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篇1

青少年一般是指14到20周岁之间的人群,处于儿童之后、成人之前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缺乏,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性。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尚未成型,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但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丰富和自由度大的特点,为青少年获取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提供了通畅渠道,并且极大地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有利于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和强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提高青少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加速青少年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度。然而,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给青少年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形形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青少年尚缺乏甄选、辨别文化信息优劣的能力,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们的误解和模仿,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观念可能模糊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而相比于单调的学校学习生活,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甚至使其产生心理依赖感,进而发展成为沉溺网络的行为。如今青少年使用网络成瘾的情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青少年网民已达1.07亿,其中近三分之一具有使用网络成瘾倾向。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概况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媒介素养在内涵上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是指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具有正确认知、解读和运用各种媒介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和使用网络这种媒体,以及有意识、有组织地培养人们有目的地获取、辨别和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我。这种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接触媒介的时间及媒介内容的控制,而应立足于青少年主体正确认识媒介特性、辨别媒介信息、有效应用媒介及利用媒介发展完善自我的能力。

网络媒介除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大众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快捷、庞杂、延展性和交互性等全新特征。人们使用网络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和者。网络素养教育除了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外,还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和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保证网络安全的能力,即在网络上能够辨别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和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体的全部力量,使其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终身教育。

1.学校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校教育以其特有的制度化和持续性特点可以使其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得到较好的实施。

首先,互联网时代对媒介素养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例如针对网络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强调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同等重要。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组织、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青少年受众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特点,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培养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完善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使用网络传媒、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介资源,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中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空间。尤其要使校园网作为广大青少年接触和参与网络活动的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目的。

2.社会

社会应积极为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在社会上必须构建起一个有层次、有差别管理的网络平台,兼顾成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不同特点的文化需求。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将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人力、物力等创造性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更多专门的教育性网站,作为进行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基地。同时,国家应加速对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一种硬性的外在约束,从外部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化。网站的建设者、设计者和社会上的上网人群都应当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秩序,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家庭

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基本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回避网络,而应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要树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网络教育观念,以提高孩子判断、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为主。其次,要注重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自律性养成的教育,让孩子能将时间合理地分配在学习、锻炼和上网娱乐上。不要干涉和禁止孩子使用计算机上网,或者对孩子上网采取看管、监视的态度,而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另外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烦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避免让网络成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4.青少年个体

青少年要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防护和自律意识。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要能够分辨信息的良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要了解并学会遵循网络规范,理性地看待并处理网络世界的虚拟人际关系。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和者,青少年应按照论坛和社区的要求、规范来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对所信息的内容应负的言论责任,培养自己的网络公民意识。养成与网络媒介的良性互动,把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投射到网络上,提倡利用网络进行自由、有序、文明的交流。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个体应共同努力来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建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信息社会中网络媒介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平台,使青少年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互联网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信息判断能力和有序传播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够穿越网络媒介上庞杂的信息所建构的迷障,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从而拥有自主理解和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实现对网络媒介的良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平红,张峰.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视角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技术导刊,2007(3).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3]张新明,王振,承孝敏.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篇2

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青少年群体。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27.3%,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占整体网民的30.6%。可见,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进行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1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网络环境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提高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备相关能力的人不多,从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分开工作的,并没有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缺乏系统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使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平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出击,关注什么内容、不关注什么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存在着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形式枯燥呆板、不够活泼等问题,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如果网络平台的点击率不高,青少年缺少浏览相关网站的积极性,则会大大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其他相关网站,都应该注重加强网站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博客上,长篇大论,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较之网络上的其他娱乐性强的内容,本来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注重了对网络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说教,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缺乏新意,这种单纯的灌输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属于新事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应单纯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利用网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其内涵。不只是网络上,在网络下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其实,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缺乏深入的探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

