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审计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审计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审计理论

篇1

[摘要]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性。中外有关这一的不同观点以及审计理论的现状。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理论结构的构成。

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相继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答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对各种理论因素加以整理,指导人们更有效地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之下,审计理论却比较落后。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成果少得可怜。正如著名审计学家莫茨和夏拉夫所指出的“许多人认为审计完全是实务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审计只是一系列的实务、程序、和技术,是一种没有必要进行解释、描述、调整和论证,并最终汇总起来以形成‘理论’的行为”。[1]著名审计学家尚德尔则抱怨:在最近150年中,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专家们的抱怨并非无病,他们确实道出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

新的审计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审计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是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概括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审计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

一、关于审计理论结构若干代表观点的评介

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审计理论诸要素(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所以审计理论结构也称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审计理论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

从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对逻辑起点存在不同见解。理论界存在着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动因起点论、审计对象起点论、审计职能起点论、审计目标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哲学基础起点论、理论基础起点论、财务责任起点论以及目标与假设双重起点论、审计性质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环境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起点论等多种不同观点。下面介绍较有的几种观点。

(一)审计本质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国内十几年的审计理论研究,大多选择“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进而阐述审计对象、审计属性、审计职能、审计作用、审计任务和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2]“离开具体的对象,客观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从属于职能)就无从产生。”[3]

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性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性审计理论研究又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

(二)审计假设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构造系统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4]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5]但是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会使审计理论与环境失去相关性。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做出审计假设的必要性,可是审计假设一经确定,就相对保持稳定,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另外也容易导致审计理论结构内部离散。因为审计假设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对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的假定性规定,但是审计目标却无法由审计假设推导而出。

(三)审计目标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6]“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7]

审计目标受审计目的与审计职能的双重制约,只反映它们之间相互、相互联系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揭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对象等因素。从审计实践活动看,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审计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无法提示审计的真正原因,因而建立在审计目标基础上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是局限的、不完整的、较低层次的。

(四)两元或多元导向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主张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8]二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及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9]三是主张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同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10]四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三个因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11]

两元或多元导向型,看似合理,但由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等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同时以两元或多元因素为起点,就如同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两条腿一条在上、一条在下,一条要向左、一条要向右,导致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所适从。这样,还会人为破坏审计理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理论界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关系的探讨

早期的审计理论研究忽略了审计环境,在有关的审计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没涉及到审计环境问题。近年来,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一)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结构

蔡春认为,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与所依存的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审计环境要求理论结构的构建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随环境的变革而变革;而审计理论结构对审计环境的反作用则表现在,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反作用而不断改善环境状况。[12]胡春元认为,审计本质应适应审计环境的需要,并且必须随着环境的变革而变革,即审计环境是通过审计本质来影响审计理论体系的。[13]张继勋提出,审计理论体系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4]以上论述都认为,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体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影响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陈建明指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审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审计实践的全部,孕育着审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从审计环境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发展,从而具有全面性、完整性,是比较的审计理论结构。[15]李东平和古继红在论及审计理论结构时指出,审计理论结构是以审计环境理论为起点和终点[16].辛金国在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论述中指出,审计理论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的外环境和内环境。[17]刘兵认为,“审计内环境与外环境有机的总和,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的。……审计目的、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18]

