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属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资源的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理解,首先必须要明确理解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是我国语言系统中古代已经有的词汇,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然这里夸大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三点是共有的: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发展韩城旅游事业的必然之路。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自开发旅游以来韩城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借势而发,在那时要是能开辟一个景点,就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只要是有一个像样的景点,就有着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广告竞争。当人们渐渐认识到旅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时,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是有一点自然或是人文资源的地方都建设为旅游景点。几年之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景点,为了游客,各个景点都不惜工本的打广告,进而发展成了广告的竞争。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这么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也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是防止韩城景点趋同化的必然之路。
景点的长久发展与生命力关键是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属性。一个没有文化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景点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的长远。韩城目前的各个景点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鲜明的特色,党家村与古城都打的是明清建筑的旗号,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是纯粹的祭拜,其他的都是打着元代建筑的名号,这种几乎是一样的思维弱化了司马故里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多出了些许疑问,难道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名城竟然只剩下这些?事实上韩城这么多景点,各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多年的总结可以明白,韩城旅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韩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假如去除了韩城特有的文化,就很难依靠古建筑和文物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景点的发展和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
(三)文化属性的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的必然之路。
西禹高速路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魏长城横穿而过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从景点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明白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次不经意的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拥有。也许是魏长城无法挡住秦军的铁骑,又怎么能挡得住横穿而过的高速路?如今只剩下断了的长城和横穿而去的路。历史在这里也断了层,因此建设的本质是营造有利于景点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韩城怎样走景点文化属性建设道路
(一)树立景点文化的意识。韩城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其他地区前面,理解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处,在景点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却不知道景点的经济价值的最主要部分早已经不在于设施建设,而在于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特色,不重视特色文化开发利用,面临的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把文化属性的建设放到景点建设的前面。
(二)对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做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一个多学科问题,对学术理论依据要求很高,现在还没从事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方面的研究,建议将景点的文化属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组织从事文博事业的老同志,进行有针对的性的研究工作,给后期的建设工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篇2
【关键词】发电机组;自动化;减轻;劳动强度;安全稳定运行
引言
这几年,中国的发电企业陆续扩大生产规模,很多新的的先进的大型发电机组投入使用,同时伴随着现代网络和控制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普遍使用在发电机组中使用,发电机组的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首先分析下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其次对自动化技术在电厂的应用,怎样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确保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与措施进行讨论。希望这些内容可以给发电企业在发电机组调试、使用期间在安全、稳定运行中提供可行性参考。
1 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电站在电力系统中担任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备用的作用,电站在快速启动、良好的机动性、强劲的性能以及适用于承担电力系统高峰负荷和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的其他特性,对加强电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电网调整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发电机组反应迅速与否,决定着它在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整个电站的心脏,在整个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组性能的优点和缺点、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电厂和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对电厂和电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一百万千瓦的发电站,其投资通常是高达五十亿人民币,发电机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发电机组自动化技术在电厂的应用情况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电力行业分离,招投标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确保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能力,已成为各电厂的头等大事。在电厂采取自动化的技术,就是要让各电厂能节约能源、减少成本、降低能耗,让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经济,各电厂也都将自动化的实用技术陆续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以达到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的、促进发展的目标。近年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兴科技成果与日俱增。综上所述,自动化新的先进技术在电厂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自动监测方面、自动控制方面、顺序控制方面、自动监视与信号方面。
3 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措施
3.1 自动检测方面
3.1.1火焰图像检测器
就现在电厂的发展来说,电厂大锅炉燃烧器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能够正确地检测燃烧器的火焰,将直接影响到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的操作的可靠性。还要有效控制发生锅炉爆燃事故的情况,就要对炉膛的火焰进行真实、准确、有效地检测。火焰图像检测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现在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电厂采用这中自动化技术,基本上实现了无误报,并且提高了报警速度。
3.1.2光纤传感器
一个类型为半导体光纤温度计。半导体光纤温度计是使用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随着温度的变化和改变的远离测温使用的,为了使变压器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行,对其热点的温度测量是必不可少的。半导体光纤温度计,可以进行远距离测量,隔离问题得到解决。
另一个类型为光纤转速表。使用的光纤的测量速度,以避免发生器的电气信号和它的信号传输线受到强电磁干扰,仪器能够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3.1.3 软测量技术
电站锅炉烟气氧含量的检测和控制,需要氧量计性能是准确、稳定、响应快速、耐用的。利用软测量模型,通过模型来估计或推断的烟气氧含量,达到监测和控制的目的。
3.2 自动控制方面
3.2.1 智能控制
一个类型为模糊控制。这种自动化采取的是仿人模式,有实时、超调量小、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稳态误差小等优点。
另一个类型为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在特定区域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权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国外的电厂出现停机事故,人类专家讨论后几天都没有找到故障的问题出处,而专家系统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就诊断出了电厂停机的原因,因此,专家系统显然已经超过人类专家的能力。
3.2.2 MATLAB仿真
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系统用MATLAB仿真,在安全性、可靠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都有优势,是加快大型电机组的自动控制系统热调试速度,提高电厂的热自动控制系统投入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3.2.3 高压变频器
在国内的很多电厂,大量的设备需要的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技术是使用高压变频器。在国内,高压变频器已在高压电动机上广泛应用并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3 顺序控制方面
顺序控制装置,根据预先准备步骤的条件或时间,在生产过程中让系统自动顺序地执行一系列的操作,以改变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系统的运转状态。顺序控制是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启动和停止顺序控制系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有效减少运行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可以避免操作失误率。然而,这个系统的投资额很大,日常维护工作量也多,只有机组启停频繁,它的优势才能表现出它的明显优势。由于现在国内的很多电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使用中停止顺序控制系统也将增加,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保证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3.4 自动监视与信号方面
3.4.1 大屏幕技术
由于由于CRT屏幕面积较小,它显示给运行值班人员只是过程的一部分信息,还易造成视觉上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机组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因此,大屏幕技术将会在电厂广泛地应用起来。
3.4.2 多媒体技术
