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化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生 化学学习 思维能力
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化学往往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很多学生不懂得化学的概念,更不知道怎么学习。所以,如何给同学们讲授化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和理解化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强中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的程度。因为化学学科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占75%以上。假若把这些知识视为“绿叶”,学生拥有了这些“绿叶”后,则无疑对于获得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只要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更好。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很重要的方面。实验使知识生动地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青少年好奇心强,对观察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观察某一现象,则学生得出结论会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实验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做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这些细节都要交代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才能促进他们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做实验。这有助于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就会受益终身。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性,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
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会为今后的深造铺平道路。
总之,学好化学知识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启蒙教学,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并注重培养化学学习基本能力。这样才能把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为培养杰出的化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雪飞.中学化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2010.3.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化学传统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觉悟也越来越高,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的上升。同时,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的知识却让学生无法很好的吸收、汲取,变成自己的东西。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这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研究性学习方法。高考是人生中决定命运的一次转折点,而对于理科生来说,数学、化学、物理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和大量做题是不够的,更需要自己深入的研究,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同时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学科,这种学科更需要学生研究透彻,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
1.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容与形式
研究性学习又被称为专研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它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在这种新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占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所有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虽然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各个学科的加总,而是不同学科的融合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一般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材料收集、讨论总结、得出结论[1]。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才会完成的更好,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2.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老师的一味灌输,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较少,甚至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所教授的东西,压根没有自己的思考,一直死读书、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会出现理论与现实相离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将学会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处的原因之一。而研究性学习则弥补了这个缺陷,它更注重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研究课题的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发现书本以外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于文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相互结合,脱离课堂之后,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运用的方法,从而将课本上死气沉沉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转变成为自己的东西。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一个注重理论的学习,一个注重理论的运用。只有将两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即不会成为书呆子,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其实高中化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我们知道面粉的发酵需要碳酸氢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醋中含有3%―5%的乙酸、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等,这些都和我们学习的化学有关。既然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的紧密,那么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学好化学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化学的知识点很零散,只靠单纯的记忆,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就需要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这时研究性教学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化学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发挥的程度,这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化学研究性学习方法中,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是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老师是否了解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程度、布置课题的难易程度、老师何时加入讨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2]。这些也都是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过后,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那么这个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且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讲,研究性学习方法与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效率[3]。
