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篇1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它只是把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即使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走出“灌输”的框框,采用更多的富有启迪性的讨论、合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观察、去交流归纳总结。在探索中,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逐一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每一个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找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成了学习中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学习的环境与学生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和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例如,3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了6块以后,3人剩下的总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

讲解这道题前,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有的学生用方程解,有的学生用数去试,正当大家茫然不知所措时,有个学生突然跑了出去,大家正在吃惊,这位同学却捧着一包糖回来了。在课上就和其他同学分起了糖块,还吃起了糖。这在以前,违反课堂纪律,那还了得!可是现在,我却假装没看见,因为我知道,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已经装进了这个学生的脑海。

三、立足认知基础,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当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无形的动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直观教学用具中寻求创新

利用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某些抽象的逻辑关系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节其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求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兴趣;创新意识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快乐课堂;实践操作;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22-01

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人类历史如果没有了创新,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科学技术的辉煌。作为各类科学技术最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从小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义务。小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敏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要科学地稍加“点拨”,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极具雏形。

一、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有好奇心,才有创新的动力,牛顿当初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那么他也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再有,陈景润因为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才有了伟大的歌德巴赫猜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小学教师绝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把小学生的好奇认为是学生在捣蛋和故意找老师的碴。呵护小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实际上是在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可以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如此,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去寻找答案和进行探究。

二、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笑声中学习,一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愉快学习,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由于难易适中,学生会主动参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义务。如果教师这时候能够再给他们表扬和激励一下,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笑得很开心,小学生都是很喜欢表扬的,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他们也渴望得到认可。很多教育学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快乐的土壤中滋生的。学生的“灵光一闪”,也许就在他们的那一笑中出现。营造笑声,制造笑声,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实际上也就是为培养学生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注入了“兴奋剂”。

三、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会所发展。

四、引导学生“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加深一些认识和理解,就在这个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迸发出了创新的意识和火花。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再创造”: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会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就这样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使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数学活动去获得数学知识,杜绝“硬塞进去”的教学模式。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篇4

关键词:创造意识;培养;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14-01

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一、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新课导人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人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 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 “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 ”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 “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 ”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盆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 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三、提供 “开放型” 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 能使学生投人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12-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达的学习情景,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实现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争辩、敢于创新。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创设安全、自由、愉快的心理氛围

“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感到宽松、愉快和自由,而无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时,才能大胆猜想,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与自主地思考和探究,果断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和超越。

二、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小学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如下处理: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代表厨房和餐厅,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用“重叠法”比较。

2.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如果还不行,再次剪拼。

3.“数方格”,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看谁的方格数多。

这样,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剪拼”、“数方格”等新颖有效的方法,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不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天真的奇思妙想,当奇思妙想的观点难以统一时,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求同求异,允许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难、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闪光。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连除应用题》时,在学习过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先自己分析、列式。“三年级一班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人,他们在植树节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结果出现了3种不同的解法:(1)144÷6÷8;(2)144÷(6×8);(3)144÷8÷6 。接着,我让他们来说列这些算式的理由,同学们对于(1)、(2)两种算式能很快地说出理由,但对于第(3)种方法,谁都说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我忙让他们前后四人一小组来讨论。结论很快就出来了“因为这个算式中144÷8两个条件没有联系,我又问,“那怎么找有联系的条件呢?”同学们又讨论开了,这时,有一小组的同学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连除就象一家三代,爷爷―爸爸―我,有了爷爷之后才有爸爸,有了爸爸之后才有我,不可能爷爷―我―爸爸,所以应按顺序来找有联系的条件。”多形象的比喻啊!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比喻脱颖而出。课后,学生的作业都做得相当地好,这样形象的比喻已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解法。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具有创新精神,他就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而不会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性,承认失败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不是打击和压抑学生。

总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小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正确的启发、引导、不断探索,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

[3]刘品一主编.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刘金国、陈朝阳主编.21世纪中国教改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郭德俊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6]黄秀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06).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Abstract】Primary Mathematics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creative thinking of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subjects for school-age children is concerned, the school is their main place of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study the main front, naturally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create the spirit of the main channel .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cultur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51-01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对于学龄少儿来讲,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这就应该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加以培养。

一、创造课堂氛围,培养好奇,激发创新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微像观察它。在这里教师巧妙的导入,将教学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各种(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想法都说来,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愉快的环境。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新知识的探索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好问,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以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过教师的预料,甚至于给老师出了难题,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妙的 精神,从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学生思维中孕育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了吗?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想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起步时的提问即幼稚又可笑,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一把,帮助他们把自己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揭示出来。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与他人不尽相同。想法、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又是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在课题练习设计中,除基本练习外,还应当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请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的教育思想。

1、拓展性练习――指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一种练习,通过进一步引伸,使学生发现更深一层的奥秘。

2、探索性练习――指一个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篇7

关键词:转变角色;诱导兴趣;动手操作;合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同样需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主导角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诱导探索兴趣,催发创新胚芽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好奇心其实是一种求知欲、探索欲,是创新的胚芽。

三、鼓励学生质疑驳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对老师或课本中的看法有异议的可大胆提出。

四、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篇8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 13× 11=、 14 × 11=、15 × 11=、16× 11= 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 + )×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83-01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南针”,本人通过网络下载将其加入个人空间,闲暇之余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及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理解,使我感受到教师应该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创造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只有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创新情景,提供创新素材,点拨思维的方向,使学生能疑,会求异,要拓宽思维空间,训练思维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严密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寓教于乐,培养创新意识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思之花自由开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少些知识灌输,多些思维启迪。让孩子们在学中乐、乐中学。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蝴蝶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蝴蝶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蝴蝶,没关系,老师把蝴蝶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蝴蝶”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6只蝴蝶”的图和“3只蝴蝶”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最有效的手段。采用引导、启发、鼓励等方法为激发学生思维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乐思、会思、善思的助推剂。

2.1 培养科学用脑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我会思、我要学”的动力。这样,学生才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采取竞赛形式导入就很好。教学新知前,充分激励学生竞争意识。上课伊始,老师先让学生计算一组计算题,比比谁能算得既快又准确。投影显示: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用老方法怎么不行呢?为什么老师算得又快又对?迫使学生带着渴望的心态去探求其中的规律。这样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导入效果很好。

2.2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善于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的进行学习迁移、应用,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学倒数的意义后,我出示:3×( )=( )×5=1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很快进行判断,得出结果:括号里应填另一个因数的倒数,我又问:“如果后面不是等于1,还有其他的填法吗?”学生思维积极性高,思维之“门”大开。很快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可以是0、1、2、3……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新学的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灵活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都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2.3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论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属性:(1)多向性,即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思考问题;(2)批判性,即敢于怀疑和批判;(3)直觉性,即美感和顿悟;(4)联系性,即由此知得彼知,由此法及彼法的想象。教学中教师使学生能够比较快的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能够比较迅速地作出真确的判断和决定,这是学生迸发智慧火花的最佳时刻。如做“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时有位学生用“113÷2×2的方法来解显得很巧妙简捷。这位学生是这样分析的:我把圆柱体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分开,拼起来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底面积的半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2×2。这位学生敢于大胆合理的分析和联想,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简捷巧妙的算法。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着力学生认识的升华,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注重思维训练方法的优化,使认知能力更趋完美。

3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会创新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亲意识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2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我会学”数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出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冰箱42000台,今年前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42000÷12×8+42000—42000)÷42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学生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又列出如下算式:42000÷12×8÷42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4,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中呈现出探究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