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凡在城区内新建高层建筑都必须在临城市道路一侧设置广场,广场的面积按下表要求控制。其中,广场边界以外的外延部分不得计入广场面积,如广场延伸至高层建筑或裙房内,有柱时其柱间围合面积在计入广场面积时应相应折减,折减系数为70%,且净空高度不得小于6米。
小区内高层建筑广场设置按所审定的详细规划实施。
基地面积(m2)广场面积(m2)
2000~4000不小于基地面积的15%且最低不小于400
4000~10000不小于基地面积的10%且最低不小于600
10000以上不小于基地面积的5%且最低不小于1000
注:①如该项建设工程核定建筑容积率FAR≤4,则广场面积按表中规定控制。
②如该项建设工程核定建筑容积率FAR>4,则广场面积应按表中控制面积再乘以容积率系数β,即
广场面积S=表中控制面积×β(β=FAR/4)
③核定建筑容积率是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核准的建筑容积率。
④基地面积是指扣除城市道路后的净用地面积。
第三条临两条规划宽度18米以上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新建建筑对外广场原则上应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广场最短边长度不得小于20米。
第四条临城市道路两厢的建筑如底层设置门面,又未建地下停车库或立体车库的,应在《技术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增加4米的退让距离,其停车应满足《*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库)规划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其门面临街总长度不得大于其基地有效临街总长度的60%且开门面上宽度不得大于门面总长度的30%。
第五条居住区绿地率的设置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集中绿地应不小于规定绿地总面积的30%,单块集中绿化用地面积最低不得小于400平方米。并应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在报建时一并审查。
第六条新建住宅小区、住宅组团内停车场地不宜过于分散,集中停车场地面积应不少于规定停车场地面积的30%。
第七条已建成住宅小区或已审定详细规划的住宅小区,原则上不得加层或扩建,新建居住区内单栋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门面。
第八条成片、成组的多、低层建筑原则上要求采用坡屋顶,建筑坡屋顶应尽量采用全坡屋顶,不得为满足间距要求而采用北向退台方式,南向已有阳台的住宅,不得在北向规定间距内再设阳台,建筑物坡屋顶上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及招牌。
第九条城区内停止审批公寓式写字楼,一般公寓楼按住宅规划要求审查。
第十条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临道路广场或集中绿地,原则上应设置城市雕塑或建筑小品。
第十一条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部分原则上不得建围墙,使用功能上确有必要的,应采用绿篱、通透式或半通透式围墙。
第十二条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建筑底层全开放架空作为公共活动场地及小区绿化用地的,架空层面积不占用容积率指标,不计入建筑总面积且不计入产权。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在规定容积率的基础上,批准该建设工程增加相当于架空面积50%的建筑面积。但多层住宅架空高度不得小于4米,高层住宅架空高度不得小于5米。
第十三条所有高层建筑及在城市重要地段和城市主次道路两厢的新建建筑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必须同时提供效果图、亮化效果图和亮化设计施工图。需设置广告、招牌的,在立面效果图上应一并考虑。
第十四条临街建筑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表面装饰材料及色彩必须符合审批要求,选用的材料力求色泽清新、耐久美观、易于洗洗和修缮,提倡使用环保建筑涂料,尽量采用亚光材料,如使用玻璃幕墙、不锈钢光带则其面积不得超出主立面面积的30%。
(二)严禁设置各种突出窗外的防盗网,空调外机的悬挂必须统一隐蔽处理,临街室外机设置高度须高于地面3米,冷凝水必须有组织排放;
(三)装修的任何构件(含广告、招牌、挑廊、踏步等)均不得突入规划道路路幅;
(四)临街商业门面严禁采用封闭式卷闸门,其招牌应在雨棚(或挑廊)以下统一设置。
第十五条配电间、泵房、锅炉房等附属设施,应尽量组合设置于建筑物内。确需单独建设的,不得临城市道路设置。如有空调冷却塔,其位置应在设计图中予以明确。
第十六条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向的,其与南向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要求折减,折减的最大幅度不得超过20%。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局面。但是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却由于本身的邻避性特点举步为艰,许多地方都发生当地居民围堵兴建垃圾处理设施的事件。面对垃圾处理现状,一些城市开始采取将环卫设施集中设置在某一区域,在形成垃圾处理互补运行的模式的同时与绿地相结合的方式兴建环境园。环境园利用植物净化水体、空气的功能,改善环境,减少市民对环卫设施建设的排拆。
关键词:一、规划原则
1、合理选址
环境园的选址须满足环卫设施布置的要求,综合考虑地质结构、地理水文、运距、风向等因素,位置选择得好,直接体现在投资成本和社会环境效益上,选址好坏是影响环境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环境园选址应符合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等环保要求。远离饮用水源,尽量少占良田,利用荒地和当地地形。一般选择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处。
2、因地制宜
环境园的规划布局应结合各项环卫设施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用地。例如为了便于烟气疏散,垃圾焚烧发电厂要建在比较高的地势上或烟囱必须非常高;填埋厂则相反,为了获得最大的填埋库容,并对外界影响最小,垃圾(包括灰渣)填埋场最适合位于山凹地。焚烧厂会消耗大量的水用于冷却设备,用市政自来水过于浪费,不符合环保,因此利用原有的水溏或者人工挖水溏收集雨水非常重要。园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植物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型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环境园绿地系统要承受很大的环境污染的压力,因此在规划时应注意提升其环境的承载能力,努力要造生态分解系统,非城市建设用地保留其生态功能,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减轻环境因对污染的“硬承载”而遭受的破坏。挖掘自然景观特色,强化自然山林与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园区成为花园式的垃圾处理区。
园区绿地以自然山林与防护绿地为主,公共绿地为辅。景观规划以中心景观区为核心,四周山林和防护绿地与之相互渗透联系,保护中心水体,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空间循环系统。
4、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卫设施通常分几期建设,如焚烧和填埋的一期二期三期,在满足不了容量时才会开启下一期的建设。因此都会面临后期用地增加的问题,要合理预留后续用地。规划时应全盘考虑城市垃圾量的产生趋势,考虑园区最终设计的垃圾处理量。
二、设计原则
1、建筑设计
环境园由于环卫设施的邻避性、用地的需求量大以及对地势的特别要求等特点,通常选址都是在城市与城市的相交处,地势起伏且有一定山体。由于特殊的山地条件,园区建筑大多依山而建,为了不破坏山体的轮廓并获得和谐的天际线,应当控制建筑高度,并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在设计上尽量使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向人们展示环保节能材料的实际好处。环卫设施建筑的色彩总体宜让人感觉干净、雅致的色调。
环境园里的科普教育区应综合考虑安全因素、造景因素和搞干扰因素,应单独开避一块相对离垃圾处理设施较远的区域。考虑到参观者有不同年龄层次,造型可做的别致,相对吸引人,空间结构富于变化,色极轻快、明朗,但应避免建设高层。
2、园路设计
环境园有别于普通的生态公园,大部分公园内部是禁止通车,允讲通车的只限小型客车。环境园则恰恰相反,园区的主要通车道路是要承载吨位数很大的专用垃圾运输车,如果设计时采取一般的园路荷载标准,那路将没用多久就会破碎断裂。另外由于垃圾车大量的在园路上跑,难免会污染路面,考虑到清洗方面再加上承受荷载的问题,素混凝土路面倒是经济实用的选择。
园区内为行人服务的园路,则应与行车路分开设置,且为阻隔垃圾车的臭气干扰,应适当加宽人行和车行道的绿化隔离带,这样做不单有利于提高人行的安全行,且可让行人道周边的景观不受车行道的影响,塑造适宜观赏慢行的步行道景观。
3、植物景观设计
环境园景观设计因应考虑两大因素:园区内原生态物种的利用以及抗污染的乡土植物的选用。由于环境园的选址通常都是在山附近,里面有大量的原生态植物,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养护等问题,应尽量利用原生态树种,选取有利于大气污染生物修复与具有乡土观赏价值的植物。园区内可划分广场、道路、环卫设施用地、教育基地、以及防护林带、近山、远山等植物生境类型,选取不同的植物以达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优化和提升环境质量的目的,其中道路、环卫设施用地及其防护林带的生境需满足生物修复的要求。
科普教育区、广场连接出入口是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此区域禁止种植有毒以及易引起人过敏的植物,如夹竹桃、黄蝉、枫树等树种。其植物景观营造应突出活跃、鲜明的特色和具有乡土特点,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为凤凰木加野牡丹加芒箕、南洋楹加美蕊花加山菅兰、尖叶杜英加三裂叶蟛蜞菊。
