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本文明教育 人生观教育 持久战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大多数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书育人,有些教师往往是只教书,而缺乏寓于教书中的育人和缺乏‘授业’中的“传道”。”[①]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的道德水平难于同知识智力水平相符合。而以前对大学生在舆论上的吹捧,也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不再需要德育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更加放松。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腐败现象等,也对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手段,通过基本文明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培养合格人才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一要求,基本文明教育必须分三步走,或者说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犍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普及体育与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4、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单纯是体育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体育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属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锻炼模式的转变,体育与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体育与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

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体育与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像、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体育网络新技术等多种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据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据报道,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据调查,贫困生心理辅导时出现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贫困生主要表现和心理特点类型

贫困生一表示“贫困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让我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多交流,更不敢和老师对话。”

贫困生二表示“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我本是个贫困生,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有很多,但最后总被虚荣心所屈服。”

贫困三表示:“家里比较贫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向老师申请助学金,甚至助学贷款也不好意思学校申请,怕被其他同学知道,被他们看不起和嘲笑,只能省吃俭用,跟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在校生活与学习。”

非贫困生表示:“我们班某些贫困生,生活比我们还要幸福,他把向银行申请到的助学贷款和学院的助学金买手机、MP3及其他贵重物品,又经常出去大吃大喝,一点都不注意生活节俭,其他同学平时意见较大。”

从以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表述,可以把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成两种类型:

寡欢自卑型: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自卑心理是贫困生强烈的自尊心理相碰撞而产生的。某教育厅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给贫困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的占70.5%。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心理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总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丢人。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交往有困难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的特点。大多数贫困生都曾因自卑而表现出敏感脆弱,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所以经常给人一种孤僻,不易亲近、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冷漠的感觉。因此,其内心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内心矛盾加剧,妨碍其成长。

敏感偏激型: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博得各方同情的资本,有些贫困生主动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这样或那样的贫困补助,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目前,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就有个别贫困生拿着资助的钱去购买美容卡、一些奢侈的饰品。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院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加强学习心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各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等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选修课或有针对性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恋爱、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发放预约卡,进行预约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4)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5)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络、院刊、院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新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阅读疗法的原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以及具体措施,使得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具有现实性。

1 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竞争越来越强烈,人类所面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复杂多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整体健康的概念,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将健康概念从单纯的生物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健康成为重要内容[1]。

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学习、经济、竞争、就业、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对身心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造成诸多压力,当这些压力导致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部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大量优秀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访谈,发现在优秀学生中患有“心理综合症”的比例竟高达4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上半年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23所高校大学生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8%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9.13)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各个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单位应充分发挥丰富馆藏资源优势,加入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撑的行列中来。而融合医、图书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阅读疗法, 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产生了较好效果[5][6]。

2 阅读疗法

2.1阅读疗法定义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图书馆就因是治疗中心而闻名,掌管文献的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一个图书馆正门上方还刻着“医治灵魂的良药”[7]。中国汉代的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8] 但真正使用阅读疗法这个词还是上世纪初的事。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也叫图书疗法(Biblio—therapy),是由美国人塞缪克罗色尔斯(Samuel Me—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并使用了这个词。1961年阅读疗法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词典》(第3版),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精神病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我国出版的图书情报学词典将阅读疗法诠释为“为精神障碍者或行为有偏差者选择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方法。”[9]

2.2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得好: “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又如我国古人谈到书对与人犹如“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些话都形象地揭示阅读疗法的魅力及其妙处所在[1]。阅读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读者的病情,这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阅读是一个思考过程,能充分调动人的注意力,人在书的引导、启悟下不断提高对人生、社会、生命、疾病的认识,心胸豁然开朗,加上书中美好的欢乐情绪的感染,心态变得乐观安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融合共鸣的过程,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改进处世态度,拓宽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阅读疗法的干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图书馆藏书与资料非常丰富,是广大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并且是免费提供,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不受时空限制。其次,图书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场所,而且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重要去所,到那里进行阅读,不怕泄露任何隐私,不会伤及个人自尊,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例如,大多数学生有性困惑,但都难以启齿,不想和别人交流,而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就能了解基本的性知识。最后,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病的能力,起到预防、治疗双重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大学生是充满着对知识渴望的群体,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在某医学院2009年至2010年对采取为期一年的阅读疗法,在学生中受到普片欢迎,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分别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对学生进行测评,以观开展阅读疗法的效果。2009年与2010年测评群体间SCL一90各因子得分均值的比较,显示2009年的学生群体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高于2010年。P

4实施阅读疗法的措施

4.1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怎样区分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如可能正在被难耐的负向情绪所困扰,可能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或不幸而正在遭受精神的痛苦,或者是隐私无法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在万般无奈中,又不想向心理咨询师的救助,阅读疗法可以成为唯一的精神解放的归宿。 转贴于

