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技术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核酸片段或蛋白质,通过微加工的技术将其有序的固定在固体芯片表面的生物技术[1]。生物芯片技术包括三类: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微缩实验室,前面两种是核酸序列和蛋白质的固定技术,后一种是用硅或玻璃作载体,制作微芯片毛细管电泳体系,主要用于分离和信息检测。生物芯片技术具有高度微型化、平行性、多样性和自动化的特点,现代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正朝着标准、集约、智能的方向发展,其检测效率非常高,但是由于检测花费也大的缘故,因此到目前还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前来我院病毒进行肝炎病毒检测、艾滋病毒检测和鳞癌检测的患者各5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包括各个阶段,有男有女,进行肝炎病毒检测和鳞癌检测的年女性患者居多,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的男性患者居多。在这些患者中有的是直接进行疾病的诊断检测,有些是已经进行过诊治,接着在通过生物芯片技术进行进一步确认和定位检测。这些患者在进行生物芯片检测时临床表现正常,影响检测的干扰因素也进行了排除,因此其检测结果具有临床意义。
1.2方法 将这些前来就诊的患者,采取他们的血液或是病变部位的细胞组织作制作成待检测的标本。然后用相应的生物芯片对这些标本进行基因的分型检测和筛查。与一般的诊断进行比较,就能够得出生物芯片的诊断率和优点了。
1.3统计方法 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然后制作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经统计,下面是进行分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析,见表1。
进行病毒的检测时,一般采取的标本是血液,在进行生物芯片检测时同样也是采取血液。乙肝病毒有多个亚型,运用生物芯片可以辨别突变点,对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对鳞癌的检测,运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进行区域阶段性的检测,优于组织学诊断。而且标本采取部位的不同,检出率也有差异,生物芯片检测偏差较小,检测的敏感性大大提高。
3讨论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技术的检测率非常高,在早期就能对疾病进行检测。生物芯片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检测意义。基因芯片的应用除了疾病检测外,环境检测、食品卫生安全以及基因食品等都有应用[5]。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在各领域的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疗卫生领域,生物芯片技术对细菌、病毒以及遗传性疾病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2]。因为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再加上生物芯片技术的日渐成熟,在临床疾病的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技术的作用于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不仅能够做到定性的分析,还能进行定量的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在环境卫生领域,生物芯片技术的免疫芯片及酶芯片等具有十分有效和快速的检测效果。在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监测以及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致癌物等进行分布与转归的研究,在治理效果和环境改造上发挥作用。在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在这一领域的潜在前景和应用价值是很高的。因为生物芯片具有的快速、准确、多样性、微型自动化等特点,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营养因素的关系时,生物芯片技术能为揭示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可能性。
生物芯片技术运用在临床医学检验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运用生物芯片技术对细菌、肿瘤、病毒、药物的毒理作用以及遗传疾病等的检测上时,样品制备和标记过程显得复杂,生物芯片的特异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芯片的信号检测灵敏度也没有也许增加。因为进行生物芯片检测的花费是很大的,在临床疾病的检验上还不能够得到推广,因此在未来,生物芯片研究的方向应该朝着低成本的方向完善。
总之,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芯片技术的前景十分广泛,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的[4]。
参考文献:
[1]刘晓梅.生物芯片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1):75-77.
[2]李喜莹,李珊珊.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3(1):62-67.
[3]廖启洪.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3,25(1):30-32.
