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

篇1

现就我科在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中常用的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浅析如下:

康复科医生在初次接诊需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时,常会应用结构化技术。根据临床诊断、功能评估应对病人作出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还应向病人及家属阐明康复近期、远期目标,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时间、大致费用、总体治疗方案等,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现实,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康复医疗工作者应多使用积极关注技术,发现病人细微变化。因为脑卒中病人病程长,功能恢复缓慢,多有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抑郁、失眠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出现。因此治疗训练过程中时刻要积极关注病人,充分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帮助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变化、进步,多鼓励关心病人,改善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其合理信念,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达到治疗目标。

治疗中要合理使用具体化技术,及时弄清病人的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对有言语表达或认知障碍者或有多种并发症者,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发现其异常表情变化及各种言语和非言语动作,结合及时的科学诊查评估,来了解病人的训练强度、承受能力、感受或其他不适情况等,合理调整治疗、训练方案。防止训练不足,避免训练过量及训练中意外发生。

对病人及家属的质疑、疑惑以及不现实的过高期望,治疗师应使用立即技术及时作出反应,平等、开放式地与其讨论分析、解释,澄清认知、消除疑虑,医患互补,增强互信,减少矛盾冲突。

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 康复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篇3

    Bobath疗法常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注重对关键点的控制、反射性抑制模式及促进正常姿势反应。Bobath疗法强调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姿势反射和运功功能进行确切的评估,找出阳性体征及阴性体征,对阳性体征采取反射性抑制模式(reflexinhibitingpat-tern,RIP),对阴性体征运用促进技术加以恢复。针刺的补与泻及刺激强弱的不同亦可以对机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可以与RIP技术相结合,提高康复效果。如中风偏瘫患者多上肢屈肌亢进、下肢伸肌亢进,在运用RIP技术对亢进的肌群采取抗痉挛模式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四肢部亢进的肌群上进行适当选穴,行针刺泻法,同时运用针刺后加电针予以密波强刺激以缓解肌群的亢进,起到松弛亢进肌群的作用;同时可于上肢的伸肌肌群及下肢屈肌肌群处行针刺补法,配合针刺后加电针予以疏密波、断续波的刺激,并且对这些肌群施直接灸、艾条灸及热敏灸等艾灸刺激,温筋通络、行气活血,以增强其促进肌力恢复的作用。研究表明,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Bobath技术,能有效的缓解亢进肌群的痉挛[6]。

    2分期针刺与Brunnstrom疗法

    Brunnstrom疗法将偏瘫的恢复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弛缓阶段(Ⅰ期)、痉挛阶段(Ⅱ期)、联带运动阶段(Ⅲ期)、部分分离运动阶段(Ⅳ期)、分离运动阶段(Ⅴ期)、正常阶段(Ⅵ期)[7]。Brunnstrom疗法强调对偏瘫患者进行功能的分期评定,同时也主张分期治疗,即在不同的阶段强调不同的康复训练重点及治疗方案[8]。根据Bruunstrom的分期论治原则,针灸疗法可以相对应地采取分期取穴及分期针刺。中风后偏瘫在中医认为属于“痿证”的范畴,“治痿独取阳明”长期以来一直是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指导思想,因此在针刺时常选用手阳明经及足阳明经的穴位。然而,有研究表明对于偏瘫患者若未分阶段一直针刺阳明经的穴位,可能导致亢进肌群痉挛的加重,应结合Brunnstrom的偏瘫分期评价患者所处的恢复阶段,再选择适当经络的穴位行相应的针刺手法。对于下肢偏瘫患者,在痉挛期和恢复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足阳明经穴位,防止下肢伸肌痉挛加重[9]。分期针刺及分期选穴结合了Brunnstrom的偏瘫恢复分期,相比于单纯运用传统针刺,能更恰当地针对患者所处不同的恢复阶段予以治疗,帮助患者完成阶段性的功能恢复。研究表明,根据Bruunstrom分期选穴进行针刺有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10,11]。

