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代表的我国科技中介机构迅速发展。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一批高水平的机构正在兴起,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在一些地方已开始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近年来,科技管理部门在推动科研机构向科技中介机构转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立科技中介行业自律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2.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缺乏工作思路和有效措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科技评估、创业投资服务两类机构比其他类型的机构发展滞后。二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相当数量的机构规模较小,服务手段落后,主要业务仍局限于场地、公共关系或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四是发展环境还不完备。信息资源流动不畅,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尚未到位,规范、促进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还不健全。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仍然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3.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大报告明确讲,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日益突出,成为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各地方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把相关工作摆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位置,切实予以加强。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4.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以“*”重要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指导,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鼓励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推动社会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5.现阶段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立起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
当前要重点围绕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工作运行绩效等方面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要在继续增加机构数量、扩大服务面的同时,着力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机构;在努力改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的同时,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积极完善发展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制度建设。
6.加速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推动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发展与规范相结合,要把规范化运行作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三是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中介活动实行与其规律和特点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科技中介机构的全面发展;四是地方建设与部门推动相结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整合地方资源,紧紧围绕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五是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在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通过网络化协作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六是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以指导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三、全面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7.组织和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要以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科研机构整建制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立足于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与技术交易机构共同发挥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引导政府部门所属政策调研、软科学研究等事业单位转变运行机制,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评估活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生产力促进中心,盘活存量资产;继续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科技中介服务。
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采取专项措施,使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通过转换运行机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技术经济协作组织的发展,实行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增强技术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成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8.完善科技中介服务门类,提高服务质量。具备条件的地方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当地的科技中介机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将服务业务向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以及指导企业建立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经营机制等领域拓展,充实服务项目的技术内涵,满足日益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服务需求。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创业人员的服务业务,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针对投融资渠道不畅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要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带动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9.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方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选择有区域优势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等,在共用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服务设备购置、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紧密结合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的改革,择优扶持一批科技评估、咨询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项目论证、实施策划和效果评估能力,深入参与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能力。
科技部将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同支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10.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其他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通过广泛建立协作网络,使科技中介机构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专业知识、优势人才和技术开发、检测、中试设施,作为开展中介业务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能够与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协调配合,相互集成,为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四、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1.建立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中介服务的生命力在于知识和信息。各地方要尽快解决公共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的问题,打破信息封闭,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信息研究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向科技中介机构开放科技成果、行业专家信息,为其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科技部将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以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为基础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并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制度。
12.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要把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对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承担的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要积极委托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其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同时,为科技中介机构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在办好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功能互补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紧密业务联系,使之成为高新区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实现高效管理,优质服务。
13.积极探索分类管理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可按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划分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定位。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制为企业或按企业化管理,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发展壮大;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条件,鼓励其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大胆实践多种形式的营利模式。非营利机构要以服务为宗旨,将主要业务集中到难以取得相应经济回报的服务领域,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政府给予必要资助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科技部将选择若干省市开展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在积极探索分类管理的同时,各地方要加紧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政策法规环境。
14.为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渠道。要把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作为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开展出国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国内机构的服务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要支持资质好、信誉高、运作规范的机构积极开拓国际业务,同时吸引国际知名中介机构进入我国开展业务,鼓励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办科技中介机构,使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在国内外竞争中发展壮大。
五、大力开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15.要组织科技中介机构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既要学习国外科技中介机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化运作模式,也要学习国外政府在扶持、引导和管理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对国外比较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实施,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加以改进和创新;有的可以高薪聘请国外人才讲课或在我们的机构中担任职务,面对面地、更直接地向他们学习;有的也可以派业务骨干出国进行短期或长期学习,真正学到最核心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16.要促进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慢的地方要向发展快的地方学习,刚起步的机构要向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机构学习,经验少的人要向经验多的人学习。科技管理部门要把组织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考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发展较慢的地区派人到发展快的地方兼职,亲身体验、边干边学。