2.2 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奖惩机制 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大部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来说,还要承担教学或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任务。这样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考题、辅导学生等等。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校方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否则,在缺乏相应的有效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便会产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时,对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3 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网络硬件设施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校园网络技术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所致。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众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许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使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监管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网站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再接再厉,加强监管,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还不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找出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应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发展,就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社会与家庭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3]唐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为当今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变。网络已经对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如何探索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校园文化特征

文化载体的现代化趋势。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校园文化设施正在逐步现代化,青少年校园文化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出来。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当代青少年更多地被多媒体、因特网所包围。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校园文化的载体逐步转移到网络上来。

应该说,作为载体,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青少年交流、学习、发展自身潜能的物质手段和基础。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视听感官,网络使青少年产生了文化失衡现象,人文精神和道德感变得逐渐稀薄。

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趋势。青少年置身其中的校园文化,对其心智的发展成熟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封闭校园文化活动已经被打破,青少年能够借助网络,开展各种各样的、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打下了基础。

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青少年网上娱乐的时间增加,导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进而群体观念变差,个人自由观念增强。网络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主体意识造成混乱,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利于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青少年置身于校园中,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化和精神,而随着网络的应用逐步深入,多元化的文化与思想在校园里融会、碰撞、吸纳、淘汰,网络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迅速,同时也从社会上带来了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非主流文化,校园中传统的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难以占绝对主导地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和偏差,如崇尚自由、崇拜金钱等。在网络中“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他们往往难以拒绝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导致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发展的偏离,以至于发展为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教育中的优势

资源优势。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拥有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为实现正确引导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充实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专长。图书馆被誉为“知识之海洋”、“大学之心脏”,为青少年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网络文化中所蕴涵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也趋于完善。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60万个网络之中,活跃着超过600个图书馆,以及超过400个学术文献数据库,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海量资源,都是青少年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可以说,图书馆作为一个平台,其信息资源在为青少年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使图书馆拥有吸引学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优势。图书馆的各类专业人才,能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优势,引导青少年去寻找其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检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识内容。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资源存储技术和资源检索技术,也拥有极快的需求响应速度。在这样的技术优势之下,能够协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最实用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能够允许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动态地定制信息系统;允许用户提交自己的检索策略,满足其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户向图书馆信息系统提交一项提问后,查询检索的响应时间和质量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随着数字资源的日益庞大,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对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的机制,来协助自己在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关联度低的信息海洋中异蔽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构建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查询。而图书馆则拥有这样的技术与平台,能够充分为青少年的信息需求服务,从而更有利于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发挥巨大作用。

设施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已经建设了完备的网络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青少年可以在其中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这些完善、齐备的设施使得图书馆能够在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良性作用。在这些设施等的支持下,青少年可以通过对图书馆蕴藏的大量的高品位的文化知识精品的浏览,培养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文化的熏陶,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引导和教育策略

做好新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应该在高校新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图书馆平台在网络文化的认知层面进行引导。图书馆可以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机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网络文化传播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对新生进行培训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对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初步了解。同时,抓住机会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伊始就对网络的价值、意义、优势和弊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进行培养,还应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理念,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所以,单一的文献检索和软件使用的教育模式亟待拓展,在新环境下,图书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元化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但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还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入网络工具,使网络在其中发挥正面的、健康的作用,进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能力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梳理出需要的内容,并摒弃信息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形成健康网络文化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首选也是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是大学生上网的首要目的。所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才能在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从网络中汲取到正面的资源,进而形成全校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网络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应该配置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服务人员,开设相关的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使高校学生能够对网络检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为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打下基础。

进行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和检索、服务中心,信息在广义上属于一种精神资源,图书馆的工作目的是为大学生的知识需求服务。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属性日益海量化,由此所带来的传播者的目的性和主观倾向性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心智和思想正处于完善期,网络的流行已经完全改写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也使大学生的视野和交流方式与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割裂。因此,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才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思维方式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状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出现最频繁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把握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知识讲座和网络素养教育。也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开设一些网络心理健康辅导站,使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向。

