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基本功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基本功教程

篇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内容,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简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②能力目标:尝试用流程图归纳技术过程;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勇于进行大胆、科学的推测猜想。

3.教学过程及设计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番茄和马铃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关注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想办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更多的蔬菜,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建议,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引入主题;让这两种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杂交显然不行,因为这两种植物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只能将两个植物细胞融合,再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的新植物,这样才能得到超级杂种植物,即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中。

3.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这部分内容必修二中学过所以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学:①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②全能性大小的比较;③在生物个体上为什么每个细胞或某一组织怎么都不表达全能性的原因;④画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图;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阅读后提问和规范答案,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因为每个活的体细胞中都包含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②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受精卵>生殖细胞(卵细胞>)>其他细胞。③各个细胞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脱分化:又叫去分化,是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再分化:愈伤组织继续培养,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是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

⑤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植物组织或细胞处于离体状态下;外部环境条件适宜,如温度、pH、光照、无菌操作;必要的营养条件,如水、有机营养、矿质营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3.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探究,得出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图:①番茄―马铃薯植株具备两种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学生讨论得出:番茄―马铃薯植株应该具备两种生物的基因;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②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细胞核外面有什么结构?哪部分结构会成为细胞核结合的障碍?学生回答:细胞壁和细胞膜。③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与机械去壁相比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利用酶的特性学生回答: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优势在于不伤害细胞内部结构。④原生质体可以融合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学生回顾旧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⑤自然状态下,细胞之间不能融合,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哪些?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及化学法(聚乙二醇PEG)。⑥得到的是细胞,如何利用细胞获得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在学生掌握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础知识后,提问:

①如果二倍体的番茄与四倍体马铃薯能够杂交,杂交后的子代是几倍体?如果是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是几倍体?学生思考后回答:理论上杂交后的子代是三倍体,但自然状态下二者不可能杂交成功;如果是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是异源六倍体。

②从理论上讲,杂种植株的育性怎样?从理论上讲,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是可育的。是否可育关键是能否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而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关键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能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是可育的。

③融合细胞的类型有哪些?既有AB型杂种细胞,又能形成AA型和BB型两种融合细胞,还有A型B型等,但只有AB型细胞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所形成的杂种细胞,因此在杂种细胞形成后还应有一个筛选过程。

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有什么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扩大遗传重组范围。

⑤既然超级植物具有了两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为什么没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番茄―马铃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的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篇2

关键词:挪威 孔子学院 武术课程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73-04

前言

中国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的国际友人,现已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承。而位于北欧的挪威则是在世界上传承中国武术具有特色的国家之一。武术在挪威的推广和发展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与各国孔子学院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曾帮助丹麦、芬兰、冰岛等国孔子学院开设武术课程,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武术的较好发展,将对北欧其他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挪威武道联合会武术理事Rune先生认为挪威武术发展较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剑道等其他武道类项目较晚,武术只有更加的标准化和完善化才能在挪威有更好的发展。挪威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殊性,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应该更加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对武术在挪威的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规范化设计与实施是武术在挪威发展与推广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01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与标准设计,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归为2012年工作重点项目之一。

1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发展现状

挪威武术的主要推广组织是卑尔根孔子学院,卑尔根孔子学院凭借国内合作伙伴北京体育大学的师资资源,从卑尔根孔子学院成立起就开设武术课程。其推广武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导,与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博德、弗莱卡等地区的学校进行合作,以武术推广工作为跟进的发展策略;另一种是和挪威各地区的俱乐部进行合作,进行武术课的推广、开设与教学。武术的辅助发展形式则由一些推广活动所组成,其中主要包括武术夏令营、汉语桥活动、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武术比赛以及网络孔子学院的宣传等。在卑尔根孔子学院的大力推广下,武术在挪威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异成绩。武术教师带领学员参加中国节日及武术推广的各种武术表演活动,深受挪威人民的喜爱。武术学员曾在挪威俱乐部武术锦标赛、挪威“国王杯”武术锦标赛以及欧洲武术锦标赛中获得金银铜数十枚奖牌。

武术在挪威的课程开设主要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为辅。武术课程主要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目前开设课程有:长拳班、太极拳班、刀术班、棍术班以及散打班等,每一个教学项目分别由初级班和提高班所组成。参加武术的群体主要包括社会武术爱好者、卑尔根的大学、高中以及小学生。卑尔根孔子学院武术教师根据武术爱好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首先,儿童的武术教学内容由五步拳和初级拳为主,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强调武术动作的规范化。其次,青少年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表演及技击性较强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内容组成。再者,中老年人主要以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对一些优秀学员进行重点培养,为参加欧洲武术比赛及培养本土化武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使武术在挪威成为永久性体育项目。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年限及水平等因素,将会对一些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2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

2.1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2.1.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不改变原来套路完整性的同时,使挪威习武人群能够全面发展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和谐的发展,充分体现武术的技击功能、健身功能、养生功能、观赏功能,全面考虑学生对习武动机与目的的需求。

2.1.2 科学性原则

根据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武术训练与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挪威原有的武术教学项目进行分析,在选择原有较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标准既要科学,又要有弹性,既有横向的弹性,又有纵向的弹性。

2.1.3 简易性原则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遵循简易原则,挪威武术发展正处在初、中期阶段,武术教学内容较难,会打击学习接受能力较慢人群继续习武的信心与积极性,不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打分标准也不适宜像中国大型武术比赛一样,应该采取与应用易于评判的武术评判标准。

2.1.4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西方由于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与思维理解形式也不同。要想设计适合挪威的武术段位等级制度,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从饮食方面来讲,挪威人的日常饮食主要以肉食类为主,而中国人则主要以谷物为主食。从语言学习方面来讲,挪威语是由29个字母组成的,而汉语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规律构成的。从哲学方面来讲,挪威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哲学,受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细节论证。中国人主要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儒、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经验。从生理结构来讲,挪威人体型较为高大健壮,力量较大,身体协调性较差,较为僵硬。由于小腿与踝关节处生理结构与中国人不一样,深蹲动作较难完成。从宗教与文化方面来讲,中国人受佛教文化以及八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丹田有一定的认识,而挪威人主要信奉的是耶稣,在强调太极拳的“意守”丹田时,他们经常会想到印堂。综上所述,挪威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因而要根据挪威武术发展现状及教学经验设计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

2.2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与考核形式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古人有云:“习武须先习德”。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进行武术学习。不好的武德风尚,会使社会受到危害,并且会降低习武人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因而,从武术在挪威的长期发展来看,应将武德鉴定这项内容列为孔子学院课程内容。通过专家访谈法与专家问卷调查法,专家一致认为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包括武德鉴定、理论考核和技术考核。因此,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分为:武德鉴定、理论考试和技术考试三种考试形式。

2.2.1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武德内容设计

关于武德的鉴定,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评判体系,但是通过可以通过习武者的言行,以及他人对挪威习武者意志品质进行客观评价,可以观察到习武者的武德修养。武德考核的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一方面是,通过武术习练者在技术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礼仪以及平时训练表现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考核;另一方面,则由习武者的教师或管理者对习武者的武德进行鉴定。有些专家则建议可以开设武德修养讲座,当习练者对武德修养的课时数达到一定标准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武德分数。专家认为无故不训练者,将不给予通过武德考试,树立武术国外品牌。