17.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大部分人员都是改行过来的,在中介服务业务方面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再学习、再培训的需求尤为迫切。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讲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
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对重点机构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对科技评估、知识产权等目前仍然十分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将直接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加大投入强度。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也要抓好培训工作,深入了解当地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训需求,针对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培训,注重实效,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六、发展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推进人才培训与行业自律
18.建立健全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是加强政府指导、完善科技中介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各地方要以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同业交流、跨行业协作和市场开拓活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共同发展模式。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指导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使之能够吸引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国家政策咨询、市场调研和预测、项目引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中小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的重要渠道。
19.依托行业协会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信誉评价要以科技中介机构为对象,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重点,采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和程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社会知名度、内部管理水平、遵纪守法情况、用户满意程度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信誉评价工作要以维护科技中介行业信誉、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为宗旨,以公平、公开、公正和自愿参加为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和查询制度,推动信誉监督管理社会化;要与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的实施相结合,促进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取得较高信誉等级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管理部门在重大科技决策、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给予充分授权和支持。行业协会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业操守、违规惩诫、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组织本行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共同维护,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使行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七、加强对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工作的领导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经营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12-04
1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地方培育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对加快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创新,在全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数量显著增多,实力大大增强,截止到2011年,纳入火炬计划统计体系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34家,其中国家级388家,已跻身世界孵化器大国行列。共有孵化场地3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936家,累计毕业企业近4万家,这已远远超出了原来提出的“到2005年全国孵化器数量超过200家、孵化场地总面积160万平米”的预期目标。孵化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孵化器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2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建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服务事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是以坚持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前提,培育更多更好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为目标的,符合中国国情,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毕竟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孵化器成立较晚,孵化器发展与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孵化器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上到国家,下到各省、市及高新区,均把孵化器工作列为重点发展的内容,为孵化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29号文、科技部国科发火字[2001]231号文、国科发高字[2001]240号文均明确指示要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但其具体对孵化器扶持与引导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相关认定细则有待细化和完善。今后应继续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推动出台更多鼓励孵化器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优惠政策。
2.2 孵化器地区发展不均衡
目前,各地区孵化器发展不平衡,发展好的和发展差的存在不小差距。从区域看,中国东部地区的孵化器数量多,中部地区密度大。据科技部火炬计划统计,2011年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50个的孵化器:江苏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这五个省的孵化器数量占到总量的55.8%。而中国西部省份孵化工作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因此,应促进孵化器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做强东部,做大西部。
2.3 孵化器经营模式有待完善
孵化手段单一,深度服务有待展开,孵化能力应继续加强。个别地方的孵化器服务质量不高,停留在依靠优惠政策和通常的程序孵化企业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走上深化服务促进创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孵化器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程度和整体运行水平有待进一步
提高。
2.4 孵化器整合资源能力不足
有些孵化器缺乏主动吸纳和转化研究发展的有效机制,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孵化资源与创业要素资源整合不够紧密,孵化器整合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孵化器与资本、中介、人才、市场等创业要素结合得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和网络,没有形成资金、信息和中介机构等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育体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水平低、孵化能力低等问题,无法解决孵化企业面临的资金瓶颈,造成了运行效率低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寻求建立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孵化器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2.5 孵化器管理人员有待专业化
新时期,孵化企业对各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孵化器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合格的孵化器管理队伍应根据孵化器类型,由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组成并逐步实现职业化,具备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目前有些孵化器存在着人员结构老化、素质不高、用人机制不活、孵化器无法按自身需要选人和用人等问题。今后应继续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人员加入孵化器队伍。
3 加快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优化孵化器发展环境,提高孵化服务质量
孵化服务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孵化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优秀的孵化器不仅要搭建好硬件设施,还要扎扎实实地在促进科技企业创新成长的软件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完善创新创业的各项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孵化服务质量。
3.1.1 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供高效服务。通过开发功能软件,建立孵化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网上办公和企业个性化扶持、分类管理,在实现孵化服务的网络化、快捷化的同时,使孵化器管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3.1.2 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平台建设力度。组建孵化企业培训中心,培养懂技术、懂经济和市场运作、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定期组织孵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3.1.3 强化项目申报服务平台,对优秀企业重点支持。通过申报各类基金的支持,有章法、有目标地发展企业。各类基金的支持和各类经认定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都会为孵化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使孵化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成立专职部门或指定专职人员开展资金立项优惠政策宣传落实、组织申报、评审、立项项目实地考察、项目监理和验收等工作。
3.1.4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孵化器不可能也不应当“包揽”所有的企业成长促进服务,大量的服务应当借助于社会上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完成。孵化器要按照市场规则,精心挑选,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并与其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为在孵企业降低中介服务的门槛,为孵化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作为科技孵化器孵化功能的延伸。
3.1.5 搭建软件技术开发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在此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及测试,开通电子期刊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基地网站为企业进行免费的企业宣传与产品宣传,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将软件企业连接成最大规划的虚拟基地。
3.2 完善孵化器发展扶持政策
根据新时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特点,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平台。设立孵化基金,孵化企业在孵期间创造的本级财政收入按一定的比例组建孵化基金返哺给孵化企业,用于扶持孵化企业,对重点孵化企业进行资金配套,加大对重点孵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孵化器专业园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各科技园区建设,对发展好的专业园区给予奖励。
3.3 推进孵化器管理体制创新