(三)有人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上述观点,在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从审计理论发展的历程看,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审计准则的从无到有以及它的不断丰富,审计理论的从无到有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无一不是审计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审计环境是促进审计理论完善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三、确定审计结构逻辑起点的标准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逻辑起点的实质应表现为审计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逻辑起点应是审计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审计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前提的范畴。而其他审计范畴反倒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第三,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内在矛盾以及审计系统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逻辑起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四,逻辑起点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假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起点是正确的要素;第五,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审计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规定着审计系统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审计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笔者认为将审计环境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更为恰当。理由有六:第一、审计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审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第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本身与审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审计环境具有联结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审计环境不简单等同于审计实践活动,它是对间接或直接影响审计的环境因素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涵盖、、、、、多个因素。另外,审计环境来自于审计实践,并不断与之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第三,审计环境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审计理论与概念的基础。审计环境是审计动因的决定因素;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比审计假设所反映的社会环境约束条件更为全面、真切,也界定了审计目标所“意欲表达的理想境地”的特定内容,是审计实务的基石。以审计环境为起点,能使整个审计理论建立在更为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之上;第四,审计环境反映了审计根本属性,决定着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五,审计环境蕴含多样化研究。审计环境倡导的多样化研究思维方法、多元化理论模式能促进审计理论自身发展。美国的莫茨和夏拉夫教授正是将数学、逻辑学、伦等研究思想渗透到审计学中才开创了人类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可以使审计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思路更加开阔;第六,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的基本标准。离开审计环境,不能解释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所存在的差异。审计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审计的这一集合特征,是审计理论跨世纪的研究主题。

四、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来构建审计理论体系

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密切依存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因此,审计理论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审计实践及其发展还受审计固有因素影响,如各个发展阶段的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工作手段、审计工作内容等因素。但并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中所有方面都有与审计相关,有些是明显无关,有些只是间接相关,有些在一定时期是相关的,而在另一时期是不相关的。因此,我们将审计外在环境中同审计相关的部分从整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中抽象出来,称之为审计外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环境、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因素。我们将影响审计的固有因素称之为审计内环境。审计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因此,审计本质与职能、审计动因与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由此可见,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审计环境。

环境对审计系统的,会产生多方面的效应,表现在:(1)影响目标。或有利于审计系统目标的实现,或不利于审计系统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对目标进行修订,或造成不能实现审计系统的目标。(2)影响结构,多方面影响审计系统的结构,如影响要素结构,使系统的审计人员、审计程序、审计、审计报告的关系等发生变化。(3)影响稳定。使审计系统在各方面都保持协调关系而正常运行。如审计组织体系会随着水平、经济体制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使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保持协调发展。

审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一般采用的形式有:(1)遵从。审计系统接受环境发出的信息,即遵从环境对审计系统的各种要求运行。(2)协调。审计系统根据环境的要求,制定或调整运行的规划、程序与方法,以适应环境的发展。(3)趋同。审计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变化、发展的方向一致。

笔者认为,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审计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前提与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理论和审计相关理论五个层次所组成,如图1所示。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现对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审计理论体系图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审计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

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和由此确立的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审计系统中的一切理论都是由审计环境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形成合理的逻辑层次关系。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及以理论为指导的审计实务工作能否实现人们的期望,是对审计目标确立恰当与否的最好检验。在审计环境中,对审计目标起主要作用的是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及相关对审计的约束。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提。审计假设是人们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做出的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和判断,它设定了审计工作的空间、时间和质量单位。审计假设为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审计基本理论、规范理论和应用理论的逻辑前提。但这种假定和判断不能凭空设定,它受制于审计外环境。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导向。它是在认真研究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既对审计基本理论起导向作用,也对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起导向作用。审计目标的确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便给审计工作、审计报告等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审计目标也给审计准则提出了要求和前提,它规定着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二)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基本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审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审计理论。它是审计理论的精髓,由审计导因、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性质、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职能、审计原则等构成。

审计基本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高度的抽象性。它没有具体的实践导向,没有实物可以参照,只是产生于高度的理念之中,如审计职能,是看不到和无法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由于高度抽象性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困难以及模糊性。因而在关于审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学术流派颇多。

2、普遍的适用性。它不受部门、行业等审计客体变化的影响,也排斥了不同审计类型的差别可能给理论研究带来的障碍。在不同的被审计部门、行业或单位,审计基本职能是同一的。即使是就地审计、送达审计或远程审计等方式上的改变,也不能使审计基本职能发生变动。

3、严密的逻辑性。由于这种审计理论是高度理性思维的成果,无论是它所属的各种不同理论之间,还是同一理论的结论、论据、论点之间,都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整个审计基础理论的结构十分严谨。