近一段时间投产的大型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在机组控制室值班的操作人员可以直观的在大屏幕上、利用CRT和鼠标操作,就可以实现对电厂机组的自动监测和控制,可以在操作室直接对运行机组进行开动和停止,使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发电机组性能提升具有划时代的效果,在发电机组中使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在身体、身心上都不至于疲劳,可以更好的、更高效的投入到发电机组的运行中去,这也有力保障了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相信,自动化技术在发电机组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多,应用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篇3
民族教育资源本体知识库是基于本体技术的领域知识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表示、组织与存储,提供了机器可理解的形式化表示方法,实现了资源的语义描述。具体来讲,本体知识库首先应包含民族领域教育资源的重要概念,且这些概念需要涵盖民族领域知识的方方面面;然后是定义层次结构、描述属性及其关系、声明知识领域的公理,便可以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民族领域知识,实现推理与判断。民族教育信息资源领域知识库与一般领域知识库相比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性,是为了有效支持学习者了解、学习民族文化而存在的,应能根据学生模型推送出具有语义的知识,辅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知识。基于此,在相关书籍与领域专家的支持下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提取知识点构建知识本体是必要的。目前已有的本体建模方法都不是特别完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借鉴软件工程方法学思想,民族教育资源本体知识库的构建可以如下规划:(1)本体规划阶段此阶段需要明确构建此知识库的意义,包括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两大部分。(2)本体框架建立阶段通过对各种建模方法与IEEE1074-1995标准的比较,采用“七步法”来建立本体框架。(3)本体形式化阶段要使计算机能理解构建的本体,需要采用计算机所能理解的语言将本体表达出来,这就是本体的形式化,也可以理解为本体编码的过程。(4)本体评价阶段此阶段主要是研究所构建的本体是否满足正确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有效性原则;本体中的概念类是否被清晰的定义;本体中的概念类、相关关系是否完整等,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则需进行修改。(5)本体进化阶段本体构建是一个反复积累的过程,进化阶段体现了本体构建的迭代本质,每迭代一次,本体就进化一次,得到一个更完善的版本。如上所述,可得出本体知识库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本着建模的通用性原则,考虑具体构建对象的特点,这为民族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2民族教育资源本体构建及其实现———以傣族教育资源为例
基于目前所能搜集到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典型性特征,构建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库中择优选取傣族为特定的研究实例。根据图1详细阐述傣族领域知识点本体构建过程。在傣族教育资源知识点本体的构建中,分析本体的领域范围:以傣族领域范围内的教育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傣族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明确构建此本体的目的:获取傣族教育信息资源中为大家所认可的共同知识点,建立相关关系,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底层数据和资源;明确本体的目标用户:一是使用者,包括学生、教师、大众;二是开发者,包括领域专家、本体开发人员、维护人员等。在描述语言方面,本文采用W3C推荐的OWL语言作为描述语言,Protege3.4.6作为开发工具。
2.1傣族教育资源概念的获取在对知识概念搜集之前,需要先了解知识的基本类型。不同的教育学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对知识的分类是不同的,基于“ACT-R理论[5]”,本文将知识分为关于事实的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和关于如何完成各种认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两种。在傣族领域的知识中,有哪些宗教、人口数是多少、聚集地等属于陈述性知识;孔雀舞的学习需要先掌握基本舞步,然后根据音乐将舞步串联,并加入个人情感,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陈述性知识是基础,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有助于学习新的程序性知识。确定本体的目的、范围后,便可从资源库中提取关键词汇,这类词汇是傣族知识本体中用来表达知识的术语,可能成为概念类、属性类或实例。通过相关专家的知识和书籍的参考,研究可得到部分词汇:傣族概括、人口、人种特征、分布地、聚居地、散居地、发祥地、组成、分支、傣族历史、傣族物质文化、工艺、建筑、寺塔建筑、民用建筑、服饰、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头饰、手饰、饮食、日常饮食、礼仪饮食、傣族精神文化、历法、宗教、文字、艺术、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碧波孔雀、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歌舞、孔雀舞、民间说唱、语言、风俗、婚俗、殡仪、礼仪、节日等。这些词汇集合中可能会存在语义上的重叠或属性无法确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类的确定及属性设置的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对原有词汇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在实现过程中发现傣族领域中陈述性知识多于过程性知识这一特性。
2.2傣族教育知识概念的层次结构本体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它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推理过程等,这些概念通常会构成一个分类层次。其中高层的类,代表着最抽象的实体概念。由于类具有继承性,故子类继承了其父类的抽象特征。知识间的继承性,能使知识库中的知识具有较小的冗余度,并使知识具有良好的重用性、共享性。比如,在OWL中所有的个体都是类OWL:Thing的成员,用户自定义的类都是OWL:Thing的一个子类,比如“傣族”是“中国民族”的子类,并且会继承“中国民族”的属性与规则。本文在选择类时是基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的:一是基础要求,从最初的词汇集合中,根据该词汇是否可以描述抽象的实体概念,是否代表着一类具有共性的实例的对象来判断;二是学习理论要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层次网络模型的信息加工理论,我们需要考虑知识点本身的概念性质和联系,形成层次网络的体系结构;三是权威性要求,参考《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书对民族文化的划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与习俗的具体定义)。应用到傣族的领域知识,整理出顶级概念类4个:“傣族概况”、“傣族精神文化”、“傣族物质文化”、“傣族制度与习俗”;二级概念类15个:“傣族人口”、“傣族人种特征”、“傣族分布地”、“傣族组成”、“傣族历史”、“傣族宗教”、“傣族文字”、“傣族艺术”、“傣族语言”、“傣族工艺”、“傣族建筑”、“傣族服饰”、“傣族饮食”、“傣族风俗”、“傣族历法”;三级概念类12个:“傣族文学”、“傣族美术”、“傣族舞蹈”、“傣族音乐”、“傣族寺塔建筑”、“傣族民用建筑”、“傣族日常饮食”、“傣族礼仪饮食”、“傣族婚俗”、“傣族殡仪”、“傣族礼仪”、“傣族节日”;四级概念类几十个,这些基本的概念类可以完全覆盖傣族的所有知识点。依据类的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对傣族领域知识点概念类进行层次结构划分,形成本体类的树状结构,如图2所示。
2.3傣族教育知识概念的属性及关系构建本体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重用,这就要求不仅能描述知识概念类,并能描述知识概念类的属性及关系,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具体到傣族领域属性及属性关系的确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确定知识点所具有的通用属性,包括一般属性和教学属性;其次要确定不同知识点所具有独特的属性;再次是有效进行属性的分类与管理。为实现属性的分类与管理,文中知识点本体与学习资源本体的属性统一采用槽的描述方式。在王丽丽等对槽的定义与分类(属性槽,关系槽,属关槽,方法槽)基础上,结合本文的属性分类,我们提出了三类槽:属性槽(对应数据属性),一般为名词;关系槽(对应对象属性),一般为动词;约束槽是对属性槽和关系槽的限制,如槽值的类型、值域约束、关系的约束、公理的应用,一般包含在属性槽和关系槽中,此方法优化了属性的归类和管理。本文中对知识点本体的属性槽的确定是按上述理论分为了通用属性和特有属性。其中通用属性又细分为一般属性和教学属性,需要说明的是通用属性是所有知识点都应添加的,而教学属性能辅助学生学习,比如若知识点的教学属性难度系数较大,那么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水平来决定是否学习该知识点。另外特有属性的设置是为了方便不同知识点的属性提取,从而从语义角度来实现知识点内容的描述。具体而言,所选取的通用属性为:ID(知识点序号)、Title(标题)、Key(关键字)、Describe(复合知识或元知识)、Description(描述)等一般属性;Type(知识类型)、Import(重要程度)、Ease(难度)、Sure(掌握程度)、Subject(学科)、Object(适用对象)等教学属性。因为特有属性的提取取决于具体的知识点,故节选傣族音乐举例说明。在文献中,李天成认为民族音乐可以从类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族、乐器、流传(包括流传地区、时期、人物、方式)四个属性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例如,“阳关三叠”可以进行如下的本体描述。曲名:阳关三叠{类型:文人音乐———唱诵音乐民族:汉藏语系———汉语族———汉乐器:弦鸣乐器———弹拨弦鸣乐器———古琴流传:时期———隋唐人物———创作———王维}傣族音乐特有属性的确定借鉴李天成的基本思想及傣族音乐自身所携带的特色属性加以完善。在研究傣族音乐时,我们发现傣族音乐除具有通用民族音乐具有的四个类别属性之外,还具有曲调、别称两个共同特性并添加到属性类,无法提取为共同特性的内容可借用一般属性中的“Description”来实现,只提取共有属性是基于本体类的提取原则,其优势在于能实现知识点最大的共享。由于类型属性作为概念类提取的依据,并可以通过层次上下位关系、类的继承体现到具体音乐实例中,故此属性不必重复添加。综上所述,傣族音乐特有属性包括:民族、乐器、流传、曲调。傣族音乐中民间歌舞类中的“孔雀歌”进行本体描述:曲名:孔雀歌is-a民间歌舞{民族:傣族乐器:萧流传:{地区:云南德宏地区时期:近现代人物:杨丽萍方式:谱记}曲调:微调式傣语别称:喊罗永}•9•知识点间是相关联的,知识点本体的完成,还需要通过关系槽的设定使其构成完整的系统知识,同时也要对内部关系进行描述,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建构和层次网络模型的信息加工理论。依据傣族教育信息资源知识库的特色,先将关系槽定为建议前驱关系、建议后继关系、相关关系三种;其次是知识点内容本身间的关系,鉴于傣族领域知识点不同于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链接,故将其简单的定义为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两种。
2.4傣族教育知识本体实例实例的创建是将获得的知识类创建一个实例,实现属性槽、关系槽、约束槽的赋值与界定,为本体框架构建的最后一步。理论上本体实例的创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8]:一是利用Protégé工具的Individuals界面来创建;二是利用系统的批量导入来创建,主要是通过Jena的API将处理过的电子表格(Excel)实例数据直接导入本体库;三是利用系统创建本体实例,是通过Jena的API编程实现。本文采用第一种方式来实现实例的创建,以音乐实例“碧波孔雀”的创建进行举例说明。此过程分为两步:首先选择知识点中的音乐类创建实例“碧波孔雀”;然后填充槽及槽值,得到图3
3结论
篇4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经济价值;应用探讨;内涵思路
事实上,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其也能为茶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重要帮助。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经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益。
1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分析
