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学校众多,不同的学校有不一样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比如历史久远的传统学校,可以以历史文化为特点设计延伸校园文化纪念品;艺术传媒的文化学校,则以艺术创意为特点设计,而机械电子的工科学校,则以电子工业为特点设计。校园文化纪念品也代表现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能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带动学校经济产业,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能起到保护作用,能加强精神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积极性作用。
二、校园文化纪念品具备的意义
(一)具备的特质
1.纪念性 校园文化纪念品拥有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底蕴,能够突出学校的主题形象和特色,使之引发人们回忆美好的过去,具有较鲜明的纪念意义。
2.艺术性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更高于一般纪念商品的价值,各类学校的文化特质的融入,与当代艺术风格结合,更能吸引现代人的审美观。
3.针对性 满足不同层次人士的需求,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产品。能面向校内人士、校外人士针对性的制作纪念品。
(二)具备的特色
1.学生技能发展,创意源源不断
校园人才众多,许多校园每年举办的学生创意大赛诸多,若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中,既能拓展学生技能发展,又能集合参与学生的创意。校园文化纪念品的产生制作通过了层层筛选,全校投票达到让人满意的境界。而也能带动了学院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优秀的学生或者团队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2.打造学校自主品牌
学校的标志,代表学校的形象,宣传学校的方式独特创新,能使社会人们心中产生有利的影响。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着历史底蕴深厚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宣传学校的美好标志。创造自主的学校品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特性,注意突出纪念品的文化特色,使纪念品具有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烙印,能够多方面的推广学校,反衬出学校的内涵和层次。
3.传统工艺与实用价值的结合
我国有很多传统、精湛的工艺技能,能够开发利用制作成独特的纪念品。在这之上,加入设计实用性的校园文化纪念品,能够增加实用价值。让人认识到,校园文化纪念品不仅是一摆设,更能是在生活中常常能使用到的物件。比如木雕精湛的书签,或者喷印学校风景优美的手机壳,这种既是设计新颖的纪念品,又是生活常见的日用品,能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受到拥有者的喜爱追捧。
三、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系列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应该出于了解该学校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特点,设计精巧便携的工艺礼品。一件好的校园文化纪念品要以该学校的文化内涵为特色,突出学校的文化特征,使之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越高,越受人们的欢迎。而设计开发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种类繁多,实用性价值高。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系列可包括:校园精美礼品:摆件、戒指、杯子等等;校园纪念服饰服装:T衫、领带、运动套装等等;日常办公文具:钢笔、笔记本、印章等等;学校形象标志:楼房建筑指示牌、校内公告牌等等其他环境指示牌。纪念品的设计包揽范围广泛,一切基于创意新颖和实用价值高为基础设计。纪念品材质选择应是传统工艺技术上加工,比如:金、银、布料、木材、纸质、印染等等可方面表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材质。
四、结语
本文说明了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形象,列举了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的意义。有人比喻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一个学校的名片,这张名片高贵典雅,有着极高的收藏、纪念意义,可以说是这个校园独一无二的商品。它作为学校独有的文化,传承学校具有的历史沉淀、办学观念和文化底蕴,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精神文化有日益深厚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大学文化纪念品价值
一、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概念
一所大学如同一个品牌,其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历史积淀是大学品牌的核心理念,可透过外在形象(UIS系统)进行传播。大学文化纪念品是UIS系统中的一部分,能有效传达大学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使人们对大学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大学文化纪念品是以大学校园特色文化为核心、以承载纪念为意义、以学校标识和学校代表性景物等为题材、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物品的统称。
二、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现状
国外知名高校对大学文化纪念品市场开发极为重视,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部分高校甚至成立了本校专有的项目开发部门,拥有一套完整的文化纪念品研发系统,并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和营销。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所开发的文具、手表、画册等纪念品,已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的商业景观,在学校校园书店通过授权的形式进行经营。
目前,国内大学文化纪念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多数大学的纪念品设计存在同质化、形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品牌意识薄弱,没有形成品牌产业链。伴随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开放程度的提高,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文化纪念品的双重作用。如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逐步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纪念册、钢笔、皮质记事本等文具类纪念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热捧。特色纪念品是大学的“代言人”,是对外宣传的工具,成功的纪念品可提升大学在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三、大学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把价值解释为“积极作用”。根据对价值的理解,所谓大学文化纪念品的价值是通过设计和生产所创造的,大学文化纪念品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及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对消费者、学校、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纪念价值
齐康先生认为: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对和平、自由、尊严的追求是社会共同情感,人们总会利用各种方式表达纪念的感情,并将感情转化为纪念物,追忆过去,期望美好未来。有情感存在就会有纪念物,感情的物化是纪念者的目的。一般产品中通常没有积极的纪念功能,虽也具有类似的情感诉求。纪念是一种情感诉求,纪念性是大学文化纪念品最重要的属性,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纪念价值体现在这种情感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大学文化纪念品情感诉求是独特的、小众的、强烈的,它是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终极目标。
对纪念的需求毕业后比毕业前会明显提高,离开纪念地的时间越长,纪念的需求越高,纪念的价值越高。据调查,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情感诉求主要有下面几种纪念范畴:过去大学经历的快乐与美好、青春与成长、爱和友谊的诉求、大学文化与自我认同的诉求。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纪念价值高低取决于:是否脱离大学文化存在的地域;消费者对纪念品中所承载大学文化的认同;消费者情感诉求的满足;随着收藏时间的推移大学文化纪念品是否具有持续回溯。
2、实用价值
大学文化纪念品作为消费导向型商品,除了最重要的纪念功能,使用功能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中美大学特许纪念品营销比较研究》一文认为,大学纪念品分为纯纪念品和准纪念品。纯纪念品指那些无使用功能,单纯用以纪念的商品,而准纪念品指有一定实用功能,适合日常生活使用,具有一定的纪念和收藏价值的商品。实用功能虽不是大学文化纪念品的必备功能,但从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调研发现,大学文化纪念品的使用性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实用属性能大幅度提升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流通,因为只有越贴近人们生活的必备产品才能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文化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它的实用价值又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实用价值。一般商品的“用”,通常是物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用”则具有一种媒介功能,并通过“用”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纪念目标)。大学纪念品的实用价值源于消费者的内在需求,需要常想起、常惦记的情感诉求,通过在观赏、触摸、使用过程中体验纪念品带来的欢愉、回忆与思考。
实用功能不仅能增加使用者与纪念品接触的频率,同时情感的互动通过“使用”的方式得以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脱离了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地域,使用物唤起情感的媒介功能变得尤为重要。诺曼认为,由于情感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由回忆引起的消极情感不能再战胜由物的外观引起的积极情感。大学文化纪念品实用价值的高低并不绝对在于是否好用或适用,而在于唤起积极情感的作用强弱。
3、经济价值
大学文化纪念品作为市场流通的商品,通过开发、定价、销售,其将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特色,具有一定的专属性,而大学文化纪念品以学校相关文化作为产品的主要内容,这涉及到所有权、开发经营权,也将涉及到经济价值归属等问题。据调查,大学文化纪念品一般由学校授权其他组织机构开发和销售,学校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而另外一种方式是学校自主经营。这两种方式把无形资本转换为有形的货币价值,都将为大学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将为市场注入新生力量,促进校园内及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大学文化纪念品的经济价值由物的价值和文化价值两部分组成,物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文化产生的价值是延展的,特别是作为品牌识别系统中的子项目,应该充分发挥品牌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另外,传播功能越强的大学文化纪念品,越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传播价值
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流通是弘扬和传播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品牌建设的一种途径,有助于树立学校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大学文化纪念品是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符号意义。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与发行,有助大学文化及价值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流通,可从校内走向校外,向社会大众传播,使社会上形成对大学文化的认知。物是文化传播最简易、渗透性最强的载体,任何一个器物的使用者,都可以接受器物文化的影响。随着对器物的使用、满足、认同和依恋,文化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影响。因此,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文化传播价值高低取决于:大学文化纪念品传播范围的广度,即是否得到普遍使用和消费;消费者对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情感程度;大学文化纪念品中承载的校园文化和精神的认知度。