3.3.1 鼓励多种形式孵化器发展。创建各种不同性质的孵化器,鼓励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促进多元化孵化器发展。由政府以政策、项目和少量资金进行引导,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进入孵化器建设市场,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的市场化,坚持公益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实现多种管理体制并存,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并存发展,并产生集聚效应,为孵化器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3.2 建立孵化器激励与约束机制。孵化器在选人用人上实行灵活的人员任用机制,孵化器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选调政治觉悟高、创新和服务意识强、富于敬业精神的优秀干部,从事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孵化器人员实行聘用制,竞聘上岗,建立起一岗多能、按岗选人、竞争择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3.3.3 成立孵化器建设管理专门机构。该机构对各孵化器的工作负有管理、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包括制定孵化器建设发展规划,规范孵化器运行机制;制定孵化企业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监督审核孵化资金管理、优惠政策的落实;引导孵化资源整合,评价和指导各孵化器管理工作等。领导小组下设孵化企业认定委员会、项目咨询与评审专家委员会等,各工作委员会各司其职,协助指导孵化器孵化项目的培育管理工作。
3.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高水平孵化人才队伍
相比原来的企业孵化器基本是综合性孵化器而言,现在的企业孵化器多专注于特殊部门、特殊行业,相应地也要求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具有专门的技术、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新时期下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国际人才,提升孵化器产业的竞争力。要深入开展孵化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孵化器管理队伍素质。
3.4.1 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专业性人才培育服务。搭建培训服务平台,举办多层次的培训班,采取“点、线、面”的培训体系,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专利、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基金申报、风险投资知识介绍等各类讲座,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培育。
3.4.2 与国际、国内著名的咨询、培训公司合作,将它们最先进的思想、理念,企业普遍需要的培训内容、前沿技术讲座引入孵化器,服务于孵化企业。整合资源,全方位开展创业辅导,常年为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3.4.3 成立人才交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交流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人才、人才招聘、帮助企业开展对外交流等,解决孵化企业在人才交流方面的难题。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促进各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成立人才实训基地,解决基地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供需矛盾。
3.4.4 将远程教育引进孵化器,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一些前沿讲座可在第一时间看到。孵化器利用好互联网,及时、传递相关信息,交流孵化经验。
3.5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建设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运营中要形成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的政府与社会资源,提高自己的孵化和服务能力。要继续加强孵化器品牌建设,树立行业典型标杆,起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孵化器核心竞争力,把孵化器品牌做好、做精。
3.5.1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用国际化意识、超前意识确保功能设计、规划布局、景观环境和建筑品位达到一流水准。
3.5.2 在建设中坚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紧扣产业特征,聚集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着力培育龙头名牌企业,形成产业亮点。
3.5.3 在筛选项目时,要坚持优选项目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边建设、边招商、边孵化、边经营,避免房产炒作出现空壳园区。
3.5.4 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建设的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资本投入、企业定向开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创业园区建设。
3.5.5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精品园区。加大对特色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建设精品孵化器园区,突出地区特色,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品牌建设重点要放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开发等比较优势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领域。
3.6 加强孵化器资源整合力度
3.6.1 成立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孵化资源。事业单位性质的孵化器,由于体制原因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能力不够。孵化器有限公司可以以中介、服务、投资、受托管理等多种市场方式,支持和参与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成长的经营运作,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3.6.2 成立孵化器联盟。通过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出台统一的孵化器政策,整合各类孵化器,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探讨和寻找合作的商机,开展广泛的业务联系。通过交流、联系及合作,加强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间的产、学、研互动结合,实现联盟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人才互补以及技术、资金和产品的合作,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孵化器的快速、健康发展。
3.7 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多元化进程
3.7.1 引进多方投资机构及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器要逐步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筹措资金。积极利用国际和国内的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联系,有效利用各种金融手段为在孵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担保服务。运用捆绑、入股、推介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投资机构及资金。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如教育、人事、经贸、劳动部门等社会各界,包括国外的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7.2 建立孵化投融资网络。以孵化器管理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为市场服务手段,以孵化器孵化项目评价管理体系为依托,构建企业孵化投融资网络,最终形成由政府、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管理机构、投资人、金融机构、担保及其他中介机构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对孵化企业提供从无偿资助到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和担保融资的全过程、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保证孵化企业的持续发展。
3.7.3 成立孵化企业种子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种子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孵化器种子资金的运营和管理,以服务于孵化企业的发展为宗旨,为在孵企业融资解决资金的来源。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引导投资、股权担保借款等灵活的融资方式,在为孵化企业营造良好融资创业条件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并使基金公司自身得到积累壮大。目前国内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投资规模的投融资机构,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投资机构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鼓励其进行投资。
3.8 进一步加快孵化器国际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进程
我国孵化器在国际化、专业化、网络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应继续推进其进程,和国外先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接轨。
3.8.1 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逐步实现国际化运营与跨国发展,借助境外孵化机构的服务,完善自身的孵化功能,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吸收国际上先进孵化器的管理经验,探索和实践各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广经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国际上的姊妹园区关系,会同兄弟单位在国际上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国外的孵化机构,为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学习引进国际化先进的孵化模式,探索孵化器的专业化、产业化及国际化道路,最终形成适合科技发展的企业孵化体系。
3.8.2 专业化。孵化器要在已有专业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未来我国急需发展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并紧紧盯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建设更多的专业企业孵化器,为培育和形成国家未来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努力和贡献。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发展一些行业服务性机构,建立专业性研究机构以及面向孵化器和孵化企业的专业性媒体、现有媒体中的专题部等,以便促进孵化器的专业化发展。
3.8.3 网络化。网络化是我国孵化器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孵化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孵化器要加强组织结构网络化、信息网络化、资源网络化和服务网络化。建立孵化器的城市网络、区域网络、全国网络和国际网络,整合孵化器资源,产生整体优势,形成规模效益。积极推进全国性、地区性和地方企业孵化器协会组织的建设,组成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网络组织,促进孵化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孵化器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20年来,已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孵化器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各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孵化器工作作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战略的重要任务,全力以赴,加以落实,从而为我国的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我们要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手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孵化器整体规模,合理规划与布局,整合已有的科技资源,统筹发展,开创我国孵化器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凤岭,夏卫东,张峰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 黄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 张礼建,郑荣娟,程乐.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评价指标体系构造[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 马凤岭.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十五年之思考[J].中国高新区,2003,(9).
[5] 肖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营运模式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 安宁.区域孵化器网络的构建及管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7] 赵家新.高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8] 张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机制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5).
[9] 黄涛,李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5,(2).
[10] 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11] 范玉珍.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12] 黄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3] 高天光.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激励
[D].山西大学,2006.
