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施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实施能力

篇1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积极的情境,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重点研究。针对已确认的问题,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进而得出结论。

一、大胆教改,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传统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满堂灌”对学生传输知识,严重限制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并不断创造学生探究活动的时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化交流,积极思考,不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了以下措施。

1.分组讨论法:将学生按照成绩、智商等进行小组划分,保证每个小组中既有优秀生,又有后进生,维持小组间实力均衡。在讨论习题时,对一些典型例题,每个小组进行小组内讨论、探讨,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更容易找到合理答案,讨论结束后,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归纳,提高学生的结题能力

2.实施“小教授授课”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做“小教授”,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讲出来,他们的讲解过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小教授”授课时,更想在学习过程中“挑刺”,找出“小教授们”的不足之处,将小教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听”与“讲”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弱点,发现他人的长处,真正凸显“小教授授课”的优点。

3.多变的习题讲评课:习题课本身就很难出彩,如我们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将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习题讲评课中主要采取“一题多变”的讲评方法,就一道习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使学生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由一道题掌握一类题。

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智能的全面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性,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用真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迪学生。当然,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学生活动的外在现象,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思考,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得到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具有挑战性、梯度性,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任务产生求知和探究欲望。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带着问题阅读、研习教材,让学生在整节课堂中充分思考,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我们要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走向生活,突破教材和教室的限制,让实验室、图书馆、公园、博物馆等都成为课堂,此外要将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空间,将生物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 “三学”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试学 展学 研学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实施“三学”,即“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看法。

一、巧设“试学”提纲,激起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不仅对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在集中精神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巧妙创计设试学提纲,激起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试学提纲:1.谁能用已学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你能用不同于课本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3.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4.试着完成本课后的“做一做”的题目。这份充满挑战性的提纲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兴趣十足,跃跃欲试,积极认真地参与新知的探究和学习,效果很好。

巧妙设计试学提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了他们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二、在展学中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展学,即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思维历程。

展学是对试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思维飞扬,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展学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主学习的情况。展示的内容包括:1.试学中的难点、疑惑点及分歧点;2.找不出来的规律性的知识等。展示的内容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正确的;可以是有代表性的,也可以是一般的或是优化的各种材料。展示的方式丰富多样:可以是个人的展示,可以是多人的展示,可以是图表讲解法、学具制作展示法及辩论展示法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展示的人选可以是小组选派,也可以是教师在巡视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进行展示。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展示的结果有错误,倾听的学生就要及时、真诚地进行纠正,教师也要从正面积极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无拘无束,争相展示。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观点、解法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试学、展学、研学”教学模式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运用已备的学具,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认真参与,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得出多种推导方法,我选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展示。

学生甲: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丙: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也因此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题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性题目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索、创造的强烈欲望,对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在“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下,想方设法地引进开放性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如: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某包装车间有职工100人,已知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3:2,?摇?摇?摇?摇?请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个个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了解决。学生展出的问题有:

1.男工人有多少人?

2.女工人有多少人?

3.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多少人?

4.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多少人?

5.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几分之几?

6.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

7.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8.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9.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百分之几?

10.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百分之几?

11.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2.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3.男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4.女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5.男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6.女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学后,再进行引导提升。这样放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摆脱对学生的束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设计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来创设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完善,精心策划,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J].新课程(中),2011(05).

篇3

在化学教学中是理解教学,要注意遵循以下策略:

1,突出重点内容,形成初步理解

要把化学教学集中于最重要的知识上,避免陷入讲解太多主题、讲解过多陈腐的或毫无意义的琐细知识的教学环节中,同时省略或快速略过这些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教学内容:要以重要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大大超出课本的要求,使学生对所授内容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初步理解。

2,丰富实践活动,进入深入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关实验技能的教学应在应用环境中全面进行,而不是单独练习。因此,学习化学的关键就是要在具体环境的中不断地运用与实践,从而最终达到灵活应用及掌握的目的。另外,作为适于特定目的和特定情景的教学,技能的教学强调示范相关的认知和元认知因素,解释必要的条件知识。因而,通过教师的技能教学,学生不仅获得运用技能的机会,而且也了解了什么时候以及怎样运用技能。

3,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达到多重理解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地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

一、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1.用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如演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情感过程。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老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的死板。像学生在学习《铃儿响叮当》时,音乐刚响起,学生就哼唱起来,其中的快乐和情趣都写在学生们的脸上,那么地投入、欢快,我也被这种投入所感染。所以不仅不要阻止学生的行为,更要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设“动情”的机会,想方设法地增强音乐的魅力,音响的效果,用音乐打动他们,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3.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是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动力之所在。音乐教学应该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1.设计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等,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

2.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学习音乐的人,都有通过音乐使自己愉悦,并感动别人的愿望,并希望通过特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表现。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的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的随音乐动起来,尽可能的激发与满足学生表演的兴趣与愿望。还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用载歌载舞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的受到艺术的感悟和激励,激发他们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们就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愉悦中维持着对音乐的积极心态。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篇5