(三)审计规范理论

审计规范是指在审计基础理论指导下按照审计实践的基本而建立的一种审计理论。它由审计职业技术规范理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理论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等所构成,主要如何根据审计环境的要求,构建适合和地域特征的职业规范体系。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规范性。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用以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行为,目的在于提高审计质量。

2、权威性。审计规范理论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实际上制约着审计实务。审计规范是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的,不是审计程序、审计实务的汇总,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理论的集中体现,以指导审计实务,规范审计程序和。

3、指导性,审计规范理论中的那些准则、规则,可以用于指导审计的实际工作。这是由于这种理论比审计基本理论更接近审计实践活动所引起的。

(四)审计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旨在指导审计实务、提供操作指南的审计理论。它包括审计组织理论、审计操作理论和审计控制理论三个有机部分。其中,审计操作理论又可分为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和特殊审计业务操作理论两个方面。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是指由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内容构成的基本体系,主要研究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年度报表审计工作;特殊审计业务操作理论是指由特殊目的业务审计、特殊行业业务审计和特殊性质业务审计等内容构成的基本体系,主要研究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特殊审计工作,如基本建设预决算审计、小规模审计、盈利预测审核、中期会计报表审计等。图1只列出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具体性。这种理论常常可以找出相应的实物参照系,总是解决某一特定方面的实际,常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2、有用性。它不象审计基本理论那样空洞枯燥,无法用于实际工作。审计应用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策略与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方面的理论,都应归人此类。

(五)审计相关理论

审计相关理论是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其他学科理论,主要包括理论、系统理论、学理论、财务和会计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机与技术理论等。这些理论对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拓展审计工作视野起到重要作用。

[]

[1][5]R.K.莫茨,H.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商业出版社,1990.

[2][1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娄尔行,唐清亮。试论审计的本质[J].审计研究,1987,(3)。

[4]蔡春。审计基本假设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1)。

[6]徐政旦,谢荣。试论我国主义审计模式的若干原则[J].审计研究,1987,(7)。

[7]王文彬,林钟高。审计基本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8]袁晓勇。关于建立我国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J].财会通讯,1997,(3)。

[9]张德坤。审计研究逻辑起点的二元选择[J].湖北审计,1998,(3)。

[10]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汉民。论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J].财贸研究,1993,(6)。

[13]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4]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5]陈建明。审计规范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6]李东平,古继红。论审计理论结构[J].湖北审计,1996,(3)。

[17]辛金国。浅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J].财会通讯,1997,(8)。

[18]刘兵。审计的逻辑起点及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1995,(4)。

[19]李若山。审计理论结构探讨[J].审计研究,1995,(3)。

[20]苏牧。论审计研究的起点[J].审计研究,2001,(4)。

篇2

2、张志凤。名师简介:会计难度大,是其他各科基础,更是过关的拦路虎。张志凤老师是会计培训界泰斗,留美学者、教授,具有十二年丰富的培训经验,讲解精湛、总结精炼、点题精准,深得学员信赖,口碑极佳,是您过关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授课特点:画龙点睛、抓住精髓,并用简单的例子和经典的总结将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语言洗练。例题经典,命题思路接近考题,解析精准,命中率高。

2、刘圣妮。名师简介:审计要求高,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在实务中的综合运用。考注会,审计是关键。刘圣妮老师是超一流的审计辅导专家,深谙历年考试命题规律,授课富有激情,案例生动活泼,考点梳理精细,点题押题精准。“听刘老师的课,审计轻松过”。授课特点:将枯燥的审计课程,讲得活泼生动、将很难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简单的例子讲解出来、使学员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深刻的知识,使得参加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学员再也不觉得审计难考。

3、赵小彬。名师简介:赵小彬老师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培训中心特聘教师,纵横考场十余年,注会考试命题及辅导经验丰富,以所授考生通过率高著称。治学严谨,讲解细致,点 押到位,护送众多考生顺利过关。授课特点:授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严谨,通俗易懂,擅长将复杂原理化为通俗语言,听赵老师课,通过会计类考试不再难。

