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来了一群小鸭子》的钢琴曲进行展现,同时引导幼儿根据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化展示效果,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学习相关音乐知识。在此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愉快积极的学习环节中全面提升音乐学习兴趣及音乐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充分融合是十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四、组织音乐活动,创新教学方法

幼儿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活动的设计将会促使音乐课堂更加活跃,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固化,在审美与快乐教学理念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多元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帮助音乐课堂突破传统教学,利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提升幼儿的音乐学习效果。音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以快乐教育理念,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提升音乐学习效果。例如,在幼儿音乐《大雨小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说说、常常、动作表现及乐器表演等多项活动流程将雨进行充分表达。幼儿接触乐器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幼儿对于乐器演奏的知识了解并不全面,教师可以通过乐器演奏活动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结合乐器对于雨声不同的节奏进行充分表现,引导幼儿根据雨的声音进行跑、跳等游戏。同时,在音乐游戏设计中,教师避免过度干涉幼儿的表达欲望,充分给予幼儿信心和兴趣,引导幼儿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促进发展幼儿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工作中,通过组织音乐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是促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幼儿快乐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

五、完善音乐教育目标,提升幼儿音乐综合能力

幼儿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幼儿的音乐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水平。音乐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幼儿基础的节奏感及音乐认知,更在于培养提升幼儿的音乐学习能力及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全面提升幼儿音乐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为幼儿设计多元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继而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从而形成比较完善、全面的幼儿音乐教学方案,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音乐《小老虎请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完善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核心,从认知教育目标、能力提升目标及情感态度发展目标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同时将审美与快乐教学元素渗透至其中,全面提升幼儿的音乐审美水平,同时帮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发展。本课教学过程中,认知教育目标的基础核心为引导幼儿对儿歌的节奏进行学习和掌握;能力提升目标为培养幼儿儿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目标为强化幼儿对于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促使幼儿深度感受班主小动物的快乐。因此,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渗透将会促使音乐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

在幼儿音乐教学体系中,审美与快乐教育元素的渗透和教学理念的发展,将会极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全面推进发展幼儿音乐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玲.“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篇5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幼儿音乐游戏化是指运用游戏的设计方法以及参与模式进行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幼儿感观的心理体征以及生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感染幼儿。使儿童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实现全过程自由化,玩乐化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音乐教育的选择方式以及运用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思维能力弱下,采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发展,以感觉,触觉,嗅觉,视觉等形式形成对世界的认识。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模式,加强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以开心快乐的方式接受教育。音乐游戏在设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游戏意识,学中玩,玩中学,通过游戏的模式理解音乐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包括对于音乐节拍的认识,对于音乐审美的建立。也培养了儿童非音乐素养,包括儿童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纪律意识,表现能力等综合条件。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设计,设置色彩鲜艳的音乐游戏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儿童天生的表演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二、游戏策略的设计

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策略设计以儿童心理为基础,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学理念进行整个儿童游戏的设计,包括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乐感的培养等简单的内容,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我们一位有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对儿童游戏教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形式,是萌发儿童艺术情趣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关于《幼儿园工作规程》给出游戏活动的定义:“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力,整个音乐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自然紧扣、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游戏的设计好坏影响了儿童的成长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1、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阶段幼儿进行的音乐感知内容,花费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儿童知识教学。根据不同的音乐素材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采取角色扮演,才艺展示,心灵冲击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以及对客观社会的认知度。比如在进行《两只老虎》这首音乐的教学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小老虎的服装道具,邀请有表演欲望的小朋友进行整个音乐过程的表演,让游戏化的表演形式深入儿童的内心,掌握音乐的节拍以及韵律。《两只老虎》也是一首表演题材以及节奏感非常强烈的歌曲,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眼耳口鼻的遮挡动作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精髓。老师可通过启发示教育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不同角度的表演,明确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大自然的组成方式以及特点。此类动物性质的歌曲可以让幼儿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意义。

