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态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水幕墙与流水。环境设计中为了某种特殊需求,比如降温、为环境增加人文美感,会设计水幕墙。水幕墙在流动时产生了声音,水蒸汽与空气互动,降低了空气温度,同时水幕墙的设计形态增加了视觉效果。不同水幕墙的设计形式会让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应,或兴奋或优美或静谧之感。水幕墙的不同设计类型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水的流动性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入到人的耳朵,人有听觉感受到的不同声音的类型对环境空间形成不同的感情,即情与景的交融。在听觉得基础上在加上视觉的体验,环境空间的层次与序列就展现出来了。
2、流水。无论是规则式城市广场设计,还是自然式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水渠和小溪中的流水为环境设计增添了趣味性和装饰性。
3、规则式流水:一般采用修筑渠道建成的规则流水。流水渠道一般用砖或天然石材等进行镶边,釉面砖或者彩色砖分砌渠道的两侧,或用青石、花岗石、鹅卵石等铺铺设渠底加以装饰。一般简单的渠道可直接用混凝土进行一次性浇筑而成。此类设计常见于风格严谨的城市现代环境景观空间设计中,随着环境设计的发展在比较西式、现代的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也出现了这种设计。
(1)自然式流水:多为曲折狭长的带状形水面,在环境设计中常以小型溪流造景为主,并有强烈的宽窄对比。
(2)落水:落水是指利用天然形成的断岩、峭壁、陡坡或人工建造的假山等形成陡崖梯级,使得水流经时造成水流层层跌落,形成叠水、瀑布和溢流等景观。
(3)瀑布:瀑布根据跌落形式可分为:幕布式瀑布、丝带式瀑布、滑落式瀑布、阶梯式瀑布等。一般瀑布的落差与所需水量成正比例关系。
(4)叠水:叠水是瀑布的变异形式,它突出的是一种非常有规则的阶梯式的落水形式,强调人工设计的美学创意,让环境增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叠水是落水在移动中遇到阻碍物或平面而短时水平流动,水的高度、流量及承水面都可根据需要人工设计来控制。它是水体设计中根据地形就地取材、并美化地形的一种理想的水体景观设计,具有非常广泛的利用价值。
(5)溢流:池水满盈而外流谓之溢流。溢流大多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人工设计,根据所需的水池或容器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层次决定溢流的形态。在特殊的环境中,当水从弧形的边沿流出徐徐落下时,形成无声垂落的水幕,会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梦幻效果。
二、水体设计与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映射而产生的,无水的环境让人产生一种沉闷、毫无生气的压抑心理,更加现实无水环境的死寂。环境设计中增加了水体的设计后,水的灵动让环境死而复生,人的心理也由忧郁、沉闷自然转为愉悦、轻松,赋予了环境活跃的生命气息。
1、景象:水的形态是动态的、多样的。在环境设计中,水的形态是可以人为设计的,根据设计方案可将水设计成安静的、高速流动的、细浪涟漪的、波光粼粼的、晶莹闪烁的等各种类型的景象。不同的景象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水面的波光使水景空间看上去是游动的,使人有种浮游飘洒的情趣;水与岸边的动植物呼应形成的倒影使环境空间扩大,让人心胸开阔,思想活跃,产生新奇的联想;光线照射到水面形成反光,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视觉后,会感觉环境的空间栩栩如生。
2、声音:人对环境的感觉本质上是对环境中某种事物的感应,情有景生,景有声造,静谧环境加上缓缓的溪流声,使人心情安静、放松;湍急的流水、汹涌的波浪溅起的水花又会让人产生激情、兴奋之感。
3、触摸:水是动态的,因此是活跃的,它吸引着人们去近距离接触它。人们用手和脚去接触水,或者下水嬉戏,当触摸到水时,会产生一种清凉舒心的感觉。流动的水与静台的水,即动态与静态的呼应,这种一动一静的对比增添了环境的无比趣味性,进而愉悦了人的身心。
4、嗅觉:环境中的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传递到空气中,改变空气的味道,使环境空气时时处于一种动态的生物链中,避免空气的污浊,给人带来舒适的生活空间。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现代生态环境;活动环境设计;园林景观;生态型园林
引言
现代城市活动区域经常引进颇具当地地域特色自然山水生态景观作为活动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将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活动环境进行高度统一和融合,既体现了当地风景园林地域特色,又符合人们渴望山水、亲近自然的本质需求,还有效地改善了人们活动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并已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代人们活动环境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有利于实现人和山水以及自然的亲和,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一定要有利于人们活动环境由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小气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人们活动环境,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活动环境设计的一般要求
随着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在活动休闲时,除了考虑活动区域的位置、休闲设施和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环境的综合质量。活动环境的质量,主要包括绿色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具体要求如下
(一)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人们活动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二)“人车分流”以满足活动区域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公路,桥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交通系统正在迅谏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活动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活动区域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人们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二、园林绿化景观是活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人们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活动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活动区域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近年来,设计的园林景观大多采用的是围绕这个主景轴线(从大门到中心旱地喷泉公园的轴线),将主要的活动空间环境和各个小空间连成一片,组合成完整的绿色景观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绿化景观的需要。
