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健康 对策
后进大学生是指在学习、纪律、工作等方面落后于同专业、同年级其他学生的人。这个群体里的成员往往被教师看作是表现不好的学生,有的甚至还受过纪律处分,从而成为学校同代人中的“弃儿”[1]。这个特殊的群体,平时接触优秀学生及高校辅导员的机会少,心理问题凸显,但找不到解决途径。较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更应受到关注,如果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就受到及时的关注与教育,就可以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如果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来处理,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使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走向极端,处理不慎,会影响一个青年的一生。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原因剖析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们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智力正常,身心感觉良好,了解并接纳自己;人格和谐健全,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自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后进大学生由于在学习成绩上不占有优势,在其他方面也落后,极易引发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1.容易产生厌学、消极心理。
进入大学以后,少数人受“六十分万岁”思想影响,主观上对自己放松要求,目的不明确。有的受社会非主流思潮的影响,思想消沉,生活态度消极,无远大志向,不思进取,再加上有的适应能力差,对改变了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所适从,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应付学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或考试舞弊,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因此而受到留级、退学等处理。其中一部分人就会转化为“网隐君子”。由于后进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在现实中很难和其他学生“合群”,很难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青睐。长此以往,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不信任心理,转而企图从网上求得心理慰藉和“平衡”。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向,加上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最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进而发展到退学,甚至违法犯罪。
2.容易产生矛盾、逆反心理。
后进生常常处于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之中。因为矛盾,产生逆反心理,又因为逆反,可导致产生对抗。有这类心理特点的学生,往往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看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有时甚至故意和学校或老师唱“反调”。所以,后进生往往容易出现一种盲目的爱表现的状态。因为自身学习和表现情况不尽人意,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受不到信任、尊重,出于逆反心理,也出于爱表现的心理,他们会有意识创造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3.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心理[2]。
自卑可能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上自信心不足,不愿和同学接触,甚至会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这类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矛盾,或是犯了错误,便会疑虑重重,思想上有很大的压力,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因为疑惧,情绪低落,不敢和同学交往,做错事情不敢主动承认。这类心理继续发展往往导致性格内向,怯懦孤僻,易患上心理疾病,最终发展成为自暴自弃,或是转求另外的解脱途径,造成不良后果。
二、由内而外培养后进生健康心理素质
由于在学业、能力等方面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可,后进生大多出现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问题,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活动中,则是消极应对,得过且过。所以,对他们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自信心是后进生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3]真正有自信的人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既不贬低自己,又不盲目自负。很多后进生容易走两个极端:自卑和自负。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利而向旁人证实自己,变得唯唯诺诺,丧失很多机会;自负心较重的人往往不认真审视自己,把自己罩在一个虚幻膨胀的光环中,盛气凌人,使别人避而远之,实际上他们心里恰恰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出现这两种心理状态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一些行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1)练习正视别人。
当别人眼睛盯着自己时,有自卑感的同学立即躲避别人的眼神,有自负心的同学却把眼神抬得高高的。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怕你,我感到不如你。将眼神抬高则意味着:我很心虚,担心不如你,我要显示自己的强大。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且光明正大。因此,练习正视别人不但能给你信心,而且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2)适当加快速度。
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表达出“我无所事事,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的意思,而较快的步伐则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我相信自己能成功。”因此,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
2.培养积极心态,杜绝消极应对。
积极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它是一种正面的心态,由希望、乐观、勇气、进取、慷慨等正面的特征组成;而消极的心态是一种反面的心态,由悲观、颓废、抱怨、等待、我行我素等反面的特征组成。具体的培养措施如下:
(1)从行动的角度培养
心态是紧跟行动的,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消极心态开始,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积极心态者。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等待,不要想“这事等我心情好时再做吧”,而应该用行动来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
(2)从语言的角度来培养
运用正面的语言暗示也有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比如今天你忙了一天,终于把事情做完了,不要说“我累死了”,而应从正面说“紧张了一天,现在真轻松”。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要说“我不行”,而应说“我经过努力一定能行”。
(3)从环境的角度培养
环境包括你周围的人和事物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和事物的阴暗面。因为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因此在生活中注意称赞别人的优点,注意欣赏事物的美丽,而不是抱怨别人的不好或环境的恶劣,你的心态自然就会积极起来。
3.学会理解与宽容,抵制偏见与狭隘。
这里宽容不是宽容别人对你的侵权,而是对那些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现出耐心。你的心胸应该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你越缺乏宽容之心,就会越封闭,很难与他人合作。你应该学会接受别人,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辩论,当遇到对方有不同观点时,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而应说:“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我的想法是……”因为仅凭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对方过错,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则表示你不尊重别人,独断专行,心胸狭隘。但宽容也不是完全接纳对方的观点。总之,宽容的心态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心胸广阔和合作能力强的人。
承受力是决定宽容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具体是指一个人承受疾病、疲劳、挫折或艰苦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协调。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拒绝和失败,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不如意和困难。如果能够咬紧牙关忍耐下来,就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信心加忍耐能化一切不可能为可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虽然不见得会完全照着预期的方式进行,但只要咬紧牙关忍耐下去,在坚决的忍耐中,即使原计划不能实现,但环境状况会改变,而出现一条可行的道路,或许是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激起外界的共鸣与援助,虽然与原先预定的大不相同,但终究是曲曲折折地迈向了成功。”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对于困难,要学会辩证思维,找到困难积极的一面。
对于挫折,只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思想上首先要适应它,然后才能想办法改善它或避免更坏的事情发生。比如一坏牛奶被打翻了,与其垂头顿胸心疼那杯牛奶,还不如打起精神将玻璃杯和牛奶立即打扫,以免走路滑倒而受伤。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困难,应面对而不是逃避,然后认真想办法解决。对于挫折(疾病、失意等),不要坐着天天想挫折多么痛苦,而应立即找有意义的事去做,只有通过做事将时间排满才能降低痛苦感。
4.陶冶良好情操,争创时代先锋。