道路植物景观要突出防护功能和协调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议道路两侧至少预留5~30米的范围,营造防护与过渡功能兼顾的生境,确保垃圾运输对园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为楝树加桑树加铁线蕨、枫香加大头茶、榕树加海南蒲桃加细综竹。
环卫设施用地必须根据设施运营时释放的污染物选择合适的树种,选择合适的树种。有些树种抗重金属,有些则对二氧化硫等气体有分解作用。有些树种是对某一项污染物有极好的分解作用,但却容易受另一污染物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全盘考虑。防护带生境植物对生态环境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净化空气、水体以及修复土壤,配合环卫设施对污染物的控制技术,能削减大量的污染物。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可分为防护垃圾焚烧产生的二英、飞灰、重金属的荔枝加杉木加小叶女贞、樟树加黄花夹竹桃加铁冬青,防护恶臭或填埋场重金属的马尾松加石榴加木槿。
环境园近山植物景观的处理应注重植物种群的休复。广东许多山体种植大量桉树,由于该树种吸水性强,不利于水源的涵养;且因其特殊的植物特性,不利于其它植物的生长,难以组成群落丰富的植物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容易造成山体生态系统的失衡。应当首选具有乡土性的观赏性强的且对生态有修复作用的树种进行适的补种,广东山区松树是一种很好的乡土树种,但其生长缓慢,在制定种植计划时应和其它树种搭配种植,如假萍波加常山、阴香加茶花、降真香加桃金娘等即可丰富景观效果,又达到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功能。
环境园远山植物景观要注意对原生态植物物种的保护。现状植物大都是天然次生林再加桉树林。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保护,而对于生态稳定性差的桉树林则减少一部分桉树,然后进行补植,最终达到提升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常用的植物有短序润楠加木荷、水东哥加银柴、松树等。
篇3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舒适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我们总结出景观与道路等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
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首先应该做到维护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文脉、生态特征,而建筑、景观等物化元素皆应和谐处理,以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
引言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位于辽宁市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周围有很多高校,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南侧与大连海事大学相连,西侧是丘陵地带的自然山体,北侧的邻居是大连软件园。
整个校园空间景观规划改造应体现整体中有连续、连续中显多样、多样中有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人的行为变化、心理学科学等方面对自身空间变化做出的反应,通过开始、发展、等空间层次的顺序步步深入,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实现人与景的情感交融。将宏观的设计构成要素与微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产生步移景异、寓情于景、情随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应。
校园交通特点
1.人车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复杂的特点。
高校平时同时有大量的师生、后勤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尤其是学生往往处于饱和的状态。因为是丘陵地带,在校园内,95%的学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数的教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则选择机动车出行。因此,校园道路就同时承载着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车祸等问题。
2.阵发性拥挤、较强的分布规律的特点。
为了方便安排校内师生的学生、工作,高校往往都会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因此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下课时间,就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量“爆发”,形成阵发性的拥堵特点,而且这种阵发性还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表现在校园内,经过调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同时,在这种瞬间爆发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学楼或食堂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聚散行较强。
3.使用类型的社区化
大学校园的道路除了平时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学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区化的功能也会发生在校内道路上,有时还会成为学生的类似跑步的锻炼场所。与车辆的关系密切相关。也给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社区化模式。
4.较强的自律性
校园内交通的主体是师生,使用人群类型相对单一,使用者对校园景观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加上个人自律性较强,当出现各种交通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问题
1.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规划路网结构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路网结构的特点是,通而不达――路网结构系统混乱,所以制定了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比较适用与大工。降级使用――根据现状道路等级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分析出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级道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设置路障以分离人车交通,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但却使得机动车交通组织复杂、混乱;梳理路障对于道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导致的道路结构上的问题然后解决,还有道路资源被用作尽端停车场、绕行、路径不明等问题。
步行系统组织的特点是,有道不走――为图方便而人为走出的“小道”,破坏了环境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规划步行道路组织不合理还是没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现――部分步行道路可视性不佳,不宜发觉,空间联系性不强;出入口处标示不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空间。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设施使用不便,如阶梯尺度不适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设施的种类、分类分析改进策略。
2.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系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分类,例如:广场停车、道路停车、内外庭院停车、绿地停车、地面、地下专用停车场。占用了活动场地,广场作为停车场,影响整体美观。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为停车场。破坏环境――占用绿地、绿化带为停车场。
停车场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原有停车场地不足;整体分析规划、分配停车资源,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新增还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3.道路标示及设施
“无用”的道路标示系统。例如学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标示,学生很难记住校园的哪条路叫什么,几乎没有标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设施。例如大工桥,尺寸太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障碍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
现状景观环境
大连为丘陵地带。山地地形,高程变化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多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导致雨雪天气人行不便;整理校园道路及步行系统的竖向,梳理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