篇2
关键词: 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篇3
关键字:数据挖掘;HIS;特点;任务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IS)、数字医疗设备和医药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各医疗卫生单位计算机中的数据容量不断膨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数据检索的效率问题,但无法改变“数据爆炸但只是贫乏”的现象,如何充分应用这些宝贵的医学数据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促进医学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一个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最终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模式处理过程,它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模式识别、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众多领域知识。医学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新兴交叉学科,它需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数学的科研人员与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医学数据库中,用以发现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帮助管理者发现并创造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数据挖掘的定义
从商用角度来看,数据挖掘可定义为一种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按照企业既定业务目标,对大量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为企业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模型化的先进方法。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有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由定义可看出,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等)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换言之,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当具有预知未知、有效和可实用3个特征。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时间不长,但其在商业、产业、电信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具有的复杂和时变的特性,导致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医学技术作为一门验证性的科学,因此在该领域的数据挖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特点
医院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医疗过程和医患活动的全部数据资源,既有临床医疗信息,又有医院管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医学的独特性。
3.1.1 多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纯数据(如体征参数、检验结果等)、影像(如CT、B超等)、信号(如ECG、EEG等)、文字(如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病历记录等)等,因此其具有模式的多态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显著特征。
3.1.2 不完整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收集的,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最终治愈为目的,并非以研究为目的,再加之人为因素也可导致数据记录的偏差和缺失,因此搜集的数据具有疾病信息的客观不完整性和描述疾病的主观不完整性。
3.1.3 冗余性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系统中的某些数据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如发药信息、检查检验结果数据等,为进行数据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会保存大量重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数据记录。
3.1.4 隐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保存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等,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一旦这些隐私信息被暴露,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侵扰,就会涉及到较多的伦理、法律等问题。
3.2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步骤
数据挖掘可分为预处理和挖掘分析两个阶段如图l所示。由于医学数据具有前文所介绍诸多特性,需要对带挖掘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匿名化、标识转换等操作,因此通常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常约占总时间的60%。
3.3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任务
3.3.1 分类
分类是指根据一个可预测属性将事例分为多个类别,是最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之一。医生根据望闻切诊以及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实际就是一个疾病分类的过程,即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征,将其划分为某个疾病或某类疾病。典型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算法。
3.3.2 聚类
聚类也称细分,是基于一组特定的属性对事例进行分组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聚类分析工具分析患者的疾病诊断数据,进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生成聚类结果,并考察其意义。例如,对糖尿病患者,可按照年龄、性别、体重和血压指数等产生聚类模式,得到糖尿病患者典型分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3.3.3 关联
关联规则最典型的商用案例就是一家连锁店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了尿片与啤酒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使用关联规则,可以发现临床数据间的关联性,通过病历系统中患者的诊断信息、用药情况等,可以挖掘出某种疾病的常规用药方案,并形成临床路径。
3.3.4 预测
预测是医学数据挖掘最重要的―项任务。预测技术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集,即有时序关系的一组观察值,而患者的诊疗过程所记录的数据也是具备时序性的,应用预测技术对这些诊疗数据进行分析,可预测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甚至预后情况,并根据预测结果对诊疗方案进行修正,以获得最佳的疗效和预后。
篇4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个科室的发展入手,阐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医疗仪器;医疗科学技术;医学工程;机械工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种由多种学科交织发展所形成的产物,为一类维持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与提升的必然产物,在提高工程技术手段以及工作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微电子、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相互渗透于融合,促进提高了对信息的处理与控制。目前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原本的功能及生产方式,而这一改变在医疗器械方面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现我院对此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为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利用软件系统将电子装置与机械装置相结合,将微电子技术应用于机械各项功能中的一个系统。有研究报道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自动保护、自动诊断及自动控制等功能与机械系统相互结合起来,明显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及控制能力。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反映出了现代机电发展的最前沿最高新的技术,在现代医疗仪器使用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2机电一体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对我国发展承担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一个国际的工业发展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研究,并经过30多年的研发与努力,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已经在医疗仪器中得到了应用,但有专家指出,由于此项技术仍较为新颖,部分医疗工作人员缺乏正确认知以及相关操作方法,在使用期间导致了医疗仪器应用不当。因此,医疗工作人员需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有关于医疗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多功能监护仪器相比于以往临床工作中使用的监护仪器,将相应的开关与案件显示到了内部菜单中,通过手动按键在菜单中选择设置的参数与功能,且通常发展为了一键多用,甚至有部分操作采用的英文、字符等情况。