2.2.2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理论内容设计

武术教学应和武术理论相结合,武术的理论教学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使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应该加强武术理论课程的建设。古人有云:习武先习德,在推广技术的同时应进行一些武德及武术文化的理论教学。一方面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激发武术爱好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中国文化之博大将是武术推广区别于武道类项目的一大优势。定期播放一些有关武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电影,在培养武术兴趣营造武术氛围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武术的兴趣。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民族传统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不同的武术套路自身也具有不同的项目特点。对武术项目特点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指导习练者的武术技术学习。表1为挪威武术习练者对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理论考试需求度与考核形式的看法。

注:A代表问题:您认为在考核武术技术的同时,是否需要考核武术理论。

B代表问题:您认为如果对武术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你认为哪种考核形式比较合理。

分值:需要=3;不确定=2;不需要=1;

开卷=3;闭卷=2;开卷和闭卷=1。

如表1,在“您认为在考核武术技术的同时,是否需要考核武术理论”的问题中,挪威武术习练者对问题回答所得数据统计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0.63。数据显示大多数武术习练者认为需要武术理论的考核,大多数的挪威武术习练者能够认识到武术理论学习和考核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在“您认为如果对武术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你认为哪种考核形式比较合理”的问题回答中,武术习练者对问题回答数据统计的均值为2.69,标准差为0.70。所得均值接近3,所以最后决定挪威武术段位等级制度理论考试的形式为开卷。

挪威孔子学院理论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挪威武术习练者,能够通过理论考核了解中国武术,了解武术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不是让他们能够对中国武术的相关知识比较熟练的背诵或默写出来,这样的武术理论考核形式在挪威施行比较困难,理论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比较合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理论考核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武术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专家访谈可知,专家一致认为武德教育比较重要,应该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理论考核的内容应该包括武德教育、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教学理论、武术裁判知识,练习年数较久的,可进行武术教学与武术裁判实践,培养挪威本土武术教师。

2.2.3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内容设计

长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式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便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满足国际武术习练者的需要,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了国际武术比赛套路,并实施了欧洲武术段位等级制度。

武术长拳类套路已经深受挪威青年爱好者的喜爱,由于长拳具有撑拨舒展、灵活多变、蹿蹦跳跃等运动特点,并且追求“高、难、美、新”,被一些挪威青年视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挪威人体型高大健硕,身体比较僵硬不灵活,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设计长拳类技术考核内容时,将动作难度设计较为简单。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已经成为了一些国际武术比赛以及洲际武术比赛的规定套路。为了促进挪威武术习练者与外部武术组织的武术交流与进一步和世界接轨,将武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列入到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考核内容。本文通过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并深入参考国际武联组织编写的武术系列教程等武术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挪威武术发展现状,遵守由易到难原则,设计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考核内容纲要表,如表2: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长拳技术考核内容纲要的合理度进行调查,用Spss16数据统计软件对专家反馈的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在“您认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的选项中,所得的均值为2.6,比中间值2高出60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第三路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武术基本功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较稳大楼的质量就会相对稳定。学习武术,打好基础,是今后习练较难武术内容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习练武术人群中大多数都很注重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各大武术馆校都将基本功和五步拳套路作为基础练习。专家认为在挪威对习武的初学者也必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在“您认为第二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问题中,数据统计结果的均值为2.7,接近最高值仅30个百分点,可见多数专家认为比较合理。在“您认为第三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问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均值为2.8,标准差为0.42,专家意见波动较小,且认为合理度较高。在“您认为第四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的选项中,所得的均值为2.6,比中间值2高出60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专家的肯定。长拳类课程内容考核主要以套路演练为主,参考清华大学武术课程考核的方法,并根据武术套路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对演练者实行“估分”评价。

注:A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B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二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C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三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D代表问题:您认为第四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分值:合理=3;一般=2;不合理=1。

3 结论

由于文化差异问题,中国武术在国外的发展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我们必须在探索与摸索中找出这些阻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推动我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与推广。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置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研究与设计,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课程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武德、武术理论、武术技术。理论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笔者通过教学实验法,检验设计内容的教学效果。学生和领导反馈意见较好。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标志着北欧国家武术的发展将会尽快的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华武术;动作技能;训练策略

现如今,中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途中,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强国的中国梦,武术的众多功能也应担当相应的历史使命。关于武术教学和普及的现状并不乐观,武术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创新的训练方法很有限等等。众多因素使得习武者产生迷茫,多数武术学习者认为武术动作复杂,武术动作技能难以掌握而且很容易忘记。此外,武术动作的演练对习武者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无论是柔韧素质、肌肉爆发力、身体协调性等比其他运动项目强。由于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既要有精专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教育者不但要对武术动作结构和训练结构有全面的把握,而且还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并且能及时、合理利用动作技能和教学策略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教学实践和训练实践服务。

武术的技术动作演练复杂,但是,武术运动项目的本质是由动作或序列动作组合构成的套路。武术动作也是习武者体能和技术的融合通道,武术动作是技术的本源,武术动作姿态是习武者技术能力最基本的体现。武术动作丰富,并且每个动作都包含丰富的攻防含义,这更有利于学习者体悟学习。学习要追根溯源,同样武术动作技术结构再复杂也是有一个个的动作构成,多个动作组成特定的动作序列结构,最后有复杂的动作序列结构组编成武术套路。

动作是人类存在的使然,动作的产生和三个因素的相互关联,即:个体、任务、环境。动作是围绕任务和环境的要求来组织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体产生的动作是为了达到任务的要求。

人类完成动作是通过大脑的结构功能和程序共同完成的,与人的知觉、认知、行为相连。动作是在特定环境中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所以动作控制的研究包括对人行为控制体系的研究、知觉体系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控制论及系统论的研究等。

运动控制首要的任务就是研究神经机制控制运动的原理。人完成的动作模式要依靠完整的身体结构、健全的功能、完成动作的外部环境等。长拳是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武术长拳动作要素很丰富,动作技能结构很复杂。在武术长拳动作技能演练过程中动、静、虚、实、刚、柔、疾、缓在武术长拳动作技能体系中的综合表达。称为武术套路的“韵律”,在西方称之为“节奏”。在对武术长拳动作技能进行评价时,“韵律”是我们进行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欣赏武术长拳动作优美、动作技能精湛的重要元素。

武术长拳动作技能训练应注重改进长拳动作、提高动作技能、形成个人演练风格。武术长拳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类项目,这一项群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在竞技能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员要以动作技术为载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及演练水平对战胜对手具有决定作用。运动员要掌握全面的长拳技术动作,形成自己的技术演练风格。武术长拳运动员具备特有的身体自然条件,武术长拳要求运动员身体匀称,身高要保持特定的要求。身体的核心力量要强,身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尤其突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都要迅速。身体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都要优秀。

武术长拳的成绩评定分别从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创新难度这三个大的部分进行评分。每个部分又有评分细则组成。

武术长拳运动员的体能的训练要与专项结合,武术长拳体能训练是指为了提高武术长拳运动员的体能而进行的有目的、 有组织、 有计划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科学的训练内容与方法、适当的运动负荷、时间和频率,促使运动员身体的各器官和机能发生适应性变化,改善身体形态, 最终提高长拳技术动作的演练水平,以适应竞技武术运动的特征。

不断实现长拳动作技能的创新策略,形成科学、系统的长拳训练体系策略,长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为运动员储备能量,技术训练,是不断地优化动作技能,有利于节省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合理的竞赛套路的编排组合是为了更好地调节长拳运动员的体能与技术的完美展现。

