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园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网与任何行业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时代,其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是传统行业向互联网靠拢,就连新兴文化产业在诸多具体领域也找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契机。“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模式系文化产业园经营型和教学型网络虚拟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园的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它将缔造文化产业园的新兴经营业态和服务业态。
一、情景再造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虚拟平台已成为可能,也为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营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采用B/S体系结构:基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用于构建文化产业园网络虚拟运营实验室的整体框架;二是3D MAX三维场景建模:针对文化产业园的真实大型场景管理运作的拓扑关系,通过3D MAX对产业园场景进行渲染建模和动画设置,构造文化产业园网络三维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园运营情景的再现;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术:主要应用于文化产业园整体网站的开发。
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业务搬到网络荧幕。文化产业园虚拟实验室将分为两种业态:
其一是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产业园入驻者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等。通过嵌入管理程序、开发网页板块、建立网站在线销售及体验服务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园经营情景再现,在三维空间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切体会到体验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娱乐。
其二服务于教育行业,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为科研教育单位提供文化产业教学支持,促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新兴文化产业教学研究和交流试验的平台等。免费提供文化产业虚拟运营实验平台,情景再现文化产业园整体格局,展现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模式,依照组织层级和管理结构打造虚拟教学实验室,应用于相关专业工作者及学生虚拟体验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及运作模式。
二、体验经济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人类发展史上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将会给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的财富。体验经济的开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以其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进行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经济生活不断提高的产物。“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可谓之及其重要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新兴业态之一,那么体验经济究其为何?简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娱乐方面的满足,愿意为“体验”付费,这种体验是建立在能够给体验者带来意义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
体验消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虚拟的,所以也要有实体体验的经历。笔者认为,之所以体验者愿意去体验性消费,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展现体验性消费,不仅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还能够在体验消费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体验经济顺势而为,固然在经济生活的变更潮流中,寻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为体验经济消费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体验消费服务,这种虚拟体验总体具有互动性、存在性、参与性、娱乐性特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新的消费用户,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也会拓展文化产业园经营业态,培育和产生更多著名的文化产业园,缩短了产业园与体验者的距离,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密集,使各个环节更加紧扣。
文化产业园的体验经济如何构造,这就要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将文化产业园情景再现,只有情景再现,才会致使体验者产生体验经济消费的欲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数字管理化的实现,通过三维结构对各部门及入驻文化产业具体行业进行资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将极大提高文化产业园管理效率;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网络营销模式,给自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开辟了新门径,作为独有文化产业园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网络刊登信息的费用,并且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了解市场趋势,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然后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满足自己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找到了一种便利的途径,足不出户便可以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学习方面,网络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并设置文化产业园各部门、其他行业市场、产品服务推广、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块功能,实现体验性运营文化产业园,并加入创意开店板块,虚拟入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园虚拟体验是建立在真实文化产业园基础之上,并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三维空间,这种体验既是真实的,又具有虚拟色彩。文化产业的体验经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也往往由免费向付费的方向转变,通过开通不同的服务渠道,分划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设定,进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园体验经济消费存在的价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就如同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和数字刊物等,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必然构建新的文化经济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它可以与各行各业之间相融合,将会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产生一个大数字产业集群化效应,文化产业园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例如创意产品屋、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相融合发展,将会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构造新型文化产业园运作模式,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些具体文化产业在网络上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的载体。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将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历史结合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产业园,在这样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和极致性,加强体验者与产品服务的互动消费和体验消费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数据统计中心,对文化产业本身、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收集众多市场关联信息,整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2]。当然,其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几个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准巧妙,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第三,要迎合时展趋势,弘扬和传播优秀互联网文化,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融合大众化、喜闻乐见、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的产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体验经济的便捷性