4.2 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用图书来缓解情绪问题自古有之,但阅读疗法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因此,应对此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普通阅读和阅读疗法的区别在于阅读过程的强度,也在于是否有针对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读物选择,是否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对我校某系大一至大四524名学生进行有关对阅读疗法认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2.18% 的人对阅读疗法和心理健康疾病认识不足,以至阅读疗法的心理治疗工作不能广泛开展。因此要通过知识讲座、宣传海报、图书馆网站、校广播台以及读者协会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明白问题的所在,使大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使用阅读疗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3 培养阅读治疗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阅读治疗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辅导,这对馆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哲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所以一方面对全体馆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学、医学知识的基本知识、理论、实践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无论何时进入图书馆,遇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并且有一定阅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馆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或心理咨询,努力培养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使他们不但对图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要非常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把图书与相应的心理问题对应起来推荐给读者。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最为合适的是和心理学教研室老师协作。

4.4 建立阅读疗法服务机构

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图书馆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柱责无旁贷,但是阅读疗法要有针对性认真计划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积极疗效。首先成立一个有阅读治疗人员,心理指导老师和学生义务馆员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服务机构。心理指导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普片的是开展问卷调查,比如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学生进行测评,或者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阅读疗法具体实施办法。如:对有普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群体阅读指导服务,患有特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阅读治疗服务。阅读治疗人员根据科学适用的原则,选择富于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书、刊、报等馆藏,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择业、交际、恋爱等等问题,编写《阅读疗法专题书目》,为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出书方,并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学生义务馆员平时与同学联系密切,可以随时及时地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阅读治疗小组,并把有针对性的阅读治疗书目传递给同学。另外在图书馆内或者是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知心信箱”,每天开箱一次,对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阅读治疗馆员通过会诊,制定阅疗方案。每周末,利用回信的方式将问题予以解答,或推出相关书目索引,或附上专题文章,对问题特殊者请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4.5 开辟阅读疗法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爱面子、害羞以及怕别人误解等原因,若是大张旗鼓地开辟独立的阅读疗法阅览室,会阻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像专门心理咨询室鲜有人问津一样适得其反。可以把阅读疗法的场地建立图书馆大的阅读环境之中,于无形之中见有形。前提是培训宣传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书籍存放的物理位置,便于学生查找,这是开展阅读疗法最重要、最直接的实践措施。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立应主要考虑轻松优雅、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能使读者心情愉悦,如阅览环境的绿化,洁净,图书馆员可以开展微笑服务等,有利于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

4.6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优化馆藏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图书馆在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收集与整理学术性文献的同时,应当增加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和文艺修养、道德素养的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文献以及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读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特点,建立心理健康书籍虚拟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整理出相关书籍,建立有关文档,便于学生查询。首先挖掘现有图书资源,并根据需要并不断补充与完善,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

阅读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还要对它继续深入的研究,不断挖掘和拓展它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让阅读疗法这种集预防和治疗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其阅读需求,通过从浩瀚的书海中有针对性推选的高质量优秀图书,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治疗,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从而进行心理调整,力争为满怀憧憬的学子,构建一个健康、阳光、和谐、平衡的心理环境,使其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晓蓓,董百申.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43-45.

[2] 应华.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96):71-72,84.

[3] 李芬.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31-132.

[4] 杨丽兵,孟默涵.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拓展[J].现代情报.2010,30(3):109-112.

[5] 孔繁胜,付婉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之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4):43-45.

[6] 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8-13.

[7] 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8] 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3):98-102.

篇6

篮球运动是诸多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参与篮球运动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随各类篮球比赛的组织开展,篮球运动的推广更是逐步普及推广开来。而随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频繁,运动损伤的几率更是大增,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此,分析运动损伤的诱发病因,针对性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易发损伤

2.1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篮球运动或比赛中,绝大多数运动损伤都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所引起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没有做准备活动,不能使机体的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从惰性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同时,肌肉、韧带、关节的粘滞性较强,因此很难适应高强度的篮球运动。但是很多大学生往往忽视准备活动的练习,对准备活动意义的认识不够,准备活动进行地很随意,甚至不做准备活动就投入到大强度的篮球运动中,往往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2.2大学生的体质、体能较差

大学生想要在篮球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仅有扎实的技术和战术是不够的,同时得具备良好的体能。近几年的全国体质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的体质呈现逐年卜降的趋势,大学生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体质、体能的下降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篮球运动时问的长短,从而达不到锻炼健身的效果。体质、体能的卜降会形成篮球运动中跑、跳、投、技战术动作的不准确,加重身体局部的负担,从而出现由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引发的运动损伤,同时也会加速运动疲劳的产生,从而使大学生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发生运动损伤。

2.3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欠缺

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由于缺乏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卜,很容易导致精神不集中、心跳加速、心态持续紧张、肌肉僵硬、技术动作不规范等,从而影响自身正常水平的发挥,进一步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从大学生内部因素来分析,心理素质的强与弱对运动损伤起着一定的作用,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素养、性格、毅力、情绪等自身的状态表现失常,心理素质比较弱,常常在篮球运动或比赛中,因紧张、害怕跟对手有身体上的接触,而产生恐惧比赛的心理,继而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大学生外部因素来分析,裁判的执裁不公平、自己以及队友的失误、场外观众的起哄等,都会给大学生增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正是缺乏这种抗压能力,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从而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4过度运动