    3交叉针刺法与PNF的螺旋型、对角线型运动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是一种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以及应用螺旋、对角线型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功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强调螺旋、对角线型运动模式的活动、手法治疗技术以及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12]。PNF技术所提倡的螺旋、对角线型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在针刺方面,结合对螺旋型、对角线型运动模式的理解,可以采取对角线型的交叉针刺方法,如交经巨刺与缪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巨刺、缪刺都属于交叉针刺疗法,强调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在运用交叉针刺方法的同时,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对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时,常于与病变肢体成对角的肢体上寻找适当穴位进行针刺,再配合病变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功能恢复。如脑卒中后左侧上肢出现肩手综合征,在右侧下肢取条口透承山,同时配合左侧上肢的PNF运动,能更好地改善左上肢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无论是交叉针刺还是PNF螺旋、对角线型运动,都是一种对称性的治疗手段,相比常规的针刺疗法,这种对角线型的交叉针刺方法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某一特定肢体的功能。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交叉针刺法的机制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层次,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13]。而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理解,交叉针刺及PNF螺旋、对角线型运动都能利用肌力较强肌肉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对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的兴奋聚集,引起肌力较弱肌肉相应地收缩[14],从而促进患侧肢体肌力及运动的恢复。

篇4

脑卒中引起精神症状的原发疾病主要是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且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史。脑梗塞患者的精神症状主要是痴呆和焦虑抑郁,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为神经衰弱和焦虑抑郁。

1康复与治疗

1.1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言语和吞咽的作用:康复训练可通过相关区域的神经元网络重塑和功能的重建, 也包括认知功能的重建与代偿、新的神经元环路的重建以及损伤后神经递质活性的重塑、远离损伤部位功能抑制的释放和正常皮质代谢减退的恢复。随着影像学技术及电镜技术的发展, 以及言语康复新仪器和技术的合理开发使用,康复过程中神经元、突触及神经递质的数量、结构、种类等如何发生改变将被逐步揭示, 对言语功能康复的脑机制在神经再生及神经元网络重塑和功能重建方面也将更进一层。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是由于脑损伤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使咀嚼、吞咽肌的肌力下降, 吞咽过程的力量、灵活性、协调性和流利性下降所引起。有专家对正常吞咽活动时fMRI 上激活脑区相关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在正常吞咽活动中, 中枢神经系统fMRI 上激活部位按相关性依次为: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叶、带状前回。也有报道其他脑区激活现象, 但各研究结果之间缺乏一致性。这也和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不同部位的缺血性损伤之后这一临实相符合。有专家对比观察刺激下颌舌骨、足底和食道相应皮质代表区用X 线断层扫描和肌动电流描记器检测病变侧和对侧相应皮质的激活程度, 结果显示, 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功能障碍与食道相应皮质代表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1.2临床治疗:神经内科患者一旦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在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减少功能残疾发生的同时针对不同精神症状,选用奋乃静、奥氮平、氟西汀、帕罗西汀、氟哌噻吨、文拉法辛、唑吡坦、丙米嗪及苯二氮卓类等抗精神病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在药物疗效差或不显著时联合应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精神支持、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治疗,其中精神支持和改善认知疗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经过对症治疗后,全部患者在出院时精神障碍症状均消失或好转。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沟通,采用认知心理技术,分析心理依存基础,找出认知偏差,进行认知矫正[3]。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伴随症状,矫正错误的认知行为,例举疾病康复的例子,增强患者信心。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说明病人特别需要家庭的支持,不要施加压力,多予心理支持及鼓励,促使病人配合治疗及护理,协助其完成治疗计划。

2.2 用药护理 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大多数还应用抗精神药物。护士在给药时一定要做到:①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正确执行医嘱。②严格掌握药物作用、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和性低血压等副作用。③给药时护士要做到给药入口,并检查患者是否吞下,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治疗。

