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心内科2008年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7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50—9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本组患者中:54例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52例患者诊断为心绞痛、47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3例、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有165例患者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疾病,46例患者伴有脑血管疾病。

1.2方法首先针对以往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经审核100%有效。调查内容如下:医院的设施环境、收费标准的公开化问题、护理规章制度(护理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护士综合素质(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患者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护士的法律意识等方面)。然后针对问题通过实行改进的护理措施护后,观察护理效果。具体改进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加强心内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②公开收费标准,消除纠纷隐患。③严守岗位职责,健全规章制度④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记录。⑤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环境。⑥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服务行为。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等。

2结果

2.12008年心内科护理事件共发生20例,其中10例患者属于护患沟通矛盾;6例事故是由护理工作的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其中2例患者属于发药时间错误、2例患者属于摆药错误、标本送检及设备操作不当发生导致的护理差错各1例。由医院的环境及患者本身原因造成的护理差错有4例。

2.2问卷调查统计根据问卷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最高(共有118人选择此项),占59%,其次为收费标准的公开化有108人选此项(54%),要求提高护士服务态度的有88人%),改善病房环境的有71人(35.5%),需求更多护理人员配置64例(32%),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的有50人(25%),要求规范护理记录有2O人(10%)。

2.3采取相应对策后取得的效果根据存在的安全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后改进的护理措施用于护理该200例患者后,取得了显著效果,184例患者表示护理过程很满意,6例患者表示满意,10例患者表示一般。并且在护理中未发生一例护理纠纷(仅有一例差错性事件:坠床)。

3讨论

篇2

关键词:心内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由于心内科疾病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病情复杂的特点,因此心内科的护理更具有其复杂性。因此,作为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护理工作要努力适应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向心内科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我们根据168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总结了我们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选定我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68例,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79例,年龄42~72岁,平均(49.3±8.7)岁。心绞痛患者38例、冠心病患者94例、心律不齐患者16例,心肌梗死患者20例;伴发高血压病患者74例、糖尿病患者29例、支气管哮喘27例。

1.2 改进措施的护理。

1.2.1 心理护理。心内科患者经常出现恐惧、抑郁、焦虑和绝望等负面的心理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利于患者的护肤。对此,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症状,我们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主要应用安慰、鼓励等手段为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并清晰透彻的为其分析病因以及治疗后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为患者及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尽量降低负面的心理反应,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患者从心理上建立康复的信心。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生活状况,比如睡眠及进餐情况,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等,对发现和了解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解决。因为护理人员的安慰带有权威性,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安全感,以此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2 特色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例如,对患有皮肤水肿的患者,经常协助患者变换,并保持床单的卫生整洁,预防褥疮发生;对患者因为呼吸困难而造成的发生口干口臭,应加强其口腔护理,提醒其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清洁口腔;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很好的卫生习惯,不愿开窗通风,再加上家属的频繁探视,导致室内空气浑浊,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应保持病房内空气良好的流通,并保持良好的温度、湿度适宜,预防交叉感染,创造一种温馨的人性化环境;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或治疗操作前应详细的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此能够有所了解。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还要做到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中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病情发展以及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提高责任感,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让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 营养护理。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原因,大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并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食现象,我们在护理时要为患者准备一些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尽量的避免用力进食或咀嚼,并建议患者做到少食多餐,每餐不必过饱,这样既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体做需要营养而又不会导致过分的劳累。

1.3 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采取改进后的综合护理后,使护理人员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思想和服务理念,护理工作在整个实验期间的明显减少了护理差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8例患者经过治疗及上述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39例(82.7%),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1例(12.5%),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8例(4.8%),总有效率94.2%。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护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本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以(X±S)的形式表示数据均数,计数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各指标率的变化结果采用组间的X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2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活动,既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专业的护理环境。作为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要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良好运行,就必须要以护理的质量为核心。由于心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这就要求接诊的护理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的了解病情,并及时有效地做出护理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既要全方位地考虑患者的病情,又不能忽略那些潜在的护理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新项目的引进,使得护理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医院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尽量避免由于对护理仪器操作的不熟练而带来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学习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知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院心内科实施改进护理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模式,提升了护理工作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凭借护理模式的转变,进人本科室的患者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怀。改进后的综合护理方式,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护理需求,真正解决患者的难题,值得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一、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地了解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心内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2、恐惧及忧虑。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3、丧失信心。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的言语、行动、神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的。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热情友好。从病人入院开始,就要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用最恰当的言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或麻痹思想,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护理中,要引导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肃,动作轻柔,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张,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进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帮助熟悉和适应环境并促进同室病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病人间彼此交流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及感受,尽快使病人适应新角色;在生活上还可以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励,尽快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共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要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时与病人的家属、亲友、领导取得联系,在主动介绍病人情况的同时,做好思想沟通,特别是要让病人家属正确地对待病人的疾病,必须讲明他们在病人面前言谈举止要恰当,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去影响病人,应给病人以关心、爱护、细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的心理。