一个人过份情绪化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因此,后进生在平时要注意克服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包括:恐惧、仇恨、嫉妒、抑郁、紧张等。在这些不良情绪中,愤怒往往是年轻人最不容易控制的。愤怒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许多场合,由于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的冲动、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个工作机会;在领导眼里你的形象可能受到损害,别人也会从此开始对你的合作产生疑虑。
三、结语
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如何引导后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解决思想困惑、摆脱不良心理干扰,如何创新后进生工作转化的方法和方式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后进生转化教育长效机制,是我们高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后进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江.把握学习心理转化“后进”学生.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5):45.
篇2
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教育行为管理
一、引言
本研究对江西省内5所高校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3所公办高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与江西中医学院),2所民办高校(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科大专修学院)。公办高校学生为1299人,民办高校学生为325人,共计1624人。调查设计了44件大学生可能面临的压力事件,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每个事件对自己产生压力的程度。
在全部压力事件中,平均压力最大的十项为:(1)感到竞争激烈;(2)择业困难;(3)考试不过关;(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5)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6)理想与现实有差距;(7)精神空虚,无所事事;(8)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9)面临考试;(10)隐私被别人发现。调查显示,这十个方面所涉及的因素主要有:①目标因素。包括竞争、择业、考试、期望等(即1,2,3,4,7、9);②能力与手段因素。包括工作成效、实践能力(即5、8);③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落差因素。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即6),是大学生对社会环境适应程度的具体体现。压力,是个体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它是导致个体内在心理系统失去平衡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和分析,从一个现实的视角,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行为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启示
1.沟通性教育――关于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系统中角色定位的思考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角色定位缺乏准确的认识,引导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首先,应确定将人格的社会化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即主体意识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其次,是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应角色定位在大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中间,充当两者之间的沟通者和桥梁。一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目标系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减少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落差,使压力在可控范围内;二是帮助大学生塑造社会化人格,在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建构协调的互动关系模式。
2.针对性教育――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选择的思考
针对性教育主要表现在普遍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在进行普遍性教育时,我们必须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时重点把握普遍存在的现实性心理压力,如竞争压力、择业压力、考试压力、父母期望压力等就具有代表性。这些代表性问题,应该首先得到重视。在个性化教育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状况和生活经历进行。调查中显示,个人背景不同,心理素质现状也不同。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感到竞争激烈,择业困难,理想与现实有差距,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等五项压力与专业满意度有显著相关。而面临考试,考试不过关,隐私被人发现等三项与之有相关(P
3.自教育――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体的思考
调查显示,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主要存在个性素质问题(包括心里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思维学习的问题、人生观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大学生发生困惑和烦恼,从而影响学业,影响到其今后的前途与就业。大学生本身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承受主体,教育是起到引导和指向的作用。学校可以在教学课程设置、课堂讲解的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教师可以指定理论书籍、文章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消化。最后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提高,需要依靠的是大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和锻炼;需要的是意志与毅力,需要的是一定的时间。大学生应该认真对待和分析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其危害性。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对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启示
大学生行为管理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通过心理压力起作用的。所以,大学生行为管理不仅要以其现实的心理压力作为依据,作为出发点,而且应该把缓解过大的心理压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最终归宿。
1.大学生的内在行为管理
第一,缓解心理压力,是当今大学生迫切的内在需要,是大学生有效管理自身行为的前提条件。虽然,高校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内在行为管理,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注重大学生的内在行为管理。但是,效果却往往不那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忽略了大学生迫切感受到的现实压力,更忽略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强调大学生内在行为管理的时候,要强调大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缓解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这是大学生有效管理自身行为的前提条件。
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既有其历史背景又有其环境根源。此次调查的对特质性应对分析中,积极应对显著高于消极应对。这说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特质上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在分析中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取积极应对(t=2.005,p
第三,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内在行为管理,主要还受到个性特点、知觉、态度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与社会环境的顺利沟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机的强烈程度,是大学生有效管理自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2.大学生的外在行为管理
第一,要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外在行为管理的引导功能。第二,高校对大学生外在行为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和多样性。第三,高校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应该是动态和发展的,这是由高校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郑瞻培,徐声汉.如何摆脱心理困惑[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篇4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探讨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除了个人专业技能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很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因此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心理素质是不是合格。新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勇敢探究、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力等都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质。根据一项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于财富与教育关系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板块共同构建教育的观点,而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就蕴藏在这大版块中。