篇3

特别是在全球面临经济危机的今天,现代经济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然而,事实已经证明,凭借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方法和科学的命题,现代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改进社会福利。伴随着经济学本身的不断进步,事实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新规制经济学的创始人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教授的遗作《规制与发展》,正是利用现代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杰出成果。

电力、电信、交通和自来水等具有天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由于这些行业整体上不适合参与纯粹的市场竞争,那么,该如何对这些行业设定准入、价格、产量或收益率等方面的规制呢?这一直是经济学的难题。

由于忽视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或者假设规制者本身是仁慈的,传统的规制理论难以为真实世界中的规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尽管拉姆齐定价给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完美定价法则,但是,规制者通常并不了解企业的真实平均成本,而且,规制者还可能会和受规制企业合谋,以便获取私利。

在这种背景下,以拉丰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利用激励理论或契约理论,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创立了新规制经济学,重新诠释了规制问题,并设计了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规制方案。这一丰硕成果的代表作,就是拉丰和梯若尔合著的《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

然而,拉丰并没有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止步。他逐渐认识到,新规制经济学假设政府是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是完美的,法律是完备的,规制人才是足够的,但是,这些假设都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规制理论和规制方案。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规制难题,拉丰以知识分子的普世情怀,毅然将发展中国家的规制理论作为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神圣使命。于是,便有了《规制与发展》这本书。

本书可谓发展中国家的“规制指南”。凭借娴熟的契约理论工具,作者在经典的委托-框架下,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昂的公共资金成本、薄弱的审计成本能力、普遍的腐败、低效率的信贷市场、不受约束的政府、脆弱的法治和稀缺的外资等约束条件,发展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制原则、私有化理论、实施理论、接入定价理论、普遍服务理论以及规制机构设计理论。

这些理论提供了许多丰富并且可操作的政策启示。例如,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作者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规制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缺乏成本审计,因此,应该提供具有高能激励特征的固定价格契约或者价格上限规制;

第二阶段,会计和审计体系建立了,因此,应该提供具有低能激励特征的成本加成契约;

第三阶段,征税效率改进了,因此,可以跳回高能激励方式。本书用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验证了这一理论。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规制问题,例如,电信重组、电力放松规制、银行卡结算和水污染问题等。这部杰作,可以为所有试图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启发,从而为改进中国公用事业的效率贡献智慧。

对于规制理论或公共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阅读本书可以学习如何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体现中国国情的约束条件,从而在一个一般理论框架中诠释中国问题,并利用计量经济学加以检验。

拉丰教授从对称信息的基准模型出发,先是引入信息不对称, 从而得到新规制经济学的一般模型。更重要的是,为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他进一步放松假设,先后考虑了没有成本审计、没有转移支付以及存在合谋时的最佳方案。随着约束条件的不断放松,理论模型和现实情况也更紧密地吻合了。

优美的数学模型和直观的经济学命题在这部杰作中完美结合,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更深入地学习现代经济学,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并联系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学人才能真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且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逐渐还学术研究以尊崇地位。

对于规制当局的决策者来说,阅读本书可以理解如何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规制问题,进而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匹配,从而找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规制解决方案。■

