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
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
篇2
[关键词] 井盐文化旅游 现状 开发
黑井镇地处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城西北部98公里的龙川江畔, 距省会昆明190公里,距州府楚雄75公里,距攀枝花150公里左右。成昆铁路纵穿全境,广黑公路、沙黑公路与320国道相连,龙川江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133.6平方公里,有人口18755人,其中镇区3200人,有汉、彝、回等六个民族,海拔1320米至2498米之间,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旱重、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21℃,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
一、黑井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1995年8月被云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后,黑井知名度不断提高。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荣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1年至2003年全镇共接待游客12.7万人次;2004年接待游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近1000万元。至2005年末,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0多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增长到2005年的1766元。2006年黑井古镇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被台湾巨星影业集团确定为影视拍摄基地。2007年,黑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1380万元。2008年1月~10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3.4多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7万元,实现旅游业收入519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井盐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对策
1.增加娱乐方式,丰富娱乐内容。为了增加景区活动内容,提高黑井旅游消费水平,有必要兴建黑井盐文化娱乐中心,该中心可以仍然围绕“盐”作项目,建设盐浴室,盐美容、美发室,盐疗按摩室,盐水足疗室等一系列具有品位和特色的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项目。其次建设黑井老茶馆、酒肆、小吃店、老客栈等。使游客在景区有多种娱乐方式及丰富的娱乐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景区质量,增加附加值。
2.进一步开发旅游纪念商品。黑井镇的旅游纪念商品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品种单一,质地粗糙。为了增加旅游纪念品的文化附加值,真正体现地方特色,有必要加大对传统手工刺绣、盐制品(食用盐、工艺盐,特别是盐工艺品)等的开发建设扶持力度,使黑井旅游纪念商品具有地方性、文化性。同时,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宣传面,出版发行一批有关黑井内容(诸多电视台已拍过多部专题片)的碟片也是丰富旅游纪念商品、建设黑井文化产业的步骤之一。
3.做精做好民俗文艺演出。黑井镇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的古镇,传统文艺节目有花灯、滇戏、洞经、耍龙、舞狮、金钱棒、蚌仙舞、划旱船、彝族歌舞等,主要的民俗活动有龙灯会、太平会、龙王会等。为了做精做好民俗文艺演出业,真正体现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底蕴,可以在现有的古镇业余艺术团基础上,有必要投入一定资金、人力,编排出具有艺术性、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演出精品,打造成古镇品牌,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4.出版发行反映黑井历史文化的书籍、画册。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展示黑井历史文化,出版发行黑井古镇文化丛书(黑井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黑井历史人物故事、黑井纪事、黑井诗词选、黑井散文等),黑井古镇画册丛书(黑井建筑:民居、宗教寺院、街道,黑井石雕、石刻),邮政纪念品系列(信封、明信片、邮票等),黑井小画书系列。
5.吸引更多的影视业单位将黑井作为其影视拍摄基地。黑井是一个古建风貌保存较好的小镇,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的古镇历史大起大落,曾因繁华而堆砌、积淀下来的历史遗迹俯拾皆是,这样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场景非常适合影视创作。
6.建设中国云南盐文化博物馆。建设中国云南盐文化博物馆,目的和意义在于抢救社会发展过程中盐的发现,生产与食用整个过程,同时作为向现代人展示远古文化,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验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劳动情节,研制具有展示古蕴味的盐业工艺品,又能满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观和实用的盐文化,把历史已遗弃的文化进行整理、珍藏。
7.开发石龙、板桥生态度假村。石龙村元代以前称“汉王村”,明清时与锦绣坊(现四街)相连,因元代建龙门寺得名“石龙”,是通往元谋进四川的“旱码头”,当中穿插有史华、胡彦故居,铁道兵烈士陵园,元代火葬墓群遗址,诸葛龙泉水遗址,境内规模成片的石榴园。通过文化产业建设,增加和提升其文化含量,对石榴园改造,使其形成园艺观赏、休闲娱乐、观石榴花、品石榴,感受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及民俗文化展示的生态渡假村,开展户外观光活动。其次,可以改变整个石龙村长期以来仅以种植石榴、蔬菜为业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现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注入更多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融合,探索更多的发展渠道。
篇3
一、现阶段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后期,国内的旅游行业才开始走向农村。今天,国内农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农村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农村基层群众创造了经济效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现今农村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虽然人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变质。使今天多地农村的传统文化商业气息过重。
二、传统文化和在农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传统文化
农村传统优秀的文化是农村开展旅游行业的基础与灵魂。农村传统的田园式生活能够使游客融入自然,远离快节奏的喧嚣式生活。使游客身体放轻松的同时,能够使游客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农村旅游业开展之前,农村处于闭塞状态,与外界交流极少。但随着农村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外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着农村的生活和人文情怀。这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农村的优秀文化。若去云南走一遭,能够看到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称呼都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彝族男子叫做胖金哥,女子叫做胖金妹;白族男子称为阿鹏,女子叫金花等。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
三、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保护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在农村大力发展旅游行业能够增强村民对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
随着来到农村旅游的游客们对乡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对农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对于名胜古迹的保护等,都是人们意识提升的表现。
(二)在农村过度的发展旅游行业使传统文化更加趋向于商业性质
农村旅游过快过热的发展,使农村每一天都迎来大量的游客。原本单一的旅游线路已经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游客的需求。再次开发的线路中,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掺杂了许多商业化的元素,使当地传统文化变了味,使农村文化逐渐的在流失。
四、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并且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完善在农村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
在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增强人们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农村形成保护文化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可能造成文化流失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提醒农村基层群众,同样对于前来农村旅游的游客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开启全民共同保护文化的模式。
