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篇1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篇2

由于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等企业可持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理论和操作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有别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偏重于职能领域的管理特点,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和抽象性

有不少学者和学生都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企业家或高管团队的职责,而非中层管理者或一般员工的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讨论战略问题不助于企业绩效。这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并不是说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没有战略思维,只须执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高层管理团队、一般员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打造基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团队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管理的高层性指的是,企业高层或企业家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基于整合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视角制定企业的总战略,而不是全部的战略。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职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当然其中也有我国的战略思想。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多态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是相当抽象的。加上教科书中不少案例来自于国外,由于市场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企业案例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书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内外企业的了解和实务经历,要求学生短时间内结合理论与企业实际来深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是较难的,也是抽象的。

1.2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

企业战略管理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核心,以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为起点,分别从企业的职能层、业务层、公司层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革。企业的三个层面和战略的三个过程,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也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这个分类需要之前对企业的职能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这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战略管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现在比较盛行的教科书,如希尔、琼斯、周长辉编著的《战略管理》和希特、爱尔兰、霍斯基森编著的《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都逐步加入了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与战略、公司治理、战略性创业等新知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强化了管理伦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理解不好,可能会对整体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

1.3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都要求学生积极融入到团队讨论当中,并且根据任务要求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学生在探讨战略管理案例过程中,学生将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自我学习、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过于陈旧,忽视了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网络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战略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较强管理认知能力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水平。

2.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置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都需要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此外,真正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课程教学很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升。

2.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普通高校受制于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学校资源等条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多媒体教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师生互动性不够,缺乏对学生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讨论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记忆来学习,而非通过有效的讨论、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来推动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在对课程考核方式更多的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方式完成战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转向以个人为主体、以记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4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仍需开发

现有不少优秀教材的理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安排合理,但是不少教材里面的案例很多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对我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对本地区优秀企业和我国30多年来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研究。由于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少教材案例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产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提出他们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将理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3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3.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建议选择理论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如迈克尔•A•希特等著《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并配合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项保华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该门课程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两本以及以上的教材。确定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主要以三个层面、三个战略管理过程为基础框架进行战略理论的讲授,在基础上要充分引入企业案例,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以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考核方面,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案例研究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应试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变。

3.2围绕课程重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本土案例研究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大量的案例演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战略分析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开发,适当选择国外经典案例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逐渐增加中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30多年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优秀企业,也要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让学生从国内外企业、成功失败两面来思考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分析化的战略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新、战略创业、社会创业等角度思考这些案例可能给予的商业启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加强本地化案例研究,选择本地区优秀企业进行深入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形成国外经典案例、国内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够领略到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先进性,也学习到国内企业和身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企业家参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课程的讨论,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3与学生深入沟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企业绩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USRP211A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AGL006)。

作者简介:刘进(1978-),女,江苏盐城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研究;揭筱纹(1957-),女,江西南丰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1;F2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87-05收稿日期:2012-04-10

当前,相关理论研究已明确认识到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但对其影响路径研究较少。另外,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和战略决策机制都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未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基于企业家理论与战略理论的观点,遵循“能力—机制—绩效”的战略分析框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战略决策机制的内涵和关系;(2)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理论模型的提出和推理;(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旨在明确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丰富和完善企业家相关理论研究。

一、理论推演与假设形成

(一)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战略决策机制

作为连接外部信息和组织决策的重要环节,决策者的作用不能被低估。Sosik等(2005)认为高层领导所具有的战略特质,使他们能够制定决策并在危急关头保证战略的正确执行。高阶管理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表现有关键性影响。Papadakis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EO和高管团队的特征对战略过程有重要影响。

薛云奎等(2005)发现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领导者个人能力和素质决定企业成败的现象,这也表明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更具针对性。 具有战略领导能力的企业家重视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这将大大提高战略决策程序的理性程度;企业家具备战略领导能力有利于减少决策层的利益冲突,提高决策目标的关注度。

假设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战略决策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

(二)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国内外经验表明,好的决策效果来自于好的决策机制。战略决策过程与机制基于决策者对环境的认知,而这个环境是企业家及决策成员看到的环境,并不是企业面临的全部真实环境,所以战略效果受到企业家的认知与环境一致性程度的影响。基于认知学,战略决策过程受企业家行为、价值观和能力的影响。作为战略决策主体的企业家,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战略决策机制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决策程序理性和决策目标关注度。关于理性决策机制与组织效果的关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排除环境影响外,我们基本上认为理性决策与决策效果正相关。战略决策机制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决策目标关注度。战略决策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它具有天然的政治性,较少关注环境因素和组织目标,不可能产生完全准确的信息。企业决策者提高企业成员对决策目标的关注程度将会提升企业绩效。

