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技能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3-01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设计市场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教育自身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这里面不仅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基础性与研究性的教学环节,要真正做到“教、学、研”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立足于培养“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对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标定位及途径作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导致各大高校都纷纷效仿开班环境设计专业。然后由于各大院校的在教学资源、水平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不同类型或不同高校往往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使其在专业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高校就把环境设计单纯得理解为“室内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虽然名为“环境设计”,课程内容则偏向于室内设计、装修以及美化等方面,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殊不知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环境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一)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掌握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以及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环境设计是一门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不单单是一门艺术,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因素。这就对环境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如美学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钻研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功能设计则还需要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地了解专业内涵与外延,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以及文化底蕴扩大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为今后实践能力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与“能量”。

(二)良好的设计表达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环境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纸表达出来,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不只是其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以及想法,还需要将这些创意通过图纸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手绘、电脑绘图和模型制作的基本功底,否则,就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其次,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销员推销实体产品不同,设计人员必须与客户交流和沟通,并推销自己的创意设计思想,相比实体产品的推销更有难度,所有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策划与创新能力

每一个环境设计实践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背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再到方案设计,都是一个设计策划与创新的过程。设计策划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策划体现的是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环境设计人才还应具备其他综合能力,如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一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思维以及工艺,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

三、高校如何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

(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除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以实践环节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各教学阶段的能力训练的确立,将实践环节分为艺术造型基础实践,如素描、色彩、写生实践等;设计基础实践,如设计构成、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设计模型手工实践等;专业设计实践如专题空间设计实践、专业考察、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等。不仅要加强实践性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更要在非实践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在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考察报告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项目策划等环节;在专业设计课中引进实际项目或竞赛课题,按实际规则要求与评价进行设计实践。这些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还会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培养单纯艺术人才的目的应用于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偏向性以及针对性。

(二)提高专业素养,重视研究性课程学习

创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必须要充分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设计人才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能够好走很多弯路。而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确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设计实践,提升实践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

积极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如工作室平台、创新实验中心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个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让其能够充分体验设计实践;通过学校的力量多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学生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组织、参加国内外环境设计展览与竞赛,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设计氛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努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论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需加强实践教育,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把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激发创新活力与设计实践能力并重,进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上述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定位以及对高校培养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得出一条总体结论就是,高校的环境设计教育必须要与市场和社会相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支撑,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艳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3,10:52-54.

[2]吕勤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定位[J].高等建筑教育,1997,01:32-33.

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环境建筑浅析

引言:建筑节能是整个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一、建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同时产生了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因此决定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二、加强和完善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建筑施工和设计的全过程。所谓广义的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了建筑前期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选择以及后期的建筑设备节能运行设计。整个设计流程应包括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建筑采光计算、建筑材料热工设计计算、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供热与制冷节能运行设计等。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把节能与建筑的观赏性、功能性综合加以考虑,逐步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节能设计流程。

1、认真做好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提高节能效果。

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从建筑物选址、分区、建筑物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物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夏冬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建筑节能研究,以提高节能效果。

2、重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主要是要提高建筑物的墙体、门窗及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1)墙体

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物采暖能耗的大小。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力度,优先采用具有保温、隔热、轻质、高强、施工效率高、改善建筑功能、增加房屋使用面积等优点的绿色墙体新材料。②合理选择外墙保温隔热方式,优先选用外墙外保温技术。③推广使用新型外墙保温隔热材料。如保温材料可采用聚苯板或聚苯颗粒等。

(2)门窗

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室内与室外能量阻隔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合理控制窗墙比。②采用新型节能玻璃,增强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如,采用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③注重门窗的细部施工质量,确保门窗结构的气密性。④优选新型门、窗框型材,比如:选择断热铝合金型材,对窗框进行隔热断桥处理等。

(3)屋面

屋面节能主要是通过改善屋面层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其节能措施要点有:①注重选材。屋面保温隔热层宜选用密度及吸水率较小、导热系数较低的保温材料。

②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保温隔热材料。比如将膨胀型泡沫聚苯板等高效保温材料应用于屋面。

三、建筑节约能耗的几点措施

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

2、注重墙体节能。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

3、关注门窗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

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隔热效果优于铝材1250倍,在采暖和制冷上,能耗要低30%~50%,室内空调的肩动次数明显减少,耗电量也显著减少。

4、学习建筑节能新“理念”

在推行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节能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应该是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

中国传统民居(如京津风格的四合院、桂北风格的吊脚楼、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都蕴含了丰富的节能理念,它们的设计和用料都给建筑师以无穷的启示。

这种以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冷空气入侵,符合京津一带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符合南方夏季炎热、湿度大、空气流通需求量高的特点。中国传统民居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与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节能的借用范式,形成新的节能理念。

四、结束语

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而且还能减少建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高质量,低污染的优质的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明张景梅: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5期

篇3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暖通;节能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空调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普及,随之而来建筑能耗不断增加。而国家对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势必大力推广建筑环境和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使用,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的概述

