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新教育中“明师”的基本特征
何为“明师”?它与“名师”有区别吗?
古人云:“明师”者,并非一定有名,有名并非尽是“明师”。修行贵遇“师”。一字之异,则有天壤之别也。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电。为人“明师”匠心,故能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而不误人之子弟,广度有缘也。
笔者认为“明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开放性: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2、开明性:“青出于蓝而胜下蓝”的教学思想,是开叫性教师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超越教师,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3、学习性:教育能否跟上时代,教师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当代教育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也由单一型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向综合性学科拓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育也已悄悄地从美术学科的小圈子走向广阔无垠的多元文化领域。故,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然要求。
4、、灵活性:新课标提出:变“教好教材”为“用活教材”。能否用活教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仟科资源灵活的处理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课,教出有灵气而叉充满朝气的学生。
二、用“明师”理念指导美术创新教育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情感的教育是“明师”必需具备的基本理念。在“明师”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与探究,本人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人人都具有创造意识,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开发与培养。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深感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估量,在不同时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各种程度的激发和培养。
1、八十年代初,在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绘画技能和技巧培养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培养出了许多会画画不会读书的学生。最终,他们因文化科差的原因,考不上中学而与美术绝缘,这是失败的美术教育。
2、八十年代中期,我调整教学思路,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人手,先后尝试“配乐教学法”,教学和作业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美乐中学习,在美乐中培养创新意识。并将音乐歌词、体育活动、课文内容、故事、童话,科幻等课外内容引入课堂,进行想象力的开发与创作能力的训练。结果画得好、想象力强的孩予,文化科成绩也好,综合素质电较强。
3、近年来随着《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训练。进行许多的教学尝试。
4、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圆。我发起一场“比、学、赳、帮、超”的美术马拉松大赛,让几位与吴雅琦实力相当的同学在前面轮番领跑,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犬赛,我校已形成一种空前良好的艺术氛围,数百人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大奖。鉴于上述实例,我深深感悟:教师不能只教自己会的,应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飞翔,吸取更多的营养,勇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老师……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不可估量。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开发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开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电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电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张扬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薪思维得到良好的开发。
(三)学生的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得到培养
篇2
【关键词】 自主探究式学习;基本特征;基本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下面是我对探究式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体现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考性为前提,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 即使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来加深理解. 因此,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二是生活性. 探究式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
三是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特征.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是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培养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三是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提倡多样性算法,渗透优化思想. 四是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一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情境插图、语言提示、说明和拓展性问题,这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独立探究,讨论交流.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 独立探究后再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双向、多向交流,产生效应,共同进步.
三是实践应用,注重评价. 探究式学习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的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身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动手做又动口说,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要注重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 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名学生.
3. 遵循原则,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一定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一是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二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尤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感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常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分类、符号化、集合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价变换、统计等思想,解题常用顺推、倒推、枚举、归纳、类比、试探变更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考方法.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趣乐学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万龙.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0(4).