4、要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舒适的环境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尽最大努力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舒适,与病人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有效地调节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心理紧张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内容。单调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烦闷、焦虑。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以丰富病人生活。对手术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动,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极拳、欣赏音乐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紧张、焦虑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6、要加强护理宣教。让病人适当了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康复的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护理人员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将病人消极情绪转变成积极情绪,正确看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能消除顾虑,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篇4

在心内科,由于患者具有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的特点,护理更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如何对心内科护理安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的防范对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是心内科护理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1.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1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工作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法律问题,对护理工作还不能从法律高度上认识,主要表现为对护理文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全、不及时或超前记录,重要的病情变化及治疗、用药后的观察没有记载等。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导致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不能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1.2 服务观念不到位

护理人员服务观念不到位是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的进步,在医院体现在患者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他们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心内科疾病复杂、变化快,多数患者对自己用药情况大致有数,病情变动时很敏感,经常询问,有些护士不能做到耐心解答。有时诊断、治疗较困难,疗效不满意时患者不理解,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机会多,容易把怨气发泄到护士身上,从而产生医患纠纷。

1.3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实行护士聘任制

部分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只注重护理技术操作,缺乏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能准确实施整体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相应增高,如不能及时根据技术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会给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护理工作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心内科护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经常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经常的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利用各种会议、交接班、晨会、查房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要认真抓好新分配人员和进修、实习护生的岗前教育,把医疗安全教育作为岗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施安全护理打好基础。要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护士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对每一次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扎实的号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差错事故,遇到危重患者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期。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并掌握最新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要求。继续教育要形式多样化。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

2.3 管理部T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对医护人员配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心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要结合患者及护士的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要安排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护士来进行护理。抢救物品必须完备,作到四定: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存放、定时清点维修。有效利用安全防护措施,地面有防滑设施,创造一个安全有保证的就医环境。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前提,尊重是沟通的基础

对患者就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要理解和支持。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结语

心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使护理工作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随着护理人员自身的不懈努力及监管部门的有效配合,心内科护理工作必然会迈向更高的台阶,从而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内科;失眠;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37-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住院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噪声、疾病本身及焦虑等原因导致失眠,有文献[1]报道发生率高达64%。失眠可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心肺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笔者对90例失眠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失眠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2~9月入住的心内科患者,住院第二天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排除智力、语言及人格者入选失眠患者90例,男38例,女52例,年龄32~86岁,按入院顺序双数为干预组,单数为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失眠程度和分类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综合性护理组):统一标准,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5]:患者住院后,对新的房间、床铺、不熟悉的环境、扰人的噪声、不舒服的光线等均可延长入睡的时间,使有效的睡眠时间减少,因此,我们想尽办法满足了患者睡前的要求。环境保持安静,科室实行夜间护士值班制,协助护士完成部分患者的生活护理,减少陪护率及外在流动人员。温度适度,保持室温20 ℃左右。灯光适宜,说服患者不开灯睡眠,或者开地灯,护士查房时用手电筒。工作人员操作、走路、说话、开关门时要轻,护士上班一律改穿医院统一订做的胶底护士鞋,不能拖鞋走路,工作人员避免在办公室里大声说话。

1.2.1.2 睡眠卫生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一个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略做活动,睡前尽量放松四肢,并向他们指出过饱、空腹及烟、酒、茶、咖啡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睡眠,鼓励患者睡前饮用牛奶200 ml,睡前洗漱,卧床患者协助其完成。