关键词:爱的泛化;成功意识;不断的鼓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还给学生创新自由的心境,保证心理安全与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

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的思想,保证学生心理安全,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许多,回答的问题就会深刻得多。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设计,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将有关music room,computer room 和laboratory等名词以学校的音乐室、电脑室、实验室等相应的地点来导入,然后要求学生以“If I had a computer,I would”或“If I was in the laboratory,I would”等等为话题进行口语练习。学生大胆设想运用计算机来处理许多事情或设想在实验室想做的各种实验,这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带来的效果。

二、营造课堂民主的氛围,提倡答案丰富多彩

我们知道,过去的课堂是老师“一统天下”。“一言堂”现象很严重。倡导民主课堂氛围,就是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即提倡答案的丰富多彩。对于这一点,奥斯本“智力激励法”表述更为明确: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求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并规定:在讨论中不得消极批评他人见解,参与讨论的成员不分级别一律平等,各种设想不分好坏全部记录下来。有了这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还顾虑什么呢?我们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创设民主气氛,更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学生的民主意识,否则,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将会悄悄地溜掉。

英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这一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在的中学生已有了比较多的单词、习语和一定数量的基本句型,为创新思维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如,在讲“spend……on……”句型时,我要求学生把“我花了50元买这件大衣”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有一个学生使用句型译出:“I spent 50 on the coat.”随后,我进一步的启发学生这个句子有多种译法,想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讲。学生纷纷给出回答:

1.It took me 50 to buy the coat.

2.The coat is 50.

3.I spent 50 buying the coat.

4.I paid 50 for the coat.

其中,有些句子连我本人一时也没想到,学生却翻译出来了,这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

三、保持师生平等的姿态,主张师爱泛化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了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爱是沟通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催化剂。笔者主张将师爱“泛化”,提倡“泛爱思想”。所谓“爱的泛化”,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没有偏见的、不分新疏远近的、抛弃尊卑等级的、不看过去历史的都给予爱的抚慰。

四、坚定教育创新的观念、打破僵化的传统模式

之所以要“坚定”,是因为某些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淡薄甚至缺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像罐头一样禁锢这人们的思想,某些人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将要越过“雷池”时,却犹豫了。此时,如果我们有坚定的创新观念,果断一点,坚信“好奇、独创、个人主义和不信任集体,是创新性格的基本特征”(托兰斯语),那么,新颖、独特和有价值的新发现就会即刻展现在我们眼前。

五、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应该鼓励地说出“Good,not bad,excellent”等等的赞扬词,教师可让一些程度略差的学生上台表演难度适中的对话、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上黑板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然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另外,在学习作业本上经常写一些鼓励性的话。如“书写有进步、朗读流利、上课能积极发言、学习有进步、请继续努力”等等,这样的话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篇6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各个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下面就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本人采用“引探教学法”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做简要分析。

一、重视“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探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不是教师牵着缰绳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学,而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启发下,让学生先了解学习的任务、方法和目的,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引深,主动参与并完成教学任务的全过程。

课前教师给学生留了思考题,让学生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进行初学;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逐步掌握新知识,课后再去复习、巩固、加深记忆。这样进行“三学”活动,即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能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难以估计甚至会忽视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运用了“引探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一弊端。例如:在语文教学时,通过采用预习制作—课堂操作—讲解演示—归纳总结—实践提高几个教学程序,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及时分析、综合,从而使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又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引探教学法”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以往有所提高。

2、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练习和作业基本上课内就已完成,家庭作业成为预习作业,使学生有时间参加第二课堂,做到全面发展。

篇7

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新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应该拥有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引导者的教师,需要真正地意识到: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语文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强调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顾及学生眼前的利益,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想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应该懂得学生是教育对象,同时还应该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为了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是很重要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何等的迫切与重要。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教师。我们一线教师也应插上创新的翅膀,摆脱桎梏,才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跳出更灵动的舞步。比如老师总感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很难把握,我们可以尝试让数学老师给作文课“把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让语文教师受益匪浅,也会让语文备课亮点纷呈。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模式,尝试先学后教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一种做法。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自学课文,找出难点、疑点,老师再根据这些难点、疑点有的放矢。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具有针对性。又如一提起课堂作文,同学的心仿佛从悬崖一下子坠落到了山涧,从沸点走到了冰点。为什么?因为没有情绪。学生写作文要有灵感,而不是固定的主题,固定的体裁,两节课后上交。这种“桎梏作文”会有好质量吗?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提高吗?我们何不改课堂作文为课余作文,交代好作文的要求,给学生两周或一个月的时间,什么时候灵感来了,一气呵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岂不更好!

