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篇1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灵感思维 多元化 音乐欣赏 审美心理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已达成两个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其二,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艺术创造)创造性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上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具有流畅、变通、有效等特征,因此是重要的。而集合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具有集中、求同、独立等特征,二者相辅相成。

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发、独创和模糊等特征。顿悟是灵感孕育成熟的标志,故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如作曲家在构思音乐作品时,往往会突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特有艺术魅力的崭新音乐主题或旋律,这就是灵感思维的表现和结果。所以,灵感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是存在的,有时还超越音乐范畴,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如物理家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

创造性思维蕴含的直接性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绝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无意义的“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绝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至于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除了遵循以上规律之外,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是很难展开有意义的联想和想象的,也就无从创造性地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征。

二、音乐欣赏是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的并存

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的和联想。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一切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又有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造型艺术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是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象、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造想象的。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的歌词是文学性质,也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存在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德国的康德把音乐称为“自由美”,此外,黑格尔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就是主体性”。

在音乐欣赏时想象、联想等心理可按照思维网络运转,就需要可能展开全面的、开放的、广泛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众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不相同。如在聆听《十面埋伏》时每人都会根据小标题创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享受。有的教师把乐曲的小标题画成风景画,让学生看画聆听音乐,结果是学生虽然形成音乐和视觉形象的联系,但极大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说明片面追求形象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指出的是:音乐欣赏只有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残缺,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构成必须由发散和集合相辅相成,而且因为音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情感上的一种审美反映,音乐是有一定内容的,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的标题音乐中,其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发散性思维太离谱,而不能回到集合性思维上,往往会产生错位的答案。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协奏曲《梁祝》播放给不熟悉此曲的学生听,然后在纸上写出此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结果有多种答案,如浪漫爱情、抓坏蛋等,而真正写出的只有一个平时经常听音乐,了解此曲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自由想象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但却不能肯定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不叫和学生“作对”,而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是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

三、音乐欣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

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音乐形象思维是以音响激起的感情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感受音乐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正如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一部分人似乎在群众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人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有人认为“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情感形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从审美心理看,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绝不会停留在情感体验阶段,它可凭着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的积累,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听者可伴随音乐音响的流动,在脑海中自由地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虽然有的音乐美学学派对音乐形象持否定态度,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无一例外地要用形象思维仍是更多学者的共识。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首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将他们引入音乐殿堂。鉴于中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直觉经验积累,因此,借助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该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和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调式、旋律、曲式、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中(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准确的审美评价和论述。

从上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完美的结合过程来看,无论是情感的体验,还是对理性的理解,都离不开“三度创造”的因素。人们常常把音乐欣赏说成是“三度创作”(作曲为“一度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无疑是对音乐欣赏和创造性思维密切关系的有力论证。当然,音乐欣赏仍是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婴幼儿童对音乐的认识,很难展开理性认识和分析。可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丰富,对音乐理性的欣赏逐渐加深,审美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四、从多元性的审美心理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乐欣赏的创造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的、复杂的,还有依靠协调作用。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造心理的核心机制。两者占有重要位置。逻辑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有机结合,才可使创造性思维有明显效果。我们应全面地看到: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其中多种基因辩证依存,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各种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例如歌曲、标题音乐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无标题音乐形象思维带有更多的主体自由性,发散性思维更为突出。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将有标题音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八年级的学生去听,最后结论却不同。有的学生说小提琴好听,有的说大提琴好听,还有的却说大锣好听,是什么让其有不同的说法呢?当然是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梁祝》取材于民间故事,作曲家并没有通过音乐复述故事的意图,而是根据音乐发展的逻辑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并把它们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以表现梁祝的忠贞爱情和他们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在作品中楼台会中的一段音乐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奏分别是梁、祝依依惜别时的感情交流,这是音乐抒情的一种方式。这种音乐抒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

在“草桥结拜”中突然出现了不协和的大锣,打破了所有音乐的和谐,学生的反应是不好听,甚至可怕。那么这种不协和的大锣就代表封建势力的到来,最后“化蝶”音乐又回到重复主题音乐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梁祝》的分析,寻找多方答案。这时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会逐渐加深,从多层次的审美心理上培养其自身的创新思维。特别是中小学生欣赏音乐时,以对形象的联想、想象为主,其发散性思维十分活跃,应鼓励其创新精神,但由于知识、生活积累不足,大多须回到集合思维中寻求正确答案。成年人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形象思维与主体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群体共识性。至于交响乐等高雅音乐更容易为文化修养于生活阅历丰厚的知识层人士所青睐与享受。

