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研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研训计划

篇1

关键词:会计专业 理论课程 综合实训 事务操作 经济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一体、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为一体、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为一体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其重要价值在于对会计人才类型的重建,以及解决专业自身发展的教学弊端。

一、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必要

1.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会计人才类型具备鲜明的“能力本位”与“技术本位”特征。一方面,现代企业较之以往对会计人员“精于计算”的职业定位,更看重其提供企业综合经营信息的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等,要求会计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深入到宏观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纸上谈兵总觉浅”,经济管理学科的魅力在于“实际”、“实用”、“实效”的实践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力资本折旧,经济运行过程愈加依赖专业技术应用,伴随着会计服务领域的拓展,业务流、资金流、物质流的融合加快,需要会计人员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因此,当今会计专业教学在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操作学习系统,即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学员理论向实践的迁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需求。

2.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自身发展存在着诸多现实障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但中等专业学校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在增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高,失业率也高的“双高”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脱节,学员无法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首先,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理论知识的课时数比重大于实践课时安排,违背了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从事会计实务的操作性人才的宗旨。其次,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设置在学期结束后的集中实习,造成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同步性不佳,且学生在学期末急于找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很难认真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宝贵的实训机会流于形式化。再次,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同时精通理论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教资能力与设备设施的落后进一步拉开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距离。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保障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一方面需进行统一的课程重构,力求课程设计适应社会会计人才需求类型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加大“基础演示课”与“现代技术基础课”的比重,夯实学生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则应突出“专业实践课”的地位,并辅助增加会计法规制度课程,保障学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需要改变学期末的集中实习传统,构建课程会计实训、学期会计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分层实训体系。比如课程会计实训,主要针对基础课理论环节,对应基础业务的实践训练;学期专项会计实训,主要针对专业课理论环节,对应会计岗位的实务处理能力训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主要针对阶段性的教学总结,立足于会计业务处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在岗位业务技能的训练上,关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同合作。

2.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促使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即为学员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首先是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建设,比如点钞室、电算化实训室、模拟银行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等,完成相关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具的配置。其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比如以企业为依托,建立集教学与生产,职业培训与社会实践服务功能为一身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常驻办公点,组织学员定期的顶岗操作,并从合作企业处获取加密的经济业务附件,组织一整套基于原始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的实践操作素材,促使学生接触会计真实工作中的经办方式与程序。

3.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构建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过程,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聆听关系,还是技能的指导与操作关系,两者共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教学整体,因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培育自身“教师+技师”型的师资力量,促使教师不仅具备会计知识资本,还拥有会计职业的经验储备与技能资格。对此,学校方面可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核,设置专项经费重点培养骨干教师;让理论课程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学习,组织开展“讲、演、练”为一体的课题研究,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还应在教师队伍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学,定期组织会议交流,有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参考文献:

篇2

一、存在问题

1、个别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急救援意识。个别领导的危机意识不强,未能严格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地方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有的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也比较分散,存在多头指挥、功能单一、缺乏统筹的弊端,应对重、特大事故能力差。

2、预案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单位或部门在应急救援问题上草率应付,责任心不强,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不规范、不完整或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虽然也制定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但只是挂在墙上或紧锁柜中,除了制定人知道内容之外,再也无人问津,更没有组织学习,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实际作用。

3、人员配备差,安全投入不足。有的虽然已经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但尚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虽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但应急救援人员素质低,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或救援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个体防护不足,难以适应应急救援特别是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4、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应急能力差。比较普遍的状况就是许多单位的从业人员应急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没有很好的对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宣传、教育和演练,其识灾、防灾和自救能力较差,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连自救能力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要配合专业救援人员共同抗灾。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8月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4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种问题,必须综合治理、辩证施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普及事故灾难预防救助知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编制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尤其是位于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群,要让他们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重庆开县2003年“12・23”井喷事故,由于没有事故预案,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同地方政府衔接,老百姓又不了解事故的危害性,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6年3月25日,井喷事故发生在同一地点、两口事故井相距不到10米、时间仅隔了两年多。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故,有了第一次教训,企业已制定并完善了井喷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安监总局和重庆市主要领导、中石油主要领导亲临指导,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7天的反复抢险施工,中石油“3・25”天然气井漏事故终于“堵漏压井”成功。4月1日,1万多名疏散的群众开始陆续回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对预案的宣传非常重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预案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搞,还要搞好对外宣传,应该让周边群众知道的一定要公开。