1.2.1.3 刺激控制训练法:患者有睡意时才能上床,若上床15~20 min不能入睡则应起床,无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清晨准时起床,对卧床患者更应注意睡眠-觉醒的刺激训练,干预日间的睡眠,尽量使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

1.2.1.4 减轻生理不适:10例患者由于胸闷、头痛等不适影响入睡。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放松情绪,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医生应用药物治疗。

1.2.1.5 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设法找到引起担扰、焦虑的内、外因素,以消除病因。对焦虑、紧张的患者进行松弛训练,以上45例患者在针对失眠原因的护理基础上,根据要求;14例按摩背部,涌泉穴按摩,20例予热水泡脚,8例饮少量热开水,3例看书调节。

1.2.2 对照组(常规护理组)通过护理巡视听取患者意见,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及不能入睡时告之医生,应用安定片口服。

1.2.3 评价指标:采用患者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患者对睡眠的主观感受:让患者在睡眠0级(无睡眠)和10级(曾有的最好睡眠)之间分级[2], 0~2级为无效,3~5级为一般,6~8级较好,9~10级为很好。睡眠的客观评价:进行护理干预后当晚,值班护士每30 min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睡眠参表[3]:入睡潜伏期(指从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 min时),觉醒次数(指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 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去掉中间醒来所占用的时间)。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 患者的睡眠:整体护理是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美国护理学专家Henderson[4]指出,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所以实施整体护理需从关注患者睡眠做起。据报道,56%的患者住院第一天失眠[2],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为64%[1],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外对失眠的护理研究较重视,国内报道较少,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会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3.2 正确评估是实施干预的前提:干预前要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本组4例卧床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给予刺激控制训练法建立良好的睡眠周期,使睡眠明显改善。5例患者有多种影响因素,经认真分析研究,其心理问题最为主要,经心理疏导,并配以其他措施,效果明显。

3.3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干预的保障: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及同情心,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因为护理干预的实施需要护士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情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调查[1]显示,33%的失眠由噪声引起。而医院夜间的噪声主要源于医护人员在病房内大声交谈,医护人员走动、开关门、接电话、移动桌椅的声音;工作安排不合理,频繁打扰患者,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

3.4 科学的实施方法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实施方法因人而异,采用个别指导、示教、示范等方式,将睡眠卫生宣教知识印成宣传卡分发给患者,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要协助完成睡前的准备工作,守护在患者身边进行指导,直到入睡。同时在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鼓励患者参与,通过自我评价及护士的客观记录共同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修正护理干预措施,使之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设立《睡眠质量评估表》,及时记录睡眠情况。

3.5 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认可:塑造了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在综合性护理的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只有得到患者的信任及认可,干预措施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干预护理过程中,即帮助患者解除了痛苦,又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胡 敏,刁惠民,越咸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

[2] Dines Kalinowski CM. How to improve the sleeping of Patients in ICU?[J].Nursing,2002,32(2):326.

[3] 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M].北京:中国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27.

[4] 徐归燕,计惠民. 失眠患者的护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03.