传统的建筑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纯索取的关系,自然环境要主动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建设工程要以破坏当代的自然环境为代价,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后果最终会反馈给人类,比如山体的滑坡、全球变暖、生活饮用水资源短缺等自然灾害。因此要合理的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问的关系,建筑施工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做到绿色建筑、节能施工。暖通空调的能耗主要是由制冷和制热过程产生的,而这两点的决定因素就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冷热负荷参数,空调冷热负荷是由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为此暖通空调的节能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以优化建筑环境实现暖通空调的能耗。

二、建筑环境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

1、室内环境对暖通空调的影响

(1)建筑物的设计。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根据节能的标准进行设计,比如,墙和窗的比例等要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而且在选用建筑材料时,比如门窗的材料、围护结构的材料等要尽可能的选取耗能较低的材料,以便减少空调的负荷,降低空调的能耗。

(2)围护结构的性能和墙体隔热。适当增加墙体、屋顶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通过这些围护结构产生的冷热负荷。根据权威部门对住宅围护结构和热工测试结果证明,在同样建筑结构的住宅内热量损失有40%~50%是通过门窗损失掉的。可以采用密封性好、保温节能的新型塑钢门窗。其他具体节能措施还有:改造屋面和地板,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安装热障式隔窗和挡风板;安装活动百叶窗和窗帘;安装遮阳板和挑檐等。

2、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的影响

(1)绿化情况对暖通空调的影响。在现代城市中,绿化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普遍的,人们为了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开始进行绿化工作。这些绿化使用的植被,能够很好的吸收周围的热量,降低温度,而且还可以防辐射,有效的实现了空气的湿度、热量的平衡,而且对于降低建筑空调的能耗具有积极的作用。

(2)天气对暖通空调的影响。天气状况对暖通空调的耗能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根据室外的环境、温度来设计暖通空调,比如说,室外的温度、湿度、阳光辐射等等,都会对空调的负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实际的气温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计算,使暖通空调的冷热负荷达到最低,实现暖通空调节能的目的。

三、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措施

1、合理降低室内温湿度的标准

室内温湿度标准对暖通空调负荷有着很大的影响,夏季我们适当地提高室内的温度标准,比如将空调温度提高一度,就会大大降低空调的负荷,其消耗的能量就会降低。当然室内温湿度的降低并不是无限制的降低,而是根据人体的舒适适应感而制定的,比如在夏季人们在室内身穿西服等厚衣服必然会提高室内的冷气温度,如果我们不穿西服,而穿短衬衫等凉快型的衣服,则对于室内的冷气温度就会降低。

2、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及采暖方式

人体的舒适性受到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起来可以达到相同的热舒适程度,但是不同参数组合的环境对空调系统的能耗的不同的。现阶段的空调设计的不节能性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调控不灵敏,使得人体在整体空调环境中感到不舒适。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通过空气的温度、风量、湿度作用于人体,取代传统的检测空气温度的控制调节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湿热参数组合。参照《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设节能设计标准》,采用夏季参考值的上限和冬季参考值的下限,优化控制湿度值。在风量需求较大的环境中,适当提高湿度值,以降低空调系统耗能负荷,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空调系统热回收

大量余热的浪费是空调节能的重要突破点。大多数回风冷却或再热到送风状态,这部分的回风处理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其余的回风则排出室外,携带的冷(热)量白白浪费,若能有效进行热能回收,就能有效利用能源。在空调系统中安装能量回收装置,充分利用排气余热处理新鲜空气,且使排出气体状态接近室外状态,减少处理新风所需要的能量并减少对室外环境的影响。或将这部分能量通过热交换器提供给生活需热(冷)处,由于透光维护结构的热损失较大,可将排风通过双层玻璃,形成冬季隔冷,夏季隔热效果。

4、自然资源和新能源的应用

因地制宜的合理应用自然资源可以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采用自然资源实现空调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有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就是借助当地的环境因素,具体而言就是在夏季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风、地道风以及新风进行降温;新能源具有环保的优点,其经济能耗和经济消耗非常低,因此充分利用新能源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风力实现空调运转速度,降低设备的风量。比如在冬季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吸收太阳能量,进而降低空调的能耗。

四、协调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的关系

暖通空调系统较为复杂多变,选择合理的空调系统,对暖通空调的系统运行进行系统的计算研究,协调经济性与能耗的关系。空调研究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既节能环保又保证空调效果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对风量进行改进,改进为可调的置换式通风系统,低温送风系统以及温湿度独立操作系统,大力提倡环保节能。

采用先进的变频技术,变频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变频泵和变频风机的性能减少空调内部系统的消耗,提高暖通空调的效率;二是空调负荷可以改变水流量或是风流量实现流量控制。变频技术的利用既方便了用户,为用户减少电量开支,又减少了能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空调系统排风的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余热浪费,利用空调余热将其使用到需要热的地方去,改进技术,采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对空调进行热回收。

结合建筑物周围水资源状况和气候变化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对污水及时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生态环境是一种基于生态的建筑环境观,这种观念要求在建筑物范围内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而暖通空调建立在这种生态平衡之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建筑环境对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也是一个复杂型学科。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努力,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建筑环境的设计,选取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合理使用节能装置,以适应暖通节能建筑技术复合发展的要求,提高空调系统的节能总体水平,使空调的节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篇4

