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检验病例分析报告

篇1

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

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为进一步规范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以下简称角膜塑形镜)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并指导该类产品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制订本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随着角膜塑形镜产品以及眼科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制定等情况的变化,本指导原则将会不断地完善和修订。

一、适用范围

结合法规的具体要求,要求其进行完整的上市前临床试验时,适用于本项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塑形方法暂时改变角膜形态,达到暂时性矫正屈光不正为预期目的的硬性透气接触镜产品的临床试验。

特殊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产品须结合申报产品自身特点另行制定其上市前临床试验方案,原则上不应低于本项指导原则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申请人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设计、实施、监查、记录、总结临床试验结果,并保证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科学、可靠和可追溯。

三、临床试验方案

(一)临床试验目的及注意事项

角膜塑形镜产品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申报产品是否具有预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中推荐使用LogMAR视力表(也称为EDTRS视力表),也可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应采用标准的方法检查视力。如为多中心临床试验,不同的临床试验机构中使用的视力表须一致。同时涉及屈光度检查时,均应以受试者主觉验光值(包括球镜度及柱镜度)为准,客观验光数值(包括球镜度及柱镜度)应记录并作为参考。

(二)临床试验设计

以申请角膜塑形镜上市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应是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应当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中进行,如按照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在3个以上(含3个)临床试验机构实施的临床试验将视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对照用医疗器械应选择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同类产品,其主要功能原理必须与受试产品一致,配戴方式必须一致,不建议采用历史对照或非平行对照。

(三)临床试验样本量

主要评价指标:30天的产品有效率。有效定义:当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均达到如下临床评价要求时为“有效”:

1.裸眼视力:裸眼视力应大于等于0.8。

2.残余屈光度:残余屈光度应小于±0.50D。

根据对照用角膜塑形镜的相应指标的循证医学相关资料做出检验假设并计算样本量。同时,样本量的确定与选择的假设检验类型(优效、非劣效、等效性检验)及I、II类错误和具有临床意义的界值(疗效差)有关,同时还应考虑预计排除及临床失访的病例数。

临床试验样本量的确定应当符合临床试验的目的和统计学要求,并且完成所有访视的受试者不应少于本指导原则中规定的最低样本量。目前,角膜塑形镜随机对照试验为与对照产品进行的1:1的不少于100对(200个受试者)的临床试验,要求受试者双眼均入组观察,双眼数据均须纳入统计分析,不推荐单眼患者入组。

(四)临床试验随访时间

不同产品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不完全一致,随访时间的确定应该具有医学文献资料支持,要有医学共识。

目前,角膜塑形镜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同时,应当科学设置访视时间点(至少应包含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

(五)临床试验受试者的入选标准及退出标准

临床试验受试者的入选标准应当考虑申报产品的适用范围。入组过程中,应在遵循随机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兼顾组内及组间均衡性,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1.近视度数为4.00D或更低。

2.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

3.柱镜度,顺规散光应低于1.75D,逆规散光应低于1.00D;

4.年龄(应为实足年龄)。应分为年龄≤13岁、13岁

5.治疗前屈光度应稳定。

6.无角膜屈光手术病史。

7.眼球尤其是角膜应健康。

8.全身状况健康。

9.未使用影响眼球及角膜的药物。

10.女性未妊娠,且近期无妊娠计划。

制定受试者退出标准,统计受试者退出人数及原因。

(六)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指标

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指标在每次临床访视中均须如实记录。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1.裸眼视力。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裸眼视力。提供裸眼视力在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屈光度。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屈光度。提供屈光度在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3.角膜地形图。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角膜地形图的相关重要参数,提供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七)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指标

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1.症状、体征、并发症、不良事件等。推荐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列出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并发症、不良事件等,需提供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推荐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列出受试者的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相关重要参数,需提供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3.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参数。推荐在基线、研究中和末次访视时测量受试者的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数,应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影响。

4.最佳矫正视力。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访视时最佳矫正视力和初始最佳矫正视力分析结果,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中与初始最佳矫正视力相比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2行、或2行以上的受试者的比率。

5.柱镜度。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访视时柱镜度的分析结果,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中与初始屈光度相比,柱镜度增加1.00D以下、1.00D至2.00D、2.00D以上受试者的比率。

6.眼内压。推荐在戴镜后基线、研究中和末次访视时测量受试者的眼内压,应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角膜塑形镜对眼内压的影响。

7.角膜塑形镜的配适状态。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访视时角膜塑形镜的适配状态。

8.记录镜片的破损率、划痕、蛋白沉淀等情况。应至少列出在戴镜后1天、1周、2周、30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最终时间点的访视时镜片的破损率、划痕、蛋白沉淀等情况。

(八)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时应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所有签署知情同意并使用了受试产品的受试者必须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应提供患者水平(受试者数)及病例水平(受试眼数)的主要疗效指标分析结果。数据的剔除或偏倚数据的处理必须有科学依据和详细说明。

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应基于不同的分析集,通常包括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研究方案中应明确各分析集的定义。主要评价指标的分析应同时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上进行,以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全分析集中脱落病例,其主要评价指标缺失值的填补方法应在方案中予以事先说明,并于研究结束后进行灵敏度分析,以评价缺失数据对研究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临床试验方案应该明确统计检验的类型、检验假设、判定疗效有临床意义的界值等,界值的确定应有依据。

对于主要评价指标,统计结果需采用点估计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进行评价。不能仅将p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依据。

(九)临床试验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

1.临床试验报告。由临床试验牵头单位根据基于所有入选受试者的总的统计分析报告,出具临床试验报告。各临床试验单位出具临床试验小结。各临床试验单位不需要单独出具分中心统计报告。临床试验报告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假设、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对照品、入选/排除标准、样本量及计算依据、受试者资料、试验质量控制措施、数据管理及质控措施、试验结果、伴随治疗、不良事件、并发症及其处理、试验结论、适用范围、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此外,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临床试验报告应与临床试验方案保持一致。

(2)明确所有病例是否全部完成随访,所有接受了医疗器械治疗的病例是否均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失访病例需明确失访原因。

(3)提交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价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

(4)报告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后果及与试验用器械的关系,对于所采取的处理措施需予以明确。

2.统计分析报告。应将所有中心的数据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并出具总的统计分析报告。应对随机对照部分和单组部分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出具相应的统计分析报告。为了保证受试者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建议采用中央注册或中央随机系统分配治疗。应对所有入选的受试者进行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遇有不清楚的问题时,应通过临床试验的监查员与原始记录核对。统计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如下4部分内容:

(1)临床试验完成情况描述:包括临床试验概况(筛选人数、入组人数、完成试验人数、失访/退出/剔除人数等);

(2)基线描述:应对所有入选受试者(ITT分析集)的基线人口统计学指标、生命体征及其他相关病史指标等进行描述;

(3)疗效/效果评价:应对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4)安全性评价时,应对所有入组的受试者进行分析,不能遗漏所有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同时,详细描述每一病例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具体表现、程度、预后及其与研究产品的关系。

四、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员会令第25号)

3.《关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14号)

4.Guidance

for

Premarket

Submissions

of

Orthokeratology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

(美国FDA)

5.瞿佳.《视光学理论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葛坚.《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篇2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分布特点;抗真菌药物;鉴别诊断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抗生素及激素的广泛使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作者自2003年3月~2013年10月共收治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1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男7例,女14例,发生在鼻腔的有2例,筛窦的2例,蝶窦2例,上颌窦的15例,以上颌窦发病最多。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5年,多为一侧发病。主要症状:有长期单侧鼻塞,脓涕,头昏头痛,少许患者涕中带血。

1.2方法 前鼻镜检查,一侧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患者中鼻道有脓涕,中鼻甲息肉样变,鼻腔内可见干酪样分泌物。

1.3 CT检查 多为单窦发病,部分病例可波及前筛,窦腔内有不规则软组织影,多伴有钙化斑,呈砂粒状、条索状、斑块状,少许伴有窦腔骨质破坏吸收。

1.4方法 21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在0°和30°鼻内窥镜下,根据

病情清除鼻腔息肉,切除钩突及筛泡,开放前,后组筛窦,开放及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上颌窦粘膜,开放蝶窦前壁。术中可见窦腔内积脓,窦壁粘膜水肿,增厚;少数呈息肉样变,及肉芽组织,并有干酪样物堆积。非侵袭性者窦壁骨质完整;侵袭性者可见窦壁粘膜增厚及骨质破坏。全部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确诊。以上患者1次/w在鼻内窥镜下鼻窦冲洗(连续4 w);此后1次/2 w鼻冲洗(连续4 w);再改为1次/1~2个月上颌窦冲洗;直至窦腔粘膜上皮化为止[1-3]。

2结果

21例患者经手术后均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上颌窦腔有

复发,经局部清理及术腔反复冲洗后也治愈。

3讨论

3.1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为曲真菌感染,少数为念珠菌及毛真菌感染。以上有部分病例病程短,先按化脓性鼻窦炎治疗,无治疗效果,采取手术治疗后发现患者是真菌感染,所以我们认为具有比较典型的似真菌病例。宜第一时间采取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真菌性鼻窦炎中以上颌窦为多见。但对于涕中带血,鼻窦CT显示上颌窦内有软组织影,部分病例窦口附近有骨质破坏。多见于以下3种疾病:①上颌窦癌(早期);②出血坏死肉;③真菌性鼻窦炎。

以上3种疾病术前鉴别要点是:霉菌性患者鼻腔有异味;鼻窦CT显示窦腔内软组织呈不规则钙化斑状低透光区,术后病理诊断进一步证实。

3.2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布特点 ①位于鼻腔,多见嗅裂及中鼻道后份较隐蔽处;②位于蝶窦腔内;③位于后组筛窦;④位于上颌窦内(最多见);⑤额窦及前筛未发现有霉菌感染者。

3.3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发现 ①位于鼻腔及后组筛窦内的病变观察容易,清除病灶彻底;②位于蝶窦内的病变,只要充分扩大蝶窦前壁自然口,也可以基本上观察到窦腔的全貌,清除也较彻底;③由于上颌窦的特殊椎体结构,使得即使扩大了上颌窦口,在70°镜下观察上颌窦情况也存在一定盲区,所以上颌窦的病变容易清理不彻底,在手术过程中用碳酸氢钠及抗真菌药物反复冲洗窦腔;④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肉芽组织的患者,多见于免疫功能较差的病患,真菌多已侵入到组织中,所以在手术中除了清除霉菌团块外,还需要将肉芽组织,及充血严重的粘膜组织一并清除;这类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也证实组织中有真菌,提示患者免疫力低下,所以术后全身给予抗真菌药物及增强免疫治疗,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使用伊曲康唑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闵小玲,胡纯红,郑红,等.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J].四川医学,2004,25(4):446.

篇3

【关键词】 Kappa统计量;胆脂瘤;中耳,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术; 高分辨率

Application of the Kappa Statistic in the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 on Diagnosis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LI Yong-qi, HAN Zheng-li.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consistency of different observers in HRCT diagnosis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ith the Kappa statistic. Methods The HRCT imaging of one hundred and fifty cases (166 ears)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an experienced temporal bone radiologist.He was asked to diagnose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and ossicle chai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reporters and the histopathological reports using the Kappa Statistic. Results For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the original and the second-look reports had excellent diagnostic consistency and the Kappa value was 0.752.For ossicle chain,two results had good agreement and the Kappa value was 0.60. Conclusion HRCT has a very good diagnostic value on cholesteatoma of the middle ear but a lower value on the ossicle chain.

【Key words】 Kappa Statistic;Cholesteatoma;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Ossicle

作者单位: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李永奇);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医院(韩正理)

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术(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HRCT已经普遍应用于中耳乳突胆脂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价,其检查结果对于临床医生制订手术方案和评估听功能的恢复程度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常常由于观察者经验的不同,不同观察者对同一病例的颞骨HRCT检查的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

这种由于放射学观察者经验不同所引起的中耳胆脂瘤评价结果的可能不一致性已经开始被耳科临床医师所关注,但究竟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如何?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很少。

Kappa统计量主要用于多个观察者对同一对象的评价一致性,以及一个观察者对同一对象多次观察的一致性评价[1],但目前国内应用于颞骨CT放射诊断学方面的文献非常少。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共166侧耳的中耳乳突胆脂瘤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采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观察者应用HRCT评定和诊断中耳胆脂瘤病变及听骨链破坏情况的一致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中耳炎病例共150例共166侧耳,其中左耳68例,右耳病变98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34岁;颞骨HRCT检查时间在手术前1~30 d。

1.2 颞骨HRCT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 Speed QX/i4螺旋CT扫描机,受检者仰卧,轴位薄层扫描,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扫描范围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层厚1.25 mm, 螺距(HQ pitch)3,速度3.75 mm/s,电压120kVp,电流量280 mA,矩阵512×512,扫描视野(FOV)25.ocm,共获得39-41层图像。采用骨算法,0.4 mm间隔密集重建, 获得122-128层图像。把以上轴位重建后的图像传Advantage Windows3.1和Advantage Windows4.1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后处理。VR:以中耳为中心进行三维重建,DFOV3.2 cm,窗宽:34Hu,窗位34Hu。成像阈值上限1000~1400 Hu,阈值下限-600-140 Hu。