5、凝聚、教育价值
凝聚价值是指大学相关群体形成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大学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对内它表现为全校师生的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怀,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营造积极健康、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和精神状态,彰显个性鲜明的大学形象。大学文化纪念品凝聚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首先大学文化纪念品对使用者情感的激发。纪念中激发的情感对于形成集体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法国人类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最本质的是,人们被集合起来,他们不仅共同感受到了情感,而且还通过共同行动将这些情感表达了出来。”其次,使用者频繁使用大学文化纪念品,逐步产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另外大学文化纪念品的潜在教育功能也对凝聚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结语
如何提高大学竞争力,彰显大学特色,建立品牌形象是大学普遍思考的问题。大学文化纪念品作为校园文化的符号,作为品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对大学文化纪念品开发的价值进行剖析,有助于全面认识纪念品与文化、学校师生群体、学校及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对未来大学文化纪念品开发的走向进行清晰具体的定位。(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候长林.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2]吴思源.中美大学特许纪念品营销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4.4
篇3
一、高校校园纪念品设计的现状和开发设计的必要性
(一)高校校园纪念品设计的现状
很多世界知名的高校都很重视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比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其中剑桥包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剑桥包的样式来源于剑桥大学学生常用的一种基本款式的书包造型,后来成为剑桥大学最特别的代表符号。此外,印有剑桥大学字样的T恤、运动衫、明信片、盘子、茶杯,以及各种小玩意,都是剑桥大学的校园纪念品,甚至成为当地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在这里,校园纪念品不仅是学子的骄傲和纪念,更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校品牌形象的典型代表。我国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系统,除了在校园里,其销售渠道已经延伸到网络,如淘宝直营等模式,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一些985重点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比如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天津大学纪念品店是2012年成立的,模式为自负盈亏,产品主要销路为会议纪念品、高档定制,以碳雕、木雕、金属盘、小屏风、保温杯等为主。但是,除少数有影响力的高校,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在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意识到校园纪念品的重要性;有些学校对其认识不足;还有一些虽有所认识,但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真正发挥校园纪念品的作用。
(二)校园纪念品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
1.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学生精神和文化表达的根本需求。校园纪念品是“校园记忆”“校园情怀”的基本承载对象。尤其是大学阶段,在经历了紧张的升学竞争后,学业相对轻松,此时,学生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对精神和文化的需要,成为一种非常突出的需求。和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物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多的关注,赋予更深的情感寄托,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校园生活物件,会成为一生难忘的记忆。因此,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就是顺应学生的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2.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学校提升形象、综合发展的需求。当前,许多高校都在寻找策略和契机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对内可以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对外可以塑造良好学校品牌形象,好的校园纪念品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可见,校园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是学校实现文化教育和提升品牌形象的根本需求。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状
现今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有经验、有真正创意和设计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十分稀缺;另一方面,大量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找不到理想的职位,没有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相关工作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设计类毕业生而言,实践能力不高是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由其专业特点决定的。艺术设计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需要更多更高效的实践锻炼机会。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更多真实的训练课题让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面对真实的设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二,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需求决定的。一所优质的高校,必定是由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加以支撑的。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就需要在教学中多下功夫,多钻研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要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规范中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贴近生活,易于发现和创造
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基础进行,使学生能站在自身文化氛围中、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校园纪念品设计看似很小众,但它也包含着对实际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分析现状、提炼元素、获得创意、设计产品、销售产品,具有真实的环境和市场需求,一改传统实践教学课题的“以空对空”的虚拟形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也是学生展现创意、表达自我的绝好机会。
(二)成本低,易于实现和运作
由于校园纪念品的基本特征,其设计和生产的过程在现今的社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条件下很容易实现,且成本低廉、形式灵活,非常易于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依托学校学院的办学资源,如设计室、教室,或学生自身的学习条件,校园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都比较便捷,是很好的实践锻炼内容。
(三)形式灵活,便于和课程要求结合,便于操作和管理
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便于和多门专业课程结合。例如,毕业季针对不同院校的毕业纪念册的设计、开学新生的文化生活用品的设计、活动赛事纪念品的设计、校际交流的赠品设计等,涉及图形造型、设计心理学、创意思维、广告营销、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课程,成为学生实践锻炼的好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灵活的安排和设计,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第一,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行校园纪念品设计。校园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整个过程都和专业课程结合,或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剖析和元素提炼,完成设计。该种形式的优势是学生参与面广,得到优秀创意和设计的可能性更大;不足之处在于设计的连贯性欠佳。第二,在学院、教师的引导下成立设计小组,或建立创意工作室,成立一个灵活的实践教学基地,吸引不同专业学生参加。该种方式的好处是,纪念品设计不会受到课程进度的影响,而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灵活的安排和设计。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不受学生流动性的影响,对整个设计程序有持续推进的好处。此外,这种方式可以和其他院系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生产的过程,制定销售策略,完成线上和线下的展示和销售,整个过程更加连贯和灵活,更加具有效益。
五、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结合的效果探索
(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增强
通过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学生根据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进行设计和表现。纪念品虽小,但设计的品种并不少,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品,也有针对教师群体的办公用品、办公室装饰品、活动纪念品等,还有些是针对团体的带有增值作用的收藏品设计,内容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看见自己的设计作品逐渐变成实物,并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设计,还需要考虑不同购买者的消费需求,并参与销售和推广的环节。比如针对在校学生、毕业生、校友、家长、访问者等,产品该怎样设计,怎样进行营销,在整个过程中综合考量、宏观观察,懂得一些营销的策略和技巧,懂得把握销售时机,协调设计、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设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三)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基地
校园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项目,需要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这个实践基地能在整个设计和销售的过程中,更加宏观地做好环节监管、质量监控,保证设计过程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
(四)探索一条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比于学校一些固定的实践教学形式如见习、实习等,校园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不受学期限制,具有灵活、连贯、强化因材施教等特征。可以探寻一条充满活力、简洁而卓有成效的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使纪念品设计开发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基本策略。
结语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周边产品;购买动机;价格偏好;产品偏好