关键词:主题特色;高性能;生态恢复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性能景观的发展历史

一百多年前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先河,它是历史的一个经典瞬间。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建筑、艺术与科技成长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高端的景观设计更加趋向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性景观设计。而高性能景观是近几年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项目以“生态”、“可持续”命名时,人们很快意识到并不只要有小桥、流水,环境就显得生态、环保或者可持续。由于不假思索地使用大面积铺装与水景,许多项目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资源消耗大,建造与维护成本过高、环境效果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等诸多问题。景观设计师有责任保证水环境与硬质铺装等景观的质量和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列入设计目标。例如,雨水的再处理、饮用水的供给、污水处理,都是理性的处理过程,从设计角度来说,显然是没有考虑到美学概念;从长远发展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角度来说,无论从社会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就很难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这种资源。这一角度很难使水艺术和更复杂的课题联系在一起:采用新的更显著的雨水处理方法,为自然污水处理重新设计并加以再利用。

2.高性能景观的主题特色

2.1生态水环境设计

2.1.1生态水环境设计原理

生命来自于水,水也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水环境的设计虽然设计许多技术问题,但它所遵循的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式里,雨水落到地面,逐渐汇集成河流,最后形成湖泊。在这个过程中,水会渗透到地下,滋润土地和植,同时,一部分水则蒸发到空气中,汇集成云,再以降雨的形式回到地面,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随着城市过度开发的加剧,自然的循环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雨水落到建筑物和道路上,通过管道排入河流。集中快速的人工排水为城市固然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同时也埋下了大量隐患,比如:管道排水的速度远远大于自然地表送水和渗透的速度,大量雨水迅速注入河流,极易造成洪水泛滥;管道只能输送水,不能使水得到净化,由此排出的水质会比自然排水差很多。污染较重的水进入河流,会令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对水环境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时,就需要在水循环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除由于认为的干扰而产生的水体流速、水质、流经环境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变化。

2.1.2水环境的安全问题

除了防止落水这样的事情,在水环境的安全性中,还有两点涉及使用者健康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首先是人体接触。生态水景的水源多以雨水为主,但不是所有的景观都符合安全的人体接触标准。在一些公共场所和社区里,会看到儿童在明显混浊的水池里嬉戏。人们接触这样的水会受到怎样的危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所使用的水质级别低于安全标准时,景观设计师就必须在设计上避免让人和水体发生接触。如庭院里的喷泉、戏水池等亲水设施,应该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情况下由其他方式替代。如果必须使用,则要对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或使用更高级别的水源代替。

其次,水环境最容易滋养蚊虫。在中国,蚊子传播的主要是乙脑、疟疾等传染病。水景常会吸引孩子,而儿童恰恰是最易被传染病袭击的人群。因此,在进行水环境设计时,要考虑邀请动物学家和传染病专家,研究当地蚊子种类、生命周期,制定专门的蚊虫控制计划。理想的手段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控制水质,提升水流速度来破坏蚊虫的生长环境,建立青蛙、蜻蜓等益虫的栖息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2.2高性能景观设计需要什么

2.2.1理性与艺术相结合

高性能景观设计需要的态度是“99%的逻辑+1%的艺术”(Henry N.Cobb),即设计过程和方法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而那1%的艺术,则具体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审美、文化、历史等)。要保证方案的合理、有效和项目的成功,必须要把握好设计的每个环节。

2.2.2有效的高性能景观技术手段

■减少硬地铺装面积

■使用可透水性铺装材料(带有孔洞的铺装砌块、透水性沥青/水泥、人工草坪块等

■建造屋顶花园

■以植被生态明渠代替传统的管道排水

■建造植物过滤池

■增设聚水池/延迟排水池

滨水公园设计方案的美学特点突出表现了工业传统与建造可持续现代城市公园理念的完美结合。大胆的创意、开放的公众空间和各种各样的设计元素均展现了福溪传统的造船业,其中包括一座横跨公园入口处的独木舟形状的人型天桥。设计人行天桥的初衷是为了增加视野通透角度,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海上居民遮阴,也可以方便人们观海。由于公园入口是一个用于举行节日庆典、娱乐活动并有行人和骑脚踏车经过的热闹场所,因此这里的环境敏感性尤其重要。遍布整个公园的雨洪管理设施和植被沿线都设有路灯,这些路灯都嵌有特质的面板,以防止造成光污染;特制的垃圾箱配合有太阳能供电的压缩装置,可以减少垃圾运输车来回运送垃圾的次数。

2.2.3实用性与环境可持续性相平衡

整个设计过程中,减少雨水径流、限制灌溉用水量、使本地或再生材料等都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植物配置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特殊性,还要考虑由于建筑所投下的阴影在屋顶平台上形成的独立的小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应有助于强化图形拆分的概念。因此,对于与步道相连的和场地周围的狭长的绿化带,应根据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也要权衡品种的数量以保证色调的简洁。草坪作为可以从土壤吸收大量水的元素而被广泛应用