3机电一体化在医疗仪器中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诊断仪器中的应用
医疗诊断仪器作为医学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较为常用的包括心电图仪器、核磁共振诊断仪、超声诊断仪、脑电图仪、血管造影设备仪器等。其中血管造影设备在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为患者注射血管造影剂,利用计算机记录造影剂达到病灶前后的图像,在采用软件系统对两组图像的变化情况给予分析,即可得到血管的模拟分布信息,以帮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病情的诊断。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检验仪器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基因与分子生物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了科学地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现医疗人员开始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等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并相继研究出了电解质分析仪器、血细胞分析仪器、血气分析仪等。大量临床经验证实,上述较为常用的医疗机器通过帮助临床医生从血液学以及免疫学等方向对混着的疾病进行的检验与诊断,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检验效率低、准确率较低等问题,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治疗仪器中的应用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治疗仪器中也得到了准确与高效的应用,并引起了相关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通过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我国相继研究出了手术机器人、伽马刀等仪器,并在微创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以往操作经验,我们发现这些治疗仪器可通过准确捕捉医生的操作动作,利用软件系统将指令向机械臂进行传递,以帮助完成相应的各类手术操作,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这些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仪器不仅改善了传统手术操作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人员的压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手术的工作效率及成功率。
3.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护仪器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医疗仪器外,包括脑电图仪以及心电图仪器在内的监护仪器也在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述两类常用的仪器通过准确收集与处理与患者相关的生命体征信息,能够准确地对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对疾病的观察。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监护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保证医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了更好的监控与分析,不仅可应用于医疗场所,同时也可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有利于对疾病的监护,一旦发展异常立即给予治疗。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且该项技术也不断成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在改变人们生产方式、产业机构以及生活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可应用于医疗仪器中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上所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医疗仪器中可有效促进医疗仪器的发展,期间需根据院内实际需求并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黎洪洲.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3).
[2]谢邦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企业技术开发,2013,(8).
[3]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4).
[4]李圳,耿镇中,冀龙飞,等.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3,(6).
[5]杨勇.国内企业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0).
[6]董默,韩婷.我国医疗仪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8).
篇6
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内涵
“零距离”培养模式即理论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实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为:学校和医院联合教学,使人才培养与医院用人“零距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情景与临床环境“零距离”;学生在校开展的实验(训)、见习和实习达到顶岗目标,使毕业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
2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难以转变
各专业课程只追求自身体系的完整,使得各学科教学环节间难以配合;理论与实验(训)课的设置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学生检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结合,例如血液学检验等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偏多,实验(训)课时太少,导致学生连血液、骨髓中的正常细胞都不会辨认,到临床上更难以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正确诊断;课程设置与临床实际联系不紧密,例如医院检验项目主要以仪器操作为主,而学生在校实验(训)时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导致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时难以直接上岗。
2.2专业特色不突出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然打破了以中专生为主的局面,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但从中专到本科层次的教育仍采用四段式培养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并没有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学的内容多而不精,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还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2.3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老教师是从临床专业分流后才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仅凭经验教学;而新教师大多是刚从本科院校毕业,临床经验、知识储备不足。
2.4考核方法过于陈旧
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和实验考试为主,重结果而轻过程,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
3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3.1改变观念,明确专业定位,确立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零距离”培养目标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教育不应该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而应该是针对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群,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与实验(训)教学“零距离”;按照职业导向进行实验(训)课程的设置,按医院检验科工作流程设计综合实训及仿真实训,做到一体化教学,实现实验(训)教学与技术应用、素质培养与医院人才要求“零距离”。总而言之,面向医学检验第一线,培养出具备知识、能力、素质和技能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3.2转换场所,实施“零距离”入学教育
新生的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也可以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做到入学教育的“零距离”。首先,指导学生参观学校实训室、仿真实训中心、医院检验科,与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真实的临床情境;其次,请附属医院的教师或者杰出校友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及就业前景等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职业自豪感。