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是指以高校历史积淀、人文资源为核心,结合校园独有的文化元素,以抽象符号、色彩和图案、色彩和工艺等形式,将校园特有的抽象文化要素进行综合信息处理,创造性设计开发出的实物产品。相对于其他文创产品,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以校园文化发掘和创新为要素,以创造力为核心,将抽象的高校校园文化转换为经济效益,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特征、价值观的载体。[1]校园文化周边产品对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外许多高校都非常注重校园周边产品的开发,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这些高校开发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种类繁多,如印有自己学校logo的衣服、鞋帽、球拍和文具等,不仅深受本校学生的追捧,还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2]2005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更是在中国开设了纪念品店,产生巨大轰动。与国外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开发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少数大学在校园文化周边产品开发方面有涉猎,但是产品的种类较少,只有明信片、校园文化衫、特色茶杯等,产品的样式也较为单一。[3]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开发,不但可以记录学校的历史和传承校园文化,为学生保留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记忆,提升学校整体形象,还能够带动提升周边地域文化发展。[4]为了更好地开发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本文拟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偏好和购买意愿。
一、调查问卷与数据搜集
为了探究学生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偏好和购买意愿,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六个部分,包含十七道题目,涉及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认知,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购买动机,以及产品偏好与价格偏好等问题。经过小范围测试,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多次调试整改,并于2020年8月19日在问卷星平台,截至2020年10月28日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318份,回收率为100%。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参与问卷的女性受访者(占比59.43%)多于男性(占比40.57%),女性参与率较高说明女生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更有兴趣;受访者的年级占比为:一年级学生占比14.15%,二年级学生占比36.79%,三年级学生占比25.79%,四年级学生占比9.43%,研究生及以上学生占比4.4%,已毕业占比9.43%。二、三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说明他们可能是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二、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偏好分析
(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缺乏了解
根据本文的调查,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了解不足。有172人表示对校园文化不了解,占比为54.09%,而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受访者占比为45.91%。当问及受访者“什么是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时,50%的受访者认为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东西”,27.36%认为是“由学校授权,包含多种校园因素的创意文化作品”,还有占比14.47%认为是“校徽、校服等特定产品”,8.18%认为是“印有校名,校徽的衣服,物件等”,具体如图1所示。可见,即使是表示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有一定了解的受访者,也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认知较为片面。
(二)受访者偏好装饰类和文具类的产品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在校园周边产品种类方面,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受访者比较喜欢文具类(笔、笔记本等)和装饰类(徽章等)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在问卷提供的品类中,喜欢装饰类的受访者最多,占比66.98%,其次是文具类占比48.74%,服装类占比38.99%,最少的是运动类占比19.5%。对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受访者中偏好徽章的人数最多,占比为65.72%,其次是钥匙链占比42.14%,杯子占比34.91%,笔占比27.99%,相框占比27.67%等,最后是跳绳占比为2.83%,如图2所示。从受访者的产品偏好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中小巧、精致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产品更受欢迎。
(三)多数受访者偏好定制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
在调查哪类定制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更受欢迎时,发现多数受访者更喜欢个性定制,比例为66.67%。这个结果符合当下的消费观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消费者由以前的从众式消费逐渐转向根据自己内心的个性消费。因此,在满足对商品的基本性能要求以外,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不断增加。[5]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一代,具有追求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的心态,定制的产品更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与潮流的观念。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定制偏好不同,最受欢迎的是学院定制,占比54.09%,其次是校庆等特别活动定制,占比50%,此外还有班级定制(39.31%)和宿舍定制(38.99%)。
(四)受访者更偏好加入LOGO、校园建筑、校园风景等元素
为了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本文调查受访者希望在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中加入的元素。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元素中,占比最多的是具有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独特LOGO,比例为65.72%,其次是校园标志性建筑51.89%,校园风景占比49.06%,校徽占比45.28%,校训占比27.04%,其他3.14%。
三、校园文化周边产品购买意愿分析
(一)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期待哈尔滨理工大学开发校园文化周边产品
问卷调查显示,在318位受访者中,有近4成(38.36%)的被访者有过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购买经历,还有61.6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购买过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绝大多数(占比88.05%)受访者认同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开发,并表示愿意购买体现哈尔滨理工大学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周边产品。这说明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开发是符合在校生和毕业生基本需求的,开发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二)受访者购买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主要理由是“留作纪念”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受访者购买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理由是留作纪念,比例为86.89%,其次是因为产品有个性占比29.51%,产品实用性强占比27.05%,产品外观精美占比25.41%,送亲朋好友占比12.3%,其他理由占比4.1%。由此可见,大学生购买校园文化周边产品大多是留作纪念,当然也不乏由于产品好看或有个性被吸引而购买。当问及被访者不愿意购买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理由时(多选),排在第一位的是“因为缺乏实用性而不购买”(160人,34%),第二位是“因为设计不够美观,缺乏个性”(113人,24%),第三位是“因为质量不佳”(75人,占比16%)。
(三)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支付意愿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学生,而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属于中低端消费者,因此,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支付意愿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本文调查,多数受访者认为能接受的价格区间是10~30元,比例为60.38%;其次是0~10元占比45.91%;选择30~50元价格区间的受访者占比37.11%;选择50~100元的被访者占比17.3%;选择100元以上区间的受访者人数最少,占比仅为4.72%,如表2所示。为了更加准确了解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在问卷中还设计了针对两款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定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一件校园文化纪念短袖的可接受价格是55元左右,而一枚校园文化纪念徽章的合理价格则在19元左右。因此,考虑到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在开发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时,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四、结语
通过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消费问卷调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虽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缺乏了解,但是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超过80%的大学生具有购买意愿。第二,在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中,应该多加入一些LOGO、校园特色建筑等能够引起共鸣的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比如在校园文化纪念短袖上可DIY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图像,在校园文化纪念徽章中DIY特别字样等。第三,自主设计和参与定制是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的一个选择。第四,校园文化纪念短袖和纪念徽章是消费者最喜欢的校园文化单品。校园文化纪念短袖入选的原因是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日常穿着;而校园文化纪念徽章受欢迎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留作纪念。第五,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定价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成功打开市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开发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不但可以发挥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在开发校园文化周边产品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产品和价格偏好,并鼓励学生参与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参考文献:
[1]陈蕊.高校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研究[D].西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20.
[2]王俊涛,王宝德,肖慧.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与实践———以校园文化周边产品设计为例[J].设计,2014(2):19-20.
[3]樊传果,杨木生.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大学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J].传媒,2015(24).