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馆员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网络文化教育的主要基础,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才能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进而在完成图书馆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进行构建和导航。具体的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继续教育、专业培训、馆际业务交流、在职培训等方式。通过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网络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理论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构建需求。只有拓宽知识面,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方式,才能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具备及时处理应对问题的能力。

结语

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高校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都受到了网络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基金项目:天津市文化艺术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B08031)

篇4

【关键词】网络行为;监督引导;过滤信息;网络人格;文明公约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 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 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 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

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龙锦华.青少年沉迷网吧引发的思考[J].金色年华.2008.

06

篇5

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会议,筹划安排部署"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宣传活动工作,明确活动目的,落实责任分工,突出宣传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全区师生,人人参与。

本次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以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一、线上活动

1、"xx市教育网"( )、"xx市教育"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xx市教育微博"( )将开设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专栏网络安全微视频、网络安全小知识,让全区教师、学生组织自行学习。

2、有条件的学校在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活动材料、展示活动成果。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学生参加xx市教育局主办《测一测我的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二、线下活动

1、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横幅

各学校在宣传活动期间利用LED大屏宣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内容。

2、开办网络安全宣传专栏

各学校利用板报、手抄报、电子屏、广播、展板、专栏等形式对教师、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宣传,宣传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知识、预防电信诈骗、活动的动态、活动相关内容以及宣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展示。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周的系列活动,全区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将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高尚的网络道德进行到底。

3、召开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

各学校以班级召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班会,讨论网络安全知识、常见电信诈骗方式等,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通过主题班会,使师生对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了很多,他们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篇6

新型政治空间生成过程中的团青关系研究

行囊人生:社会分工颠仆与中国青年走四方形象

大学生微博问政的问题、原因及建议

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青年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及启示

论青年志愿行为的社会引领效应

政治稳定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微博环境下青少年网络论坛应用分析

合法性视域下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

公共政策损益补偿规律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型

合法性视域下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

浅析新时期首都青年外事人才队伍建设

政治稳定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北京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重诉求

基于历史脉络的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

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发展定位与社会服务

当代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新世纪大学生人格魅力养成的教化模式

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法治化思考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

浅议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仰问题

关于传统节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定人制度之探析

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首都精神文明办副主任滕毅同志致词

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

古代家庭的邻里关系教育

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青少年受教育权及其法律救济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核心价值体系

从团队建设看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有效管理

校园犯:学理与立法的分析

青少年吸毒的群体诱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论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

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社会心理的透析与调适

共青团院校办学模式和团干部培训的研究

青少年文本和视觉资料中的全球化因素

无神论教育——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刍议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养成

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分析

新时期社区青年工作者的主要素质

略论道德建设对依法治国的基础作用

中庸修养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试析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约束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问题探讨

篇7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让青少年开阔眼界、转变思维,提高知识水平,促进学业。网络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以帮助青少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学校和老师或直接网校中上课。比如现在的“101”等网校,让同学们可以在家里就可以听(看)到优秀的教师讲课,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交流。

2、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沟通的平台

网络中有句名言“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上人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塑造各种形象,不用担心别人会认识自己。这种虚拟性使孩子无论是在情感宣泄,还是秘密倾吐等方面,都能获得极大的安全感,青少年通过网上聊天体会到沟通的简单与快乐。

3、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娱乐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素质

学生的生活以学习为主,网络游戏可以给学生生活增添色彩,给学生带来开心的时刻,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他们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因此就成为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途径。它使青少年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使青少年在时间上失控,从而影响学习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上网后很容易一发不可收,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网上。有的青少年整天沉迷在网吧中,造成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下降。上网成瘾,成为“网虫”。同时网络的过度便利性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学习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是苦思冥想,而是首先求助网络,他们热衷于以“下载”方式完成作业。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信息的泛滥可能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具有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并因此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互联网影响青少年的情感和性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情感控制力比较弱,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他们在虚拟网络中,很容易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产生所谓的“网恋”行为,造成情感上的失控。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那些性格内向、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孩子等,他们甚至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与周围的同学、老师沟通,性格上产生了扭曲。