1.3 资料分析方法 所有颞骨HRCT图像均由有经验的颞骨放射科或耳科专科医生进行回顾性盲法分析,所采用的中耳胆脂瘤的CT诊断标准如下[2-4]:中耳乳突(鼓室、鼓窦入口、鼓窦或乳突)内含气腔隙密度增高,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匀,CT值0~105 Hu,病变腔壁骨质破坏,腔隙扩大,可表现为Prussak间隙扩大,上鼓室外侧壁破坏,鼓窦入口扩大,乳突腔周围骨质破坏;听小骨可被破坏而结构不完整;水平半规管及面神经管骨壁可被侵蚀破坏(迷路瘘管);鼓室乳突天盖或乙状窦前壁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边缘锐利硬化。

结果记录:HRCT诊断分析报告结果为“有胆脂瘤”或“可疑胆脂瘤”均记录为阳性,“无胆脂瘤”记录为阴性,分析所得结果称为“胆脂瘤HRCT再诊结果”;HRCT诊断分析报告结果为“听骨链完全破坏、中断或部分听骨可见”记录为阳性,“听骨链结构完整”记录为阴性,分析所得结果称为“听骨链HRCT再诊结果”。

由另一位耳科医师回顾所有病例资料的原始颞骨HRCT报告单,按照报告描述记录,中耳乳突CT报告“有胆脂瘤”或“可疑胆脂瘤”均记录为阳性,“无胆脂瘤”记录为阴性,所得结果称为“胆脂瘤HRCT初诊结果”;中耳乳突CT报告“听骨链完全破坏或中断,或部分听骨可见”记录为阳性,“听骨链结构完整”记录为阴性,分析所得结果称为“听骨链HRCT初诊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获取的数据输入SPSS13.0 FOR WINDOWS 专业统计软件,采用R*C表Crosstabs 的分析法计算Kappa统计量,对HRCT初诊和再诊分析诊断中耳乳突胆脂瘤病变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a=0.05。对Kappa值(K值)的参考评价原则如下:0.75

进一步以手术术中所见到有胆脂瘤上皮且病理报告符合胆脂瘤作为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金标准,以术中探查所见听骨链的病变情况为金标准,评价颞骨HRCT初诊和再诊中耳胆脂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评价颞骨HRCT初诊和再诊对听骨链实际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 初诊和再诊HRCT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

对150例(166侧)颞骨HRCT所进行的中耳胆脂瘤的初诊和再诊分析结果如下(表1),计算kappa值=0.752,在a=0.05的检验水准上,HRCT初诊和HRCT再诊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按照评价原则,诊断一致性极好。

2.2 HRCT初诊和再诊对中耳炎患者听骨链的HRCT诊断价值(表2) 对150例(166侧)颞骨HRCT所进行的听骨链是否完整的初诊和再诊分析结果见表2,计算kappa值=0.60,在a=0.05的检验水准上,HRCT初诊和HRCT再诊对中耳颞骨胆脂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按照评价原则,诊断一致性好。

2.3 HRCT初诊、再诊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 根据术中所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以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统计HRCT初诊和再诊对中耳胆脂瘤诊断的价值见表3,结果表明初诊的再诊的胆脂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而敏感性稍低。

2.4 HRCT 初诊、再诊对听骨链是否完整的诊断价值 根据术中所见听骨链的形态情况,并以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统计HRCT初诊和再诊对中耳鼓室内容物听骨链诊断的价值见表4。结果表明初诊时HRCT对诊断听骨链是否完整性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

3 讨论

中耳胆脂瘤是耳部常见和破坏性很大的疾病,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却具有恶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多数病例会出现颞骨骨质破坏和听小骨破坏,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HRCT能清楚地显示颞骨内的精细结构及听骨链的病理改变,术前颞骨HRCT不仅可以帮助确诊中耳乳突胆脂瘤,还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以确定手术范围,了解听骨链的完整性以决定是否行听骨链重建术,了解中耳周围重要结构是否受侵犯以评价患者的预后[3,5,6]。因此,放射科医师的正确诊断将有助于耳科医生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和评估患者术后听功能恢复的程度。

尽管中耳胆脂瘤的CT影像学特征具有一些典型性,但由于临床病例的个性差异和颞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加之以下因素和诊断者的经验水平都可能会影响到临床放射学医师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的准确率。

首先,胆脂瘤的部位不定;先天性胆脂瘤可发生于颞骨的任一区域,但以岩部、鼓窦、上鼓室多发[2];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多见于上鼓室和鼓窦;而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则多见于中上鼓室[6];外耳道胆脂瘤可侵犯中耳的上鼓室、中鼓室和乳突腔。因此,CT片上显示的颞骨任一部位的软组织密度影都不能排除胆脂瘤可能。第二,胆脂瘤的CT值范围约为0~105 HU之间,与肉芽和中耳渗液的CT值很接近,而Mafee和Swartz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耳乳突内的胆脂瘤、肉芽组织及渗出液三者的CT 值经统计分析并无显著差异[4,7,8]。加上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因而目前仍不能依据CT 值鉴别是否胆脂瘤。第三个因素是颞骨骨质破坏的程度、听小骨破坏情况等也是因人而异。虽然Swartz 报道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听小骨破坏率达100 %[8],但不同部位来源的胆脂瘤对听骨链的破坏存在差异[8,9],如松弛部内陷或穿孔而形成的上鼓室胆脂瘤,锤骨头及颈先受累,砧骨短突次之,而镫骨多不受累;局限于Prussak’s 间隙的小中耳胆脂瘤,锤、砧骨仅向内移位,其外侧部分破坏;而中、后鼓室胆脂瘤,砧骨长脚最先受累,其次为镫骨,锤骨最后受累。

由于以上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认为不同诊断水平放射医师的诊断报告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即诊断水平越高者出具的诊断报告的准确率会越高,也就是认为再诊和初诊结果的一致性不高。然我们通过对150例(166耳)中耳炎患者颞骨HRCT的初次诊断和再次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采用在国外文献上已经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学的Kappa统计量分析二者的一致性。所得结果Kappa值为0.752,大于0.75,表明HRCT初诊和再诊对中耳乳突胆脂瘤的诊断一致性很好。

听骨链是由三个细小的听小骨相互连接组成,由于结构精细,往往需要连续观察多个切面才能得到一个整体结构的形态。随着高速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已经能采用容积再现法等建立听骨链等中耳的三维立体结构图,这些影像学资料为术者在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听小骨破坏情况、预先设计听力重建手术的可行方案,以及预测患者术后听力改善的程度等都很有帮助。但由于三维重建技术的局限性,临床依然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而镫骨为最小的听小骨,颞骨CT对其的显示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也是本研究中HRCT对听骨链是否完整诊断准确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王洁贞,韩兢,刘言训,等.Kappa统计量在一致性和重现性检验中的应用.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6,34(3):209-212.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3-955.

