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科技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农业科技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
篇2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电力企业;技术措施
作者简介:张立国(1984-),男,山东茌平人,茌平县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茌平 2521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98-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以及对持续供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直接反映供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同时反映供电系统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电能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然成为电网向用户提供供电质量的第一指标,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供电企业对电网建设、改造、运行和维护等综合管理水平。强化供电可靠性管理已经是提高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打造和谐企业的客观要求。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三大系统之一,是电力系统最接近用户的一部分,是对供电可靠性影响最大的关键环节。
目前,农村配网虽然经过前期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已趋于完善,但由于受资金制约前期改造标准低,加上又已经运行十余年之久,电网改造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配网系统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检修任务繁重、线路走径不合理等众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可靠性指标的提高。如果因为供电不可靠造成用户停电,不仅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也会给供电企业带来由此少供电造成的经济效益降低。
一、供电可靠性的含义
供电可靠性通常是指电力用户能以多大的可靠程度得到电力系统供给的电能,反映一个供电系统对用户供电的能力。
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一项指标,它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供电可靠率(RS-1)作为度量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供电企业的电网状况、供电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电力企业对国民经济电能需求的满足程度。
供电可靠率是指在统计时间内,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记做RS-1。
RS-1=(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100%
笔者认为,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其根本是要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只要有充足的电源、完善的网架和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就能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
二、农村配网的特点
通过对历年的电网运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87%的用户停电发生在配电系统中,要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要求,首先要分析配网供电可靠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网结构不合理
农村电网多为无备用的单电源接线方式,一般为树状或者放射状,单电源的供电特点是电网结构简单、经济、运行操作方便,缺点是用户只能从一个电源获得电能,供电可靠性较差。
2.农村电网具有供电面积广,用户分散的特点
供电线路长,供电半径大、线路分段少是农村配网线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电网结构很容易因少部分设备故障造成全线用户受累停电,造成停电范围的扩大。
3.农网设备水平落后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配网改造升级的速度远远达不到社会经济的需求,造成农网配网设备水平普遍较低。以导线为例,农村大部分农网线路仍采用裸导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电区域内种植的树木不断增加,裸导线非常容易受到超高树木、腐蚀、鸟害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相间短路、断线等故障日趋频繁,严重影响了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
4.配网自动化水平较低
大部分配网未实现实时监控、自动故障隔离及恢复供电、负荷管理等自动化功能,事故处理自动化程度低。一旦线路出线故障,容易造成大范围用户停电,且故障处理周期长,影响恢复送电速度。
三、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合理与坚强的电网是提高供电系统用户可靠性的基础,提高供电可靠性首先应从提高电网水平开始,合理坚强的网架取决于农网的接线方式、布局和装备水平。
1.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线路联络率
合理的电网结构是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前提,没有好的电网和电网结构,一切提高供电可靠率的措施都是空谈。根据农村电网网架结构特点,增加分段装置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之一,对于辐射式和树状的配网采用线路分段接线方式,一般的配网线路主干线利用分段开关可分为2至3段,在重要负荷或负荷较大的分支线上也可装设分段开关,其作用是在故障或检修时,有效减少停电范围。作为配电网可以考虑采用体积小、容量大、维护少、操作简单的新型开关,如SF6开关、真空开关、小型全封闭环网开关等。如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额定电流更大、具备重合功能的柱上重合器。另一方面,针对负荷比较集中的村镇还可以考虑建设“手拉手”线路,即将两条配网线路通过联络开关实现环网供电,逐步改变配电线路中的放射性结构,争取早日实现环网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带。
良好的网架结构是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基础,网架的优化可以使供电可靠性达到99.90%以上,并能为以后的运行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2.改造配网设备,提高绝缘水平
目前在农网中较多采用架空线路,既可以满足供电要求,同时也比较经济。但架空线路的线路走廊与其他建筑的距离必须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否则不利于供电可行性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地埋电缆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之一,但因地埋电缆造价较高在农网中也不具备推广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线路走廊情况采用架空绝缘线路。架空绝缘导线与普通架空裸导线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可解决常规裸导线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价格又比地埋电缆便宜得多。由于绝缘导线无外漏部分,与树木或建筑接触不会造成掉闸,特别适合在人员密集的村镇或树木较密集的地区应用。
另一方面在配网系统中的变压器、熔断器等其他设备上安装绝缘护套,更换单裙、双裙及多裙针式绝缘子为绝缘性更高的复合树脂支柱式绝缘子。运行经验证明,复合树脂支柱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要比针式绝缘子好得多。
配网线路绝缘水平的提升可以大大减少配电网事故的发生,缩小配电事故的范围,使配电网运行费用减少、安全水平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控制配网线路供电半径
相对城网,农网用户相对比较分散,故而农村配网线路较长,故障发生概率高。针对这种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供电半径是控制故障停电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实际经验及推算,一般农网配网线路供电半径应控制在13至15千米之内,这就要求在电网规划及改造工作中既要考虑地区负荷增长情况,还要兼顾该地区配网走径现状,在供电半径较长的地区增加变电站布点的方式减少供电半径。
4.优化主、配变容载比
变电站及配电台区的变压器台数和承载能力是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其变压器的容载比是反映配网供电能力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主变的投资过大容易造成早期建设投资高;过小则电网适应性较低,不利于电网长期发展。结合网络建设合理设置变压器数量及容量,能够有效提高转供能力,是供电可靠性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变电站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应当依据当地负荷的大小及增长趋势合理选择。一是在正常运行方式下按经济负荷计算;二是建设在两台及以上主变的变电站时,要保证在一台停运时不出现过载现象。
对于配电变电压,应当加强配变总保护和末级漏电保安器的安装,避免因单个用户或单台变压器故障而引起主线停线,减少配电线路故障掉闸的次数。这是配网规划、建设必须要加以考虑的内容。
5.推广配网自动化系统
中低压配网作为输配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自动化程度与供电可靠性密切相关。以前当配网发生故障时,用常规办法处理,需要经过用户报警、调度通知、人员巡检、抢修报告等多项步骤,停电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配网自动化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配网自动化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将配网的实时运行状况、电网结构、设备、用户以及地理图形等信息进行集成,通过配电网运行监控及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实施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远方监测、保护、控制、故障隔离、网络重构以及需求侧管理等功能。配网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利用自动化设备(FTU)正确判断故障的位置,并自动隔离故障,实现对配网故障的自行诊断、快速隔离,对于非故障段用户可以快速恢复送电,极大地减少了故障停电范围,避免了一点故障全线停电的现象、缩短了人工排除故障的时间,提升恢复送电速度。