2、强化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应急救援能力。首先要重视对应急管理人员尤其是救援指挥人员的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根据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确定最佳的应急策略,慎密周全,翔实具体,将可预见的危险和漏洞都解决和处理好,使预案更加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这要求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预案编制者不仅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而且掌握预案的制定方法;让救援指挥人员对预案的掌握理解、现场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将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使其切实掌握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其次要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训练。应急管理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救援队伍训练,保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体能、战斗意志和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熟悉潜在危险的性质、救援的基本程序和要领,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通讯装备的使用,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提高现场救援应变能力和救援水平。再次要分级分类开展应急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与本单位相关的应急知识融入新员工的“三级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中,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知道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急人员能马上到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要强化对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让企业员工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学会自救和互救。

3、应急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各级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完善各专业性、地方性和区域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在规定范围内予以实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救援器械装备的配备,搞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加强日常隐患排查和事故预防,事故灾难发生时,依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里组织开展有效救援。生产经营单位也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同时,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救援建设,它也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关部门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人员统计表明,95%以上幸免于难的人不是靠专业队伍救援出来的,而是靠邻居施救或自救逃生的,由此看出,出现突发事故的第一时间,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社区居民。

4、建立完善预案演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预案制定的是否可行要靠实践去检验,而实践最好的方法是预案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预案演练可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检验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所以,演练一定要着眼于实战,符合实际,演练一次发现一次,经过演练评估,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预案。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装置、人员、生产条件等也是如此,随着它们的变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随时重新修订,有的企业经常忽视这一点,制定一次预案便一劳永逸,再也不完善不补充,发现的问题也不修改,久而久之应急预案便成了一堆废纸。许多事故教训也表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落实的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反之就将受到它的惩罚。

篇3

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是电气专业(含交大班、电力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单片机技术》《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后续课程学习的质量。目前在电气专业该课程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统一管理、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的教学模式,这对智能倾向、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等个体差异都较大的学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为此,本文就该课程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措施与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C语言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级教学意义

1.1 学生个体差异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发展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入学时学生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编程认知等差别较大,再加上C语言编程知识的本身要求较高,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该课程并不容易,部分学生对课程表现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等畏惧心理,更有甚者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使学生陷入困境。

1.2 教学模式问题

目前在进行《C语言实训》课程授课的时候,采用的是传统的“统一管理、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的高低,一视同仁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思维能力好、接受能力强的优等生感觉吃不饱,而学生兴趣不浓、认识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随着课程的深入进行,教师教学开展愈加困难,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效果不佳等局面。

1.3 教材问题

C语言学习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都是按照知识点的衔接关系进行编排,没有体现出分级的概念,对个体差异较大、认知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1.4 考核评价体系问题

当前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一样的考题、一样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过于片面,过多的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运用,忽视了分析、综合与评价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考核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时而导致低分高能、高分低能的情况存在,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

针对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授课时采用分级教学实施,即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等,来构建教学情景和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尽其能、各有所获,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从而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有所长。

2 C语言实训分级教学实践与探索

为了使学生对C语言知识有更好的学习、编程能力有更好的提高,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进,任课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级与实施。

2.1 学生分级

任课教师接到课程任务后,首先对学生个人意愿进行了解,分纳归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人特长,然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评测,通过个人意愿和测试成绩相结合,依据正态分布的规律,把学生分成提高级、基础级和认知级三层。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积极性,学生分级要实行“半期动态分级制”,即在学习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分级,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学生分级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分到认知级的学生有没有自卑心理、自暴自弃,分到提高级的学生有没有骄傲自大、不思进取,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沟通,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主动和谐的发展。