[4]罗娟.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竹
0 引言
当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形态,是产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有高附加值,有高成长性,当然也是高风险的产业。[1]当前发展形势下,各大学也积极把握这个发展机遇,设计、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校园文创产品是面向师生、校友及社会开发的,可以满足学院官方馈赠、校友个人收藏及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办公等所必需的特殊商品,同时也是传递校园文化、弘扬办学精神的载体,因此,校园文创产业是片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沃土。本文针对的文创产品是以“四君子”之中的竹为主要材料和重要意象,因为竹材取材便利,同时该材质也象征谦虚、坚韧、奋进的品格并与嘉院“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相呼应,将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创新设计来源,满足本校师生群体的需求的同时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使产品具有极高的价值、丰富的内涵和市场竞争力。
1 现状分析
在文化创意产品火热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目光投向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但就目前市面上的校园文创产品来看,存在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校方用于出席会议、互访赠送的校园文创产品一般是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礼品,但这些产品往往立足于精神与品质的高层,而抛开了校园文化的真实需求和广大师生的真正需求;二、以“贴标设计”为基础的一些毫无设计理念,缺乏创新创意价值的种类单一、形式单一的批量化文化创意产品,虽然这些产品价格不高吸引了一部分师生购买收集,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类产品迟早落后于时代的价值需求而渐渐失去其竞争力。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也发现,现今大学生对校园文创产品任保持着极大地热情,大部分的同学表示十分期待具有设计理念、有内涵又有质量、美观又实用的创新校园文创产品,并会在开发出来后进行购买。可见校园文创产品的市场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而把握这一机会的关键在于以创新创意的方式将独特的校园文化融入产品中并兼顾消费群体、市场和时代的价值与需求。此外,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模式也有许多可以改进,业绩不理想的线下销售往往归咎于缺乏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和缺乏正确有利的营销方式,也有产品自身的问题――设计落后、创意匮乏、难以代表校园文化,而线上销售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方面可以结合优秀原创品牌的线上营销进行借鉴学习。
目前,就一些普通高校校园文创产品的现有情况来看 ,在校的学生多数并没有购买校园文创产品的经历,尤其对本校校园文创产品是否已经开发毫不知情。在校园里的报刊亭、超市、文具店等等也没有相关产品售卖的情况。但是,国内众多高校中也有做的比较好的典型例子: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百年的校园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而其校园文创产品也颇受师生、校友、游客群体的欢迎。虽然校园文创产品的市场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知名度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关键所在,作为设计研发者应该把重c放在探索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让产品成为代表每一位本校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真实感受,让文创产品成为承载学校文化内涵与精神的载体。
2 嘉院校园文创产品设计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开拓其中“创意”是产品的灵魂,“内容建设”是产业生存的命脉。本文以嘉兴学院的校园文化为探索点,设计了一款针对礼品盒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说明,本产品以“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为文化基点,取竹为主要材料和重要意象,寓意做人如竹一般谦虚坦诚、坚韧刻苦,在学习、工作生涯节节高升。竹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也众多,而由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的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汉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因此将竹作为设计的来源再合适不过。本团队设计开发的嘉院校园文创产品为创意办公用品,在销售时可以礼盒整体售卖,也可拆分开单独标价销售。礼盒的包装设计以中心镂空处的竹编为设计亮点(见图1),整体以简洁大方的形态呈现,不做过多的装饰。打开礼盒,台历、笔筒、笔筒座、竹笔有序摆放,一一呈现在眼前(见图2)。
本设计的产品主要在于深入深析挖掘嘉院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并以创新创意的设计使之拥有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同时贴近嘉院生活。各产品的详细介绍如下:
1)台历(图3-图5):台历的设计来源于嘉兴学院越秀校区的校门,经过元素的提取以弯曲的形态保留了校门的设计美感。整个台历的框架用竹制成,竹的气质虽不如石门有着厚重的气势但却不失韵味。此外,不同于传统翻页式台历和一般的日历使用方式,本设计的台历创新的亮点在于:①参考相框放置相片的方式,采用插入的方式将12张日历卡片放置在框内。②一般我们在使用日历一般都是用笔圈划,而本设计的日历卡上的每一天都做成一张小贴纸,过去一天即撕下一张,同时也有配套的标注贴纸可由使用者DIY。每一张日历卡的背景都是当月嘉院的校园一景,随着贴纸一天天撕下,这美景也随之慢慢呈现。
2)笔筒座及笔筒(图6-图8):由市场上泛滥的“贴标设计”的校园文创产品得来的灵感,同样是用校徽作为设计基础,本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用创意的设计手段赋予产品新的生机和活力。嘉兴学院校徽标志中“风帆”造型的寓意既代表了“南湖红船”也是校名拼音首字母“J”的变形,代表嘉兴学院。风帆有大风大浪奋力拼搏和一帆风顺等意义。风帆之下三组平行的造型渐变折线,加强了标志的空间延伸感。折线形似书本,又象征着知识的海洋。在本设计中,以笔筒切口的虚面构成了“风帆”的形态,而似书似波纹的平行线也立体化,以等差的数理规律一级级变宽、变高,用作放置名片、便签本、手机等,十分方便于办公、学习使用,同时不失美观和趣味。此外笔筒座的座面另外增设了一层吸铁石片,十分便于吸引、收集零碎的大头针、曲别针等办公用具。
3)竹笔(图9):“古笔多以竹,如今木匠所用木斗竹笔,故字从竹;又或以毛,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宋代的马永卿在其《懒真子》一书卷一中写道。可见竹笔同毛笔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很少有人使用甚至知道竹笔,其原因可大概总结为两点:竹笔使用起来并不十分方便,其储墨的量和时间十分有限,和毛笔相比,显而易见的毛笔更为方便,因而其逐渐被淘汰;二、竹笔不同于毛笔是一种硬笔,其笔尖可任意削成所需的粗细,这也是其优势所在,在传统工笔画中也少不了竹笔,因其笔尖可比毛笔细致,硬笔也比软笔更好控制减少笔误。但这也是其劣势的根源,笔尖容易磨损造成使用的不便。在本设计中,我们旨在将竹笔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对其缺点进行弥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解决储墨和笔尖的问题。竹作为一种纤维植物,中通外直、坚硬挺拔,具有极强的吸水性,本设计的竹笔通过切削、钻孔、开槽,并利用竹节的隔膜在笔尖自然处理出储墨的墨囊,增加了书写的时间,提升了书写的流畅感。竹笔的外部则经过打磨抛光,使得使用时更加舒适。
显然,本产品的应用,不仅使得办公、学习更加方便又有趣味,而且在传递嘉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贴近校园生活,满足广大师生、校友等群体的需求也使得嘉院校园文创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3 小结
本文创产品具有一定的嘉院文化特点,这款针对在校师生、毕业的校友、到访的客人这些群体的嘉院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承载着浓郁的嘉院文化内涵与核心精神品质,通过竹材质的使用将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也将竹的高风亮节一并寄予产品之中,真正满足了师生外出访问、国际交流馈赠礼品的需求,对校友回忆母校、热爱母校的情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渲染力,使得产品更贴近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沈阳师范大学;校园企业;文化创意;产品营销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总理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中国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随着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陆续实施,民众的创业精神正在焕发,借助着中国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正在袭来。