三、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以前曾“以学科为中心”,后提出“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了“师生平等”的教育基本理念,切实实现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平等。这或许才是语文教师践行“下蹲约定”的价值所在。我们应在具体实践中多多发明教与学平等的举措,比如“师生互评”,每节课留下部分时间让师生交流,老师这节课上的如何,学生学的怎样,师生共进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四、让学生充满梦想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充满梦想。在往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是捉襟见肘的。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密切的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做到资源共享。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协调一致,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以崭新的理念去飞扬自己的梦想,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 教学途径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学生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物理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新课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实现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革新。

1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及其原则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指的是物理老师在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中,通过创造假设物理情境并提出问题,来引导并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了解的物理情境结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性探究,最后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合作,总结所有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学习到相关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探索性原则

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和技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本身的智慧潜力,并有助于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探索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不仅有观察、测量的过程,而且需要建立物理模型,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用根据物理模型得出的表达式进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科学性原则

在探索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中,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把科学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渗透到设计之中。

2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环境不理想

虽然新课程大力倡导“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在实验器材配备方面,只有少部分学校能完全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实验室也不能够做到完全开放,大部分学校只在实验课开放,并且按照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模式来管理实验室,其原因可能是学校对实验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也可能只是为了管理实验室的方便等,但是却限制了师生自由地进行实验。

2.2 教师的指导没有把握好尺度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所谓适时就是遇到困难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时,所谓适度就是既指明了方向又没有代替学生的思考。

2.3 实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现行高中物理实验往往在实验前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全部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实验中无需探索研究,只需按部就班。学生在实验时无问题情境,没有以实验本身为诱因的认知需要。实验只为学生提供唯一的实验方案,要求达到统一标准,从而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3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3.1 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性实验就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主要由教师指明实验目的,学生分组进行不同方案的实验,最后进行讨论。如在重力g的实验设计方法中有多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实验目的,(1)是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测g,(2)用落球法测g,通过对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和高度进行测算,用公式 g=2h/t2求得g (3)用纸带法测g(4)利用跨过定滑轮悬挂的两物体的运动由h=1/2(M-m)/(M+m)gt2测g每一种实验都有可能得到的数据误差,这就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通过这些要求自主能力强的实验,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通过长期不断的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捷径。在“物体内能变化、热和功”实验中,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通过实验学生会对压缩筒内温度的变化以及如何判断它的变化等问题提出疑问。如果采用反向教学,先不在筒内加入可燃物,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如何判断压缩筒内空气,通过这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主动设计,实验结果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质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

3.3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习了的实验方法进行训练,让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望,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例如:“水流射程与排水高度”的研究中,学生会猜想排水高度越高水流射程越远,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通过对不同高度水平射程的测定,发现结果和自己猜想的有很大的差距,中间小孔水平水流射程最远。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3.4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情景的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构思实验的真实现象。比如在光滑的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可以一直运动下去,学生会产生疑问,什么样的平面是光滑的平面?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没有办法通过实物演示,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给学生播放影像,想学生想象光滑的平面是什么样子。

篇9

【摘 要】 高中阶段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高中物理教学做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展开探索, 希望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实施路径

引言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仅限于对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学生整理和改组已有知识的能力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物理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内容,希望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大胆的提问、尽情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使学生从多元的角度看到更为立体的世界。比如教师在教授《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漫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什么叫加速度,并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加速度的事例,包括汽车加速、运动员加速冲刺等。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和体会到的,更能唤醒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共鸣,且从生活入手有助于轻松课堂的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紧张感,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之中。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爱好倾向以及年龄层次的发展需求,再加上对学生间差异性的考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教师也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如投影仪、课程PPT、图片、视频、音频等来辅助教学,这些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如在实验课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由于机械能是抽象化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存在阻碍,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将机械能在碰撞中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现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在物体的运动中是不变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试验、多思考和总结,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假设和提问,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想法。面对学生一些“迥异”的想法,教师不应该一味的打压和限制, 而是应该积极地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以课本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扩散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并适时的启发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发明和创新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其他内容的感悟,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在教授与重力相关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在称重器上,蹲下去的一瞬间和站起来的一瞬间,所显示的重量一定是不变的吗?”,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构进行总结和指导,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

四、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除以上内容之外,教师还要适当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点。实验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和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突发奇想”。当前很多的物理实验教学都是教师先向学生演示一遍,然后学生仿照课本和教师的实验手法和步奏进行实验,这种教学缺乏了学生思考的环节,也省略了探索的环节,物理实验教学沦为简单的模仿,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改革实验教学势在必行。比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算速度时,通常所给的重力物是一些小铅块,那么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用其他东西代替,比如铅笔、橡皮,或者学生也可以更换或者改造其他的实验用具或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从而验证重力速度。

参考文献

[1]黄进旭.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Z1)

[2]庞建勇.高中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J].学苑教育.2011(1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任务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引导他们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学案式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提出的,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学案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并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释疑;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三、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而学案式教学正是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这一点从学案式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

学生在预习中把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通过讨论交流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互助交流,激活自己的思维,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练习巩固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