2、内容题材

儿童音乐游戏在内容设计方式上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儿童可以理解的事物作为素材蓝本进行教学。浅显易懂的歌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地理解老师教学的观念,采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具体的事物以及感观性比抽象的歌曲表达效果要好。比如,在《丢手绢》这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丢手绢的游戏环节,将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另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进行丢手绢的形式。当歌声停止时,拿手绢的小朋友将自己的手绢丢弃在另一个小朋友面前,另一个小朋友进行追赶,如果追赶失败,则进行音乐舞蹈的表演。这种游戏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理解。手绢道具的使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一,运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符合幼儿的对于歌曲的共鸣。同时,也可以在放学之后,与熟悉的小朋友在小区内进行玩耍,使音乐教育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都可进行。

3、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另一目的,每一首经典的幼儿歌曲包含了对精神素养的培养以及深刻的认识。引导儿童对于歌曲深层意识的理解,是培养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于社会规律的概念使得儿童从小就以一个守法公民的形象出现。例如,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中,描绘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顾。这个儿歌教育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孝敬父母的概念,培养对于父母的关爱意识,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建立一种感恩精神。帮助幼儿进行事物的理解以及信息的反馈。类似的歌曲还有很多,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中,通过对于雷锋精神的描述,引导儿童从小学习雷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儿童完整的价值观念。这首歌曲的抽象意识较多,帮助儿童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拥护党,热爱人民,帮助他人的观念。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进行玩具的分享以及关爱他人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与品质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局限于音乐乐理以及音乐节奏的培养之上,同时,也必须对儿童的价值品质进行长期的熏陶。

三、结论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出现打破的音乐教育模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带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真正热爱这门课程,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音乐乐理,音乐节奏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模式。老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策划时,应该明确以下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关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提升对美的认识。同时,也应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儿童的思想教育,提升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形成。

参考文献:

[1] 宫莉,许燕,刘永恒.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党史博采.理论. 2006(07)

[2] 巩庆华,史爱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培养途径探索[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05)

[3] 周儿.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音乐教育[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05)

[4] 雷作英.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6(01)

篇6

一、引言

音乐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更要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来开展。在幼儿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基本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提升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化水平,是实现幼儿园学习环境、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影响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究。[1]

二、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开展策略

1.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实施的理论依据是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幼儿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会在不断的增长,其对不同乐曲的感知有其特有的情绪反应。同时,幼儿早期对自然界等各种声音的模仿,也是判断其感知能力的标准。鉴于幼儿早期的思维特点的直观性,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要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生活化素材、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让幼儿在逐步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和培养幼儿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技能。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天在园的不同时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播放与幼儿学习、活动、课间等相关的音乐。例如:结合幼儿广播体操播放《世界真美好》这首歌曲,幼儿在做操的同时,也学会了歌曲的,同时有助于幼儿体验以拟人化的语言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艺术。又如:结合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播放《办家家》这一音乐,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友好的相处,此类音乐的使用让幼儿的音乐表象积累更加的丰富。[2]

2.以日常生活物品,引导幼儿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是源自生活的艺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物品来表现音乐的效果。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击打乐器的模仿和创新,以常见的锅碗等作为素材,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不同物品的声音。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各种物品的好奇心强等,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用茶杯、碟子、盆子等物品,为幼儿演奏出不同的声音,让幼儿在听觉识别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和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音乐其本质是听觉展开的艺术,因此听觉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自然生源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声音高低、悦耳程度的分析。由于这些声音都是源于生活的,幼儿在接受了此类训练以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变得对自然界的声音更加有心。这也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后期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根据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构建幼儿音乐教育环境

鉴于幼儿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在幼儿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从感受入手,帮助幼儿全面的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内容和情感。在这一前提下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歌曲《办家家》的时候,教师通过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感。在学习《小猫窍门》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小猫窍门时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为幼儿教育的开展创设更为真实的内容和环境。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生活环境等情况,来选取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通过借助音乐教育来强化幼儿生活中的健康、积极的情绪表现。其次,音乐教育也可以改正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习惯,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良好的习惯教育。比如:针对小班学生依赖性较强、玩具乱扔等问题,可以选择《爱劳动》等歌曲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情感。[3]