(一)活动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人们活动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活动区域作为一种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活动区域。因此,在人们活动区域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1.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对活动区域的环境设计要放大设计空间,走出居室,走出住宅的围墙去领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活动区域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绿色生态环境和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活动环境就是不全面的活动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有机环境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2.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大、中、小地的人们活动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活动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活动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整个活动区域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活动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人们活动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的优劣,因此,应加强活动区域的生态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以改善和提高人们活动休闲的环境水平。
三、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活动环境设计
(一)生态活动环境设计的范围和原则
生态活动环境规划设计的范围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以整个在城市环境中的布局为主要考虑对象,针对活动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方位、地址、周边环境情况、气象等因素,对活动区选址进行规划设计。二是以活动区内的生态规划布局,如广场、道路、院落、主题建筑物、小品等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1.自然协调原则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持和维护景观、各功能区之间的和谐统一。
篇3
【关键词】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无再流;经改造的球囊导管给药
PCI是治疗STEMI的核心手段, 然而对STEMI患者行PCI时CNRP发生率高达32%[1]。目前经指引导管冠脉口给药预防CNRP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旨在比较经改造的球囊靶血管给药与经指引导管冠脉口给药对CNR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按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诊断为STEMI, 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①发病12 h内伴持续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②发病>12 h仍有胸痛等不适、新发LBBB或ST段仍抬高。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②心室率
1. 2 方法 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评价冠脉血流。两组在PPCI中首先对IRA病变处行球囊预扩张, 实验组以手术刀片纵向划破使用过的预扩球囊并将其送达IRA病变处注射地尔硫卓稀释液2 mg, 对照组经指引导管注射等量地尔硫卓稀释液。IRA开通后, TIMI≤2级为CNRP , PPCI术后2 h STR≥50%认为有效, 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因冠心病住院。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术中CNRP发生情况和术后资料比较 实验组经改造球囊导管给药后, CNRP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32), 并能有效提高STR比例(P=0.045), 术后1周实验组LVEF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1)。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MACEs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有临床意义但是没有无统计学意义(P=0.383)。见表1。
3 讨论
PCI是目前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 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充分认可, 尽早对STEMI患者实施成功的PCI更是治疗的核心。CNRP在PCI中发生率在1%~5%, 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时更高达10%~30%,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CNRP是一个随心肌再灌注而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目前的研究发现其机制可能与微血管结构破坏, 微血管功能失调, 血小板激活, 白细胞聚集和微栓塞等因素有关[4]。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等对预防CNRP有一定疗效。给药方式上, 目前广泛采用经指引导管于冠脉口给药。本研究通过改造的预扩球囊对靶血管直接给药, 较传统经冠脉指引导管冠脉口处给药降低了CNRP发生率, 提高了有效STR, 提示该方法能有效预防STEMI患者PPCI中CNRP发生, 改善心肌灌注。其原因可能是较冠脉口给药而言, 靶血管给药使病变区域有更高血药浓度(例如前降至病变时, 若于冠脉口处给药, 必然有药物流入回旋支)。两组在术后3个月MACE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 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总之, 该方法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所提出的新的有效、安全的用药途径, 有很大推广价值。经改造的球囊靶血管给药较指引导管冠脉给药能降低PPCI术中CNRP发生率, 改善心肌灌注。
参考文献
[1] 孙海慧,崔连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3,53(33): 94-97.
[2] 沈卫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37(6): 321-323.