[3] Czemy C,Turetsehek M,Imhof H.Imaging of the middle ear.CT and MRI.Radiology, 1997,37(12):945.

[4] 杨军乐,董季平,宁文德.中耳胆脂瘤瘤的HR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5):330-332.

[5] Kraestan C, Czemy C, Cstottner W, et al.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acquired cholesteatomas.Radiology,2003,43:207-212.

[6] Zelikovich E,Dave puted tomography of the temporal bone in diagnosis of acquired cholesteatoma of the middle ear. Otorhinolaryngol,2004,5:28-32.

[7] Swartz J D.Currerrt imaging approach to the temporal bone. Radiology,1989,171 (10):309-315.

篇4

关键词:神经病学;试卷质量;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terminal examination paper of Neurology of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clinic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he four dimensions index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including difficulty index,discrimination index,realibility index and validity index. The indexes were described for both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estions.Results The scores of students show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shape. The average difficulty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781.There were totally 41 questions in the paper,14.6%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difficulty,14.6% of them was in mild difficulty and 58.6% of them was in easy level. The average discrimination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604.And 9.8% of the questions was in the level of excellent discrimination,19.5%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good,60.9%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acceptable.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the paper included two aspects,Kuder-Richardson reliability index for best choice questions was 0.645,and Cronbach alpha coefficient of the subjective questions was 0.56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ase analysis report ,assignment and score of the students were 0.749(P

Key words:Neurology;Quality of examination paper;Assessment

试卷分析包括试卷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两部分。根据教育评价理论,试卷分析的主要指标有: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成绩分析的指标主要有: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等[1,2]。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但神经病学课程知识点范围广,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课程困难。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掌握情况,是一种客观需求。《神经病学》试卷评价将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本研究对本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的神经病学A卷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医学 2011级9~10班神经病学期末试卷(A卷)92份, 2次案例讨论报告成绩。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00 分,总题目41 题,单项选择题30题 ,填空4 题,名词解释4题,简答题2题,病例分析1题。以《神经病学》(第七版)作为授课用书,知识点全部来自书中章节。试卷中各题型的分布及其分值比例见表 1。

1.2评分方法 试卷评判以考前制订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为依据,由课题组老师统一阅卷,流水作业。对于主观试题,每一题型由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统一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判。

1.3试卷评价方法 采用教育测量学评价方法,按照文献中提供的指标及方法进行评价[3]。

1.3.1难度 ①客观题难度:考生对某道试题做出正确回答的百分比;②主观题难度:某题得分平均分/该题满分分数;③试卷平均难度:试卷得分平均分/试卷满分;④难度等级划分:难题:p

1.3.2区分度 ①客观题区分度:D=|PH-PL|;将学生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前27%和后 27%学生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学生在该题上的正确率之差即为客观题区分度。②主观题区分度:D=■,XH为高分组总得分,XL为低分组总得分,N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H和 L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最低分;③试卷平均区分度:D=■,其中D表示各题的区分度,f 为各题的满分值;④区分度等级划分:D≥0.4表示很好;0.39≥D≥0.30表示良好,修改后会更好;0.29≥D≥0.20表示尚可,仍需修改;D≤0.19表示差,必须淘汰。

1.3.3试卷信度 ①客观题的信度选择用库德-里查逊系数,γ=■1-■,式中 k 为试题数,p为每个题目做对人数的比例,q为每个题目做错人数的比例,σ2表示测试总分的方差;②主观题的信度选择使用克朗巴赫α系数表示,γ=■1-■,式中k为试题数,p为每个题目做对人数的比例,σi2为每个题目得分方差,σ2表示测试总分的方差。

1.3.4试卷效度 试卷效度采用效标关联效度,应用1次案例分析报告成绩的平均分和1次网络提交作业成绩的平均分作为效标,分别分析这些成绩与总分之间的关系。γ=■,其中XY 分别为效标成绩和总分成绩。

1.4数据处理 将每位考生的每题得分输入计算机,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4]。

2 结果

2.1成绩分布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共收到有效试卷91份,及格89人,及格率达到97.8%,平均成绩为77.44分,标准差为9.66分,最高分97分, 最低分50分,全距为47分。对成绩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此次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见图1),60 分以下仅为2人,高峰分数段分布在70~80分。

图1 神经病学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2.2试题难度分布 分析可见,试卷中14.6%的试题属于难度适中,分别有12.2%和36.6%的试题处于较难和较易,有14.6%和22.0%的试题属于难和易两个等级,见表2。本次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781。

2.3 试题区分度分布 结果显示,试卷中9.8%的试题区分度好,19.5%的试题区分度良,60.9%的试题区分度尚可,9.8%的试题区分度差,见表3。本次试卷的平均区分度为0.604。

2.4试卷的信度 信度是反映试卷内部题目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量。本次试卷客观题(选择题)信度库德-里查逊信度系数为0.645,主观试题(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的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61,见表4。

2.5试卷的效度 试卷的效度采用校标关联效度,分别以1次案例分析报告成绩的平均分和1次网络提交作业成绩的平均分作为效标与本次考试成绩做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P

3 讨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合理评的价学的生能力也成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形式的考试一直都是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试卷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检测和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考试的测量、评价作用,应该高度重视试卷分析工作[5]。通过对试卷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题型的分配 本次神经病学试卷有5 类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掌握程度, 如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病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常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数量比例应为6∶4[6]。本次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数量比例4.85∶1,主观题数量较少,题型分布基本合理。

3.2考试成绩的分布 对学生成绩分布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考试得分的总体情况、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平均分为77.44分,标准差9.66分,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基本理想,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

3.3试题的质量分析 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体现一套试题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全套试题的平均难度应控制在0. 5 附近,一般难、中、易的比例应为20%、60%、20%。本次试卷难度0. 78, 适中偏易。难度>0.7的较容易试题30道,占73.2%,主要集中在单选题和名词解释题( 25道)。0.6~0.7的较难题为5道,占12.2%,主要集中在单选题(3道)。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一些改进措施:①教学工作中应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②适当增加试题难度,进一步提高试题质量;③尝试建立神经病学考试题库,不断将区分度差的试题淘汰出局,将新的好试题补充进来,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

参考文献:

[1]张凤,张巧俊.神经病学试卷质量分析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329.