[14] 刘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与管理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
篇3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的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强调“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加剧,技术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历史趋势,客观上要求加大技术成果向生产力应用领域转移的强度。这为科技开发中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科技开发中心成立时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十多年来忙于服务,收入不多,经济实力很弱,基础设施不完备。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一些地区的主管机关要求科技开发中心走经费自立、实业化发展的道路。这对科技开发中心又是一次新挑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开拓技术市场,对科技开发中心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深化改革中发挥新的作用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在此体制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应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来进行。科技开发中心是在改革中由政府创办的新型机构,位处政府与民间、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十多年来,这些机构围绕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机制在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创造了丰富的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宝贵经验,并造就了一支既懂科技和组织管理又初步掌握经营之道的队伍。科技开发中心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完成各部委、各地科委在政府职能转变时所交给的新任务,促进科技工作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市场竞争中自立自强。
各级科技开发中心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随着改革的深化,在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科技开发中心自身也将进入市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发挥开创初期那种开拓精神,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地区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选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扩大经营服务领域,抓好项目,兴办实体,开拓市场,闯出一条事业发展的新路。
三、搞好组织协调、配套服务
各部委、各地科委科技开发中心在职能上有别于其他技贸机构。它的主要功能应是在科委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牵头作用。除了开展技术咨询论证、技术转让中介
、信息传递、人才交流培训,成果二次开发等外,要充分利用优势地位着重组织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技术交易,进行技术组合配套、工程承包、新技术新产品联销代销,在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下,逐步向技、工、贸一体化全方位服务方向发展。要拓宽思路,主动做好技术要素同其它市场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及时研究技术交易的新的特点,能动地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要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有新的突破,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四、推进内部改革,转换机制
科技开发中心必须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破除“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端,把经济效益与单位、个人的利益挂起钩来,建立和完善内部的经营承包制。有条件的科技开发中心可逐步推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份制改造,增加内在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晰产权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开发中心更好地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服务市场。
五、搞好横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联合出优势、联合出效益。在技术市场发展初期建立的“全国科技与人才开发交流协作网”和现在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就是联合的产物。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应加强同成员单位的联系,努力为成员单位服务,把技术市场的行业建设和协作抓好。加强全国新技术新产品联销网和全国技术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联销活动和信息系统把各地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全国。大力提倡中央各部委科技开发中心与地方科技开发中心的“条块结合”,把行业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起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联合中必须始终坚持平等互利,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大力推动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等各种形式的联合。不断扩大联合范围,加大联合力度,使联合各方都能通过联合受益。
六、加强对科技开发中心的领导和支持
各部委、各地科委要加强对所属科技开发的领导。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是科技主管部门机关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肯定他们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开发中心的工作列入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发挥他们的优势。对科技开发中心为加快事业发展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应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予大力支持。各部委、各地科委要重视所属科技中心的基础建设,帮助他们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全、信息传递手段落后、资金匮乏,后劲不足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传递、技术中介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各部委、各地科委要加强对科技开发中心领导班的建设,要选调德才兼备、富于开拓精神的同志去领导这些单位。要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保持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七、搞好经济实体的建设
科技开发中心在推动本地区、本行业技术的转移、转化的同时,应积极稳妥地抓好自身技、工、贸一体化科技实体的建设。通过抓实体建设,可以深入了解技术转化的全过程,提高工作水平。还可把实体作为技术成果转化的“试验田”、“示范点”,增加科技开发中心的稳定收入,增强其发展后劲。科技开发技、工、贸科技实体可采取独办、联营、承包、租赁、入股投资等多种方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实体的建设一定要建立在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免失误。
八、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大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科技开发中心而言,信息是财富,人才是根本。科技开发中心能否生存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思想素质高、懂技术、懂经营、懂法规、懂管理的人才。各科技开发中心要把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去抓。要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大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逐步推行技术开发经营资格证书制度,持证上岗。要加快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实行人员的优化组合,大力推行人员的聘用制、全同制,激发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培育出一支能攻善战的队伍,保证科技开发中心持续健康地发展。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篇4
关键词:营林;林业区别;可持续发展
1 营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营林的基础地位不稳定受传统的大木头经济影响,重采轻育,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没能充分体现。营林业条件艰苦,工资却很低。尤其是幼林抚育和透光抚育,作业条件十分艰苦,成本高,工资低,质量要求又很严,企业和职工积极性不高。
其次,营林半全能机构不健全,营林队伍业务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且不稳定。营林事业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和对营林工作责任心要求很强的工作,从事营林工作多年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营林工作者,多数因山上工作环境艰苦和地位低下而纷纷调离原岗位。现有的现场员、工段长、营林技术员、甚至主管场长多数对营林不重视。营林队伍专业知识有限,缺少培训。营林队伍出现严重断档,根本满足不了营林工作的需要。