篇4
【关键词】: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环境设计而言,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及其保护、防止空气污染等都隶属于城市环境设计的范围内。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中,城市环境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等。对此,文中结合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为西昌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西昌市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应充分和城市环境设计相互结合,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破坏,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西昌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生的目的。然而,在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依然显得远远不足,不能够满足西昌市实际发展需求,比如,建筑逐渐增多,河水遭到污染,就连西昌市素有“明珠”之称的邛海,其周围自然环境也遭到大量破坏,使邛海和泸山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损害。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
就拿攀钢钒钛基地来说,攀钢钒钛基地迁往西昌,造成了工业化污染,由于攀钢钒钛基地与西昌市区之间没有山岭阻挡,生态防护的作用相当薄弱,工厂排出的高污染气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废水的排除,又加上西昌市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场,污水很容易污染农田,尤其是引入河道后,极易形成臭水沟,造成环境的恶化。
(三)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通常情况下,绿色的景观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直观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往往忽视绿化的生态价值。比如,西昌市不少地区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忽视了草坪只可进行远观,不能进入,这主要由于草坪的日常维护费用耗资较高,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另外,西昌市四周群山的绿化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近山、矮山依然用作耕地,尤其在冬季,几乎形成一种光山秃岭,景象十分冷清,和城市很不对称,给西昌市的外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策略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从顺应自然发展的态势,降低人工操作的痕迹,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创造出和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比如,在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当地气候、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动态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染的处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比如攀钢钒钛基地,应加大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采用高效的收尘和净化设施,避免废弃污染城市空气。还可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在节省水资源的基础上,提高重复用水率。厂中所生产的废水,要经综合处理后进行回用,作为再生利用水,尤其像焦化酚氰废水等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才可使用,而对于生活污水,应经处理后作为厂中水回用于冲洗和绿化等。只有让每个人树立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三)充分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由于绿色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而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空气湿
度,同时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由此可见,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绿化的覆盖率,只有充分发展绿化,才能促使城市及其所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比如,在西昌市长安区应加强对天王山等绿化美化,确保城市环境优质质量,推动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都需要进行合理灌溉,针对此,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绿化环境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三)加大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为了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应尽量通过节水,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等,降低对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绿地面积,从而使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比如,城市月城广场和公共空间,它对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西昌市中心建筑密集的情况下,月城广场占有关键作用,能够为疏散提供最佳场所。对于街区或居住区而言,其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比如,西昌市已经开始建立复式住宅,不仅改善了住宅建筑的单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这主要由于复式住宅可以提供多个平台,同时还可以进行屋顶的绿化工作,大大改善了西昌市城市居住环境的条件,使整个城市体现出一种亲切、自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又是人们生存的
物质基础,属于一个空间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确保满足人们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122-124.
[2]黄碧武.试论西昌市的城市环境设计[J].四川建筑,2000,(Z1):40-41.
篇5
环境设计是集艺术、人文、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设计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室内设计原理”是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课程系统阐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密切联系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完成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设计观,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的人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室内设计的分类和方法步骤、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室内采光与照明、风格流派、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以及室内装饰材料、陈设与家具、室内色彩、室内绿化及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
“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课,是专业设计先修课程,对设计初步与表现、设计基础、创造性思维等基础课程起到汇聚及导向,在环境设计专业几大方向课程体系中都有着对相关课程的链接作用。同时,在专业教育进程中室内设计原理处于理论基础到设计实践的过渡课程,发挥着引导基础理论课和支撑核心设计课的作用。
2“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设计实践课教学,回顾近年来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室内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基础理论课从课堂教学、辅导教学、教学效果反馈、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环节均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1)传统授课模式滞后“室内设计原理”传统授课模式为理论知识系统讲述,图文结合进行大量设计案例解析。授课模式虽有丰富性,但对于一门以“空间设计”为核心,以建筑设计为背景的专业理论而言,授课方式过于平面化,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雷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另外,大量实际案例解析涉及面广,内容宽泛,难有知识点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脑海中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在授课方式上考虑迎合学生心理,授课方式需要新颖,授课内容需要更加直观。(2)理论学习难以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中,知识点相互关联的课程应紧密联系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现阶段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与室内相关设计课的时间安排跨度过大,设计实践课时间设置相对滞后,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训练当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从概论到设计要素各个层面,知识点比较分散,概论式讲解针对性差,欠缺有效归纳总结,难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后续专题设计,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因此,从教学内容的完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课程时间安排方面都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欠缺灵活性和客观性。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为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和建筑小空间环境设计。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往往从较浅层面分析空间布局、美感与设计缺陷,深度不够,对设计规范、材质应用知之甚少;环境设计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具摆设、空间分割,无法应对稍微复杂类型的空间设计。