武术长拳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类项目,从细微层面分析又具有自身的动作技能特征,从而长拳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特殊的要求。采用科学的训练策略对运动员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深刻把握项目及运动员特征,是我们安排科学训练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施训练策略的基础。提高武术长拳动作技能的训练策略,应遵循武术长拳项目的特征,满足长拳项目对运动员素质的要求,做好运动员选材,更要实施科学的训练策略。深刻把握长拳运动员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做到合理的运动监控。培养运动员专项兴趣,对武术长拳有强烈的专项认同感。针对不同运动员要采取因材施训的策略,培养一名优秀武术长拳运动员必须把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体特长,形成长拳运动员的个体演练特征。

因此,在训练策略实施过程中,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武术运动员做到因材施训。一方面要发扬运动员个性特征的优势,加强特长训练,培养特长队员,形成个体技术演练风格。另一方面针对每个运动员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弱项训练。发挥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补偿效应。不断加强长拳技术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技术决定长拳的演练水平,在强化基本技术动作的训练同时,还要逐渐提高长拳运动员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体悟长拳每个技术动作的内涵。努力提高基本技术的演练质量,进一步完善长拳技术动作,使动作技能达到正确、协调、连贯程度的基础上,提高长拳整套技术演练的水平。尤其要注重把握长拳整套技术动作演练的节奏,提高控制技术动作的能力,尤其是长拳动作难度的演练。

保持武术长拳基本功训练多样性,提高长拳动作技能的稳定性和专项感知觉水平,保持长拳动作技能的感知觉水平,唤醒长拳动作演练的流畅感、唤醒长拳动作程序。提高长拳动作技能的感知觉水平,提高运动员在长拳单个动作细节上的感知觉水平,促进运动员优化动作结构、改进动作质量。包括快速视觉――肌肉反应能力、视觉的广度和深度、良好的空间位置知觉、精细的肌肉和皮肤感觉。

作为一种检查长拳动作质量的手段,以防动作变形、变质。四是提高长拳动作技能演练的熟练程度,促进运动技术在身体素质和知觉水平的节省化。长拳基本功的训练应保证练习的多样性,包括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练习要求的变化性。通过练习的变化,使运动员体验不同感知觉,为动作程序自动化打基础。

提供长拳技术动作演练环境条件的变化性,增加运动员单个技术的多套运动程序储备。提供长拳技术训练环境条件变化性的目的是促使运动员储存更多不同运动背景下的动作程序,提高运动员选择动作程序自动化的能力,使运动员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环境性质――联系运动程序――抽取最佳运动程序的过程。达到这一程度的前提:一是运动员已储备了大量的运动动作程序;二是运动员能够有把已有运动程序顺利迁移到所面临环境当中。

总之,实施武术长拳训练策略,加强专项训练要贯穿训练的始终,通过专项训练来巩固运动员的动作技术风格,不断积累训练、比赛经验,最终使长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色的竞技水平。

篇4

关键词:和式太极拳 段位制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69-03

1 前言

2008年,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修订《中国武术段位制》,使之从试行步入正式推广,由“套段”转为“考段”,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国内近百位武术领域的民间传人、著名教练、院校学者,完成了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武术拳种的整理、创编。此次同步出版的全套教材选择了22个习练人口基数较大、有成熟技术体系的拳种和器械,作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普及拳种,并在原有九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以武术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适合青少年习练的段前三级。

段位制系列教程按照各拳种还有器械均包含的“打、踢、拿、靠、摔”五种技术元素进行编写,逐段增加技术元素和套路动作。段位制套路在编排过程中,依据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中华传统武术演练式,确立为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即每一段技术内容的单练套路技能单练,拆分后又能进行对打练习,还能以拆招的形式体现实战技法,突出了传统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体现了武术以攻防动作作为运动素材和健身手段的本质,使习练者既掌握了动作的演练方法,又懂得了动作的攻防含义。

2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简介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依照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由和有禄老师执笔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和式太极拳概述和一至六段段位技术的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技法的讲解。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套路的编排依然高度的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轻灵圆活的特点,从一段到六段每段套路动作编排合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非常之合理,套路练起来连贯性强。最主要一点是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化打合一”的特点,即一个动作不光能攻击也能防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用什么动作打我,我再用什么动作还给你,“要啥给啥,吃啥还啥”。

3 段位制套路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武术教学方法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根据段位制套路的特点我们可以分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种是常规教学方法,另一种是特色教学方法。

3.1 常规教学方法

3.1.1 理论教学方法

和式太极拳又称“带理架”,何为“带理架”?和式太极拳拳论言“一层功夫一层技,一层功夫一层理”,和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势都带着理论,每个动作都以理论来指导,因而理论知识在和式太极拳教学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刚开始没有技术教学做基础是提不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的,所以笔者认为在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们的技术有所提高以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和式太极拳的理解,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教程,对动作有基本的理解,对和式太极拳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在讲解单练动作的时候,不要只为了学习动作而进行动作的讲解,最好把动作的攻防含义穿去,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直观示范与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直观示范是教师本人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其具体动作为范例,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动作路线、方向等等。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示范要力求准确,保持武术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并且还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必要时可做多方位的示范。

语言讲解是教师正确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说明动作名称和作用、完成动作方法和要求、动作方向、动作目的以及结合课堂组织、教材特点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应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重点和难点突出,特别是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连接部位等解释清楚,同时在正确运用武术动作术语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较通俗的语言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并准确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较之传统72式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学的,因而在段位制教学中,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练习的完整概念,再通过讲解,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眼、脑同时活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快地建立动作概念。所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做示范动作时注意示范方位的选择,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动作,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镜面示范动作,这样学生容易看清动作,等学习差不多了可以采用背面示范带着大家一起练习。

3.1.3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教学方法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和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以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纠正错误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这不仅影响学生掌握武术动作,同时也不利于增强体质,甚至产生伤害事故。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动作,首先教师要对一些在武术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事故进行事先预知,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错误动作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3.2 特色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合理的、丰富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一味模仿”,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武术,消除学生们“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

既然是学习武术,我们就应该采用有武术特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武术的特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有了技击就有攻防,因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体现出武术的攻防特色。

3.2.1 拆招明招法

所谓的拆招明招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动作进行教学,这样的话大家就容易看清楚,知道动作怎么做。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比较麻烦的动作,它是由好几个小动作组成的,如果我们只给学生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学生在下面囫囵吞枣的跟着比划,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把动作学完整。既然动作复杂,那么中间肯定有一些细节动作或者小动作,这些东西不给学生讲解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和式太极拳单鞭这个动作时,就可以把它分解成三个小动作进行教学。第一步,先教双手下沉转换重心这个动作;第二步,教右脚向右开一小步左脚跟步,双手同时向上向左再向右划弧动作;第三步,再教单鞭定势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了解整个动作的内容,也能够很好的去完成动作的训练。

3.2.2 喂招还击法

所谓的喂招还击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喂招,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化解动作,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记忆。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很愿意去学习套路。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中的动作都是成对存在的,单练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动作相同只不过是顺序不一样,在第一小节出现的动作第二小节依然会有,这样就形成了“一对”。这就说明了动作攻防的存在,既然有动作攻防的存在,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出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了解动作是怎么用的,当别人出一个动作攻击时自己应该用哪个动作去化解,应该是学以致用,不能光会做动作而不解其意,应该做到两全其美。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喂招还击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下边练习,教师可以随意抽查,给任意一个学生喂招,教师如果做一个迎门靠动作,学生就应该相应的做出开门迎客动作,如果教师做野马分鬃动作,那么学生就应该做倒撵猴动作。另外,不光老师可以给学生喂招,等练习到一定程度,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喂招来牢固动作。

