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每年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我们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但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内容之一,往往只是被视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会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大学中的文化课程的责任。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也的确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完全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与文化课一样,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但对于该如何运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往往都需要拥有创造力,体育教学或者训练同样如此。要想拥有创造力,就必须现有创新意识。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原来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与教学观念不正确有重要关系。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考核方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的培养等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练习。虽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毫无益处。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新观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变。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根据标准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训练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根据教材或原有的经验,告诉学生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树立起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思考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创造性思维,并将这种创造性思维慢慢融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较单一,同时因为大学教育对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老师而言,应该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改变现有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的欲望的情况。将体育教学训练与文化课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习获得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体育教学老师要具备除了体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

(四)运用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竞争和风险观念

体育活动因为竞争性而充满了魅力,伴随竞争性而来的则是风险。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竞争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行为,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然而,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有着不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不足或不正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只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不顾一切,这将给自身也将给他人带来危险。毕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过度竞争则使风险性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竞争性的训练中,但要让学生不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训练的结果。例如,进行分组对抗训练,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对抗的胜负,而应让学生体会竞争,并学会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竞争,比如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如共赢意识,即体育活动中,双方对抗是为了是彼此提高身体素质。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流畅 灵活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2.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第二课堂活动 主体性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如果舍弃自觉意识,谈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等于舍本逐末。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该有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尊重、信任学生,是学生主体精神发挥的源泉和动力。

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提供思考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与体验。在开展活动中,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设计筹划活动方案,并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去组织实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健全机制,尽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促进其主体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成就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积极投人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献力量,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社会发展、国情社情的认识,从而自觉锻炼、陶冶自已;绿色环保活动使学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

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或者说是思想政治修养的综合性的概括。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必须高度重视倡导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学生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有两个特点:①内化是与学生主体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主体,就谈不上内化。②内化必须是学生主体在自由自觉状态下的自然而然的吸收,而不是强行灌输。

学生主体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活动来完成,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来解决,所以我们应创设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以“主人”的身份去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作出选择,进而判断,以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还必须重视主体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开放的系统,简单地说,个性是指每个主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要素。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把发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当做主体性教育的重要课题,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提升

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指大学生与外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意识、潜能和价值三个层次。首先,精心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次,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还必须探究活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尽量考虑设计一些学生主体乐意参与的同时又有较大价值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得到自由自觉的陶冶内化。最后,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大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不从教材出发,不从教学进度出发,而是从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二是从大学生主体的兴趣出发,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大学生主体兴趣的需求,提高全体学生主体的参与率,来激发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三是为了保证主体活动兴趣的持久性,对活动要增加一点难度,添加一点新意,提高一点速度。将活动的难度定位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内,向学生主体提出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励主体的思维,引起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能力,解放主体力量,培养和发展主体精神。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的主体能力,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应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来展开。它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创造性成果取得的必要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必须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充满新意并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性活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想象冲动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记忆且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的提醒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强调学生的潜意识,能使之成为创造意识的策源地。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头,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激励学生奋发争先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中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然后进行讨论,几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最快最好,找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含赵魏,处燕齐”,也就是“韩赵魏,楚燕齐”。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断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得优异成绩。

四、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篇5

一、阿奇舒勒创造教育思想

阿奇舒勒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46年一1970年,TRIZ理论探索发展阶段,TRIZ培训实验阶段;1970年一1985年,TRIZ理论趋于成熟,TRIZ培训学校建立,教学体系发展,也是阿奇舒勒创新思想主要发展阶段;1985年一1998年,TRIZ理论成熟阶段,TRIZ培训教学体系完善,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形成,也标志着阿奇舒勒创新思想进人成熟阶段。

 (一)阿奇舒勒TRIZ理论

1946年开始,阿奇舒勒探究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他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与创新都和生物系统一样,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他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套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从1946年到1998年,根里奇·阿奇舒勒花费了近50年的时间来创立和完善 TRIZ技术系统发展规律,创立并完善了TRIZ理论。

在创立和完善TRIZ理论的同时,阿奇舒勒进行了TRIZ培训的实践探索。有关TRIZ的授课是从1948年开始的,1957年开设了第一个TRIZ培训进修班。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性的TRIZ学校相继在各地建立,培训要求、培训层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体系完备,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二)阿奇舒勒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

1956年,阿奇舒勒在《心理学问题》杂志发表了《发明创造心理学》一文,轰动苏联科技界。阿奇舒勒在研究TRIZ理论的同时注重了创造性人格、创造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1985年了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创造性个体的人生策略”,丰富了“创造性教育”、“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培养”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阿奇舒勒在TRIZ培训中注重融人“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的培养,逐步完善和形成了其创造性教育思想体系。