当然,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应该确保整个旅游产品的先进性与完善性,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诠释,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客观而言,我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发源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关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应用历史。而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完善发展,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元素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随着当前旅游产业开发成熟度不断提升,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人们具体的旅游参与方式,需要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融入,实际上就构成了我国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当然,目前在关于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认知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部分学者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整个旅游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被应用的传统茶文化资源,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以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为主题的资源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游客有效参与和广泛积极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务的最大价值。虽然,目前对于传统茶文化资源的界定认知不同。但是通过对茶文化理念内外内涵认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过程中,其中需要对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进行整合旅游活动类型,当然旅游活动融入茶文化元素之后,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到以上观点,实际上都不全面。而且想要实现对茶文化旅游的全面应用和内涵进行开发和准确理解。需要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进行全面、准确认知。而在整个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认知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茶叶的生长状况以及茶文化的具体价值内涵等等。通过完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从而满足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综合目的,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最佳应用。因此,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应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形式。而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寻找、挖掘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所以在整个茶文化元素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体系化资源内涵。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整个产品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成熟认知,当然,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认知整个资源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通过细化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从而实现最佳开发效果。从整个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想要实现理想的分类效果,就需要应用好以下原则:首先,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过程中,要注重从资源的内涵属性分析入手,通过融入共同属性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对整个资源的融合应用。比如,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其类型元素的属性认知过程中,通过融合多样资源内涵,结合类型细化,从而确保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当然,相同属性归纳,并不是严格的属性融入,而应该将具体的属性大类相结合,通过细化分类,从而实现最佳分类效果。其次,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划分认知过程中,要结合层次性原则,实际上,在对茶文化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对整个资源进行细化分类,通过一一细化,从而避免出现资源开发错位的现象。最后,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注重融入体系化原则,实际上,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而想要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就必须从系统视角认知来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活动,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化价值。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定义,以及其具体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在整个资源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其一是与茶叶及茶文化相关的自然资源,比如与茶叶的生长相关的自然环境,茶树本身等等;二是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人们专门的饮茶场所等;三是与茶相关的社会习俗内涵和文化理念,其大多是与茶有关的节庆活动,比如茶文化节等等;四是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等等;比如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诸多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诗词歌赋和经典著作等等。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还有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其大多是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入多样文化元素的具体类型,比如茶艺文化、茶道文化等等。
3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随着当前整个产业结构发展不断优化,如今在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应用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从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准确认知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能够为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提供重要帮助。客观而言,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包含:首先,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作为整个资源体系,其中蕴含了诸多旅游元素和文化元素,通过深层次挖掘该资源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能为我们了解和应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重要帮助。从当前整个时展状况看,社会大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层次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旅游生态的参与要求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整个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层级和内涵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和改造价值最大化。其次,在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从资源价值应用的最大化出发,而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需要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尤其是要激昂社会大众的具体需要融入其中,通过创新具体的资源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效果。传统茶文化资源实际上指的是其根源在于社会大众对茶叶生产状况和茶叶产业历史发展进行全面认知,并且有较高的参与兴趣,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内心驱动。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大经济价值,要注重对整个旅游资源体系的各项内涵相结合,特别是要从构建完善的旅游资源体系这一视角来出发,通过具体的内涵展现,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活动的有效开展。
4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应用思路
旅游产品的类型界定,实际上是从旅游产品本身的内涵和属性进行认知的重要要求,结合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看,无论是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还是消费者自身的具体要求,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因此,细化认知整个旅游产品的类型和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制定精准定位,同时也能选择合适恰当的选择方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涵,还是资源体系的完善度,都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是客观的说,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资源体系,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类型,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大的背景下,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完善资源类型认知出发,通过细化类型,优化开发机制,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按照产业划分的相关标准,茶叶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无论其发展层级,还是经济效益,都相对较差,但是茶文化旅游活动在产业理念认知过程中,则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内涵及价值体系实现了创新发展。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从经济价值认知视角出发。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时,要注重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认知出发,结合具体的定义来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通过确定具体的范围和内容,从而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实现最佳效果提供重要帮助。此外,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过程中,要从具体的属性内涵视角出发,实际上随着茶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资源应用过程中,通过将资源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茶文化理念的最佳应用效果。当然,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必须从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的具体元素分析入手,结合重点突出和内涵诠释,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在参与生活时,其关注度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逐渐转变成为精神文化消费。而对于旅游活动开展来说,其中所具有的文化、休闲、生态、绿色的理念内涵,更是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创新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丰富融入其他元素体系,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同时也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实现最大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范鹏举.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经济导报,2014(12):187-191.