4.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的一个补充,它更注重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它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脑力劳动,追求自我,逐步发现知识的乐趣,并且在这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这不再是学生简单的学习过程,而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国林,许国鸿,宋慧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创新模式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27:194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培养兴趣;实践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一门课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平常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于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课堂化学实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化学器材和实验室。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来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不能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帮助学校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课程改革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对于新课改后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在找到目标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初中学校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刚接触,在化学知识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在上课中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走,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通常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同时,在部分初中学校化学教师通常不会在课前进行备课。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方面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实现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一个先进的教学水平,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化学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方面的疑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建立一个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着学习兴趣无疑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上沉闷的氛围,将化学知识有趣地讲解给学生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在课堂开始前化学知识怎样导入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分解反应”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前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认为是分解反应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一现象是否是真的分解反应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知识是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联系起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催化剂”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知识点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于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学习,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拓宽视野保证自己先进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对于化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宁宁.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解析方法;案例分析
在中学科目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气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除杂、固液气颜色及在空气中发生的反应等。而这些实验不仅能让我们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创新精神、探讨能力,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科学人才。显然,这需要我们去探究、去研发、去大胆创新,而这不仅仅是依靠老师个人改变课堂所能做到的,而这显然是中学教学的一大创新改革,也是一大盲点。而我们教学从业者所需做的就是面对、适应及探究。更需要化学相关从业工作者对其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大胆研究、大胆假设、大胆创新。下面就职业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解析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验的概述
化学探究过程虽简单概括是一种程序或阶段,但它更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对科学的创新、改革。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解析方法
一般而言,化学由于是由许多的门类组成的,因此,每个化学门类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方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这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虽说如此无论是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从发觉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的,譬如,发觉问题,大胆设想,制订方案及检验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正是无论是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从发觉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而这期间的过程或阶段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对于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最先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教授施瓦布提出来的,他认为孩童是自己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知识的过程及具备研究自然的探究能力,这便同时形成了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目的。而对于探究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施瓦布教授等人的实验探究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对于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甚少,但是,同样,施瓦布教授提出的五个阶段对于任何年龄层任何职业身份都是通用的。在探究性的化学试验中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大胆创新、大胆设想,并逐步实践。曾经一位著名学者说过“你教我学,我学不会;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让我做,我能记住。”所以学生需要动手实践,老师只是引路人,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具备化学知识储备及操作的科学性,不能盲无目的地去试验,避免一些物体之间的反应。