二、阿奇舒勒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

阿奇舒勒创造教育思想有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其TRIZ理论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相辅相成,对我国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结合我国学生创新教育现状,我们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以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

 (一)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

学者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根据侧重过程、状态和结果的不同有多种界定,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所以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开拓性等特点。在思维活动中,凡是能为人们认识和实践开辟新的领域,为后人打下良好基础的,都叫做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社会引导、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平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好奇心;学校适时教导学生勇于创新,尊重学生多样性和自主性,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同时,学生还需具有自由宽松的个体内在环境。在内外环境具备的前提下,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人格,这也对应着学生的个体内在环境,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友好合作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坚持到底的勇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完善,促进创造教育的全面开展。

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方法的培训。阿奇舒勒TRIZ理论告诉我们,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阿奇舒勒结合他的研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提出了TRIZ创新40法则。这对我们的创新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同时,掌握创新的科学法则会极大地促进创新实践。   

(二)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过去,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课堂上只听不问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学生从众心理,缺乏问题意识和敢于怀疑探索的精神。

创新行为离不开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这都以问题意识为前提。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凸显尤为重要。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深刻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键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启发学生质疑的课堂环境,呵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三)要加强学生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也被称为通才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较高素养、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哈佛大学曾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能有效思考、清晰交流、准确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人。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学术性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广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培养和训练。这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阿奇舒勒在TRIZ理论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大量接触新事物、新知识,加大信息量储备,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注重学生的细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现在,国内教育过多地关注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充满功利性。然而,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各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要加强学生通识知识的培养,要加强课程设置改革,形成科学的不同学科的通识课程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课程选择自主权,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成才,为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四)要加强学生实践认知教育

前面,我们分析了创新包括新发明、新思想和新理念,也包括新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实践,即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方法是基础,创新实践才是核心和目的,创新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创新实践中。当今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眼高手低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也造成了如下的状况:当今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又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才更是泛。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要搭建多种平台,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要注重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的责任意识

篇6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值得每位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思维的“过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处理具体问题时思路的畅通、贯通及变换打好基础。可见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累积,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主要采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智能的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创造的触媒,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对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起很大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颖问题的能力,并创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识范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冒险精神。

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作用

第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教育的能力:1.思维要具有流畅性,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并伴有直觉和自由联想。2.教学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3.教学思想要具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能够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要善于进行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信息的传达经济、迅速、有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并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机智地教学调控。

第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既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集中,又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加快思维速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思维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势,促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广泛寻觅知识;加强、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创新意识,在好奇中探索知识,在活动中锻炼科学思维。以最佳心态接受信息,以使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从而可以收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得到的效果。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探究知识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协作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最终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场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要把强化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篇7

摘要: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朵最美妙的创造之花,一种最神妙的精神现象。形象思维因为出现灵感变得异常的活跃,从而使得闪现在思维中的形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鲜明性、丰富性特征,这种灵感的闪现往往会让设计的构思和创作效果变得出人意料,也更令人满意。而身为一个设计师,创作灵感消失殆尽,无疑是极大的致命伤。而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装界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带予世人惊世奇作,那设计师脑子里就要永远保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法,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力源源不绝。

关键词:灵感 ;经验积累;创造性思维;灵感激发

一、何为灵感

古往今来,关于灵感一词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区别,解释也是不同的。灵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突发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可见灵感的获得不易。虽然如此,它又不是神秘不已、不可捉摸的现象。

什么是“灵感” 呢?古往今来,在什么叫“灵感”的问题面前,人们的解释不尽相同。灵感一词本来是外来宗教用语,与“天启 ”之意相通 。在“上帝的启示”面前来讲,灵感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性,但我们都知道灵感只不过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性活动,它还是受控于人脑的。用科学论阐述,“灵感是艺术家在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劳动,在艺术创作中所爆发的一种高度敏捷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中的一种升华和飞跃的心理现象。”我想这种解释不难让我们看出灵感爆发是需要一个前提的,即所谓艺术家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无意识中的审美经验、情感经验酝酿沉淀中。

“灵感”潜沉于人的无意识中,一般不为人的意识所发现。它随着一定的知识积累会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所萌发,看似是瞬间的意识产生,实际上这需要一个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炼后,知识信息和经验转化为意识并逐渐沉淀在人的大脑中。而在这一沉淀过程中,人的无意识之中会自动沉淀一些经验而不被感知,就像消失了一样。心理学家阐述到:“在我的观察中,我认为存在着没有来自意识层次压抑的情况;那些转变成无意识的内容是自动消失的,并非受到压抑所致。相反,他们有着某种自发性。这些消失的内容有着不受我的意愿左右的独立活动能力。”这些在我们看来消失了的经验和意识,往往就是日后灵感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无论在艺术还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需要一个很长久的过程和辛勤的工作,才能有丰富的审美经验与情感经验沉淀出来。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很多会变成意识中时常出现和经常用到的,而一部分可能就潜伏在艺术家的无意识中,直到可能因为不经意间的触及,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经验在无意识中酝酿后发生了关系,突然闪现在意识中,成为一个完美的灵感创意。因此,“灵感”产生的源泉其实就是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沉淀的丰富审美经验和情感经验,如果没有这些无意识经验的积累也就没有灵感的瞬间迸发。