[2]耿玉清,张春生.一种试卷分析及数据挖掘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10):241-245.

[3]朱永香,肖赞英,肖丹秦,等.试卷分析指标的选择及其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65-266.

[4]孙谦.基于SPSS软件的高校学生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方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3):43-47.

篇5

【关键词】肝病患者 甲胎蛋白 测定结果

【中图分类号】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甲胎蛋白(AFP)目前是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最常用的指标。但研究发现,约有40%的肝癌呈阴性,其他肝病患者的AFP含量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增高。为了正确评价甲胎蛋白测定结果,现将我院对18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AFP测定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1月在我院体检,门诊、住院治疗的肝病患者18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7例,继发性肝癌32例,肝硬化36例,病毒性肝炎38例及健康对照组37例。男性103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4岁(19-76岁)。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病史,经B超、计算机断面扫描(CT)、磁共振(MRI)并结合实验室指标检查确诊。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ml左右,3000 r/min离心10min,取血清置于-20℃保存待检。采用罗氏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罗氏宝灵曼公司)及配套测定AFP,正常值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的两两比较的方法;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及单向有序条件Logistic回归。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血清AFP水平的比较

经方差齐性检验可知,各组数据方差不齐(P

2.2 不同组别阳性率的比较

本资料为单向有序的列联表,故不宜用X2检验,采用Ridit检验进行分析。原发性肝癌组AFP阳性率与其它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AFP水平与各类疾病的关系

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FP升高与原发性肝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其它疾病的关联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AFP含量最高,AFP阳性率也最高,为89.19%,可能是患肝细胞肝癌等肿瘤时,AFP合成基因在相应的肿瘤细胞中被激活产生大量AFP, 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的缘故。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即AFP水平越高,患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越大(OR=5.336,P=0.000),而这一点在其他人群中没有得到体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继发性肝癌AFP含量高于常人,但87.50%AFP出现阴性,可能由于癌细胞坏死或小肝癌量少或虽为较大肿瘤,但其表达延迟所致[1]。继发性肝癌、肝硬化、病毒性炎AFP含量也较高于常人,且呈现低水平的和短暂性升高,可能和病毒与宿主的染色体DNA整合,使染色体缺失和移位导致癌肿所致。上述可见,血清AFP增高不仅仅局限于原发性肝癌,其它不同肝病患者AFP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样,AFP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AFP,毕竟原发性肝癌也具有10.82%患者呈现阴性。以上研究结果与王秀华、张淑娥等[2-3]基本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较小,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血清AFP浓度测定是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异性较强,敏感性较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其特异性不强,即使阴性亦不能完全除外肝癌诊断。若增高明显,需结合B超、CT等影像学及其它生化指标检查才能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的临床[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8.

[2] 王秀华,李明伟,王树清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检测的临床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9,25(9):993-994.

篇6

【关键词】 埋线法重睑术;小切口微创重睑术;单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70-02

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单睑给人感觉眼睑小,不精神,而重睑富于情感的表达及明眸的外露,更能使人产生美感[1]。重睑术是东方人最常进行的美容手术。

重睑术是通过手术使眼睑皮肤与提上睑肌腱膜连接在一起使上睑睑缘皮肤上提,形成重睑[2]。针对不同个体自然条件不同,手术方式各不相同,传统切开法适用于不同条件的个体,但由于切口较长,术后肿胀明显,恢复慢,较难被患者接受[3],除非上睑皮肤松弛明显或伴有严重上睑下垂的病人外,主张尽量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如埋线法和小切口微创重睑术等[4]。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用埋线法和改良小切口微创行重睑术共300例,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7月――2012年7月病例共300例,均不伴有严重皮肤松弛和上睑下垂,男性80列,女性220例;年龄18-32岁;单侧40例,双侧260例,其中150例行埋线法重睑术,150例行改良小切口重睑术。

1.2 方法

1.2.1 埋线法重睑术步骤 患者取坐位,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及要求设计重睑线,宽度6mm-8mm,在重睑线上定内中外三点。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一般一个切口注射局麻药约0.2ml,尖刀在三点标记线上,各切开约2mm切口,用6-0涤纶线分别贯穿上睑全层,从出针点返回,从原进针点穿出,打结固定,线结埋藏于皮下,内中外三点相同。对齐切口处皮肤。无菌包扎。

1.2.2 改良小切口重睑术步骤 受试者取坐位,双眼自然睁开,平视,设计宽度6-8mm不等,用牙签轻压瞳孔上方标记线,形成一自然弧线定内外两点,沿内中外三点设计切开线长约6mm,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每侧注射麻药约1ml。在术前标记的切口线处用12号刀片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组织剪剪除重睑线下方一条状眼轮匝肌,并去除臃肿的眶隔脂肪,缝合切口时将切口的上下缘和提上睑肌腱膜连接在一起,缝合时关注切口的流畅度并及时调整,无菌包扎[5]。

1.3 疗效判定[6] 满意:两侧重睑形态对称,弧线流畅,符合手术者及第三者要求。基本满意:重睑形成,但外眦端稍不满意,施术者不满意。不满意:重睑部分消失。需补行手术修正。失败:重睑未能形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术后一年随访,埋线法重睑术150例,满意:100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15例;失败:30例。改良小切口重睑术150例,满意130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5例;失败;3例。改良小切口重睑术优于埋线法重睑术(P

3 讨 论

重睑形成必须在上睑提肌腱膜与上睑皮肤间建立起稳固的关系[7],埋线法重睑术虽然方法简单不用切开皮肤,但手术适应范围窄,不能切除上睑眶脂,不能松解内眦赘皮,不能去除肥厚的眼轮匝肌,重睑形状不甚自然,流畅。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重睑效果不恒定,随时间的延长有可能逐渐变浅或者消失[8]。还有一部分患者线结反应明显甚至发生线结外露等并发症[9]。改良小切口微创重睑术,切口小,术后肿胀轻,恢复快,可以因人而异,适当去除部分眼轮匝肌和部分眶脂,避免了上睑肥厚臃肿,重睑线流畅自然,术后效果恒定,持久。

参考文献

[1] 艾玉峰,刘大烈.美容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5.

[2]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90-996.