以自行车代步的人很少。复杂地形导致不适宜使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多为步行。进而导致活动组织布局需更多的考虑空间联系,人、车的关系。
景观环境现状不乐观:出现部分“糟糕的环境”、“脏、乱、差”的环境还有“荒凉的环境”欠缺设计的景观环境。
活动场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动场地缺乏活力,活动可能性较低,使用率较低。开放空间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场地空间尺度不适宜,产生空旷、荒凉等感觉。
解决问题
1.局部人车分流
利用大连的丘陵地貌,实现小空间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例如架空、设置桥梁等,强制以围挡形式的人车分流,避免人行进入车行地带。
2.可持续通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校园交通优化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当校园不断机动化的时候,可持续则显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续交通的体现,对于这些绿色出行方式,在进行校园交通优化时在时间和空间都应尽可能的满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也称为出行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学停车,提高停车费,小汽车停车规范化,加强校园交通服务水平,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教员停车规范化,无障碍设计等策略综合。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生态概念、形态设计、人性化设计。
借鉴景观形态的研究,结合美学技能、人性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宏观上掌握景观载体,微观上在景观细节上寻求突破。
设计要求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北部校园总体规划,制定“人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与大工结构、人文、精神氛围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的现代校园景观。
道路景观设计。设计道路范围之内的景观,包括车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肠小道。倡导道路景观设计按照可持续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量。
场地景观设计。包括所有景观场地内可渗透或不可渗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顶、建筑外立面、停车区域等。
公共区景观设计。师生公用的活动区域,包括休闲场地以及教学、科研建筑周边的用地。注重体现生态、文化、人文气氛和“大工特色”。
绿化景观设计。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景观、防风沙的需要,绿化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化方式,以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缩小校园内的草地面积,多种树,争取树冠覆盖率25%。
噪声防治设计。对两个校区进行噪声分布的模拟分析,利用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校园内及周边的噪声。
水系统设计。科学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多运用新技术维护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规划地表径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径流,以防水土流失。适当增加水体景观,营造校园、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
细节解读
(1)物料。本设计中物料选用的种类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馒头石。用在墙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装饰上,此物料效果很朴实稳重。很适合在在校园中应用,体现自然、优雅、唯美的环境。
(2)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植物的外观、习性、味道和气候等特性,塑造有动态、层次丰富、宁静、虚实等效果,力求设计一个公园与校园相结合的人文空间,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独特的校园韵味。
(3)色彩。色彩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是别出新意的,要与校园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园的活泼激昂。所以多选用贴近原始色彩,在沉静的底色之上点缀活跃的亮色。如红色、橘黄、亮黄,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4)铺装
在铺装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建筑、景观、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显得过于突出。通过路面铺装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间。
(5)雕塑
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加入校园的历史文化元素;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不同,设计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虑其自身造型的引申义和艺术性要符合大众审美;让师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称就能分辨。同时还力求反映出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6)建筑
建筑设计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与景观因素一起考虑,建筑的色彩、形态、外立面、含义都应与景观相铺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钢筋,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只有根据地形设计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方法。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的特点:不规则与规则的结合;强烈的识别性和方向感;立体性较强。
(8)水景
虽然是北方校园,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匀分布,作为以水景点缀为特色的大学校园,要达到每一个节点都有水景的存在,每个师生都有水可戏、有水可观、有水可留恋。
(9)道路景观
整合道路交通系统 ,打造道路轴线景观 ,营造慢行道路景观空间 ,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注重栽植更新设计、铺面更新设计。
(10)灯光
照明重点以中轴线为主,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隐隐约约的空间,既满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间。通过若隐若现、强化、过度表现等照明手段,体现校园的层次关系,从而突出设计的内涵。
结 论
设计校园类景观应充分考虑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划分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保持整体的前提下,局部设计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贯穿于主流线之中,设计在留存和体现场地原有外貌、历史、记忆和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力图营造人性化强、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场地特色、有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的校园景观。
在校园“以人为本、人性至上”的指导原则下,将学生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主体,景观绿化也能传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学子的精神风貌、历史的文化底蕴等,在具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与每个在校生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篇4
【关键词】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意义和景观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现代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二、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意义