三、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课堂教学中因适当穿插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小现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能力。譬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壶用的时间长了里面会有一层白色的水垢,也有人叫它水碱或水锈,那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呢?还有为什么区域的不同水垢的多少也会有变化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学到化学理论来解答这些问题了。而这一实验恰恰证明了,化学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案例二:
课堂中最常见的便是运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得到的空气。而对于空气中的氢气有个爆炸范围,当它与空气混合在爆炸范围内就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科学性、研讨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安全性,这是我们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重中之重。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实验时间,操作次数等,以便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
化学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校的化学知识只是注重理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知。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教学方法 积极性 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我们要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建立“战场课堂”和“程序课堂”,培养学生紧张的课堂习惯,把节节课堂演化为战场,让学生始终有紧张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制造紧张的习惯,通过将“阅读“、“练习”、“讨论”、“抄笔记”等在课堂上都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所谓“程序课堂”就是根据课型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规定带问题阅读的时间,提高时间和学习效率,包括讨论时间、作业时间也规定,课堂上的“点名制”让每位学生有紧张感,要保证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到多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将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适当提高实验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理解、观察、研究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开设和加强为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以基础实验为平台,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未知的现象,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鼓励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总结实验结果,揭示实验变化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不仅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更能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培养综合型科技人才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和记忆的方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部分同学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往往简单认为预习就是念一遍课文,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的去听课。预习时,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
要不断总结规律,教会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五、加强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对考试进行全面的改革,采用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在其功能和价值上,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上,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加强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等内容的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充分重视;提倡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等多种的考核方法,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做法;采取不根据考试结果排名、加强分析指导、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等方法进行考试结果处理。
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激励、鼓励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不适当的语言和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和更具启发性的语言,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并把简单的表扬学生“正确”“不错”等单一的评价转化为 “你是个很聪明学生,加油啊!”“你很棒啊”“你回答的角度独特,见解独到,我们还能不能再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等评价方式,这样既肯定了发言的同学,同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留给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篇6
一、精选习题,提高解题效率
高中学习阶段,习题如山如海,所以,教师应从题海中精选出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掌握其解题规律,这样才能脱离“题海战术”。
例1.[2015年高考江苏卷14题]室温下,向下列溶液中通入相应的气体至溶液pH=7(通入气体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可忽略),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向0.10 mol・L-1NH4HCO3溶液中通入CO2:c(NH4+)=c(HCO3-)+c(CO32-)
B.向0.10 mol・L-1NaHSO3溶液中通入NH3:c(Na+)>c(NH4+)> c(SO32-)
C.0.10 mol・L-1Na2SO3溶液通入SO2:c(Na+)=2[c(SO32-)+c(HSO3-)+ c(H2SO3)]
D.0.10mol・L-1CH3COONa溶液中通入HCl:c(Na+)>c(CH3COOH)=c(Cl-)
该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溶液中存在的守恒关系的理解能力: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二、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选编的例题、习题的形式作变化,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问题,做到在变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变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2.已知丁基有4种,则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变式1:将“C4H9Cl”换为“C4H9OH的醇”
变式2:将“C4H9Cl”换为“C4H9COOH的酸”
三、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例3.向100 mL 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 3.36 L,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c(Br-)=c(Cl-),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A.0.75 mol・L-1 B.1.5 mol・L-1 C.2 mol・L-1 D.3 mol・L-1
解法一:Fe2+的还原性大于Br-,当通入Cl2后,先氧化Fe2+,据题意,Fe2+已全部被氧化。
设FeBr2浓度为x,已知n(Cl2)=3.36L/22.4L・mol-1=0.15 mol则n(Cl-)=n(Br-)=0.3 mol