当我们粗略地探讨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后,则感到当前在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与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澄清:

发散性思维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二者是被包容与包容的关系,有密切的关联,但不能合二为一,不能画等号。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发散性思维,但仅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生成及生效。但在有的文章中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是认识上的片面。正是由于不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实践上出现了“只要发散,不要集合”的偏向。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最后大多要回到集合思维上,以获得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欣赏曲目大多为声乐作品及标题性音乐),获得正确的音乐知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有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求异的精神,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能力。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音乐的灵感。但各种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并带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工程。泛提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够准确的。

总之,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极其密切,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以促使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002年各期.中国音乐教育.

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观察;想象力;实践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比模仿思维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讲,以模仿思维为主的常规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已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在模仿以前的成熟经验或他人的成功方法,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思考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少走弯路,从提高思维效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未知的世界,由于人们没有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它就不再适用,这时候人们就需要启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适应陌生的环境,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

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经常谈论与研究的课题。当然,摄影人也不例外。从当前摄影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要想今后培养的摄影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未来摄影艺术发展趋势,最关键的还是必须从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若想成为一个称职的摄影艺术家,只具备专业技术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审美的高度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在各个领域都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艺术领域、如果缺乏了创造性,基本上就无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独具匠心的作品!

随着摄影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现代摄影教学已由以往单一的技术性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意识等富有创新性能力的台阶上去。摄影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照相机的原理和结构的认知等技术性的指导,应以“摄影”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立足于“创新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能力,善于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各种事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不仅仅满足于摄影技术的传授,而对摄影艺术的形式、本质和特征;对摄影艺术的构成、组合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今的摄影教学除了教授基本的摄影技术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摄影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筑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这一点正好体现在各高校纯艺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为使摄影教学活动卓有成效,需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改变教师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摄影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教师除了讲授一般的摄影理论和技巧外,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非常大,需要他们全方位综合运用自身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支持大胆拍摄,学中拍、拍中学,逐步总结提高。

现在就结合摄影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学会观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罗丹的名言说明艺术家具有感受认识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他们喜欢的,容易接近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激发灵感,作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多接触拍摄主体,用各种感官去认识、辨别拍摄主体的特征,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使学生对拍摄主体的认识能够逐渐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这样学生在拍摄时才会觉得有事可拍,有感可发。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克服“一叶障目”的观察习惯。任何一个观察对象的本质都不是外露的,往往比较隐蔽。事物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存联系,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区别和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全面而又深入的观察,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深入性和全面性,洞察事物之细微,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深入观察,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观察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表象里所包含的意义。关键还要在于从比较中观察。事物的特点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进行比较,同类型的事物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特征就出来了,事情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发挥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点明了想象力是一切思想的原动力,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奇妙丰富的想象过程。人们总在不断探索和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而想象力永远都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想象力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它是最活跃的、启发性的,是知识最有效的运动,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思维方式,打破陈规,冲破束缚,扩展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善于去想别人所未想、求别人所未求、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最终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很多新的想法和形象都是在平时的观察和研究当中自觉潜移默化,再通过联想、异想等脑部思维活动达到飞跃,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开发作用,它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拍摄主体进行生动形象的表现。创新的思维方式使摄影在表现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创造性和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找出了新的突破口。从而造就了全新的思想和审美。创造性想象不是对现成形象的描述,而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要培养这种想象力,一方面要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另一方面要养成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表象的习惯。

摄影艺术创作中,突破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当摄影人接触到被摄体的时候,其创作思维应尽可能地向外扩展。在许多相同的场景里如何才能独具匠心,不进行一些扩展想象是不行的。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新的创意和内涵,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才会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艺术见地。一幅摄影作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否新颖独特,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是否有所突破。突破的含义是多面的,包括一般性思维的常规突破,对陈旧观念和陈旧理论的局限性突破,对事物反映角度的突破,对光运用的突破等等。而这些突破性思维是扎根在知识与经验上的想象。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这就要求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各方各面的知识,学生知识面可以加入更多的人类历史、考古、各国的神话传说、动植物学、自然科学、医学、等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将会为为今后创作作品时头脑中的联想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是摄影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中最自由、最活跃,也是最佳的心态,情绪极为高涨,想象极为丰富而又明晰,思维极为准确而又神速。发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增加日常积累和生活体验,才能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打下基础。