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关键时期,正如曾经提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还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人的利益需求,还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构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大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心里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高校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要想对当前的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必然需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备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而一个具备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心里素质水平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质从结构上与功能相匹配,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心理素质系统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不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真正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心理基础。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门现代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往来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下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比如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矛盾,保持整体心态的平和与稳定,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保持好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期间使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好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对于道德的实际认知、情感体验一个态度息息相关,而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着手,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并且注重个人内心体验的教育引导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迁移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4、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现实与未来的区别,更好明确人生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升华。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是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好的心理素质支配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又会不断内化沉淀为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的心理素质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变化。
除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做好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开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不断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立法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四个政策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明确如何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有效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稳定深入。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需要进行严格限定,对最低经费投入进行规定,避免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敷衍了事,随意开展,避免经费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实际,打造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的,高校需要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的师生比确定教师队伍数量,专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必须意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要严格把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质,避免因为教师素质不过关给大学生带来二次心理伤害。
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的日常化。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的培训,并重视后期的实习督导工作,适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想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e极配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仅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还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每一个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东西,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2- 58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情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不知所措时,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表现出敏感、错觉、幻觉、遗忘、妄想等紊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面,如个人常常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共处,最终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杀案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新华社评论此事时,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却因利欲熏心、琐事纠纷,不顾昔日之情变身刽子手,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无故离开我们,一个个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与良心的制裁,着实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理应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育和规范教育那样已成为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和达到成熟,这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发展接近和达到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一是成熟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大学生不仅从体态上感到自己长大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二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他们向往未来、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关心政治等,力求处处表现自己。三是大学生的智力发达,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正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显著的自我矛盾。对此,人们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要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为了正确地判别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下述几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6.人际关系良好;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各高校要及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积郁,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诀。
一要自立自强。大学生凡事都不要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要宽厚善友。大学生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攀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要培养兴趣。大学生在学校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订计划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刻,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会遭遇多种环境及变化。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江宁.大学生心理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篇6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5-092-02
21世纪,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状况也随之呈现出多种新的改变和新的发展趋势。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2004年级、2005年级、2006年级的728名医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1 大学生主流心理及其发展趋势
1.1 大学生主流心理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分布处于17~23岁之间,本次被调查的728名医学生年龄处于17~21岁之间(占入学新生的98.53%)。这一阶段常常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通过问卷及交流访问等的方式,发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似乎不是现在大学生的专利,小学生、中学生都会有,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家庭结构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自然而然在教育、引导不适当的情况下形成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性格,到了大学同样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通常表现为在教室、宿舍、校园等公共场所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故常常引发对社会的逆返心理,同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跟同学们和谐相处。