[2]杨兵.金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茶叶通报,2015(3):29-235.
[3]宋峰生.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95-100.
[4]余美珠.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经济地理,2015(15):59-62.
篇5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档案馆职能; 档案馆属性
高校档案馆是保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专门性与服务性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保存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和类型的历史记录。在信息化社会,高校档案馆不仅仅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教学辅助机构,更是为社会广泛提供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的研究性和服务性机构。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管理方式的层出不穷不断推动着我国档案事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高校档案馆在自身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亟须打破常规和传统,深化改革内涵,拓展发展外延。
一、高校档案馆职能
高校档案馆职能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延伸,从最初的以保管、利用为主的单一功能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基于信息时代不断更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笔者认为,高校档案馆需要从管理、服务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来定位和拓展自身职能。
(一)管理职能。高校档案馆的管理职能主要涵盖资源管理、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等方面。档案资源是高校档案馆职能发挥的基础,档案收集是否齐全完整,档案整理是否规范有序,档案保管是否安全有保障,档案管理系统是否稳定以及档案编研成果是否丰富等都是检验高校档案馆档案资源管理职能是否有效发挥的重要标准。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馆资源管理职能的侧重点与以往有所区别,电子文件的增多使档案收集和档案整理过程更加简化,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趋于智能化,相对而言,档案安全保管、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档案资源的充分开发在高校档案馆职能发挥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制度管理主要包括贯彻履行国家级和省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档案法律法规,以及在充分考虑信息时代多样化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档案管理制度都各有特色,是高校整体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使全校档案管理工作与其它管理工作相互协调,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各高校档案馆制度自成体系,无法统一规范的问题。
人员管理是决定高校档案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档案馆除了遵循学校人事管理规范之外,更需要积极争取引进专业型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既懂档案专业技术又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档案人员培训,普及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使档案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而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热情。
(二)服务职能。档案信息服务是高校档案馆的立馆之本。当下信息开放浪潮的驱动迫使高校档案馆必须突破主要服务于高校内部的传统定位,从学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四个维度来拓展服务职能。
在服务高校方面,档案馆的职能一方面体现在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服务,使档案真正成为高校制定重大决策的重要参考和凭证,另一方面体现在为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服务,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重要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使其理应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中心,如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的档案馆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将学术研究作为主要服务项目。
服务师生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为教师科研工作服务和为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服务。档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科研档案系统清晰地记录着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思想传播提供有效途径。高校档案馆中的精品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学生通过检索和利用一手档案资料既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服务校友方面,高校档案馆不仅仅是为校友提供个人档案材料的机构,更是维系校友与母校情感的重要纽带。档案馆在档案工作中通过与学校其他部门以及社会单位合作,搜集校友相关专题档案,建立并定期更新校友档案资料库,可以为学校联系各方校友提供便捷途径。另外,档案馆在挖掘档案资源过程中开发各类档案文化纪念品也能够使档案成为承载校友与母校情感的重要载体。
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体现在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开放,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和构建社会记忆方面。高校档案是构建完整社会记忆的重要原材料,高校档案馆则是保存社会记忆的重要机构之一。档案馆向社会各界公众开放与提供档案信息是高校服务社会这一办学宗旨的充分体现,也是实现高校档案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宣传教育职能。高校档案馆的丰富馆藏使其成为校史研究和展览的主要阵地,也成为高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开展师生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信息时代的发展理念与技术创新为高校档案馆宣传教育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线上线下手段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这一职能的作用范围。传统的宣传教育职能主要体现为现场参观、展览和教学等线下方式。高校在中学生开放日或接待外来交流访问人员时将参观档案馆校史馆作为重要行程,已成为宣传高校发展历史、传播大学精神以及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新进教职工培训中,档案馆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校史宣传和档案展览能够使学生和教职工充分了解高校发展历程和办学宗旨,增强自身归属感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教职工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间接促进整个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在线下宣传教育方式之外,线上方式更加受到公众的欢迎,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高校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档案咨询、远程服务、校史巡展等活动,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延伸服务职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加强宣传。网络新媒体也为高校信息公开和校园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档案馆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极大地拉近了档案馆与利用者之间的距离,档案信息和校园文化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档案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二、高校档案馆属性
档案的属性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馆的属性特点,高校档案馆作为保管高校档案的主要机构,其自身既带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属性,又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带有很强的时代性。
(一)文化性。档案的文化属性是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源泉,科学文化性是高校档案馆的基本属性之一。《档案法》第8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这一规定使档案馆的文化属性得到了法律层面的正式确认。高校档案馆不仅是高校内部更是整个社会范围内重要的文化事业机构,其收集保存的各类档案信息既是体现高校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记录,也是继承与传播高校精神文化的主要源泉。然而,就目前来说,因高校档案形成范围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高校档案馆尚未在社会范围内展现出独立的文化机构形象。
(二)服务性。服务性是高校档案馆的立足之本。信息时代的高校档案馆经历着由档案管理机构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机构快速转变的过程。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拓展了档案工作的运作空间,高校档案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实体管理机构,而是通过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工作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与共享。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丰富的档案馆藏和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是高质量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高校档案馆在保障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需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档案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更好地满足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公众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信息需求。
(三)专业技术性。档案管理是一项规范性和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其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档案人员建立了较为科学适用的档案管理技术,如档案整理技术、库房管理技术、档案修复技术等。在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高校档案馆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档案管理技术的局限,使档案信息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者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档案信息并享受个性化服务,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所不能实现的。高校档案馆专业技术性的凸显必须以其文化性和服务性为基础,在档案工作中使技术应用与人文因素得到最佳程度的结合,让以“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与以“社会化生存”的人文实现平衡与和谐的共同发展。
(四)教育性。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内部文化事业机构理应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200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作为高校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内容,并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的丰富档案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五)社会开放性。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大多囿于高校内部,档案资源的社会开放度不高,无法实现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共享。而开放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档案机构提出的重要诉求。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档案馆理应挣脱高校档案服务于高校内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快完成由校内组织文化机构向社会文化机构的转变,提高自身社会开放性,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开放与共享工作,并参与到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领域,进而推动大学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始终影响着高校档案馆改革发展的步伐,档案馆职能和基本属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拓展与延伸,这是高校档案馆与社会环境长期博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档案馆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才能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更多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胜友.谈高校档案馆的定位[J].浙江档案,2011(11):15.