假设2:企业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三)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Ireland 等(1999)认为公司绩效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其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能力存在差异。企业家高水平的战略领导能力是企业面对全球性竞争环境取得满意业绩的重要保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高低一方面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决策机制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决策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企业在初创时期,一般是由企业家构思战略,并用言语和行动表达愿景,这时决策机制中企业家是战略决策的顶点。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企业家在不断提升自身战略领导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对战略决策机制不断优化,以利于企业不断创新。分析发现,企业家通过决策机制的优化能更好地发挥其战略领导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3:战略决策机制是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

(四)概念模型提出

笔者在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上述文献回顾,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中国企业黄页随机抽取样本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校友资源与各地企业家联系;再一方面通过滚动取样法,先以电子邮件形式向所认识的同学、朋友中的企业家发放问卷,再通过他们转发给其认识的其他企业家。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共获得有效问卷398份,剔除成立年限低于1年的企业样本和受测人员职位是中、基层管理者或其他的样本(31份问卷),本研究实际使用问卷367份。正式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四川、福建、江苏、河南、上海、湖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地域分布涵盖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表明该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二)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

关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维度,揭筱纹(2009)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将其分为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创新能力。企业家的本质是独立或作为组织的一部分而行动的个体。他们捕捉创业机会,然后通过创新,抓住机会并承担风险去从事该项事业。战略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并管理的动态过程,一般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评价、战略实施与控制等阶段。本文从企业家本质、战略管理过程以及有效的战略领导要素(Mintzberg,2007)等方面,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进行概念界定和维度解析。本文认为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是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契合点;它既涉及企业家自身的目标、价值观和领导能力,也涉及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等,是企业家在企业战略管理各个阶段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思考型实践能力。我们将其分为战略思维能力(ESTA)、战略决策能力(ESDA)、战略规划能力(ESPA)和战略实施能力(ESIA)4个维度。

图2有效的战略领导要素

战略思维能力已被界定为企业家或决策人应具有的重要特质,具体包括环境观察能力(ESTA1、ESTA2)、观念创新能力(ESTA3)、愿景形成能力(ESTA4、ESTA5)和方向选择能力(ESTA6)。

战略决策是企业家工作的关键部分。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家在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基础上,准确鉴别企业经营机会(ESDA1)、进行战略判断(ESDA2)并果断决策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的能力(ESDA3)。

企业家战略规划能力指企业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自身资源、组织能力、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等进行调整或重新整合,并保证企业始终围绕企业家勾画的总体蓝图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资源整合能力(ESPA1)、资源配置能力(ESPA2)、规划设计能力等(ESPA3、ESPA4、ESPA5)。

战略实施能力是指采取措施保证战略顺利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控制危机和战略变革的能力。它包括战略推进能力(ESIA1)、战略实施过程的危机预控能力(ESIA2、ESIA3)和战略变革能力等(ESIA4、ESIA5)。

依据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概念界定和四维度解析,该问卷共设计19个题项,其中测量战略思维能力(ESTA)的题项有6个,测量战略决策能力(ESDA)的题项有3个,测量战略规划能力的题项有(ESPA)5个,测量战略实施能力(ESIA)的题项有5个。以Liskert7.0进行测量。

2.战略决策机制

对于战略决策机制的研究, Papadakis等(2003)采用程序理性、横向交流和政治行为等维度;Dean等(1993)、刘丽珍(2010)采用程序理性和政治行为两个维度;郭立新等(2010)发现理性程度、政治行为、参与度、横向交流、冲突等是国外研究较多采用的维度。

战略决策机制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决策层为规范决策权力和提高决策质量而形成的关于决策权力的分配以及决策运作程序等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本研究以企业家为主体的战略决策机制涉及到决策权限的分配、成员对组织目标的关注程度、决策程序的理性情况等。

根据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中的战略决策机制由程序理性(PR)和决策目标关注度(DC)两个维度来衡量。程序理性指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搜集程度以及做选择时对信息进行分析的依赖程度。决策目标关注度综合政治行为、参与度、横向交流、冲突等概念,是指战略决策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相互交流并减少政治行为和冲突而更关注环境的影响。该问卷总共有9个题项,其中测量程序理性(PR)的4个,测量决策目标关注度(DC)的5个。