2.2 教学目标分级

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的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级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各个级别学生要求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提高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放在C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C语言中的指针、链表、常见算法等也要能够较好的应用,可以设计出简单的项目系统;基础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放在C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对C语言基本编程方法有较好的掌握,能够解决教材上的习题和实训指导书上的项目任务等;而认知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主要侧重编程基本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2.3 实训项目内容与方法分级

《C语言实训》教学时,提高级学生的实训项目内容应侧重算法设计、编程思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培养学生较好的编程能力与编程素养。基础级学生侧重于对C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技巧的掌握。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验证法为主开展教学,而教学内容要作适当取舍,侧重与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程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素养,达到后续课程对C语言知识的基本要求即可。认知级学生侧重对C语言基本知识的了解和C语言基本编程的体验,主要以对项目的验证为主进行开展教学。

2.4 评价考核方式分级

《C语言实训》课程难度较大,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该课程并不容易,为了与分级教学相适应,还要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不同和评价方法不同。提高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答辩、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基础级学生以项目完成情况、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而认知级学生则以作业评分法、平时考核、笔纸测验法进行。做到分级教学主张的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原则。

篇4

关键词 高职 体育专业 实训基地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特征

1.1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具有“产学”结合的特征

高职体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为目的,从“怎么教,教什么”的文化价值方面来看它具有了教学特征;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校内实训以能力培养为主旨,通过体育技能学习训练来锻炼职业能力的。因而,实训实践教学是以服务生产(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所以说,实训基地文化是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1.2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具有继承与创新的特征

校内实训是通过大量的体育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既要不断总结经验又要有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体育特征的综合应用型体育人才。在拥有场馆、设备等资源优势的同时,开展应用研究、教学研究,通过自主创新,不断进步。并根据市场导向,做到校内实训基地跟踪岗位需要,来制定新计划、增设新课程,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所以说,继承和创新是实训基地文化发展的源泉。

2 高职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的内涵

2.1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体现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体育实训基地的功能建制,体现“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格局,融入体育行业的特色。例如,我院综合训练实训基地一侧的文化墙标语“厚德、强能、尚勇、创新”,以及体现体育行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文明训练、充实自我、服务社会”。

2.2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指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是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构成了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习惯、规则。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制度,如学生实训(实验)规范、实训(实验)室管理规定等。二是具体的制度,如运动解剖实训室制度及操作规范、健美实训室制度及操作规范等。

2.3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是指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我院努力将实训基地按照“环境真实化,功能社会化,人员职业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训环境,在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照行业企业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求。

3 对我院体育专业实训基地专业文化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专业文化环境建设服务基础、理念文化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优先规划、整体设计,具备多功能并存。实训设备贴近生产(岗位)实际,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仿真性和超前性。目前,我院建立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育康复实验室、力量诊断与恢复实验室等。有健美操馆、武术馆、跆拳道馆、网球馆、篮球馆、排球馆、力量训练房等,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但专业文化建设在体现课程文化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实训室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岗位)标准与要求,文化氛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全方面发展多种功能实训基地,使其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生产实习、服务社会等有效实施平台,并能够产生良好的效能、效益。这样的建设理念或者思路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3.2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办学模式,使企业文化环境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我院通过与特步(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办了“特步班”,与湖南中幼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虎童足球教师班”,进行了“订单”培养,有专家参与到学院课程教材开发,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校中企、企中校”合作更进一步密切,形式更多样。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进一步改进现有办学模式,如:实训基地要向企业开放,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做到前店后场。要加强产学研工作,我院通过依托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主动参与社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营成果。