(2)对现状的满足感。这些“天之骄子”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虽说招生比例有所提高,跟早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比要轻松得多,但要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也是要付出勤奋的劳动和艰辛的汗水。一旦理想实现,他们在自己的目标上会暂时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些想法常常会支配他们一年左右的时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第一年里有68%的人在跟同学、朋友的通信交流中都对自己的学校很满意,有28%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的学校还可以。只有4%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
(3)对大学生活的不正确认识。通过十年寒窗才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过去十几年学习的辛苦,特别是高中这几年,使大多数同学有想放松自己的想法。再加之有的中学老师在“准大学生”们高考前给他们灌输“辛苦是暂时的,进入大学生活后,生活就是绚丽多彩”的思想,使有的同学误认为大学生生活就是怎么玩耍。因此,有些同学就放纵自己,上网打游戏、看小说甚至不去上课。还有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于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一些社会活动,而忽视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4)对就业前景的危机感。新生入学满足感逐渐消磨之后随之出现的便是对将来就业的危机感,由于我国从2000年以来,逐步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压力。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为:①对新生事物、外界事件的理解和辨别能力。②对外界环境影响心理发展时的协调、平衡能力。③对自身心理冲突的控制、和谐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是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从大一的满足自信到大二的郁闷渺茫,从大三的重振旗鼓到大四大五的拼搏和充满希望,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2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1 新生入学的人格测试与心理素质调查
(1)确定测试群体、组织测试。我们分别于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9月对医学各专业共728名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了测试,被测试者处于完全配合状态,测试结果见表1。
(2)通过对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在校大学生各因子平均分低于国内常模。国内常模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27.45,本次测试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34.64。而阳性项目数是指有症状的项目数,它反映症状的广度,这一结果告诉我们本次测试虽然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好于常模团体,但却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领域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个别对象确定个别培养方案。确定个别方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格内向、孤僻的,在班级活动中重点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性格,使他们融入集体;②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学习生活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懂得大学生活很多方面是共同进步的,大家必须团结一致。一切以大局利益为重、团结协作,彻底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2.2 对在校大学生不断进行心理教育及辅导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并且每个班级还有一名心理健康联络员,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采取不同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自身体验。普及心理学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们采取以下四个方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①开设心理学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并结合实际在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穿插心理教育专题,开设《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一般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心理保健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②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确立人生新的奋斗目标”、“重新认识自我”、“如何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人”等一系列主题讲座。同时请高年级的同学现身说法和请一些成功人士到场介绍经验;③心理咨询是释放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我们在具体方法上灵活多变,如协会会员和其他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的交流方式,这一方式解决了许多同学的心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④个别心理问题交流,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是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方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通过测试和调查确定个别帮助的对象,然后安排有专业基础的老师或班主任跟他们结对子,实行“一对一”指导。在这几年的努力下,多名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和大家的帮助消除了障碍。
2.3 运用社会的心理导向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社区和各个阶层开展活动、交流,使他们得到实际心理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区、深入敬老院、深入基层单位等多种形式,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3 对新途径的评价与分析
通过对测试群体进校时与评估时的心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有明显改变。他们通过学习和锻炼,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接触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时候比较和谐,同时,通过三年的跟踪走访与辅导,当时的个别阳性症状同学也有明显改善,已经融入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和生活。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与辅导中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转学同学,病休同学等情况我们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做到跟踪调查。但我们一定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人们通常以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压力的增加,健康问题越发显得重要,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面对着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因此压力也会随之而来,现在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社会上的人少,关于就业,关于人际交往,关于男女交往等问题也困扰着他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与人交流,内心孤独空虚,还出现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超过17%的人患有心理疾病,所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主要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下列三点,包括学校指导、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环境。
其一,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初入校门的学生,刚刚经受高中的磨砺,对大学的生活是充满了向往和渴望,甚至希望以高中时啃书本的精神头来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但大学的生活和高中相比变化较大,无论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于是很多新生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很多苦恼,而遇到这些问题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方式,只是一味的逃避,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二,每个学生首先都是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到家庭影响最大的人群,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甚至家庭教育不得当,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有些家长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进行施压,如果方法得当就是动力,反之则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也会给大学生增加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四,进入大学后,离开家庭的照顾,对经济的独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承受的经济压力会更大,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容易产生仇富心理或其他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行为偏差,做出过激行为。