3.企业绩效

目前,企业家精神与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将公司绩效作为主要的因变量。对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建立整体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沟通战略,增加战略的一致性。本研究借鉴平衡计分法思想,企业绩效主要采用战略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而财务绩效包括投资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2个指标,非财务绩效包括运作效率、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等3个指标。该问卷总共有8个题项,其中财务绩效(FP)的题项2个,非财务绩效(NFP)的题项6个。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主要是对问卷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检验。本研究对数据的采集根据被试者的态度倾向打分测量,适于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考察量表信度。经检验(见表1),所有题项的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7以上的水平,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

表1量表信度检验摘要(Cronbach’s α系数)

变量Cronbach’s α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0.843战略思维能力(ESTA)0.789战略决策能力(ESDA)0.797战略规划能力(ESPA)0.789战略实施能力(ESIA)0.826战略决策机制(SD)0.874程序理性(PR)0.899决策目标关注度(DC)0.824企业绩效(SP)0.794财务绩效(FP)0.737非财务绩效(NFP)0.7212.效度检验

在效度检验方面,该量表经过预测试和咨询企业家、战略管理专家,并对题项进行了部分修改。在此基础上,采用 Lisrel8.7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测量项目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王慧琴 等,2012),各指标基本上能够达到要求(见表2)。

表2本文各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摘要

拟合指标χ2/dfGFIAGFIRMSEACFINFINNFI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4.6070.820.870.0790.950.930.94战略决策机制3.4430.950.910.0580.990.980.98企业绩效4.7130.930.850.0200.950.940.86

三、检验结果

(一)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影响

我们以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4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战略决策机制2个维度为效标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除假设1中战略思维能力(ESTA)对决策目标关注度(DC)未达显著(β=0.018,t=0.287,p>0.05)外,其余假设1中7个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得到数据支持。

表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程序理性(PR)决策目标关注度(DC)战略思维能力(ESTA)0.123*0.018战略决策能力(ESDA)0.212***0.180*战略规划能力(ESPA)0.227***0.206**战略实施能力(ESIA)0.261***0.313***R20.349***0.276***调整R20.342***0.267***F(0.000)48.217***34.227***注:*p

(二)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们以企业战略决策机制2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2个维度为效标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结果表明,除假设2中决策目标关注度(DC)对财务绩效(FP)未达显著(β=0.066,t=1.505,p>0.05)外,其余假设2中3个均达显著,得到数据支持。

表4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企业绩效(SP)财务绩效(FP)非财务绩效(NFP)程序理性(PR)0.651***0.599**决策目标关注度(DC)0.0660.120*R20.470***0.464***调整R20.468***0.461***F(0.000)160.826***156.939***注:*p

(三)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

以上分析了各主要变量维度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很好地阐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接着,我们对所有假设关系进行结构方程建模,运用Lisrel8.7软件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指标分析结果为:χ2/df=2325,GFI=0.98,AGFI=0.97,IFI=0.918,CFI=1.00,RMR=0.021。

通过观察模型中的路径系数(见图3)可以发现,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对企业绩效(SP)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21=0.77,T=10.79);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对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有显著正向影响(γ11=0.64,T=12.60);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对企业绩效(SP)的直接作用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γ21=0.07,T=1.13),这表明企业战略决策机制(SD)在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ESLA)影响企业绩效(SP)中起着中介作用,发挥着间接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设3的结论。

图3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

绩效关系的路径系数图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由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4个维度组成;(2)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有显著正向影响;(3)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4)战略决策机制是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本研究结论支持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战略决策机制影响企业绩效的观点,并进一步弥补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研究中实证检验的不足。

(二)管理启示

从以上结论中可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提升和战略决策机制的优化能够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发挥重大影响作用,这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的影响中可以发现,战略决策、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等能力对战略决策机制均具有积极正面影响,战略思维对程序理性具有积极正面影响。企业家应注重全面提升自身战略领导能力,因为战略领导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视任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将不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

其次,从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来讲,程序理性和决策目标关注度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的提高。另外,程序理性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提高均有重要正向影响,决策目标关注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企业非财务绩效的提高。这说明企业家在优化战略决策机制时,要更注重决策程序理性程度的提高。从长期来看,除决策程序理性外,还要注重决策目标关注度的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机制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来讲,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战略决策机制的中介作用,能够强化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这表明企业家可以通过优化战略决策机制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战略领导能力,提高企业绩效。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本研究的样本缺少纵向数据支持,所以请读者在研究结论的接受上持谨慎态度;(2)基于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的绩效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由于研究篇幅和研究精力的限制,其他问题没有纳入本研究模型的考察范围,比如环境不确定性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需将环境因素纳入研究模型。另外,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将对原来企业样本进行追踪调查,获取纵向数据,并结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验证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郭立新,陈传明. 2010.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11):153-158.