另外,集约经营水平低,经营粗放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注重人工更新,忽视天然更新,造林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单一,林分质量低。我国现有人工林中针叶纯林面积占2/3 以上,别省份高达95% 以上,而且分布相当集中。在林种上,更是以用材林为主,其它林种比例很小。据统计,全国3300万hm2 人工林中,真正能达到速生和丰产标准的只有213 万hm2,每hm2蓄积量只有33.3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福建省森工林区人工林林分平均蓄积量只有24.64m3/ hm2。近年来“成活成林”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成材高产”的问题尚未解决。重造轻育,抚育跟不上更新,结果造林不少,保存率较低,实际成林的更少。
最后,林区经济危困,营林事业基础工作下滑。近些年,随木材产量的调减,育林基金的提取减少,造林任务也随之减少,相应的营林经费不断降低,营林基础工作因没有足够资金保障出现全面下滑的局面。种子库基本没有多少种子;病防站因资金不足基本没开展什么工作;大量苗圃地闲置,见什么种就采什么种,有什么种就育什么苗,有什么苗就造什么林。苗木数量不足,质量低下,更谈不上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改进。有些林业局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大造林面积,增加任务量,苗木严重不足,只好外调,根本不考虑树种、种源、苗龄及苗木质量,造林质量很难保证。
2 当代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区别
2.1 营林的管理办法要先进,做到以科学治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统一管理则是营林工作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完成营林的计划。加强林业专门机构林业站的管理,林业站应该为此设置专业的营林专业小组,培养一批专业的营林专业人员,各自分工明确,这样即便出现紧急情况在人手的调配和控制方面也游刃有余。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营林知识培训,以专业的营林知识做到更好的营林规划,做到具体工作具体负责。
2.2 改变传统原有的管理模式,以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去营林
改变原有的多家管理为投资公司,林业站分层管理体质是营林投资单位彻底成为营林资金投入的主体。营林的有偿投资或者山林造厂的租赁都由营林投资单位与对方签订合同。双方签订合同时以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的,不要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签订合同,经办单位为林业站,“以工程林基地”为造林类型。
2.3 改善投资标准
营林资金主体投入的不一致,造成管理和计划上的欠缺,育林金与更新费的共同使用导致资金周转不开,给以后的林业整个部门的资金运转带来相当大的隐患。对经济林的投资也要严加管理,经济林的投入需要资金的运转更大一些,这时候需要和政府等部门的协商。
3 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分析
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它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3.3 完善林业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4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篇5
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依据《*市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市科技成果
登记实施细则》和《*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验收管理办法》,对我市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科技成果年度报奖计划的制度。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要制订年度的科技成果报奖计划,每年有目标、有措施
。
二、建立项目验收和鉴定情况通报制度。对科技经费资助的各类计划项目,到完成期限而无正当理由不进行验收和鉴定的,予以
公开通报,且对项目负责人作信誉记录,从项目合同规定应完成之日算起的两年内不再安排市级科技项目和不再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
项目。
三、对全省、行业有重大影响,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建议向省科技厅申请鉴定,并有国
家级的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各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每年应不少于三项。
四、鉴定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科技部、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
位不得自行聘请,但可以按鉴定要求推荐。选聘专家要有同行业、同学科的技术带头人,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
专家参加。技术先进、创新程度大、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的项目,建议采用会议鉴定,并做好鉴定后的推广效益跟踪,积极推荐申报
省、市科技进步奖。
五、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三年内未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发明专利的摘牌。
六、加强科技成果登记工作。项目归口管理单位要督促项目负责人申请知识产权和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对获得发明专利的项目,
要精心准备材料,争取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
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统计上年度已验收或鉴定项目
,统计时间为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每年1月10日前上报上年度已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统计表和本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完成计划表。
科技部从2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科技成果登记表和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配套的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软件系统也已升级。20*
年起由成果完成人进行成果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分别报送给项目归口管理单位和市科技情报所,市情报所
和各项目归口管理单位生成年度统计表。报送的年度统计表,要求使用“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V2.0版”中的统计软件,成果完成单
位使用简易版科技成果登记系统。
七、做好重大科技成果专报和科技保密工作。结合年度科技成果统计工作,及时推荐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对于年度内本地区、本
部门完成的对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突破,或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社会及经济效益显
著的科技成果,作为重大科技成果推荐上报。每个推荐项目需填写“《重大科技进展专报》报送表”。需申请国家科技保密的项目应
及时组织申报。
篇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检察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和政治责任。实现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对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运用理论武器解决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1,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法律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问题。当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还存在着知情渠道不畅通,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不强,诉讼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手段不明确、不具体,对发生违法行为较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监督纠正不够等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律监督工作,就是要切实转变过去“重打击轻保护”、“重配合轻监督”、“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观念,克服监督信心不足、不愿为,追求监督质量,忽视监督力度,不会为,业务素质不适应司法需求,不能为的突出问题,不断规范法律监督工作,探索适应工作需要的监督方式方法,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活动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2,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片面强调专业化而脱离群众的问题。加强专业化,既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检察业务发展、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方面。但是,专业化强调的主要是专业素质和司法能力,在工作方式上必须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不能以专业化为借口,在工作方式上追求特殊化、神秘化,滋生脱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检察机关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和从当代中国的实际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思民之所忧,做民之所盼,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体现人民愿望,适应人民需要。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观念与检察工作的有效对接
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
1、深入贯彻新时期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检察工作方针中的集中反映。因此,应把深入实践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主题和总体要求作为检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在实践中更新理念,把握规律,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努力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篇7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科学的发展思路。