网络平台运行及虚拟平台的建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还是体验者付费的形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强了消费的及时性,告别以往文化消费的现场性;便捷的消费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融合范围的扩展和产业链延伸,也不断给体验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业的实用性
作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面对专家对文化产业教育途径的不断探索的窘迫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产业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行实验室将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形成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营销平台。
(三)文化产业的补充性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经济,是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体验经济消费潮流,通过跨界融合,进行虚拟平台的情景再造和对文化整体的虚拟体验,不仅会提高文化产业现行运营模式的效率,增强再创新能力,也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文化;传播;珠海航空产业园;航空文化产业
一、珠海航空产业现状
珠海机场是中国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港之一,自建成以来,客流量持续上涨,2014年已突破400万人次;珠海航展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航展规模为有史以来最大,可以跟欧洲三大航展相比;中航通飞主要针对民用大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将发展成为珠海的支柱产业。每年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龙头,带动了大量的周边产业和衍生行业的发展。
二、珠海航空文化产业现状
与珠海航空产业园相比,珠海航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逊色很多。航空产业园位于珠海金湾区,这里有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区内经济发展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文化传播公司以及主题文化活动非常少。这不仅仅是产业布局的问题,文化认同缺乏,将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
三、珠海航空文化产业发展契机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对于蓝天的无限遐想。可以说,航空产业发展所支撑的不仅是国家工业,更是人类梦想。航空梦的传播和发扬正是航空文化产业的关注点。每年,世界各大航空港和航展,例如伦敦西斯罗、德国杜塞尔多夫、美国洛杉矶、阿联酋迪拜,都有着大量的以航空工业为基础的航空文化衍生产业出现:航空主题公园、青少年航空知识传播、航空商城,以及航空主题礼品和服装。这些文化及商业活动不仅为区域经济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播了人类的航空理念,尤其是青少年,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接触到航空知识,在心里埋下航空梦的种子,这对国家航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大作用。
珠海航空产业园的规模在持续壮大,对航空衍生文化,航空周边经济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但限于金湾区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现状,航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缺失。供需的巨大落差是现状、但也是机遇。
地理位置上,航空产业园背靠横琴自贸区,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人才结构上,金湾区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等一批有文化底蕴的高等学校;政策支持上,航空产业被金湾区政府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四、珠海航空文化产业发展构想
1.借东风
基于对航空文化产业发展契机的分析,目前金湾区航空文化产业发展最需要的首先是文化传播公司,并以此来构建文化传播产业阵地。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走访了珠海市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珠海红山票证印刷有限公司等几家文化传播公司,这些公司都从事了多年的文化传播产业,并且对航空文化传播存在浓厚兴趣。如果能建立起金湾区相关政府部门和文化传播公司的联系,再综合高校人才,首先在航空文化产业形象设计和商业传播上打响第一枪,为整个航空文化产业奠定基调,将能够很好地完成航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2.求贤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人才的发展。岭南文化有着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这正可以作为航空文化产业的基础。并且,这些文化其实在航空产业发展上早有体现,例如南方航空的标志、空乘制服设计等等。具体到航空产业上,可以分两步走:一是为金湾区、为航空产业继续大力引进岭南文化人才,建立金湾区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为文化传播建立硬件基础;而是充分依托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和珠海市艺术职业学校等高校的人才优势,以年轻人才为基础,为航空文化产业大力培养储备人才,使其能采后续的航空文化产业发展上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3.做推广
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广泛推广,最终建立“航空文化”新概念。
首先,可以以航展为基础,依托航空工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注入航空文化创意元素,围绕珠海航展的宣传与举办,定期开展“航空文化”主题活动,例如航展徽标设计大赛、航展馆参观、航模比赛等,让航空技术走出产业园,走入大众,落地、生根、发芽。
其次,以航空历史、航空技术、航空人物为主题,建立航空文化博物馆,以此为航空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吸引大批文化人才来分享和传播文化知识,扩大珠海“航空产业园”的文化影响力。
再次,以珠海机场和中航通飞为依托,建立青少年飞行训练基地。将飞行技能、航空技术通过科普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向青少年推广,这样不仅为航空产业培养了大批潜在人才,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航空产业的功能性,提高珠海航空产业形象,主力航空产业发展。
最后,基于机上活动和更深一步的计划,以航空技术为主题,以文化传播为形式,在金湾区构建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提出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并尝试构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体系,根据总体战略体系中的五大子战略分别在政策、空间、人才、品牌、提升五个方面的实施构建航空文化产业桥头堡。
总结
航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化发展的新型产业,欧美等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很好的文化发展模式和成果,珠海航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但同时有要走出符合中国文化、符合珠海和金湾区地区特点的新路。从而推动中国人的航空梦!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航空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航空文化产业的大力传播。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周严、1983.9-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吉林、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职称讲师、职务主任助理、硕士学位。