揭筱纹.2009.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发展——基于两个农业龙头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27-37.

刘丽珍. 2010.战略决策:过程与机制[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王慧琴,余海斌.2012.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胜任力与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135-139.

薛云奎,齐大庆,韦华宁. 2005.中国企业战略执行现状及执行力决定因素分析[J]. 管理世界(9): 88 - 98.

DEAN J W, SHARFMAN M P .1993. Procedural rationality in the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proc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 587-610.

IRELAND D, HITT A M, DAVID G.1999.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ol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3(1):35-41.

MINTZBERG H.2007.Mintzberg on management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 [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PAPADAKIS M P, BARWISE P. 2003. How much do CEOs and top managers matter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3): 83-95.

SOSIK J J, JUNG D I, BERSON Y, et al.2005.Making all the right connections: the strategic leadership of top executives in high-tech organization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4 (1):47 - 61.

(编校:沈育)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Leadership,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LIU Jin1,2, JIE Xiaowen1

(1.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2.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篇4

关键词:经营环境;问题;对策

一、管理视角下企业战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制度,在企业创业阶段,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逐渐的扩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家族观念太强,权力大部分集中在家族成员的手中,这些阻碍了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企业中的领导者,也是在经济体制的培养下任命的,年龄较高,文化知识较低,对经营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的运作规律缺乏了解。如今是信息化发达的社会,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制度的制定需要依靠信息来完成,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过低,会使管理制度受到影响,决策中的难度也会加大,制定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环境下最重要的任务。

(二)企业战略思想落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战略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离开战略思想的指导,企业的经营就会没有方向,失去动力,陷入困难。例如山东济南轻骑,当时它是我国生产摩托车最早的企业,他生产的踏板车在我国的销量一直居于第二,但是企业中的经营者在战略观念中存在错误,缺乏长远的观念,更没有创新意识,误把推销认为是营销,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对踏板车进行推销,短期内使销量增加了许多。经过长期发展,市场中的销售人员过多,另一方面经营者也没有考虑到消费理念,最终导致了企业由盛到衰的局面。从例子中可以得出,如果企业决策者缺乏战略思想,最终将会使企业陷入衰落。

(三)收集和处理战略信息能力不足

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需要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所以充分、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信息收集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决策也是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者运用掌握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部门,即使有设立该部门的企业,也出现了职能偏差。我国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对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作不重视,导致信息收集系统老化,使电脑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中得不到发挥。

(四)战略实施过程中协调能力差

战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企业战略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战略管理不能正常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制定可以实施的战略计划,对战略方向和实施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企业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使企业的运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必将导致战略实施的失败。我国企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监督手段单一,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标准不够细化,监管缺乏有效性,信息反馈的速度慢并且可靠性差,而且内部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企业战略无法实施,战略活动只能处于无人控制的状态,制定的战略计划无法有效的实施。

二、解决企业战略决策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信息收集系统,提高企业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部环境也在逐渐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进行经营理念的管理,尤其是对战略决策的管理,必须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使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合理的运用,需要做到:一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企业收集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制定的战略决策计划得以实施,所以要保证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要准确。二是逻辑性要强,对于收集的信息,要进行分门别类,分析收集到的信息与企业战略管理计划的关系。三是保证信息的连贯性,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对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连贯性,不能制造虚假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定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先提高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决策者的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一是加强人才选用。大部分企业中人才短缺,但是仍然要把战略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指标,所以要选用一些高素质人才来做决策者,以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决策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作为企业决策者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文化、熟练的专业技能、创新理念,所以我们要对企业中决策者进行知识的培训,掌握管理方法和经验,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管理动态,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判断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战略。三是充分发挥中层决策者的能力,并与高等学校进行合作,认真对待专家所给意见,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三)坚持正确的战略观念,明确战略条件的制约

战略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思想,正确的战略观念是以客户为中心,掌握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观念。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以满足客户为前提,才能得以实施。战略条件需要企业认识到竞争中存在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客户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预测现有的能力和将来的适应能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所需要的能力,然后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来掌握自身具备的能力,最后进行战略评价和制定相应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必须针对出现的问题转变战略决策,强化战略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作者单位:东莞莱尔尚鞋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甘娟.民营企业经营问题与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3(1)