3.3突破传统,构建“零距离”上岗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突出“实用并紧贴临床”这一原则,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构建“零距离”上岗的课程体系。整合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将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为四大模块:岗位素质模块、岗位专业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岗位拓展模块,在第四学期增加综合实训内容,使用真实的临床标本,并模拟临床情境,紧跟临床发展。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详略要得当,并辅以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与医院“零距离”
学校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首先,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锻炼,每年寒(暑)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各大医院或疾控中心、血站等单位顶岗实践,对新入校的年轻教师先安排其去医院工作1年,然后再安排教学任务;其次,可以引进临床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作为专职教师,也可以聘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专职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学习临床知识,而临床专家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弥补教育教学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不足,还能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5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价方法,实践与临床“零距离”
篇7
关键词:VR技术 后勤 实战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34-01
当前随着军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日益加速,精确打击武器的大量投入实战,军队后勤单元的战场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如何提高其战场生存性就变得极为重要,文献[1]、[2]指出军队后勤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实战化训练,并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际中,由于场地、人员、装备等方面的限制,当前军队的后勤实战化训练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利用VR技术加以解决。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简称VR)是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与各类先进传感器相结合而产生的集成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军事、旅游、化工、医学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房地产开发、医学实验、旅游景点开发等诸多领域[3],文献[4~6]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目前该技术在军事后勤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1 虚拟现实技术在后勤实战化训练应用中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后勤实战化训练领域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经济性强,能够解决硬件条件不足的限制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后勤单元面临着诸多战场威胁,在后勤实战化训练中,有些战场环境难以设置,例如:检验后勤单元在敌炮火覆盖下的生存能力,不可能将部队拉到实际的炮火覆盖区进行演练,这样成本过高并且危险性极大;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军队后勤面临的敌卫星侦察、航空侦察、电磁干扰、精确打击等敌情难以设置,相应的应对措施很难加以量化评估,同时受场地、装备、物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出现理论上的“空对空”,导致某些训练方式针对性不强,训练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难以检验,指挥员组织指挥的能力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虚拟现实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真实作战训练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将该技术应用于信息条件下的军队后勤实战化训练,一方面可以克服人员、场地、装备等方面的限制,可借助计算机利用有限的空间、最经济的成本展示出最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极大降低实战化训练中的危险性,因为在虚拟世界生命可以重来,可使相距几千公里的士兵与作战指挥人员在网络上进行对抗作战演习和训练,效果与真实战场几乎一样,因此从一开始便倍受各国军方的青睐。
1.2 针对性强,能够提高受训者的训练效益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后勤是由多兵种、诸单元共同组成的,在实战条件下,各兵种所担负的具体保障任务是不同的,这要求军队后勤的实战化训练要贴近各兵种的实际任务,训练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要强。
从整体上看,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构想性和全息性,使其具备了为受训者提供了各种贴近各自保障任务实际的训练环境,例如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条件下战场上热食饮水如何保障、大批量伤员如何转运、如何救治、机场跑道运输道路如何抢修、战役战术后勤如何衔接、航母编队战时条件下如何进行补给、实战条件下如何提高军队后勤的战场生存性等军队后勤各单元在战场上必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后勤的实战化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能够实现使训练由任务型向能力型转变。有利于以任务带动训练,以训练促进保障,从而提高军队后勤单元在战场上的生存性。
1.3 交互性强,能够提高受训者的参与性
影响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后勤实战化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勤人员的参与性,当前的军队后勤实战化军事训练应着眼于提高人员的能力素质,将任务型训练转变为能力型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的能力素质。
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性强,能够为受训者提供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输入输出方式,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给受训者以最直观的印象,受训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通过虚拟系统的各种传感器,获得各种最直接的感官认识,深刻感受到实际的战场环境,以及错误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使得受训者得到最为直观的感受,主观的去认识、探索、实践,从而提高任务的完成能力。该技术可以让受训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可以培养受训者的创新思维。可以说将该技术应用于军队后勤实战化军事训练,能够增强受训者的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训练热情和训练效果。
1.4 实效性强,能使训练到作战实现无缝对接
衡量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后勤的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平时所练能否为战时所用,这要求训练的实效性要强,要能在日常训练中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军队后勤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从而使训练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
就虚拟现实技术而言,由于其具备高度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和全息性,使其能够使受训者完全沉浸于贴近真实的战场环境中,实现“体验性”训练,使其获得示范性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完成训练科目。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战化训练,在模拟战场环境中,受训者可以全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战场环境及所担负的任务。另外,强烈的情景感也有利于受训者对《训练与考核大纲》中相关要求的牢固记忆。这种“体验式”的后勤实战化训练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传统训练方式的一种革新和挑战。
2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其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前景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就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后勤军事训练而言,该技术能够节约训练成本,提升训练效益,丰富训练手段和内容,增强实战化后勤军事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康同庆,张永生.抓好基层后勤实战化训练的几点思考[J].联勤工作通讯,2011(3):19-21.