三、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双重影响的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同时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创建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开展丰富活动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建设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同时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适合青少年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青少年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等等。

2、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一要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二要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青少年“免疫”;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对策

1、引导和监督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提出上网的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其次,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道德往往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关注、宣传网络道德,是当前大众媒体和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3、加强沟通,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篇8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供给驱动;需要驱动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四周年,这一纲要的出台及其实施,对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网络中的道德伦理失范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如一些青少年受网上黄色内容的影响,进行性犯罪;轻信滥交网友;沉迷网络游戏;道德伦理认知模糊,等等。这些都说明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相对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不相协调甚至是远远滞后的。

“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通常用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表明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被动培训的“供给驱动式”转变为以自身需求驱动学习愿望的“需求驱动式”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范畴,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变同样适用。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近一亿之众,主力军是青少年。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个人群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决定了网络道德伦理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而当下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供给驱动”模式,即为了教育而教育,沿袭传统的道德教育范式,脱离对网络现实的充分分析,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度一样,将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与方式,仅在表面冠以“网络”二字的包装,就一厢情愿地灌输给青少年。然而网络德育的良性发展和进行,是应该以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为依托和前提的。有了需求,才有市场。换句话说,要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进行到底,必需明确实施网络德育的“需求”,然后才能施以良方,从过去低层次的“供给驱动”模式向现代教育的“需求驱动”模式转化。

一、网络德育:正确看待“需求”

需求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得以进行的催化剂与助燃剂,为网络德育提供了市场。以需求驱动网络道德伦理教育,首先要明确“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要因素“驱动”着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教育以人为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需要经历一个道德伦理结构的重组期。这个重组期突出表现为道德伦理的独立性和道德伦理的动荡性,具体表现为因青年期所具有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等基本特点而凸显的道德的自立性和不成熟性。这说明,青少年的道德伦理认知尚未得以具备、形成,还处在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之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其精神世界是跟网络信息的交换融在一起的,自然地,网络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延伸。对于心智尚处于低级或初级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过早地感受到甚或已有了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内模仿”,他们会模仿、效仿成人,而透过网络看到的成人世界,则正成了他们一个“模仿源”,久而久之,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历程,青少年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就随着网络世界的跳跃式发展而跳跃式地成长。这种“网络早熟”与其应有的成长阶段不相协调,导致他们不能成功地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情境中切换角色,由此产生的相应的网络德育就显得越发迫切。

2.时代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在形式上的延伸和程度上的深化。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新兴的远程教育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网络德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模式在改变,相应的德育也应当有所改变。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体系。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发展和谐观,是一个包含了多元极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和谐。网络社会也需要和谐。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当网络作为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元极出现后,网络环境中的伦理道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调整虚拟情境下,人与人乃至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地和谐发展的“蓄水池”。

4.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利益,相反,会为其所累。人们把互联网称为一个虚拟世界,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看似虚拟的网络的背后,实际上进行操作的还是活生生的实体—人。技术本身并无正负之分,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而网络道德伦理正是约束和“互联”这些使用者的纽带,因此,网络技术赖以“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网络道德伦理的正确形成。

二、对症下药: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

当网络技术发展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与快捷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网络道德伦理的文明与否,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网络道德的提高与发展,需要许多相关环节和要素的协同运作。网络德育由“供给驱动”模式逐渐向“需求驱动”模式的转变,应重视如下环节和要素:

(一)学生,“要我做”和“我要做”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他们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需求为驱动的,许多孩子喜欢或沉迷于网络游戏,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曾经有社科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容易有网瘾的小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比较多的,或成绩不好,或人际问题,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但是在网络游戏当中会获得成功,从虚拟成功当中,他获得一种做人的自尊。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行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而成人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则会造成他们对网络的片面认识,迷失自我。他们会用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的虚拟、失范了的道德伦理准则去衡量现实生活,甚至将其付诸于现实。这就需要让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需求,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然而网络环境还是不同于现实情境的,网络德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让青少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发挥个性、彰显自我的同时,能够以现实的道德标准衡量网络情境中的行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伦理准则。所以,要启发和强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网络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并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地履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道德伦理义务。这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

学校是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对于德育,许多人头脑中还存在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观念,特别是网络德育,依旧用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并没有把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切实地作为自己的一项需求。青少年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从教师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网络德育因何收效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学校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作为青少年迈向社会前的“练兵场”,为其构建一个规范的道德伦理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以及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网络道德规范等。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把这项工作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而不是为了分数增长忽略了人格成长,让学生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变成网络中的盲人和智障。

为此,在网络德育一线的教师,要把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需求,认识到网络道德伦理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更是衡量现代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网络技术使用者,教师要有先进的科技道德伦理观,如尊重网络知识版权,不随意抄袭、剿窃他人著作,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时洁身自爱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学生前,先要上好自己的德育课,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伦理关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好道德表率、榜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网络德育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把网络道德伦理价值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知识传播与网络道德伦理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亦即要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网络道德伦理,视为一项“知识与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中进行整合、贯穿,并使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过程”化和“方法”化,从而真正地做到“我要教”。

(三)家庭,不要把需求变为障碍

家长,是要求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呼声最高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但就现有状况看,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是高需求低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得当。家庭是进行德育的第一基地,大部分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网络道德伦理失范时,往往采用强硬手段,殊不知德育第一原则是引导。因此,家长在进行网络德育时:

(1)“降低”身份、调节心态,体验在网络环境中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便于发现失范时,加以正确输导,成为青少年正确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领航员”。

(2)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及时将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交换,掌握详实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进行网络德育的家校互动平台。

(3)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老师”,大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这就需要家长约束自我,为孩子当好模仿对象,而不是横加干涉,并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四)社会,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

时下,宣传网络道德伦理的网站、书籍屡见不鲜,并呈上升态势。其实,道德伦理教育的渠道很多,网络中的文化、娱乐、体育甚至游戏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但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少,应在于质量和方法的使用。这是因为,传统德育的内容很多趋于教条化,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所以,将死板的说教德育贴近生活,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形象化、生动化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真实反映,网络行为也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制定必要的规范,并逐步纳人法制进程。为此,搭建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网络道德伦理框架,用来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将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

篇9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

一、青少年网络运用现状

本学期,笔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兴东初级中学一年级6个班的新生做了一项“因特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网络,其中有一大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打网络游戏或者去聊天室聊天:1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更有3%的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网站: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黑客”非常崇拜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这说明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摆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情感的高峰阶段。他们需要有自我情感的流露和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匡正,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可以毫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高谈阔论,挥洒自如。

有学生认为:“在网上,我是绝对自由的,想干啥就干啥。”他们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在BBS论坛上发表议论时毫无顾忌,观点偏激,甚至会发表一些越轨的言论。这主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避害就利的心理又促使青少年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青少年会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向于冷漠。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放纵自己,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第二,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带来大量的不良信息,使喜欢猎奇、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腐蚀,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对网络形成了“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在网上生龙活虎,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却很少。这是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崇尚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喜欢通过网络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形式的交往丢掉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现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有的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等症状。

第三,埘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有少数学生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黄色网站和暴力网站。这主要是凶为部分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弱,不能主动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网络自护的教育,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利用在学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控制引导学生上网。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网络的主要引导人,在立足本课堂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们可以从“育”、“疏”、“控”、“建”等方面人手.以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1.育