3解决问题的教学新思路
3.1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依据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动态”教学模式,其作为一种新的直观教学手段,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动态步骤、动线引导”“人视三维立体空间”“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见图1)。(1)“动态步骤、动线引导”演示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是“动态”教学模式中重点的理论授课方法,以单个空间界面逐步动态组合为各种类型整体空间,加之视线、交通流线,以动线引导的演示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空间构成、空间序列、空间分隔与过渡、空间类型等均适用于此教学模式。(2)“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动态教学“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教学主要应用于室内专题设计的解题和辅导环节,针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售卖空间以及观演空间设计,根据场地平面图构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以人视角度进行三维空间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空间结构、尺度、界面肌理等。(3)“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此动态模式借助可变换设计元素的多媒体平台,在既定空间内进行界面材质、色彩、灯光照明、家具陈设的变换,快速形成不同功能、风格的成品空间模板,启发学生对不同类型设计风格、设计流派产生体验进而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大部分理论知识教学,如室内照明设计、室内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家具设计。以本课程建设为先锋率先实行“动态”教学模式,融入现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确保课程发展的多元化与统一性,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课程目的更加清晰。
3.2针对性整合知识点,分解嵌入以联系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骨干课程与先导课,承上启下作用十分明显。应立足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整合与其内容紧密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使之形成课程群链接关系。从知识结构出发,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分解为基础理论与专题指导知识两部分,先进行本课程基础理论讲解,随后将专题指导知识针对专题类别分解,分别嵌入在后续各个设计课程中,在专题设计开题阶段进行专题解析,发挥及时、全面、深入和针对性强的作用。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铺垫,确保专题指导知识教学能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支撑实践课程中的各专题设计,以达到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无缝对接(见图2)。
3.3科学安排相关课程时间表,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虑到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学生的记忆时限,“室内设计原理”与课程群中的其他理论课及实践课需在课程安排上紧密联系,且先行于设计课开设。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类型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客观性的立体式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加入形式丰富的测试环节,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考核,监督、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由深入理解到掌握的渐进过程。(1)分解调研。细化考核内容,进行分解式调研,将调研内容拆分若干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点,完成小案例调研解析报告。目的是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点深入思考的过程,达到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的目的。(2)分解设计。进行点对点的小课题设计,提取重要知识点,进行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快速设计,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快速分析的能力,达到由理解到逐步掌握的目的。
4结语
在专业发展引导下,社会发展新形势及人们对环境的新理解促使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与完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地方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及我院本课程教学现状,在我院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试行,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革新,在教学各环节还需加强合理师资配合,构建专业背景全面、组织性强、教学灵活性以及协作互动力强的教师团队,同步建立适合本课程建设的教学、辅导及答疑制度。另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建立“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对重要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制作微课,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外延内渗作用,促进教学交流与监督(见图3)。在此基础上发挥本课程在课程群链中的带动作用,将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渗透到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而推动完善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华,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当代建筑理论教学,[J]建筑学报,2011.11
[2]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
[3]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4]吴静,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教学改革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篇6
1.理论与实践基础
对于环境设计的精准性必须要建立在人居建筑和环境的相关理论和时间经验之上,并依赖相关的高科技研究手段和决策系统,如先进的监控、遥感、人工智能、监测、数字化计算、人工仿真、人工模型、气象卫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IT技术、数字基础信息处理系统等等,此外,还要将传统材料、传统技术以及传统的工艺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全面提升环境设计的精准性。为了实现精准性设计,需要对各种因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大风险因子进行化解处理,得出最佳的因子级配方案。
2.提高设计人员的合作能力
在人居建筑的工作中,核心内容就是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为了设计好人居建筑,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组织能力,也必须加强相关的合作能力,与其他的设计人员进行相关的沟通和交流,将不同的智慧汇集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创新方案以及思维模式。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而言,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建筑设计工作也在不断的产生了动态的发展,对于建筑与环境设计精确性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为此设计人员就要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使用现代化的方法和理论来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以便全面的实现精准性的目标。
就现阶段来看,目前建筑与环境精准性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设计人员对于相关知识认识的单一性导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技术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导致其精准性难以得到提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设计人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合作。