篇4

企业融资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另一种是债权融资,也可以称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同意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并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和增长。债券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筹集营运资金或资本开支。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借出资金,成为公司的债权人,并且获得该公司还本付息的承诺。融资成本是指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股票融资向股东支付股息、红利,发行债券和借款支付的利息,借用资产支付的租金等等。股权融资成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股利增长模型等。股利增长模型是基于一固定的股利增长率,并不十分符合实际,现阶段应用也比较少。股利折现模型虽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但是,多数研究者利用此模型计算出的股权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然不符合常理。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经典的计算模型,相比来看简单易懂、操作方便,数据获取较容易一些,在整个估算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客观性较强,测算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好。因此,本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估计股权融资成本。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探讨资产风险与资产收益的关系,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基础并且具有一系列的严格基础假设。它集合了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即选取选择国债的收益率以及所有股票或者所有债权的平均收益率等变量,整理出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面临两种风险,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现资的组合理论指出,非系统风险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来消除。就是因为投资者面临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就包括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溢价,股权融资成本则为无风险报酬率与其股票的风险溢价率之和。国内关于事务所审计质量在债务市场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目前仅有的研究也没有一致性的定论,本文采用利息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利息费用占比,即利息支出占公司总负债的比例,利息费用占总负债的比例越高,说明债务融资成本也就越高,相反就越低。由于西方的经济起步较早,因此西方对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也就比较早,同时西方的研究学者对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研究过程也较为全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类经典理论:“声誉机制”理论(DeAngelo,1981)与“深口袋”理论(Dye,1993)。DeAngelo(1981)认为,当客户公司决定聘请审计师时,由于不同的客户公司。

二、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实

有了不同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事务所的每次审计都能够增加其对客户公司的了解及业务熟悉度,从而能够为其自身带来专有优势,但同时审计师也随着熟悉的加深而面临丧失独立性的问题。DeAngelo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依靠审计师声誉(审计师规模)使事务所独立于客户公司从而得到解决。因为,如果享有市场声誉的大型事务所,为其自某一客户公司牺牲了审计的独立性,其行为又恰恰被市场参与者观察到,那么该事务所相比于小型事务所来说,由于自自身处于大型事务在客户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更高的现状中,从而面临着更大的、其他的潜在准租金的损失。最终DeAngelo得出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即越有市场声誉,则越能够持审计独立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与“声誉机制”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著名理论是“深口袋”理论,Dye(1993)提出该理论认为,维持高质量审计可以减少法律诉讼,审计师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越有可能遭遇法律诉讼,因此得出与DeAngelo相似的推论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准确的审计报告的动机越强烈。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大部分关于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结论均支持两者存在正相关,并认为国际四大确实代表了高质量审计服务。而对于我国的事务所审计情况而言,国内研究学者认为,国内优秀的审计师集中于国内“十大”所中,并且排名前十位的事务所具有相对较大的规模,因此认为国内“十大”所代表了较高质量的审计。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国内“十大”所为高质量的审计的替代指标,并且将数据控制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基础之上,以避免干扰。对于股权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09到2010年的深沪股票,剔除奇异值和缺失数据后,保留了88个数据样本,并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计算而得出,其中大所审计21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67个观测量,配比较为均衡。债务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10—2012年深沪股票,并选择其剔除数据缺失值和奇异数据后的3年里5个时间点即1月、3月、6月、9月、12月的共131个观测量进行计算,其中包括大所审计46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85个观测量,做到均衡的配比。本文对于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资讯。本文将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在spss分析工具中取值为1,非前十位所取值为0,为了排除其他审计因素干扰,数据选择中,均选择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数据。Myers和Majluf(1984)指出,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对外融资成本较高,借鉴“声誉机制”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则越能够持审计独立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而我们普遍认为,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投资信息,这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获得准确的高质量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最终影响融资成本,即审计质量先通过影响信息的对称性,从而信息情况影响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假设2: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将名次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即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事务所的股权融资成本与债务融资成本均值分别进行对比。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90808421,而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100546377。可以看出,高质量的事务所可以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同样,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0196936,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2283012。高质量的事务所同样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通过均值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同假设1和假设2相吻合。第一步,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大所审计和非大所审计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方差显著性差异,得到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所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的两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中,显著性概率为0.705,大于5%,意思为在95%的概率下接受两者方差相等的原假设;方差相等时的T检验的结。

篇5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一、高职《审计实务》课程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洪.高职审计实务课程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5(01).