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对自然而言,它以不触动生态平衡为目的,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提出,发展以及推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在运作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对经济而言,起到推动作用"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在全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而可持续发展又是人类在理解人地关系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决策体系、政策法规等诸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文意义、经济意义、自然意义。
三、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1.广义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包含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广义的景观设计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具有内容有:场地规划、控制性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场地规划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人们对土地进行长时间、刻意的人工改造与利用,特别是对建筑、交通、景观、地形、水体、植被等诸多因素的组织和精确规划;控制规划主要是处理土地保护、使用与发展的关系,包括景观地质、开放空间系统、公共游憩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等诸多单元之间关系的控制;环境规划指某一区域内自然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目的在于维持自然系统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2.狭义的景观设计
具体空间设计环节就构成了景观设计的狭义概念。景观设计以生态思维为核心,是客观现实的需要。狭义景观设计中的主要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品等;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其目的不但要满足人类生活功能上、生理健康上的要求,还要不断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追求。
景观生态设计是将生态理念应用与景观设计之中的一种设计形式。城市的建设需以自然的和谐、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为基础,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生态原则,追求宜居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环境,此时,景观生态设计在居住区生态建设中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现代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大量应用存在弊端
完全依靠高技术势必使得人的主体性受到限制与异化,而且带有极高的经济负担,所以高技术应该转向“适当的技术”。转向中间技术、适宜技术和软技术。
2.伪生态设计
如果在现代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方面时只顾及了作为应用对象的地球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因此它只是对传统工业思想的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那么只能是伪生态的治与生态哲学的思想;如果仅从保护环境.出发或仅从应当做什么而忽略其可行性,就极易陷入理性超越论,那么必然导致伪生态;
3.片面的强调生态技术
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强调的是与自然!文化!美学的多维融合,因而不是一个生态技术所能涵盖的"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只注重生态环境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等多种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初衷,没有整体性质。
4.片面重视艺术性和美学特征
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城市环境休戚相关,单纯追求艺术性与美学特征不符合实用目的,所以它不应该片面重视艺术和美学体现。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运用;学会从生态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艺术学、建筑学/环境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五、未来世界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得到进一步深入贯彻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是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了;二是人越来越独立了;三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稀少;四是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疏远。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更渴望向自然的回归,怀念过去带有人情味的邻里生活。请注意,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以人为本”之“人”的范围是广泛的,他包括了不同时代的人、不同阶级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等。由此可知我们的设计只有在尊重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以及不同阶层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住宅区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谛。
2.对分享性的重视
我们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让生活在居住区中的每一个住户都可以欣赏到舒适漂亮的景观。首先,在规划时要尽量利用原始自然风貌造景,尽量减少人工修饰,让居民们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共同分享住宅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强调区域性、领域性,这样可以丰富我们小区的层次,为居民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场地,创造休闲、安逸、环境幽美的居住区环境。
3.注重历史文脉及其延续性
现今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住宅区,住宅区也成为历史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设计师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住宅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应是对地域环境及地方建筑风格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再现、提炼和发扬,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既有品位又有特色。
4.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居民们的审美品位不断升高,住宅区景观设计开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在设计中对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环保性以及舒适性都更加关注,力求其设施实用的同时又要美观,尽可能创造天然、舒服、亲切、宜人的住宅区环境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在设计中创造亲地空间、亲水空间、儿童游乐空间、健身娱乐空间等。
5.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
我们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层面上,还要看是否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微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方面的改造,同时加强了对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于建筑环境景观设计来说,共存性和可再生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在设计中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更好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有利于居民们生活环境改善的因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绿色环保的住宅区环境景观。
结束语
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现在应用的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伪生态,一味的使用高科技去营造生态环境或者仅从保护环境出发或仅从应当做什么出发而忽略其可行性,这样的设计都不是生态环境设计,我们需要改正这些措施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俊玲,崔淑钦. 我国生态住宅发展途径探索[J].住宅科技,2002,(8)