二、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精准性的作用
精准性的设计原则是一种硬性的条件,也是一种软性的原则,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精准性的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接口和产品的匹配化,也可以通过精良的工艺和基础来生产出精准性的产品。此外,精准性原则能够保证室内各种环境指标因子在互动的标准之下,实现精确的设计,以便满足人们追求美和质量的需求,同时,精准性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在很小的生态资源消耗中实现最大的利益回报,这就能够满足资源无节制和不限定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为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更大的范围和规模中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精准性能够对环境实现实时的监测和保护,创造出一种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抵抗灾害的能力,让人们可以生存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在精准性原则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居住人群的实际需求,根据其体能状态和身心健康为其提供不同的居住保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除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之外,在精准性原则的指导下,还可以将粗放的建筑业转化为精准的建筑业,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相互支持,提高人居建筑设计的质量。
精准性的原则也可以在人居的环境中实现物流、技术流、人流、信息流等实现一种良胜的循环,从而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为此,为了贯彻和落实精准性的原则,必须要对设计图和施工图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周围环境的生态条件进行分析,将管理水平动态监控表、运营状态等利用起来,将各类型的专业人才汇集起来,提高人居设计的设计科学性。
三、结语
篇7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同时还能够使其与现代文化实现紧密结合。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概念及基础的前提下,对现代景观的特点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最终对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手段展开了分析,目的在于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优秀理念值得借鉴,将其意境结构应用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同时也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美学体验。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的分析能够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无论对园林设计领域还是对人类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及基础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主要指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园林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以来,对意境的表达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这一[1]。传统园林的设计强调以自然美为主,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坚持自然美的同时,人文美也需要有所渗透。根据园林作用的不同,其所体现的人文美会存在很大区别。以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为例,设计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自然美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皇家富丽堂皇的人文美因素[2]。相对而言,私家园林便会表现出另一派景象。人文美的差别是导致园林意境存在不同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结构即体现着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基础。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生成基础主要包括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以及审美基础三方面内容:首先,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与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保证其能够被人们所观赏,进而实现其功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不同的意境结构设计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来实现。最后,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设计的一大基础。
二、现代景观环境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以及生态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文特点。
现代景观的人文特点体现在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建筑等各个领域当中,现代景观环境同样需要体现这一理念,这是其人文特点的主要表现。
(二)生态特点。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各行各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保证能够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两个目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来实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环保问题,同时还要尽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生态特点的主要体现[3]。
(三)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景观环境设计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因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一定要体现时代的特点,要使设计成果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要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标准,才能使应用水平得到保证。对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人员而言,认识到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三、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
为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渗透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使两者能够充分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吸取传统优秀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设计理念,对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4]。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对人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的重视便属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的几方面内容。例如: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便需要注意上述三点问题。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其服务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即包括年轻人,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群,为保证景观环境设计能够与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在对台阶等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观环境设计效果达到更好,同时也才能体现以人文本的重要理念。
(二)体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不能刻板的照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要体现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加入现代的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特点,这是保证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对西安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其古都的特点。