篇3
1.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教学的实际与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实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成绩的提高。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的不断推进,考试的形式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不仅在教材中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考试试题的题型上,也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探究性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高中数学的高考考试中,就更加注重了题型的多种解法,而不是像以往的局限于一种,这就是要求学生有创新性的具体体现。所以,如果积极进行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一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次,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出到社会上能立于不败之地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创新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教育,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1.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让学生了解创新信息
现在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有很多,也就是说,只要能通过该种设备连接网络了解最新的创新方面的信息的,都可以利用。例如在学校,很多都开设有计算机信息科目,计算机教室里的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就是可以让学生了解与创新等有关的信息的设备,那么就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科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前几分钟或者课中、课间,可以让老师统一控制教室里的电脑,然后找一些与创新方面有关的信息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家里或者在假期,学生基本都可以接触得到网络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硬件设备,又或者是高等教育的学生,现在应该每个都有一部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了,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优势条件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促进课外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探究学习必要性
不同于课堂教育,创新教育不应该受到教室的空间与上课的时间的限制,在现有条件下,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类的设备、科学方法等,其本身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探究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有很多,比如机器人组装小竞赛、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课题探究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学校的领导老师要有足够的重视,必须要认识到课外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作用,也许在近期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从长期来说,这种作用是显著的。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这是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整个的探究学习当中,学生应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但是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在探究的课题选定、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实际的探究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此外,要做好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总结工作,可以在探究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上积极交流,以小组派代表的方式在班上发言、总结,教师再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鼓励学生的创新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今后积极进行这样的探究式创新学习。
3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创新探究兴趣
3.1创新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的内涵很多,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因而应用的形式也很多,这就可以帮助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师的视频课,这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只有让多学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上课方式,才会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备诱发创新的因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是现在信息时代下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兴趣。
3.2提高学生创新探究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这就需要重视教学课堂课件的制作,不仅在课件的播放动作等形式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在内容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一定的补充、拓展。此外,现代化的学校一般都具有像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技术化的多功能教室,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室的作用,经常轮换着在其中上课,让学生产生创新探究的兴趣。
3.3联系实际,促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或者学生,尤其是对于创新教育来说,不应该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注重生活中的小事的习惯,再把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在听到校园广播里播放的某个先进人物的创新事迹从而受到启发等。
4结语
篇4
首先要会引导学生。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任务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代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开放性、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会问。教师应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思考,使其产生疑问,使他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并由此产生更新的问题来丰富课堂。
另外,要让学生去分析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他们把现有的和原有的知识与认识进行比较,一定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还可营造竞争氛围来转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增强学生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会问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的训练场是课堂,它需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有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这对教师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组织学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现在不少的教师也重视讨论,不过形式只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专心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讨论不是以一问题引出另一问题,以引起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为目的,而是以取得正确答案为归宿。这种讨论与创新无关。
创新教学中的讨论,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摆正师生关系。只有将师生关系定位于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疑难问题的合作关系,师生间的讨论才能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他们自信心,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对学生约束过多,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如果统一答案,势必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开拓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篇5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曾有明确的说明。他说:“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 正因为思维是语文的本质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把握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智贤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鼓励学生质难问疑
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教师要精心设疑
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巧设疑问,用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步步深入地去进行思考。善于设疑的教师,不但能在有疑处设疑,更应善于在无疑处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去解决疑问。从而大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处可“设疑”。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效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可以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说起,继而引入他的童年生活中那个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不但会讲故事,还有“伟大的神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长妈妈究竟有怎样的“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这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以形象性或直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永远和创造性思维不可分割的联系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1) 扩大生活和知识积累
想象是σ延斜硐蟮闹匦伦楹虾痛丛欤因此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自主创新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鲁迅的《阿长与》,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型学校;学校环境;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58-04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大力提倡和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不断丰富人的个性,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创设一种以有效开展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校组织形式。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新的学校组织形式称为创新型学校。
一、创新型学校的内涵
目前尚未发现有学者对创新型学校的内涵作出界定。本文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型组织的界定的基础上,对创新型学校的内涵进行描述性的阐释。综合借鉴彼得・德鲁克(P.F.Dmcker)、保罗・莱特(P.C.Wright)以及官建成、王军霞等学者的观点,所谓创新型组织,是指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能够源源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并经常生产出创新性产品的组织。相应地,所谓创新型教育组织,就是指经常进行教育创新并经常生产出创新性教育产品的教育组织。这里的“教育产品”,既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改方案的设计等理论性的产品,也包括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法、教育整体改革的实施措施等实践性产品。一切正式的教育组织都能够建设成为创新型的教育组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只是众多创新型教育组织中的一种――创新型学校,而且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