篇6

【关键词】 心内科;用药安全护理管理;体会

药物是否安全使用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药物也是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各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一些不良反应[1],所以加强护理工作中安全用药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心内科96例患者采用安全用药管理所获得的成效作出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心内科住院患者96例,均符合心内科患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病程为3个月-9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4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45.1岁,两组患者的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①分餐、按时发放口服药,特殊药物要按照要求发放于患者手中,保证床头无剩药。②静脉输液药物按照三查七对原则核对输液粘贴等标记,化药和静脉穿刺时加强无菌观念,抗生素要现化现用。③输液巡视卡挂于输液架上,调整好输液速度并记录于输液卡上。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安全管理 ①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用药安全的意识: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是医嘱的执行者,为减少各种差错和医疗纠纷的产生,要求护士操作中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原则,工作中也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的检查考核[2];一般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非护士业务水平的问题或操作技术上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护士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所以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规程要严加管理,并对护士的职业道德加强教育,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做到工作时检查与不检查时一样,领导在与不在时一样,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年终考核评分;平时工作的闲余时间要组织所有护士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心内科作为一种特殊的慢性疾病科室,最好建立常见药物的说明书,并制作成电子版或纸质版以方便查阅,对于各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护士要熟练掌握,科室如果出现新药,要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在晨会上加以阅读和识记,减少给药差错的发生;心内科患者的危急病人多、突发事件多、抢救机率高,有的抢救需要二、三个护士所以为防止忽视疲劳造成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护士长尽量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并设置一个备班,这样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可以体现护士长的人性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②精确药量:心内科需要输液泵、注射泵的几率很高,使用中输液和注射速度一定要精确,医院成立仪器调配中心,将医院所有科室的注射泵、输液泵等设备采取统一保养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调配使用,可以随时的满足科室需要,以保证可以合理、充分、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3],保证特殊药物、特殊人群输液速度的准确需要。③药物配伍的禁忌: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危重患者临床用药种类繁多,所以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同时建立2-3条静脉通路为不同药物的输入提供方便,同时两组液体的前后输注配伍禁忌也要密切注意;对于一些新的药物间配伍禁忌要仔细查看说明书,并在临床操作时认真观察药物配伍时有无变色、沉淀、析出结晶混浊、等现象,比如心内科临床常用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盐酸氨溴索、氯化钾、左氧氟沙星等都有药物间的配伍禁忌,配伍后的析出结晶、混浊现象,都会引起输液器的近头皮针处堵塞。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25.0%,好转率为64.6%,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4.6%,好转率为3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合理用药是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中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这不仅需要临床的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积累浩瀚的临床经验,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的配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了解药物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并可以熟练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临床医护工作者要努力把安全用药的工作真正做起来,真正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 曾良花.神经内科安全用药护理分析[J].临床护理,2012,2(16):152-162.

[2] 雷敏.心内科护士给药安全的探讨[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3):10-11.

[3] 毛惠娜,刘雪琴.我院安全用药护理管理及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87-88.

篇7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并选取质量改进后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6个月后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95.24%提高到98.16%;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上升到99.44%,对采血技术满意率由86.11%上升到97.5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血标本;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2

作者单位:274500荷泽市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素英: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各项化验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临床护士如何正确采集标本,是医院加强安全管理,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2013年4月我院心内科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质检科同期调查360例患者对本科室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选取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质检科调查360例患者对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两组血标本检验项目有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生化、空腹血糖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控制,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如下:

1.2.1成立质控小组成立护士长、质控员、责任护士参加的质量改进小组,建立和健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重新制订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

1.2.2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对对照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标本150份,占4.76%,主要有采血量过多、过少,标本溶血、稀释,抗凝标本中有凝块;对开展的新项目不清楚,导致用错试管;加床患者调整床位后化验单未及时修改床号,匆忙中患者未听清自己的名字,导致抽血错误;护理人员未交代注意事项,导致患者进食、进水,从而影响标本采集,延误诊断[2]。

1.2.3制定改进措施(1)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血液标本采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聘请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内容中;对新上岗和屡次出错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重点管理,定期讨论、总结经验,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2)认真落实护理查对制度,杜绝标本错误。采血前、中、后均应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检验科室、采样时间,避免张冠李戴。了解检验目的,区分标本类别,根据检验项目选择相对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贴好标签,注明姓名、科别和床号等,保持条形码清晰,避免漏抽、重抽、错抽。(3)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有些患者不了解化验检查的目的,甚至拒绝检查,护士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根据检验的目的,结合患者诊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耐心正确解释,告诉患者化验的结果将是患者机体内在的客观指标,化验结果正常与否,与疾病的存在、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重视与配合。(4)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选择正常部位静脉血管采血,忌在外伤水肿及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更不能通过正在输液的针头直接抽血。普通血标本采血3~5 ml,注意一些特殊需要的试管,如凝血功能、DIC、备(配)血必用凝血管且2 ml定标,上不得>2 ml,下不能<1.8 ml;血常规管,有1,2 ml定标,抽血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剂量规定,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近年我院开展的血液流变检测,要求比较严格:一是试管要求用肝素抗凝,二是剂量必须在5 ml,三是必须充分混匀,不能凝血或溶血,3个条件缺一不可。(5)制定标本采集指南。将本科室常用的标本采集项目进行归类,把采集标本的项目、采血量、标本容器的颜色、采集的要求等,制作成表格,条理清晰、便于操作,防止忙中出差。(6)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召开临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患者交流座谈会,了解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措施。