[2]宋哗皓,孔鹏.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原则[J].住宅科技,2001,(6)
篇5
关键词: 景观分析 住宅公园化 组团绿化
一、概况
地块的位置和现状:小区位于白云区新机场高速公路西侧的平沙村地段,华南立交的北面。小区总用地面积385559。 (图一 用地分析)
二、规划构思
根据本项目地块位于新机场高速公路的西侧的特征,并且在小区与机场高速之间有一条100宽的绿化带,为充分此利用此绿化分隔带,于是考虑把此绿化带设计成一个运动休闲公园,并适当营造地形,密植树木;既可很好地把小区与高速公路很好的分隔,又为小区居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突出以人为本作为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图二 总平面)
结合小区开发过程较长,把小区景观划分成不同的组团式分区设计。赋予各组团不同的景观主题,突出“住宅公园化”思想;营造休闲式的生活空间。创造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安全、优美的居住环境,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生活小区。并以阳光、碧水、空气、鲜花、艺术五个元素为景观主题。
阳光 当清晨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穿过层层叶片洒下,角落的蚂蚁窝被照亮,小鸟轻舞林间地唱歌;一个城市开始苏醒,渐渐繁忙。阳光对于人们的心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空间疏密的组织,光线的进与退,都在设计的精心的布局中演绎。开敞与闭合,公共与私密,张弛有度。
碧水 自由的人们,无限热爱大海,孕育人类最早的文明的水系则是承载了太多的梦想。与人们心理有着最亲密距离的水体常常是理想园林的灵魂、归隐田园栖水而居,才子佳人,在水一方。意念仲纯美环境,在城中侧由设计师一一勾勒。
空气 健康的生活源自健康的习惯和清新的环境。现代人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金钱和地位的渴望,心中的宁静和健康的身心才是生活的真谛。郁郁葱葱的花园中人们尽情漫步呼吸,体验这无限生机。
鲜花 一望无际的花海,似乎只存在在梦境和电影里,但是鲜花盛开的地方,是可以通过设计达到的。现在的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加向往生活的缤纷多彩,鸟语花香。灿烂而纯粹的芬芳,让人沉醉喜悦,乐此不疲。
艺术 偶尔在树荫下发现一个精致的水体,在草丛中看见一个可人的雕塑或是在入口处出现艺术灯柱,都会让人倍感温暖。更妙的是小品,每个细节精致的打造,就弥漫这淡淡的幽雅风格。柱廊、水池、水景、喷泉等小品元素的点缀又充分体现了园林的情趣与品位。
三、空间景观系统
小区在空间景观的组织上以大型中央水景园林作核心,并以放射式渗透到各个组团庭院当中。各个组团围合成既封闭又开放的庭院空间,通过蜿蜒的景观路与中央园林连接,在视线的转折点上设置广场,使整个小区形成从组团绿地到中央园林的多层次绿色空间系统。利用纵横交错的景观路、水景、绿地联系起来;形成以中央水景园林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多角度的景观视域网络,将景色引入到各个组团,实现景观的“均好性”,在园林特色上以现代简约的欧式风格为主,配以特色园景小品,再引入独特的水文化,创造具有蓝天、白云、碧水、鲜花,清新自然,纯净幽雅的人居环境。(图三 空间景观分析)
在本规划中,住宅群体采取成组成团地组合形式,即由一定规模和数量地住宅成组团地组合,构成居住地基本地组合单元。各组团以广场为中心,以水景为纽带相互联系,使小区内的建筑物有很好的整体感。各组团相对独立并设置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促进居民日常生活中地邻里交往,加大了绿化面积,同时使小区内通风透光性都比较好。各个组团围合成既封闭又开放的庭院空间,通过蜿蜒的景观路与中央园林连接,在视线的转折点上设置广场,使整个小区形成从组团绿地到中央园林的多层次绿色空间系统。住宅建筑间留出较多得实现通廊,并且将部分首层架空,使住户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对景观的观赏视线保持畅通和连续,创造出“步移景异”的多层次视觉系统。
独一无二的水文化景观,水系景观是整个楼盘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在空间景观的组织上以大型中央水景园林作核心,并以放射式渗透到各个组团庭院当中。在中心区形成贯穿于整个小区的水系,水网及道路布置“曲曲有情”,各具特色源头的支流,岸线灵动多变,飞珠溅玉,涟漪阵阵,曲桥水榭,绿岛浅滩,湖边种荷植莲,放养鸳鸯游鱼,鸳鸯双飞,鱼戏莲叶,动静相宜,妙趣横生。设计灵活标高变化使水系及驳岸形式多样,沿水系驳岸相应布置卵石滩、石景、亲水平台、等形式的处理,营造出幽静自然、茶余饭后的游园式小区公园。整园区内配置丰富的水生植物,鸳鸯游鱼以及照明、音响等设施。不同的驳岸形式,运用不同的植物景观,或竹林几株、或挡墙景石堆砌、或草坪坡地,或小品依立,宽处宛如明镜,窄处涓流有声,动静交替,绿色掩映之下的多姿水色显出几分妩媚和韵味。
四、交通系统
交通组织上强调“人车分流”,沿小区设置环形机动车道,机动车可从主干道上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业主可通过电梯直接从地库回到家中。小区中部形成完全步行的区域,居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中央园林里散步、戏耍;局部区域采用半地下室的方式,一来可以达到本地块内的土方平衡,二来可以结合园林构筑阳光车库,改善地下室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科学的“交通”方式同时为小区中部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也使得位于中部的住宅成为景观环境最佳的户型,打破空间布局的均质化,体现出组团景观与位置的差异。小区内停车主要通过地下停车库解决,规划中也考虑了部分露天停车场,例如使用时可结合西面100米绿化带沿主干道设置绿化式临时停车位。(图四 交通分析)
五、绿化系统
在顶板允许荷载下进行种植微地形设计营造;做到高差变化符合人视觉的同时,增加绿化景观层次。规划中尽量留出空地进行绿化,叠落式水池,住宅庭院,路边绿地共构筑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尽可能提高绿地率,尽可能利用种植绿化创造自然环境。并以不同时期开发的建筑组团作为相应的景观组团,突出“住宅公园化”思想。
入口植物 以高达乔木为主,采用规则式布局,再配以时花。体现入口大气高雅的同时又具有迎宾之意。
泳池边植物泳池四周以高大乔木为主,尤其是棕榈科植物,配合中型乔木及丰富地被。以较为浓密的植物围合私密空间,增加安全感和私密性。泳池中央种植则以灌木为主。
水边植物 湖边植物 主要以高大飘逸的乔木为主, 如:柳树、棕榈科植物;或以自然的水生植物造景为主,如:鸡蛋花、荷花、睡莲、唐菖蒲等等。
组团植物 在顶板允许荷载下进行种植微地形设计营造;做到高差变化复合人的视觉的同时,增加绿化景观层次。根据景观的设计,讲绿地分为开放型绿化空间、半私密型绿化空间和私密型绿化空间。
七、总结
1、专业之间的融合:小区住宅首层部分架空,因此设计时很注重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自然的过渡与融合,空间有了更多的“穿插”与“流动”达到质朴、自然、清新不留痕迹的居住环境的设计,满足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要求,建立居民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创造多功能的休闲渡假式住宅小区和健康住宅典范。
2、组团式分区园林:利用此项目位于高速公路旁的特点,把小区与机场高速近一公里长,100宽的绿化分隔带创造成运动休闲公园,并在项目未开发时先建起此运动休闲公园;结合小区开发过程较长,把小区景观划分成不同的组团式分区设计。赋予各组团不同的景观主题,将阳光、碧水、空气、鲜花、艺术很到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篇6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县域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兰州150公里,距白银市180公里。圣地广场在会宁县中心城区的中心地段,占地98170平方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191米。东临中路,南是规划支路,西为拟建四座嘉禾商务大厦及现代路,北为广场北路及规划行政中心大楼。广场地理位置好,能够依托城市提供的交通、信息、商服等基础配套设施,区域开阔,交通便利。
2规划定位
弘扬文化,服务人民;和谐生态,水载舟行。
3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2)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5)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6)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4规划构思:“和”与“合”
凝聚力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和:代表舒适、宜人。合:代表团结,聚集。通过圣地广场的建设使会宁县拥有温馨、亲切的社会氛围,从三方面来体现。
4.1生态环境和谐天地合一,通过原有景观与规划绿地的统一,蓝天与绿地的统一体现。
4.2生态文明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长、自然的形态展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来体现。
4.3生态文化和合历史与未来的连接,有机的运用古文化遗址、近代史文化、现代文化的继承与连接体现文化之和。总平面布局:以行政中心为舵手,正在向前远航的船,有桨有翼,中心为“合”,拟对称的环抱,形成团结、安宁的环境氛围,隐喻着会宁县是岁月静好的和谐社会。
5规划主体:两大分区(市政广场和市民广场)
5.1市政广场———城市的会客厅———中心集会广场(三梯度)一梯度“:稳”脚踏实地、广纳贤才、稳步发展。三块大草坪形成平远的空间,给人以大、旷的视觉感受,两侧高耸整齐的树阵形成庄严的氛围,给人高、澳的感受。两侧生态区绿地用斜线布置路网,象征政府张开双臂平等对话,为人民服务,同时容纳百川,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二梯度“:活”活泼氛围、活跃文化、活力发展。主要有圆形旱喷和水幕帘组成,旱喷有喷水、亮化、声响等功能,圆形的水面与行政中心大楼相呼应寓意着明镜高悬;水幕帘由三层高低不同的流动水帘组成,在轴线上丰富空间变化,隐喻着会宁县从上到下层层的清正廉洁。三梯度“:扬”弘扬正气、远航、名扬四海。位于南北轴与东西轴的交汇点、广场的中心点,本次设计的至高点,主要的景观元素是大型雕塑“帆”,帆由三面大小各异帆组成,三面帆象征着三面旗帜,即回应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文化,又充分体现圣地广场圣字的寓意———会师胜地。