3.2.3 说招诱导法

所谓的说招诱导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用做动作,教师只要说出一个动作的名称,那么学生就应该立即说出相应的攻防动作,如果对不上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简单地说,就是对方说个动作名字,本方立马说出与之对应的动作,这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他们很认真的去学习段位制套路。其实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游戏教学方法进行推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编号,然后教师在游戏开始时任意喊一个号,那么相应的同学就必须接上来,如果犯错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通过游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学习了也娱乐了,两全其美。例如,教学中教师说出一个左拍脚动作,学生就应该说出防的动作顺步倒撵猴。等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动作要领,那么两个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练习,这样的话对熟记套路动作有很大帮助。

4 注重武术文化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9年2月17日,主席在对毛里求斯进行国家访问时做出“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科学论断。“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武术在传统文化的襁褓中已发展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礼’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使武术不再只是一种技艺的存在,而有许多道德教化的意义。”武德是武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根本结构,是中国武术文化教育的核心。中华武术把“武德”当作是每个练武之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将习武不为“打”视之为武德的追求。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以求人际和谐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从而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和谐。

因此,为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育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我们也可以采用以礼明德、由表及里、潜移默化教学法。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教师在教武术课的同时,更应该穿插一些武术礼仪、武术文化进课堂,这样我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就学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在“表面”上礼仪规范的学习达到道德思想的提高,使思想觉悟得到升华。

篇5

关键词:武术 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 0063―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其之重视日益增加,武术进校园政策大力开展,特别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这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咨询访谈、电话交流,实地了解课程培养方向、内容设置、学习状况和教学状况等。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分别抽取贵州省不同地区的6所高校――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贵州大学、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市铜仁学院、凯里市凯里学院、安顺市安顺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6.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概述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武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体育教材。从宏观上看,武术进校园是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培养武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加大了要求。就贵州省6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可得,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武术课,其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武术教师。调查研究的6所院校武术教学大纲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武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对课程评价、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但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又并不完全依据制定的大纲来实施。

2.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经过网络查询资料和访谈得知贵州省各高校武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国际规定的套路,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器械(刀、剑)等。在攻防格斗技术和理论中学习较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动作数量多,不易记忆,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

2.2.1 武术课程的类型

武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6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在限制选修课程和任选选修课程中均设置有武术课程Ⅲ。

2.2.2 各学期与时数的安排

由表1数据可得: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开设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期与课时不同,说明各高校对武术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开设要求和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2.2.3 教学内容设置

贵州省6所高校武术课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有开设,武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套路的传授上,这样使得院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校武术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近几年有几所学校对武术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散打、跆拳道项目,但调整地还不全面,还不能达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

从表2分析发现,必修课中所设置的武术理论教材教法和功防动作理论内容仅一半院校设有,武术健身与养生开设仅占17%,套路创编则没有院校开设,表明有超过一半的院校不重视其内容,这将影响武术必修课的教学的效果。

在表3中可见专修武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课程内容是各院校的武术教师自己或共同制定。

2.2.4 武术课教材选择

通过访谈得知,各高校必修课教材基本选用“邱丕相主编的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概述、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套路运动、功放实用动作等”和唐波主编《武术》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图解知识与套路创编、学校武术与教学、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方法、武术运动常见损伤分析与防治、武术运动的评判与鉴赏”等内容。专修教材基本都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内容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武术套路教学、套路运动训练、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散打运动概述、散打教学、散打训练、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太极推手、其他格斗技术介绍”等内容。总体上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比较单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教材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每年选择不同版本而已。

3 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经过调查研究,各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武术课程设置能与新课改相适应,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研究发现主要发出现以下不足:

从表4所示可以得出,武术课程内容开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武术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2)武术普修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3)中学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统计。

3.1 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通过访谈得知,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学校理论教授是在受天气影响无法进行技能学习时才进行,理论学习时间与计划规定不相符,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对理论的学习计划,以致学生对理论和文化认识不充分,建立不了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武术技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主要以套路为主,必修课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拳术,器械(刀、剑)。选修课主要是国际规定的竞赛套路,内容固定,练习时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学生考试完很快就忘了所学套路动作。从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武术课中并没有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课程结构不完整,限制了课程发展

据调查可得,贵州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武术课开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必修,一种是选修。在此基础上又将选修课中又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表4显示,在普修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可见,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限制了武术课程的开展,其教学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得不到发展。

3.3 课程结构不完整,难以适从课程发展

从表4数据显示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普修课程内容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难以适从课程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方向在课堂中得不到贯彻落实,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到达工作岗位之前掌握相关知识,拥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说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术科技能,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问卷结果显示(见表4)只有10%的学生认为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和5%同学认为非常重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武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都侧重于单一的整套套路的练习,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套路记忆,忽视了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大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达到武术考评标准,但并没有教学工作的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依据规定开设,各学校并根据自身条件作了适当调整。

(2)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的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不足,以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

(4)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需进一步加强改善教学内容、方法。

(5)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放弃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2 建议

(1)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从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改变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增加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和跆拳道技术。

(3)明确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让学生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4)增加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的课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调整武术课程设置机构,保障武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瑚哲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邱丕相.武术[M].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3]唐波.武术[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4.

篇6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擒拿技法 警务训练

新形势下,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暴力袭警、劫持人质、恐怖袭击等严重暴力事件的不断出现,警察在处置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的几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选取了公安特警在传统武术擒拿格斗术的训练时间与频次、训练强度与效果、训练方法与内容、训练场地与器械和训练考核与管理等方面,以此来评价传统武术擒拿在公安特警执法训练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传统武术擒拿技法在现代警务训练中的训练研究,即能促进广大公安干警继承这项宝贵遗产,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训练体系、内容和方法中的不足,增强克敌制胜本领,减少或避免谭ǜ删伤亡。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等查询相关书籍和论文等相关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问体育专业院校教师和社会上的老拳师,了解传统擒拿技法的技击理论与实践效能,增强擒拿技术的感性认识,总结实战经验。通过电话及网络了解、新疆等公安一线执法民警的实际需求,探讨通过公安网络教学实现教、学、练、战相对接的问题。

1.3观察法

邀请相关专家观看教学实验录像或现场观摩整个教学训练的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2传统武术擒拿格斗术的含义与内容

擒拿技法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内容博大精深。从流传至今的各种擒拿技法来看,多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公安特警训练中的擒拿格斗术技能,主要包括擒拿技能、格斗技能、以及警械使用技能三个方面。这些技能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分为基本功、防御技法、进攻技法、主动擒拿术、被动擒拿术、防夺凶器擒拿技术等。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武术擒拿技法训练时间与频次

训练时间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基础,只有当公安特警们每天将一定量的时间用于传统武术擒拿格斗术的训练,持之以恒,保持训练频次的频繁性,才能逐渐在日常演练中增强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度、熟练度,才能提高自身擒拿格斗的水平,应对实战中的高强度任务。通过调查得知,擒拿格斗在警务实训中的时间和频数都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和目的,在以后的训练和实战中可以适当的加大训练强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2传统武术擒拿技法训练强度与效果

对于传统武术擒拿格斗训练来说,强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训练强度关乎着警员们的身体素质、体能和力量的水平。只有队员们的训练强度达到基本的标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才会得到提升,出拳、出腿、做出战斗动作的时候才有力量,才能在实践和战斗中发挥出擒拿和格斗的作用,出色地完成公安特警的任务。通过调查得知,在总体上来说,在每周的训练中,公安特警支队的队员们都保证了一定的训练强度,在体能、力量训练上保持一定的水准,而且警员们对于训练的效果普遍为满意的状态。