所谓育.就是教育,说服。在学生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规范教育.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操作的对象虽然没有生命力,但是仍然需要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遵守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制度,未经许可不擅自使用他人的计算机,拒绝不健康和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盗版软件,不制作和有意传播计算机病毒。要同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在学生开始上网之前,首先要学习《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还要对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教会学生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抵御来自网络的有害信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品格。否则,我们如果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小节无害,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行为.甘为欲望所驱使.很可能就会像吸食一样,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落得害人害己。

对于网络中缺乏他律性的监督网络主体享有自由的同时,如果忘记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内省的自我监督.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不管在何时何地,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2.疏

这里我所提到的疏.其实就是指使用好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中来。在具体学科内容教学中,网德教育可以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譬如文件的下载,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件类型的下载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在下载之前要了解该文件会不会对自己的计算机造成破坏,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譬如信息的搜索,可以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布置给学生具体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家乡有哪些特产等等,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再譬如在讲信息的交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学校局域网内安装腾讯企业版,指派给每位学生一个号码,同时公布一个聊天主题。让学生通过QQ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观点,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网络聊天.又引导了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论。

3.控

所谓控,即用技术的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范围可以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防毒、防黄软件,譬如“网络爸爸”,可以过滤不良网站.推荐健康网站.记录上网历史等等。还有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服务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机房的设置,在教师机上安装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到校园网(如将IP地址设为219.6O.124.76),通过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另一块用于本机房内部网络(如将IP地址设为192.168.1.250)。将学生机的组名设为一个组(如都是iifang1),IP地址设成唯一的,并且互不冲突(如:192.168.1.1、192.168.1-2……)。

为了使学生机能上网,还要进行IE设置。先打开IE的“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即在IE丁具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命令),进入该对话框中的“连接”标签.单击“连接”标签中的“局域网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地址”为教师机的内部IP地址(在这里是192.168.1.250,端口为3128)。完成计算机设置之后,机房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机可以正常上网.二是学生机可以正常通过TCP/IP协议与教师机相连(即通过网上邻居可以找到教师机)。

第二步,安装合适的服务器,我们选择的是WinRoute软件。WinRout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在华军软件园可以下载),它提供防火墙功能,可使多台机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访问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WinRoute软件即可,学生机上无需安装。

WinRoute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双击安装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点击按钮,当出现对话框时,先选择“Networkadapterf局域网)”,再点击下面的小三角,选择具有外部IP地址的网卡(如:219.60.124.761.再点击“OK”按钮就可以了。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会发现在任务栏上多了一个小圆球图标,这说明Winroute安装成功了。

第三步,对WinRoute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双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图标(小圆球图标),将会看到一个要求输入WinRoute管理员密码的对话框,因为我们还是第一次进入WinRoute,还没有为WinRoute设置管理密码,所以直接单击“OK”按钮就可以进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单击WinRoute的“Settings”菜单下的“ProxyServer”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General”标签中勾选上“ProxyServerEnabl”复选框。由于教师机是先与校园网连接,再连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设置二级。这里在“Advanced”标签中输入“Patentproxy”为219.60.124.76.端口是3128即可。此时,教师机就可以对学生上网实行控制了。

方法是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则学生机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师机还可以正常上网。如果想让学生机上网,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然后单击“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简单的设置就实现了在课堂上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上网的功能。

4.建

所谓建,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联合各个学科教师,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网络教学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学生的网上乐园。校园网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网络信息是否丰富.对学生教师是否有吸引力,信息资源匮乏的网络是一个空网、死网,没有存在的价值。怎样搞好信息资源的建设,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富有价值,这需要看信息资源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信息。所以在校园网数字资源建设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网络服务的对象性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为学生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一步,我们把收集到的大量适合于学生浏览的优秀国内外网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以绿色通道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方便多了,绿色通道链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科资源”、“网上学校”、“外语教学”、“软件天地”、“搜索网站”等一系列的网站,并注有相关的说明和链接。有了这样的网络导航,学生上网就安全了,目的也明确了。从而让学生逐渐把校园网当作自己的信息中心、渴望访问的网站。