则由电子得失守恒得:
0.1L・x+(0.1L × 2x-0.3 mol)=0.15 mol × 2
得x=2 选C
解法二:关注最终溶液中离子,把握电荷守恒。最终溶液中有Fe3+、Br-、Cl-
且n(Cl-)=n(Br-)=0.3 mol 设FeBr2浓度为x
则0.1L・x・3=0.3 mol+0.3 mol 得x=2
评析:Cl2与FeBr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考点中的热点,考查载体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化学计算。
四、多题“一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解题流于形式,题目做了不少,收效就是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多题“一解”这一步没去做所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及时按照解法相近或考查点相同等进行必要的归类,从中总结出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进一步得到某种启发。
例4.用98 %的浓H2SO4与10 %的稀H2SO4配制成20%的H2SO4溶液,两溶液的质量比是( )。
A.10 ∶ 78 B.78 ∶ 10 C.10 ∶ 98 D.10 ∶ 88
解:选A
分析:本题所取的基准量是每100份溶液,即溶液的质量,故得到的比值是浓H2SO4与稀H2SO4的质量比,即取10份质量的浓H2SO4与78份质量的稀H2SO4混合,即可配制得88份质量为20%的H2SO4溶液。
例5.用98 %的浓H2SO4与H2O配成10 %的稀H2SO4,浓H2SO4与H2O的质量比为( )。
A.10 ∶ 78 B.78 ∶ 10 C.10 ∶ 98 D.10 ∶ 88
解:选D
分析:每100 g浓H2SO4含浓H2SO4为98 g,每100 gH2O含H2SO4为0 g,本题所取的基准量是浓H2SO4与水的质量,故解得的比例是浓H2SO4与水的质量比。
篇7
关键词水文;化学;勘查;地质;找矿;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它是探索地球壳层中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容易被发现的矿床数量日益减少,找寻埋深较深或被覆盖的矿产迫在眉睫,而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由于其在找寻隐伏盲矿方面的优越性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水文地球化学勘查,具有很大的潜力和远景,因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下水,而地下水在有的地方可以从数百米或更深上升补充地表水,因为其反映的深度更深,对深层矿产的找寻有利。
一、地球化学勘查的概述
勘查地球化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她是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并根据这些分散模式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去追踪和发现矿床。实际上,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微矿化露头(micro-outcrops),因此勘查地球化学是继承了人类凭着经验用肉眼去观察矿化露头或矿化引起的蚀变标志进行直接找矿的传统,但借助于分析技术,将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万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至十亿分之几。由于地球化学方法辨认微弱矿化直接信息能力的大大提高,因此在发现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以及盲矿上成为了矿产勘查的主导方法。她历经7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地学分支科学,并且在矿产勘查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历史巨变中,在国外所表现最为突出的是70年代在斑岩铜矿和铀矿勘查所取得的成就;而在中国这一表现主要是在金矿勘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勘查地球化学一方面在出露区已经系统地建立了地球化学分散模式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程序,但在隐伏区勘查理论、方法技术和大型矿定量评价以及某些难识别矿种勘查方面都正在面临划时代的革新。我们正处于一个过去取得的成就与未来面对的挑战的间歇期。
二、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原理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元素可以被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者找矿的方向,当它们的含量达到一定范围时,利用其含量范围可以区分不同地质体.从而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者找矿的方向,它们主要为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等,此外根据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也可以知道我们去寻找矿体。当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的元素通过溶解作用、氧化作用、电化学溶解、碳酸作用、生物作用以及胶体的作用进入水中,水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将会增高,可能为原先的数百倍,在个别情况下甚至超过数千倍,水的其他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对所在地区的水进行取样,进行水化学分析,一旦发现水异常,我们就可以根据所在区的地质条件、矿床特征、围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矿化度、有机物对pH值的影响、水迁移系数与金属元素迁移系数的关系等来分析异常,对这一异常作出评价,若为矿异常则可同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化学测量、重力测量、电法测深等方法,可以大致确定这一矿体的位置。
三、水文地球化学勘查在地质找矿中的方法
目前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依据其分布和形成的特征分为矿体标志和晕标志,根据其一定类型金属矿床的关系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在不同的地区,运用不同的找矿标志,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
水异常由于矿体产出条件不同,随季节性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矿于包气带时,水异常只在降雨融雪期、包气带有下渗水通过时形成,并在降雨后期或降雨后一定时期出露,在干旱期,包气带下渗水不存在时,水异常小时;当矿体一部分位于潜水面之上,一部分位于潜水面之下时,水异常可常年被发现,但强度随季节明显波动;当矿于潜水面以下的饱水带中,当矿体接近潜水面时,只要见地下水就会发生水异常,且水异常时水中元素一年内变化微弱,比较稳定,当矿体埋藏在很深的饱水带中时,水异常难以以泉水出露,又是在河水中能发现其微弱异常。
除此之外,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应建立一系列有关盲矿体和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联系和空间关系的已知模式,目前主要划分为为五种模式:(1)在深切割的山区,与盲矿体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2)在受切割的准平原环境内,与隐覆矿床及其被埋的原生晕相联系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3)与流经盲矿的上升水相联系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4)在层间水内受切割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5)在被疏松物覆盖的矿体上的扩散水文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对模式的理解,在不同的地区引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可以对异常作出更精确的评价。 步骤:水文地球化学的找矿的步骤主要包括野外勘查、水样分析、正常水化学元素含量分析、异常评价、室内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 野外勘查主要包括水文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样品的采集和填图等工作;水样分析主要是对采集水中指示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用光谱分析;而正常水化学元素含量分析则是对水中一般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直接在野外用轻便水质分析箱或在野外工作站直接分析;异常评价主要是对水中元素发生异常作出评价,看是否为矿体引起的;室内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主要是对前期获得的一些数据和别的资料的整理,,绘制出水文地球化学勘查预测图,预测矿体存在的可能位置。