企业文化环境应该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严格、行为规范”的精神。在校园活动中应该适时体现。比如:实训场所的标准化管理,统一着装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很好的体现方式,这方面我院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建设。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企业、专业专题讲座、企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有企业文化内涵,如开设各种报告、讲座等;积极开展校园生活节等,举办专业学习创新活动,同时渗透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有意义和活力。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与学校的发展思路衔接,目前,我院“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正在有效开展,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期望我院能结合实际,把企业文化环境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取得一系列成果。

3.3 结合专业特点,展示体育文化

各校内实训场馆、仿真实训室等是以专业技能实训为主,应将在实训区醒目位置展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流程图,介绍本专业优秀教师和杰出校友事迹,张贴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工作照片和青春寄语,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着力营造体育行业真实职业氛围,结合实训分区,设计专业特色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爱岗敬业精神,着力营造人文素养氛围,注重励志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院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展示得不够充分。

3.4 养成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实际上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另一种形式,如何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基地文化氛围建设中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根据自身体育专业特点,将“奥林匹克精神”、“学生守则”等作为体育生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新生教育开始向学生宣教,开展体育美学、道德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同时将上述行为规范及其他励志、劝导用语悬挂张贴在仿真实训室、图书科研大楼、教学楼等各楼层大厅和通道上,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

4 结束语

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过程,它的改造、扩建、新建、评估等也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内涵的充实与更新过程。只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高职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department of P.E,specialty namdiscipline,curriculum establishment,personnel traininggoal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etc of sports training specia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is,We can profit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America sports training speciality,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 of undergraduate of sports training of our country.

关键词: 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Key words: China and America sports institutions;sports training;teaching plan of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92-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 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 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 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 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 建议

3.2.1 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4]周洪生.中、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129-131.

篇6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循环肿瘤细胞;个体化治疗乳腺癌影响妇女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女性好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据疾控中心及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恶性肿瘤以乳腺癌为榜首, 其发病率为47.64/10万(15625例), 死亡率为10.41/10万(3414例)[1]。转移性乳腺癌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 只能“姑息”治疗, 一旦发生转移常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上患者常常受严重的并发症困扰及强大的精神压力。有报道显示,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平均为45个月, 5年内均属复发转移高峰, 经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其5年生存率为36.9%, 多发性内脏转移成为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2]。因此, 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及对其预后的可控性管理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除了传统观念中乳腺癌瘤径、淋巴转移情况、免疫组化分型已被明确与乳腺癌的转移有明确的联系性以外, 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多种复杂因子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近年逐渐被人认知的一个概念, 它是一种从癌症患者体循环血液中发现与肿瘤细胞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细胞。之后的研究表明, 大量CTC富集后形成的具有高度转移潜能的细胞团, 极易形成癌栓, 往往在外周血液中检测到存在CTC是发生肿瘤远处转移的前兆。肿瘤早期转移侵袭如何提高对CTC重视及筛查, 是一个迫切需要被深入发掘及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

乳腺癌转移浸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范围常常与大小数量不等、呈多灶性散布的微小癌栓在体内的游离范围相关, 这些小的癌栓常常通过外周血液分散至身体各部, 形成新的癌灶。尽管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疗法等五大最主要治疗方法显著降低了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率, 但仍有30%左右复发转移。随着检测手段与技术的进步, 循环肿瘤细胞已被逐渐公认为一个肿瘤早期浸润及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CTC的远距离传递扩散并非单方面选择, 往往有多个靶点器官, 它可以“长途跋涉”进行远距离种植定位, 侵袭浸润后出现转移灶后, 也可以返回起点促进原发肿瘤的生长, 新生血管形成, 对原发肿瘤器官产生影响。