篇3
特色文化需要新媒体传播
位于北京东四十条甲25号的东城文化新媒体产业园,由北京东方嘉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它是东方嘉诚在2012年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已在京城胡同深处打造了4个“胡同创意工厂”的东方嘉诚,此次全力出击新媒体产业,表明了东方嘉诚立足建设多元体系的产业园区的信心。
“我们希望建设的每一个园子都有不同的主题。东城区地处京城腹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代表北京特色文化的胡同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是极为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伴随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东城区亟待展示特色文化产业成果。所以我们需要一大批定向新媒体技术应用企业,针对东城特有的文化资源与现状,创新应用技术方案,展示东城文化产业成果。”北京东方嘉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监刘桂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创建新媒体产业园的初衷。
据了解,东方嘉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专业运营公司,不仅负责文化创意园区运营、配合政府引导职责、实施各类园区的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在“胡同创意工厂游”、“南锣鼓巷片区研究”、“北锣鼓巷调研”、“五道营胡同片区风貌提升研究”等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基础与研究成果。东城文化新媒体产业园就是以东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背景,定向集聚新媒体应用领域里国内外前沿的技术团队,为探索东城老胡同片区新内容、新发展模式提供支持。
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
说到园区的入驻企业和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刘桂媛说:“东方嘉诚比较关注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在这个行业里具有平台性质的组织机构。因为我们要与这些有地位、有权威性的平台相结合,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吸引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和人才人驻园区。另一类是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和团队。这对第一次接触新媒体的嘉诚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在我们进行改造的同时,能否在最短的时g内,抓住这个行业里最有优势的资源,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接到园区里来。这样,等到园区招商基本达到正常状态,才有可能在这个产业环境里面尝试着运转。”
篇4
创意园的诞生,不仅汇聚了河南省大批文化创意精英企业,更为其提供了相互交流协作的平台,改变了以往个体企业单打独斗的现状,促进河南文化产业逐渐向集约式发展转型。
不仅如此,创意园总裁李明超还与北京开心麻花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及郑州艺术宫建立合作,共同打造河南省首个时尚情景剧演出平台――象剧场郑州演艺中心,并以此为引擎打造中原演艺产业园,从而促进省内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打造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平台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却让人不敢恭维。
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三级文化宣传部门引导推动下,创意园于2009年8月应运而生。对于曾经游历于上海、深圳等地从事文化创意的李明超而言,这次将事业落脚点选在文化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的河南,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谈起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李明超并不讳言:“河南文化多,但同样存在散、乱等问题,很多都是小作坊,缺乏统一布局,缺乏规模化集聚。举个例子,就好比神镇钧瓷,有很多家,孔家张家等,大家都认为自己做得最好,这就导致了一种不合作态度,相互之间没有正能量,小作坊的经营模式只能自给自足,无法形成产业,这就需要引导。”
产业集聚,抱团发展,这不仅是创意园发展的初衷,也逐渐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需求,截至去年5月份,已经有66家与文化相关的企业入驻园区,年总产值8亿元左右。
随着同一行业的公司相继进入,不仅增进了企业间相互协作关系,伴随创意园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其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进一步提升。同样产业集聚效应远不止此,便于政府做调研、进而争取优惠政策也是创意园为企业发展提供的重要机遇。
李明超表示,创意园区要让有创意的小企业得到孵化,中型企业持续发展,大型企业形成行业里的领军品牌。如今园区内也诞生首家上市企业――河南恒昌贵金属有限公司。
短短数载,创意园取得成就无数,2010年11月20日,其在北京“第五届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颁奖典礼上荣获“2010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首次获得国家级大奖。2011年12月,又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如今创意园硕果累累,其也正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品牌。
象剧场――中原演艺产业园的雏形
闲暇之时,你放松的方式是否仍旧是看电影、去K歌?随着2014年9月6日象剧场・郑州艺术宫的启用,未来你的休闲方式也将再多一项选择。
象剧场作为今年创意园重点打造的一个品牌,其不仅仅只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未来中原演艺产业园的雏形,而演艺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门类之一,也得到了李明超的格外重视。在创意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象剧场的诞生将承载李明超转型的梦想。
“按照我国前几年的GDP总量来说,合理常规的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不到1/4,近年迅速猛增,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不断增长的缺口和潜力。”李明超表示。
经济发展与文化消费的滞后也让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异常重视,而象剧场文化产业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也得到国家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和省市领导大力支持,并希望将其打造为省会城市的一张演艺名片与传播河南文化重要平台。
力量越大,责任就越大,虽然象剧场被寄予厚望,但李明超却十分清醒:“如果仅靠整合本地文化进行演出,目前条件不具备,只有引入北上广地区那些走在全国前列的、成熟的作品,从而带动本地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引进节目中,接地气是我们做剧场的核心。”
为了打造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演艺场所,象剧场先后与北京开心麻花公司、何念工作室、陈佩斯工作室等知名演艺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而把国内一线演出团体引入河南,实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也借机迅速打开中原市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面对纷繁复杂的行业竞争,只有具备独特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游刃有余。在谈及象剧场的优势所在时,李明超总结了三点:国有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相结合,院馆与院团相混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象剧场作为民营企业与郑州艺术宫合作的产物,稳定了其演出场所,有效盘活国有资产,通过与开心麻花等优秀演出团队签订战略合作,保证了演出团队与节目的延续性,此外,在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同时,象剧场还会协助政府进行一些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据了解,象剧场除了经营演出活动,还致力于打造成集演出会展、旅游参观、休闲娱乐、庆典婚礼、团队聚会为一体的郑州文化地表演综合体,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娱乐休闲体验,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演艺创意园。
在李明超的规划中,象剧场的运营只是其梦想的第一步,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其计划在省内各地市逐渐铺开剧场院线,从而将演艺产业园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省各地。