5.2市民广场———起居室———休闲、健身、文化交流场所(四条线)(一条线)古文明遗址:回应历史会宁县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运用仿古雕塑、园林小品展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二条线)丝绸之路:展示地域文化会宁县是民间艺术之乡,运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剪纸的艺术形态,通过园林小品景墙来表现,充分体现会宁县是秦陇锁钥,丝绸之路的重镇。(三条线)翰林之乡:金色的教育会宁县是西北的教育名县,运用园林小品景墙状元榜、名人雕塑、题字塑石等展示博士之乡的风采。(四条线)红色之旅:借形思忆会宁县是红色文化的旅游名县,运用彩绘的艺术形态形成园林小品,展示红色文化并继承发扬红色文化。
6规划特色
6.1突出地区特色圣地广场是文化、健身、休闲、集合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能够带动两侧居住区、商业的发展与交流,同时突显会宁县的红色文化和博士之乡的特色。
6.2实现生态和谐通过选景选材,设施的配置,植物的巧用,能够引导人民从生理到心理走向各种绿色的健康之路。
篇7
关键词:已建居住区;现代居住区;社区环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社区。针对城市中出现的人口密集、房屋拥挤、交通事故不断等城市问题的出现,美国人C。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问题。
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年代,居住区规划表现出以下特征:1)从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社会的“邻里单位”思想,居住区规划强调住宅用地、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公共绿地的组合;2)居住区内部交通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3)公共绿地集中布置,绿化不能系统,很少考虑住户的实际使用要求;4)公共服务设施以商业服务为主,文化娱乐及教育设施不足。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
2.1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灵不断发生变化。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 Maslow)在需求层次论中曾提出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就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
2.2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共享社区”和“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成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分别从居住区的节约土地、减少能源消耗、人的主体地位、均好性原则和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3.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区域性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人们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有序性的空间序列使人们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因此许多建筑师感受到了这一点,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3.2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3.3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在目前传统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居住区道路空间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单一。传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将导致道路空间的细部缺失,如连续的步行系统的缺失等。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城市居住区是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部分,对居住区规划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区道路系统属于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范畴,这就要求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及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居民之间的交往习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要求。
为了合理配置居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
篇8
关键词: 居住区 园林环境 建筑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使得当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也更加注重对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但当前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没能很好地将园林设计与城市总体及小区环境结合起来,因而也未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下面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从不同层次来做好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不同层面
1.城市层面
进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找出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城市总体环境之间的切入点,协调局部园林环境与城市环境和绿地系统的关系。于是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便产生了,它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并非侧重具体方案的探究,而是更加偏重于概念性、模式性的研究。
2.居住区规划层面
居住区规划层面上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也即是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进行整体构思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使其与居住区规划相结合与协调。这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应由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相互协调,根据建筑布局和园林布局的需要来相互调整,取得居住区总体布局与园林布局的双赢。
3.建筑设计层面
在建筑设计层面,应加强建筑师与风景园林师的配合,园林师要学习建筑的有关知识,建筑设计师也要学习园林学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解决好园林与建筑的互动问题,使景观更好地为建筑服务,使建筑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景观,形成一种建筑与园林环境交融的境界,使建筑仿佛从绿色空间中“生长”出来的。
4.风景园林层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也就是从本专业出发,由风景园林师来解决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问题。
三、 居住区园林环境城市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城市总体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熟悉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等各项控制指标的规定,初步确定居住区园林环境类型和基本指标。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还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指标体系,给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进行明确定位,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把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以便居住区园林环境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更好地为城市和居民服务。