[2]王玉斌.高校档案馆科学定位研究[J].档案管理,2009(1):43-44.
[3]韩彬彬.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高校档案馆职能转型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4):94-97.
[4]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3):19-22.
篇6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价值链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能的朝阳产业,是全球经济新一轮竞争的发展重点。如何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理论综述
价值链理论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1]查尔斯・兰蒂在20世纪末将“价值链分析法”引入文化产业研究,他提出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包括五个价值环节:第一,创意的形成(创造性过程本身);第二,文化产品的生产;第三,文化产品的流通;第四,发送机构;第五,观众与接受。这五个环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英国经济学者安迪.C.普拉特(Andy C. Pratt)认为,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涉及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时代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构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
现代企业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的活动中,也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产业集群中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价值的创造,构成产业的上下游关系。随着现代经济中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产业价值链也随着产业链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拓展延伸。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创造机制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创造按照“创意―生产―市场”的主线开展,其价值创造机制相对于传统产品差异较大,表现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典型特征。
(一)文化创意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特点
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初始投入和核心要素投入。文化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可以一次投入而产生多种应用,一人创造而多人同时拥有,不会因为被多次应用、多人拥有而降低其价值。一项文化创意被开发应用得越多,接受的人群越多,它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价值增值越快。
传统产业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根植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文化创意产业依赖的不是稀缺的物质资源,而是无形的人类智慧、思想以及创造力,这是可源源不断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并且文化创意思想应用越多、传播越广,其价值越高,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当文化创意成为产品的核心价值,成为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便能为这一产业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结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现象正如约翰・霍金斯所总结的,在创意经济中成本与价格之间往往没有关联,价格竞争已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需求成为市场的主要推动力。[2]
(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品往往需要以有形物质作为创意呈现载体和价值实现载体,其中科技因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创意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现有文化资源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在设计开发阶段要依赖科技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共性技术支撑,在消费和体验阶段也往往需要科技手段来承载和呈现。其次,科技创新所形成的生产工艺、加工流程具有可重复性、可复制性,这保证了在文化创意产品生产过程中既有效地维护文化创意的差异性,又能够实现其产品制作的标准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全球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撑。不仅如此,科技创新还在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甚至一些新兴的文化创意业态直接就是由科技创新推动的。
(三)消费者角度的多层次价值体系
文化创意产品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品,其物质载体决定了它的有形价值,文化创意内容则决定了它的无形价值。因此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多层次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物质属性的价值。是产品对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满足能力,表现在文化创意所附着的物质产品上的物理属性,因此它是物质的、有形的,主要是由物质资源和科技创造的价值。因承载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具有不同形式,物质属性价值可分为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信息价值等几种形式。第二,观念属性的价值。是人们在消费商品物理属性的同时,由文化内容的创意性所带来的文化、审美、艺术、娱乐等精神层面的价值,表现为因商品内在的文化属性、象征意义的差异性,使得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产生价值观念上的认同。观念属性的价值在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体系中处于最顶端和核心的位置,文化创意产品正是通过对观念属性价值的塑造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依据文化和象征意义的不同内容,观念属性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遗赠价值、选择价值等多种形式。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是初始投入和核心要素投入,也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要素投入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显著特征。在生产环节,科技为创意从“无形”变为“有形”提供重要支撑,以文化为核心和灵魂,以科技为重要动力。在市场环节,精神层面的价值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这类产品的高附加值区域。
三、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
综合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情况,我们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围绕“文化创意”这个核心依次展开。
(一)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框架
围绕对创意资源的加工生产和价值增值,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链大致包括创意内容生成、创意投资开发与生产、创意推广与销售、创意消费与体验、衍生品开发这五个阶段,按照“创意―生产―市场”的主线进行价值创造、增值并实现价值,实现“创意作品―产品―商品―消费品及衍生品”的演化。
(二)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
创意内容生成阶段参与的主体是创意者,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依靠创意者的智慧和灵感来塑造产品的精神价值,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力资本是创意产业资本的核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的定义,创意阶层包括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演员、画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及其他知识型专业人士。
创意投资、开发与生产阶段的参与主体是生产商,生产商通过筛选创意及创意作品,用产业化管理运营方式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创意作品进行批量化制作生产。这一阶段是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初期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分散的创意得以集中,汇集成为有规模的产业资源,进入规模化、产业化运营通道。根据这些企业的不同职能,我们可将其划分为生产类企业和辅助服务类企业。
推广与销售阶段的参与主体是运营商,运营商通过有目的的推广传播和营销活动,将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市场大众,使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这一阶段是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后期阶段,也是市场化运营阶段,通过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属性,培育、引导消费者群体,使产品的精神价值得到消费者价值观念认同并产生购买意愿。这类企业包括媒体运营商、销售商、贸易商等。
创意消费与体验阶段的参与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需求是整个产业价值链存在的前提,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精神层次、表达自我价值观念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基础。消费者在消费体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一方面传达到产业链其他环节,决定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资源配置方向;另一方面,这种反馈信息在消费者群体内部进行传播,使有价值的文化创意思想和观念得到传递,进而形成社会文化潮流,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进一步的价值增值。在一些新兴业态中,消费者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意活动中成为创意主体。
衍生品开发是产业价值链的延长和扩展,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创造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循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越长,创造的价值越大,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可以使产业链进入由点到面的快速扩张中,而且衍生品往往也是高附加值、高利润区域,从而实现文化创意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的价值通过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传递和增值,并最终实现其价值,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使创意转化为财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须从基本价值链入手,有针对性地打造战略环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健康合理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延伸到更广的层面。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作者简介:习哲馨(1979―),女,江西吉安人,中级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铃,译.上海三联文化出版社,2006.