2.3 精神症状的护理 精神障碍的患者一般情感反应较强烈,易走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往往从情感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心理免受挫伤,严禁对患者冷漠、讥笑、打击和藐视。随时了解患者的情感反应,及时进行激励和疏导。①躁狂兴奋的患者要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千万不要激惹病人。最好放在单人间,避免受外界刺激及影响其他病人。对这类病人最重要的是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先兆表现以便及时处理。同时注意安全问题,防止患者有登高追逐等危险行为。②对有自杀倾向者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和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早期征兆。谨慎安排居住环境,避免其单独活动,重点巡视监护,防止意外的发生。③痴呆患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言语表达障碍,思维迟钝,且有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生活上的护理。注意营养平衡,而且要做好安全护理,防止患者自伤和伤人。护士态度要和蔼、耐心细致,努力消除孤独感,使其心情愉快。④对神经衰弱及焦虑抑郁患者,最主要是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多谈心,争取患者的信任。与患者交流疾病的性质,消除其心理负担。理解和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努力让患者认识到精神障碍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会随着疾病的康复而消失。

2.4 生活护理 改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培养患者日常生活规律及主动性,减少不良刺激,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做好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需求,加强安全护理及皮肤护理。合理安排饮食,食物要富有营养,同时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根据病人病情、知识层次、喜好,组织多形式娱乐活动[5]。通过参与活动,以充实生活内容,增加生活乐趣,分散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

2.5 功能锻炼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瘫痪,应反复向病人、家属解释功能锻炼的意义,早期进行肢体语言功能锻炼[5]。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康复训炼,促进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避免继发性损伤。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治疗,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精神社会心理因素是脑卒中合并精神障碍,尤其是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1]。脑卒中发生后,由于生活质量下降、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角色的改变、疾病本身的痛苦,以及外界交流的减少,易使患者产生各种精神症状,如抑郁等。对疾病的治疗、康复失去信心,有些甚至出现心理抵触,不能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给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脑卒中后并发精神症状,早期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增强患者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功能障碍肢体,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辉,李玲,唐荣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2;17(12):924~925

[2]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36

[3]王藕儿.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4):667~668

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康复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提高使疾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需要康复的对象日渐增多[1]。康复患者在患有躯体功能障碍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躯体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往往会加重病情[2]。因此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帮助患者克服挫折感、增加治疗信心来消除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将心理护理在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环境安排

患者由正常的社会角色突然变成患者,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比如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担心疾病影响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担心给家庭造成经济、精力上的负担,以及医院的陌生环境都会引起恐惧、焦虑的心理。护士可以将性格开朗的与消极抑郁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康复迅速的与病情反复的患者安排在一起,以方便交流,让患者迅速了解疾病的预后,激发患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取得良好的康复疗效。

2心理护理的方法

2.1倾听 护士是心理护理先导者,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可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倾听不仅是听懂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从而真正理解、体会患者的真实感受。患者感受到关注和尊重,便于形成的良好护患关系。

2.2擅用非语言行为 语言信息对人产生的影响仅占7%,非语言行为对人产生的影响占93%[3]。非言语行为包括:面目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沟通距离、触摸、语调表情。在沟通时可以适当地给予患者鼓励性的回应,比如点头、目光注视、微笑。在语言、态度和行为方面让患者感受到支持和鼓励。恰当的非语言信息,患者因护士的理解而有共鸣和欣慰,有利于交谈顺利进行、也利于护患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如目光患者可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接收的程度。微笑能让人感到抚慰,但若患者正伤心时,微笑则另人反感。当患者紧张时可以把手给患者握,触摸可以让患者感受情感支持与关注。

2.3善于交谈 交谈是临床护士收集资料、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式。

2.3.1充分准备 交谈前确定初步的问题,选择适当时间、地点,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了解患者的基本背景资料,有助于护士控制交谈过程,抓住主要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交谈效率。

2.3.2提问方式 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常用"什么、怎么、如何、为什么"等方式发问,这样引导式发问有利于患者充分发挥,让患者就有关问题、思想给予更详细的说明。如想核实或澄清患者的反应,宜采用封闭式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把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2.4恰当反应 在临床调查中有80%左右的患者都关注护士的态度和反应[4]。常用的技巧有:复述、澄清、沉默、共情。复述患者所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鼓励和引导其表达想法和感受。当患者勾起伤心事时,如能保持一段沉默,患者会感到护士能体会其心情,鼓励患者宣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的痛苦体验。了解患者的痛苦,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