最后,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会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进步,竞争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生活节奏过快、公职腐败、社会风气日下,都会直接作用于大学生,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社会阅历浅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再加上对自己的定位模糊,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担忧,对未来和前途产生恐惧,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激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建设。
在新的局势下,将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贯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党的政策,高校可以通过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也可以建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机构,班主任和辅导员必须尽职尽责,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身建设,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可以凭借良好地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榜样作用。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或想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的找到相关人员。与此同时,新班主任、新辅导员和咨询师的定期地专业培训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展开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状况,针对性的挖掘大学生心理潜能。
(二)增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将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地融入到高校中,、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指出,要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合理地分配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的,高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需要规定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性措施,并且努力完善高校生心理健康的动态评估和预防检测。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失落时能够有效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目标,更快的适应所处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自身心理潜能,大学生应该好好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大学生;成才;抗压;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34-02
当前,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高校大学生极端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其抗压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成长。最近几年,在高校校园发生的突发事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让人们不断反思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探究他们的心理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校园的安全,要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注重抗压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创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教育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在大学生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在此时应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给予这些处于心理困境的大学生以心理疏导,消解他们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改善不良的情绪,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价值。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只有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才能得到大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准确判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理解大学生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同情大学生所处的竞争环境,让大学生能够放松心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各种挫折与压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心态,这样才是有效抵抗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一、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心理问题间接引发的大学生压力与消极情绪
社会群体的心理现象使得大学生个体思想与心理受到了影响,由此表现出对群体社会心理的吸引与顺从。群体社会心理具有使群体成员凝聚,影响其心理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会或组织的不满,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使得个体心理发生了扭曲,由此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个别具有这些社会心理问题的,可能做出极端的恶性事件,危害社会与他人的安全。这种社会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暗示和消极情绪。
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长期累积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复杂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不理解与不认同。首先,如果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人们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差距有所增大,就会造成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如果社会优质资源不能公平分配,使得另外一些人享受不到社会福利,有时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种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如果社会上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就可能使得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功利。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接触到不同地域的人和不同机构的人,但是,如果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减少,人们之间缺乏温暖和友情,就会造成人情冷淡,使得社会矛盾与社会心理问题加剧。最后,如果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就会使得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艰难,不能获得应有的福利。社会的宽容度降低了,人们的抱怨增多,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与关爱。这些社会不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深化。这些社会心理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和无奈。在大学生走入社会后,也要面临着诸多的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增加了大学生心理负担与压力。
2. 与大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因素引发的压力与不良情绪
首先,高校大学生生活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压力增加。最近几年,高校的规模逐步扩大,招收的学生学费等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成本也上升,这样令很多家庭承受困难。大学生的生活成本压力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不能随意外出和游玩,也不能购买喜欢的商品,这是大学生消极和压抑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生活的集体环境,使他们失去了个性生活,在各个方面都要按照集体标准,使得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其次,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高校大学生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进行证书考试,使得他们的业务休息时间压缩,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变大。而当前就业市场并不乐观,对于一般高校的大学生来讲,要想找到工作环境和待遇良好的单位,有时并不容易。更何况,有些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很低,离职率也很高,这样造成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最后,休闲娱乐与交友处理不好,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苦恼。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和交友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得这些大学生的精力很少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经常逃课打网络游戏,这使得这些大学生患网络综合征,情绪低落。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压力与不良情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增强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对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美国大学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来增强其抵抗压力的心理素质;英国将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纳入到正式的教育计划中;德国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来培养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国外大学已经将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抗压素质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承担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如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心理基础。平时,要重视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提高抗挫折能力。