适用条件:由于原生矿物及大多数次生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再加上水的稀释作用,所以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浓度值往往远远低于岩石、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含量值,低至ppb级,因此目前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主要适用于地形切割较强或中等,水系发育特别是水系受地下水补给的地区,而对于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或者水系完全有地表水补给的地区则效果不好。
结束语
我国水文地球化学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迅速,逐渐体现出其优势,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存在一种普遍使用的找矿准则,在任何一个地区我们都应该进行试验,针对当地的景观条件、找寻矿产的物质成分、地形切割程度和异常出现的部位来确定矿体的依据。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可用于普查、详查和勘探各阶段寻找盲矿和被疏松层覆盖的矿体,而目前主要用其寻找金属硫化矿床、盐矿、铀矿、石油天然气等。
参考文献
[l]罗先熔,等著。勘查地球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阮天健,朱有光著。地球化学找矿.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王崇云,等著。地球化学找矿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4]刘英俊,邱德同等著。勘查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 废弃物 处理方法 研究
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 都需要及时处理, 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 如果直接排放就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 损害人体健康。因此, 对废气、废液和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放。本文根据化学实验产生废弃物的特点,结合实验室处理废弃物的一般原则,主要介绍了常见废弃物的一些处理和回收方法。
一.化学实验产生废弃物的特点
1.废弃物种类繁多。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品种极多,有毒性较大的离子,如银、铬、汞等;有腐蚀性极强的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如H2SO4、HNO3、盐酸、NaOH、KMnO4、K2Cr2O7等,再加上生成的化合物,污染物的种类就会更多。
2.产量小。尽管化学实验中涉及的试剂很多, 但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一般都很小。
二、实验室处理废弃物的一般原则
1.在证明废弃物已相当稀少而又安全时,可以排放到大气或排水沟中,尽量浓缩废液,使其体积变小,放在安全处隔离储存,利用蒸馏、过滤、吸附等方法,将危险物分离,而只弃去安全部分。无论液体或固体,凡能安全燃烧的则燃烧,但数量不宜太大,燃烧时切勿残留有害气体或烧余物,如不能焚烧时,要选择安全场所填埋,不使其在地面上。
2.一般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后排放,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气充分燃烧或吸附处理后才能排放。
3.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避光、远离热源,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
三、废弃物处理方法的研究
1.无机有毒废气的处理。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设备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使其在大量空气中稀释), 以免污染室内空气;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如SO2、Cl2、H2S、NO2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 使其大部分被吸收, 一氧化碳可点燃转化成二氧化碳。
2.无机酸、碱类废液的处理。无机酸、碱废液通常含有盐酸、HNO3、H2SO4、NaOH、KOH、Na2CO3等,当浓度较低时, 可用大量水清洗, 稀释至1%浓度以下后,即可直接从下水道排放;当浓度较高时,原则上将它们分别收集贮存, 在确定酸、碱废液互相混合没有危险后, 可将其互相混合, 需分次少量将其中一种废液加入另一种废液中,使混合后溶液的pH 值在6.0~9.0 之间, 然后用清水稀释, 使溶液的浓度降到5%以下, 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这样既处理了废液, 又做到了以废治废, 降低了处理费用。
3.含氧化剂﹑还原剂废液的处理。对氧化剂﹑还原剂废液的处理常采用氧化还原法,对氧化剂﹑还原剂应分别收集,查明废液的特性,将一种废液分次少量加入另一种废液中。但一些能反应产生有毒物质的废液不能随意混合,如强氧化剂和盐酸﹑硫化物﹑易燃物;硝酸盐和硫酸;有机物和过氧化物;磷和强碱(产生PH3 气体);亚硝酸盐和强酸(产生HNO2);KMnO4﹑KClO3等不能和浓盐酸;挥发性酸和不挥发性酸等 。
4.无机盐类废液的处理
(1)含钡废液的处理。向含钡的废液中加入硫酸镁﹑硫酸钠或稀硫酸,充分搅拌使Ba2+转化为难溶于水的BaSO4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无Ba2+后即可排放 。(2)含银废液的处理。测定Cl-浓度采用的是银量法, 实验结束后, 就会产生含银盐废液, 这种物质任意倾倒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化学实验中对含银废液的处理常使用金属离子置换法,其具体方法是:用金属Fe将Ag+置换为金属Ag而分离。 (3)含镉废液的处理。①氢氧化物沉淀法:在镉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pH值至10.6-11.2,充分搅拌后放置,分离Cd(OH)2沉淀,检测滤液中无镉离子时,将其中和后即可排放。②硫化物沉淀法:在含镉废液中加入可溶性硫化物,使Cd2+形成CdS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无镉离子时,即可排放。 ③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4)含铅废液的处理。①铝盐脱铅法 :在含铅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pH至11,使废液中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O4)3(凝聚剂),将pH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不含铅后,排放废液。②硫化物沉淀法:在含铅废液中加入Na2S或通入H2S气体,使废液中铅生成PbS沉淀而分离除去 。(5)含氰化物废液的处理①化学氧化法:因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是剧毒,因此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可利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钠的氧化性将氰根离子转化为无害的气体,即先用碱溶液将溶液pH值调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充分搅拌,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一天后排放。②活性炭催化氧化法:在活性炭存在下将空气通入含氰化物的废液中,利用空气中的氧将氰化物氧化为氰酸盐,氰酸盐随即水解为无毒物 。(6)含汞废液的处理①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O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②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直接回收金属汞。
5.含重金属离子废液的处理。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加碱或加Na2S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积下来,从而过滤,分离,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
6.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等)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钴60等)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参考文献:
[1]庞锡涛.无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清泉 刘廉泉 .分析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领航能力;教学方法
1 引言
独立领航能力是衡量一名飞行员飞行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更是飞行员提高战术意识和战术素养的基本前提。在对飞行学员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其领航能力的培养。而学员的领航能力,是需经过课堂理论教学深入学习和实际飞行训练演练,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所以,在学习和训练中,要求教员不能单纯传授理论知识与飞行技术,更不能用学员考试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员的领航能力,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员的个性特点、基本素质和飞行潜力上。