根据推广经验,配网自动化建成的区域供电可靠性可以达到99.99%以上,年度平均停电时间可控制在0.86小时/户之内,大大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近几年,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之下,老师已经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学习,在课下快乐成长。尤其是语文课堂能更好的做到这一点。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学生减负,还应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更富有吸引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书本和嘴“四位一体”,突出的特征上以静态描述为主,学生的学全凭一支笔,在课上记笔记,课下做练习,往往这样还是不能理解书中的知识,不能明白老师所说的意境,更说不出自己的体会。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则把多种电教媒体引进了课堂,从而把电、声、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声、像、图、文的统一,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动态描述为主,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师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把课下作业以媒体展示的形式当堂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减轻学生课下的作业负担,还能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在教授《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歌时,在揭示课题前借助电子信息手段先出示了一幅花满园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激趣)作业设计方面,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多采用开放性、个性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提出背诵,学生不用老师督促,都争先恐后的开始背诵,并跃跃欲试的要求背诵,课下的作业,课上轻松完成,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我的语文课不会这么生动,学生也不会学的这么高兴,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还把原本课下的作业在课上轻松的完成了。
还有我在讲授《爱莲说》这一文言文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了大量的荷花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的同时产生对荷花的喜爱,在喜爱的基础之上回忆有关荷花的诗句,同时导入新课。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有了荷花的形象,文中对荷花的描述就不是什么难题,并且还用菊和牡丹的图片与之对比,衬托的手法不言而喻。学生不用老师太多的语言就能明白,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这一课上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当堂的练习,把课后的作业适当的插入作为巩固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巩固课堂所学。一举两得。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讲授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时,在学生不理解“托物言志”为何种方法时,让学生思考,并适时通过播放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莲的描写句子,同时出示作者议论性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图片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争取了时间,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减轻了课业负担。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信息容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荷花、、牡丹丰富的图片和精简的作业设计,以及与周敦颐相关资料等的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甩掉负担,学的快乐,快乐成长。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后作业,对学生提出要求:既要非常熟悉课文内容,又要课后去收集更多的关与作业的资料,要求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开展课外学习,学生乐此不疲。做作业成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怎么会把作业当成负担。
篇4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超级秘书网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篇5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0
科技服务体系有助于科技进步的推广,有助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对于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科技进步推广的重要力量,深刻的影响着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1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1.1 将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转变为综合服务
科技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持,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现代农业建设大局来说,仍存在存在局限性[2]。更应该注重将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转变成综合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整合各种现行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综合配套的农村综合科技服务站点。同时为了使服务效率得到保障,应该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农村综合科技服务推广站应该完成以下各项工作:对农村环境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以及科技服务;指导农民就业,对农村开展就业培训;提供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全面的科技服务,比如提供科技信息以及产品营销服务、指导管理、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推广等,又比如说例如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C合服务平台的应用,很好的加快和推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步伐。
1.2 实施地区差异化建设
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所以建设新农村时对于科技服务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时应该把握侧重点[3]。针对相对发达的区域,其政府科技服务体系更为完善,市场发育良好,农民素质较高,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化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是其需要加强的重点;而针对相对落后的区域,重点应该放在政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上,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升,财政部门也应该增加支持,保证地区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
1.3 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果有直接联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注重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多层次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具体来:促进农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及完善,使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加快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严格录入和使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全面的培训以及严格的考核,确保每一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建立高学历人才基层就业奖励制度,合理将农业基层科技人员的待遇提高,奖励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研究生以及大学生。当地应该参考其他地区或者国家的建设经验,完成相关优惠以及奖励政策的制定,使得农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物质待遇有保证,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在职科技服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其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其掌握的技术以及知识,确保人才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比如说例如山东省的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科技人员服务选派,对助推科技扶贫,构建科技服务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注重向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村改革的程度和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密切相关,同时还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标志。所以,必须促进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向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才可以保证其变为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服务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服务成果产业化,实际上是农业科技服务活动通过扮演法人经济实体的角色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给农业生产活动,具备法制化、规范化服务形式,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必须将依靠行政机制建立的传统科技服务转变为与市场接轨的产业化服务。