自激注入(tumor self-seeding)就是描述这一双向流动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原发肿瘤细胞会释放信号吸引CTC穿过内皮重新种植。具有较强侵袭能力的 CTC回到原发肿瘤灶后, 会产生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促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信号蛋白与分子, 这些蛋白分子在旁分泌信号的引导下与其周围基质相互作用, 再次返回原发肿瘤, 加快肿瘤生长速度[3]。辅助执行这些功能的基因有:IL-6、IL-8、FSCN1和MMP1等。其中IL-6[4]和IL-8[5]负责吸引CTC群中最具侵略性的部分细胞, 而FSCN1和MMP1[6] 增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负责对CTC的再浸润进行调节。CTC游离于肿瘤患者外周血液中, 随着大小循环于体内不停游走, 虽然CTC种植形成转移灶也要历经多重障碍, 绝少数会形成新的转移“殖民地”, 但大多数实体肿瘤都可以检测到CTC以其极低的浓度在全身末梢进行循环,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癌症复发转移的几率。对于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转移的预测中, 高水平的CTC计数往往提示高概率的复发转移 [7]。

2 ;CTC检测对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影响

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与浸润能力强弱、癌细胞外膜结构特点、MMPs产生与炎性因子等的出现、血管生成快慢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因为乳腺癌是一类具有“特异性”的疾病, 同样是乳腺癌, 但表现在每个个体上却是千差万别, 肿瘤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寄生环境,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同期患者有的可以长期存活, 有的很快发生复发转移。因此, 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是深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对危险度低的早期患者, 进行药品毒性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与化疗产生的效果之间的优化分析, 即所谓“个体化原则”。不单是减轻患者疾病痛苦, 从心理因素及卫生经济学角度上来讲也是及其必要的。

作为生物标志物之一, CTC的检测和发掘本质上对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进行监测, 对实施的治疗方针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 从而指导并调整适合的治疗方式。有学者认为, 首个疗程结束后就可根据CTC计数调整治疗方案, 而不必按传统方法等到2~3个治疗周期后, 降低盲目用药的风险。大量实验证明外周血中CTC的细胞计数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TNM分期、分型、预后等相关。Peeters DJ等[8]收集了154例乳腺癌转移患者的血液样本及相关资料, 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成五种亚型, 发现高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80个/7.5 ml血液)常出现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 说明免疫组化亚型与乳腺癌转移患者体内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有一定潜在的联系, 在对待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检测CTC在协助诊断、早期发现肿瘤的微转移、指导个体化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 CTC是一个“液态的”、“流动性”活检样本, 它直接有效反应高效播种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循环情况, 为了解肿瘤生物学和研究肿瘤细胞传播提供非常好的靶标, 对于临床试验用药也有很好的指导与检验作用。通过对CTC的分子特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转移行为, 进一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分子特性有助于了解患者转移性癌的进展。

3 ;CTC检测技术探索

外周血CTC数量可作为与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期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其可重复性具有临床可行性, 与乳腺癌转移联系有潜在性。但是作为早期转移的生物标记物之一。稀有和缺乏特异性使得检测用于临床极具挑战, 尽可能多地寻找肿瘤分子标记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应用, 各种高灵敏性、高精度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使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到达了细胞分子水平, 进一步研究CTC分子特性将有助于确立治疗靶点的疗法。Juratli MA等[9]通过运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检测, 对CTC进行动态波动的实时监控, 结合血液样本检测, 减少假阴性率, 可增加CTC的临床诊断价值。Allard WJ等[10]运用免疫纳米磁颗粒对7.5 ml新鲜血液样本中的CTC细胞分离检测, 相较其他血清检查对CTC细胞具有特异性、高敏性, 已通过美国FDA认证运用于对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进行评估。

4 ;讨论

每一项创新型的理论转化为现实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循环肿瘤细胞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可应用于肿瘤转移的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其多种检测与提取方法在临床上的顺利实施仍然是今后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结合体外动态检测系统、体内血液中残留基因分型的循环肿瘤DNA来加强CTC的检测及对肿瘤进展的连续检测。大家等待更符合临床使用、更为精确的新型技术的出现, 循环肿瘤细胞将会成为癌症临床及科研的常用辅助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赫捷, 赵平, 陈万青.2011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2:89-90.