篇5
关键词:动漫;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73-01
伴随着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动漫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许多的青年人步入了动漫专业知识学习的殿堂。但是,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快,动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完全跟上产业的发展,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研究出一套能够紧跟产业需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还能够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企业与学校建立纽带,最终形成产业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好局面。
一、核心概念
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一般由动画、漫画的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播放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经营五个部分组成。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适应产业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动漫专业研究起步较早,动漫产业发展快。美国的动漫产业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动漫游戏业已成为该国第三大支柱产业;2000年,日本京都精华大学首次在大学里设置漫画专业,并引进企业实习制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到动漫企业等单位实习。
2004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了“全国影视动画工作暨动画片题材规划会议”,正式颁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开始全面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动漫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动漫教育的快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动漫人才培养一直存在能力素质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状况,学生知识与操作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转换机制。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国家及区域政策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是此研究的有力保障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各地方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推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为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带动兰州高校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为动漫专业向动漫产业人才的输送架起一座桥梁
目前,开办动漫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为行业输送具有经验的专门人才是解决高校就业的根本问题,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校和企业达到共赢。
(3)有效调整动漫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对动漫专业的实际特点把握不足,尤其是在课程实践环节,缺少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联系。只有根据产业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体系,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与时俱进。
2.研究价值
研究行业背景,形成一套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动漫产业提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作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端人才;进一步刺激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完善“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为产业需求打开人才通道;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以动漫产业的实际需求为背景,着重研究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适应产业需求的问题。从而形成具有行业背景、工学结合、以项目驱动为手段的工作室形式的知识与操作相互循环、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体制。
进行动漫产业与动漫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寻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教学;研究以适应产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教学中知识与操作融合互动的形式;研究新实践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过程和创新点分析
1.研究过程
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寻找商业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将实际项目引入实践课程当中;采取分组式的教学模式,按照不同特点的学生将其分为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的学习与研究,形成工作室机制,项目制作过程中,随时邀请企业人员定时辅导;项目完后,组织企业参观结合优秀行业人员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动漫赛事与动漫文化活动,定期举行作品展览。通过以上途径尝试企业面向学校定点培养的方法,为企业输送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项目。再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项目制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创新点分析
篇6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12-02
一、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一)园区数量众多,发展错落有致
自2000年以来,天津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海河西岸的六院,有十几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来这里发展,如意库产业园区,凌奥创意产业园区、华苑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太阳城“建筑师走廊”等,天津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创意基地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政府主导聚集,创造新型园区
1、政府主导集聚,重新规划。
政府通过盘活现有场所及不景气的工业企业逐步建立、形成产业园区,比如天津意库创意园区。这种模式形成的创意产业园区有很多好处:(1)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创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2)园区内积聚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企业,使他们在信息获取上十分便利;(3)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企业在园区内入驻、发展;(4)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发展,使入驻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节约成本。缺点是:该模式只适合于原有工业场地基础较好,并且在该场地已存有一定数量的创意企业。
2、政府主动规划,创建新型园区。
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划拨土地,创建新型创意产业园区,并通过对园区政策性的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如天津智慧山创意产业园区。采用该模式的创意产业园,其优点很明显:(1)基础设施建设及风格上很一致,企业入驻该类型园区手续简便,只需交纳数额不等的房屋租金,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企业入驻(2)新建园区通常会借鉴很多成熟园区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入驻企业的正常发展。缺点是:企业被动入驻园区的,产业链需重新整合,园区形成集聚效应也需要过程。
(三)依托业态差异,凸显园区主题