[2] 张胜利,于庆明,赵明.深化后勤实战化训练的几点思考[J].后勤学术,2010(3):51-52.
[3] 丛海勃.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69-71.
[4] 陶玉辑,耿松涛,王枭.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32(1):15-16,23.
篇8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从教育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我校医学检验系从1995年增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和内科3个月的实习期。从九五级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稍有改善。(2)从卫生部门用人方面看,迄今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尚未设检验医师(或相应内涵的名称)的岗位,他们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但在检验科工作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则可参加)。医院人事部门仍把他们放在检验技师系列,故目前大多数医院中检验医师、技师、技士从事一样的工作,则以从事技术性工作为主。(3)尚缺乏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向检验医师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岗位规范化培训计划的组织与实施系统,即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从而使这批人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对医学检验专业而言,在校教育阶段,大概只能培养出一个检验医师的毛坯,毕业后除研究生途径外,主要进行在职训练,故必须有一个毕业后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培养制度,否则不能执行医疗咨询的任务。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应该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各种操作和基本技术,还应能分析化验结果,给临床医师的正确诊断提供咨询意见。这必须通过规范化的毕业后教育才能解决,且必须有一个较长时期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毕业生才有可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从现阶段看,这一批检验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科发展、临床需求和自身价值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虽然各医院检验科引进了许多高新技术和设备,人员结构也发生改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也增加了不少新开项目,但是检验学科在医学中的地位、人员素质与层次、工作目标与岗位责任、质量控制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与本学科所赋予的内涵有距离。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高级人才,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是摆在我们医学检验系和医院检验科面前的问题。
二、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及改革思路
随着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仪器学科广泛介入医学领域,给传统的临床学科在疾病检测和诊断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子生物学技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等给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检验科将不断实现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但检验的内涵却更加广泛和深奥。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医学检验的过程更“傻瓜化”,而结果则更精确和及时,对医学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要求正在逐步从熟练的手工操作技能型向仪器智能化方向转变。医学检验教育任务的重点也应逐渐从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向综合素质型人才发展,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注意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临床综合知识和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并加强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当然,医学检验队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需要多层次人才,如检验医师、技师和技士,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医学服务要求也不一样,多层次是必然的。医学检验工作本身也需要多层次人才,且各个层次不能互相取代。我校为国内首批招收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院校之一,并分别在1986年和1990年获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授权点,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庆市卫生局首批医学领先专业,现为国内目前本专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齐全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成为检验学科骨干,其中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均居国内同专业第一(博士45名、硕士109名、本科生1054名、专科生758名),在该学科发展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故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和国内医学检验界的现状,结合我校医学检验系18年办学经验和社会需求,我们对下阶段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是以检验科工作岗位职责为特点,重点培养以下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
1.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这个层次应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而宽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又是同时具有基本技能、临床技能、科学技能、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检验专业人才,即检验学科队伍中的右翼(clinicalpathologists)。只有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具有能解释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对结果的准确性直接负责,并将实验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为临床医师拟定治疗方案当好“参谋”;能随时把检验新技术、新信息传递给临床,并能根据临床需要开展新项目和对检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在检验与临床之间起桥梁作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检验医师,同时具有该专业深层次的科研能力,是检验学科各亚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化或采取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即学完医疗专业课程后,再强化医学检验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和实验室管理,进行检验学亚专业实习及毕业课题。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毕业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MedicineM.M),在检验科工作岗位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经教育部批准,我校2001年已开始招收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学生。