沈阳师范大学的在学校里的多个创业项目,若水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的创业团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该公司建立于2010年,独家拥有沈师大授权的校徽标志的使用权,主要做文化创意,主营业务是销售文化用品。这个项目至今已走过了7个年头,已经传承了3轮团队。
本文以若水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简称若水文化)为研究平台,探究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以及营销的方法。
一、研发模式
夏学理指出,近年来,从西方欧美各国,乃至日本、中国大陆、泰国、韩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该产业已经成为在知识经济为本的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环,蔓延至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说处处可文创、处处有商机。所以,文化创业至关重要,若水文化也就瞄准了文化创意方向。
“博学厚德尚美践行”是校的校训,体现我校师生的人文精神与务实态度,也是区别我校与他校的标志。同样,也是若水文化产品要体现的内涵。
若水文化的文化创意的研发主要有三种模式:
首先是生产外包模式。若水将生产任务外包给社会企业,团队只负责研发产品和产品销售。若水文化的研发部会和外包企业合作,以沈师大为设计语言,将学校中的景、物、人、建筑、事迹作为创作来源,结合校园与生活两大主题进行设计,运用现代计技巧,转化为深受师生喜爱的商品。外包企业所承接皆是基础性的需求量比较大的办公用品,比如带有沈师大标志的名头纸、一次性水杯等。从节约成本角度讲,减少了制作的设计成本,直接采用模块化制作,为每一个学院共同采用统一的制作标准。
其次是学生设计模式。利用大学生的智力资源和专业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产品设计。
若水文化与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委托美术设计比较好的同学为我们设计作品。他们用灵动的画笔与娴熟的计算机构图制作出精美的图画。美术学院的设计思考的是符合消费群的期望与想象,将沈师大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特有的校园氛围,转化为生活中的真实对象。创造师大新的生活印象,这也是若水文化一直秉承的理念,亦是若水文化与同学们共同成长的根基。比如“沈师大五十华诞”系列邮政套装,“情谊校园”系列手绘明信片,还有深受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喜爱的手绘地图。让每一个踏进沈师大的学子都能品味出自己母校的独特气质和人文关怀。
最后是DIY畅想模式。多个学院自己搞DIY,自己制作。只要有创意,若水文化都会承接经营,商业化运作,以收益来支持这些项目的持续发展。
沈师大有一个充满爱心的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每年,该学院都会自己制作小布娃娃等原创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但苦于缺少赞助渠道,无法承担一些成本的费用。若水文化全部引进了他们多余的布娃娃,向学校师生推销这些可爱的布娃娃,结果取得良好的收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同学们实现项目目标。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大学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既能满足广大师生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较好地承载、传达大学文化精神,起到“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作用。若水文化所研发的产品至始至终围绕着“沈阳师范大学”的品牌,辉煌的60年就是发展的土壤,熠熠生辉的校友就是发展的源泉。
若水文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海外留学生,校友。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与制造厂商订购生产,在库存方面尽量零库存。使文化用品生产实现DIY的生产模式,让消费者在购买文化用品时能有更多的选择,使文化用品生产更加灵活多样。
二、产品开发
巍巍沈师大屹立于辽宁这片热土中,历经六十年风风雨雨。海内外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在我校学习,所以我们产品的研发注重中华文化的弘扬,学校文化的独特,自由文化的包容。
1.青花瓷系列
青花瓷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样外国友人也深深着迷。“青花瓷”系列以景德镇陶瓷为制作灵感,结合生活的必需品钥匙扣、U盘、鼠标等进行创作,是老师和同学们以及校友之间的馈赠佳品。
2.亘古流长系列
沈师大的古生物研究在世界古生物学界赫赫有名,首先发现“赵氏翔龙”“沈师鸟”等一系列考古大发现。若水文化以这些丰富的科研成果为背景,研发出激动人心的产品。比如化石仿制品,赵氏翔龙的树脂仿制品,以及印有赫氏近鸟龙的摆盘。
3.沈师大华诞系列
沈师大历泱泱十载,从东北教育学院开始,一路走过,到如今的沈阳师范大学,风风雨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结合中国邮政沈阳师范大学分所,共同开发了沈师大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套装。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提高了学校师生的自豪感。
4.多彩校园系列
“多彩校园”系列的主题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热销商品如师大笔记本、师大纪念铅笔、礼堂微型积木、手绘地图等。另外,该系列亦开发SYNU的纪念衣物,如棒球帽、雨伞、T恤衫、外套、运动袜等,广受学生与校友喜爱。这是从学生生活元素转换成生活ο蟮木咛遄龇ǎ让师大人透过师大独具的象征与商品,形成多重的互动意义。
三、营销模式
若水文化的主要的营销理念一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产品,主要强调设计与产品之间的故事性;第二部分为消费群体,根据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方针以及产品组合策略,主要目的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注意到我们的商品,并激发其购买意愿。比如老师,他们所看重的是沈师大的特有的气质,若水文化向其提供沈阳鸟化石雕像纪念品搭配印有师大标志的水晶杯。
若水文化目前为止拥有有五个渠道:
一是长期与各个校园商店合作。采用零售的方式将产品进驻学校各个区域、各个学院,辐射全校每一平方米。并且给予商店折扣优惠,若水文化的营销部门同商店签订多买多赚的定价激励政策。
二是关系营销。利用若水文化七年的运营历史为资源,直销给学校老师、校友等老顾客。对各个学院的老顾客私人定制,争取最大的收益。与此同时,每逢节假日等活动,会重视学生家长群体等等。利用若水文化向广大家长宣传沈师大的文化气质。
三是利用特殊节日,如运动会、新生入学日等推广宣传。营销部门会同学校的各个学生组织合作,定制会员服饰、文化衫等服务,也会提供相关赠品。若水文化也在每月的18号定为产品的宣传日,在这一天,实行大减价政策onsale。
四是参与公益活动。沈阳师范大学是一个体育氛围非常浓郁的高校,每两年会举办一次校级运动会,赞助运动会也是若水回馈母校的方法之一。在大会准备期间,若水文化的团队会和负责举办校运动会的老师以及学生会的相关人员提前接触、洽谈。并向大赛组委会提供一些印有沈阳师范大学LOGO的一次性纸杯、横幅。笔记本、记号笔等文娱用品。为运动会制作的横幅后面也会注明“沈师若水文化”六个字。利用校级赛事的机会,可以让若水文化的知名度广泛传播。
五是利用微博微信公共号,以及淘宝商店售卖。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足不出户购买已经成为新的购物习惯,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常常出没于学校的百度贴吧、学校微博、微信公共号等学校特有的园地。对此,若水文化决定到互联网中“堵截”他们。互联网运营部就适时而生了,创办了淘宝若水文化直营店,微信若水店、沈师大贴吧直营等销售方式。
四、结论
若水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是沈阳师范大学倡导大学生实践和创业创新的硕果之一,是沈师大灿烂的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创作是使抽象化的学术气质具体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这些文化产品就仿佛连接校园与文化,校内与校外,空间与时间的纽带。师大人的生活状态也向学校驻地辐射,同时带动着沈师大与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同发展共命运。而传统礼品透过设计者的角度,串联辽宁当地的传统工艺,例如布娃娃、手工扇、贴纸与花伞等,将沈师大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的意念,扩大至辽宁传统工艺的传承,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校内创业的实践开拓了不同于过去固有的校园商品销售模式,让商品与空间更能相互关联。校外则转换出不同的商品价值,以沈师大学生的智慧创造出品牌的价值,进而搭建沈师大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达到了宣传沈师大的目的。
结合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消费习惯,亲身体验这种网络的零售模式,开拓团队的视野,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若水文化了解沈师大。不久的将来,各种新奇古怪的商业模式,各领域的产业将遍地开花。相信,东北的产业经济复兴之日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夏学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2版.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
[2]樊传果,杨木生.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大学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J].传媒,2015,(24):64-66.