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定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2006年换届以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科学谋划、跨越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时刻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创新的实践完成工作。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提出了“争创**‘三化’一流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发展思路。工作中,不断强化“等不起”的责任感、“低不得”的目标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欠不起”的使命感,坚持“三化”并举、和谐发展、协调并进,依据工业、农业、城镇化建设工作实际,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块抓落实的责任制,分块评比、考核、奖惩,确保了工农同步发展、城乡建设与旅游事业协调并进。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个核心,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主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农业两大产业失衡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走经营城市之路,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一是城镇规划取得较大进展。自2006年来,按照《**城市战略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先后完成现状测量45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规划设计20平方公里;组织编制了8个区域性详规,完成了县城给排水、燃气等专业规划。各乡镇总规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并通过评审。二是认真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县工业集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集中区,分一区三园,即县城西产业园、溶江产业园、界首产业园,分别处于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县城面积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房地产项目快速发展,仅2008年县城完成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各乡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道路、排水排污、房屋立面改造、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两级环境明显好转。四是想法激活三产,集聚人气。通过举办湘桂同源旅游推介会、桂林米粉节、国际市民古灵渠徒步大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了**知名度,繁荣了旅游市场,促进了城镇化。
篇8
关键词:旱粮;科技创新;建议;浙江
浙江省旱粮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1/3,产量约占粮食总量的1/5,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发展旱粮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丰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28号),提出通过3~5年努力,力争全省旱粮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6.67万hm2以上,年增产粮食30万t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占粮食面积、产量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3.3,3.0百分点以上,单位面积效益提高15%以上,初步构建起现代旱粮产业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加快旱粮科技创新,提高旱粮发展科技水平已成为当前加快旱粮生产的首要任务。
1发展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四季分明,雨热丰富,适宜不同作物生长。2014年,全省旱粮作物播种面积44.26万hm2,单产3.78t•hm-2,总产167.30万t,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大豆,其次是小麦、玉米、番薯和马铃薯。全省旱粮虽然总体面积不大,但是种类繁多,除了大豆、玉米等8种主要旱作外,还有高粱、荞麦、绿豆、赤豆等多种小杂粮,全部种类近20种。旱粮适应性广,生产季节长,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坡地,一年四季都可种植相应的旱粮作物,使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同时,旱粮还有节水、高效等特点,一般年份只需自然降水即可保证正常生长,在经济效益上很多旱粮作物也远高于水稻。从1990年以来,随着先进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旱粮外观、口感不断改善,需求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明显,旱粮生产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稳粮增效途径。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浙江省旱粮正朝着专用化方向发展。
1.1鲜食化
大部分旱粮具有干鲜兼用的特性,如大豆、玉米、马铃薯、蚕豌豆和番薯等。鲜食型旱粮发展十分迅速,以鲜食大豆为例,从1997年的2.07万hm2发展到2014年的7.29万hm2,面积增加2.5倍,成为全国鲜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鲜食型旱粮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据统计,2014年全省鲜食型玉米、大豆、蚕豌豆总面积达17.37万hm2,鲜食比例82.93%。蚕豌豆和马铃薯的鲜食比例更是达90%以上。萧山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大豆生产和加工基地,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
1.2加工化
旱粮的加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鲜食型产品的加工,如速冻鲜食大豆、玉米、蚕豌豆等,在旱粮加工产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全省开展鲜食旱粮加工业务的大型企业有海通集团、浙江银河等10余家,具备雄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以鲜食玉米为例,仅海通集团一天就能加工成品甜玉米粒200t,甜玉米棒12万棒,可消化近54hm2基地原料[2]。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另一类是传统产品的加工,主要包括饲料、酿酒、豆制品和淀粉类,如玉米、大麦主要用于加工饲料,高粱、荞麦主要用于酿酒,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粉丝及薯条等。较有名的有诸暨的“同山烧”、遂昌的“黄沙腰烤薯”、台州等地的“豆面”(番薯粉丝)等。
1.3特色化
一些旱粮品种具有独特品质和区域色彩,如兰溪的乌皮青仁大豆、松阳的大红袍赤豆、温州的白扁豆、乌豇豆等在历史上都很有口碑,这类旱粮一般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虽然面积不大,但特色明显,基本上用于出口。庆元有家合作社,利用生态优势开发种植龙爪粟(一种古老的作物,列五谷之首),并加工成面条、汤圆、酒等多种产品,每667m2收益达到2000多元。此外,浙江省还引进开发了彩色番薯、马铃薯,既可食用也可加工食品或提取天然色素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
旱粮种类多,适应性强,品种的地域特征不明显,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相互引种非常普遍,几乎每年都有国内外品种被引入,加上省内育种单位自己选育的品种,数量众多,但各个品种特性不明,质量良莠不齐,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大豆、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都是常规品种或无性繁殖作物,农民在购种后往往会自行留种,个体种子经销商也常自行繁种,导致这些作物品种种性退化加快,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对生产非常不利,也容易造成生产事故。从当前情况看,虽然旱粮品种数量众多,但除迷你番薯和蚕豆外,在产量或品质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种非常少,鲜食大豆和玉米省内育种起步较晚,与国内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小麦、马铃薯则几乎全部是外来品种。
2.2保鲜难,市场容量难拓展
鲜食型旱粮口味好,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好,农民也愿意种。但新鲜的旱粮产品水分含量高,保鲜要求也高,货架期短。如在常温条件下,鲜食大豆和玉米一般仅能保存2~3d,且随着时间推迟,品质下降迅速。城市居民喜欢买本地毛豆、玉米的原因,不是因为外地的品种不好,而是外地毛豆和玉米经过长时间运输,已经不太新鲜,口感和风味已大打折扣。再如番薯,虽然保存时间比毛豆、玉米等要长,但其对贮藏场所的温度、湿度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量腐烂。目前,浙江省还没有能力做到冷链运输、保鲜销售。在不能解决保鲜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订单生产,农民不敢轻易扩大种植规模。
2.3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
与水稻不同,不同的旱粮作物,其收获部位千差万别,收获时间也不一样。既有穗,又有荚;既有块根,又有块茎;既有地上部,又有地下部。根据栽培目的,有收鲜的,也有收干的;有收大的,也有收小的。由于旱粮的收获类型不一,且单个作物种植面积小,生产情况也千差万别,长期以来,旱粮生产机械的研发与推广严重滞后,旱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生产环节仍然依赖于人力。如鲜食大豆,其鲜荚采摘一直靠人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目前采摘价已达1.0元•kg-1,仅采摘成本就占产值的1/3左右。另据临安调查,目前挖667m2迷你番薯约需6个工,以平均每工120元计,人工成本超过700元。