2.5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护士要向患者家属详尽地介绍病情、治疗及预后情况,消除因对疾病无知带来的心理压力,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家庭成员的关爱是患者康复的巨大心理动力,让家属了解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并尽力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让患者感到温暖,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3体会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创造环境、倾听、擅用非言语信息等方法提高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鼓励患者,使他们能正确面对各种躯体功能障碍,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成效,最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重返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

[2]刘润兵,杜美芳,张翠兰,等.浅析心理护理重要性和方法[J].中外医疗,2009,(30):135.

[3]贾玉秀.非语言沟通在多元文化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44-45

篇6

 

关键词:  康复医学 教学

1 强化学生的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2 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

大学教师应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康复医学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广及疾病范围广,还有许多涉及物理及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老师要讲清楚、学生要学明白都比较困难。我们把辩证法应用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辩证的思考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 归纳与比较 将归纳和比较用于教学和学习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条理化和清晰化,从而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理疗的内容是以电、光、声、磁、水、蜡等物理因子为单位分别介绍各种理疗技术的,即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蜡疗法等。如果我们逐一罗列每种物理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作用,势必教学效果会很差。在讲授的过程中,教材是以物理因子为单位介绍的,在学完相关的疗法后可以横向比较和归纳。例如,具有温热作用的疗法有红外线疗法、石蜡疗法、高频电疗法,而红外线热作用的特点是辐射热,高频电的特点是内生热,石蜡疗法的特点是传导热。又如,具有消炎作用的疗法有很多,用于急性炎症的有超短波疗法和紫外线疗法,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的有微波疗法,而紫外线疗法与超短波疗法比更适用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在讲解过程中运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可使学生记忆清晰、深刻。

2.2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的,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思考和处理问题。理疗中,剂量的确定非常重要,过大会造成组织损伤,过小则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具体病症的治疗中,必须动态的观察病情及病性的变化。例如,大剂量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用于外科感染,小剂量可促进上皮及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因此一提到感染,学生立刻想到用大剂量紫外线,殊不知感染控制后必须调整为小剂量,否则会造成创面新生组织的损伤。又如,脑卒中偏瘫肢体在迟缓期以肌张力低为特点,此时治疗应尽力提高肌张力预防因此造成的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肌张力逐渐升高发展为痉挛,此时的重点则应调整为抑制和减轻痉挛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治疗方法不是和病症一一对应的,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切忌死记硬背,墨守成规。

3 重视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

康复医学内容多而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理论知识要讲授,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不是把所有的内容、杂乱无章的术语毫无分别,毫无重点的全部灌给学生,而忽略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特点,即特殊性。我们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使他们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如在骨伤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时多引用一些肌肉骨骼伤病的实例,多介绍骨科伤病的康复方法,这样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篇7

【关键词】肿瘤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2

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为人类致死疾病的第一或第二位病因,但随着肿瘤学的进展及新技术的应用已使肿瘤病人中的三分之一有根治的希望。[1]

但癌症患者仍不能摆脱因死亡的威胁而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所以护士应充分了解肿瘤病人的心理状态,不仅帮助病人完成治疗,而且从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安慰、支持、鼓励,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现对肿瘤病人的心理过程及护理对策作以分析与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肿瘤病人102例;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25-79岁,平均(54.3±3.5)岁;食管癌4例,乳腺癌22例,肺癌40例,大肠癌14例,胃癌9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3例,肾癌4例,其他肿瘤4例。文化程度:小学11例,初中42例,高中及中专30例,大专以上21例。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量表(SCL―90)”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由病人本人填写,确保其准确性。

2 结果

病人心理状态见表1

3 讨论

癌症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可因个体差异而表现的千差万别,但基本可归因于人之本能的危惧死亡。消极的心理反应不一定完全是负性作用,如果反应适度,希望延长生命的愿望强烈,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反而对其身心状态有利。多数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反应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