1.3效果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6个月后观两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情况及患者对护士采血满意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个危险因素[3],血标本检验项目除有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及5项指标等一般项目外,还有血淀粉酶、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的血凝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急查项目,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急救、诊断与治疗,因而对心内科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4],使血液标本的采集、化验结果快速、准确,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了保障。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了自律性,规范了标本采集、送检流程,有效提高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个人素养,护理缺陷明显减少,护士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缩短了护患距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表1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4.76%下降到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士采血服务技术满意率由86.11%提高至97.50%,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提高至99.44%。

总之,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一份有价值的血液检验结果,除了检验过程准确无误外,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5]。因此,在血样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运用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可适应患者的需求、科学发展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芹,黄桂圆,董奕欲.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4B):29-30.

[2]刘岩琳,邓建琴.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6):109.

[3]朱小翠,王颖.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1-102.

[4]赵雅莉.老年科病人24 h尿标本休集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76-77.

[5]陈香,赵庆霞,唐婷婷.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抽血中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27-28.

篇8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让我到xx市中心医院进修,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并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这次进修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进修时我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刻牢记领导对我的嘱咐,学到了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通过四个月的进修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总结这四个月的学习,中心医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学习气氛浓厚。

  通过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xx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科室工作时,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对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能合理的解释并明确告知病情发展及预后。在中心医院心内科学习期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特别是他们浓厚的学习气氛、探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尽快地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4个月的进修时间是短暂的,进修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虽然进修生活很快结束了,但学习是无止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在进修的日子里,学习过程里随时都伴随着许多新的体验以及收获,给我在这里的生活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我回首这段时光,审视自身的改变。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长,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观念上的改变。我现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快乐。我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并在工作中影响带动同事们,使我院内科的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在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班次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经过这近一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心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心内科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实习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过,我还没有品味到在工作中所有的滋味,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还没有完全的改善身上的不足,实习的日子就这样离我远去了。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中,我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对未来也有了明确的规划,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仔细的了解。

  孩子的病其实的最难办的,因为大人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用清晰地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所以不能讲病情准确的描述出来,而且因为很多的孩子很怕医生,也很怕打针,不明白、也不懂的'怎么配合治疗,给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点麻烦。同时因为儿童的疾病种类和成人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起病时急,一个是来势凶猛,还有一个是变化的快,因此要求我们在治疗时要观察仔细,判断情况要准确,再根据病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学习带教老师在治病过程中的方法:通过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确定病情,丰富的经验确定治疗的手段,还有和儿童和谐平等的交流来保证治疗的顺利,这都是丰富的阅历才能拥有的工作经验。

篇9

心内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心内科有5个病区加一个CCU病区,不仅接诊正常的老年慢性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急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心内科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心内科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内,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心内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发病时间及诱因和心前区部位和严重程度、既往史等,第一时间初步诊断出其病因为其救治,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在心内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内科医生,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在呼吸科以其他科比较,呼吸科的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临床医学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呼吸病中的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生活环境、吸烟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COPD、肺心病、肺栓塞、哮喘及呼吸系统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与流行病学有密切的关系,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天气变化普通感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等,均有流行病学问题存在。

在诊断方面,完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包括三方面:

①功能诊断;

②病理诊断,包括性质与部位;

③病因诊断,在病因、病理等难于明确时,则仅可得到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除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X线、CT等一般资料外,还有支气管镜、痰培养等特殊检查。对于一些临床表现非常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只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作出诊断,如COPD的桶状胸、心源性哮喘等,对于那些早期病症轻、症状不明显又无典型病史者,则需详细检查后方可确定诊断。