一般情况卜,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处于正常水平状态。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过度运动或比赛,会急剧加大运动疲劳的产生,从而会产生过度疲劳。大强度的运动量、运动时问持续过长、生活规律紊乱(生物钟颠倒、睡眠不足、营养不良)都是可能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一旦运动时出现过度疲劳,将会使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卜降,严重时将会使各个器官的功能失调、紊乱。在呼吸系统方面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肺活量下降。在循环系统方面表现心悸、心率失常等。此外,过度运动还会使神经系统疲劳、肌肉力量减弱、肌肉产生乳酸增多等,从而使得人体机能水平降低,这些都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3 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易发损伤的预防

3.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充分的准备活动是任何体育项目开展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准备活动一般以巧分钟左右为宜,以慢跑和肌肉拉伸练习为主,以身体微热、出汗为宜,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动员机体的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以便为运动时摄取更

多的氧量供血量;提高肌肉的温度,降低粘滞性,可以降低肌肉拉伤的概率;提高各个关节的运动幅度和韧带的弹性、伸展性,同时,加强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让大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3.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体能

良好的体质、体能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特别是有身体频繁接触对抗的篮球运动的基础。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身体机能指标,形成具有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通过篮球专项练习,加强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应速度的形成,对大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完成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3.3加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

大量运动实践证明,竞技比赛取胜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还取决于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强与弱。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提高大学生体育道德水平修养,发扬高尚的篮球运动风格,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例如,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篮球比赛,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赛场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大强度、身体对抗性很强的紧张氛围中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

篇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8)汪红.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

篇8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篇9

毕业生的调查报告范文一

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2,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3,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毕业生的调查报告范文二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高中男生;身体影响;积极改善

引言

当代女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就业压力、经济水平,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家庭压力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使得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引发许多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所以,对于目前情况的改变以及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健美操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体型健美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健美操运动而言,主要是由单个的体操以及舞蹈之间进行结合、编排从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同时伴有音乐的节奏,通过节奏指引人们肢体进行的一种运动的形式,对人的体型以及心理都有更为良好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武汉科技大学2011级本科生100名女生,身体健康,平均年龄为21岁,无任何舞蹈基础和健美操锻炼。

1.2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Internet网上有关资料检索,收集大量与大众健美操有关的中英文论文及新闻资料,查阅与运动心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有关的书籍及论文资料。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怀化市第一中学100名男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未接受大众健美操训练者50人,接受大众健美操3个月50人,以求得到科学有效的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回收率98%。

(3)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报告所反映出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众健美操项目特点与心理影响

(1)大众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大众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这个体育项目发展仅仅只有20年的时间,作为美国著名的健美操专家,发起人之一的简方达曾经说过:“健美操是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健美操作为能够对人的身体进行操练的一种体育项目,他与田径项目有所不同,对于田径项目而言,其主要是一种以生活技能和生存活动为主的一种体育运动;也与球类的项目不同,球类的体育活动主要具有对抗性的特点;更不像冰上、空中以及水上活动这些需要特定的环境进行运动的项目。大众健美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点,对于健美操运动而言,丰富而流畅的肢体结合、富有弹性而又相互协调的运动美形成了各肢体间的完美结合。在进行练习的时候,需要结合一些韵律优美、具有时代感和节奏感的音乐,这样的话对观赏者和练习的人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从而得“美”到享受,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和高尚。健美操正是以“人与性”特点及艺术魅力吸引着参加体育健身娱乐的人们,较其他健身运动有极大的优势。

(2)较强的艺术性。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属于健美体育的范畴;健美操动作协调、流畅、有弹性,使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健美操运动的“健、力、美”特征使健美操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

(3)具有健身、美体和健心的整体特征。健美操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塑造健美体格和清晰线条,达到健与美的和谐;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达到健心的目的。

(4)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健美操形式多样,运动量容易控制:对场地器械的要求不高;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自娱、自乐的需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2女大学生参加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

实地考察发现,有将近80%的同学认为在参加完大众健美操项目锻炼后,自我信息感油然而生,更加勇于展示自己。93.2%的学生认为,大众健美操运动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也能够增加人们的体制,同时还能降低生活上的压力等等;43.3%的学生在进行大众健美操锻炼之后感到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而且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比以前更加的持久,认识能力也逐渐增强;80%的学生觉得经过大众健美操练习之后,团队精神增强;83.3%的学生反映通过大众健美操锻炼后增强了自信心。

(1)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健美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柔韧性,提高协调能力,增大肺活量,提高耐力素质;健美操能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塑造健美的体型,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增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能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健美操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等能力。

(2)有助于增强表现力。健美操通过身体动作、身体姿态,展现运动激情与生命力,反映运动员对音乐的感悟,对美的追求,健美操练习属于技能性的身体活动,学习者应该有强烈的至少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因为只有通过表现才能加强健美操技能的掌握,要想把成套动作做得完善,除了动作准确、节奏明显之外,还需要练习者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在对健美操运动进行学习的过程之中,需要更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通过集中和综合自身各个感受器官,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进行相应地判断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长时间的参加健美操训练,还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力度,保持其协调作用。

3结论

第一,扩大健美操的教学的受众人数,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第二,不断更新健美操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练习更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