3.3传统武术擒拿技法训练方法与内容

对于擒拿格斗训练来说,科学的训练方法十分重要。如果训练的方法科学,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师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擒拿格斗的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而且学生们的学习速度也更快、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此,针对公安特警支队擒拿格斗训练的方法,方式和教官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擒拿格斗训练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管理方式和设备器械,而教官的素质普遍赢得了警员们的认可,警员们的满意度较高。

3.4传统武术擒拿技法训练场地与器械

对于擒拿格斗训练来说,拥有功能齐备、宽敞整洁的训练场地和及时更新的训练器械十分重要,它们为广大的公安特警警员们提供了训练的空间,为他们锻炼自身体能奠定了基础。通过调查得知,传统武术擒拿技法的场地和器材充裕,达到了教学与训练的要求,为传统武术擒拿技法在警务训练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5传统武术擒拿技法训练考核与管理

对于擒拿格斗训练来说,训练的考核是检查警员们训练成果的重要手段,而在考核基础上所形成的管理制度,为日常的训练提供了依循的规章,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督促警员们更加认真地参与擒拿格斗的练习。目前,特警队员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在规定时间内设定各种项目的考核标准,通过完成项目的时间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打分。

4结论

(1)从警务实训需要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整理、归纳出符合现代警务实训需求的擒拿技法,创新教学训练法,这样才能在警务实训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2)通过训练时间与频次、训练强度与效果、训练方法与内容、训练场地与器械和训练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析,才能在实践和战斗中发挥出擒拿和格斗的作用,出色地完成公安特警的任务和加快公安院校及训练基地推广。

(3)传统武术擒拿法在警务实训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和不断完善警务训练项目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舞蹈情感;技术技巧;利弊;比重关系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67-2

绪论

舞蹈是艺术之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动态性的形象艺术,是舞者在三度空间中以肢体运动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一些史学家认为,舞蹈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它出现在人类语言之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舞蹈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社会不断发展,舞蹈逐渐地多元化,组成舞蹈艺术的不仅仅是肢体语言,还融入了技术技巧、音乐、服装、道具、舞台美术等。这些因素的加入,使得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更具观赏性与审美性。但同时它们所占的比重是否有影响舞蹈最初的意义?对于影响舞蹈最初意义的因素,我们如何去平衡,使其更好地融入舞蹈,升华舞蹈?这是每一位从事舞蹈的工作者都该去深思探讨的问题。

一、技术技巧在舞蹈中逐渐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上提出的几个因素,对舞蹈艺术产生直接影响的无疑是技术技巧。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意识形式之一的舞蹈,是起源最早的最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古老艺术。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礼记・春官・乐师》记有“羽舞、皇舞、旄舞”等。北魏到隋唐时代,我国的舞蹈艺术就有了相当高超的造诣。从敦煌壁画中那些妙惟肖的舞姿造型、技巧表演、身段韵律以及神情手势等,都可以看出当时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盛况。据历史记载,从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可以看出早在汉代,舞蹈中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具有难度性的腰部技巧。汉代的赵飞燕,她 “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傅毅《舞赋》说:“绰约亲靡,机迅体轻”“绰约”是身段韵律柔美的意思,“机迅”则是指舞蹈动作中的技巧动作灵活多变、夺目耀眼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舞蹈的技术技巧是随着舞蹈审美的发展而发展的。舞蹈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舞蹈的技术技巧变得更是丰富多样,如唐代“健舞”中的《胡腾舞》、《胡旋舞》,《胡腾舞》以大量跳跃动作为主,《胡旋舞》则以各种舞姿旋转为主。到近现代,中国舞蹈迅速发展,技术技巧也被更广泛地运用。如1971年首演的女子群舞《草原女民兵》,其中展现的技术技巧已十分成熟、精湛,如各类旋转、翻身、大跳等动作。根据作品的中心思想,为了更加突出女民兵英姿飒爽的气质,作品中还加入了蛮子、云里等空翻技巧。又如1997年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作品《秦俑魂》表现出来的旋转技巧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朝天蹬”、“旋子三百六”以及许多空中的腾跃和倒地翻滚等高难度的动作中,为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精彩,更饱含着华夏英雄坚韧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编导在语言编排上整体感把握得非常好,各类技术技巧都是紧紧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毋庸置疑,这些舞蹈技巧扩大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丰富了舞蹈语汇,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起到了中坚的作用。

二、技术技巧对于舞蹈的利与弊

技术技巧是舞蹈的一部分,是辅助舞蹈表演的高难度动作,二者相辅相成,也是整个舞蹈作品中的亮点,用得恰当可使想要表达的情感达到更高的层面,让舞蹈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让技术技巧适时巧妙地发挥;让观众准确无误地体会舞者的表演情感。对于舞蹈演员的考核,要求舞蹈动作有一定的技术性,技巧展示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是,优秀的舞蹈作品并不只是单纯的靠技术技巧取胜,舞蹈要表现人类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它是精神和情感的反应。优秀的舞蹈作品中二者一定是和谐的,而优秀的舞蹈演员在表演时也一定是身心合一的,这样无论作品还是演员都不会沦为“平庸”。在我看来,技术技巧本不是舞蹈的目的所在,它是一种提升舞蹈感染力的手段,若是毫无目的地加入技术技巧,没有与舞蹈情感相结合,那就会使舞蹈的表演内容与表演形式脱节,这不就违背了舞蹈的初衷吗?一段不能表达情感的舞蹈又怎能算是舞蹈呢? 所以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看这个问题,一个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优点是可以转化成为缺点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握。于是我们开始借鉴杂技、武术、体操中不断出新的高难度技巧。这时往往形成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即“只单纯重视了舞蹈的表现性”,忽视了舞蹈的内涵,使舞蹈只是注重表面的表演,让观众对于技术技巧的惊叹加强,对于情感的交流与震撼减弱。于是我们为了追求舞蹈的可观赏性,从舞蹈教育阶段开始对于技术技巧重新定义,加强了技术技巧的训练力度、强度,使得教师过度偏爱技巧、学生过度崇尚技巧、编导与演员过度依赖技巧。从而使得“舞蹈侧重于技术技巧”的误区越来越大。舞蹈之所以区分于杂技、体操,最大的不同点便是舞蹈是具有感情的,并不是纯竞技的运动项目,舞蹈的一招一式,大至高难度技巧,小至简单的伸手都应该是有意义、有故事的,而不能是为了做技巧而做技巧,为了伸手而伸手,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存在于舞蹈中就会显得多余且繁琐。

罗丹曾说: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德国著名的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也说过: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舞蹈艺术的中心,任何动作、技术技巧都应该依附内心情感、以提升舞蹈情感为目的。如果技术技巧在舞蹈中脱离情感,或与情感表达的比重失调,那无疑会给舞蹈作品造成危害,因为舞蹈的本质是为了抒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深一步说,抒情不是去表现舞者自身的情绪,而是要抒发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的情绪,若是作品中的技术技巧不为抒情,只为展现表演者的肢体能力,那这部作品将必定变为败笔。

三、什么因素导致技术技巧在舞蹈中喧宾夺主的趋势

现在各类比赛的舞蹈作品中、随堂训练中,对于技术技巧的要求愈发高涨,训练时我们更加注重于眼睛看到的身体姿态,动力腿抬得有多高,主力腿站的有多稳,无可厚非,这些要求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舞者才能轻松自如地利用身体去塑造舞蹈形象,但是,当我们一心去训练技术时,往往就会忽略了舞蹈感觉,舞蹈感觉是需要通过肢体动作、神态、体态和内心的情感来抒发的,因为舞蹈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这些感性的思想单靠技术技巧是无法完全展露出来的。