3.高性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生态环境资源的悲剧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警示了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区域性的生态设计,是自然与文化、形式与功能、生态与生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区域性的划分,无论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单元,还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抑或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较强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景观生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继续可持续性的景观创造,赋予了景观设计师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 让设计结合自然,让设计尊重自然,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对每个专业设计人员来说所必须经理和追求的,并从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夏伟静.城市生态水环境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2(06)

[2] 文伏兰,苏晓毅.  昆明市居住区生态水景观设计构想[J]. 山东林业科技. 2009(05)

[2] 王向荣,林箐.  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J]. 新材料新装饰. 2004(10)

[3] 张谊.  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 中国园林. 2003(01)

[4] 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  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 国园林. 2002(01)

篇5

【关键词】 动力环境 监控 节能管理

中国联通的通信网络主要由各级通信局站组成, 在这些局站中动力系统、空调系统、机房环境和安全保卫系统相互配合工作,共同为通信设备提供服务。 目前中国联通使用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来对通信局站内各种动力、 空调设备及其环境进行实时监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运营商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主设备并要不断对其更新。因此,运营商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线路及相关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这也是在新的发展时期运营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要求。本文介主要对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以及节能管理设计进行了教详细的分析,并对应用的相关集成技术做了探讨。

一、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概述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简称监控系统,是指对通信局站、机房的设备和机房综合环境进行远程监控的全局管理平台。通过该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实现对各种设备的检测,能够有效监测设备的使用状况及环境状况。系统能够优先发出问题告警,从而更有效地保证通信的安全运行。通过利用该系统的记录仪数据,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判断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效地丰富了专家维护库资源。不仅如此,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还能够为维护人员的培训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扩展监控系统的节能性。

对于通信行业来说,其监控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整个综合局站和机房的一体化的综合告警系统的管理,不断提升了对行业监控系统的管理力度。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维护能力,实现了远程维护,这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能够更为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通过利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智能管理机房及相关设备,为设备运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使得运营商需要加大对节能环节的支持力度,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动力设备的维护质量和效率,进而能够更好地保证供电的安全,提升动力设备的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一个能够集中管理机房设备、环境运行参数、防护参数及智能节能化管理的高效性、可靠性、智能性、节能性的综合监控系统。

二、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节能管理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从目前来看,运营商在开展维护工作时,其工作重点放在了维护现场的环节上。对于这种方式来说,其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也不能产生非常好的维护效果。在很多情况下,设备即使发生了故障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故障出现了也无法精确地进行定位和处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运营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运营商改变传统的维护模式,采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来有效提升传输网络的运行质量。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能够更好地做到对监控对象的实时监控,有效降低成本。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运营商为了保证通信线路能够正常地运行,只得让通信设备不停运行,这是一种高能耗的线路运行方法,对运行成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积极寻求更为高效的、智能的监控系统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是运营商提升自己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节能扩展功能设计分析

1、机房监控节能设计分析。从图1可知,在机房的能耗中主设备和空调的能耗是最大的。从机房监控这一环节来看,其想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从无线主设备和基站控制环境设备方面着手。

(1)无线主设备节电探讨

基站的能耗是非常大的,而当对其无线设备的备用功能进行关闭操作时,能够降低能耗,而将无线主设备的载频进行关闭后,能够更多地降低能耗。虽然这达到了节能的目的,但是通过远程控制关闭闲的信道会对整个通信网络造成很大的危害。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方法是不会被运营商采纳的,在该环节上的节能重点还是应该要集中到基站环境控制设备中来。

(2)环境控制设备-空调的节电探讨

空调是耗能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一定要有效控制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能耗损失。深入研究发现,当空调的温度设定的较低时,其就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另外,当空调无法有效运行时,会使得其中的一些部件为了弥补本身问题而长时间运行。不仅如此,当空调的安装位置不合理时,如出风口处存在着一些遮挡物等,也会让空调提升运行的负担。因此,合理有效控制空调设备能够很好地降低能耗。通过利用温度探头来有效控制空调开关机。为了实现更好地节能降耗的目的,一定要将那些不必要的空调运行进行闭环控制,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温度范围内实现自动地切断空调电源,而当机房的温度超过了给定的温度后,其就会自动打开空调,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3)风冷式节能探讨

想要有效降低空调的使用率,可以采取冷式通风节能。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为基站和机房增加通风的设施。一旦室内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可以将热量外排,交换进室外的空气,这样就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降低了空调的能耗。

2、利用监控系统建立能耗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利用监控系统建立能耗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能耗问题,能耗管理分析平台的建设主要包含有三个部分,即能耗管理中心、传输通道以及底端电能采集设备。如图2所示:

首先,要完善能耗管理中心,可以依附于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相应的数据。这些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会造成很大的损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单独建立有效的能耗服务器,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服务器中设置必要的接口,这样就能够实现将能耗传送至服务器中,当这些信息集中到能耗服务器中,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访问及提取能耗的数据,为系统的运行“减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传输方式。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中间数据库,将所收集的能耗数据以能耗管理系统的表格的形式进行命名和存储。这样能够使系统更好地从中间数据库获取数据,提高了数据提取的效率,进而实现节能,降低能耗的目的。再次,进一步提升底端采集的效率。底端采集的重点是耗电量的采集,可以采用安装智能电表和交/直流电流互感器等相应的设备进行采集,在采集时,要精确地区分出各个局方、设备、类型、维度的用电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实际的用电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结语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能够为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对无线主设备以及供电的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对设备运行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更为智能化的分析和监控,实现机房监控节能设计,并利用监控系统建立能耗管理系统设计,努力提升能耗管理中心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传输方式、进一步提升底端采集的效率,实现利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出了设备的潜在功能,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但是,从集成系统的演进趋势的要求来看,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及节能管理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不能达到“集成优化系统”的高度,它的应用还只是解决了通信用动力设备和环境量的监控问题,联通企业内还有很多其他的网管系统,彼此有联系, 但又各自独立在运行。因此,中国联通行业要真正走上集成化道路,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鹏.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组网结构及解决方案[J]. 广西通信技术,2005,3:1-7

[2] 杨策. 专注于机房动力环境监控领域研发[EB/OL]. 2011

[3] 王晓凡,,罗记龙.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节能减排新境界[J]. 电信网技术,2008,9:75-77

[4] 高健.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6,6:60-64

[5] 翟卫东,刘永新. 动环监控系统在通信电源系统中的应用[J]. 2007,6:88-90

篇6

关键词:环保传播 大众传媒 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是2003年由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先提出的。是英国在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之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系统、科学技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由于它的出发点是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要求全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在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无疑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最为便捷的途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环保传播的媒介对引导公众参与环保、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作用――教导、交流、监督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环保宣传教育。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与观念时,才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还未被所有人都熟悉的新概念,还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都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向公众宣传环境知识,传播环境信息,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注入公众的观念意识中,从而做到以环保意识影响环保行为。应该说,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媒体的教育引导。

除传播环境知识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是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它的公共领域特性可以改变过去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之成为双向互动,使利益各方分享信息、平等对话、交换意见,以促成相互理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在这里,民主对话、民主协商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其所涉及的各方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双赢。因此,“媒体真正重要的意义和贡献是将有关争论的多种信息而不是只将一种信息传递给公众; 是在鼓励一种对公共事务平等讨论、多方参与的新决策机制”①。这种机制有利于人类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另一个功能就是环境监视,舆论监督。自然环境中各因素间的微妙平衡时刻关乎人类的生存,了解环境的变化,是人类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前提,是人类延续生命、种群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有环境监视的责任。而大众传媒因其广泛的渗透性,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包括灾害信息、自然环境的整体状况以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人类行为等,更充分地发挥媒体的预警监督作用,从而引起民众的关注和权力部门的重视,形成舆论导向,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提升环保传播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建设

虽然我国的环保教育发展较快,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都低于及格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多数人的参与;环保教育的发展,呼唤着全民性的觉悟与实践;环保意识的加强,重在面向全社会的宣传,依赖每一位公民环保觉悟的提高。因此,对环保传播负有重大责任,对公众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应进一步提升传播能力,优化传播效果。

更新环保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教导者,首先需要不断更新环保理念。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 就是要具备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总书记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7日)中指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环保传播中,首先要转变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观念,改变旧的自然观,由单方面对自然环境不断地索取、掠夺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旧的价值观,由单纯追求个人享乐到形成发展的长远眼光,摒弃只顾眼前,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改变旧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全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改变旧的科技观,由只重视发明创新向认识科技的两面性,约束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和掠夺转变。

在学习先进环保理念的同时,大众传媒还应该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目前的环保传播内容陈旧枯燥,形式简单传统,多为说教和灌输,不大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因此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艺术活动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美好,在情感上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类活动可以包括欣赏音乐、美术作品及文学作品,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情感上回归大自然,在艺术的熏陶中重新感受与自然的亲近。具体的环境行动和环境参与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 媒体可以策划一些公民可以普遍参与的环保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行动得到了关注和肯定。另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环保中的一些模范典型,为民众树立榜样,使更多的人更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

加强环保交流与合作。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因此关注和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其政策对环境有决定性影响。公众的参与是环保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公众的支持与参与,环保很难做到持续有效。非政府组织已成为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甚至有些重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首先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或倡导的,它们的力量和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既是大众传媒进行环保传播的信源,同时也是传播环保信息的信宿。作为信息平台的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连接起来,有效地推动信息交流与主体公平对话,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努力推进各种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的政策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而对政策的意义及重要性的宣传也多通过大众传媒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畅通的传播渠道可以保证民众的知情权,配合政府采取行动。同样,媒体也可以将公众对于某个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行传播放大,引起政府的重视,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而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媒体的互动尤其频繁和重要。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依靠媒体几乎是非政府组织唯一的工作手段。而且很多非政府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媒体记者,他们在参与环保的同时在第一线进行报道。

当前,国际合作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很重要,许多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超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共同解决环境危机已成为各国不能回避的问题。媒体应通过媒体峰会和宣传报道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动各国政府达成共识、共享节能减排技术和共同实施环境治理法规。