[3] Richard Florid .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 孙福良.创意产业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篇7
媒体属性是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分化的,作为以向公众提供视频节目服务为主的电视媒体,相应地表现出多种属性,若详加考察与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益属性三种(简称政治性、经济性和公益性)。政治属性主要体现为国家政治和权力服务;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创造财富的能力,对公益属性的认识就比较复杂一些,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电视媒体的属性也在不断发生着演化,无论电视媒体伴随社会发展怎样变化,公益性是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电视媒体的根本属性。在实践方面,各个电视媒体、频道所追求的社会功能有所差异,表现在属性方面,所显现的比例有所差异,有些政治属性为显性,有些经济属性为显性,就教育电视媒体而言,公益性必然为其显性属性。本文认为,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是与政治性、经济性相并列的第三种本质属性,为社会提供完全的公益服务是教育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与其公益性源流密切相关。公益性源流之一来自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肇始于校园内的定向传播,包括教学电视和校园电视两种形态,这是公益性的基因。在中国,教育基本上属于非赢利的社会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电视媒体很自然地成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的机构之一。伴随我国社会管理变革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的提升,对公益要求有增无减,成为教育电视媒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另一个公益性源流则可在媒体发展史上追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传播时代,媒体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是公益体现,更是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对公众的启蒙、发动和组织功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传播时代,公益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属性多元分化,表现为政治性与经济性的博弈以及经济性与公益性的博弈,尽管公益性受到了挑战,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和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被弱化了。这个时期,教育电视媒体对公益性的坚守,恰恰成为媒体公益性的一抹亮色,被公众认为属于内容安全的“绿色频道”之列。深入探究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内涵,可以看出,公平是公益性的基础,价值是公益性的目标,效率是公益性的外在表现,这是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的三个关键点。对公平的追求是当下我国社会公众强烈的呼声,公益是实现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党和国家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体现社会价值无疑是公益性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落实公众的文化权益,教育电视媒体利用传播行为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只能是为了更好更多的开展公益服务;当然,利用社会所赋予的公共资源开展公益服务,还必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是对党、国家和公众要求的回应,同时,也是公平的具体体现之一。
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的实现方式
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许多媒体也常常开展公益活动,这与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公益性能成为教育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所有广电媒体都应当具有公益属性呢?这是因为,就我国广电媒体集团而言,既有致力于新闻传播的事业性频道,又有致力于娱乐等服务的准商业性频道,也有致力于公共服务的经济、生活频道,不一而足,因此,公益性之于纷繁复杂的广电媒体是难以统一涵盖的;而教育电视媒体均为单台单频道,性质单一而稳定,实现公益性既具有良好的基础,又可满足现实的需求。那么,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实现呢?本文认为,主要通过公益体制、公益内容和公益行动三方面来体现。1.公益体制教育电视媒体作为一个整体,首先应当具有崇高的公益思想,这决定着公益内容的创意和公益行动的方向。公益思想的落实要靠公益体制来保障,譬如,媒体内部要建立公益需求调查机制、公益内容评估机制和公益传播效益评估机制等,而不是借用收视率等惯用商业手段对公益传播进行评估,毕竟,公益常常是针对特定群体或区域的传播,而不是针对广告商所期望的目标区域的媒介消费者。2.公益内容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传播载体是内容。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进入小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各层次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旺盛。公益传播内容决定公益诉求,并由一个个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节目品类构成。本文认为,能够体现公益性的内容主要有五个类别:一是政策宣传。政府施政,表达管理国家的主张,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各级行政组织、传达政令文件、媒体消息等渠道,而后者的作用越来越更重要。这为教育电视媒体进行广泛细致的党和政府的公益政策宣传和社会机构的公益行动宣传提供了平台。二是教育教学。这类信息自然会成为公益内容,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教育信息——党和中央、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政策解读与宣传、舆论引导;家庭教育——婴幼儿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智力开发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案例与模式探究等;媒介与教育——针对信息时代的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能力,并培养和提升反思、辨析媒介信息的能力。三是历史文化。传承、传播优秀文化自然是教育电视媒体的重要责任,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提升全民基本文化素养。四是人文科学。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关键在于能够继承前人的智慧,其中科技、人文精神的传承至关重要。此类内容的电视纪录片往往以其独特的视角,给观众以美感、启迪等诸多方面的享受,其功能被称为影像的历史。包括世界优秀文化——通过了解外国优秀人文、科学、艺术等文化,开阔视野,便于国际沟通、理解与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需要及时更新,生活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普及的必要;自然地理——大自然充满奥秘,了解自然,爱护自然,通过了解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公益广告。广告节目以紧凑的节奏,精美的画面,甚至是精彩的故事,在短短的数秒钟或者数十秒钟内,完成叙事。广告节目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令人过目不忘。公益诉求也常常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并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要求媒体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优秀公益广告对于荧屏的净化,对于人们心灵的引导,对于社会风气的洗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强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电视媒体不仅要利用这种艺术形态,适时播出公益广告,更要从教育、公益的视角创作公益广告。3.公益行动社会的不稳定往往是公众情绪长期被压制后的集中释放。媒体与社会互动可以有效地疏解某种社会压力,是凝聚社会智慧与力量、达成社会共识和推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环节。
篇8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水利发展建设的继承、扬弃和发展,是水利事业发展更高一级的阶段,即生态水利阶段,通过生态水利发展阶段达到水生态文明的状态。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在运作水事活动的目标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目标相对单一,多为解决水量调度等平面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对综合,面对生态系统整体,解决三维空间的多维问题。2)在思维方式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以工程学为主导,注重工程原理;水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学为主导,注重生态原理。3)在行为方式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多注重外力的作用,以工程措施为主导;水生态文明建设多注重对系统内力的综合协调,充分利用各要素间的生克关系,如生态湿地净化水质、水体垂向循环、河流的螺旋流、水流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4)在建设单元划分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宜以流域为单元运作水事活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则需以三维空间内水生态属性的异同为据划分建设单元。5)在人类操纵水事活动的施力相位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在多个环节滞后一个相位;水生态文明建设则要求在多个环节将施力提前一个相位。6)在文化层面上: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多注重水的属性,形成精神的、物质的水文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多注重系统的水生态属性,形成水生态文化。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环节