2.处理好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居住区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如对周围山水条件等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看能否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了解周围用地的情况,周围的园林环境情况,周围地块的居民的居住、就业等状况,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发展情况。促进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为本居住区服务,又要体现出居住区园林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意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的整体。
3.把握生态格局关系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应考虑到绿色廊道、斑块的问题,对城市中业已形成的绿色廊道,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采用人工手段建设绿色斑块,建立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相衔接的,适宜居住区园林绿地的,能使园林绿地产生生物物种迁徙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环境体系。
四、居住区园林环境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居住区总体规划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应加强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工作,通过景观途径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城市设计等各方面的矛盾,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密度问题、活动空间问题等,要改变以往重视实体空间、轻视绿色开敞空间的观念,风景园林对规划建筑专业的简单被动适应的局面,应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园林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2.加强园林环境与居住区的建筑布局的融合
居住建筑的布局是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应结合不同的建筑布局形式,灵活地进行园林环境的规划,如对于周边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园林布置在居住区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增强了可达性,能均匀地为周围提供服务;对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采用园林形成网格的布局方式,这样能使住户获得良好的朝向,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空气、水等引入居住区;对于点群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建筑散点布局,园林环绕建筑,能将建筑溶解在园林之中,形成建筑四面皆有景观的效果。
3.结合原有地形和植被
居住区及其环境受居住区用地及周围环境的地形状况影响非常大,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读懂”山水,“读懂”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天然地形作为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宝贵财富,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理,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平整土地”,应借助地形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住区园林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天然植被的利用,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这样有利于保持自然的植物群落演进,并营造出许多人工植物无法比拟的美学效果。
五、居住区园林环境从建筑设计层面的规划设计
1.加强居住建筑与风景园林的互动
在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建筑和园林的互动关系,让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景,园林具有良好的空间。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到园林,再从园林到建筑的反复磨合和适应。要想促进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设计间的融合,不能仅停留从建筑总平面图或屋顶平面图的深度,还应深入到每一户的套型和立体的套型关系,来研究最佳的园林环境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风景。反过来,从园林总体布局的角度,还应对建筑的设计提出要求,要求结合园林的规划,来安排住宅的套型,充分考虑建筑的立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形成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
2.力求使居住建筑获得良好的风景
获得居住建筑的良好风景,首先要加强对山水条件和一些气象条件(云、雨、光)等有利自然条件的利用,其次是人工的构造出优美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同时还应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美学价值,加强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打破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它们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融入园林景观环境之中。应从风景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的楼栋、套型和套内房间等要素,使它们的朝向、视野、采光等都有利于获取良好的风景。
3.居住建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共生
在建筑设计中,可在居住建筑设立平台层建立空中花园,也可通过首层架空使园林穿过建筑,还可建设屋顶花园,形成建筑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居住形态,拉近建筑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的内部,也可设计套内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阳光室等,创造室内的园林空间,形成居住建筑与园林环境共生的格局。
六、居住区园林环境风景园林层面的规划设计
1.改善居住区局部小气候
居住区的园林环境不仅起到景观作用,还可通过其植被、地表、水体和建筑形态来改变局部小气候。首先应考虑园林景观区的采光条件,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合理布置广场景观设施,如通过精心的安排树林、透明的阳光厅、完全遮荫的柱廊、构筑物等,既能让人们盛夏得以避暑严冬又能受到日照。其次是充分利用住区中建筑、水、植被等调节区域小气候,引导室外气流,提高空气质量。
2.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景观作用,还能改善物质环境,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益于调动人们的情绪,缓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健康。植物应合理选择和搭配,物种应具有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乔、灌、草的搭配要合理,植物种植形式要美观,符合住区的整体风格。
3.加强对水景的构造和利用
水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水体不仅在蓄积雨洪、提高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设计手法有很多,如喷泉、跌水、溪流及人工瀑布等,有效提高了住区的自然韵味。
七、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从文章探讨的四个层次出发,取得最佳的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环境艺术设计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价值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2)生态伦理观。积极构建生态伦理观,在坚持人类平等观的同时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以尊重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出发,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生态美学观。应用生态学与美学原理,培养人们的生态审美观,进而完善生态价值观。就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则而言,必须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内容:(1)人本性原则。人属于环境的主题,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进而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增强生活环境质量;(2)整体性原则。将人类生活空间内的技术圈与生物圈纳入人类生态系统中,从环境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环境设计各要素,促使人类生态系统能源、时空结构、物流均处于最佳状态;(3)地方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从地方特征着手,了解各个地方的水文、地质、日照、气候等地理环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彰显地方特色;(4)生态原则。设计中要把握生态原则,坚持再利用、循环、可再生等原则,提升资源利用率;(5)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协调。环境质量依靠于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契合,在设计时,不可将二者割裂或对立。