(二)注重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质朴的人文环境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向前发展。注重农村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能够保证村民和游客精神方面的满足。保护乡村最为质朴的一面,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农村旅游业;旅游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发展优势;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旅游业在保持传统的文物古迹游和名山大川游继续繁荣的同时,随着现代人对车水马龙、噪杂喧嚣、环境恶化、节奏过快的城市生活不断厌倦,以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民间工艺、朴素典雅的农家小院和充满生命气息的乡土文化为卖点的农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的农村旅游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化,构筑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状况,塑造农村旅游的行业和地域品牌,深化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其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旅游、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乡村旅游的内涵,国内外有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阿迪米尔曼认为,农村旅游是一种地处农村、具有农村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业。邓爱民[1]认为农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村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依托农村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的旅游业形态,也是一种精神需求层面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旅游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协调互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杨英法[2]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体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体闲农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更多的收入和时间到农村去接近自然、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农村旅游是城市发展的有效补充,可以舒缓城镇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陶冶其文化精神情操,有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车水马龙的人流交通、噪杂喧嚣的城市氛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使广大城镇居民日益向往农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到农村去体验当地的乡情,从事农业劳动,已成为从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
农村旅游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产业形态,长期以来,这种产业形态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调,经济增长乏力,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日益紧密,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日益频繁,农民投资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村地区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不断被突破。农村地区本来就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和原生态的民间工艺开展农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
1.2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行业困境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发展和缓解市民精神压力的重要性,各地农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中,我国的农村旅游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1.2.1 农村旅游的产业链不完 整 刘秀丽[4]认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就是到一个独立的农庄,通常的活动就是在农庄的酒店内吃农家菜,吃完后到庄内面积不大的菜园里采摘一些蔬菜,或者是到面积不大的池塘内钓鱼,然后爱打麻将的就找个房间打牌去了”。农村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存在,分为上游和下游产业,是一个集旅游、参观、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学习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形态。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产业形态单一,综合性、互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无法发挥产业链的集群优势,没有很好把握农村旅游原生态、乡土性的精神内涵。
1.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农村旅游是要求很高的服务业,需要便利的交通、消费、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水、暖、电、厕等基本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空间集聚较为分散,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完善交通条件,农村旅游景点常常位于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山区。农村旅游地也缺少平价超市、医疗卫生站、理发美容店等配套服务。此外,餐饮、住宿存在脏乱差现象,厕所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大量生活垃圾也需要处理。
1.2.3 产品同质单调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产业起步阶段,产品开发模式单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导致了行业恶性竞争。农村旅游的产品大多围绕农村林地、水塘、果园开发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服务,没有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形成民俗观光区、民俗山庄等立体、深层的旅游产品体系,对农事栽培、民俗观光、文化品位等旅游产品在农村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不够。
1.2.4 行业分散,无法通过行业集聚产生品牌效应 当前,中国各地政府和民众大多都能意识到农村旅游业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旅游市场,因此,全国各地尤其是城郊大都在开发农村旅游。但是,其农村旅游存在产品同质和行业分散的弊端,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品牌培育意识,无法通过行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去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村旅游品牌。
2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在外力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下产生行业集聚的现象,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通过行业内部的相互借鉴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各企业可以各依所长,分工协作,提高区域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群品牌或行业品牌[5]。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钱津[6]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建设重点是在产业集群方面,而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可以走产业集群道路。其中,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产业集群在服务产业实现拓展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农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具有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顺应行业集聚的客观需要才能在行业发展水平上获得质的提升。推动农村旅游业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是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旅游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