1. 教育大学生对挫折有着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促使自身得到成长,这才是科学的挫折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一种人生常态,具有普遍性,通过挫折才能使自身得到磨炼,获得知识和各种经验。教师还应帮助大学生获得解决挫折的有效办法,在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后,可以采取转移法、宣泄法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2. 教师帮助大学生构建抵御挫折的措施
个体在遭受挫折时,其心中会自觉形成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防御机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构建抵御挫折的措施,采取理性的防御行为。例如:降低目标,使目标更容易实现,减缓挫折的影响;要对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在遇到困难时,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加强自我潜能的挖掘,更加灵活地进行自我调节来应对挫折。
3. 加强抗压心理素质的训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计划,并加强抗压心理培养的宣传,积极举办抗压心理的专题讲座,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让大学生对抗压心理有深刻认识,并对自身的抗压心理有着准确评估。在抗压心理素质的训练中,教师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找出大学生压力的内在根源,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挫折难题,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要。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身抗压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积累丰富经验,克服因短期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提升挫折容忍力。
4. 提高大学生对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控制能力
教师要经常鼓励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大学生的优点,教师要给予正面的积极肯定,使大学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要培养大学生有效控制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在面临较大压力和挫折时,大学生应有效控制不良情绪,不使压力扩大或产生恶性发展,要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让压力控制自己。
三、结论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对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应该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抗压心理素质,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加强。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兼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呈现递减趋势,一些大学生很难经受住挫折,在面对较大压力的时候,在心理上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异常,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增加互动交流,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教师要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理论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与生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言行,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给予大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与感染,使得大学生由衷地尊敬教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与乐观的精神。教师要严格要求大学生的言行,树立新时期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面貌。这样能够有效激励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动力,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塑造了积极的心理行为习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抗压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目的。此外,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家庭要建立有机结合的抗压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辅助培养,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成人成才,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敏.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行为失范[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苏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篇9
关 键 词:优化 心里素质 方法
一、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表现
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能否有效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国家教委曾对全国各地近13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患有不
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
1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产生失望心理
大学生撕破高考大网,跨进大学校门,满以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但大学生活,并非其心目中所憧憬的那样,于是产生失望心理。
2. 自我认知失实,产生心理压力。
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易好高骛远,盲目骄傲。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则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有些则妄自菲薄,对自己没有信心,内心压抑。
3自我意识过强,人格发生异常。
目前大学生年龄段在17-23岁,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又因为来自各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个人意识强,嫉妒心强,集体观念差,从而难以沟通,人际关系紧张。逐渐陷入孤独、压抑、紧张、提防,严重者,发展到社交恐慌地步。
4承受挫折能力差,经不住小小打击。
目前部分大学生,以往过惯了“等、靠、要”的生活方式,离开父母,缺了依靠,稍有挫折,便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情绪低落,萎靡颓废,加上心胸狭隘,容易步入歧途。
以上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现状。不加以改变纠正,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据《法制日报》2000年3月16日载:单项障碍者(如偏执、忧虑、焦虑、敌对等)高达71%,有19%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使一些学生过分内向,嫉妒、缺乏自信,产生厌学,轻生、犯罪等。
二、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1学校教育者要更新观念,正确人识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地位。
提倡素质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其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可以说,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核心。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形成基础。如,性格是人所具有的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贯穿于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中,反映一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方式,并表现为他对事物的态度。
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以及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2教育者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且具有较高的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的心理给予有益的影响。
不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其不健康的言谈、举止,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如何的了。所以,教师,尤其辅导员、班主任,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汲取有关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同时能够充当好“心理医生”角色,将学生不健康的东西及时摘除,随时有效的为学生抹去心灵的灰尘。同时,教师应彻底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关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乐观向上、不断开拓的积极于劲。用“身教”方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3. 切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个体的认知水平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证明: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同年龄阶段中,认知水平较低,容易在错误判断前提下产生不适当的反应。大学生在遇到考试不及格、失恋、误解等情况时,能否产生不良反应,关键在于认知水平。所以,培养和教育学生要想适应环境,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环境,并与之保持平衡。