[2] 于倩, 佟仲生, 汪旭, 等.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肿瘤, 2012, 32(8):609-614.

[3] Mi-Young K, Thordur O, Swarnali A. Tumor Self-Seeding by Circulating Cancer Cells. Cell, 2009, 139(7):1315-1326.

[4] Arihiro K, Oda H, Kaneko M, et al. Cytokines facilitate chemotactic motility of breast carcinoma cells. Breast Cancer, 2000, 7(3):221-230.

[5] Waugh D J, Wilson C. The interleukin-8 pathway in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08, 14(21):6735-6741.

[6] Gupta G P, Nguyen D X, Chiang A C, et al. Mediators of vascular remodelling co-opted for sequential steps in lung metastasis. Nature, 2007, 446(7137):765-770.

[7] Hayes D F, Cristofanilli M, Budd G T,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t each follow-up time point during therapy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redict progression-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6, 12(14):4218-4224.

[8] Peeters DJ, van Dam PJ, Van den Eynden GG, et al. Detec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Br J Cancer, 2014, 110(2):375-383.

[9] Juratli MA, Sarimollaoglu M, Nedosekin DA, et al. Dynamic Fluctu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during Cancer Progression.Cancers (Basel), 2014, 6(1):128-42.

篇7

【关键词】研训一体;园本培训;园本教研;体育节;教师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29-02

“研训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是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融合的培训方式,“研训一体化”能有效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为此,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体育节为切入口,将教师的培训和研讨相结合,做到以节带训、以节带研,从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一、围绕体育节展开园本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围绕体育节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光有实践操作是不够的。如何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呢?就此,在体育节期间,可针对教师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相应的系列培训。如对《指南》(此处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同)健康部分的培训,使教师深刻理解了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教育策略。通过培训教师了解了《指南》中关于幼儿技能发展的一些活动,如拍球、跳绳等,不要求数量及达标,更不能机械训练。因此,教师要依据《指南》的精神,在体育节中针对幼儿园各个年段制定实施方案,以比赛和展示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

如“队列队形”培训后,大班组进行队列队形的编排并展示,根据展示情况对教师再次进行队列编排的培训。培训采取讨论形式进行。从最简单的四路纵队开始,请教师各抒己见接下来应如何安排队列较为妥当。结束时黑板上雏形的队列阵式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师对体能的概念、幼儿基本动作的规范教学、运动的强度和密度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二、围绕体育节展开园本教研,理念付诸与实践

幼儿园健康活动旨在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其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节中我们从幼儿的动作发展、游戏活动、技能锻炼等多方面结合对其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敏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机智、勇敢、合作、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而体育节当中各种丰富的体育竞赛项目的开展,能更好地强化和锻炼幼儿身心发展,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提高自我、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好机会。

围绕体育节的开展和实施,幼儿的各项体育活动也在有序的进行着。在此期间,与之相关的教研活动紧跟其后。如“一棒接一棒”活动中,教师抓住了活动的重点,从训练幼儿从不同方向进行接棒,再到接力赛,将接棒动作从活动开始一直延续到活动结束。但是,在活动中教师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活动的热身运动如何把握好度?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问题如何掌握?等等。研讨中大家就这些问题群策群力,商议解决的办法,争取在以后的健康活动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教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同时,通过研讨活动,大家对于运动的密度和强度的掌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展示研训的成果

开展体育节活动,不仅在短期内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能将体育节中的一些项目作为幼儿锻炼的长期运动开展下去,使幼儿的体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持续恒久的延续下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体育节又是教师和幼儿展示研训成果的一个平台。

1. 幼儿的个体素质得以提高

(1)增强幼儿体能体质。在《指南》健康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根据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选择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开展的体育项目活动。