第一,依托产业集群,农村旅游可以综合开发区内旅游资源。农村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乡土性的民间风俗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7],推进农村旅游的集群发展,可以在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对区内山川、河流、文物古迹、森林、草场、滩涂等进行综合规划和立体开发,并将民间风俗、乡土工艺等非物质因素全面融进农村旅游,以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元性和高文化品位的综合需求。
第二,推进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可以完善产业链,促进行业协调互动发展。乡村旅游是个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观光、娱乐和休闲等产业的行业系统,各产业部门既独立发展,相互之间又具有极强的关联性[8]。推进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可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行业优势,在协调中取得互动发展的集群效应,从而整体提升农村旅游的区域竞争力,并避免因产品同质而出现相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第三,农村旅游的集群化还可形成旅游服务的综合网络。农村旅游不仅是旅游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它还包括农村旅游地的政府管理、金融服务、消费条件、教育水平等的综合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充分调动政府的行政资源,全面提升景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并为游客创造方便的消费条件和教育环境,从而形成可以为游客提供系统服务的综合网络,全面提升农村旅游的精神内涵、文化档次和服务品质,最终形成具有较大知名度的行业品牌。
3 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继续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推进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旅游资源,发挥行业集聚的规模优势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只有在集群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要形成区域品牌、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政府扶持和管理、完善产业链条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优势[9]。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旅农村游业区域品牌
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服务水平的市场肯定,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只有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各种行业资源,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各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只有树立品牌意识并为品牌塑造努力经营,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综合规划,系统开发,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在行业的分散发展中实现产业的自发集聚,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打造出农村旅游业的区域品牌。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3.1.1 增强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作性,发挥传统品牌价值的增值效应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各自经营产品,但其关系应是合作和共赢,而不应是分立和对抗,借以发挥产业集群的整合效应,实现集群内各个旅游企业、旅游景区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建,构建利益共同体。同时,整合全部产业价值链,以品牌为核心,将已有的知名品牌、企业作为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知名产品以及产业链内其他企业的推动和牵引作用,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增值。发挥产业链内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旅游经纪人的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努力降低宣传成本,与旅行社积极合作,开展定制化服务,重视各地游客的特殊需求,在为传统旅游品牌保鲜的同时,注重创新,尝试精细化、体验化在特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为原有传统品牌增值。
3.1.2 壮大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队伍,增强品牌传播力度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品牌宣传,应该跳出传统方式,借助电子商务队伍和力量,提高电子商务在游客中的可信度,带动和引导其亲朋运用网络信息,并参与到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中。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建旅游业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机制,吸引高等院校在旅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和孵化产业集群企业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意识,为旅游业高等人才提供就业和交流、讨论平台,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第一线实践,开拓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和品牌传播的巨大空间。
3.1.3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赋予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新的内容 在利用新的电子商务传播方式推广的同时,应重视对已有的旅游信息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加强对农村旅游产业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促进线下各旅游景区企业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旅游业门户网站信息,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对各旅游景区、景点、企业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期望。
3.2 不断改善区内基础设施
马晓路等[10]认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区域内具备方便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以及通信等综合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靠单个企业很难完成,需要区域内各旅游企业共同出资,集体规划。农村旅游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化的集聚优势,实现行业的整体规模经营,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不断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最终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3.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行业产业链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实现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并不断完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实现行业企业的专业分工和结网协作,并最终取得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可见,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政府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如提供低息融资渠道和税收减免优惠。此外,政府还可以将农村旅游纳入城市旅游、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名山大川等旅游开发系统,将乡村旅游吸纳其中以打造统一的行业品牌,形成一体的旅游线路,构建一体的旅游网络。
3.4 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旅游业
地域文化与产业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旅游的品位,大大增强其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培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应积极利用地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运用文化赋予品牌全新价值概念,用产业来承载文化,借以使产业更具旺盛与持久的生命力。农村的绿色食品、不同的服装、礼仪风俗、婚葬仪式、房屋布局、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都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强大的吸引力,应借此挖掘农村旅游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度,延长产业服务链,使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邓爱民.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91-93.