2 注重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方式和开拓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一名取得成就的人士,其获取的知识在他们的成就中所起的作用仅为25 %,而创造能力则占75 %,也就是说“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员不能简单地把学员获得专业知识的多少视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突破一般教育训练条件下的模式框框,突出人才的能力培养,使学员的能力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只有这样,学员才能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才能不断地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进一步在飞行训练中运用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去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是飞行学员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员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员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始终把学员积极的思维活动方式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
3 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员独特的领航技能
在领航教学中,既要重视学员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的过程。在实施个性化授课过程中,教员要设法让学员逐个将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系统,并使之逐步完善和熟练。让知识融合在技能训练中,使之运用自如,最终达到自动倾向。教员要引导学员积极思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引入实际飞行案例,设置特殊情况,让学员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员的个性,培养其独特的领航方法和技能。例如“空中领航实施”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可设置好模拟飞行任务,学员根据所受领的飞行任务,独立进行地面准备;之后在地面演练场进行空中领航实施的模拟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教员也可根据当时情况给学员设置出各种复杂的特殊情况,让学员自己来判断、分析、解决实践性问题,突出其个性特点,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发挥其内在个性特点,进行实际领航技能训练,培养其掌握领航方法和技能。
4 遵循技能的形成规律,着力提高学员领航能力
坚持领航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教育同步进行,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把领航技能的培训与理论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员的实际领航技能培训上。例如背电台飞行”一课,常用的授课方法是先讲清背电台求偏流的原理,然后再介绍具体实施步骤。如果采用的方法是引出课题后,直接按照实际飞行需要,在起飞后使飞机首先准确地进人导航台(直接进入实施阶段,并介绍进入导航台的方法),待飞行一定距离后,根据无线电罗盘的指示求偏流,然后再介绍背电台求偏流的原理及方法。这种做法遵循了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没有飞行经验的学员来讲,自然而然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领航技能训练上,印象更深刻。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固定的教材内容必然会显得相对滞后,授课教员要时刻关注高科技的前沿动态,及时收集资料、更新教案,不断改进陈旧的观点和结论,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使之新鲜、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超前意识,利于学员的领航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领航技能。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改 教学方法 质疑
一、探究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的,即所谓的问题情境式教学。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建树较强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积极探究,逐步形成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谈个人认识与做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比如社会现象、化学成就、涉及化学新闻报道等,如在学习甲烷时,结合某地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从而导致矿难的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境:煤矿为何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等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
2、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时,先演示氯气分别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潮湿的有色布条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进行有关"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时,教师举例提出问题"将一勺白糖放到水中,搅拌后为什么看不见了?""我们为什么在离花很远的地方就能够闻到花香?"这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事实,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进入问题情境。
二、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穿插一些中国化学史和当代的化学成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是为我,而是为民族和国家而学。例如讲石油时介绍我国石油资源丰富,但在解放前帝国主义顷销"洋油",说中国是"贫油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开发和建设了大庆、华北、中原等石油基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且每年还出口大量的石油。在讲到蛋白质时,可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从而为生命的起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高涨,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态度。
三、教师改变已有的形象,让学生乐意接受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那个把“你抄,或者不抄,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写在黑板上的监考老师,还有那个把文言文改写成网络流行语的成都语文老师。就连幼儿园的潮人老师都开始用微博布置作业,用QQ群联系学生和家长,如果学生上博客和老师进行交流,还会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新潮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个性教学,改变了以前老师一本正经的面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代沟减小了,学生们更是喜欢这样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太有意思了,创意无处不在啊,这样的学习有趣又有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学们一般对这样的个性老师更乐于接受和真心喜爱。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再做那个一脸严肃、八股死板的“先生”了,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改变观念,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变得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介绍汽油、柴油的提价与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问题。在讲金属材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世博会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重金属离子中毒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方法:牛奶、豆浆、鸡蛋清解毒等。让化学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