4.以丰富的生活化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常见的基本互动方式,游戏的假想性等特征,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教师通过将游戏融合到幼儿的音乐教育,让枯燥的音乐教学更有动感,从而吸引更多幼儿的积极参与。以游戏来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是以幼儿好动的天性为基础,结合游戏的内容而实施的音乐教育方式。例如: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有趣的谜语同音乐结合在一起,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声、形之美。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画面都是音乐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类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联想,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创新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为幼儿初期音乐兴趣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7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能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获得美的感受。脱离了“美”,再好的音乐教育也只是空谈,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必要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幼儿,并使他们学会感受美、懂得欣赏、创造和表现美,如此才能使他们在欣赏、学习、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养成优秀的审美能力,进而终生受益。

1.幼儿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在人类的感知能力中,听觉常常被认为是十分高级的一种,而聆听也是人们挖掘美、感受美、理解美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时期,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尚不健全,听觉却率先发展起来,因此在音乐教育中积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引领孩子们进入“美”的殿堂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并尝试通过创作、表演的方式再现和再创造音乐的美,如此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2.幼儿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

2.1 感受音乐魅力,激发审美情趣

幼儿是审美教育的主体,我们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引导他们体会音乐的魅力,才能使他们认识到音乐的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音乐作品中通常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而从情感的体会入手,往往能很快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对此,笔者曾经开展过一次教学实验,即对两个中班的孩子播放同一首《摇篮曲》,在A班播放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体会这首歌所抒发的感情,使他们自由联想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而对B班则只是简单的播放和学唱这首歌。

对两个班的孩子,笔者均未透露《摇篮曲》这一名称,并询问孩子们是如何发现这是一首摇篮曲的。A班的孩子多数回答,这首歌很柔和温暖,让自己联想到了妈妈哄自己睡觉的场景,B班的孩子则多从歌词上体会到这是一首摇篮曲。而通过观察也发现,A班孩子在聆听和演唱这首歌时显得更享受、动情,足以见得他们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其审美情趣的养成无疑至关重要。

2.2 引导理解音乐,积累审美体验

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的特点,往往是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它的美具有一种难以说明但不难感受的独特性,因而,不断积累审美体验,将音乐的美进行理解、吸收和内化,对于审美能力的发展就极为重要。而3到6岁的幼儿,受年龄、阅历、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接触可能并不广泛,审美视野往往是较为狭窄的,即便如今许多家长会有意识地为孩子播放音乐,也多是一些简单的儿歌童谣。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引导孩子们体会音乐艺术的多元性,并使其在不断欣赏和理解的过程中,积累审美体验,学会发掘美、感悟美。对此,笔者曾经在一堂音乐课上播放了圆舞曲特点突出的钢琴曲《水仙花圆舞曲》,非洲舞曲《非洲之夜》,接着又听了《四小天鹅舞曲》,最后播放了中国民间音乐《彩云追月》和《茉莉花》,如此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笔者引导他们猜测每首乐曲是什么国家或地区的作品,并鼓励他们通过表演或讲述的方式展现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美”,使他们的审美体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2.3 强化音乐表现,激发审美创造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引导孩子们自由表演、积极创造,是提升他们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在积极开展音乐欣赏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表演等形式展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要求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例如:笔者曾经在班上播放《送别》这首作品,当音乐响起,孩子们纷纷陷入陶醉和沉思,放完歌曲,笔者问孩子们都联想到了什么,不少孩子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分别的场景,并纷纷表示出不舍和感伤,接着,笔者选取该首歌的一部分带领孩子们演唱,并鼓励他们变演唱边回忆自己所联想到的场景。不少孩子唱的十分动情,看似简单的演唱活动,却是他们对音乐理解、体会和再创造的过程。

3.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提升幼儿音乐教育成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我们可联系幼儿音乐教育内容,通过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三个途径来共同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培养其审美情感,帮助其积累审美体验,进而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燕.如何建立幼儿音乐教育的“审美与快乐”模式[J].大舞台.2011(7):212-213.

[2] 石晓霞.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漫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282.