(三)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使其设计效果能够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对树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为提高其成活率,进而避免树苗被浪费,需要选择与城市的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同时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过程中,还应从其特点出发,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培育过程,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要求。
结语
综上,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中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均较为重视,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延续这一优秀设计理念,与此同时,为使其能够体现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还必须将时代的文化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样才能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得到提高。简单的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是改善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
[2]张小乔.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室内环境;心态优化;生态优化;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65-01
一、设计心态最优化
人是室内活动的主题,而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价值就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造适当高度的精神生活品质,优化生活环境的质量。即服务于人的、以人为本的设计。那么也就是说室内环境设计首先应该是人性的、健康的以及生存应用功能的满足;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在掌握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利用适度的物质财富来创造一个合乎潮流又具有较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态环境,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追求。在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发展中已然从“生存意识”过渡到“环境意识”中来。
设计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联结在一起的,这是它有别于绘画艺术及其他纯艺术的差异。室内环境设计要避免过于艺术化,必须真实化,即充分考虑使用者得室内生活、活动的质量,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健康、安全、舒适、心情等等这些具体内容。同时,设计过程中还需充分合理的利用人体工程学的适应度,适应度的偏差影响舒适度,提高空间环境实用价值。
二、生态设计最优化
一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食品2公斤饮水,但所需空气则为10公斤,室内空气质量(IAQ)对人的健康保障、舒适感受和工作学习效率尤为重要。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有关数据统计表明: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十多年以前,就有专业人士提出了室内装修污染影响人民健康的严重问题并,向全社会发出了警示,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国还专门成立了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向全社会提供室内空气监测服务,提出了“绿色装饰”、“绿色材料”的要求。2007年,室内环境保护技术列入国家《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我国节能环保认证首次进入装饰装修行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三、系统设计最优化
系统设计最优化,也可以说是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能源利用的最优化,如室内阳光、自然光、自然通风、自然干湿度的平衡以及仅有的室内开敞空间等等基本资源的保护利用,并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把其控制或发挥到最优化的应用。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要素与人内在的和谐着,从“以人为本”这一服务理念出发,室内环境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人需求什么样的感受空间,加强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审美心理方面的问题,更需要细微的发掘现代生活环境中的现实状况——缺乏自然元素,以及人们对于自然元素的需求与渴望,即追求人工环境的自然化。人不仅仅具有进行个体、群体间有效的社会活动属性,更具有亲近阳光、空气、水、绿色等自然要素的本能要求,也是人类室内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部分。这些室内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生态系统的完整及强调优化的程度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品质需求程度成正比。
四、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设计”一词是80年代中期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来的。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建筑设计师协会共同召开了“为可持续的未来进行设计”的世界大会,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与创造需要确立节能与利用室内空间,力求运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以及人为地塑造自然的室内生态环境,动态的、可持续性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室内环境设计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的不断研发,新型节约环保材料层出不穷,为设计师们又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天地,除了艺术造型上的表现外,还为充分引入自然、利用自然节约能源、保护室内生态环境提供了条件。
五、结论
室内环境设计行业是一项系统,它与整体功能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状况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区文化传统和工程建造方式等因素有关;它需要以有机建筑的设计理论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居住生态环境及现代人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进行动态研究,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室内环境最优化设计。
篇9
关键词:人性化理念;物理环境;景观环境;心理环境;
常听到人们抱怨城市里拥挤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建筑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人们不仅需要的是一个使用功能齐全的空间,更希望在这个空间里生活能感到心情愉快,希望生活的空间是美观、人性化的。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运用人性化的理念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建筑空间中主要包含三种环境,分别是物理环境、景观环境和心理环境,从这三个环境的设计上着手,运用人性化的理念,那么,最后呈现出的建筑空间自然符合人们的需求的。
一、人性化理念在物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物理环境是建筑空间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们品评建筑空间的第一标准。在物理环境的设计上,通常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分别是光环境、材质和声学处理。
物理环境中的光环境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在设计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空间的采光情况。自然光在射入建筑空间之后,随着自然天气的变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光环境。动态的光环境能给人以轻松活力的感觉,产生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身处其中,人们会觉得整个空间是变化、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例如,大连市连洋百货的门厅充分利用了自然光,配以大面积的落地窗,自然光遇过透明玻璃幕倾泻而入,我们可以看到在室内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上有一幅非常有意境的斑驳的光影效果。人工照明是建筑中都会采用的照明方式,它一方面是应用在光线不好时或是晚上的常规照明上,可以弥补自然光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艺术的设计,五光十色的人工灯光总能为我们增添节日的气氛。人工光在人性化设计上也是大有可为的,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五光十色、气氛热烈的环境。
物理环境中的声学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人性化理念的运用下,声学处理应该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空间的噪声,二是设计时尽量创造出悦耳悠扬的声学环境。
物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组成是材质,建筑空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材质。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在表面会呈现出致密与疏松、光滑与粗糙、轻盈与厚重等多种视觉效果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材质所在空间的氛围,选择最适合的,或者是亲切宜人的感觉,或者是高科技现代化的感觉,或者是其他的感觉,当然是因需求而异的。