综合分析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资源依托型、文化创意型和科技引领型。
1、资源依托型。杨柳青文化示范基地的建立,就是依据浓郁的民俗文化,延伸千年古镇的历史内涵,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风物醇美、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的杨柳青古镇。
2、文化创意型。如和平区的6号院创意产业基地,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打造,如今已有几十家从事创意产业的设计公司和艺术家在这里落户,并有不少外地机构对这里表现出极大兴趣。
3、科技引领型。中新生态城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是国内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由文化部确认的动漫产业园。目前入驻中新生态城的动漫项目有:“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动画学院”、“国家动漫国际交流与研究中心”、《读者》新媒体公司等。
二、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问题分析
(一)前期规划不完善,发展思路不清晰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够长。在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天津,由于前期规划不够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政府发展思路也不够清晰,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不能指导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3256”创意工场是在天津河北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天津美术学院和华津制药厂建立的。园区建成以来,由于缺少政府的正确方向指导,园区发展速度不尽人意。
(二)相关扶持政策不够到位
在国外的某些发达国家,政府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来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稳固持续的发展。在港澳台地区,由于长期吸取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优秀成功的经验,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而天津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和规划问题上政府还做不到位。“飞鸽——88”领飞文化是天津市内容种类较多的创意产业园区。天津市政府在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时,没有及时推行新的政策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阻止和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没有完整的扶持鼓励计划、合理的竞争机制以及吸引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导致了现在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粗放式经济的经营状况。
(三)文化创意集聚区管理人才匮乏
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涉及的行业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案,定位也不够明确,园区内的企业缺乏对于现状及未来的探讨及研究,园区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案。太阳树创意产业园以休闲、办公、研发项目等来确立该园区的大体定位。该园区由于发展的项目较多,管理团队没有做到工作的及时交流,使得园区的管理相对落后。
(四)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现今社会,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目前天津市缺乏经验较为丰富且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未形成“设计开发——加工制造——产品营销”式的完整产业链,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性太低。完整的产业链应该包括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和行业的相对独立,最终形成以核心产品为中心的衍生商品。而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就拿天津的数字动漫企业为例。他们基本是通过贩卖播映版权为主要的盈利手段。由此可见,单一的发展模式很难吸收更多资本投入,缺乏强大的资本支持。单一的靠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生存空间局限。
(五)发展规模小,无独特的本土创意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新兴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尤其在沿海城市,已具有不小的规模,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发展名片。天津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流,缺乏有形资产。政府不能提供更多的福利政策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很大的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2008年在本市西北部重点打造天津酿酒厂创意产业园、水西庄创意产业园区、估衣街民俗创意产业园区,以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发挥了创意产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园区内的品牌走的是“持久”路线,多年以来都没有吸引人的卖点出现,使得创意产业园区的经济近几年都在持续走“下坡路线”。
三、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议
近几年,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崛起了各种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需要向国内发展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798、中影集团、横店集团等学习经验,以创新和营销促发展。
(一)建立支持体系,创办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天津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信息,制定比较全面完整的体系,在融资立项、用地规划、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政府支持。尽可能多的举办文化创意园区的宣传交流活动,建立文化产业项目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资金的有效对接。以国家级展会为平台,展示天津创意企业项目,加大交易招商力度,扩大经济效益。以此来巩固、稳定天津创意产业园的长期的、有效地发展。
(二)制定激励机制,吸引商家入驻
制定完整的激励计划,合理的竞争机制以及吸引投资者的优惠政策。设立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授信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资金需求。
(三)科学管理,集聚精英化管理队伍
目前,天津很多园区都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扩充加盟企业的数量园区,忽视入驻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好坏。因此,在园区成立之初,应集聚精英化的管理队伍,在园区现有企业规模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对各个企业进行评选,并根据园区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对园区企业加以整改。在日后进驻园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制度审查。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制定园区的发展战略,确保园区的综合实力。
(四)打造天津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产业创新应当提升本土文化产业的原创力。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创新能力较差, 真正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品牌非常有限, 导致其竞争力较弱。天津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将是天津在全国乃至世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为此, 天津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致力于本土文化的创新, 发掘天津本土的传统优秀文化, 走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这必将会给天津带来巨大的经济意义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各区县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况[N].人民网, ,2010年6月14日.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产业园[M].2012年3月.