二、灵感的特征

灵感作为人脑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能为艺术创作提供出人意料的独特的、鲜明的视点 。而这另人神往的灵感之花却有着使创制者本人都感到困惑不解的特性。

灵感具有突发性特点,这是从认识的发生来看的。如果刻意去追寻,其实很难找到灵感,它其实是很难捉摸的,它的降临是突如其来的。很多设计师创作作品的灵感就是在最早的一种突发性的状态下萌发的,来源于不同的感触刺激了一种最早的创作欲。在一般情况下,创意灵感不为意识所发现,只有当它被触碰的那一瞬间,我们的意识才能将它捕获。

灵感具有突变性特点,这是从认识的过程来看的。人的思维意识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着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经反复思考渐进式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一种是突变式的高度飞跃。灵感就是这种突变式的思维飞跃形式,它一旦被触及,就会像悄然加了催化剂一样,将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一个伟大的设计师在作品初创时是不会只寻求最初的那些微妙的灵感小花的,他们会寻着这些光点继续探索以至点燃更绚烂的灵感之花,才能让我们在大师的多彩缤纷的作品中,体会大师绚烂的灵性之光,感受他们作品中以及他们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灵感具有突破性特点,这是从认识的成果来看的。灵感的闪现,带来的直接结果往往是常规的设计思路被打破,为人类思维活动创造性的突然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三、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从以上三个灵感的本质特征我们不难看出灵感的产生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就设计创作本身而言,灵感就是贯穿作品的整个灵魂。如何让这个最早出现的雏形可以一直处于灵魂地位,这需要保持一个长期清醒的状态,而创造性思维如果长期处于思考状态会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一旦通过某一现象的触碰启发就会茅塞顿开,瞬间产生灵感,于是就出现了新颖的、独树一帜的、首创的风格。因此,灵感状态发生的前提是长期不断的、辛勤实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要想更好的将灵感带于设计当中,除了一触即发的灵感感触,作为一位设计师更应该学会将灵感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而灵感是一种带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它的根本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设计师只有不断的将这种创造性活动继续下去,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永远活跃,使灵感一直光顾自己的设计理念。

创造性思维的突发性不是偶然的,有着其必然性。作为一名设计者,要想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加强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若设计师要想在设计中拥有灵感,除了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与设计有关无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也应该要有所涉猎,从而获得足够多的积累。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涵养,甚至孤陋寡闻,灵感是很难闪现的,灵感就是建立在这些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并经过苦思冥想后偶然被触及到才闪现的。简而言之,灵感的激发,不能拘泥于一小块领域。(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58-189.

篇8

创造性教学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消化、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它更是一个教师用创造性的课堂语言、活动设计和合作方式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教学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对于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手法使学生轻松自如的学习;还是对于学生,在所设立的创造性的环境中得到提升和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教学具备以下特征: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呈现的主要媒体,是学生和知识间的过渡桥梁。教材呈现了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但对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和开发,教师却运用很少,如何进行创造的使用教材呢?

首先,创造性的挖掘教材深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式教学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首选。依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教师按照书本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书本表面知识。实际上,这种机械式传教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创造性的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注重潜在知识的挖掘。

其次,大胆的教材质疑,是实行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的平常教学活动中,墨守成规的遵照书本例题和内容完成我们每一课时,是我们常见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对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是否贴近生活,这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思考的。

最后,创造性的安排讲授顺序。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教学,会使教学井然有序,浑然天成。所以在具体的章节或单元的教学活动中,适当的跳跃或根据知识点的联系程度进行选择性教学也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法。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成为体现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对于创造性教育而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勇于探索和尝试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手段。

其一,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营造教学氛围。实际对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存在一个情景氛围。或许有的情景氛围是离愁,如语文课本中《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许有的情景氛围是是团结、友爱、互助,如四年级数学中学生们合作栽树。通过互相配合找出总长度、间隔距离、棵树之间的关系。或许有的情景氛围是勇敢、自信和较强的模仿能力的表演。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每一次单词的表达,都需要学生战胜胆怯。