2.1理清辖区内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主要包括:人和其他动物的属性与水要素的关系;植物的属性以及与水的关系;微生物的属性及其与水的关系;人类活动与水的关系;岩土的属性及与水的关系;水与阳光、大气的关系等。以生态属性的异同为据进行建设分区,同一分区内一般又可分为城区、农区2个子区,为不同类型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奠定基础。该项内容需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地科学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2.2建立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运行规则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中以生态原理为据的水要素配置、调控规则;工程布局与功能设置及相应的调度运营规则;人类运作水事活动思维、行为方式的自控、自律规则等。一般说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规则应注重以法、规、德为据;建立事与事之间的运作规则应注重以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据;建立人与事之间的运作规则应注重以规律为据。在生态系统中,人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同时扮演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角色,由于人的属性和系统中其他要素具有多方面的不兼容性,决定了建立与人有关的和谐规则难度极大,是一项艰巨的建设任务,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2.3完成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与淘汰从文化角度简单地说,“文明”就是对“文化”施加若干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后达到的状态。将人类与水打交道数千年取得的各类成果中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部分予以继承和发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某些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模式,不和谐的法、规,功能相互抵消、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工程及设备等)予以淘汰,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4对传统的水利建设要素进行适应性改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传统水利发展建设基础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发展过程实质是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目标实施的改造过程,通过改造达到3个主要目标:一是形成生态系统中水要素健康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水循环路径的优化及清洁是关键环节;二是形成系统中水要素为其他要素服务需要的环境条件,其中,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服务的环境条件是第一要求;三是确保水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使水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状态,避免功能冲突的工程,避免不适时、不适量的调度运营规则,避免不符合经济规律、人文规律、自然规律的水商品、水市场、水景观等。
2.5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运作团队的能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运作人(特别是水利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设运作人需具有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央治水方针的能力;具有认识水的性质、功能以及在不同初始边界条件下运动、演变规律的能力;具有认识生态属性、演化规律的能力;具有拟定水事运作规则的能力;具有建立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阶段状态、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操纵由自然界的水、水工程、水商品、水市场、水景观等构成的整体系统和谐运转能力等。因此,团队建设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期实施路线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建设事业,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建设过程,这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水利发展现代化过程是一致的。其实施路线:
第一阶段:首先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及山东省确定的现代水网建设等作为中心内容,达到水利部提出的5个目标;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完成向生态水利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变。
同时,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运作团队的能力建设及品格修养,为全面启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应按照不同分区的生态属性,对不同类型的城区、农区分别拟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包括工程模式、制度建设等。通过实践、示范,使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篇9
关键词:文化传媒业产业属性;投融资风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26-04
从产业属性上看,文化传媒企业是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们提供包括新闻、资讯、娱乐、文学、艺术、游戏、音乐、影视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产品。文化传媒企业除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开发成便于传播的形式产品之外,还必然地要综合地运用印刷媒介、电磁媒介和数字媒介这三大类媒介来传播其产品。和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文化传媒业一头联着产品市场,一头联着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市场。但是,文化传媒业的基本属性却使其投融资的潜力和空间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内容产品生产的基本属性使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区别于其它产业
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传媒产品需求的日益高涨,文化传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文化传媒业越来越面临着需求增长、国际竞争和技术变革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文化传媒业的自身属性使得投融资面临着特有的困境,这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基本因素。文化传媒业的投资需求所发生的环节有所不同,融资渠道也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把握文化传媒业提供内容产品的基本属性,明晰内容产品属性给文化产业投融资带来的特有风险,对于有效地化解这一产业面临的投融资困境会有所裨益。
文化传媒产业为市场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内容的生产本身是一个以创意为基础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创意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提出是不确定的,创意的提出有什么规律,是不明确的;一种创意能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会为哪些消费者接受是难以预见的;创意出现后,以何种形式、经过何种媒体呈现给消费者其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在文化传媒业的内容形成(即创意提出)、表现形式的确定(即后期制作)、形式产品生产(以何种形式展现给消费者)和传播媒介选择过程中往往需要资金支持,需要进行投融资决策。从投融资的切入点看,注资于文化传媒业的切入点主要有内容运营、媒介和渠道的网络运营、广告运营、为媒介产业链中其他环节所提供的配套服务(包括技术服务、受众研究和管理咨询等)、以及文化传媒企业的资本运作。这五个主要的切入点是文化传媒业最有活力的发展极,也是投融资需求最大的环节。但是,文化传媒业所提供的内容产品从其创意开始直到消费的全过程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使得在对文化传媒业投资的各个关键节点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产品作为经验品的价值模糊性、个体差异性和价值判断的滞后性和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给文化传媒业投资带来风险。文化传媒业向市场提供的内容产品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价值或者信息价值,如果是精神价值,则天然地难以确定其价值,如果是信息价值,则取决于使用者对该信息的使用方式,所以内容产品本身的价值很难确定,受众反应难以把握,这里出现了当前文化传媒业线性的盈利模式和非线性的受众反应之间的不一致,使文化传媒业的投资收益也面临着不确定性,因为投资是由未来收益引导的。产品收益不确定,投资收益也自然难以确定。当内容产品被文化传媒企业加工成形式产品,并进入到传播环节呈现给它的受众之后,又会遇到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如盗版等非法复制难以禁绝,尤其是在数字传播条件下,这个困难更为典型。内容产品的这些特性使得文化传媒企业在内容形成、形式产品的生产、传播媒介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独特的收益风险,正是因为难以形成确定的收益预期,使得文化传媒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时难以说服投资主体。
其次,文化传媒产业核心人力资源资本化程度较高,这给该产业的投融资带来困境。内容产品的生产依赖于核心的创意团队和经营团队的人力资源,内容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生产内容产品的团队的核心成员提出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要求,由于文化传媒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天然地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而且技术进步并不会使人力等生产成本降低,反而会使企业不断地提高文化传媒业人力资源投资。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其供给弹性小,因此容易获得很大的经济租金;如果需求方具有垄断地位的话,其边际工资又将获得更大的提高,因为有垄断地位的买家必然会引起人力资源价格的上升。-所以只有及时地、合理地将不断增长的人力成本中的核心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收益要求与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收益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成本刚性增长给文化传媒企业带来的压力。但是,内容产品生产经营的核心团队(创意、制作等)的人力资源,对于融资来说。是不可担保、不可抵押的,文化传媒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越强,其融资的自我担保能力越弱。
再次,文化传媒产业的纵向分工深化使得这个产业的投融资潜力发挥得不充分。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到今天,其产业内分工已经相当发达,内容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生产和它们的传播往往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承担。内容生产企业存在人力资本的自我担保困难,而形式产品生产企业的资产又往往并不直接生产内容产品。文化传媒业风险与收益出现在不同的环节上,风险主要在内容产品生产环节,而收益却要通过形式产品的销售和传播来实现。这种风险与收益分布在不同环节上的状况,使融资变得相对困难。设想,要以印刷厂的资产为小说家的创作提供投融资担保,困难不少,即使在同时提供内容产品和形式产品的企业中,要以形式产品的资产来为内容产品担保,也不容易。