2.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由于检验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故检验技师在常规检验工作中需要量较大。检验技师型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检验学科队伍中的左翼(methodologists,lab.scientists),他们负责方法学的更新、引进、评价、应用以及新项目的合理组合,以提高检验数据的质量,也可在医学研究中协助课题的完成,在医院检验科是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我们认为,在5年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兼顾掌握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知识(含内科实习和检验学各亚专业实习)有一定局限,在培养七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检验硕士、博士的前提下,培养四年制本科检验技师型,则两个层次可相辅相成。在四年制本科学生培养上可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弱化过于冗长的、过于纯理论的基础课;加强工程化课程的开设,对仪器分析、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等课程应足够重视;突出检验专业课与临床及相关学科的联系,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此层次的学生可望成为检验学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他们如要进一步提高,可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博士或参加毕业后规范化的检验医师培养,以加强对亚专业的深入研究,提高实验管理与质控的能力及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能力。由于教育部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为五年(比欧美国家多1年),故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模式是否能走高职教育的途径,可作进一步的探讨。经批准我校已于2001年开始招收四年制高职本科学生。
篇9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根据其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超敏肌钙蛋白组100例;肌钙蛋白组100例。观察两组患者应用相应的诊断措施后的临床效果,并做对比研究。结果 肌钙蛋白组的失误率(25.00%)明显高于超敏肌钙蛋白组(4.00%);反之,超敏肌钙蛋白组的诊断准确(96.00%)明显高于肌钙蛋白组(75.00%);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且超敏肌钙蛋白组的敏感度与肌钙蛋白组的敏感度相比也相对较高。结论 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都具有临床诊断作用,但是超敏肌钙蛋白T的敏感度和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更优异的临床诊断效果。
[
关键词 ] 对比;超敏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T;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088-02
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其中的常见病症,一旦发病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甚至会有生命危险[1-2]。所以,针对这种疾病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治疗的前提是要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故早期诊断技术更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早期诊断主要包括: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和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3]。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比较这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特作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200例,而后根据其诊断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超敏肌钙蛋白组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37~85岁,平均(62.20±1.30)岁;肌钙蛋白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6~85岁,平均(61.10±0.30)岁。并同时保证两组患者的其他相关信息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在所有患者发生胸部疼痛时的两小时以后,抽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液,而后进行分离,留置血清,最后超敏肌钙蛋白组应用光化学仪器Elecsys检测患者的超敏肌钙蛋白T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诊断。而肌钙蛋白组则选用Abbott AxXym分析仪对患者体内的肌钙蛋白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进行疾病诊断。而后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进行各自的诊断后超敏反应蛋白T和肌钙蛋白T的个指标检测结果情况比较,并同时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指检测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个指标检测中我们发现,超敏肌钙蛋白组对超敏肌钙蛋白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同样肌钙蛋白组对肌钙蛋白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均具有检测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比较
通过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得知,超敏肌钙蛋白组的诊断准确为96.00%,明显高于肌钙蛋白组(75.00%);反之,肌钙蛋白组的失误率(25.00%)却明显高于超敏肌钙蛋白组(4.00%);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为AMI,是现今临床上最为常见且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过度劳累,患者可能会由于过度的生活压力,会进行大量的工作和劳动,造成身心的过度疲劳,进而导致患者的心脏负压严重,会引起心肌缺血,造成局部板块,最后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4]。②暴饮暴食也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但人们暴饮暴食以后,大量高热量、高能量的食物会使得体内的血脂浓度骤升,使得血管的粘稠度不断提高,进而加速血小板的凝固能力,进一步造成心肌梗死[5]。③便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大部分人会由于长时间的便秘,造成人体内的心肌缺血情况,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6]。④吸烟、酗酒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经常吸烟饮酒后,会致使患者体内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进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产生。这种疾病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临床上的诊断与治疗必不可少。
经过专家的实验研究发现,一旦人体发生心肌梗死病变,其体内的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T等成分会由于病变的发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含量的变化。所以,检测患者的这些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目前临床上的最常用的诊断技术为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以及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肌钙蛋白是存在与人体内的心肌细胞纤维中的蛋白成分,它包括超敏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各成分。所以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和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是诊断其中的一种蛋白成分进行检测,以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否情况。超敏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对超敏肌钙蛋白T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比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要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心肌梗死检查中;同样,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对肌钙蛋白的敏感性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但是这种肌钙蛋白T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分析这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特作此次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意义,且均具有应用价值。但是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肌钙蛋白T检测的准确性;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由此可见,利用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和肌钙蛋白T检测技术均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但是,超敏肌钙蛋白T的检测结果更显著、更有效,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以后临床上的推广应用,相信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1] 陈君,徐崇利,张郁青,等.心肌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0,15(4):123.