[2]马洁.企业经营环境及战略决策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

[3]郑宝安.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02(3)

篇5

一、学习上自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型社会。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与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意学习中外历史和法律知识,既要注意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又要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思潮发展的趋势。领导干部大多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或从事企业的领导管理工作,或从事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做到学我所用,用我所学。

二、思维上能动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领导干部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学会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那么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呢?一是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要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过程,善于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推理来判断事物。二是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世界眼光,从事关全局、事关未来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三是要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对待事物既要看它的正面,也要看它的侧面,更要看它的反面,既要考虑其历史合理性,也要考虑其现实可行性。对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下判断。对没有试过的事情,不要说不可能。四是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就能不断地开拓新视野,迎接新挑战,取得新胜利。

三、工作上主动

领导干部要有雷厉风行、心系群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不是等待观望,而是躬身实践;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奋勇当先。在具体的领导活动中,要在“敢”“实”“效”上做文章:一是要解决一个“敢”字。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要敢于闯、敢于试。看准了的事,要敢于付诸实践。犯了错误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勇于改之。二是要突出一个“实”字。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上级指示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确定符合本地、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说实话,办实事。要抓好工作的落实,做到工作有人管、督办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三是要强调一个“效”字。追求绩效、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同样也是领导活动的终极目标。

四、方法上变动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驾驭领导活动。一是要总揽全局。领导者必须立足本地、本单位(部门)的工作大局,结合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二是要做到有所不为。在领导活动中,要放手放权,对工作做到总揽不包揽,支持不包办,充分发挥下级和部门的积极性。要用超前的眼光,作好战略决策。三是要善于有效沟通。领导干部要用真诚、平等的心态,精心构建沟通的平台,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四是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下属的需要及其心理活动,运用表扬、物质奖励等多种形式,对其良好的业绩给予褒奖,在组织内部营造“鼓励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氛围。

五、决策上联动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把握之上。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手段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每个领导干部都受知识阅历、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事事明白,样样精通。在作出决策前,就必须“借眼、借身、借脑”。要营造广纳善言的氛围,让专家、学者充分发表意见,权衡利弊后再作决策。

果断决策是现实要求。要坚决防止个人判断、主观武断、草率决断,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也会贻误事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赢得主动,失掉了就可能前功尽弃。

篇6

成功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要进一步打破固步自封的被动局面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真正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和竞争观念。一要坚持对标理念,在所处行业的背景下为自己重新定位。把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作为对照体系。把同行业中走在最前列的企业所制定的标准或已达到的目标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地看到自己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才能明确目标,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洪流中争得一席之地。二要改变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在我们的高层管理层面上,不能因为近两年自己所领导或分管的工作在不断发展,因而在规划未来发展时,就认为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只要比过去做的更好便会万无一失。市场竞争唯一不变的就是企业生存环境始终在变。因此不能抱残守缺,必须求新思变,与时俱进。三要树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干部职工都非常关心发展速度,希望发展得更快一些。“发展是硬道理”。铸造公司必须寻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途径,才能达到行业领先的能力和规模。但是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做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统一。

1.以追求尽善尽美的管理思想,提升战略执行能力

一要志存高远,树立敢争勇为精神。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唐太宗《帝苑》卷四里讲:“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为中,故为其下。”其意思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做事情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就必须制定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在落实目标的战略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握“求其上者得其中”这个一般规律,一定要克服追求不高、标准不高、要求不高的通病,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绩效的总体目标谋划并制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工部的具体工作标准,通过明确切实可行的工作标准,对大多数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绩进行正面评价和激励,彻底改变当前靠少数人把关、少数人负责的人治管理状态,促进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为逐步走向法治阶段并进而最终实现自治管理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要超越自我,创新企业商业模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在所有的创新之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创新,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因此,在战略目标已经明晰的前提下,企业只有积极不断探索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成功商业模式,坚定地抛弃不合时宜的运营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不断蜕变与重生,企业才能成为拥有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也才能真正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三要追求卓越,努力深化管理再造。管理再造的核心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的重点是标准再造。当前企业存在管理浪费行为、大量无效劳动和大量推诿扯皮的现象,其客观原因在于:管理再造的核心不明确,流程再造的重点不突出。很多工作不是围着一个个流程转,而是围着一个个任务转,缺乏整体的工作目标和效果,再加上缺乏成熟、科学的标准进行规范、要求和衡量,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针对当前存在的现象,企业必须加大管理再造、流程再造的力度。首先要明确工作流程。企业所有的流程都要围绕客户价值进行设计,不产生客户价值的流程都要坚决排除。第二要认识到流程的重要性。每一个涉及流程的人员都必须熟悉流程的名称,懂得流程的价值,明白严格按流程办事的重要性。第三要完善流程的测定。每一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实施和衡量的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对实施流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第四要加大流程的管理。必须不断努力地改进流程,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确保流程处于发挥效力的状态。总之,要通过管理再造、流程再造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纵向比进步不小,横向比差距很大的模糊运营状态,形成淡化纵向比着重横向比的追求卓越管理思想的工作新方式。