[2] 杨英法.关于河北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8):18-20.
[3]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63-67.
[4] 刘秀丽.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战略模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5):16-18.
[5] 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3(2):34-38.
[6]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7-62.
[7] 杨强.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1(2):57-58.
[8] 庄军,刘嗣明.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11-15.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3-02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篇6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 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 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 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 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 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 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 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 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 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 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 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 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 院校进修.
篇7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具体的体验活动也比较相似
由于农村处于偏远的山区或者经济未开发的地区,具有田园风光,整体具有田园牧歌的感觉,人们从事的也是农业劳作,一切具有原生态的味道。因而在整体的农村旅游中,呈现的是田园观光、吃农家饭、或者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活动,没有新颖之处,任何地方的农村没有任何的差别,体现不出农村的独特性。
(二)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
对于农村旅游业而言是一个高复合型的产业,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比如:涉及到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为旅游的人们提供丰盛的食物;也涉及到第二产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在旅游欣赏或者农家特色的代表;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信息、金融和服务行业等,这是旅游必备的条件[1]。总体而言,农村旅游设计了三大产业,但是三大产业的整合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上述所涉及的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将乡村的旅游资源没有及时的发挥出来。
(三)农村旅游资源的规模比较小
由于农村的经济没有形成集约化的发展,主要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由于受传统思想合和传统农业劳作的影响,大多数以单独个体经营为主,无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因而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整体的旅游项目规模比较小。有些地区的资源比较短缺,主要体现在房屋或者旅游设施等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在组织的活动项目中,活动的规模也比较小,无法全面的展现农村文化生活,更无法将项目活动与文化结合,因而其发展传承的时间比较短。因而从整体而言,农村旅游至今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娱乐、旅游一条龙服务,因而旅游资源的发展规模比较小。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一)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提出与必然性
针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而言,资源的整合才能将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而如何让农村旅游进行全域发展,需要有融合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并且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于2015年8月在黄山召开期间,国家旅游局局长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他又一次提出了全域旅游模式。因此,全域旅游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农村旅游而言,在以整合资源为前提的情况下,需要全面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农村旅游资源更加优化。融合发展农村旅游资源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但就其发展的前景而言,是比较长远的,能够解决农村旅游资源盲目竞争的局面,避免乡村旅游资源进入竞争的困境,同时还能整合农村资源,让旅游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实施融合发展旅游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也能增强农村旅游资源的综合竞争力。
(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首先,将农村旅游饿模式与其他旅游模式相融合。由于农村的旅游资源有限,在旅游发展期间,所呈现的是相似的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活动、或者推出农家乐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只有一次性的消费,无法让游客多次的观光旅游。因而,农村资源要突破这一现象,根据地方特色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将新的旅游资源与之前的资源相结合,呈现不同的项目体验[2]。将文化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够推动农村旅游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发挥。比如:体验活动中不仅包括农耕体验,还有农家瓜果蔬菜的采摘品尝,不同季节的瓜果蔬菜能吸引游客多次的观光;文化方面包括酿酒、剪纸工艺、刺绣、竹编等项目,这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留念,让游客的旅行品味有很大的提升,游客的体验更加的丰富多样。
其次,将农村旅游资源合理整合,推动农村旅游服务的丰富性以及增加旅游产业链。由于农村旅游资源条件资源的限制,无法全面的发挥农村旅游资源,游客也无法深入的体验农村田园式的生活,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整合资源方面,主要围绕农村旅游的住宿、食物、出行工具、旅游景点或者旅游体验的项目、特色纪念品的购物活动、农村旅游的娱乐文化等方面进行整合,让上述的几何方面形成一条龙服务,无论游客从哪一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服务,让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充分的享受和体验,让游客能真正体验农村文化的魅力[3]。此外,农村旅游还要将三大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机构与运作系统,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 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对游客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游客对乡村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游走于乡村历史古迹、体验乡村日常生活、感受乡村人文情怀等方式实现。由此可见,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中比较有特色的个性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价值所在,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寻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中应用的体现
我国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当前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划分如下:
按文化资源区位状况划分:景区边缘型,主要是指依托知名景区的知名度展示特色;城市周边型,主要是指利用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来吸引游客前来游憩度假;边远型,主要是指将传统文化特性和村寨风光相结合所形成的乡村深度旅游体验型产品,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传统文化情节。
按乡村旅游对象划分:民俗型,主要是指以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对象,通过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活动,达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的目的;田园型,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式;居所型,主要是指以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为旅游对象,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类的建筑形式;复合型,复合型旅游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将传统文化增加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当中,才能形成复合型的经济效益。