整合媒介传播。在环保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媒介本体特征不同,对事物的报道、问题根源的分析、采取的报道形式都会有所区别,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宣传图册等传播媒介虽然较为传统,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来说却最为有效和直接、生动。报纸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是大众信息来源的一种主要渠道,可以利用报纸作批评性报道,挖掘环境危机背后的人文根源,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电视感染力强,适合再现形象、现场及过程,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制作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环保节目,通过文字、漫画,甚至电视短剧等多种形式,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真切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生命的平等和宝贵以及环境问题的巨大危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综合性电子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容量大、时效性强,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更适合媒体的交流平台角色,利用这个新平台,与传统媒体结合,可以使利益群体参与决策,吸纳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利益的较量和博弈中,构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诉求,以实现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解决环境问题。

将上述媒体进行整合,发挥它们协同作战的强力优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吸引不同受众,相互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更容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媒介整合还有利于发挥共振作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同一个环境问题进行同步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媒介的特点选择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推进。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下,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种情形凸显了传媒社会责任的重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环保理念,努力推动各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有效地整合媒介资源,才能不断加大环保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切实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营造有利的舆论, 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最终保障低碳经济的建设, 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页。

参考文献:

1.陆红坚:《环保传播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

2.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贾广惠:《媒介环保传播中预警功能的缺失》,《新闻爱好者》,2007(11)。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现状;建议

1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监测的体系正在完善化

我国的环境检测体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逐渐变得更加完备化。纵观当前的具体社会形势以及环境污染的程度,这种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和我国环境监测的具体需求相适应。目前,关于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含: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具体监测标准以及方法。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监测体系的具体规范作用之下,相应的监测质量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1.2 环境监测行业的扩大化

在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行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相应的环境监测团队也一直在持续扩大。通过相关数据可以证明,关于我国的各级环境监测站在总数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2000 个,相应的环境监测人员也多于6 万,环境监测机构甚至达到了7000 个。从这些数据都可以清楚的表明,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直在持续的发展,并且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环境监测团队的不断壮大也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1.3 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

纵观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产业,发现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一直在逐步的完善化。电子信息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整合,非常多的环境监测系统已经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包含:三峡环境生态检测、环渤海近海的具体生态环境检测等。与此同时,非常多的环境监测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内部网络监测系统,这样一来,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效率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环境监测属于一项比较专业的任务,想要获得比较准确以及全面的监测信息,就需要对环境进行长期的抽样以及调查。为了进一步的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取得更好的分析结果,不仅需要比较合格的监测人员,还需要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我国非常多监测站的相关仪器设备都出现了老化的现象,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纵观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以及具体建设,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对相应的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缺乏投资,这种情况一直在存在。由于资金的长期缺乏,相应的环境监测系统在设施以及设备方面比较的落后。结果,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外国的环境监测能力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经过对环境监测系统的具体调查,发现关于我国相应的环境监测系统在设备方面的总值达到甚至超过了6 亿元,各个领域当中的具体环境监测现场设备超过了20 万元。环境监测控制网络系统的具体站点在设备的价值方面超过了2 亿元。各个领域当中的具体环境监测现场设备在总价值方面为210 万元,但是反观欧美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的具体环境监测投资远远地超过了10 亿元。进行分析以及比较之后,发现我国在相应的监测投入方面仍然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形成的环境监测保障体系还不够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环境监测的能力得到了限制。我国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主要的监测,包含:质量,浓度,污染源,常规指标以及有害指标等,这些类型的具体监测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但是由于资金比较有限,环境检查方面一直得不到较快的发展。

2.2 技术人员的结构具备不合理性

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对监测人员具备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纵观监测团队的现状,令人非常的担忧。环境监测站在发展中难以实现人才的有效引进,管理以及培训。

2.3 不完整的监控系统

在环境监测的系统当中,虽然比较的重视,但是纵观实际的管理过程,由于受到非常多现实因素以及管理系统的具体制约,监测系统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应该对环境监测系统的具体管理水平进行很大的提高。使得现有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及改革,将为后续的工作带来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成就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3 具体的发展建议

3.1 保障监测设备的完善性

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对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并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质量,国家以及地方财政部门一定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资金投入进行加大。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才可以保障环境监测的有序开展,为了保障其质量,一定要提供相应的一些测试方法,当然这些也需要提供比较足够的资金支持。地方财政部门以及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一定要积极的给予支持。

3.2 加强人才培训以及引进

环境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保护在发展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于环境监察部门具体人员的引进以及培训一定要严格化。该部门需要制定具体的职能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职位晋升制度,对员工实施定期的评估,保障监督团队在整体素质方面得到不断地提高,保障内部充满活力。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应该重点的加强内部业务的具体沟通,定期的召开相应的沟通会议,对优秀人才进行不断的奖励,重点以及深入的研究和推广比较先进以及高效的技术,以更好地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健康以及顺利的发展。

3.3 保障管理体制的完善化

如果不重视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完善化,将会使得监测工作缺乏具体的约束力以及监督性,进一步会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扰。为此,为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一定要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化。在环境保护的体系当中,上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对相应的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直接的负责,实施统一化的管理。这种纵向管理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得政府的具体监督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且也非常的利于监测技术的具体评价,为后续环境监测的顺利实施以及开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现代社会一直在飞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污染状况一直在持续的出现,社会各界对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都非常重视,因此,对环境实施监测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全新的形势,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一定要不断地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具体建设,使得综合监测能力以及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现阶段也要按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比较适应的监测体系,保障监测力度的加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沈丽娟.浅谈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维持[J].环境监控与预警,2020,12(01):60-62.