技术技巧在舞蹈中比重失调的现状与舞蹈的观赏性被体操、杂技等竞技性艺术同化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由于世界各地对体育赛事的重视、关注和传播,体育审美深入人心,日趋升温。同时,艺术体操在长期的发展中吸取了舞蹈的部分因素,给一些观众形成体操、舞蹈二者混淆的现象,观众对舞蹈演员的要求逐渐向体操靠拢,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由观众反馈给舞蹈编导,时日一久,舞蹈演员也就接受了,造成技术技巧愈加被舞蹈界重视的局面,重视技术技巧是正确的,但要掌握好它的运用和运用的度量。

在西方国家,无论是不是舞蹈工作者,大部分人都是乐意去观看一部舞剧的,而在中国,剧场里大部分是舞蹈工作者或喜好者,少部分是前者之外的,更多的人认为看一部舞剧倒不如看一场体操比赛来得过瘾。在业余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这一现象。笔者用半节课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剩余半节课教学生跳舞。一位家长这样问笔者:“为什么别的班的学生会打前桥,而我的孩子只会下腰?舞蹈动作我自己也可以教,还是多练练技巧吧。”这让笔者无力解释,因为艺术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果群众认为技巧比中国舞蹈更有看点,那作为献身舞蹈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附和呢?

在杂志上看到王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作品《生长》首演后,舞者王亚彬对出演这部舞蹈作品的态度做出这样的总结:“这部作品我是用心去完成的。因为舞者不是一部舞蹈机器,而是要将你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肢体语言中,向舞蹈的受众者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而现今,多数的舞者能够理解角色,可是能够理解并表达的少之又少,更多的舞者习惯用高难度的技巧去表达情感,其实不然,一个富有感情的迈步与麻木单纯的高抬腿相比,显而易见,还是前者更贴近舞蹈艺术的本质。

四、如何平衡技巧在舞蹈中的比重

平衡技巧在舞蹈中的比重,首先一点,要让舞者知道,人为什么要舞蹈,单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只能算是残缺的舞蹈,要有情,要去抒情,才能算是舞蹈。其次,平日在课堂中,练习那些累人的动作,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以训练身体素质或完成任务为目的,任谁都会厌烦,甚至失了对舞蹈原有的热情。再者,在基本功训练中,需要舞者知道动作的来由,再去给它编造故事由此产生情感,例如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90°阿拉贝斯克舞姿,舞者只想着要延伸,为什么要延伸?延伸到哪去呢?如果前面有你最爱的钻石,再往前伸点就可握住它,给予自己这样的心情去训练,同样的动作,一定与没有故事的动作截然不同。

有些人认为,舞蹈初学者基本功的训练才是最主要的,是这样没错,但在训练过程中,稍加入一些初学者容易理解的情感不是更好吗?既能训练基本功,又能激发初学者的兴趣,就一个简单的芭蕾三位手打开到七位手的动作来说,只看这个动作,它甚至有些不像在跳舞,但要是赋予这动作一个形象,“花开了”,那这就是在给初学者一点点地渗透舞蹈最该有的情,让初学者在接触舞蹈的第一时间明白,原来这就是舞蹈。有时我常常想,那种对浅表、浮露、外在的情感的抒发,是否就能表达出一个舞蹈的真正内涵所在呢?要使舞蹈的“抒情”真正成为对外部世界的有效表现,而不是对“拙于叙事”的一种借口和,我们应当寻找更有效的表现手段和更恰切的情感抒发。舞蹈虽然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但它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宣泄情感,而是为了表现情感。舞蹈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是希望在思想情感上打动欣赏者,得到欣赏者的理解和共鸣。因此,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一个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技术技巧关系,决非水火不容,而应互相渗透。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4]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新课程理念 阳光教学

体育锻炼不仅是造就一种健康体魄的活动,而且是磨炼一种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坚定不移、顽强拼搏的意志的运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繁荣、先进发达的标志。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现状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和急功近利现象,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中,位于“副科”行列,无论是教学人员的安排、教学时间的保证、教学器材的配备,还是各方重视程度,都存在“就低不就高”的勉强性,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这与国家的体育发展方针,与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因此,我就如何开展小学阳光体育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开展兴趣体育教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初步规范化阶段,对他们来说,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责任意识,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像其他常识课那样,坚持以兴趣教学为抓手,把完成教学任务与发展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虽说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可一味地依赖,甚至是拘泥于教材,要注重实践、灵活运用、善于创新。如为了增强体育课程的教学魅力,兼顾男女学生的不同兴趣点,教师可把少年武术操和韵律操适当提前进行“倒叙”教学,吊足胃口后,教育孩子们要想把武术学好,把韵律操做美,必须打好基本功,待形成乐学心理后再回头教学。二是在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紧贴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创造一定的平台、环境和条件,妥善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乐学与乐教”的关系,以迎合学生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标准,努力开发校本体育教程。三是坚持众生平等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发展,实施以激励为主的教学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信、协调合作的和谐教学关系,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亲师信道”作用。课堂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学的最大合力。

二、注重导学演示,努力强化体育技能指导训练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运动体能和技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运动和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以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学习基础,而开展训练动作的示范和指导则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任务要求、教学步骤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动作示范的内容及怎样示范等,而且动作演示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开展小排球传球技术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形象的动作概念,教师首先要开展整体性的动作示范,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清整个动作的结构与演示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学要求,将相关动作具体分解,尤其对教学重点环节要强化示范性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无误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对思维不够敏捷、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分类指导,也可让学得较快较好的学生帮助补习,激励这些“慢热”的学生在勤能补拙中不断取得进展,在“多积跬步”中不断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渗透电教技术,适当运用形象手法促进教学

篇9

作者简介:艾莲英,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二中一级体育教师。吴 薇,女,江西省永丰县肖家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古老的印度瑜伽,是印度人民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体科学修练法,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中国的太极.武术一样千年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阐述了瑜伽锻炼对人体的身心作用,日常练习瑜伽的方法,它是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领悟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瑜伽姿势呼吸静坐冥想

Yoga on human health effects

Ai Lianying Wu Wei

【Abstract】Ancient yoga in India, it is India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ummed up from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of human body repair method, is the eastern most ancient physical techniqu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lik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ai Chi. As the Millennium popularity, having powerful vita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yoga exercise on human body and mind, the daily exercises Yoga methods, it is the deepest contemplation and static state, from the intuitive insight life cognition.