篇8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一)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篇9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准确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篇10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教育也产生了变化,追求功利、忽略发展成为目前幼儿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当前,幼儿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幼儿音乐教学过早的将音乐技能引入课堂,忽略了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忽略了幼儿对音乐理解力的培养

过早的进行音乐技能的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思维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不利于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音乐知识的理论性过强,过早的要求幼儿进行机械化记忆

音乐知识和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是分不开的,幼儿学习音乐与自身的求知并没有结合起来,也没有在心理感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3.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幼儿正处于强烈的求知和表达阶段,机械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基本丧失了表达的机会,完全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学习,“死记硬背”往往让幼儿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厌恶。

4.忽略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功利性太强

“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希望幼儿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忽略了幼儿学习的特点,采用并不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法,过大的知识量让幼儿一时间难以接受,从而影响了具体的学习效果。

二、确定幼儿音乐课程设计的目标

1.幼儿音乐课程设计目标的来源

幼儿音乐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幼儿音乐的学习者有特殊性,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思维发展都依赖于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幼儿在教学中是一个有个性有需求的教育主体,兴趣和差异是幼儿音乐课程目标的关键参考,课程目标都必须根据幼儿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进行制定,幼儿音乐课程目标更要根据科学规律进行把握,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才更适合幼儿音乐发展。

2.幼儿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确定

幼儿音乐课程根据不同的目标来源来搜集可能性目标整理成恰当的课程表达,这就是幼儿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增强反思创新探究,才能提高幼儿音乐课程的有效性。幼儿音乐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表达音乐课程,明确音乐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影响。行为性目标更有助于指导幼儿音乐的学习内容,直接阐述了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期望的结果,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柯达伊按照幼儿认知规律打乱了传统音阶教学的顺序,以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就走为主,用两三个音阶的儿歌进行引入,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五声音调和七声音调等旋律。在多个调性位置上的学习,不只局限于C大调的音高巩固,首调唱名法更快的让幼儿学会读谱识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生成性目标是对行为性目标的不足,强调幼儿与音乐的交互,是对教学过程目标的追求。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终追求的,也是教学经验的合成。幼儿以直接学习经验为主,幼儿音乐教育更要通过具体而形象的方式直接感知音乐元素本身。比如在幼儿音乐理论教学中,引入符号教学法,一朵小花代表一个四分音符,完整的小花占有一拍,相对的半朵小花则代表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半朵的小花在一起才能占有一拍。形象化的符号比规范化的符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幼儿也更容易形成直接经验对音乐知识进行掌握。

表现性目标是指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情景对应个性化体验和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在行为性目标的基础上,渴望幼儿更加大胆更加自主的探索,提倡开放性理解和表达。节奏调动幼儿的韵律感,听而有感,感而有所动,个性特点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嗓音造型可以通过呼吸灯进行训练,以so、mi入手或五声音阶进行儿童歌剧创作。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节奏朗诵,用最接近儿童音乐天分的形式启发学生。此外,动作造型通过拍手或跺脚等动作,将音乐节奏直接表达,无需借助复杂的抽象概念和逻辑理解,儿童只需要根据节奏做出自己的动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幼儿音乐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幼儿音乐课程设计最关键的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好的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1.校内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充分发挥校内音乐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校内音乐场所开展丰富的音乐教学互动,创新开展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布置乐器和音乐家的贴图,让学生时刻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学习氛围。音乐课堂也要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空间,提供更多学生易于掌握的乐器,比如鼓、沙锤等,让幼儿尽情的享受音乐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资源的使用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选择有特点,符合幼儿性格特点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得到音乐方面的培养。比如奥尔夫音乐教材的作品,都是针对幼儿特点选择的内容,考虑到有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

2.校外资源的开发

本土音乐和民间音乐是宝贵的音乐资源,一方面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有一定的文化蕴含,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课程设计中要融入更多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介绍更多拥有中国特色的乐器,比如琵琶、古琴等。挖掘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提高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首先实现对人的教育,在实现对知识的教育。

3.网络资源的开发

随着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可用的音乐资源使用也更加更变。从网上下载符合幼儿学习的儿歌和MV等资源,课程设计可参考的内容非常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也更便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将网络资源整合到幼儿音乐课程设计中,极大的丰富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增强了课程道德趣味性。

总而言之,要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重视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音乐课程设计是“跑道”,教师要让幼儿在“跑道”上更好的体验音乐,最终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明确化课程设计目标,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