二、人性化理念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的重中之重。现在人们在进入一个建筑空间以后,往往会十分关注当地的景观设计,而且会有一种崇尚的心理。充满趣味的景观环境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是在商业建筑空间中,美丽有趣的景观环境无疑会招徕更多的顾客。而且,良好的景观环境可以创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会给人以生动多元的印象,使得整个建筑空间都呈现出一派生趣盎然的景象。设计出良好的符合人性化理念的景观环境有三大法宝,分别是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个性十足的雕塑作品、调节气氛的挂饰装饰。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是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最渴望看到的,绿色代表希望,流动的水体则代表活力,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景观设计中雕塑作品是不可缺少的,选择符合当地人们审美的,同时又是个性十足的作品做成雕塑,对营造环境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且因为独特,往往会成为吸引人流的兴奋点。调节气氛的挂饰装饰在建筑空间中是随处可见的,挂饰挂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向,会对空间有一定的填充作用,对整个空间呈现的感觉也有一定修饰作用。合适的挂饰配上特定的建筑,能很好的装扮环境,二者搭配起来相得益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宁波天一广场,3.5万平方米的露天广场有建筑群体围和起来的,在室外设计中的水池、风格各异的水街以及层次感丰富的绿化设计,都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也是当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三、人性化理念在心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人对建筑空间不仅有着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希望在现代建筑华美精致的外表下,能隐含着一定的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精神需求也是不仅相同的,反映在心理环境的设计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人文的情感寄托,建筑空间中反映出历史人文情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在这样一个空间生活能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根在这里,这里有着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二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现在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表现,就是融入人性化理念。秉承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科技水品。三是以人为本的趣味营造,在建筑空间中无论设计什么,都应该是符合人们审美的,是能让人感觉到乐趣的。在建筑空间中设计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到有兴趣在此处生活或是游玩,会感到有共鸣,这就是我们的心理环境设计所需要的。
篇10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提供艺术欣赏,而且更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将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个定义也适用于环境艺术,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与绘画、雕塑这些纯欣赏意义的艺术相比,更加具有实用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上,在使用的基础上,还用更加重视环境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顾这方面的要求,才能为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可能。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居住环境作用
由于城市建筑设计和公共环境设计最能够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居住环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与建筑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的形态同步。目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垃圾桶和护栏设计、园林绿化设计、灯光照明设计以及喷泉雕塑设计等。慢慢的,城市广场、公园以及街道等已经成为一个面向所有市民开放的扩大户外起居室。现代居住环境随着现代人类城市建筑空间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即城市建筑环境公共设计。其实居住环境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人类进行的各种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原始的户外环境和家具等当属就地取材的简易石桌和石凳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创造具有使用功能以及丰富文化审美内涵以及环境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新领域。环境设计随着人们的需要,逐步从室内、家居以及商业场所逐步延伸到街道、广场和湖畔等。随着休闲、旅游以及购物行为的不断增长,人们需要更多舒适、放松以及稳固美观的公共户外家具。总之,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挑战,除了需要当代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外,还应当将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作为整体规划设计的一部分,确定城市环境的整体形象并创造具有人文魅力的都市景观,从而表达环境设计师对社会文明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的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数字艺术、计算机设计艺术、摄影艺术、服饰设计艺术、视觉设计艺术、表演艺术、影视艺术、动漫设计艺术和现代科技的艺术应用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是综合各类艺术的整合,同时它也具有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人与自然、设计与环境之间既要充分展示和体现人类的艺术创造才能,又要对自然空间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艺术设计来创造和谐的生活空间环境。
2、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具体体现,就是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手法,融合传统与文化艺术形式语言,采用风格和造型技巧及材料工艺,在室内外环境设计视觉感官上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提升精神文化品味。
3、科技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新科技等的广泛使用,环境艺术设计科技化化趋势越发明显。新能源、新材料及新技术不断带动影响和催生着环境设计艺术形式创新。科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4、智能性。在环境设计与使用功能方面具有通讯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管理自动化(BA)等。室内外环境设计中配有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多媒体设施、公共安全防护功能的综合布线系统,能够进行自动监控,以全面实现管理、服务、环境设施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性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体现。
5、创造性。是思维观念、策划创新、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功能与设计的完美整合,用全新的艺术造型语言和形式去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6、参与性。运用艺术视觉造型语言吸引和激发人与环境的参与及体验,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多元化角度给人以想象、启发,以此来获得一种愉悦的、幸福的心理体验。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不断调整与深化,人们对艺术也是不断的追求。于是,完善的环境设计和计划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空间环境,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师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参考文献
[1] 刘夏.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3D Max》教学方法探讨[J].包装世界,2010(02).
[2] 顾孟潮.时代在呼唤环境艺术关于环境美的思考与建构[J].华中建筑,1990(04).
[3] 李天工.论环境艺术学的定位[J].装饰,2006(12).
[4] 张勇.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建筑空间认知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6(07).
[5] 蔡倩.江苏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6] 余压芳,刘建浩,胡长龙.AutoCAD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动态研究[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
- 上一篇:中班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 下一篇: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