二、环境艺术设计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以空间为基础。从本质上来讲,积极利用空间,可制造城市内空。构建亲绿空间,赋予绿化文化品位;构建亲地空间,室外场地可促使高楼居民与地面亲密接触;构建亲水空间,营造休闲近水空间,形成不同功能区,可提高居民活动的多样化。而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节约土地,降低能源消耗;(2)绿化。在生态城市中,绿化属于关键点缀,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具有平衡作用,可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居民游憩空间获取更多生物能。(3)水体。水对城市温湿度、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可涵养地下水源,改善城市景观质量,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4)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声、自然声、生活声、人工声、交通声等,可营造一个优美的声环境。
三、环境艺术设计材料、技术与能源。
以往环境艺术设计追求机械美学,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以形式美为设计原则。现阶段,一些设计作品以彰显高科技成果为指导原则,综合各种设计手段,从多种角度诠释环境自身生命周期变化。而中间技术作为一种介于传统技术与先进技术间的技术,在设计中得到了不断应用,其主张应用小型技术,采用风力、地热等非再生性资源,借助封闭式再循环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材料角度出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采用生态环境材料,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与环境协调性,能改善环境。具体而言,材料从制造至再生利用都与环境相协调。从能耗角度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应用自然能源,在建筑构件节能上,可择取建筑朝向最优化方案,促使采光与遮阳平衡,依靠自然通风与传热等措施,增强建筑舒适度。
四、案例分析。
以东方之珠居住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以“城”为理念来展开,按照当地实际状况,沿街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形商业外城,与以居住为根本目的的内城进行了明确划分。建筑立面重视细部构造处理,小高层、多层、低层住宅立面造型极富生动性,基于整体协调前提下彰显了个体间的变化特征。另外,居住区主要应用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物业、公共设备等管理的自动化,同时提高了小区安防的自动化水平。
五、结束语。
篇10
想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充分理解,就要理解它的内涵,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包涵了环境、环境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这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三者的理解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这样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功能的发挥。作为一门艺术,环境艺术拥有着独特的美感和价值,和其它的环境事物不同,环境艺术指的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人为改造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对精神的追求。艺术环境在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理解到生态环境的理念,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所以,环境艺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将艺术、审美、智慧和科学相结合,使生态理念融入生活,融入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指特定环境中,设计、开发一定的对象。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涵园林、雕塑、书法和建筑等方面,规划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内容
2.1空间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内容
城市并不是一个二维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存在,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工作、生活。因此,做好空间设计是整个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内容。生态城市的空间设计要注意:首先,建筑空间的设计。城市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由一栋栋高楼和各种现代化的建筑物构建而成,对建筑空间的一个整体设计是空间设计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建筑的排列、高度、外形的设计统一等。如果不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就可能出现高楼建筑随地而起,“你高我矮、你红我绿”、杂乱无章,不仅仅在美观上大打折扣,建筑的采光设计等都将受到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无法井然有序。其次,绿化空间的设计。城市绿化空间的设计是整个空间设计的核心内容,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做好城市的绿化空间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绿化空间的设计除了要保证美观之外,还要保证绿化空间与人们生活能够和谐一体化,让人们的生活空间与绿化空间相融合,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再者,城市文化空间的设计。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生态城市来讲,建设城市文化空间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设计师们要善于将城市文化的点点滴滴融入城市的空间设计中,让人们在生活的间隙也能够随处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
2.2绿化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化设计是整个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绿化设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带来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也能够接触大自然,愉悦身心。因此,除了要对绿化进行空间设计之外,其它方面的设计也要引起重视。比如,绿化设计要注重美观,大自然的原始形态就是美,但当设计城市绿化时,设计师们还是要考虑到本城市的特点和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符合本城市特点的绿化环境。此外,对植被的选择、后期的管理与保护也是绿化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城市比较干燥,气候偏热,在选择绿化植被时就要偏向于选择耐旱的植物。
2.3水体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内容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世间万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当前的环境污染给水资源带来了极大损害,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对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水体设计必不可少,水体设计是整个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内容。生态城市的水体设计,主要是为了要保证人们的用水健康,减少城市的水污染源。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每一滴水都能够物尽其用。此外,在环境设计中更是不可能缺少“水”元素的存在,根据水流动的特性进行一些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城市增添光彩,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的需求,同时水的存在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有小河流淌过的地方总是比较受人们的欢迎,据此,设计师可以在城市内设计一些喷泉、人工湖泊之类的城市景观,为环境设计添上一笔光彩。
3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