[3] 林茂昌.现代眼整形美容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7:219.

[4] 裴旭芳.几种微创重睑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316-318.

[5] 潘平.小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11-212.

[6] 彭宪文.重睑美容术200例临床设计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71-72.

[7] 程健,徐凤芝.东方人重睑与非重睑上睑微结构解剖[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2):87.

篇7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临床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151-02

Clinical analysis of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 on 78 cases

ZHAO Fengq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Lian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ianjiang 52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Methods: Retrospecti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patients of 78 cases during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to analyz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78 cases were cured, hospital stays was 7~21 d,average (13.5±7.1)d. Conclusion: Eaton agent pneumonia clinical symptoms are atypical, 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clinical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with large rings ester antibiotics, the effect is definite.

[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Pediatric;Clinical diagnosis and analysis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miae)所引起的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为2~3周,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1-2]。肺炎支原体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之一,平均直径为125~150 μm,无细胞壁,能在含有血清蛋白和甾醇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2~3周后菌落呈煎蛋状,中部较厚,周围低平。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诊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肺炎患儿,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3岁33例,4~7岁35例,8~14岁10例。患儿以秋冬季节发病为主。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咳嗽多呈阵发性干咳,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喘憋,痰量较少或无痰,症状持续1~3周,平均2.3周。体温多呈不规则热型,热程为4~11 d,平均7.5 d。64例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音、喘鸣音。

1.2 实验室检查

本组78例患儿入院后均行支原体抗体(IgM)检测[3],其中检测呈阳性表现者71例(>1∶80)。胸部X线片、CT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显示:WBC<4.0×109/L 7例,(4.0~10.0)×109/L 61例,>10.0×109/L 10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其中47例选用阿奇霉素每日1次静滴,31例患者选用红霉素注射液每日1次静滴。同时采取退热、镇咳、祛痰等综合治疗措施。

2 结果

2.1 疗效

经过治疗, 7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为7~21 d,平均(13.5±7.1)d。随访6个月患儿预后良好。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1例患儿出现轻微腹泻,用药3 d后自行消失,未影响继续治疗。其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因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引发的肺部感染,以冬季发病较集中。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部分婴幼儿患者可伴有喘憋。咳嗽主要以间歇性干咳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咳痰,但大多数患者无痰。热型以不规则热为主[4]。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肺部体征,两侧病变多见[5]。由于支原体肺炎患者缺乏典型性表现,单独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笔者建议对肺炎患儿常规行支原体或支原体病原检测,以实现早期诊断,便于临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因此笔者建议对确诊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应常规行心肌酶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心血管系统病变,及早治疗,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本组78例患儿在确诊后均采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其中47例采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其余31例采用红霉素注射液治疗,两种药物疗效对比无差异。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78例患者均及时给予退热、镇咳、祛痰等对症治疗措施。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患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杨玲玲,李江全.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杂志,2010,26(4):278-279.

[2]李冬梅,若敏.283例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农垦医学,2002,14(4):261-263.

[3]李新,邹微微.8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检验分析报告[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0,11(2):97.

[4]高伟,刘运得.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0,11(2):110-112.

篇8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规律;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71-02

前言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患儿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患儿病情严重造成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了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规律,探索恰当、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经济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对松桃县平头乡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松桃县平头乡接受治疗的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均符合2010年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实验中,这一例患儿为男孩,患儿年龄为3.2岁,患儿入院后伴有发热,手和足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且已经涉及手背、臀部、膝部等。患儿口腔也出现疱疹、溃疡等痛明显。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1.2.1经调查患儿周围情况,患儿住地距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总人口1620人,患儿为11组有130人,9名儿童,环境卫生差,患儿属本地村民。经调查9名儿童未出现不适,周围村组无手足口病例报告,2012年该村无手足口病例报告。

1.2.2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如患儿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实验中,医护人员采用RNA提取试剂(QLAGEN公司生产),并严格根据使用说明书步骤提取患儿体内病毒RNA。然后,医护人员采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和柯萨奇引物模板,使用RNA扩增试剂,一步法反转录PCR扩增病毒RNA,并采用电泳仪进行分析,然后使用UVI凝胶成像仪进行成像鉴定(实验中所用的仪器为Biometra T1PCR扩增仪(德国生产)、Bio-rad电泳仪(美国生产)、UVI凝胶成像仪(英国生产)) 。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儿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 表示。

2 结果

本次实验中,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手和足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且已经涉及手背、臀部、膝部等。实验中,患儿在检查过程中部分指标不明显,且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性。临床上并没有检查出患儿体内病毒核酸,患儿发病时有明显挂靠手足口病现象。患儿入院时站立不稳、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立即采取降颅压、应用糖皮质激素、氧气吸入等游戏质量并及时转上级医院。患儿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隔离措施,患儿并没有传染给其他人。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埃柯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早在2008年4月我国安徽阜阳市爆发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十分容易传染,病菌主要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传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气、脏手、玩具等。另外小孩喜欢舔手,或者尝尝这个摸摸那个,脸对脸亲密说话,所以小孩之间打个喷嚏就会被传染,且这种疾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目前临床上,虽然这种疾病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存在许多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相关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疾病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发病率较高,且患儿可能在短期间内演变为重症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①患儿体温持续高热不退;②患儿精神状态较差,四肢无力,甚至出现抽搐现象;③临床上,患儿呼吸、心率明显加快;④患儿外周血细胞计数增高。临床上,多数手足口病危重患儿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 。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儿病情观察时,除了对患儿体温,脉搏、呼吸等机体指标观察外,更重要的是观察患儿神经系统功能。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儿家长询问患儿入院前的一些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对于临床上出现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的患儿应该立即向医护人员反映。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预防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手足口病的临床宣传以及加强自身对这种疾病的学习,熟练掌握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 版)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本次实验中,患儿检查过程中部分指标不明显。临床上,并没有检查出患儿体内病毒核酸。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重症手足口病的危害性及其预防和治疗应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的降低临床死亡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小儿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患儿发病过程中主要为轻型病例,部分患儿病情会恶化,演变为重症手足口病。这种疾病发病季节没有规律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种疾病的宣传工作,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防止疾病蔓延扩散;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并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张寿斌,廖华,黄呈辉,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2] 严秀峰,葛艳玲,谢新宝,等.上海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2,4(4):271-275.

[3] 俞慧.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早期识别.中华儿科杂志,2012,4(54):284-285.