文化资源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正面影响。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可以使乡村旅游业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多元化发展;借助文化资源,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并且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一些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资源在经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文化资源使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从而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负面影响。旅游开发者对乡村旅游文化的狭义和片面的理解给我国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开发者急于求成,对文化资源开发过度,使得乡村旅游项目过于趋同化和商业化;多数乡村旅游地对原生文化资源保护不当甚至破坏严重,使得乡村文化的乡土性逐渐萎缩,直至消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
经营者对文化资源价值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导致乡村旅游的经营范围受阻。乡村旅游地的农民,经营观念处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状态,这就使得我国广大农村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乡村文化价值也未得到提升。加之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仍局限于以观光旅游为主,采用农业观光、果园采摘和农院居住等形式,文化内涵不深厚,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狭窄的旅游经营项目尚不能满足游客对独特自然生活和人文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的要求。
受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导致本位文化产生变异。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不少农村地区开发后的文化资源形式与内涵相互分离,甚至背道而驰。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风俗、信仰逐渐淡化或消失。有些农村地区出现旅游开发过热、过度等情况,“千村一面”、“洋村庄”等现象使得开发流于表面化和趋同化,更有质次价高的旅游纪念产品充斥市场,这些都使乡村的本位文化产生变异。
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开发项目。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被开发利用,只有那些真正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并容易转化为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才可以被开发,并有可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经营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备,文化资源在开发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从资源整合上看,开发者没能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从开发利用上看,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开发的项目大部分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与乡村旅游产业相配合的文化品牌。
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缺失,造成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只有在良好的传承保护机制下,文化资源才可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者并没有把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视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起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一体化的观念,没有意识到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因素使乡村旅游业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面临枯竭,从而使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
我国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用法制规范市场秩序。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占总数10%左右乡镇没有文化站,不少乡镇文化站被挪作它用,村级文化设施更是几乎为零,这无疑极大地妨碍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政府应发挥其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当中去。乡镇文化站或者文化服务中心对农村文化的辐射作用非常大,要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互动专业户等,使文化真正扎根村落,深入群众。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培养传统民间技艺的接班人。
在文化保护方面,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基础上,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聘请相关专家对其项目进行评估,防止出现随意开发,破坏文化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制定《文化市场管理与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
“以人为本”增强农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角”,因此,要达到文化因素创造性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就要确立当地居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就是要通过文化类合作组织,让农村文化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广泛参与文化创新,进而提高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的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当地的人文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并存,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各地农村应该本着“妥善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依据本地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开发能力,导入产业意识,引入创意,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佳的发展路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人才的互动,让农村的民间艺人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艺术进行重点扶持,让富有民族特色的绝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工作,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让相应专家或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乡村基层,深入对民间技艺调查研究。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自主创新精神。以陕北安塞县为例,安塞县在当地文化开发过程中,以节庆活动为切入口,突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俗特色,重点打造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剪纸与农民画等一批文化品牌。此外,安塞县还借助文化品牌效应和旅游开发双赢的良好局面,适时实行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术品味,打造民间艺术精华,从而使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转化成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篇9
一、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现实意义
农家乐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发展好农家乐旅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农家乐旅游与农业密切相关,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开拓新的空间,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农家乐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抓农家乐旅游,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2、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内涵。开发农家乐旅游,扩大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家乐旅游活动包含更多的科技知识、农耕文化和乡土民俗,可以提供更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提升旅游消费的质量和品味。由于农家乐旅游开发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对广大的城镇工薪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众旅游产品。