参照上述创新型组织与创新型教育组织的概念,本文尝试给创新型学校下一个描述,性定义。所谓创新型学校,是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创新活动,并经常生产出创新性产品的、有机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创新型学校就是以有效地开展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组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为自身在激烈竞争中谋求不断发展而苦苦思寻,试图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而将创新型组织的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建立创新型学校,可以为学校谋求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创新型学校的特征
创新型学校作为一种创新型组织,应具有创新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同时,学校组织又不同于大多数其他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机构,它还应有一些独有的特征。因此,本文在借鉴创新型组织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创新型学校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是持续创新的系统组织,具有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氛围,这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条件和土壤。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应包括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如校长、教师、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班级气氛等。这些因素要比强调秩序与控制的传统学校环境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学校的管理、教学、学生培养等各方面都充满创新气息,学校成为富有持续创新力的系统组织。简言之,创新型学校具有一个“人人要创新、事事都创新、处处鼓励创新”的学校环境氛围。
(二)具有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能够形成有效的创新团队
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成为创新型组织的重要条件。创新型学校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创新、学习和互动以及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因此,学校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便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研讨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意,还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实践中形成诸多富有创造性和创新力的团队,如创新型年级组、创新型学科组或创新型班集体等。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团队建设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组织创新目标的达成。
(三)校长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人物,是学校组织创新的领导者
从领导学的角度讲,校长既是学校组织结构、政策、策略的设计者,也是学校员工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启发者。一所学校能否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只有在创新型校长的带动下,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组织。可见,创新型校长不能是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而应当是教育创新的先行者与引路人,是学校组织创新的倡导者、拥护者、监督者和领导者。
(四)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具有创新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掌握最新教育理论并能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具有独特见解,能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创新型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此外,还应当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即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智能和创新的个性。
(五)具有创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杠杆。概括地讲,创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实施说服教育与熏陶感染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注重用美好的情感、创新的精神等人格力量以及整个学校浓烈的创新氛围感染熏陶学生;第二,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彻底抛弃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实施富有学生个性特征的创新素质培养计划,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个性特长最佳发展、知识结构“最优化”;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杜绝“教师念笔记、学生抄笔记、课后背笔记”的现象,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在办学方式方面,不仅要注重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办学,并将各种社会力量整合为“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还要注重教育的社会效益。面向社会开放,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三、创建创新型学校的实践策略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都不是教出来
的,但是,拥有创新型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教育教学制度、具有创新观念的学校领导和教职工队伍等,势必会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环境
营造创新型的校园环境可以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物质文化来看,应对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进行改造,使其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从精神文化来看,通过树立创新榜样人物的方式,加强学校成员在思想意识、舆论氛围、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与引领,使他们形成持续创新的意识与行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多数成功的组织都有自己的榜样人物。榜样使组织的基本价值观永存,对内提供了角色榜样,对外代表了组织的形象,并设定了激励组织成员去努力达到的标准。在创新型学校里,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英雄人物,要让这些英雄人物在学校管理、教学和学习领域中发挥榜样作用,为其他人员树立目标,激励其他人产生相似的行为,最终使“创新”在学校中蔚然成风。
(二)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教学制度
1 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绝对的服从与控制,严重地抑制了学校组织的创新力,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全国上下一个样”的奇怪现象。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学校就必须砸掉那些束缚学校创新力的桎梏。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以便于学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形成教师能上能下、领导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在可能的范围内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创新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师劳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劳动。第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有裨益。第四,必须重视开发校外的办学资源。如可以通过聘请顾问等方式,吸引有关专家、学生家长等参与学校的创新工作。他们所拥有的业务专长、前沿信息、社会经验、交往关系,都会为学校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贡献。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支持创新的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维系和支撑。
2 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因此,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第二,改变脱离实际的传统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第三,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第四,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三)培养创新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养创新型教师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学校对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更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创新动机与创新实践。因此,要提升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强化教师个体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积极倡导团队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育是一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事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因此,要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先要使教师个体树立创新意识。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每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质,充分发展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不断强化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意识。其次,学校应积极倡导团队合作的教师文化,每位教师都站在团队的利益和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超越个人的利益局限,以更加长远和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个人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团队思维模式,使教师队伍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持续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2 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素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因此,学校要创设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应该为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通过为教师提供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配备电脑和网络设备等硬件条件、经常组织教师出去培训、聘请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以及在教师中开展教学论坛、研讨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了解更新的科研成果,并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从而为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其次,创新型教师也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会自主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创新型教师不仅要钻研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要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以及相关的训练方法,还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具备获取、加工与提炼新知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创新型教师还必须树立“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观点,把教室和课堂当作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四)培养创新型的学校领导者,引领学校变革