[2]林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54.

[3]李天保,王春洋.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的思考与发展[J].环境与发展,2018,30(03):154+156.

篇8

一、环境设计及感知系统能力

环境设计,通俗来说就是指通过探索研究所建筑事物的内部空间环境及外部空间环境后,主要使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对建筑物内外的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整理及合并的一项非常实用的艺术,是人类对自然中的环境进行创造及改变从而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方式。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在环境周围的存在以及影响环境的存在的集合。任何事物都处在这个环境的集合之中,包括人类自己。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我们作为这个环境的主体,对环境而言有一定的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来创造和改变环境,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它更加强调的是对所设计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地点的环境设计原则及要求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所设计环境的现实需求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达到环境设计的最佳效果。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现今的环境设计来说,想要有优秀的环境设计成果,就必须明确使用者环境设计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人类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以真正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所设计环境的周边环境,从而使环境设计能展现出更好的功能性和外观性,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感知系统能力就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对所需设计环境的内外环境产生感应反应的系统的能力,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一切对外界能产生感知能力,这种感知系统能力不仅是人类最早具有的能力,更是对环境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物是人们改变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类创造和改变环境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实现。因此,如何调节好环境、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设计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想要调节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深入了解需要进行设计改变的环境的周边环境以及人本身对环境设计的需求,确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调节好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知,对环境设计而言,感知系统能力的存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如今仍然不存在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也就使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并且,环境设计的标准具有多变性,对环境设计的标准而言,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还会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环境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环境设计的标准一直变化,但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大概的环境设计标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达到这个环境设计标准,就必须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及喜好,了解周围的风土人情,环境特点。充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进行环境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达到当地环境的设计标准。所以,环境设计与感知系统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想要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感知系统能力。

四、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如今生存空间的一种创造和改变。环境设计创造和改变的主要是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个生活要素,而不是整个生存环境,环境设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这些要素从而使环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环境设计可以大到某个国家城市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小到某个社区家庭的环境设计。无论大小,这些环境设计都可以分为两种,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与人工环境的设计,而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创造改变成为人工环境。对于人工环境设计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室内室外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建筑设计等。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来说,所需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所需达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环境设计来说,绝对不能选择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一定要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之后再决定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环境为人们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实现环境设计的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要运用到人体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去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并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对环境的创造及改变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优秀的环境设计。因此,想要得到优秀的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感知能力,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

篇9

[关键词]高校;环境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2 ― 02

高校环境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所特有的文化氛围。高校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直观的把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和文化氛围展示给大学人及社会,而且还能够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及长期积淀的优良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置身其中的大学人,并向社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正能量。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校园环境文化对师生员工的熏陶内化与隐性教育,约束与激励及辐射影响社会等方面。因此,深入探究高校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及社会导向功能,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环境的熏陶内化与隐性教育功能

1.校园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

我国古代就有孟母择邻三迁的典故,孟子“近来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流传千古,意为说明周围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在一定的环境内进行的。在学校中,环境也可以说是无声的教育者。环境是思想、观念、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校园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在于它创设了一种与其观念体系相应的优美和谐的环境系统。而这种环境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大学人都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人感受到环境给人带来的温馨快乐,还可以使师生员工 受到启发和感染,激发自我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主动自觉地塑造完善自己,从而使价值取向、人格品质、思想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

2.校园环境文化的内化功能

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人的认知结构系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于其自身需要而产生内在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人格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的自觉吸收转化,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他们主动发展的能力,这种态度一旦形成便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因而,通过环境把学生由外部获得的道德、知识、智力等因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实施自主发展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的物质环境通常扮演一定的教育理念的代言者,精致典雅的校园建筑,自然质朴的生态环境,激励人心的校训,精美隽永的校徽,热烈奔放的校旗,催人奋进的标语等等,无一不彰显着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而优美宁静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橱窗,先进多样的教学设施,又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科学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物质文化内容,在校园中代代传承,用无声的力量震撼着每一个大学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精神内化作用。这种作用衍生的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其育人功能远远胜过简单的说教。由此可见,校园环境文化内化育人的功能是持久的人格教育素材。

3.校园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前苏联著名作家、政论家玛克西姆?高尔基曾说过:“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催人奋进。”这足以说明,环境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因素、道德风尚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这种影响处处存在,无时不刻,但它让人的感受似乎不知不觉,是一种潜隐性教育。而这种影响教育又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而是促使身临其境者主动而有选择的接受,让受教育者愉悦的接受。环境文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首先作用于大学培养的人才身上,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从而产生教育作用,使教育的核心精神通过具象的物质反射力凝聚成为内心的精神诉求。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漫溢着特定高尚的、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声的发挥着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的约束与激励功能