第二步。校园网信息完善阶段,以师生共建为主。以信息技术竞赛为突破口。让有能力的学生先行一步,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与应用,建立个人网站、班级网站、专题网站,个人网站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为个人资料收集整理、网上宣传交流、主体探究服务:班级网站具有体现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设立班级相册、荣誉榜、学生作品、团队生活和具有班级特色等方面内容的栏目:专题网站以学科内容为主题,深入探讨学习社会中的某一个问题.形成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了,建立起了对教学有用的网站、信息,从而让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得以实现。

第三步,互动网站的创建。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了较强的用网、建网能力。如何让静止的信息互动起来呢?如何让学生在用网、建网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风呢?如何让校外家长、同行的信息集中到校园网中来呢?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互动网站的建设开展,设立信箱、聊天室、论坛,校园网上每条信息均设立评论,收集网上的各种建议、反馈信息,最终让网上所有信息都有了生命并能推陈出新。我们的重点是建设校园论坛,即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舞台,也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在选题方面,让学生自发地以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或心理上的心理问题为主题创建论坛:在管理方面,我们先动员各科科代表、有论坛使用经验兴趣的学生做版主,并让他们组织学生建成一个管理团队(或叫兴趣小组),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整理与总结,我们只是告诉学生:“要自己多提供资料,对网友发上来的帖子要及时回复,要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奖励、置顶等方式激发网友参与讨论;学期结束时对论坛成果要以电子报刊或网页形式总结.让学生版主提高编辑能力,对成果反思,进而提高信息素养。”

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瘾问题日渐突出,网瘾治疗市场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网瘾治疗领域乱象丛生,这一本应是众多网络沉迷者福音的行业却身陷泥沼。为了该领域的净化及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制定界定标准,加强监管;学校和家庭也要共尽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网瘾的研究和救治工作。

目前,我国网瘾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网瘾问题尤为突出。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 )》显示,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 72%,超过1 300万人。在无数家庭饱尝子女深陷网络的痛楚之时,网瘾治疗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全国已有300余家机构,收费规模达数十亿元。但当其神秘面纱被揭开时,我们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电击、捆绑、殴打,个别网瘾少年在如此的治疗过程中惨死。究竟是什么促使网瘾治疗领域—这一本应是众多网络沉迷者福音的行业,衍变成了一个吞噬着无数网瘾患者及其家庭的恶魔?

一、“网瘾”根源

虽然网瘾已成为我国大众谈论的焦点话题,但究竟“何为网瘾”,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我国对于网瘾的认识,大多是各个网瘾治疗机构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对网瘾的简单归类。例如,在各种戒除网瘾的学校中,大多将网瘾视作青少年的一种不良行为表现,从而选取行为矫正等手段治疗网瘾。在心理咨询机构中,网瘾被视作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咨询等手段被应用其中。而在涉入网瘾治疗的医疗机构中,网瘾更多地被视作精神疾病,于是药物治疗、脑电波检查甚至电击治疗等手段被广泛使用。

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至少有过三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6年8月陶宏开提出的标准;2008年11月总医院由陶然制定的标准;以及随后由杨永信拟定的标准。其中陶然制定的标准曾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因其将网瘾视为“精神疾病”,以及人们对于“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连续超过3个月,即为网络成瘾”的过分解读,使得这一标准并未获得普遍认可和推行。而“何谓网瘾”迟迟无法明确,网瘾治疗又该从何下手呢?众多家长又该如何判断五花八门的网瘾治疗机构孰优孰劣呢?