否认-怀疑期当被告知患了癌症,患者可发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惊恐、心慌、眩晕、昏厥甚至出现木僵状态。短时间后由于恐惧心理,企图用否认的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从心理、情感上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面对任何人,主要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反应。

疑惑期一旦病人证实了癌症的诊断,则会想自己所患癌症是属于早期还是晚期,是否扩散转移等。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诸如手术治疗能否彻底,化疗、放疗效果如何,自己能否承受得了,这一切治疗所带来的痛苦等,随之思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评议自己的人生价值,心理失去平衡,表现出强烈的悲痛、愤怒、怨恨,感到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与自己无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在身心倍受煎熬中病人自控能力下降,把不平和愤怒的情绪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发泄,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削弱病人战胜疾病的意志,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抉择期病人接受、了解、认识疾病之后,可能有两种心理倾向;一是不再怨天尤人、情绪低落、消沉、孤独绝望、沉默寡言,而是顺从配合治疗,希望能够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对亲人、医护人员产生心理依赖,希望有人常陪在身边。二是能够面对疾病,面对自己,希望通过治疗,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想了解自己的病情,愿意配合治疗。

4 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4.1 确定诊断阶段

不要随意向患者透露可能是肿瘤的言辞。如果已确切诊断,应先与家属说明情况,共同商讨向患者告知的时间与方式。隐瞒病情不值得提倡,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真实病情而又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会产生受骗的感觉,引发愤怒、恐惧、委屈等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反应甚至会出现意外。但告知的方式应注意,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争得家属的同意向患者讲清病情,向患者讲解治愈的希望,帮助患者及早摆脱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无论病情早晚,都应将争取最好疗效的希望给予患者。

4.2 治疗阶段

由于肿瘤治疗手段很多,向患者讲解治疗计划应同时给予患者治愈的希望,无论是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还是其他治疗方法,都应将治疗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解决方法讲清楚,使患者及家属有思想准备。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患者会表现急躁,缺乏信心,护士应及时给予情感方面的支持,如:请接受同样治疗方案的患者谈治疗过程中的感受,鼓励他坚持治疗,讲解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编写有关治疗知识的宣教材料发给患者,对于某些根治性手术可能造成身体部分缺失,机体正常功能改变等,应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和个人的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3 康复阶段

康复阶段的患者大部分在家中度过,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不但护理住院患者,还应关心在家庭、社会范围内的患者[3]。主要护理措施有做好出院指导,使患者离开医院后能按照治疗计划、康复计划进行。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向家属宣传家庭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知识。护士应与患者保持联系,及时询问患者康复阶段的情况,增加患者安全感与康复的信心。

5 护理对策

5.1 关怀照顾正确引导[4]

在疾病初期,病人因精神上没有足够的准备,内心失去安全感。应在评估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将病情告诉患者和家属,注意语言技巧,用诚恳、热情的态度与病人交谈,与病人建立互信关系,使病人有心理缓冲的机会,以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心理刺激。指导家属、亲朋调整心态,怎样面对病人、怎样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怎样与病人及主管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和想法,让病人把深层次的思想倾诉出来。对不愿意交流的病人,从语言、行为特点发现病人的心理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施护。用同情心对待病人,关怀和照顾,疏导和排解病人的恐惧不安心理,正确引导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5.2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疏导心理

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病人改变思维方式和内容,发现更适应的方式和内容,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向病人做好疾病知识宣传,讲明疾病的发展规律、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一些肿瘤可以达到治愈的可能。让治疗效果好的病友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态度要和蔼,对病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和语言持理解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同情、鼓励和安慰,使病人感觉到温暖,稳定情绪,达到心理平衡,使其能够冷静、理智的对待疾病,将消极、愤怒心理升华为积极的心理,消除防范意识。

5.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使病人心理获得安全感,与病人交谈用热诚、乐观、自信的情绪,耐心细致、轻柔敏捷的动作感染病人。多陪伴病人,为病人提供有积极影响、充满希望的信息,例如;你今天气色非常好或这个治疗方案对你很有效等。这样能使病人树立自信共同参与制定生存计划,以坦然的心态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护理在肿瘤病人治疗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心理因素所发挥的积极影响,是其他医学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5]。良好的心理情绪,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正常功能,增强应激能力,提高和平衡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疾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汤钊.现代肿瘤学[M].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45.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202-207.