3、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门路。经营农家乐旅游大多是本地农民,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可以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务,实现产业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虽然增加了包装、凉亭、水池、座椅等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费用,使农产品价格仍然富有竞争力,而随之开展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系列活动,又为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
4、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的调整,还利用“一产”与“三产”的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作用。
二、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规模性农家乐有1069户,主要以家庭开发经营、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为主,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②以农庄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休闲型”;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娱乐型”;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
经过调查,在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市农家乐普遍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
二是缺乏规划,盲目经营,“城市化”倾向明显。我市农家乐主要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开展旅游,属低层次开发,品味不高。有的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脱离了农家乐旅游的特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有的不对当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外地模式。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卫生环境差,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严重制约了我市农家乐游业的发展。多数农家乐卫生环境较差,相当部分农产品没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农家乐的发展无规划,建设无规范,管理无规章,尚处于“自发随意性阶段”。
四是模式单一,无特色产品。我市农家乐旅游很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五是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和促进新村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由于我市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人们对农家乐旅游的认识还不到位,致使我市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区域多在城市近郊或城区周边,而广大农村及嘉陵江沿线特色经济区域,规模性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对策
目前,我市正在紧扣“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这一主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突出“一大古城,六大景区”建设,以“嘉陵第一曲流”、“千年绸都第一坊”、“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桑梓”等为特色的嘉陵江旅游带正在着力打造,以南充市区为中心的“一日游”正在蓬勃兴起,随着“创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必将带动我市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旅游将成为南充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加快我市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要突出七个结合:
1、要与突出文化内涵相结合。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家乐旅游资源,科学策划开发项目。加强文化内涵和挖掘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嘉陵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上做文章,改变目前我市农家乐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使农家乐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艺术格调。
2、要与保持本色,突出特色相结合。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必须强化特色意识,突出“农”家特色,这是确保农家乐旅游做鲜做活的核心和灵魂。要注意保持川东北农民、农村朴实的乡土本色,突出南充果城自然的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要注重对嘉陵江流域文化原汁原味的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家乐旅游的魅力。
3、要与农村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田园、水库、果园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通过开发农家乐旅游,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4、要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始终坚持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决制止随意建设,盲目开发,更不允许千军万马一哄而上,抢山沟、占绿地、改造农田兴办农家乐,做破坏自然、贻害子孙的事。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5、要与抓培训强管理相结合。一是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二是要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接待服务方面的培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四是要强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要依及时制定《农家乐规范管理细则》、《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等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经营监管。
6、要与政府引导扶村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制定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有利政策,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帮助农民做好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旅游、宣传、农业、扶贫、卫生、公安、建设、交通、环保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便捷服务。要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少设卡,通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格局,促进农家乐旅游健康发展。
7、要与产业化规模化相结合。要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区域大旅游的总体规划,帮助指导农民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一家一户做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户”、“农家乐村”和“农家乐乡”,逐步形成有规模、有特点、上档次的农家乐示范片区,带动全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根据南充地域和政治优势,可以考虑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诞辰120周年前,尽快启动建设以下农家乐示范片区:
①南充市区: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入、产权不变、就地自建、政府补助”的思路,先期对西山桂花坪、连山湾、牌坊湾的农房进行风貌整治,推行“产业还房”的新模式,建设“桃花园”、“梅花村”、“樱花林”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展示“景城一体、城乡共融”新的城市景观带。同时,根据“嘉陵第一曲流”、“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青林村、凤垭山、文丰乡等地的旅游规划,借鉴“姜家菜园”、“幸福梅林”及全国特色农家乐旅游的开发经验,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新意,有示范带动性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②阆中段:建设开发以“嘉陵第一江山”景区为主题的,以古民居为地域风貌的“百家小院”,突出古民居特色、开发古商贸产品,经营古玩、字画,开发古商船游乐项目等,形成以阆中古城和“嘉陵第一江山”融为一体的,古香古色的特色农家乐旅游。
③仪陇段:建设以纪念园—琳琅山风景区统一规划为指南,突出朴实的川东北民俗风貌和客家文化特色,以体现农村新村建设成果为重点的农家乐,集中展示革命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全新面貌。
篇10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