篇9

[关键词]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 肺癌;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010-04

肺癌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来自美国癌症协会的统计报告显示,每年美国新发肺癌患者约22万例,大约15.7万人因肺癌死亡,位于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一位[1]。来自国内的统计调查显示,2005年肺癌新发病例数为536 407例,死亡病例数为475 768例[2]。总体而言关于肺癌的治疗手段有限,只有早期诊断肺癌进而加以积极治疗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早期明确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地位。

目前肺癌的诊断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病变性质,常规的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3],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限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难以在各级医院开展,因此,寻找诊断肺癌的新型标志物物非常有必要。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是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在多种肿瘤如胰腺癌、宫颈癌等中都有较高的表达[4-5]。近年来的不少临床研究发现,检测Tu M2-PK水平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本研究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估Tu M2-PK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文献检索的主要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主要检索词为: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肺癌、Tumor M2 pyruvate kinase、Lung cancer。检索日期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此外,笔者还从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中进一步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为探索Tu M2-PK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可获得或计算出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中文或英文文献。文献排除标准:动物或细胞实验;中英文以外的文献;对照组仅为健康对照和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对于重复发表的文献,以共同讨论的方式选择信息最完整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方法均参照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和Cochrane图书馆所推荐的诊断性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操作指南进行[6-7]。

1.4 资料提取

两名系统评价员独立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以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提取的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发表时间、患者数量、敏感度、特异度等临床背景资料,并直接获取或计算四格表数据。

1.5 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分别对14个条目按“是”、“否”、“不清楚”3个判断标准进行评价[8]。由两名系统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评价,有异议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专业的Meta-Disc 1.4统计软件[9]。采用χ2检验或Cochrane-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计算纳入研究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及诊断优势比,进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试验的总诊断精度。鉴于发表偏倚也是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Deeks检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测[10]。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特点

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要求和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有12篇文献共计1 408例研究对象纳入本次Meta分析[11-22],所有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中Tu M2-PK。所有的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方法确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所纳入文献均提供或可间接计算出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基本能详细描述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方法等信息。

2.2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QUADAS评分标准,纳入文献的整体研究质量欠佳,仅有4篇文献QUADAS评分≥10分。纳入文献的主要问题为设计的严谨、数据的解释等方面的缺陷。所有纳入研究的作者信息、发表时间、临床资料、诊断阈值、质量评价等信息见表1。

2.3 异质性检验

异质性是影响合并不同研究的精确估计是否恰当的重要因素,异质性检验的目的在于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校正。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的χ2检验值为24.83(P = 0.01)、7.35(P = 0.77)、7.55 (P = 0.75)、21.81(P = 0.02)、10.59(P = 0.48),表明各个研究在敏感度、阴性似然比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故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

2.4 Meta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的异质性检验结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将纳入的12个研究的诊断四格表数据进行合并,合并敏感度为70% [95%CI(67%,73%)](图1左),合并特异度为92%[95%CI(90%,94%)](图1右),合并阳性似然比为8.15[95%CI[6.21,10.70)],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0.29,0.40)],合并诊断优势比为26.16[95%CI(18.68,36.62)]。SROC曲线下面积为0.91,Q值为0.84(图2)。

2.5 发表偏倚

Deeks检验结果提示纳入的研究基本呈对称分布(P = 0.19),提示本次Meta分析未检测到明显的发表偏倚(图3)。

3 讨论

丙酮酸激酶(PK)是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酯和ADP转变成丙酮酸和ATP的磷酸基转移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当发生恶性病变时,M2型-PK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亲和力较弱,在增生细胞中普遍表达,在肿瘤细胞中呈过度表达,故M2型-PK被称为肿瘤型M2-PK。近年来的不少研究均证实Tu M2-PK对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次Meta分析首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了Tu M2-PK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其合并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92%,提示Tu M2-PK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S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91,提示Tu M2-PK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诊断比值比、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为反映诊断效率的常用指标[23-24],其中,诊断比值比为反映诊断性实验精度的可靠指标,指患病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非患病组结果阳性率的比值,本次Meta分析显示,Tu M2-PK诊断肺癌的诊断比值比为26.16,表明Tu M2-PK对于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阳性似然比为8.15,提示肺癌患者Tu M2-PK检查的阳性率大约为非肺癌患者的8倍;阴性似然比为0.34,提示即使是Tu M2-PK检测阴性的患者仍有34%的风险罹患肺癌,还没有低到排除肺癌诊断的程度。与传统ROC曲线不同,SROC曲线中每个点表示纳入的独立研究,显示了敏感度与特异度之间的关系,是对纳入诊断性实验的总体概括[25]。从SROC曲线左上角到右下角做一对角线,其与SROC曲线的交点即Q值,是反应实验总体效能的测量指标。本次Meta分析显示Q值为0.84,表示Tu M2-PK诊断肺癌的最大联合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4%;AUC为0.91,提示Tu M2-PK诊断肺癌的准确性较高。与NSE、癌胚抗原等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性[15,20]。本次Meta分析虽然首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了Tu M2-PK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必须认识到,Tu M2-PK诊断肺癌的敏感度有限,尚不能应用于临床大规模筛查,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研究结果的应用能否适用于其他人群,还需要慎重。进一步开展利用Tu M2-PK诊断肺癌的临床研究并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物对比,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和寻找最佳的标志物物组合。

综上所述,Tu M2-PK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通过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物联合检测有望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Jemal A,Siegel R,Xu J,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0 [J]. CA Cancer J Clin,2010,60(5):277-300.

[2] 陈万青,张思维,邹小农.中国肺癌发病死亡的估计和流行趋势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3(5):488-93.

[3] 卢先锋,杨雪琴,张志敏,等.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meta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3(12):1136-40.

[4] 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22-23.

[5] Mazurek S. Pyruvate kinase type M2:a key regulator of the metabolic budget system in tumor cells [J]. 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11,43(7):969-980.

[6] Moher D,Liberati A,Tetzlaff J,et al. PRISMA Group: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the PRISMA statement [J]. Plos Med,2009,6:e1000097.

[7] Leeflang MM,Deeks JJ,Gatsonis C,et al. Cochrane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 Working Group. Systematic reviews of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 [J]. Ann Intern Med,2008,149:889-897.

[8] Whiting PF,Weswood ME,Rutjes AW,et al. Evaluation of QUADAS,a tool for 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J]. BMC Med Res Methodol,2006,6:9.

[9] Zamora J,Abraira V,Muriel A,et al. Meta-DiSc:a software for meta-analysis of test accuracy data [J]. BMC Med Res Methodol,2006,6:31.

[10] Deeks JJ,Macaskill P,Irwig L. The performance of tests of publication bias and other sample size effects in systematic reviews of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 was assessed [J]. J Clin Epidemiol,2005,58(9):882-893.