2.以追求尽善尽美的经营团队,提升战略执行能力

全面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和各项工作,推进企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营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是否过得硬,特别是经营班子的精神状态和抓落实的能力。当前,加强经营团队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注意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追求、更强的预见能力,就是要通过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战略思维谋划并指导当前的具体工作,通过已积累的知识和不断的学习能力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通过横向对比寻找差距,解决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注意提高组织建设能力。就是要从全局的、系统的高度,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的经济运作行为,强化敬畏意识,促进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保障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三要注意提高工作协调能力。由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动态的、联系的。企业的大多数工作不是孤立地实施完成,而是需要各系统、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圆满的结果。因此,协调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很多工作的紧密程度、和谐程度和有效程度。总之,以上三点是衡量和评价领导企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篇7

4月7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2017年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农业局长班作主题报告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要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把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国际国内市场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动能不足、供需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余欣荣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实现“增收入、保供给、优生态”的三元目标。在主攻方向上,就是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由单纯追求粮食产出率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共同提高。在重点任务上,就是推进“三大调整”,强化“两大支撑”,激活“三大要素”,坚守“一条主线”。要调优生产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新产业体系,把调整的实际效果交给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要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加快补齐短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要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主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余欣荣指出,深入_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提升我国粮棉油糖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要切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余欣荣要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利益、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要注重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坚持辩证思维方式,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要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注重运用改革办法创新工作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发展思路,运用典型引路创新工作方式;要改进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要始终站在工作落实第一线,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办大事,用优质服务保障工作落实。

篇8

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绝对真理是运动,即使静止也是相对的。运动就是不断改变状态,而改变有两种―主动的改变与被动的改变,前者需要的是洞悉全局的彻悟与智慧,是舍与得的大开大合;后者展现的是随波逐流的局促与无奈,是混沌难舍的煎熬纠结。

匡建,一个执著于电工行业的营销人,选择的是前一种改变。

改变游戏规则

“当无法得益于现有的游戏规则时,就到了我们改写游戏规则的时候了。”这就是匡建从W.钱・金的《蓝海战略》一书中得到的启示。“红海之所以为红海,就在于过于成熟的游戏规则。蓝海的缔造必须建立在新的规则之上,重新划定市场边界,在新的起点开始游戏。”

1997年匡建首先打破的是自己的人生规则,舍弃了体制内的铁饭碗,下海做起了电工销售。一头扎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这份舍与得的快意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独特眼光。在电工行业通过近十年的打拼,凭着出色的销售业绩,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与思考,2007年匡建已经是业内颇有名气的电工开关产品营销专家和职业经理人。

正如婚姻的七年之痒,对于在电工行业摸爬滚打的匡建来说,职业生涯的十年之痒也如期而至。2007年,匡建再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则,从职业经理人转向企业家,参与筹建中山市家的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的开关),专注于生产和销售电工开关。当然,此次人生规则的改变,不仅是厚积薄发的创业冲动,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匡建对国内电工开关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相关数据显示,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每年室内装饰工程市场容量超过2000亿元,开关插座类家用电工产品占据其中的5%,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战略工程的持续推进,家用开关的市场规模在将来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庞大的市场蛋糕以及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导致2000多家开关插座厂商蜂拥而至,结果是国内家用开关市场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成熟期,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溢价能力不断下降。

“中小企业的价格战绞杀日渐激烈,已经搅混了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格局,大型电工开关企业的品牌优势受到了挑战,进入和参与中低端市场竞争的风险加大,仅靠固守中高端市场又难以做大、做强。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家用电工开关缺乏技术创新的空间,尤其是在关键性的技术或产品品类方面难以取得突破,产品或品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匡建说。

那么,家的开关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选择精准的差异化路线,以差异化的品类创新改写现有的游戏规则,在成熟的市场格局中细分和界定独属于家的开关的蓝海市场,在此基础上以非常规的速度发展。”匡建说。