3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上述观察力、想象力是属于认识层面的创意能力,而实践活动则属于行为层面的创意能力。缺乏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保证创意的成功。可以说,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摄影创作就是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让他们提高在思维上去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创新思维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呢?我认为首先应学会学习和思考,只知学习而不思考,我们只是储备知识的机器;只知思考而不学习知识,我们最终会走进思维死角。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我们才会迸发新的灵感,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其次是课堂和课外互补。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都很有限,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课本,只学习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我们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课外自学,既可扩大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可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然后要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大学生,我们既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通,也应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做到全面。不同方面的知识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最后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摄影实践。在了解一定知识及形成相关理论后,我们需要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我们的创新思维成果。如果空有理论而不在实践中检验,那么创新思维只能止于口头和书面,当然,我们也需要用实践成果来验证我们理论的可行性,检查其中的漏洞并修改,以使其符合实际。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改变以往只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的情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找到自己作品中的缺点,并在今后的摄影中加以改进。

摄影艺术是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摄影活动并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摄影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融入到摄影教学当中。才能创作出更新的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断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学习、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巧妙运用视觉艺术语言,不断地探索、才能开阔摄影人的艺术视野,赋予作品新的创意和内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创新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摄影作品,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2] 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兴趣

一、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的几个类型

1.开放型

这类学生的个性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体现出特有的敏锐性。他们思维敏捷,带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时常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和顽强的精神。他们善于利用想象力,执著地追逐着自己的兴趣目标。

2.内向型

这类学生的个性体现出对所学专业的迷惑性。他们思绪不那么专一,对教师提出的规范性问题甚至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偏离规范和意志。这类学生或许对其他的事物感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他事物的学习与研究中,也能达到体验真切的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

1.由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培养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用“写意性”教学方法对创造性的培养,而与此紧密联系的还有一种称为“发散性”教学法,其理论依据来自于通过散发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

2.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课上,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对教学常规的运用,我认为可以用“摹仿―观察―写生―设计―创作”来概括,其目的在于学生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训。例如,八年级《苍松翠柏》这课,就是先欣赏名画家画的作品,而后摹画,临摹学习画树的方法。画树先画树干,再向前后左右出枝,然后点叶。对原作精神和技巧的分析理解,从中学习画家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还可有意改变原作样相,创造出新的画面。

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观察力 猜想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认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三)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篇5

21世纪是高新科技大爆炸、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新世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和某种破坏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量的能趋利避害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显然这是“应试教育”难以胜任的。所以,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为素质教育,其中心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培养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机制。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知识再生能力,就是以同化或顺应知识系统为主体的思维能力,其中最活泼、最有价值的是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凝结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首先进入研究领域的是对创造思维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动机、认知能力和心理定势,即优化的动机、务实求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精确论证的心理定势,它们构成了这种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其特征如下:

1.严谨的概念系统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相统一

任何科学领域就其思维形式来说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良好的概念系统是一种思维定势,它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构成创造思维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进行客观分析、尊重规律。创造意味着否定传统概念系统。所有创新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常规的研究,用不寻常的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常规事物,能够在广阔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种种流动的设想和探索。这种超常的流动性就是应变能力。它既能接受和思考那些违反常规的观念和假说,赏识异乎寻常的可能因素,又能够据此进行精确而严谨的推论。所以,由不拘一格的猜想、超常的观点、精确的论证综合而成的应变能力,既具有自变性又具有因变性,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它植根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打破僵化定势、寻求新的平衡的有生力量。

2.我行我素与从谏如流相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我行我素有两重意义,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抵抗压力干扰的耐力。相对地说,创造性思维不接受旧概念系统的制约而进行独立探索。事实上,旧概念、旧习俗无时无刻不在节制和干扰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在主客观环境上给创造思维形成压力。如果顶不住这种压力,那么任何创造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在其创造领域内独立自主、我行我素、不在乎外界的责难和挑剔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在创造领域,也有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的情况,也需要支援与合作,以便及时调整创造过程和目标。因此,善于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创造思维成功的重要因素。故二者必须兼而有之。

3.包容与质疑相统一

一个普遍的认识规律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据此,创造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对待感觉到而尚未理解的事物,也是个至关紧要的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相反,则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创造思维对不明确的和复杂的事物,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和包容。既不盲从接受,也不草率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就其模糊性提出质疑,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找出其不明确的症结,得出合乎本质的认识。所以,正是包容拓宽了创造思维的知识领域,而质疑则把知识引向深入。