3 结束语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有多种方法,在实际行动中,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构建方法,结合使用多种方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同时注重向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高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1-204.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业
引言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提升,使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农业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上。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1.2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
尽管近年来推行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上将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明确区分开来,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应付各种行政事务,极大地分散了进行科技服务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各种服务机构、组织之间实行条块管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人为设置了农业科技服务的障碍。
1.3基层农技推广依然薄弱
现阶段我国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其基本处于半停业状态,在中西部部分地区问题突出。资金匮乏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致使很多员工离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通畅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2建设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1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村农民的交流
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研发力量,很多成果需要在大面积推广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农民也十分渴求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这2方面的人员交流太少,导致信息不畅。在新型消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应定期组织科技工作者进入乡间地头,了解农民最需要的技术,反馈上一批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2.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农技的推广应用效果。传统的农民培训体制已经不能适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机构,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还需要创新农民教育形式,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内容,从农民的生产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民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实行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手段。既要培养中高知识水平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更要重视广大农村青壮年的技能提升。
2.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建立各种政府农业补贴的阳光运行机制,让政策的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结合每个县的具体情况,建立专门金融机构主导,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信贷体系,降低农村信贷成本;带动农户加大资金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农户得到具体的现实实惠,更要让农户了解未来应用先进农技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收益提升,让农户在增加农业投入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2.4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农业科技快一秒投入使用,农户得到的实惠就多一点,以往的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流通不畅,科技工作者和农户的沟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的使用。在构建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例如信息交流平台,专业技术交流QQ群、农业技术推广热线等,减少信息沟通中的壁垒,降低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成本。
2.5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稳定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队伍建设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根本,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应本着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建立能上能下、可进可出、合理流动、积极勤奋的农技服务推广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薪资管理制度。
篇8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概述
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技术创新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
首先,从农业科技研发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其次,从农业科技推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研发经费来源和投入明显不足。
首先,从农业研发经费来源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其次,从农业研发经费投入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投入不足,而且资金配置也不合理。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
3、农业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文化及市场条件约束了科技成果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虽然非正规贷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资金和人才的紧缺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3、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研究和生产的脱节约束了农业科
技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抗美援朝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3、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农业科技员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4、加强市场管理以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篇9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
粮食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是根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各种异常天气频繁出现,全球人口达60多亿,今年全球由于农产品短缺,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不仅增加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而我国地少人多,今年交替出现旱灾与水灾,时刻危险着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问题再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如何稳定农业生产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急待解决的重要的课题。
湖南省有人口47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达近4000万,是一个典型农业大省,农业稳定是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安定的基本保证。在当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化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湖南要解决“三农”问题,要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农业科技人才是最有活力的农业科技载体,是农业科技进步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因此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注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把解决“三农”问题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湖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抽样调查统计,湖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人才36.7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2.9%,每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有仅有农业科技人才97人,并且90%以上是中专以下学历。这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科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农业科技人才的年龄相对较大,组织构成缺乏青年人才,在年龄构成上,没有很好的把握老中青三个群体的有效结合,缺乏组织活力;传统学科的人才多,新型学科的人才少;普通人才多,高层人才少。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及时引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和人才缺乏造成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总体上与湖南省农业快速发展不完全适应,人才分布不平衡,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