其二,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学会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充分度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而在这其中,对于山区的教育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优质的教学设施,也没有很贴切的教学器材,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本地资源,使所有资源(器材)合理地融入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挖掘学生的潜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人才来说,具备创造性无疑会受到社会的亲睐。怎么才能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呢?挖掘学生潜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注重对知识过程的探讨和经验性的传授,减少对知识结果的直接传授,将使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能力的养成。

三、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如今,能培养出对社会和国家甚至全世界有用的人才,那么这样的教育应是最成功的教育。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希望能培养出高素质、有个性、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而对于教学来说,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主能力,有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也是成功的教学。所以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诸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养成。

首先,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评价指标

创造力是一种对重复性的活动寻求突破的能力。创造力由智力成分、知识成分、个性成分组成。在智力成分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核心、支柱因素之一。对于个体表现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激发、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 创造性思维评价的难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其核心。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所持的观点不同,很难提出一套涵盖所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评价工具。创造性思维的评价至少有以下几项困难有待解决:

(1)有关的理论叙述分析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并不明确具体,而大多数的评价测评都是根据研究者创造的理论编制,很难有令人信服的验证结果。

(2)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大部分根据其作品的特质来评定,但评价的指标往往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标准如何制定也是件颇难的事。

(3)创造性思维绝非单纯的发散性思维,除认知方面外,非认知的因素及早期个人经验、环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但这在以往的评价上经常被忽略。

(4)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效度往往缺乏有力的效标,而其预测效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5)创造性思维评价的解释简单化,易造成误解。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及鉴别方式,因创造性思维的复杂而多种多样。Hocevar曾加以评论并归为以下十类:发散思维测量、态度与兴趣量表、人格量表、传记量表、教师推荐、同伴提名、指导者评定、作品的评断、名人研究、创造活动及成就之自我报告。

2 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指标

(1)流畅力。指产生多少个观念而言,是所有有关反应的总和。

(2)变通力。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是所有类别的总和。

(3)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

(4)精进力。指在创作中增加细节部分。

(5)观察力。是指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注意、浓厚的兴趣等心理活动的协调。敏锐的观察力在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知识的质。在创造性思维中对知识的质的要求大于对其量的要求。好的知识的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度准确有联系的概念;具有双重结构(逻辑关系的微观概念、主题中心的宏观概念);拥有大量的知识功能单位;有丰富的程序性知识。

(7)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的进行调节,以达到既定目标。元认知监控保证思维活动快速有效的运转。

(8)想象力。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尤其是创造想象对创造性思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创造想象不同于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或图示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创新意识。一个人能否进行创造性思维,其成果会有多大,首先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很多人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因为他们首先就被自己的错误观念误导了。如:“答案是唯一的”、“遵守规则”、“不要做蠢事”等。这些观念使人丧失创新意识,一切创新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要创新,首先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和对问题关注的意识。用这些正确的观念激发潜能,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

(10)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之一。好奇心通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企图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好奇心激励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强调科学家要有“好奇心”,他说,如果波士顿下了一场雨,其中如果一滴雨是有颜色的,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寻找这滴雨。

(11)挑战心。挑战心是指从复杂混乱中理出情绪,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可行的办法,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与混乱意见的能力,能将逻辑条理带入情境中,并洞察出影响变动的因素。在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往往都是思路不很清晰的问题,因此保持挑战心极为重要。

(12)冒险心。冒险是指猜测、尝试、实验或面对批评的勇气,包括坚持己见及应付未知情况的能力。冒险心可以帮助人摆脱从众的行为模式与压力,展现主体的创造思维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围绕创造性思维评价指标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如何激发创造性思维,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仔细观察和提示表法。

(1)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变换刺激的方法。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变化中,仔细观察客观世界,就能看到刺激的不断变化,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2)提示表法。提示表是一种表格,它列出一系列的可供选择的思路。问题解决者可以看着表,一条思路一条思路地尝试,或者在冥思苦想毫无结果的时候,把提示表拿出来看一看,查一查哪条思路还没想过。奥斯本提示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提示表。内容如下:有无其他用途;有无相仿的事物;可否修改;可否增添;可否缩减;可否重新组合;可否替换;可否颠倒;可否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不能代替一个人的思维,只能促使一个人更多地思考,其次这些方法都是高度概括了的方法,具体运用时应加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芳.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段福德.创新思维的自我修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4]彭健伯.开发创新能力的思维方法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篇10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培养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1、必须从数学教材、教学本身结合高考导向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虽然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他们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首先我认为可以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基本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概率模型、几何模型、几何曲线模型等。可通过几何、三角形测量问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学习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现在数学模型,巩固数学建模思维过程。

2、应尽可能地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数学广泛的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促进了各学科的数学化趋势。

在建模教学中应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优化、测量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呼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重要途径。

3 、把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统一起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三、 把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统一起来。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