篇10

关键词:心肌病;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护理

心肌病常伴有严重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症状[1],随时会出现猝死的危险。临床治疗中多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左室与冠状动脉造影、DDD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心肌活检等多项诊断,及治疗性心导管介入术联合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的32例患者,进一步总结临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的32例患者,其中包括14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34~62岁,平均年龄(50.63±3.84)岁。查体:体温(36.4±0.5)摄氏度,脉搏90次/min左右,血压水平(90±4)/(67.2±3.2)mmHg,未闻、病理性杂音,心音中等。心电图检查:显性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心肌、心尖部变薄,表现瘤样膨出,并且心功能不全。全部患者均接受抗心律失常、扩血管、利尿以及强心等对症治疗,同时在住院6 d后采取左室与冠状动脉造影、DDD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心肌活检等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 患者送入监护病房后,紧密监测患者血压、心律以及心率等指标动态变 化[2],若发现异常应立即记录并汇报临床医师。注意对患者症状、神志改变的观察,积极预防晕厥的产生。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并确保其顺畅,以利于抢救药物可以及时应用。心肌病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出现晕厥,应安排在监护病房。通常患者会存在焦虑、过度紧张的心理,对实施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具有较大顾虑,特别是年纪较小,且将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认真详尽的为患者解答疑惑,讲述手术配合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阐述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设施,消解患者的内心顾虑,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全力配合手术治疗。认真记录24 h尿量,综合评估患者术后的心功能改善程度。加强术前常规血化验、药敏试验以及备皮等准备工作。禁止进食2~4 h。

1.2.2术中护理 嘱咐患者双臂平放在大腿两侧,让身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接通好心电监护、多道生理监护仪,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穿刺右股静脉以后,协助医生安置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心室处,仔细调试临时起搏器,以便在术中发生心脏骤停时备用起搏。术中,增强对患者意识、神志、心律、脉搏以及血压等情况进行紧密观察[3]。因为术中恐惧、紧张与手术造成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加之心导管的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是心脏骤停,所以必须安排专人心电监护,紧密监测患者病情。积极准备好各种抢救药物、用品,例如吸痰器、除颤器、阿托品以及利多卡因等。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主动询问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感受,例如穿刺部位疼痛剧烈,应该提醒医生追加物,降低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心理压力。

1.2.3术后护理 紧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电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症状、意识以及神志等变化的观察,时刻警惕介入术治疗临床并发症的产生。①心包填塞征象:采取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相比单项操作,对患者血管、心脏的产生的损伤较大,出现心包填塞、心肌穿孔以及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更高。术后30~60 min阶段很容易出现心包填塞。若是患者产生气促、胸痛、面色苍白以及神经软弱等症状,特别是术后伴有持续低血压的患者,应该及时给予床边超声检查,做出明确诊断。在必要情况下,实施心包穿刺抽液。②对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采取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操作时间较长,患者情绪过于紧张,同时还要耐受手术疼痛,或禁食造成的饥饿,很容易出现血管迷走性反射,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大汗、呕吐恶心以及胸闷。积极预防,同时准备好抢救措施,常规抽好多巴胺、阿托品放在床边备用。③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出血。穿刺部位出血是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后易产生的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发生出血及疼痛,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局部张力、皮肤色泽,是否有渗出,皮下是否有血肿等。同时,注意伤口的清洁,准时换药,及时给予合理抗生素进行感染的预防。

2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采取DDD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心肌活检以及左室与冠状动脉造影等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后,配合周密的护理干预,全部患者均在14 d后病情恢复稳定,得到有效控制出院。

3讨论

心肌病患者常常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4],尽管通过积极的治疗,及射频消融术、植入起搏器治疗能够稳定病情,但是并不代表疾病治疗的终止,应该嘱咐患者必须坚持原发病的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坚持用药,切勿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护理人员还应教育患者正确自我监测临床效果,防止情绪过于激动、饮咖啡、饮酒以及劳累等造成不良后果[5]。饮食应保持低盐、易消化的食物,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保证大便畅通,切勿用力排便。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避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因为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治疗操作时间较长,同时患者神经过于紧张,导致膀胱充盈过度,手术治疗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排尿习惯发生改变,所以很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前强化患者在床上排便的训练,在必要情况下结合病情、手术需要安置导尿管。对患者实施起搏器知识的教育时,应指导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如果脉搏

总之,针对多项心导管介入术操作的复杂性,实施周密的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提高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洁岑,熊晓云.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11,18(6):14-16.

[2]许慧,温澄非.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2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7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1,19(4):9-11.

[3]田风华,李秀英,高俊红,等.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前护理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11,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