如大班开展的“翻山越岭”活动中,采用轮胎和竹梯作为运动材料,将竹梯架在两头高低不一的轮胎上,教师将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机结合。一开始,孩子们看到场地布置的架势,都心虚的往后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喜欢上这个运动项目,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健步如飞,孩子们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和增强,也体验到了运动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指南》指出,对于幼儿来说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就是情绪安定愉快。不良的情绪变化能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如激动、发怒等,会导致幼儿身体的机能失调,最后造成身体心理疾病。因此,体育节开展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让幼儿身心愉快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因此,在项目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做到童趣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

如大班的“士兵突击”活动中,将投沙包运动创设成一个情境游戏:小士兵分成3组进行,手拿“手榴弹”,穿过“小树林”、跨过“小沟”、走过“小桥”、爬过“草地”、跑到封锁线,将“手榴弹”用力投向敌人的“前沿阵地”,然后迅速跑回来。这些游戏能一下子将幼儿带入到活动中去,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幼儿的参与热情,减少了机械运动的乏味和无趣。其次,培养幼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展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强弱所造成的运动结果,如顺利完成、如中途遇到挫折、如不能完成等,这些运动结果会造成幼儿的骄傲情绪、挫败情绪或畏缩情绪。如不帮助幼儿将情绪调控好,很容易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反应。为此,教师在体育活动时,面对幼儿的成功和失败,要及时给予评价,使幼儿不为一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次的失败而耿耿于怀,心情愉悦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3)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为。体育节中,教师不但以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同时借助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培养幼儿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为此,教师要引导幼儿灵活、认真地完成任务,发现幼儿有畏难情绪,就及时地鼓励他们:你很勇敢,一定能行的;再坚持一会儿就胜利了;加油,快爬起来,继续前进等。在集体项目中,孩子们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不断为自己班的幼儿喊加油。当活动中有幼儿摔倒受伤,孩子们总是关切地围过来询问:“怎么样,没关系吧?”大家都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他们勇敢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教师的指导水平得以提升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如何落实各个健康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呢?为此,幼儿园园本培训领导小组展开讨论,最后确定从体育节入手,进行研训结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提高幼儿园整体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如在教案的设计上,教师针对幼儿的体能发展,更注重活动的密度和强度。在活动“弹簧跳跳跳”中,教师对于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如何准备?动作的编排是否与活动内容相匹配?活动中弹簧跳的次数是否能达到一定的强度?是否符合中班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要?放松运动的安排是否达到了放松的目的?这些问题在园本培训之后,在教研活动时都纳入了教师在预设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事项中。

又如,体育节中队形队列的展示。教师通过自身培训后,将所学内容转化到孩子身上。教师的口令干脆利落了,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孩子们都心领神会,指令性更强了。孩子们饱满的精神、整齐的站队、飒爽的风姿,都给幼儿园全体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研训教师再也不是盲目地去操作,而是在计划方案的指引下,在实施策略的指导下,在研训制度的支持下,一步步扎实地走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运动项目开展着,一节节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展示着,一个个困惑、一个个问题,在培训中、在研讨中解决着。研训一体化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重新焕发活力,使教师的指导水平得以提高。

借助体育节这个平台开展的各项有效园本研训活动,引领着教师,激活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有针对性的研训又使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涸敖逃指导纲要(试行)[Z].2001,(7).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77-01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016年起,北京教育学院转变服务方式,聚焦问题解决,于年初启动了“协同创新学校计划”。该计划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围绕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市区校紧密联动的合作式研修。体育与艺术学院的培训团队共开展了14个项目,辐射到4个区县、26所学校,主要涉及大兴、通州、昌平和密云四个郊区。

自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启动后,体育学科根据项目的整体安排,开展了“基于学生素养的体育中考项目课程化进阶设计”“肥胖儿童的体型矫正与体能发展”“校园足球教训赛能力提升”“小学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体育开发”等四个项目的研修活动。一年来,体育与艺术学院培训团队通过申报课题,结成项目团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开展实地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团队由项目负责人、责任专家、指导专家、实践指导专家和项目秘书组成,为“协同创新”项目校提供专业培训指导。培训团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及方案论证,分析各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并逐步完善研修方案,形成了聆听、观摩、调研、指导、培训的研修一条龙模式。通过聘请高校教育专家、外区教研专家和市特级教师,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助力拓展各区一线教师的视野,推动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建芬带领其团队曾先后24次深入其项目实施校开展座谈、指导,真正体现了“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让教师研修真正发生”的研修主旨和理念。