[3]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同感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398.

[4]王菊吾,严林娟,钱君,等护士对病人实施关怀照顾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61―563.

[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篇8

关键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面向各级、各类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等基本工作。

2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山东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仍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多是考虑到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水平以及节约教学成本。该模式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标准不规范、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3]。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本研究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彻底改变理实教学内容二元割裂的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分解成若干单元或模块,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3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理实教师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应坚持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积极开展说课、讲课、技能比赛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康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理论学习;(3)推行理实教师搭配的主副带形式,实行不同教学课题理实教师主副带轮换制,做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4)有计划地培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使其通过技能鉴定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5)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弥补师资的不足;(6)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教学资源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有与专业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学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遵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实用性。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标准,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应用性。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合理性。坚持“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比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3.5教学实践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各教学区域互不影响;(2)具有完整的康复实训中心及配套设备,如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实训室、物理因子实训室、中国传统康复实训室等;(3)具有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实物展台、模型、挂图等。3.6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内容,满足全真或高仿真职业素质训导、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要求,是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7考核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评价主要方法如下:(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3)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4)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等。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注重在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技能实习实训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能,在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核心课程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筛选、分解、归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课题或项目内容,建立校内外康复专业实训基地,以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2.1校内教学实践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启发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4.2.2校外生产实践积极推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4],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选择一些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签订长期的工学交替合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力求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工学交替可分两阶段进行:(1)在大部分专业课程完成后,把学生分配到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师带徒”的方式[5],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大量康复治疗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后续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分配到实习医院进行综合课题实践,达到顶岗实习要求,并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整个学习过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4+1”教学模式。

4.3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授课[6],统一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实现双元育人、交互授课、岗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典型病例作为实训总课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子课题合理融入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顶岗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优秀带教教师的综合实训课题培训,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毕业前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和功能障碍特点,明确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后由学校和相关医院专家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以此作为考核学生能否顶岗的主要依据。学生根据质量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个人质量分析总结报告,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学校应委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跟踪指导,直至完全具备从事顶岗工作的能力,确保学生顺利从事岗位工作。

篇9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 常规内科护理 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

在实际的生活中,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是目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最主要的难题,一旦研究成功则对于人们的身体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脑梗死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刺激环境变化,其他不良因素等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不利于后面的治疗和干预,因此必须及时地进行干预护理。而该文采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2种方式的对比实践,逐步理解其中的护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某些差异。

1 护理方式

1.1 情志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情志护理,情志护理符合中医内经中所提出的思想,逐步根据现有的喜则气散和怒则气上等原则,针对原有的脑梗死疾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亲切和蔼的态度,这样可以逐步揭开患者的心结,树立起其面对疾病的信心,缓解心中的不良心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提高积极面对生活的热情,这样可以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其了解并所获取的专业性的护理知识。

1.2 饮食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其中脂肪的摄入量以及做好蛋白质纤维的饮食管理,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营养均衡效果,提高对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使得原有的疾病能够尽快痊愈,能够减少由于饮食问题所造成病情恶化的概率。不仅如此,对于护理工作来说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饮食需求来对其进行调整和管理,这样可以加强其足够的功效,充分体现设计因素,做到最好的饮食管控结果。

1.3 运动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运动护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与实际的患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其四肢血液的循环,为恢复四肢的功能和患者的行走活动奠定基础。在进行护理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将患者的锻炼事项进行调整,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其锻炼强度,逐步地帮助恢复患者的基础性的身体功能。

1.4 起居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逐步地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得到平衡,保证身体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强患者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患者的自身恢复效果。而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中医的辨证治疗能够保证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逐步了解患者的身体内部的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提高其护理效果。