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在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学会辨证地分析、认识事物和问题,摆正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学业与娱乐等各方面关系,以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掌握和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往往会豁然开朗。
4培养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
通过增加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冲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如,亲自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利用体育手段,增加社交机会。鼓励学生举办并参与丰富有意义的各项研讨,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同时,充满生机活力健康的班级体,这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学生群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要善于动员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支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足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教育、个体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面对高等院校单纯、幼稚、缺少挫折磨砺温室中长大的青年大学生,如何优化其心理素质,建立一个科学辩证的心理素质优化模式,帮助学生成为当今世界的合格人才,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新时期教育界非常关注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3%有行为问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其以后步入社会造成重大的隐患。
(一)学习生活目标模糊,不适应大学环境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入学初,大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一时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上,学习方法同样困扰着很多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中学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当前的大学讲课方式很不适应,在学习内容上大学课程远远多于中学课程,学习节奏加快、内容增多,以致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完全不一样,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多数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以致出现空虚、消沉、忧郁等心理问题。
(二)自我评价失调
很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某种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相互对比中,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评价自己,而走向自卑或自负的两个极端。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逐渐增多,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互平等代替了原有的宠爱,使得优越感荡然无存,感觉上的平庸和失意使心理失衡,自卑和焦虑取而代之。自豪和自卑相互交替,不能很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表现出了情绪的不稳定,两极化比较突出。
(三)人际交往中人格障碍
人际交往中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面的一些缺陷,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交往中的自卑、怯懦的形成往往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关。有些大学生在新环境下建立人际关系面临一个自我形象的问题,他们有肯定自我,保护自我的强烈要求。但他们往往根据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评价自己,这就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使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变得自卑、退缩、怯懦,对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或是过分自傲。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十分复杂,它是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与教育因素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育方式上,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与孩子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表现出懦弱、自卑、失去了个性;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照顾周全,不让他们受到一点挫折和伤害。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到了大学以后,依赖性极强,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习成绩好,对他们的行为放任不管,这样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等原因,造成了孩子性格暴躁偏激,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表现。
(二)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因素
伴随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求新求异的心理使青年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这些东西与我国当前的许多现实问题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怀疑心理,使之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的紧张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刊杂志增多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差,崇尚科学但欠缺辨别思维,当前一些格调低下的杂志作品及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泛滥,只顾谋利不顾社会效益,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个体因素
大学生一般年龄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期,是进入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家将青年期称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断乳”。[3]在心理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课题,在此期间大学生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感而完全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事实证明,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及早疏导、干预,防患于未然,朔造健康的人格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个体心理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最高调节者。[4]大学生普遍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不懈的追求,如果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就会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往往陷入困惑之中。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困惑、苦闷和不满,进而背离社会,产生个人倾向主义。这种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帮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其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与塑造良好的个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5]个性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6]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协作精神,大学生是否善于交往就成为影响个体能否发挥作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普及大学生心理学知识
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7]当前普遍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上过心理卫生课。学校可以给大学生开设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健康与保健等选修课。利用这种系统的课堂教学, 进行心理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们了解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良好心理品质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克服方法,从而有效地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建立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和心理保健意识,有效地矫正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培养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
参 考 文 献
[1]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樊富民,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邵贵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1).
[4]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 上一篇: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
- 下一篇: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