4.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

正确评价成功和失败是创造思维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创造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对成败有高度的容忍能力。这表现在面对成败能保持冷静的深思态度,把成败看成是继续研究的信息和新起点,而不是个人荣辱。能够从中提出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办法,并乐于接受一切修正错误和提高成果的建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

5.价值取向的专与博相统一

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创造思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既有其真理观又有其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其创新研究的现状与自我期望的理想之差为中心,构成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并扩散为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价值取向,把一切事物与其创造联系起来,具有博取一切所长为己之专长所用的特点,因而对各种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又重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意义,探索为专长所用的价值取舍。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篇6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多种思维的变换功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品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其最根本的特征就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数学是一门极具创新内涵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以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它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往往先通过直觉灵感等抓住问题的要害,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分析、综合等作出严格的证明和解答。由于发挥了个体、整体工作特性和潜意识活动的能力,利用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作用,采用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原有理论与具体内容细节,而完整地把握了面临问题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认识的飞跃,因而达到了数学创造的成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对于学生,通过教学启发他们思考产生新的东西,是以前头脑中没有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所指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就是指创造思维的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和综合性等。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树立创造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造的重要动力。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有灵感产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我们要把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加之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史实,与学生一起探讨有趣味性的数学题,给学生讲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等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还联系实际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动机,让学生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之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任何成果的取得是许多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大量的研究,付出艰辛的劳动才得到的。从而去鼓励学生要学习数学家们那种科学求实、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高尚品质,充分利用数学美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感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亲临其境,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故而精心设计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必须营造一种名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有了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激励起学生积极思维,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学生方能敢说、敢做、标新立异,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的迸射出来。即使有不太成熟、冒失的想法,其中也含有创造性思维的理念,老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使他们产生新的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重视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它是创造的关键。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路,标新立异,对原题的条件结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演变的拓展延伸,形成题网,根据各类问题的情境,采用不同的解题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还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例题的的探究过程中去,还得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解题的回顾过程中去,舍得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在思考讨论中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思维,达到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心所在。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我们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目前,地理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一套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讲授形式。采用这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接受新知识、新认识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而老师则往往容易成为学生思维认识过程的“包办者”,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智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些恰恰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

为此,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一套新的、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相补充,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课题。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的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开发学生的多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和品质,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式诱导,思维多向流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能力培养效果好,学习系统知识效率较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也做到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过程的动态性导致多元化的发散思维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的可能性。

五、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要在教学中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我国的三种气候及分布后,教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分析应该是什么气候?各个季节降雨情况,再分析原因(从地形、气温、河流等方面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做火把点燃,而不是当做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克.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的品质特征

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盲从不迷信的品质。这种品质,要求人们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对任何事物都应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即质疑的能力。创新,总是对既有成就的超越,它代表的是这样一种诉求,即始终独立思考,对于面对的一切,总是力求找出更多的参照物来比较,以确定其中的真伪,而不是简单地相信一面之词,哪怕是公认的正确的答案。具有该品质的人,会打破常规,冲破既有知识的束缚,以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奥秘。

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富有想象的品质。想象是创造性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你的创造性就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借课文中跟想象有关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1]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幻想从来就是鼓动科学思维驰骋的翅膀,它总是超越于现实情景,给人们指明一个璀璨的未来,并鼓励科学家为之去奋斗,将一个个美好的幻想变为造福于人类的现实。可见,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力量。

再次,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事实求是的品质。“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从非存在到存在的变化,具有首创性。创造的结果应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动在创新意义上必然具有超常性。然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又必然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它总是凭借现有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提供的现实材料进行的。如果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势必导致创新思维的障碍,从而妨碍人们积极地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总之,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辨证的统一,是创新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运用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根据创新、质疑是辨证思维的本质特征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促进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面临对自己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自觉地融会贯通辨证思维的方法,并负责地参与到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其创造胜思维能力的形成便渐渐水到渠成了。

2、运用分析与综合辨证关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章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永恒性的原理,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再到联系与发展的一系列环节,鼓励学生动脑,让他们放开想象,从现实中领悟辩证法的真谛,这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联想训练时,要学生象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题目,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和推理,以求得惟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它是哲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分析升华到综合的体现。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侧重于对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可列出不同社会的特征,人的本质及表现,根据相关章节提供的具体材料,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推理,通过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结论,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运用真理观,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不畏权贵,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可贵品质。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或名句,也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2]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具有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理念。