篇7
关键词:小样织机;大提花织物;纹样设计;织物组织;染色;整经;后整理
中图分类号:TS106.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415(2015)10-0026-04
1关于大提花工艺纺织品
传统上,纺织品就以其轻柔、多姿多彩的特点在纪念和装饰用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苏州的刺绣、缂丝、宋锦,南京的云锦等。但是这些传统纪念用纺织品不能实行机器化生产,因此存在生产效率低、价格高的特点,限制了其广泛使用。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和纺织品消费市场的变化,人们迫切希望将当今纺织科技和我国的历史完美结合,机织和针织大提花织物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要求,通过不同的设计工艺,已经可以生产出床品、窗帘、沙、靠垫、壁画、台布、毯类等大提花面料。大提花织物以其丰富的花纹、色彩和风格,已广泛应用于旅游纺织品等工艺纺织品中,其中最为有名的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在剑杆大提花织机上采用纹织CAD软件控制技术及6色经纱3色纬纱设计织造了长17.35m、宽1.10m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大提花织物。作为纺织产业用途的一个新的领域,纪念用纺织品将会给我国纺织工业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重纬大提花织物的组织层次和色彩变化丰富,花纹牢度且立体感强,在装饰织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原料选择、织物图案、色彩、结构、提花装造工艺等方面介绍一款大提花纪念用纺织品的设计过程,并用纹织CAD进行图案纹样设计、意匠设计、装造设计及纹理效果模拟展示。结合具体实例,选择我们学校50周年校庆为主题的纹样,采用具有抗菌抑菌特点的桑皮纤维为原料,根据纹样花色选用纬二重大提花组织,并用单纱整经机和大提花织样机生产了代表我们学校文化的纪念用纺织品。
2原料选择和纹样设计
2.1原料选择
大提花纪念用纺织品应具有花型新颖、档次较高、价格适中等特点,作为纪念用纺织品,一般都经过装裱后收藏展示,因此还应具有防霉、阻燃等特点。传统上,常用棉、毛、涤、涤棉、涤粘等纯纺或混纺短纤维纱线生产大提花织物,但纤维素纤维具有易发霉、毛纤维具有易虫蛀的缺点。桑皮纤维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一种韧皮纤维,具有抗菌抑菌的特点,因此按照参考文献[1]的方法自主提取桑皮纤维,将其和棉纤维按照文献[2]的方法混纺制备桑皮纤维/棉55/4514.7tex×2股线,作为大提花织物经纬纱原料,以满足产品防霉、阻燃等使用要求。
2.2纹样设计
高校纪念品作为高校展示和对高校文化解读的重要媒介,是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应结合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底蕴,设计和开发具有自己代表性的校庆纪念品。作为以纺织为特色的高校,在校庆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上,应体现纺织特色。在纺织领域,美轮美奂的衣裳锦绣要不就来源于经纱和纬纱纵横交织形成的机织物,要不就是由纬编或经编形成的针织物,“经”、“纬”是纺织的基本元素,同时“经纬”一词又比喻条理秩序,《左传》中记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校庆标志是校庆庆典的象征符号,既能展现高校优良的传统、又能展示高校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我们学校校庆标志以数字“50”作为设计核心要素,并配以“古今中外经天纬地”八个汉字,同时加入极具中国元素的边框,使大提花织物效果体现该校校庆特色,质朴、高雅,简单的设计又能使产品与印刷画相媲美。
3组织结构设计
重纬大提花是由一个系统经纱与多个系统纬纱,运用重组织原理,根据不同表、里组织配置,在织物表面形成多种层次和色彩花纹的复杂纹织物,有纬二重、纬三重、纬四重等结构。按照各部分所标记的不一样的颜色,选用两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和一组经纱,采用纬二重原理,通过不同的纬二重组织,对各部分进行组织配置。由于组织配置不同,即使显色一样,但层次感也不一样,因此纹样的层次感可以完全体现出来。纹样花部设色及组织配置。其中,地部为白色,表组织和里组织均为五枚二飞经面缎纹组织。
4工艺设计
考虑到该织物的结构、用途要求以及织造的方便性,采用SGA598型剑杆织机(配置SGA598型电子提花装置)织造。
4.1织物主要规格
经纱为桑皮纤维/棉55/4514.7tex×2混纺股线(黄色);纬纱组合:甲纬为桑皮纤维/棉55/4514.7tex×2混纺股线(蓝色);乙纬为桑皮纤维/棉55/4514.7tex×2混纺股线(红色);经密640根/10cm,纬密400根/10cm;成品外幅宽42.5cm,内幅宽42cm;筘外幅50cm,筘内幅49.5cm;筘号:181齿/10cm,每筘穿3入;总经根数2688根,边纱64×2根。
4.2主要工艺经纱经染色、单纱整经、穿经后与染色后的纬纱上机织造,最后经后整理。
4.2.1染色
混纺纱的染色方法有一浴法和二浴法,两种方法相比,一浴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耗能少、生产效率高的特点。由于桑皮纤维棉混纺纱中两种纤维都是纤维素纤维,因此可采用一浴法对筒子纱进行染色。染色前要做好前处理,去除桑皮纤维含有的果胶,避免出现色花或染色深浅不一的现象。参考文献[3]的方法将筒子纱用活性染料染成黄色、蓝色和红色三种颜色。
4.2.2单纱整经
由于选用的经纱为股线,纱线强力较高,不需要浆纱工序。由于开发的纪念用纺织品为个性化产品,不适宜大批量生产,因此可选用单纱整经机整机。以GA193-600型单纱整经机(高配)为例,整经过程中注意控制纱线的张力和卷绕密度,经轴卷绕平整,以保证织制的大提花织物布面平整。由于总经根数为2816根,采用8个筒子纱,工艺参数设置中“大循环开始”功能设置为352。整经辊筒周长为1.8m,设置卷绕圈数为10圈左右,保证经纱长度能正常上机。整经幅宽设置为50cm。经密为538根/10cm。由于纱线强力较高,整经速度可设为200m/min,选纱速度为150m/min,分绞速度为150m/min,标准架断纱延时时间为50ms,压纱系数为750。单纱整经完成后要经过倒轴工序卷绕到织轴上。倒轴时,要保证片纱张力均匀,并防止纱线断头,一旦发现断头,应及时接头。
4.2.3穿经
地组织和边组织综丝穿入数均为1根,顺穿,注意不要漏穿。穿经时要防止经纱缠绕。穿综后,将经纱穿入筘号为181筘齿/10cm的钢筘,地组织和边组织穿入数均为每筘3入,注意穿筘时要避免穿错。
4.2.4织造
织造工艺:计算主纹针数2688根,边针8根,梭箱针8根,纹针总数2880。单经轴织造,织物反织,单造单把吊,顺穿;目板16列,180行;纬纱排列1∶1,采用甲1乙1投纬;成品纹样长73cm,宽42cm;意匠横格数:2920,意匠纵格数:2688;一纵格代表一根经纱,一横格代表二根纬纱;双针勾边。对大提花织物而言,经纱张力、织机速度等是重要的织造工艺参数。由于经纱为股线,因此可选择稍大的上机张力和稍高的后梁相对位置,以保证布面平整。车速为35纬/min。织造时要注意保证织机左中右边经纱张力均匀,以防织物不平,另要保证大提花织样机良好的机械状态,提高挡车操作水平,发现断头及时接头,以保证生产出的织物具有较高的效果。
4.2.5后整理
为提高开发的纪念用纺织品的布面平整度和光泽感,后整理主要是对织物进行熨烫处理。由于桑皮纤维和棉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因此可用160℃~180℃蒸汽熨烫,熨烫时注意压力不要太大,最好覆盖湿布熨烫,以防发生色变。熨烫后平铺在通风处风干或用吹风机吹干,然后对作品进行装裱保护后展览。
5结语
用小样织机在开发新品中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的特点。在开发校庆用大提花纪念品中,我们以抗菌抑菌纤维桑皮纤维为原料,从织物图案、色彩、结构、提花装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染色、单纱整经、穿经、织造和后整理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开发出的大提花纪念用校庆纺织品新颖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此实例可为纺织企业充分利用打样设备,开发大提花纪念用纺织品,开拓纺织产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可,瞿才新,周红涛,等.芳砜纶桑皮纤维棉19.4tex混纺纱的生产[J].棉纺织技术,2014,42(8):64-67.
[2]瞿才新,王建明.桑皮纤维混纺转杯纱的纺制及其性能分析[J].棉纺织技术,2012,40(5):1-4.
[3]马倩,王可,瞿才新,等.长绒棉桑皮纤维混纺大提花织物的开发[J].棉纺织技术,2015,43(4):61-64.
[4]金鑫,姜淑媛,王湘.纬二重柞蚕丝墙饰织物的设计与生产[J].上海纺织科技2011,39(5):39-41.