1.校园环境文化的约束功能

校园环境对大学人的影响约束不同于管理制度,它不是强制性的,它是一种无处不在、完全自主自愿的自我教育行为,默默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环境文化还与其母体――大学文化一样,具有规范行为和塑造人格等多种功能。现代大学理念下,大学教育的内涵由智力范畴拓展到非智力领域。大学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培养和塑造大学人健全的人格品质。校园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这种健康向上具有超前意识的文化环境都无声的影响着每一位大学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可以说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工作、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大学人,既会享受到环境的愉悦又会从中受到无形的规范与约束。从精神文化层面上,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使身在其中的大学人心理和行为受到规范和制约,培育其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环境文化是学校的隐性制度,约束其成员共同遵循并维护。环境会形成一种成强烈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彰显着行为、是非标准,进而对每个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环境文化是无声的命令,一旦形成就会促使每一个成员按照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及时调整个人思想行为,符合集体的规范要求,并与全体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约束功能弥补了强硬的制度约束、单纯的硬性管理带来的某种不足及缺陷。

2.校园环境的激励功能

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高校培养人才强调启发性思维。在知识的创新过程中,启发性的思维起着首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的建筑布局,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置,思想教育娱乐设施等物质环境,在与师生无声的交流中,既给人以感悟,更给人以思考。它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地思考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高校的精神文化环境更是令人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催人奋进,同时更具有紧迫感。大学环境文化为大学人提供了文化享受与文化创造的广阔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环境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诱因激发大学人产生并维持积极的行为动机,调动大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成为激励大学人勤奋学习工作、勇于拼搏竞争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大学文化育人中的主要价值因素,这正是环境文化激励功能的体现。

三、校园环境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

1.校园环境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导向功能。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说过:“大学是社会之光”。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系统中最富有精神魅力的最活跃的因素。学校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密不可分,但他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汲取社会文化的营养,在各个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在高校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和个性后,作为一种高层次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能通过先进的思想与先进的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生活及人才输出等因素,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示范、引导与改造作用。使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辐射或渗入社会机体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对外渗透性,从而成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2.校园环境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紧密相连,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它又以完整的、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影响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为此, 我们要把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深刻考量。随着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为社会发展服务以鲜明的成为学校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高校不但在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知识传承等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也发挥着积极的导向引领作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文化特色,把握时代文化脉搏,引领时代文化潮流,不断引领社会文化朝着更加高远的方向发展。随着大学职能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现代大学已不仅仅是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空前的文化魅力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向心力的要素,进而全面承担起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创新的重任。

〔参 考 文 献〕

〔1〕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易银珍.大学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N〕.人民日报,2012-03-22 .

篇10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语言情景,语言和情景是运用英语交流的必要因素;离开了情景,语言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特定的语言情景,语言交流便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多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让其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乐于参与,乐于开口,乐于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言语技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强调示范作用,用英语组织教学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直接接触英语的机会越多,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就越快。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浓郁的语言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多听、说、读、写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形成技能。

听是说的基础,听又能帮助读和写。学生学英语时“听力”培养的主要机会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始终用英语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听清、听懂,能用英语回答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语言信息交流环境,使学生由听到学着说、再到熟练地说,逐步达到听、说、读、写的精通。@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一些日常用语,还能通过环境的熏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的知识也就扎实多了。

新标准英语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排内容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很有利。交际用语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在熟练驾驭教材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听、根据语言内容表演、进行综合性对话练习、再根据训练的需要进行示范性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短会话和回答问题。经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就能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了。

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听、说能力,有了使用课堂用语的基础后,教师再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编写一些相关的课堂用语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反复使用,逐步听熟、听懂、说准,应答流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熟练地进行师生问答,就能较好地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从课堂教学用语入手增强语言环境氛围的作用。在备课阶段,教师认真设计,安排好整体教学环节中口语训练的细节,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训练效果

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程度来安排会话练习。创设情境的素材不难找到,因为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编排体系就是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构成的,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单元按语言功能意念项目编排,话题按相关教学任务编排,每一话题四个小节按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编写,且话题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学校生活、体育运动、个人爱好、看病、购物等,学生对这些话题没有陌生感,有话可说。教材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把任务型教学与交际教学法灵活地运用于英语课堂。因此,教师只要在备课时精心组织好练习的内容,设计好练习的形式,在课堂上按任务型教学途径去实施即可达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的用英语提问,教给学生表达意见的简单用语。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及时根据学生训练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安排巩固性训练,并鼓励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大胆主动地使用这些语言。如:May I ask you a question?I can’t follow you;Would you say that again?I don’t think he is right. etc.

一般的英语自习课和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只偏重于让学生写作业和教师讲解,不注重听说训练。实际上,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机确定专题内容,以座谈、演讲等自由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会话交流,会话中鼓励学生相互间做补充发言。当用学过的知识不能充分表述所要叙述的内容时,可以适当使用汉语进行表达,以补充学生因英语知识掌握不足而影响交流效果。在会话中,对学生语言的错误不要每错必纠,以免学生因心理负担过重而不愿发言,时间长了形成厌学心理。只有在鼓励学生讲英语并逐步树立信心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学生在会话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集中归类后找适当机会通过集中讲解解决。

三、组织课外活动,加强会话实践

课外语言交际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并注重课外活动辅导。如,在课后组织学生讲英语小故事、学唱英语歌曲、进行英语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提高听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