二、家长们的恐慌与治疗手段的缺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望子成龙”的期盼。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家长们更是将家庭的未来寄托在这棵独苗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颇为敏感,稍有“出格”行为,家长就“上纲上线”。加之家长们对于网络或者缺乏了解,或者认识存在偏差,就简单地将网络等同于游戏、娱乐,一旦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极易产生恐慌心理。同时,多数家长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部分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在与子女相处时带有专制色彩。因此,一旦孩子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强行禁止,而不去深人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当强制禁止的方式无法奏效时,父母们就会愈加恐慌。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之下,家长们只得转而选择所谓的“行走学校”、“网瘾治疗中心”等各色机构求助;至于这些机构的合法从业资质如何,他们大多无从考量。

三、政府缺位引发的治疗团队合法性问题

在网瘾治疗市场日渐形成、各种治疗团队纷纷期盼从中分得一杯羹的同时,政府却失语了。因此,这个庞大市场至今未形成任何可以共同格守的行业规范,利润成了网瘾治疗机构运转的核心。

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研究的缺失。在我国,学术研究具有政府导向特征,政府的引导往往决定了学者的研究方向。而网瘾问题的早期凸显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及时重视,因此,网瘾问题的学术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尽管相关政府组织也曾举办过戒除网瘾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相关研究的缺失,使得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关于网瘾的合理标准,更逞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二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就目前的网瘾治疗市场来看,涉及教育、工商、医疗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制度规范尚未出台,监管执行起来缺乏依据,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原本应属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网瘾治疗市场,如今却成了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网瘾治疗机构的建立缺乏必要的准人门槛,其价格、安全、质量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监管。据了解,相当一批网瘾治疗学校并无办学资质,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的人员很少,这直接导致了网瘾治疗机构的混乱。总之,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在政府部门的缺位中,网瘾治疗团队的合法性存在严重问题。

四、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缺失致使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其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却存在先天不足。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信息素养,在《纲要》中被重点突出。而网络道德,这一隐形的难以具体测量的信息素养必备要素却踪迹难觅。更为重要的是,各中小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形成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风气。至于网络道德教育,发展更是迟滞。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充斥了众多违法不良信息的互联网,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无异于重型的糖衣炮弹,他们更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害。信息技术课程本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为青少年学生筑起一道有效的防护网,但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业已缺失,更不要提对于网瘾学生的引导矫正了。在这方面,大部分学校只是单纯依靠班主任做思想工作,如果做不通,那么,等待这些学生的很可能就是记过甚至退学。

五、规范网瘾治疗的对策建议

1.尽快明确网瘾的界定标准。我国网瘾治疗市场的乱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瘾界定标准的缺失。人们尚不知网瘾为何物,就急迫地打着“治疗网瘾”的旗号去“悬壶济世”,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要解决网瘾治疗市场之乱,必须尽快制定合理的网瘾界定标准。笔者认为,在界定网瘾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网瘾标准不应过分强调时间。如果网瘾标准一味强调时间,很容易将一些正常使用网络的人群纳人其中。这有可能造成针对网瘾的恐慌,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谈网色变”。二是网瘾标准应分级划等。网络成瘾能否被纳人精神病诊断范畴曾引起各方激辩,鉴于此,网瘾治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民众的接受度,根据临床研究状况,对其进行分级划等。对于轻度、中度的网瘾行为可以作为心理疾病来治疗,主要采用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手段,而对于重度患者则可以采用精神病治疗手段,借助药物予以控制。

2.政府切实加强对网瘾治疗领域的监管。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律取缔各类网瘾治疗机构显然不合时宜。但是,市场的利润导向决定了单靠其自身调节难以维护广大网瘾患者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政府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加强引导、监管。具体来说,一是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及行业规范。网瘾治疗领域之所以乱,就是因为缺少法律规范。网瘾戒除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例如网络监管、未成年人教育、消费者者权益保护、医患关系等,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时可以借鉴以上问题的成熟规范。在法律规范尚未出台之前,上述领域适用的法律对网瘾戒除行业同样适用。二是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净化网瘾治疗领域。目前的网瘾治疗涉及多个部门,似乎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但具体的责任边界又难以界定。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及时予以确认,如有必要,可以由各部门联合办公,或设立联合机构,明确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