篇8
【关键词】高校;实体档案展览;档案意识
高校档案馆是学校历史记忆的宝库,是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记录储存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档案展览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之一,在高校举办档案展览一方面能扩大高校档案馆的工作影响范围、提高师生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全国有32所高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档案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档案学学生举办高校实体档案展览既能传播档案文化、了解档案人的使命,也能培养其专业素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举办档案展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能从文化边缘主动走到师生面前、提高师生档案认知水平、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笔者通过网络调查法对近15年的报刊、期刊、会议论文等的检索,发现目前全国仅10个左右大学开展过实体档案展览。开展实体档案展览的高校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实体展览需要较多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而高校档案馆经费和人员编制有限,更趋向于开展“一劳永逸”的网上档案展览。二是高校对档案学专业的实践不够重视,高校档案馆极少组织本校档案学专业学生开展档案文化活动,往往只是安排学生参与较基础的档案工作。三是举办过实体展览的高校极少共享其经验,一些学校想办展却没有经验可循。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亲自参与策划、组织的“湘潭大学2015年国际档案日档案展览周”的实体展览(以下简称:湘潭大学首届档案展览)为例,并结合2016年该校的档案展览,分析大学生筹办档案展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实际展览经验,提出相对可行的解决办法,为今后各高校学生开展实体档案展览提供借鉴。
一、湘潭大学档案展览概述
“湘潭大学2015年国际档案日档案展览周”由湘潭大学档案馆发起、该校电子政务系2012届档案学学生承办。展览从选题、选材、宣传、布展到展区维护及撤展共历时1个月左右,期间申请到“湘潭大学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科普基地”的经费支持。并继首次展览之后,湘潭大学档案馆及电子政务系决定在每年的国际档案日开展档案展览活动。
(一)关于选题。由于该展览是湘潭大学首次举办档案展览,故策划组将主题定得较为宏观、正式:“感受档案魅力、触摸历史记忆”,在这主题之下分成了三个板块,分别是:“承载历史,记忆湘潭大学”“杰出校友风采展”“档案知识科普”。
(二)关于选材。由内容组前往校档案馆、校史馆、宣传处、对外合作与联络处进行内容收集,并从中挑选出符合主题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承载历史,记忆湘潭大学”板块由湘潭大学旧貌、学生活动、重要会议、视察与访问、报道与题词五部分组成,形式为照片(复制品)+文字解说;“杰出校友风采展”板块选取了20位在各个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杰出校友;“档案知识科普”板块由国际档案日宣传、学校档案馆宣传、毕业生档案专题、常用档案法规(从利用者角度)等方面组成。
(三)关于宣传。宣传组采用了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宣传主要通过校园微信、微博平台展览预告,在湘潭大学档案馆网站通知;线下宣传方式较多,主要有:张贴海报;利用课间10分钟在各教室播放宣传视频;在学校办公楼、逸夫楼等地的LED大屏幕循环播放展览预告以及转发活动消息集赞送礼等。
(四)关于布展。设计组将20个展柜摆放成开放式“扇形”,大方美观。有3个出入口方便师生进出,每条线上的展柜与展柜之间距离保持15cm左右,避免给人造成过度密集的压抑感。每个展柜高2m、宽1m、背景为红色。“承载历史,记忆湘潭大学”板块的108张照片经过分组和排序,占据10个展柜,主要呈现在每个展柜的0.8m-1.8m的视觉舒适区域内;“杰出校友风采展”“档案知识科普”各占5个展柜,内容组将其内容制作成了高2m、宽1m的喷绘,固定于展柜的整个正面。
(五)关于展区维护。由于工作人员都是学生,每天都有课程安排,无法做到在现场时刻进行维护。所幸展品都是复制品,没有珍贵实物,故只需机动组安排值班人员,每日早、中、晚例行检查与维护。
二、大学生筹办档案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团队在筹办湘潭大学首届档案展览时,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高校档案展览的实践经验少且缺少共享意识,无法形成经验分享与交流,因此,以下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展览难以创新。学生办展往往以高校档案馆馆藏为基础,然而存在着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及种类有限、展览资金不充裕、陈展设备不完善等局限,导致档案展览难以创新。
1.可展内容有限。高校档案馆主要接收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馆藏档案种类有限,能用于档案展览的少之又少。目前,高校档案展览多以学校发展史、历史某阶段的学校或者学校某方面的突出成就为展览主题,举办过一次之后难以再有新的主题。另外,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视野有限,筹备展览时极少考虑与校外其他单位或组织联合办展。由此导致可展内容有限,难以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展览主题。
湘潭大学档案馆馆藏多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干部人事等档案,图片、声像档案数量有限。湘潭大学2013届档案学学生在确定2016年湘潭大学档案展览的主题方面就遇到了难题:校档案馆馆藏档案中难以再挖掘出大量的、一系列的、具有观赏性的档案。故2016年的湘潭大学档案展览主题最终确定为“童年回忆”,然而此次展览少了些湘潭大学特色,也少了些“档案味道”。
2.组织形式单一。学生举办的档案展览由于经费问题而缺乏适用于展览的放映设备和保护设备,因此无法展出珍贵的影像档案和实物档案,展览内容往往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展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校园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今天,基本的图文展难以吸引广大师生前来参观。
(二)展览缺乏互动。学生办展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常常容易忽略观众的参与性。展览前缺少对师生关注热点的调查;展览中缺少能增加互动的活动;展览后缺少对观众满意度的调查。而事实上这些调查与互动都很重要,展前调查能使展览主题更切合师生口味;展览互动活动能提高观众兴趣、增加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展后调查能使展览策划者了解此次展览的优点和不足,找到今后展览的改进之处。学生展览团队若为了节省时间和工作量而忽略这些互动,极易导致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展览,既失去观众,也无法在今后的展览中有所提高。
湘潭大学首次档案展览存在此类问题。展览前没有进行公众热点调查,仅分析了校档案馆馆藏即确定了展览主题;展览时,虽然考虑过设置一个“展览咨询处”,然而由于人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并未设置;展览后也未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无法了解参观者的想法与建议,阻碍了今后展览的改进与优化。
(三)展览宣传不固定。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w凭着互动性强、能积累粉丝、能主动推送信息服务等优点,广泛地被人们用来进行服务和宣传工作。高校档案馆却还没有广泛利用起来,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档案馆数量仍很少。截至2016年7月8日,笔者在微信公众号仅搜索到12所高校的档案馆公众号;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到25所高校档案馆拥有微博账号,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死号、弃号。高校档案展览没有自己固定的宣传途经,无法在平时积累粉丝,也无法在档案活动开展期间有效地为活动宣传,学生只能通过线下宣传或联系其他校园平台帮忙展览预告;由此也会加大展前公众热点调查和展后满意度调查的难度。
湘潭大学首次展览的宣传方式是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笔者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发现展览宣传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尤其是线下宣传费时、费力、费钱;而通过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消息相对于线下宣传而言有关注度集中、省时省力、效率高等优点。统计结果显示,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发的消息阅读量是9059,微博阅读量是719。然而,借助别的平台消息使展览团队无法回复对此感兴趣的师生在展览预告下的留言,导致展出方与观展方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另外,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充斥着各类校园活动,展览预告很容易石沉大海。
三、高校实体档案展览完善对策
大学生筹办档案展览过程中需要高校档案馆提供多方面的协助,因此完善高校实体档案展览除了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的展览水平之外,高校档案馆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水平。
(一)扩大馆藏、多方合作。高校档案馆只能接受本校各部门的应归档文件,其馆藏有限,开发难度大,而档案展览必须依托丰富的馆藏,因此高校档案馆可以从通过征集来扩大馆藏和通过与校外组织机构合作两个方向来寻找解决办法。
1.广泛征集,扩大馆藏。民间档案的征集,从全国来看现在的征集工作在省级以上档案馆有一定的发展,高校档案馆可以借鉴学习。在确定展览主题后可以向教职工、校友和社会各界征集相关档案。以一次档案展览为契机,扩大档案征集渠道,为之后的展览提供资源。如有必要,也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学校档案史料。另外,一些校友会在参观档案展览或校史馆之后提供有价值的散存档案线索,甚至主动捐赠自己保存的照片、实物、资料等,高校档案馆应多途径做好散存、散失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尽可能做好散存、散失档案的补救工作。
2.多方合作,共享资源。高校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多以学术、科研为主,这些都难以吸引学生。而校外的机构、组织能够用他们独特的选题视角以及更广泛的展览资源来充实档案展览,如台湾大学档案部门和某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虫虫维基――台大档案暨昆虫人文史迹联展”,展览将档案和昆虫标本做了结合,创意十足,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公众前去参观。因此在校园内举办档案展览时可与校内图书馆以及校外各级综合档案馆、其他各类组织合作,扩大视野、提高影响。另外,高校档案展览可以向社会上的商家拉赞助,比如:档案装具公司、放映设备公司等,既可以借此展示实体档案与影像档案,也可以满足赞助商的宣传目的,并能让学生了解档案的多元化。因此,筹办档案展览应扩宽思路,多尝试与校外机构组织合作,丰富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扩大展览的影响范围。
(二)提高服务、增加互动。档案展览不是举办方单方面的活动,它是档案机构与社会公众的一种互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展览相关活动,取决于公众档案意识的高低。提高师生的档案意识,应分两步走。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档案展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服务意识提高了,才能用心为公众提供令人满意的展览和服务,吸引公众前往;其次是要培养师生的档案意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由档案部门积极引导
1.提高展览服务水平。高校师生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展览的图文理解力较强,因此对展览中的文件、图片、声像、实物等只需配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按照展览规模和定位可配备相应的讲解人员,为参展师生提供准确而丰富的介绍。另外,在展区醒目位置应放置留言簿,方便观众对展览提出疑问和建议,展览工作人员应每天进行汇总、答疑,并于第二天公布。
2.提高公众档案意识。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高校档案馆可联合档案学专业学生积极开展持续性的档案文化传播活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向师生征集档案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师生档案认知水平;开放档案馆,(下转第74页)(上接第66页)让师生能够参观、了解已开放的馆藏以及档案馆的日常工作;开展档案知识竞赛、讲座等。另外,在档案展览中可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公众,比如猜旧照片年份的游戏。在展览结束后可制作一些展览纪念品,比如苏州博物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制作的纪念品已成为各自的文化特色。制作纪念品不仅是这一次展览的延续,也会是下一次展览的宣传。总之,提升师生的档案意识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高校档案馆应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且要持之以恒。