2 护理方式相关讨论

在中医学的治疗管理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脑梗死疾病进行有机分类,一般来说,其应该是属于中风类疾病。在实际的治疗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每一个阶段进行有机划分。一旦患者体内的阴阳产生失调就会产生一定的真气脱散情况,四肢也会出现麻木瘫软的症状。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产生是医学治疗与护理上的一大重要难题,也是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全面性的要点因素,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与配合性,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机体免疫力,制定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实践能力,以此来对护理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将不同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机的开展。

3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3.1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医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自身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培养和岗前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不足,未能照顾到患者的病情需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部分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基本的岗前实习培训,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不足,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容易脾气暴躁,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水平较低,基本的工作职业道德缺乏,容易与患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不仅如此,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还容易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患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平静和修复,这会严重影响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造成整体的护理效果低下。

(2)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以及相应的证书。并且在实践中有专业的老前辈进行基本的授课,保证自己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及时在工作中获取患者的信任,也能加深与患者之间的默契,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患者大部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都没有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充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时候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护理技术掌握不扎实,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这样会严重影响实际的工作形象和医院的声誉。

3.2 脑梗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都会惧怕治疗所带来的疼痛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很难在患者具有抵触情绪下进行开展。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患者的家属容易把患者现阶段情况恶化产生的结果的责任推卸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因此,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够给予护理工作人员信任,进一步推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治疗时,很多家属都不理解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的具体内容,往往把很多责任都推卸到护理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理解,偏向于自己的家人。

3.3 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环境原因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医院的周边环境也会对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产生一定的问题干扰。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总是要寻找护理技能较好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就我国现阶段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来看,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技术熟练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不算太多。因此,工作人员的有限性,也使得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要等待过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医院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陪护工作,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体系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出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的隐患,首先要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护理工作知识或者丰富的护理经验。这样可以在实际护理中能够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成具体护理工作不会出现差错。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加快工作人员的思想变革和加深知识的巩固理解,考核合格后需要进行1~3个月的岗前培训,加强新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科室的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相关的讲堂知识培训,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培养重要的人才。不仅如此,针对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必须及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现阶段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部分隐患的产生。

4.2 优化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及时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医院也要定期的优化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为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提供一个有效干净的场所。不仅如此,对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才也要及时进行招聘、培养和挖掘,进一步提高整个医院的人才资源队伍质量。在进行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及时教导相关人员学习新进的知识、掌握进鲜的技能以及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及时了解患者新阶段的病情,并且针对现有的病情及时查找相关的资料文件,对某些症状进行特定性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进行护理时,了解患者病情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医生相互讨论,为患者的有效治愈增加助力。

4.3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工作人员与脑梗死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有效性不足,并且时常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务工作态度,及时对每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让患者和家属都认识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的价值与作用,并且能够让他们认可这种工作的实际效用。不仅如此,在后续的护理中也要加强与脑梗死患者家属之间的联系,及时反馈一些患者在医院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情绪波动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及时地从根源上排除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为患者能够有效治愈奠定基础。

4.4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积极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学习医院的护理工作条例,加强护理工作病历的书写规范。从具体情况出发,理论上降低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不仅如此,还可以与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定期组织相应的专家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专人代教的方法,保证每个护理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护理工作人员加深自身的思想学习觉悟,主动学习和深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考察,明确基本的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的威胁,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逐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促进该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瑾.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15-116.

[2]毕茹,李娜.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名医,2019(8):202.

[3]李成香.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18-219.

[4]王萍,汪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比较[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1):1723-1724.

[5]张娜.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314-315.

[6]吴春妍,谭玲,赖春燕.时间康复护理方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585-1586.

[7]康志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OL].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4):162-163

[8]刘连红.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3):105-106.

[9]邱伟红.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3-5274.