(2)工作环境不理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难以稳定。在农村工作,相对于城市而言,工作环境不理想,生活环境不方便,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窄,工作条件较艰苦,导致许多农业科技人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厌农”思想严重。许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有63.2%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将改行从事非农职业。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人员已经停薪留职或下海经商,即使留守在农业科技阵线的也是以“经营为主、指导为辅”,其工作重心是赚钱养活自己,几乎无暇也无力顾及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
(3)经费不足,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人员工资较低,据调查,现在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大部分的工资在1200-2000,而现在外出打工的普通劳动者一般工资都在2000以上,有相当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普通员工,这样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现在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学农不务农。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流往现象突出;二是乡镇管理的农业科技人员“跳槽’现象普遍;三是地方培养的大量初、高中毕业生和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纷纷外出打工,从而加剧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其主要原因:一是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学滞后于生产。三是缺乏应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由于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一定程度上致使人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影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和交流。国家从严控制人员编制,真正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受编制的影响很难调入,而没有技术的人又无法交流出去,人才资源没有盘活农村乡镇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后,地方财政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显得不够,上级业务部门只管业务、技术,属于指导关系,由于指挥不灵,造成了重经营、轻推广,技术推广人员流失和非专业人员涌入现象,再加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编制不足,高校毕业生也无法安排。同时,由于管理断层,给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科研院所的人事、资产、项目诸多工作都由主管厅局管理,而事业费归科技厅管理,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此外,村级专职农民技术员的配备和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市级农业部门管不了,乡镇一级未摆上位子,村级落实报酬难。体制和管理不顺。
二、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从农业教育入手,从源头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和质量。一是要强化高等院校的农业教育。湖南省有湖南农业大学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同时湖南省在农业研究方面走在前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袁隆平效应”,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到农业领域研究。二是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这种重视不是口头上的,而应具体落实到增加对政策上对农业领域倾斜,对农业科技人才与科研项目经费增加投入,三是要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四是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以农业为本,科学确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高度。湖南省本身是一个农业大省,应在努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突出农业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建立考核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提高积极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或信用部门解决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为农业科技工作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并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稳住人才,激励人才。三是要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一方面要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另一方面对其中德才兼备的应该予以优先提拔,可以相互提拔在县农业系统部门工作,也可以提拔到乡(镇)工作。按《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分为综合、执法、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那么可以说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职称的人员就是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这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具有中级职称的不管在县(市、区)一级还是在乡(镇)一级可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这样从正面鞭策他们更好地开拓性工作。
3.加大财政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财政部门安排一定比例农业科技人才开发配套资金,做好相应规划。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投入在这些方面:对一些重大的、能够很好提高农业效率的重点课题与项目,重点进行资助,通过农业课题研究,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水平;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其他优秀人才;资助高层次人才承担的重点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选送优秀人才进修和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使农业科技人才安心扎根在农村。
4.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各农业院校培养的、具有较深理论功底的科班型。二是通过长期的农村工作经历,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型实用科技人才。这两类农业科技人才各有优势,也各具特点,我们需要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扩大农业基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联系和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同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及其他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联系和信息交流,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农村对接。挖掘农民科技能人,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库。在农村,大力培养和挖掘农民科技能人,并创造条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后续学习的机会,促进其成长。
5.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根据湖南省的省情与农业发展现状,形成一整套有自我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框架体系。用新的模式激励人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引入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充分做到人尽其用,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四个不唯”标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体现人才的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大力培养全省农业科技人才,努力调整队伍结构。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个体的责任心。一是考核其业务水平,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二是考核其工作业绩,实行以奖,绩效挂钩制度;三是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对积极为群众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要予以重奖。
参考文献:
[1]何巧云,张谦明.珠海市农村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Z].2008.
[2]喻科.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