区隔品类边界

营销的本质在于差异化竞争,进而获取非对称的竞争优势,以及较强的品牌溢价能力,这是企业实现市场快速扩张的关键,也是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的原始动力。对于国内家用电工开关市场而言,安全和耐用的钢架开关是一个新的品类,它将改写行业的竞争规则。

钢架开关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特殊的供电体系设计,欧美家用开关需要用导电的“钢架”保证其可靠接地,确保用电安全,这正是钢架开关成为欧美市场消费主流的关键原因。但是国内的供电体系设计,让钢架开关的核心优势无用武之地,导致钢架开关长期被国内市场忽视。此外,生产成本高,消费者普遍缺乏认知,也是钢架开关难以打开国内市场的重要原因。

钢架开关不适合中国国情?对于行业“显规则”,匡建有自己的看法:“开关插座产品是半成品,正确安装之后才能正常使用,而开关插座70%的故障是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开关插座安装时易变形。而钢架开关有着很强的抗安装变形能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国内市场钢架开关有生存的理由。”正是基于市场洞察,匡建带领家的开关锁定钢架开关细分品类,杀入国内电工开关市场,将钢架开关定义为“行业换代”产品。

大多数情况下,蓝海市场的发现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区隔蓝海和红海的边界,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这一点考验的其实是企业的营销能力。相对而言,钢架开关在国内市场是一个空白点,但增长潜力巨大,国内外电工巨头对此虎视眈眈。西门子、西蒙、松下等国外品牌将钢架开关作为高端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巩固自己在高端市场的地位。TCL、奇胜等本土品牌加大了钢架开关的研发投入,丰富和完善钢架开关产品线,依托品牌和渠道优势,志在必得。

“市场机会就摆在那里,别人很快也会发现,这是一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战争,狭路相逢勇者胜。家的开关必须有自己的营销策略,才有取胜的机会。”匡建说。

速度制胜

不因企业的规模而忽视战略思维的价值,正所谓高度决定速度,思路决定出路。从2007年成立之初,家的开关就为自己确立了成为“钢架开关品类冠军”的战略思维,并将其作为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的出发点,释放家的开关的后发优势。

在信息和资本发达的今天,任何基于市场空白点的所谓蓝海市场,都有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强大的竞争对手随时可能进入。随着国内电工开关市场快速增长,以及钢架开关市场认知度的提高,匡建发现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转过身来,觊觎着钢架开关市场。

“瞄准目标之后,速度是关键,尤其是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家的开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尽快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避免贴身肉搏。”于是,家的开关在2007年4月建厂,7月便将第一批钢架开关产品推向市场,并且在最短时间内构建了完善的钢架开关产品线。

随后,家的开关优化了研发、生产和营销系统,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快速建立核心技术优势,先后开发出国内首创的E6玻璃纤维面板系列、E9不锈钢拉丝面板系列、K8“金”彩系列以及A8青花瓷系列等,确立了家的开关在钢架开关细分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产品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家的开关的产品竞争优势,而在品牌塑造方面,基于“钢架开关品类冠军”的战略思维,家的开关在对外传播推广中不断诠释钢架开关概念,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如今,百度百科关于钢架开关概念的诠释,已然将家的开关列为行业标杆,家的开关等于钢架开关的概念关联,已经有效地传递给了终端消费者。

此外,国内消费者对于钢架开关的消费障碍首先是价格,这一看似简单的消费者洞察却让匡建找到了新的差异化契机―成本控制。家的开关通过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钢架开关的生产成本,将钢架开关的价格拉近到塑胶开关产品的价格水平,为钢架开关的市场普及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舍与得”的营销智慧

2009年,家的开关与获得德国红点奖的设计师赵斌合作,将国内的电工开关设计水准提升至国际顶尖水平。前不久,在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居集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评选活动中,家的开关荣获“2010年中国市场开关插座十大领导品牌(钢架开关品类)”称号。

篇9

关键词:新形势;少儿艺术教育;建议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越发感到艺术教育在少儿成长中的作用。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端正和提高。笔者在群众艺术馆从事少儿艺术培训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儿艺术教育,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