[3]李凤香.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2011年5月.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河南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人才科技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河南省文化产业现有的规模与层次,与河南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应,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不相称。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载体。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是河南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为了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2005年以来河南省依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大力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目前,初步形成的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
1、“一核四支点”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20多个,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郑州依托嵩山文化和武术文化建设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聚集发展,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等三大新兴文化产业基地。除郑州之外,河南省其它地市也积极发挥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尤其是开封、洛阳、南阳、安阳等四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上主打历史文化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2、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迅猛发展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和75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朱仙木版年画、浚县石雕石刻、淮阳伏羲文化旅游等一批文化亮点凸显,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新乡的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信阳的鸡公山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平顶山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则着力建设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民营文化企业渐成主角
商丘孔家钧窑公司、许昌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集团、河南天乐动画公司、超凡影视制作、小皇后豫剧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多个产业的主力军,投资制作了《清明上河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享誉全国的精品佳作。其中,小樱桃动漫集团,目前是河南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动漫龙头企业,是国内首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动漫企业集团。
4、各类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经典剧目品牌以《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清风亭上》等为代表,现代传媒品牌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等为代表,现场演艺品牌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为代表,文化节庆品牌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花会、信阳茶文化节等为代表,文化旅游品牌以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为代表,工艺美术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动漫品牌以《小樱桃》、《少林海宝》、《独脚乐园》、《东方娃娃》等为代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先进省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严重短缺、品牌意识薄弱以及服务平台不完善等诸多发展瓶颈。
1、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除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外,多数产业集聚区年收入在一亿元以下。特别是河南省特色文化村镇产业集聚区多为中小企业,“竞合”意识淡薄,缺乏整体协同意识,大多分散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企业在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各自为政,缺乏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尚未形成支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河南省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传承创新文化的能力不强;分布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不多,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运用高科技的能力尚显不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
河南省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少之又少。虽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六个大型集团公司已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这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时间不长,在体制、管理、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河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中除了小樱桃、天乐和超凡等几家知名民营文化企业之外,大多数处于弱、小、散的状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像深圳华强文化科技、上海盛大网络、云南映象文化、浙江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集团等大型的全国知名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不完整,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方面,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仍然主要停留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并且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多注重单一文化产业的企业集中发展,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发展引导,导致配套功能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
3、投融资机制不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河南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文化企业或事业型单位,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社会资本很少。银行贷款仍是河南省文化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发展较慢。
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专利发明奖励机制、员工培训制度等都不够完善,自主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制约着文化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同时,缺乏对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的智力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4、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知名品牌匮乏
除了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之外,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寥寥无几,这直接影响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河南省虽然是个人口大省,但河南省大多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总量、素质和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名家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和领军人物。河南省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河南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相比,河南省原创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够多,影响力不够大,集聚力不够强,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推进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要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科技厅牵头,国土厅、财政厅、教育厅、金融办等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例会,统筹协调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跨行业渗透融合,引导各县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金融、财政等杠杆作用,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优化工商、税务、土地等服务,注重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投资方向、项目引导、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指导。
2、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宣传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理念,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模式,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核心,以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引进、突破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河南省科技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等平台,争创中原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加快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力争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产业旗舰。通过放宽准入、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扩大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纽带,强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注重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广泛带动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
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河南省文化厅与商业银行签订意向性综合授信合作协议,支持优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办“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金融服务中心”,开展银企对接洽谈活动,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快商业银行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增设分支机构,搭建文化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平台,创新金融融资模式。鼓励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设立“集聚区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辅导。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投融资合作,探索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通过质押和变现变为经营资本的方法。省政府设立文化产业集聚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文化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和示范文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围绕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5、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构筑中原文化人才高地
一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集聚区联合创建文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鼓励各高校、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二是创新人才引入机制。通过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并且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人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跨界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和组织文化人才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家考察学习,积极参加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河南省文化人才资助、奖励基金,重点奖励文化领军人才、青年英才。
6、整合创新文化资源,塑造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河南省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的关键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才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变。为此,要每年拨出专项文化品牌建设资金,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创新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狠抓传媒出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以及工艺美术等优势领域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挖掘小樱桃、快乐星球、《禅宗少林》、《清明上河园》等现有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祖根文化、宗教文化、汉文化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特色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借助于现代传媒力量扩大品牌影响,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集聚区。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2]周旗.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6).