[2] 王奕忠,陈永丰,杨宏生.血清肌钙蛋白T和肌红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河北医学,2010,16(5):524-525.
[3] 姜健,华建江.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242-244.
[4] 彭瑛,邓剑,邓正华,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5):456-457.
[5] 吴炯,宋凌燕,张春燕,等.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方法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9):825-830.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卓越医师;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12-02
2010年7月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基础扎实、专业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强的卓越医师队伍。
一、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卓越医师,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医学生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在这其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住院医师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大多处于最初阶段,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检查资料也不完整,此时科学的临床思维尤显重要。临床思维是医师进行临床实践的心理基础,其内容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决定着医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高低。因此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是医学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评价临床医学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新型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卫生法规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下,临床带教老师难以保持高度的教学热情,医学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被逐渐淡化,临床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实践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对高校医学教育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单凭传统的课堂和床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卓越医师培养的需求,而需要结合新医改政策,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要求的卓越医师人才日益为教育改革者所关注。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式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内外已有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医学教育的实际运用,如人体数字化解剖系统、虚拟手术仿真系统等。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应用主要以HPS和ECS高级综合模拟人为代表。该综合模拟人涵盖的临床病例包括循环、呼吸、神经、消化、代谢及泌尿生殖六大系统,可演示这些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并模拟疾病的基本症状与体征,支持临床常见相关检查与治疗,真实再现各种临床环境。教师可通过多个层次,分步引导学生,以临床程序为主线,把病例的病史、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等与疾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原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示教和操作,实现交互式情景化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医学生训练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整合、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修正的临床思维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卓越医师良好的操作技术、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质等,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3G、4G、Wi-Fi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通信资费下调以及各种智能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媒体产品和信息化产物,是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医学教育领域也随即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点的同时兼备了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从而使得移动学习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运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1.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病例讨论,随时随地地查阅相关资料,即时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讨论。从而实现了学习空间、时间、学习方式的全方位突破。医学生可以完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下都能发生学习,借助于移动终端有效获取学习内容,并实现即时的双向交流。
2.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包含了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能力,其培养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和长期性,是传统学习模式难以兼顾到的。很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在知识的碎片化学习中完成,如病人的病史采集、临床检验资料的核实与分析、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等,而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3.移动学习满足了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医患之间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三)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
远程医疗是指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诊疗等相关服务的过程。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线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医院的远程医疗变成了现实。远程手术观摩示教、远程协同诊断、实时动态查房、远程手术操作过程均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场景真实同步再现,医学专家和医学生在医学实践共同体中协作互动学习,并对医学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和回放,从而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珍贵的实践学习过程,远程医疗技术可以帮助医学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有效地共享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以及优质的医疗教学资源,弥补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医学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等缺点,提高整体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水平,并有利于缓解目前临床教学资源紧张,克服学生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
(四)电子病历技术的应用
电子病历(EMR)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据201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中定义为: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电子病历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工作记录。与传统病历相比,电子病历具有主动性、完整和正确、知识关联、及时获取等特征,使得其技术运用到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医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电子病历相当于患者的健康情况数据库,使医学生能够及时调阅以往病史、本院就诊病史与外院就诊病史等的相关信息,使医学生能更好地全面掌握其病史,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横向与纵向性的研究,从而全面、清晰地掌握患者病史的特点和发病过程。
2.有利于医学生拓展相关知识面,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自主性训练:由于电子病历的完整和正确性的特点,使得医学生在查阅电子病历时,能全面接触患者各种临床相关资料信息,包括各种医学影像学的报告、图像、病理切片结果、图像,临床检验的结果、药物适应证与禁忌症等,要充分理解这些临床信息,就必然使得医学生加强自身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并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实践完成对各种临床资料的采集、分析、判断等训练,从而使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更新和强化。
3.有利于医学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电子病历由于其格式化的特点,医学生可以运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大大减少了纸质版病历书写规范中许多重复的过程,将医生从繁重的病历书写中解决出来,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观察病情和实践临床操作中;而且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复制也很方便,可以方便、迅速、正确地开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极大地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保证了卓越医师的培养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医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如何结合两者自身的特点,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医学教育,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服务,对提高卓越医师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8):91-93.
- 上一篇:绿色设计与制造
-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