2.4种植分散,技术到位率低
旱粮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广适性,使得旱粮种植类型多样,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既有净作,也有套种,田间地头也多有种植,为了避免出现“卖难”,大面积规模化种植较少,零星种植、分散种植非常普遍,造成技术指导相对困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如松阳县一直推广的鲜食蚕豆两次打顶技术,对蚕豆的提质促早作用明显,但在浙江省其他地区则很少应用。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种植旱粮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种植量很小,对新技术本身缺乏学习动力。
3发展建议
3.1加快品种创新
品种是决定品质、产量和市场畅销程度的关键因素。加快旱粮发展,首先要加快品种创新,加快适销对路、品质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保持和巩固迷你番薯、蚕豆育种上的优势地位,提升鲜食大豆和玉米品种的品质,推进小麦、马铃薯育种的本地化,选育出一批适于机械化生产的、在产量或品质上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种的竞争力,主导品种覆盖率争取达到80%以上。其次要加快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浙江省旱粮种质资源丰富,收集、鉴定和保护现有种质资源,加快优质种质资源直接利用开发,同时进行种质创新,育成更高产、优质、高效的旱粮新品种。再次要注重解决品种繁育问题,在加强北方繁种基地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繁种基地本土化,降低种子繁育成本。近年来采用防虫网多次采收栽培技术繁育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取得了成功,此技术若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将结束浙江省几十年来马铃薯种薯一直依赖从东北引进的历史。
3.2加快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十分强调良种良法配套。旱粮种类多、用途广,要根据不同的栽培时期和目的,借助浙江省新成立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的力量,加快相应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应用。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优质高效适用技术的深化,重点对鲜食大豆、玉米分期播种、鲜食豌豆和马铃薯秋播、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防虫网多次收获栽培、鲜食蚕豆摘心促早栽培、迷你番薯双季高效栽培以及糯高粱再生栽培等技术的关键环节再研究、再深化,形成标准化模式,便于农民学习掌握。另一方面,要针对生产需求,加快新品种、新模式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明确品种特性、高产机理、茬口搭配和群体配置等关键技术。2013年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南浔区开展了稻薯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获成功,马铃薯从播种、培土到收获全部实行机械作业。据测产,平均鲜薯单产29.4t•hm-2,产值4.47万元•hm-2,净利1.62万元•hm-2。目前,水稻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成功,为季节相对紧张的浙北地区寻求新的稳粮增效途径提供了现实范例。
3.3加快机械化研究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大小麦机械化已经没有问题,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是鲜食大豆、番薯和马铃薯的机械收获问题。鲜食大豆曾是浙江省发展效益农业的典范,短短10年时间就突破6.7万hm2,成为一些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但近5年来,浙江省特别是萧山鲜食大豆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就是鲜荚采摘无法实现机械化。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先后从法国、日本引进过鲜食大豆收获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未成功。在番薯和马铃薯机械收获方面,虽从山东引进马铃薯播种机、培土机、割茬机和收获机获得初步成功,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农机、农艺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一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合作机制,创建示范推广基地,深入分析制约旱粮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探索并提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旱粮种植模式、管理方式和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线;二是加快与农机院(校)、生产企业的合作与创新,引进省内外甚至于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鲜食大豆、马铃薯、番薯等旱粮收获机械及其他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开展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于浙江省旱粮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
3.4加快农作制度创新
旱粮种类繁多,株型各异,有高秆、矮秆、匍匐茎等多种形态,除了净作之外,还可与其他作物实行多种间套种植。如鲜食大豆,株型矮小紧凑,生育期短,适合与玉米、甘蔗、芋艿、棉花、大(小)麦等间作套种;番薯可与玉米、大豆、辣椒等套作;桑、茶、果园和幼林地也适合套种各类旱粮。全省近53万hm2的桑、茶、果、林园地,若1/4得到开发,并按10%的净作面积计算,即可新增旱粮面积1.33万hm2。在熟制安排上,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或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改善作用的模式。如兰溪等地的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秋豌豆、小萝卜)等三熟制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经济效益也比较高。浙江省松阳县推广的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旱地一年四熟模式,四熟全部为旱粮作物,合计单产63.15t•hm-2(鲜产),产值16.26万元•hm-2,净利润12.51万元•hm-2,耕地复种指数高达400%。2014年开始,浙江省农业厅把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创新作为重点工作,制定农作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每年建设50个以上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在2014年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模式13.333万hm2的基础上,每年新增3.333万hm2,以此带动旱粮生产发展。
3.5加强示范引导
积极采取宣传、鼓励、引导、示范等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旱粮生产发展。一是要引导规模化种植。规模种植有利于技术指导、有利于市场培育、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兰溪、义乌、金东是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每年马铃薯收获季节,都有本地或外地贩销大户上门收购,从未出现卖难,就因已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在原有优势区域,要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壮大规模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在新开发区域,要强调适度规模,稳步推进,避免出现量小没人收,量大销不掉现象;二是组织开展旱粮高产创建。每年在全省建立一批可看可学的旱粮高产高效示范样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集成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以点带面,促进旱粮产业创新发展;三是组织开展旱粮新品种的展示,在全省择优建立10个左右的旱粮新品种展示基地,开展旱粮作物新品种的集中展示,引导农户种植新品种,加快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四是加快市场拓展。抓好舆论宣传,支持有关单位在重要新闻媒体刊登公益广告,广泛宣传旱粮的营养保健功效,引导大众健康消费,扩大旱粮消费市场。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拓展旱粮消化渠道。大力培育旱粮生产大户和营销队伍,打造一村一品,提升组织化生产经营水平[3]。积极推进旱粮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6加强政策支撑
根据同粮同力度原则,制定和落实各类旱粮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旱粮种植补贴和小麦订单收购政策,对种植旱粮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主体给予补助,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补助额度;二是继续开展旱粮示范基地建设和旱粮高产创建,不断提高和改善旱粮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旱粮生产科技应用水平;三是加大旱粮生产机械扶持力度,建立旱粮作物农业机械开发导向目录,加大旱粮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对购置旱粮种植(播种移栽)、管理(中耕培土)和收获机械的,除享受原有购机补贴外,再给予总购机额一定比例的补助。扩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规模,对引进开发旱粮生产机械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重点扶持,对引进使用旱粮机械的主体给予资金补助;四是继续实施旱粮育种创新专项,把旱粮作为浙江省“三农六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领域,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等部门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共同营造良好的旱粮发展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纪国成,吴早贵.浙江省旱粮生产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2):91-93.