[11] 丁志祥,解东涯,杨春秀,等.血浆TU M2 PK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219-220.

[12] 王东,周娟,刘敏,等.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5):541-543.

[13] 刘小琴,赵红霞,时静,等.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分析三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6):586-588.

[14] 张健清,叶曼曼,王东,等.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与其他肺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509-2510.

[15] 秦建萍,丁志祥,杨春秀,等.肿瘤M2-PK和NSE联检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2):172-173.

[16] 陈连周,李雯,傅茜,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8,25(9):1128-1129.

[17] 何芳,鲍敏,徐建群,等.M2型丙酮酸激酶及癌胚抗原的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5):249-250.

[18] 张新,周志祥.TU M2-PK、NSE、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1):31-33.

[19] 周燕斌,曾显声,薛聃,等.血清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8、血浆M2型丙酮酸激酶检测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2):116-118.

[20] 郭尚德,王忠义,刘宏,等.TU M2-PK、TPS、CEA联合检测在肺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20-22.

[21] 方伟达,梁文勇,余其昌.肺癌患者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352-1353.

[22] 刘定义,陈萍,陈济,等.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对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5):494-495.

[23] Glas AS,Lijmer JG,Prins MH,et al. The diagnostic odds ratio: a single indicator of test performance [J]. J Clin Epidemiol,2003,56:1129-1135.

[24] Stengel D,Bauwens K,Sehouli J,et al. A likelihood ratio approach to meta-analysis of diagnostic studies [J]. J Med Screen,2003,10(1):47-51.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 白内障;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

[中图分类号] R77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28-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ataract with TypeⅡ Diabetes Mellitus

CAO Yongmei LIU Xiaolin CHEN Yi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Sichuan Provincial Forth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ataract with typeⅡ diabetes mellitue. Methods57 cataract cases(62 eyes)with diabetes and 64(76 eyes)cataract cases without diabetes were undergone small incision 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visualacuity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Four week later after the operation,the vision of two group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the visualacuity(≥0.5)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mplications such as keratopathy,uveitis,iridial decoloration in diabetic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cases without diabetes(P0.05). Conclusion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to undergo 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ataract with type Ⅱdiabetes mellitue.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e; Cataract; 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最近的权威报道是5.89%~10.54%[1]。伴发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将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手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和视功能重建的唯一有效手段。现将我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7例62眼糖尿病者白内障及64例76眼非糖尿病者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术前视力均为:光感~0.3。糖尿病组平均年龄73.66岁,非糖尿病组平均年龄74.20岁。两组患者年龄、白内障核硬度分级分别行秩和检验,有可比性(u分别为:1.35,0.12,P>0.05)。

糖尿病组均为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病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进行全身和眼科常规检查。眼科B超排除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严重的眼后段疾病。SRK-Ⅱ公式计算出所需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眼部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眼液3次/d,连续3d。

1.2.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术前充分散瞳,球周麻醉,上直肌固定缝线,做上方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于角膜缘后1~2mm作弦长5.0~7.0mm深达1/3~1/2巩膜厚度的巩膜隧道切口,开罐式截囊,充分水分离,游离晶状体核使之脱位于前房,扩大隧道内口,以带灌注的晶状体套圈伸入核的后方,将核拖出,吸净皮质。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扩张囊袋,将人工晶状体植于囊袋内或睫状沟,调位正,卡米可林缩瞳,置换残留皮质和粘弹剂,切口缝合2~3针。术毕曲安萘德4mg及庆大霉素2万U球结膜下注射。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高龄患者术中吸氧,心电监测,必要时由内科医师监护下完成手术。术后第二天开放点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及双氯芬酸钠、托吡卡胺滴眼3~6次/d,共2~3周。术后观察4周。收集完整病历和随访资料,统计两组术后视力、早期并发症并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随访4周,最佳视力≥0.5者,糖尿病组53眼(85.48%),非糖尿病组68眼(89.47%),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3,P>0.05)。见表2。

2.2 术后早期并发症

角膜病变,葡萄膜炎,虹膜脱色素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25,8.17,17.31,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谢疾病,常引起组织水肿、缺血和缺氧,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大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2]。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及心、肾功能异常等,本观察病例中糖尿病组54.38%合并高血压,35.08%合并(+~+++)蛋白尿,14.03%合并冠心病,部分患者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较非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明显增加,术后用药明显限制,尤其是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有促进糖异生和拮抗胰岛素作用,全身应用会导致血糖、血压升高,使前房炎症加重、切口不易愈合,术后出血、感染,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创伤小、刺激性小的手术方式,既能免去复杂的术后全身用药,又能使术后创伤修复和视力恢复较快。本观察病例采用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显示出了上述的优越性。术后仅给予眼局部用药,效果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施行。

糖尿病患者不仅手术风险大,术后早期并发症:角膜病变,葡萄膜炎,虹膜脱色素及人工晶体表面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

前房积血及暂时性高眼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前房积血共7例,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无虹膜红变。两组均为Ⅰ~Ⅱ级前房积血,多位于上方虹膜表面或下方前房,可能与高血压导致动脉血管硬化有关。积血多于3~7d完全吸收,无二次出血。两组暂时性高眼压共4例。眼压一般在40mmHg以下,通过口服或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治疗,1~3d降至正常,且与是否患糖尿病有关。

两组均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伤口不愈合、角膜失代偿、驱逐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上述早期并发症对术后视力影响不大。术后4周,两组视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最佳视力≥0.5者均在85.00%以上。其中视力低下者,糖尿病组:2眼为黄斑病变,3眼为非增植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见微血管瘤,点状、小片状出血,4眼玻璃体混浊。非糖尿病组:3眼老年黄斑变性,2眼视神经萎缩,3眼玻璃体混浊。故严重的眼部合并症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虽然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和眼部并发症均高于非糖尿病者,但对无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的、有效的。因该术式切口小,组织损伤轻、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术后用药简单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

[参考文献]

[1] 国家“九五”攻关计划DM研究协作组. 中国12 个地区中老年人DM患病率调查[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4):280-284.

[2] 路春,朱鸿,施彩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其它血管病变的联系[J]. 国际眼科杂志,2009,9(3):528-530.

[3] 张日佳,陈剑,徐锦堂,等. 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3):254-257.

[4] 金龙山,崔仁哲. 糖尿病致眼部表面器官的病理变化研究现状[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6,29(3):224-226.

[5] 邱少忠,陈照良.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J]. 广东医学,2002,23(5):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