[3]魏崇周.2002-2009: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2).
[4]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
[5]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6).
[6]李艳燕.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现状的统计分析[J].江苏商论,2011(11).
[7]河南文化产业网[OB/OL].http://.
[8]王乾厚.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篇8
一、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重要文件,自治区文化厅和有关部门也研究制定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2009—2013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深化的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从2005年起,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全区直属59家文化事业单位有43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使图书发行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使报业体制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内蒙古电影、出版两大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自治区电影事业和出版事业将从此掀开新的一页。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使内蒙古文化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亿元。
(三)着力发挥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2006年起,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包头乐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北方新报社、昭君博物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赤峰力王工艺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响沙湾有限公司、包头绿色动力网吧连锁等10家文化企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这些示范基地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创新运作模式,逐步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艺演出、文博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品、民族音像、文化旅游为主体,各业并举,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确立。近年来,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充分展示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的魅力,全国范围内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文企联姻、联办的运作模式创作的一大批民族优秀剧目和影视作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举办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会,充分展示内蒙古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全区每年举办的大中型会展项目在40个以上,其中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文化节、红山文化节、成吉思汗国际文化节、科尔沁文化节等文化会展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休闲康体、养心益智、游戏娱乐为特征的文化娱乐经营单位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呈现出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随着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内蒙古博物院、昭君文化博物院和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草原文化标志性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已成为自治区最具活力的文化会展场所。各盟市、旗县区也相继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红山先民聚落园、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工程也正在筹划建设中。
从总体上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显而易见,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区现有的文化产业规模存在“散、弱、小”三个特点,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品牌效益较差。除了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如新华书店、出版社以外,其他产值上千万的部门极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1.08%。这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文化产业要成为自治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全区虽然有部分文化事业已实行内部体制改革,但仍缺乏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市场体制、激励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文化产业只重投入,不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只管生产,不管流通和交流,生产出的产品多为“积压品”。
(三)草原文化资源利用开发不足。目前只是将经典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开掘,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不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未能全面调研、认识和把握文化资源的基本特色及市场可操作性;原因之二是特色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的影响力、社会知名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草原文化资源是发展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
篇9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也称为“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在英国则被理解为“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industry),在美国则被理解为“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y)。简而言之,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形态,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并尤其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推动与实现。
2007年,杭州正式采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目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8大类: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动漫游戏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业、文化会展业。
2.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1998年,英国率先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创意经济的权威人物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他的《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1998)中明确指出:“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的递增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以超过500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2001年,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当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2年,英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在美国也有人提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近年来,从宏观上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三个阶梯模式:第一阶梯,即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城市圈为主体的东部发达地区;第二阶梯,即以武汉、成都、西安为代表的中部发展中地区;第三阶梯,即以云南昆明、青海西宁、拉萨等其他9个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大阶梯模式互动沟通、相辅相成,构建我国多层次文化创意产业合理构架和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平衡系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从微观上分析,我国各城市、地区均在创意理论研究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如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的出版等,但与此飞速发展的现实成效相比,仍有不足。
据杭州统计局统计,2010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已实现增长值702亿元。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比重达11.8%,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4.2个百分点。截止到第二季度,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影视传媒、咨询策划和设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已经实现收入603.68亿元,同比增长29.5%,占文化创意产业全部收入的67.7%,比上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末,从业人员26.12万人,同比增长10.2%,占文化创意产业全部人数的60.8%,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0亿元,增长42.2%。
3.杭州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运作中的不足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较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修养为依托,所以主要集中于我国沿海中心城市。杭州的文化产业的溯源是在两宋时期,当时的杭州(临安)是南宋的文化艺术中心。杭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自改革开放以后,以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杭州的创意产业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现阶段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融合、政府驱动的特征以及产业互补不足、融合不够彻底的问题。
3.1 杭州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
杭州自2002年“LOFT”热潮后,2005年成立了LOFT49,由LOFT带动的杭州创意经济快速兴起。依托中国美术学院丰富的创意人力资源,一些具有杭州地理特色、由政府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陆续出现。