【Key Words】Yoga; Posture; Respiratory; Meditation; Meditation

1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圣贤帕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经》中,瑜伽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无上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彻悟,消除一切障碍。瑜伽的动作缓慢优雅、讲求身心平衡,近来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健康新风潮,最初从美国到欧洲,从日本到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国家里,瑜伽已经流行,而且有了浑厚的群众基础。

2 什么是瑜伽

瑜伽是梵文,是指自我和原始动因的结合,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用来增进人们的身体、心智和精神的健康。当然练功方法也有哲学指导思想,二者不可分割。瑜伽主要是讲求身心及灵魂上的平衡合一,瑜伽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性及情绪,也可以锻炼肌内的柔软度及平衡。

3 瑜伽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作用,主包含瑜伽姿势、瑜伽呼吸、静坐和瑜伽冥想

3.1 瑜伽姿势作用。瑜伽姿势来伸展和增强自己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舒展筋骨,畅通筋脉,消除紧张和身体上的僵硬与疲劳。①对血液循环系统作用。如:瑜伽可排除体贴内毒素改善血液循环达到美容目的。有道是一白遮百丑,即使五官长得不够完美,但拥有一身水嫩的肌肤,看起来富有魅力多了,胜过任何化装品和服装。黑斑、雀斑以及皮肤都受到自律精神的支配,之所以有上述的各种瑕疵,就是自律神精失调,血液的酸性化,荷尔蒙分泌异常,血液行不通所引起的。瑜伽运动能调节内部循环系统,令血脉正常运行,加速体贴内循环促进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防止暗疮、色斑的形成,让脸部更有光泽。神奇的瑜伽功令机能保持活跃加速细胞生长,使面色红活滋润,肌肤恢复弹性,从而预防衰老,让你拥有滋润健康的自然美感。如:经常练习瑜伽“狮子功”可以减少脸部法令纹。(摘自惠兰瑜伽中级功)②对舒展筋骨作用。如:瑜伽站功、蹲功可以加强腿部力量,改进人体体态和平衡,增加身体的平衡感。瑜伽伸展、弯腰动作起到按摩内部器官,使其机体平衡。同时,可以消防多余脂肪达到瘦身美体,减脂作用。瑜伽脊柱扭转动作可以活跃脊椎神经的通畅,减缓腰椎疾病,同时帮助肾、脏排毒。增加脊椎柔韧性,使全身各部位的神经活跃起来。③对畅通筋脉作用。目前在科学及临床研究上,均已证实瑜伽对身体造成的正面影响。臂如瑜伽可以改善更年期妇女的不适应症状。美国波土顿身心学院医师采用瑜伽的前弯动作按摩神经内分泌腺轴如甲状腺、肾上腺等,来调整更年期妇女荷尔蒙失调造成的情绪不稳定和失眠。

3.2 瑜伽静坐、呼吸法对人身、心作用。瑜伽静坐、呼吸有助于使人的身心稳定而安静,如:“莲花坐”姿有助于心灵和平,活跃而警觉,此法对患有神经和情绪问题的人有益。瑜伽呼吸给身体带来充分的氧气供应,排除二氧化碳、洁净肺部、排除血液中的毒素使人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呼吸法可以是坐姿或躺姿。

3.3 瑜伽冥想对人身体的身、心作用。瑜伽冥想与呼吸同步练习,冥想是一种意识状态,是与潜意识的沟通途径,是精神生活的基本功,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和精神紧张的人。冥想时,人的心灵会平静下来,并转向内在世界。这好像人在充电,可以恢复体能和耐力,提高精神力量,改善集中意志的能力。因此,正规的冥想会带来清晰的思维以及平和的内在世界。经测定:肌肉及脑神精放松,全身血液流动量可提高15―16倍,各组织器官人得到滋养,使脸部皮肤内层的水分充足,营养增加,给人一种容光焕发的美感。

总之,练习神奇的瑜伽功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缓解责任太重,操劳紧张的心情。瑜伽姿势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舒展筋骨,畅通筋脉,消除紧张的身体上的僵硬与疲劳等。另外,瑜伽对内分泌,腺体非常有益,它柔和的按摩,加强滋养各部位的肌肉,对于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也很有益处。它还能减肥,增加健美的体态和容貌。此外,瑜伽能增加人的抵抗能力,是一种防疫措施,瑜伽和健康的关系:一是瑜伽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二是帮治病愈的人康复;三是克服治疗疾病的手段。

4 什么人适合练瑜伽

任何人都可以练瑜伽。运动员们做瑜伽姿势来伸展和增加自己的肌肉,练习瑜伽冥想法来平定心境,提高注意力。修练瑜伽的人不止是运动员、商人、艺人、家庭主妇、学生、医生、教师、知识分子、科学家、农民等几乎行业都有人在练瑜伽。

5 日常瑜伽练习

服装:练瑜伽时最好穿着宽松柔软的运动服裤子,最好是来束脚裤子的以便于练习。时间:早、中、晚都可练习瑜伽,此外练习瑜伽不要吃的肚子太饱,最好是空腹练习。最好每天练习1小时,至少练半小时甚至10分钟。关键是每天都要练习,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比一周练1个上小时效果好得多。练习瑜伽不会马上有效果,关键在于每天练习,一个月后肯定有效果。当然,瑜伽只是一门科学健身运动,不是万能的,我们不鼓励学练瑜伽治病,建议他们去看医生,有长期病患心脏病、高血压、怀孕的人不要练习高难度瑜伽,最好练习一些轻松柔和的动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短跑项目 体能 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体能的概念尚未统一,一般认为,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包括身体素质、形态、机能等。三个要素均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一种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到体能整体的水平。其中,形态、机能的变化是体能能力变化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1 短跑类项目特征概述

1.1短跑类项目一般包括60米、100米、200米、400米跑及4×100米和4×400米等项目,是田径运动径赛中距离最短、强度最大的项目,要求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完成的极限强度的运动项目。

1.2短跑类项目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速度能力是其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全程的成绩取决于反应速度、加速度和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以及技术的质量。在不同距离的项目中三者的构成比例虽有不同但是都是三种表现的完整结合。其中,400米可视为较长段落的短跑,速度耐力的作用尤为重要。而100米对起跑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爆发力要求极高,体现为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极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位移速度并维持快速的最大用力至终点。接力短跑是每个运动员的单跑速度,以及传、接棒技术。

1.3短跑类项目肌肉工作特点是属于(肌肉活动)动力性工作,以肌肉的爆发用力起跑、极大强度的途中跑和最大用力冲刺跑完成全部过程。工作部位以下肢为主,包括大小腿的肌群,上肢和躯干肌肉虽不产生动力但在运动过程中起着保持姿态和平衡的重要作用。

1.4短跑类项目竞赛规则相对简单,运动成绩是以运动员完成比赛相应距离的最短时间为依据,运用计量工具予以准确测定评判,客观公正。

2 短跑类项目体能特征

2.1短跑类项目形态特征

优秀运动员身高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身体匀称结实、肌肉富有弹性,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瘦体重相对较大;小腿稍长于大腿的特点,大小腿长比最好小于95%。踝围较小,跟腱较长,人体肌肉收缩的作用力集中,有利于踝关节的蹬伸;臀部上翘,臀后,骨盆的纵轴短,肌肉用力时发力集中。脚趾齐且较短,这样的运动员跑步时做功少,向前性好。

2.2短跑类项目主要机能特征

由于短跑运动的特点,要求其对抗肌收缩与舒张快速交替活动,因此,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兴奋过程占优势,但由于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频繁,使得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易疲劳。短距离项目时间在60秒左右,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包括磷酸原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项目不同两者所占比例不同。50米、60米100米和直道栏项目,磷酸原系统供能占主要部分;200米、400米和400米栏则是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要求无氧耐力较强,有较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

2.3短跑类项目素质特征分析

短跑项目身体素质特点在表现为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证速度素质的不断提高。

由于这些项目都要求运动员以自身的力量克服体重,克服静止状态使自己迅速产生快速位移运动,因而力量的发展与提高,对速度素质的提高和挖掘起重要作用,另外柔韧性、灵活性以及一般耐力也很重要。如跨栏运动员的髋关节灵活性及肌肉的柔韧性对掌握合理的跨越栏架技术有很大的影响。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必须围绕有助于运动员动作频率的提高与动作幅度的增加。

以上分析可知,在整个比赛的各个阶段,对短跑技术的要求会因肌肉的用力情况、用力时间特征和运动员的新陈代谢活动而有变化。素质主要集中在速度、力量、柔韧性、协调性、专项耐力。