[2]吴早贵.浙江省玉米产销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玉米科学,2005,13(4):127-131.
篇9
一、北京科技型服务贸易的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在我国内地城市名列前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但科技型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北京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5%,货物贸易也只是全国的10%,但服务贸易优势非常突出。根据国际收支表,北京服务贸易收支累计913.8亿美元;其中收入533亿美元,支出380.8亿美元,顺差152.2亿美元。2006年1至10月,北京地区服务贸易结售汇总额达到212.5亿美元,其中结汇145亿美元,售汇67.5亿美元,顺差77.5亿美元,预计全年服务贸易结售汇总额有望达到260亿美元。技术贸易发展迅速是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又一特点。北京企业技术出口合同认定登记累计21.8亿美元,技术进口合同认定登记累计46.4亿美元。2005年全国的服务贸易为1582亿美元,其中北京291.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是18.3%。其中,通讯、广告、影视等服务贸易的结汇水平,在全国比例中均超过了50%。
第二,科技型服务贸易尽管增速很快,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密集、科教发达是北京的最大优势。这几年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领域有金融保险服务、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商业以及为驻京外国公司代表处、驻华使馆等提供服务,以上四类服务占北京服务贸易比重高达80%以上。服务贸易在金融、保险、通信、数据处理、咨询和广告等国际服务市场具备广阔前景的行业比重仍然较小,发展相对滞后,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服务领域,北京服务贸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三,国际技术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地区,发展国际技术贸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公报(2004)》提供的数据,2004年北京国际技术贸易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突出表现在:(1)技术出口持续走强。进口技术1615项,成交额2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7%。技术引进主要来自德国、美国和芬兰等39个国家和地区。为实施A至G内容而进口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等,专利技术的许可或转让是引进的主要方式。国有企业引进技术较为活跃,居首位。国有企业引进技术664项,成交额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09%,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50.1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跃居第二。(2)技术出口显著增长。出口技术370项;成交额39.06元,增长2倍。技术出口主要流向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内资机构为技术出口的主体。内资机构出口技术286项,成交额24.2亿美元,增长1倍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9%。技术服务为出口的主要形式。技术服务合同142项,成交额22.21亿元,增长1倍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87%。技术开发居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出口能力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技术182项,成交额14.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64%。(3)软件出口居全国各省市前列。2004年软件出口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4.62%。
二、几点建议
第一,明确把发展科技型服务业作为产业政策的立足点,鼓励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国际服务贸易加速作用,丰富服务业的业态和经营方式,强化服务贸易核心产业的优势。
第二,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科技型服务业出口适当优惠或倾斜。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计算机软件产品为主的企业应重点给予扶持。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关键是如何落实,并适当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建议建立技术出口发展基金。可考虑市政府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拨出1%左右,设立技术出口发展基金,扶植重点的技术出口产业。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技术出口风险基金,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和融资体系。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建议在国家现行退税率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软件产品和技术贸易的输出,再由市财政补贴退税2个百分点。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01
20世纪末,当发展中国家还沉浸在消耗型生产发展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竞相开展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研究,并涌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模式:美国杜邦模型,丹麦工业示范园区,德国DSD循环回收体系,以及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 这使得一批中国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尝试引进国外先进发展模式。由于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中西方的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中国从建国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但其发展是以过度能源消耗为基础,所以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不可协调性十分明显。因此,中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目标是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为此,中国必须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强度,并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物资稀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仍采用传统经济模式,未能很好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使得原本已经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加之中国许多地方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资源再利用率低下,这也进一步局限了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中国不断地摸索尝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即使对于邻国日本也相去甚远。
一、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控制人口
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我国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人口数量的继续增大,对资源的需求会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会更大,从而激化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人口总量是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二)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国家。要解决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使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减少资源浪费。
(三)改善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
二、如何确保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需要大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经济结构,控制人口总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加快立法,完善体制,确保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另外,环境法制和法规是保护环境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可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
(二)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其粗放经营和盲目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生态的失衡,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要的。要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使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强示范园区环境管理,制定再生资源产业环保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和规范各类社会废弃物和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
(四)依靠科技进步,确保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如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材料和能耗,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原有发展模式上有一个革命性变革。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邹飞.我国噪音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北方环境,2011,第23期(1).
- 上一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 下一篇: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