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是分清正确和错误。一种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认识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面向实际,尊重事实,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成熟的真理探索者和捍卫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首先,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的获得与发展就宣告谬误的破灭,所以谬误的东西为了维持其生存,就必然要扼杀真理。为了发展真理,就需要人们同错误的东西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次,一种正确的思想,开始往往只为少数人掌握,而错误的东西,因为习惯势力的影响,还常常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这样的时候,要使真理性的东西由少数人发现变为多数人掌握,也就有一个破旧立新,宣传真理,为真理发展开辟道路的过程;再次,一切真理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从而也就违背了剥削阶级或保守势力的利益。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总是害怕真理,扼杀真理,迫害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因此,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就必须同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作斗争。斗争需要一种创新思维为武器,斗争更需要一种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是创新活动的必备素质。

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一、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 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 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 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 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结 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堵也曾有所闻。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 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比如 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意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 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磁 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 的特点。家长、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 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 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 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二、注意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 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 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 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 ,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 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 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 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 象。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 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 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 儿童钢琴考级比赛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许多考生在演奏技艺方面尚不错,但音乐感、 节奏感极差,使乐曲显得空洞、枯燥、乏味,没有一丝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 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 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 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 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 倍的作用。

篇10

设计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们头脑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设计思维能够让人们拥有综合处理能力、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设计方案。设计思维在当代设计和工程技术、商业活动和管理学等方面,已成为流行词汇,并且应用广泛。

设计思维的主要研究内容

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项目等。从设计的构成、条件与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设计的任何一个角度或环节都会受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影响。无论是针对设计自身的分析,还是针对设计对象存在体系的分析,设计都要以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作指导。因此,为了优化设计结构,提高设计效率,有必要对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有必要从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的角度来解析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意识与方法。这种思维意识与方法就是设计思维。

在设计中,创造性思维是进行设计创新所必需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对大脑中已经储存的所有信息进行强意识的唤醒,进而通过强意识地改变大脑中已有信息结构的方式提出新概念、新思路或新方案。

设计思维的方法与特征

1.形象思维设计

通过感知形象,即以身体感觉对外界进行认知,进而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提取、分解、整合其内涵属性关系,再而进行联想、想象和结构性的重构,从而创造出一种艺术形态,利用这种形象揭示事物内涵和本质。

2.直觉思维设计

在直觉的基础上,认识、判断事物和创造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设计方式。直觉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智慧视力”,是能动地了解事物对象的思维闪念。直觉思维可以从事物的表面特性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它是艺术设计灵感产生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它具有突发性、非逻辑性、潜意识和快速等特点。

3.灵感思维设计

灵感是人们通过观察自身周围的事物突然得到的领悟或理解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信息一直隐藏在潜意识中,在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这种信息就会通过适当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形式一。灵感是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4.逻辑思维设计

把建立在已知条件基础之上的,利用已经被证明的抽象概念、规律进行的推理、判断的思维称之为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指向是单一的、递进的。因此,逻辑思维也称之为线性思维。

5.聚合思维设计(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收敛思维)

从思维活动的指向上进行的内聚式的、求同的思维。聚合思维强调指向唯一正确的目标,即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应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来,否则视为错误或异端。

6.发散思维设计(求异思维多向思维)

从思维活动的指向上进行的多角度、反方向的、立体的思维过程。其要求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寻找相异或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其实质在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利用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出非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7.逆向思维设计

思维方式逆转,是用与原来的想法对立的,或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形式。

8.联想思维设计

一种把已掌握的知识与某种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思维形式。

创新性思维设计

1.创新性思维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设计产品的时,创新是产品的灵魂。

创新性思维设计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市场上的产品琳琅满目,无论是哪一类的产品,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比较的关系,这种“相互比较的关系”表现为健康化、节能化、简单化、多能化等。

2.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方法

(1)使用方式的创新方法,即通过改变产品传统的开启方式来获得产品的设计创新。换一种开启方式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产品更受青睐。(2)材料上的创新设计方法。材料是产品功能与技术的载体,新型材料的应用对设计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材料的重大发明都大大刺激了设计的发展。(3)功能上的创新设计方法。功能创新主要是指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或开发产品新的功能。功能是产品的第一要素,任何产品如果不均被一定的功能,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4)组合再生的创新设计方法。有许多设计作品都是由各种事物的切割与再组合、扩散构成的,赋予新事物新的生命与价值。(5)逆反思维的创新设计方法。不循常规,反向求异谓之逆反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人们会受到思维定势的羁绊,习惯于顺向思维,但有时顺向思维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来,但是采用逆反思维反而可以更接近答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