一、应以战略思维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少儿,明天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少儿艺术教育、少儿文化事业是造就人才的千秋大业。”“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长远的战略思维理念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一代新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艺术课程教育,而且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业余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应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少儿艺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是审美功能。艺术教育能培养少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使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儿直观接受美育教育和美的事物。二是教化功能。艺术教育对培养少儿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面教育,产生正能量,直接影响其今后世界观的形成。三是认知功能。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少年儿童的视野,发展少儿智力。使渴望求知的少儿,通过艺术教育开发智力潜能,丰富形象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更多的了解社会认知世界。所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环节、基础内容和主要途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这是任何教育途径所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馆、站应主动作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全力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二、当前少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是少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当前,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少儿艺术教育就只是学唱歌、跳舞、画画。怕孩子“玩乐”多了影响主科成绩;另一些人则狭隘的把少儿艺术教育当做日后谋生手段,强制学习,孩子负担太重。二是少儿艺术教育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缺少或没有注重区别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在教育方法上图简单、省事,受利益驱动而缺少责任心。三是少儿艺术教育缺少特色。在教学内容上有的追求形式忽略深度和质量;在活动规模上追求声势,忽略活动的经常性和灵活性,缺乏脚踏实地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的良好实效。四是有的学校艺术教育被忽略或与社会少儿艺术教育脱节。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没有形成紧密联系而“单打独斗”,缺乏教育工作的社会合力。五是少儿艺术教育“市场化”倾向严重。社会办学五花八门,资质参差不齐,有关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现象。这些亟待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三、关于进一步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遵循教育宗旨

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指导思想是:提高广大少儿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少儿艺术教育要从全面培养少儿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仅要通过艺术教育给予少儿以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知识,更要重视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少儿的良好品德。寓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于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培养少儿从小就要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不怕困难、勇于创造、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为“百年树人”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教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有利于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符合少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我们需要的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为少儿所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艺术教育。它要有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和符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克服“成人化”的作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开展活动要适量,避免给少儿造成过重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少儿艺术教育要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学校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合理安排艺术教育课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机构和文化等有关部门在开展阵地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既要对多数有各种艺术兴趣的少儿加以辅导做好普及工作,又要对少数有艺术特长的少儿加强培养做好提高的工作。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加强少儿艺术教育一个重要途径。文化部门和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配合学校在校内的艺术教育活动,抽出一定力量走进校园进行辅导,送文化艺术到学校。组织艺术表演,美术采风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实行校内校外联手,形成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强大合力。

(四)艺术教育要讲求实效,办出特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提倡以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讲实效的倾向。要根据本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特长和不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搞出自己的特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市场化管理,创造健康的少儿艺术教育环境

篇10

一、贯彻 “ 三个原则 ” ,确保团干部热心共青团事业又适合做团工作,把好团干部入口关。 一是贯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原则 。坚持团委参与考察,站在全团工作发展的角度提出参考意见,坚决打了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的束缚,防止和克服了凭个人好恶、得失和恩怨选拔团干部,或者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等错误倾向,大胆启用政治素质高、知识能力强的青年人才到共青团干部岗位上来锻炼。 二是贯彻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原则 。这既是我们党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是共青团组织培养和选拔优秀团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共青团干部应是广大团员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要集德才、贤能于一身,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党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选拔和任用团干部贯彻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共青团是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选用团干部上,积极探索竞选、民主推荐等方式,紧紧依靠广大青年,不断拓宽广大青年参与的范围和程度,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把青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选拔团干部的重要依据。此外,坚持征求除青年以外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并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群众的参与度,使选拔的团干部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 “ 两个服务 ” ,确立团干部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培养团干部良好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 两个服务 ” 就是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这既是企业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是各级团组织思考、安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级团干部站在公司及本单位全局解决团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近几年来,公司团委通过培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等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定期回顾、总结各项具体工作和活动,研究团工作的符合性问题,把团的工作导入 PDCA 循环,形成工作闭环,坚持重点问题重点研究,启发团干部 “ 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 ” ,努力培养团干部尤其是直属团总支支部书记总体工作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具体工作的战术推动能力,确立 “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 的团工作思路与方法,收到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团干部综合素质的迅速提高。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三、注重 “ 四个加强 ” ,使团干部在团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推动团工作不断进步的同时,努力把团干部培养成为 “ 复合型 ” 人才。 第一、加强团干部培训的力度 。公司团委在坚持办班、定期组织团干部学习的基础上,以观看 “ 海尔经验 ” 光盘,学习 WTO 相关知识、现代企业运作、管理知识,举办各类、各层次知识竞赛,进行个人才华展示等方式来拓宽团干部的知识面,活跃团干部思维。与此同时,团委还采取送(集团)公司、四川省团校培训,坚持每年选派部分团干部到外地知名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引导部分团干部做好兼职工作,经常分批组织团干部参加多内容、多形式的非团学习班、培训班等各种方式、途径加强团干部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成为 “ 复合型 ”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