(三)创建平台、多方宣传。档案展览的宣传不到位,会直接导致观展人数达不到预期,无法实现提高师生档案意识、传播校园文化的目标。高校档案馆对于搭建属于自己的公众平台的意识依旧薄弱,大大妨碍了档案馆提升其服务水平。因此,高校档案馆应创建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并将多种方式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宣传途径。
对于尚未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档案馆,应尽快开设,形式与功能设置可借鉴已经开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档案馆(微信号:tongjidag)、南京大学档案馆(微信号:nju_archives)等;对于已开通的档案馆,可利用校园内影响力比较大的官方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可以在档案馆、办公楼、图书馆、俱乐部、超市、校内交通工具等醒目位置贴上二维码,使师生能随时随地关注到高校档案公众号。
由于微信公众号一旦被关注后即可向关注人推送信息,高校档案馆应做好长期经营的准备,经常性地推出一些贴近学生的、有趣的档案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号可利用分组功能把粉丝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为档案爱好者和业务咨询者提供不同的档案信息;为老师和学生推送不同类型的消息。公众号经营得好才能得到粉丝的长期关注,才能在推送展览信息时让更多的粉丝及时看到。
【参考文献】
篇9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篇10
1.基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科技职业学院(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和通派盆景技艺入校,建设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基地和通派盆景园,将极其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朴实地呈现给青年学生。,职业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红木雕刻传承基地:朱宇雕刻艺术馆。该基地占地3亩,分为教学、展示、操作三个区域,为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文博馆,该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3800平方米,资料、藏品、图片等约4000件,有四个独具特色的分馆,其中沈寿刺绣传习馆和色织土布技艺馆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展示作用,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基于学生活动层面的文化建设,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五月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学院艺术系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接受了文化、艺术的熏陶,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非遗寻访”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30余人,来到非遗园参观展馆:木版画、仿真绣、红木雕刻、板鹞风筝、扎染等馆,并在扎染坊的老师指导下,体验了扎染技术,自制扎染手帕。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还组织了“江海流韵宣讲团”,利用新媒体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性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此外,各个学校还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协会的两名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派盆景的蟠扎技艺传承人袁华指导下参加“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勇夺第一名。
3.基于专业课程层面的文化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仿真绣、板鹞风筝、如皋丝毯等民间工艺引进校园,通过与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作,成立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师和设计师在内的科研团队,将研发工作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以创新的民间工艺品设计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平台和相对应的专业对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融入课堂,融入教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基地涵盖了蓝印花布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设计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吴元新先生心口相传,学习并整理研究蓝印花布的技艺和图案设计,掌握了蓝印花布生产的整套工艺,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图案造型,并且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手段加以传承和保护。
4.基于科研立项层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教师结合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展研究,参加省市的各项“非遗”研讨会,加盟或成立有关学会,积极立项或发表文章。如:2013年,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了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的研究与发展”现已结题,在非遗的传承和实践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纷纷结合自己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中的所学所想,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多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营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教育氛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校园的教育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教育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并逐步大众化、规模化和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校园内设置橱窗宣传“非遗”文化,张贴“非遗”保护标语,校园内放置“非遗”标志物等;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学生们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2.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的社团种类繁多,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较少。我们应该积极创建并支持此类社团。另外,高校可开展特色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师生学习、表演非遗作品;或者举办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鼓励师生以“非遗”为素材进行创作,举办“非遗”作品展览,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讲座。另外,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平台,进行校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开展一些“非遗”项目调查、研究、保护、宣传等工作,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这类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弥足珍贵,更加喜爱民间艺术,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从而升华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底蕴、人文品格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与熏陶,打造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
3.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其内涵丰富,并不缺乏教育的功能。而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较少涉及到“非遗”文化,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在课程项目立项阶段筛选出适合相关专业发展的非遗项目进行市场调研,综合传承人的意见,确定课程门类,制定课程目标及课时分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自身校企合作的平台,使该课程发挥出其优势。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与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相融合,将非遗文化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例如,科技职业学院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图案更为精美的蓝印花布。这样不仅推广了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还使与之相关的专业学生成为保护此非遗项目的新丁。甚至将其开发成新的旅游纪念品。
4.构建“非遗”保护和传承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固定的方法,却有着相同的原则。在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依托非遗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保护与传承。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方都无法代替的,它应承担起唤醒社会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学术研究、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然而这个过程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整合与协调,建立包括政策、资金、法律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传承人的创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因子,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其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精湛技艺、文化意识是珍贵而无法复制的。整合三股力量的优势资源,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
5.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无论从保护传承角度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来看都是获益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专修课程,举办讲座,对高职师资队伍是个有效的补充。高职院教师,尤其是部分学历较高并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一股强有力的支持力量,弥补了部分“非遗”传承人学历较低的局面。两者的结合,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讲座、选修课程等;二是让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职教师拜传承人为师,这样可代替不能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的传承人。这样的拜师,不是单纯的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授,也是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有益补充。三是可以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聘为传习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课的方式,组建了“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6.积极拓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宣传交流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在资源整理方面也要注意方式的创新。除运用传统的方式外,还要利用好当前的数字、网络平台。例如,可以成立学校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凭借图书馆资源,建立一个完备的数字化资源库,把资料和研究成果等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影像化方式记录下来,妥善保存并合理加以利用,从而拓宽宣传渠道。当然,高职院校更应加强校与校之间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交流。
三、总结
- 上一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
- 下一篇:粉末冶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