3 短跑类项目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的关键在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训练阶段划分、个体差异等正确地选择训练内容,优选适合运动员具体情况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当前,短跑类项目表现出以下特征:训练内容的广泛性和专项性密切结合、训练方法手段相对集中;以及训练方法手段选用最佳匹配(合理地组合训练手段)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与决定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主导因素――速度素质紧密结合。选用爆发力,提高动作速率,改善反应能力,提高动作幅度,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训练手段作为主要练习。另一方面,训练要解决专项技术的需要。短跑运动员采用跑――跳,跳――跑的组合训练;用跑的专门练习然后过度到加速跑等。

3.1速度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短跨类项目这三种速度素质在运动实践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移动速度是由不同的单个动作速度(如途中跑中的后灯速度,前摆腿动作速度,摆臂速度等)组成;而反应速度往往是移动速度的开始(如起跑)。但反应速度快,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并不一定快。

短跑类项目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加速度和最高速度。速度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速度练习距离的选择,练习量的掌握,以及恢复时间的控制。实践证明:运动员从静止开始到加速到个人最高速度一般需要5~6秒时间,因而速度训练的最佳距离应选择在30~80米。由于速度训练对神经肌肉系统的要求较高,只有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状态下进行练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速度训练应在严格控制练习量、恢复时间的安排。

3.1.1反应速度

短跑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感受器(视觉、听觉)和其他分析器的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反应速度素质受遗传效应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的信号刺激、不同的动作准备、不同机能状态、不同强度、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数量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运动员反应速度的表现程度。短跑运动员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利用突然发出的信号提高运动员对简单信号的反应能力。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练习。

3.1.2动作速度

短跑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影响。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如顺风跑等;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3.1.3移动速度

短跑类项目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但并不完全取决于步长和步频的对应关系。全程的动作频率和动作幅度两个因素状况的改善以及两者之间的合理组合,能保证运动员获得更快的移动速度。一般提高动作频率的途径:一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转换的速度,二是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与放松能力。加大动作幅度的途径:一是提高肌肉质量;二是改进动作技术;三是改善运动装置的柔韧性。提高移动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提高运动员力量(见力量部分),二是重复专项练习。

重复跑是提高移动速度最主要的手段。负荷强度采用90%~100%以上的大强度的各种形式跑或利用减低条件的反复跑训练,使运动员机体动用ATP-CP能源物质,达到发展非乳酸供能的无氧能力。训练强度应是变化的,防止速度障碍;负荷量(持续时间)持续时间6~15秒钟左右;练习重复次数可以多,但必须以不降低训练强度为原则。如4~5次,练习组数视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定,水平高多些,水平低少些。间歇时间次间间歇一般两种安排方式:短段落间歇安排,如距离30~60米,间歇时间60秒左右,目的在于使机体动员ATP-CP供能。较长段落长间歇安排,如100~150米,间歇时间120秒以上,目的是保证机体ATP-CP能源物质通过休息得以恢复。组间间歇:时间则应该更长些,如间歇5分钟,以利于下一组练习。组间积极休息。间歇方式:组间间歇时间可做积极性休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专项耐力训练

短跑运动员需要在大量缺氧条件下以高速度持续跑完全程的能力,在各项比赛中,后成减速造成步长缩短、频率减慢和技术变形等现象,均是其速度耐力不足的表现。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最高速度和尽量减少最高速度下降的幅度。造成速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中枢神经受高频刺激所产生的疲劳有关。

因此,训练应以无氧糖发酵解供能为其物质基础,训练方法应选择导致产生最酸的原则,采用极限下速度加大负荷的重复练习。一般采用:负荷强度较大,强度为80%~90%,心率达180~190次/分。负荷量:一次练习的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控制在300~400米或200~600米之间;重复次数不必过多,如3~4次,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为原则。重复组数的原则是使运动员在最后一组也基本能保持所规定的负荷强度,而不应下降得过多。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2~5组。间歇时间安排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如每次练习之间休息4分钟等。另一种,逐渐缩短次间间歇时间,采用逐渐缩短次间间歇的方式可保持每次练习以后有利于使体内乳酸堆积,达到较高值。这个值便可以成为下一次练习机体乳酸的起点值,并使下一次练习时乳酸达到更高的含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注意:这种安排方法由于练习密度大,运动疲劳深刻,训练时要谨慎。次间间歇时间3~5分钟,以利于恢复。组间的间歇时间一般要10~15分钟。

3.3力量训练

提高短跑项目运动员速度除重复专项练习外,很重要的就提高运动员力量。肌肉力量的性质、状态直接影响专项素质。如肌肉最大力量与反应速度及加速跑相关;肌肉爆发力与加速跑和最大速度相关;肌肉力量耐力与后程速度相关。

3.3.1速度力量的训练

速度力量与加速跑、最大速度跑的能力相关最为密切。在发展基本力量的同时,应着重发展速度力量。在力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中,只要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提高,速度力量就会得到提高,实际上训练中提高力量相对比提高速度容易。因此提高速度力量的练习方法主要是采用发展力量的练习,在力量练习的同时应注意加快频率。

速度力量练习方法主要采用:超等长的力量练习:如用最大速度做垂直跳30秒;单足跳30~50米;立定跳远,三级跳远;三级跳箱练习(用单足跳上、跳下);单足跳下台阶;跳深练习等。不同练习内容对练习的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有不同的要求。负较小重量和克服自身体重的快跑、跳跃或来实现。近似短跑运动结构的专门练习:运动员的快速小步跑、原地快速交换踏步、原地高抬腿跑等练习;在外部有利条件下完成高频练习,如下坡跑、顺风跑、缩短步长跑的高频率跑;陆上划臂练习;减阻蹬踏练习等。

3.3.2力量耐力的训练

力量耐力与终点跑保持速度能力相关最为密切。特别是200米、400米跑、400米栏的运动员。力量耐力兼有力量和耐力的双重特点,既要求肌有较大的力量,又要求肌肉能够长时间地坚持工作。短跨项目不仅对运动员力量的大小有较高要求;对有氧代谢能力和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经济实效的运动技术也有很高要求。通过力量耐力训练可提高运动员毛细血管和肌红蛋白的数量,改进运输氧的功能,提高无氧负荷的能力,从而延缓速度下降或减少速度下降的程度。

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包括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主要通过克服自身体重或负小重量的持续跑、跳跃等练习来实现;不同短距离的跑的练习;负重抗阻力练习:负重弓箭步走、高抬腿弓步换腿跳、托重物跑和跳;各种跳跃练习:负重与不负重的双脚跳、单脚跳、水平跳、垂直跳等。

3.4柔韧和灵敏素质

短跑运动员主要体现动力柔韧和灵敏素质,柔韧和灵敏的水平要依据专项的需要,并有一定的柔韧储备,过分发展可能导致关节和韧带的松弛和变异,影响专项力量和技术发挥。

一般采用徒手体操、各种压腿、踢腿、摆腿和劈腿练习;武术基本功;负重和不负重的各不同方向的踢腿和绕退练习;利用栏架做负重与不负重的向内、向外绕练习,跨栏和跑的各种模仿练习。肩负杠铃的弓箭步走,负轻杠铃的连续弓箭步抓举,小腿负沙袋连续在栏侧做提拉起跨腿的练习,等等。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2.

[2]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2.

[3]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运动员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17-318.

[4]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288.

[5]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73-276.

[6]文超.田径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孙楠,马元康.田径运动技术英汉双语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教科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