文化传媒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明显地呈现出相对更高的增长速度和收益率,但是每一项投融资决策都是投向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企业的,将文化传媒企业作为个体而不是产业整体考虑时,它们那种以内容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属性使得其在收益的风险性和资产的可抵押性两个方面都更弱一些,这是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文化传媒业投融资的几种基本模式及其风险特征
政府财政投资、传媒企业进行的股权和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都是文化传媒业的资金来源,但是它们在文化传媒业投融资中的定位不同,资金的可获得性不同、与收益相权衡时的成本不同、资金投入之后对于文化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不同,在文化传媒业投融资中形成不同组合、发挥不同作用。
政府或政党对文化传媒业进行投入有悠久的历
史,在中国,对文化传媒业的财政投入至今仍然在文化传媒业投资中占相当比重,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投入达到898.64亿元。政府财政对文化传媒业的投入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便于政府以股东(或债权人)的身份对文化传媒企业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调控,在经营管理层面上便于对内容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思想方向输入公共目标;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便于政府有意识地对文化传媒业中的非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强、私人资金投入意愿不强的产业环节进行扶持,促进文化传媒业整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投入模式对于收益和资产的可抵押性的要求不太高,政府投入方式曾经为我国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精神、文化、资讯等类型的内容产品需求的增长,整个产业发展完全依赖政府投入也不利于文化传媒业务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成熟。我国政府对文化传媒业的投入当前正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对文化传媒业各个投资环节全面投入转向向媒介和渠道环节投入集中,二是投入方式由股权投入向以产业引导基金和债权投入转换。
文化传媒企业为满足经营过程中资金需求时使用得最频繁的融资方式是向商业银行、合作伙伴等融入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手续相对简便、融资成本较低。通常要求文化传媒企业有较好的声誉、稳健的经营、较强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通常还需要抵押或担保。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以内容产品生产为主的文化传媒业来说面临着比其它产业更大的困难,因为内容产品难以抵押,也难以以产品本身获得担保。而且收益风险也相对要大许多。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文化传媒企业也在积极地运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证券市场上文化传媒企业以债权和股权方式融资的好处在于可以满足文化传媒企业大规模的投融资需求。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这种融资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广播电视、文化传播、出版、信息传播服务等文化传媒业的17家上市公司,如果扩大一些文化传媒业的范围,加上旅游和科研服务业的22家上市公司,共有30多家相关公司通过以上市这种股权融资方式,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类企业也相当多。但是这种方式对文化传媒企业本身的基本条件要求严格,程序复杂,一般的文化传媒企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而且,以股权为基础的融资方式对于文化传媒企业来说还要面临股东及其人的利益诉求,对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影响,这与文化传媒业的核心价值所依托的内容产品的“社会公器”性质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文化传媒业上市融资从而成为公众公司,在许多方面受到政策限制。
风险投资也是文化传媒业的一种重要投融资模式,特别适合于处于发展初期、业务前景良好、风险典型、股权结构不太复杂的文化传媒企业。文化传媒产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核心价值创造――内容产品的生产――依托人的精神创造力为基础,创新性是这个产业的内在属性,面临的风险也要高于其他行业,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发展文化传媒业体现了文化与资本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双赢价值诉求。随着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二、三十年市场化发展历程,中国政府对内容产品的监管日益成熟和规范,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政策风险在减少;同时,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内容产品的消费将迎来一个迅速增长期,市场的高成长使市场风险在系统地减弱,这些因素使得文化传媒业成了风险投资迅速增长的一个领域。以吸纳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融资对于文化传媒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风投为了有效的管理投资风险,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要求较强,接受投资以后,文化传媒企业从战略发展方向到经营管理权都将受到风投的直接影响。
三、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
风险化解一般来说涉及到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防范,而基于文化传媒业基本属性的投融资风险在这几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困难,这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文化传媒业无论采取何种投融资方式,都无法避免要面对投融资的一般风险和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所面临的特有风险。文化传媒业的投融资困境需要进行投融资模式创新,这种创新的基本逻辑在于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改变与投融资相关的利益格局。
(一)改变文化传媒业内部利益结构,克服收益环节与融资环节不一致的情形,缓解资产相互担保难的问题。改变利益格局必须借助于文化传媒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因势而为,走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的道路。文化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有全球化、社区化、娱乐化、集团化、综合化、集群化、跨媒介融合等。最为典型的文化传媒业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这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强烈地影响了传媒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对投融资的需求,同时也为投融资风险的化解开辟了途径。通常文化传媒企业会综合地运用印刷媒介、电磁媒介和数字媒介这三大类媒介,跨媒介经营成为趋势,一方面跨媒体经营可以将传播风险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可以使范围经济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文化传媒业走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的道路既可以整合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各环节的风险,使一些风险内部化;也可以形成收入的相互补偿,以有效地降低投融资风险。同时,集团化还可以运用形成形式产品的巨大资产来为内容产品生产环节的投融资进行担保,可以形成巨大的受众群体,以消化受众对内容产品的非线性反应风险,还可以以巨大的内容产品生产团队的人力资本,为内容产品提供集体声誉担保。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还可以使文化传媒业各个不同环节相互担保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得企业间融资、商业银行贷款等投融资模式的效率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产业整合之后,政府对这个产业的支持与投入的环节选择和支持方式也更容易确定。
(二)开发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克服内容生产的资产难以担保的问题。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的逻辑是使受众――投资者直接分享内容产品的收益,也直接承担内容产品的风险。首先,要开发分别指向文化传媒业的产品(内容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项目和文化传媒企业三个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文化传媒业信托投资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中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文化传媒业发展至今,市场主体的丰富化、竞争日益充分、已经有相当大的产值规模,这为在文化传媒业中引入投资基金奠定了基础。信托投资基金向分散的资金提供者募集信托投资基金,再提供给文化传媒企业。随着传媒业的发展,文化传媒业中和其它较多使用信托投资基金这种投融资方式的产业领域一样,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大宗同质产品,例如2008年中国出版的图书就有近25万种、电视剧有14,500集之多,其它的如电影、教育培训产品、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产品的产量也已经成了规模,文化传媒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使其内容产品的系统风险较小。而由于内容产品的内在属性,它的个别风险相对来说是较大的,这些内容产品的单件生产成本和市场价值都很大,所以文化传媒业是信托投资基金这种融资模式大有市场的产业领域。
为文化传媒产业引进和开发项目融资、信托投资基金等指向内容产品和项目的金融产品的投融资模式相对来说涉及到较为复杂的金融技术,但它们指向的是内容产品和特定的项目,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更不指向企业的整体资产,这一特征从文化传媒企业的角度上看,能够隔离投资者与企业,使文化传媒企业在融入较大规模资金的同时在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层面上受到的影响较小,使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可以使投资者更好地享受产业发展的好处而同时规避个别企业和项目的风险。在指向产品和项目的金融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再运用我国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使这些金融产品并进入到相应资本市场,一方面为文化传媒业的资产创造出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公众在满足对内容产品的需求的同时,有机会分享文化传媒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
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阐述了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图概况[M].南开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方法
- 下一篇:对证券行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