关于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顾明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因此,要创建创新型学校必须培养创新型的校长。
1 要更新校长的陈旧观念,使之具有创新思想
没有创新思想的校长,不可能实施创新教育。有创新思想的校长,要更新传统的观念、行为和方法,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雄心,有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胆识,要正视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威胁,产生忧患和竞争的意识,不怕挫折,善于在工作上超越前人、他人,有所作为。同时,创新型校长还必须树立人本教育观、科学人文教育观、多元人才观等全新的教育观念,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师生进行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要建立创新型校长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28-02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综合考虑国家教育体系、就业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因素,定位应与综合性大学有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应体现“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类型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三大特征。着眼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素养,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为了推动高等专科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办出专科特色,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高[1991]3号),1999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总结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必须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培养的高职人才规格都应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特征。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服务对象全程合作,掌握需求,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自身也可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突出市场导向性,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以过硬的人才质量与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体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增强市场意识,与人才市场保持有机联系,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与调控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以能力为主线高职教育应将一般素质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安排教育过程,恰当选择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所有教育活动都应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目标。
5.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没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培训,以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以产学研结合为根本途径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合作,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按照这样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与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行政规章的形式确认了上述六条基本特征,从而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1.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供需失衡
目前,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而其中高级技工的短缺尤为严重。据统计,在我国7 000多万技术技能劳动者当中,高级以上技工,包括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才280多万,仅占4%,而企业的需求却在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巨大。从当前状况看,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至出现了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中国需要大批现代技工,发展高新技术亟需现代技工。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
据2005年有关部门对2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多,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我国如不抓紧培养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化建设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如从前几年“爆满”、“超大”的财会班,到这两年“渐小”规模组成的财会班,便是社会需求在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晴雨表”;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生物医学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社区管理专业和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
2.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3.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如何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做项目设计等,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另外,在专业设置中,也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更多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课程,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三)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因此,在实施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师观念;转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47-02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创新是民族与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导致学生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缺乏进行创新的意识。有的教师常说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1.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意识。
1.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 中设计了各种实验: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有培养兴趣的选做实验,有家庭小实验,这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1.4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2.3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的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这受主体个性特征的制约。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3.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3.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 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4.通过实验教学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 直观性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03-01
一、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如此丰富,也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到青少年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的主观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欲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上《奇思妙想》这一课时,为了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运用游戏导入,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的局部巨石,给予学生引发性的提问,这是什么?在想象中,它会出现在什么环境下?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各抒己见争先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再给学生们展示完整的作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奇异所带来的思考,从而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作品的奇异表现及想象是多方面的,如可以是有关联的图形组合,无关联的组合,更为自由的组合,变异的组合,深入作者心里的组合等等。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直观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巧用
历史的飞转,21世纪的挑战,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新生事物的不断更新,21世纪的青少年,他们所接受的事物新、奇、多、杂、花,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能够展现,但对于色彩的表现还较浮浅,如在任何绘画作品中都习好鲜艳,明亮的色彩,或遵循于固有色,而我在教W生学梵高的作品《向日葵》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巧妙运用直观教学,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并结合实践,尝试着让他们改变名家作品的色彩,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大自然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又是打破常规的固有色,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使作品得到升华。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能力培养 开放性的教学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60年代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宣言”,主张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办教育之目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也要相应地教给学生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新兴趣。从教学设计的环节,教师就应当把创新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在教师的教案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教学方法
(一)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二)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分量———采用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第四个特征是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
(三)明确认识语文这门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的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同时,也要把学生的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情况,教师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中都要予以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并把创新教育的效果作为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含煤废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