篇10

1、管理机制

本区业余少年儿童体育学校采用依附在普通中小学(顾国和中学、长江小学)办校的形式,实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少体校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少体校的体育训练工作。

所在学校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校体育工作,教导处主管行政。体育教研组下设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组,负责日常项目训练,根据我区的体育传统和运动项目布局开设田径训练,并逐步形成特色。

2、招生与学籍

初中一年级体育训练新生招生时间为每年四月中旬进行,并在全区普通新生招生日之前完成。招生对象面向全区小学,经由顾国和中学考核小组面试、专项素质和骨龄的测试合格确认后,报请区教育局备案审核录取。

小学三至五年级体育训练学生招生在每学年开学前进行,通过参考专项比赛成绩、原学校推荐输送、文化考核,经长江小学考核小组和专项体育教练员评定确认后,报请区教育局备案审核录取。

学生录取后应与家长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免收择校费和借读费。

各年级招收的体育训练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

凡是被吸收为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上好文化课,按学校要求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专项体育成绩差(不适宜再继续进行训练)及主动提出放弃训练的学生,退回原地段学校就读。

必须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录取学生时必须将其学籍转入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进行管理。

3、文化学习

保证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各年级体训生训练实施计划每学期必须报区体育局审定。

学生因参加体育竞赛而耽误文化课或出现文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在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应适当减少或暂停训练。

4、体育训练与竞赛

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坚持课余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严禁超负荷。

训练项目必须认真制定训练、竞赛计划及总结,包括年度、赛前后、每周训练计划及小结,建立体训生档案。

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学校应每学期定期开展体育训练工作专项研讨和总结活动。定期召开关于学生学习、训练情况的通报协调会,了解反馈学生体训、文化学习情况,协调有关工作,共同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训练、学习的进步。

保证训练时间,体训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坚持每天早晨和下午有一定时间参加专项训练,并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训练。

体训生可以代表原输送学校参加区教育局、体育局举办的田径比赛。在每年举行的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培训学校至多可选择6名体训生代表所在学校参赛,与输送学校实行双向计分,其余体训生回输送学校参赛。体训生代表北仑区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所取得的荣誉分别归顾国和中学、长江小学所有。组队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必须报区教育局审批备案。

5、教练员管理

由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负责,体育组落实。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共同协作,相互尊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

教练员需具备较高的专项体育知识和训练水平,有高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练员实行聘任制,由所在学校会同区体育局协商聘任,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教练员及时调整。

教练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练等级资格。

专职教练员编制(1:17)、经费由区体育局解决,根据学校情况,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教练员任教。

专职、兼课教练员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并参加所在学校组织的教师相关的思想业务学习培训,服从学校的管理。

6、保障条件

学校必须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项目训练、竞赛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经费预算。

正常训练经费由区体育局根据训练规模向区政府申请财政拨款,每年学生训练经费、专项体育训练器材由体育局负责解决。

基本建设投资由体育、教育局联合向区政府申报解决。

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每月根据考核情况给予教练员工作补助。

学校要优先解决体训学生午休、住宿,保证学生有充足体力进行训练。给予专职教练和体训生四类灶的实物标准伙食补助。

7、奖励与处罚

对于辅导学生参加由市级及以上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并完成预期目标和输送人才作出显著成绩的教练员,由区体育、教育局及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体训生代表学校参加由市级及以上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取得较好名次或成绩,由区体育、教育局及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体训生按照特长生认定办法及升学优惠政策,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录取中实行特招和降分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