至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总规划建筑面积达180多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面积达22万平方米。根据2008年出台的《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若干意见》中十个重点发展园区为:西湖创意谷、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创意良渚基地、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之江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下沙大学科技园。
3.2 杭州创意产业的运作与不足
杭州的文化创意园区的政府驱动特征尤为突出,园区规划十分清晰。入驻这些文化创意园区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的免税、免租政策。但由创意产业的产业集聚发展不成熟,产业集群的激烈竞争和创意人群素质的良莠不齐,最终导致现阶段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总体水平特征为:表面空间融合、集群内部融合动力不足、缺乏植根于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意人才和创意产品,并且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缺少互补性。
总之,现在杭州的文化创意产园区(基地)虽然在数量和面积上都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对策研究
4.1加强创意人才教育和培养
杭州聚集了浙江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并在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等院校均设置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仅2007年,就向社会输送文化创意人才1万余人,但整体专业化水品仍有待加强。
目前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两类人才――内容创意型人才及擅长将创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为了能更有效的向社会输送“创意型”人才,应该从产、学、研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杭州高等院校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进一步促进院校与创意产业集群的合作与交流,为院校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机遇和挑战。
4.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打击盗版侵权的范围和力度等措施,能很好地保护和激发创意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如若不然,将极大地破坏集群创造力,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可喜的是,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的三层级文化产权市场结构,并在多个地区兴起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杭州市也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4.3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杭州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创意产业链的形成,需要通过成熟化的运作和科学合理的布局,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频繁互动,并逐渐形产生信任,加速相互之间技术和知识的内部转移、扩散和学习,最终营造一个良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部融合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集聚行业组织、行业高端领先者,同时带动中低端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这样一个目标。
4.4打造杭州创意产业品牌
建立杭州创意品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础好、附加价值高、国内外需求广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产品(如动漫游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广告展览行业)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推介。鼓励并奖励企业和设计师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和设计大赛,扩大杭州创意品牌的影响力。
总结
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下,杭州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结合人文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空间资源,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以 创建创意产业园区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从自发成长到政府扶持,再到市场运作,规模逐渐扩大。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杭州统计调查信息网.hzstats.省略
篇10
遵循市场和行业两大规律,确保合理规划
从哲学上讲,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只有充分把握好客观规律才能稳步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也必须遵循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与市场是紧密相连的,无论什么产业都是在市场的调控之下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独立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必需品之外的门类,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到的是丰富和补充作用,把握市场需求就更为重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孤立于整个经济发展之外,必须充分了解市场规律,根据需求对产业门类、产业规模等科学规划,才能合理地进行产品创作和提供。
其次,要遵循行业规律。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休闲产业以及会展产业等很多子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比如当前传统媒体产业呈现下滑、网络文化产业加剧扩张,又如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多、出版业呈现多元格局等等,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每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模式等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加符合行业规律的产业发展路径。
着眼城市和农村两大群体,扩大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的行业,文化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为目的,精神和物质相融合的特殊产品,相对于工业、农业等产品,文化产品缺乏必须性。因此,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取决于文化消费群体的数量和素质,强化文化消费群体的培育,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和农村,作为文化消费的两大群体,有共同的需求,更有不同的需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这两大消费市场的培育。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认同和喜爱,形成消费愿望,释放消费活力。要认真研究城乡受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结合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不同群体的消费倾向,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努力构建贯通城乡、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激活科技和人才两大动力,推动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必须切实激活科技和人才两大动力。
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协调机制,成立由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要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创新。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最革命性的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针对文化人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互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提高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要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分配和服务等机制,加快人才聚集。要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逐步构建以效益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切实建立更加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成长机制。
实施项目和品牌两大战略,构建强力支撑
项目具有示范性,品牌具有吸引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和品牌两个关键,才能做到发展快、有后劲。
一是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加快影剧院、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基地、广告产业示范区等建设,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科学研究编制一批支撑性、示范性和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循序推进,以确保持续开发出基地型、龙头型文化产业项目。
二是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品牌经济”,品牌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漫画和动画制作,都充分体现出品牌的影响和价值。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必须强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创新创意,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必须体现产品的自身特色,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必须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借助媒体宣传、活动展示等不同形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必须把文化品牌同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借助知名企业的影响力打造知名文化产品。
利用政府和社会两大资源,促进力量聚合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其产业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更加强化政府与社会两大资源的整合。
从政府的角度,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如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构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引导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秩序;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出台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文化企业的税费减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用地优惠等。
- 上一篇: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 下一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