[10]刘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对比[J].中医药导报, 2014(11):104-106.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新模式。 方法 通过分析康复科患者疾病特点,治疗要求,心理特点,康复科护理现状,结合康复护理工作专科发展的需求,审视我科以往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结果 制订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使护理工作更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有利于康复科护理向专科发展,更适合康复患者。 结论 在实行新的护理模式后,患者康复理念改变,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康复护理技术使用能力提高,患者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减少,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 康复科护理,护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的护理工作模式雷同与其他科室,沿用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没有向康复专科护理发展,科室护理人员的康复专科知识薄弱,已经不适应康复科的专科发展,满足不了患者康复的需求。现在康复医疗正在积极的专业化,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康复专科的发展。我院成立康复科已经三十多年,以前科室护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前几年实施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调整护理模式,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工作,虽然护理质量提高了,但发现我科医疗与护理上出现断裂面,特别在我科扩建后,随着康复医疗走向专业化,医护之间的断裂面增大。针对这种状况我科制定了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选择2012年4-6月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复科病人1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平均(59.64±9.75)。选择2012年9-11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复科病人15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龄28-84岁,平均(60.26±9.20)。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护理工作模式

2.1 配合科内开展的团队工作方式,护士积极转变临床护理观念,参与康复工作团队中,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实行康复护理:评定病人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护理诊断,设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前“替病人做,帮病人做”为主的护理方式,实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帮助病人制定决策、控制其的行为、使病人获得康复知识和技术。同时及时协调病人、医师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治疗方案在病房的实施,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2 使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针对患者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护理。

2.3 工作制度的弹性变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疗区进行康复训练,白班病房几乎是空的,针对这情况,我科1)调整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时间做好护理工作。2)白班分派护士到治疗区协助治疗工作,加强安全防护和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增强与治疗师的互动。

2.4 把康复护理技术固定到护理工作流程中。培养护士使用康复护理技术的工作习惯,确保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评定,心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使用并教学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吞咽功能的训练,有大小便护理问题的使用并教学二便护理技术等。床位责任护士跟踪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的实施和学习训练,做到患者入院时有评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住院中有持续的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实施情况有动态的反馈,出院时有护理评估和结果记录,出院后电话访问一到两次。

2.5 加强科内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每周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查房一次,并要求护士参加科室医生和治疗师的学习;康复技术由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师带教,要求人人过关;主管护师参与病历讨论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护理计划。床位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的反馈。

2.6 增加质量控制护士的人数,配合护士长监控科室的护理质量。我科有床位62张,设立两位质量控制组长负责科室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监控的持续性。

3 评价指标

3.1 住院患者护理服

务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入出医院的接待,护士服务态度,护士的专业知识,护士的仪表,护士的专业技术,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护士等。

3.2 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知识,康复自我护理知识,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饮食知识四项,每项包含四至六题问题,每项中的问题答对50%以上者为知晓。

4 数据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进行两组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比较,见附表2

组别 例数 康复治疗知识知晓率 康复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知晓率 饮食知识知晓率

讨论

1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护理工作模式是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量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本与院、本地区符合国情的护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护理模式,合理、适当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护理模式,反之则会阻碍它的完成[2]。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不同的护理模式,决定了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迅速的发展,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陆续建立或扩展,康复科的护理工作也必然在发展,如何使护理工作适合康复专科的开展,并能促进康复专业的发展,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必要和必然。

2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可加强工作团队关系,保证患者、医师、治疗师以及护士间有效地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积极促使患者主动“动起来”,保证康复训练在病房中的持续性,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替代护理”模式,帮助患者,完成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动接受各种护理及康复治疗措施,不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中,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护理组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护理组的主动作用,掌控着患者的一切情况,能及时反馈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协调工作团队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认识到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的、主动训练和坚持使用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融洽了医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升了护理组的素质 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内涵来满足工作的要求,拥有高素质护士的护理组,其的整体素质必然更进一层楼。改革前我科护士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康复护理技术,多是被动执行康复医师的医嘱工作,对治疗师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专科护理满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护理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从而提升服务内涵,患者重视到护理组的作用,治疗团队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科室业务水平提升,专科在有序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增高,康复护理技术被应用、推广,患者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