篇6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篇7

中国特殊的审计市场关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众多决定因素中,公司治理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话题。自从安然与世通事件以来,内部公司治理受到学者们持续关注,会计师们也开始重点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本文对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对以往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费用;综述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和审计费用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替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种理论对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解释不同:替论认为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成本越低,会计师面对的风险越小,因而审计费用越低,也就是说,外部审计可以看成是外部治理,某种程度上内部公司治理可以代替外部治理;而信号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聘请严格的会计师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内部治理,因为就使得审计费用较高。然而当前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能证明哪种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实践。

一、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不管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的成果和文献。本节下面将围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综述与之相关的重点文献。

(1)国外文献综述

Simunic(1980)于1977年收集397家上市公司(美国)的审计收费数据。他使用最小二乘法做完线性回归分析,正式构建了非常经典的Simunic模型。他经过研究发现,控股的子公司个数、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类型、公司前两年的盈余状况、公司的资产与负债比率、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成本对审计费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事务所的规模、会计收益比率、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Francis(1984)通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收费。

Firth(1985)研究了新西兰的上市公司后认为: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和非系统风险对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影响。而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

(2)国内文献综述

朱,章立军(2003)对沪市63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作者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和公司所在行业、公司所在区域以及上市公司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相关性。实证得出结论:审计费用和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行业分布、和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等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林恋(2004)汇总了和事务所审计定价有关的数据,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对象,样本取自2000年到2002年三年持续经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作者认为:三个变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事务所是否为“十大”、控股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的和以及取了自然对数的资产规模。

王善平,李斌(2004)选取2002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文章研究的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作者实证的结论:资产规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外聘的事务所的规模以及公司所在地区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存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ROE、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审计收费及其影响因素旳研究分析大都是以Sununic的模型为基础的。而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了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规模以及审计的复杂程度。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地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ROE等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其它的因素,诸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占总资产比例、审计任期、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较中国学者更早的开始研究审计收费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大家也没有得到非常一致的结论。

Goddard and Masters(2000)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和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二者之间在审计费用方面并没有存在差异。

Carcello(2002)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不对董事会的特征进行控制,董事会表现出的勤勉性和专业性和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而审计费用和董事会表现出的独立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一个表现出独立和勤勉并且非常具备能力的董事会是同意主动增加审计费用的,董事会自身的监督不能代替外部审计,只能是起到一个协助的作用。

(2)国内文献综述

篇8

一、当前审计执行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审计机关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就是将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的决策和意图转化为具体计划的能力,就是围绕审计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能力,就是带领干部群众把审计的要求转化为行动、把包括审计方案在内的各种计划、规划变为现实成果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贯彻力、落实力。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的、客观的以及自身主观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审计机关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与发展的任务、群众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执行意识不强。突出的表现在一项工作安排部署了,甚至反复强调要求,一些中层仍然缺乏敏感性,反应不快,作风疲沓,执行速度不快,落实跟不上。有的片面理解执行,认为执行是下级的事、群众的事,以开会代落实、以安排代执行,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执行之外,“上行”而下不“效”,直接影响了群众执行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有的中层领导干部认为审计机关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主要工作也是事后监督,慢半拍不要紧,导致立即执行的意识有所淡化。

二是执行标准不高。有的缺乏精品意识、一流意识,工作甘于平庸,甘当中游;有的缺少一抓到底的劲头,常常开局不错,但小进则喜、小成则满,对党组的决策部署不能一以贯之的常抓不懈,导致有的工作走样、虎头蛇尾;有的对审计决定、审计处理意见的执行检查雷声大、雨点小,执行不到位,甚至个别的对执行结果听之任之、不了了之。总体来看,执行的标准呈现出往下逐级递减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内部考核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执行的活力激发也不够。

三是执行能力不强。集中体现在对审计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审计方法常年以不变应万变,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老套路,创新的方法手段不足以有效应对新问题。比如对被审计单位不主动不配合的问题,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组织审计实施时,遇到常见问题就事论事尚能应付,情况复杂时,审计实施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审计机关内部管理中,表现为满足于当传声筒、中转站,工作中遇到难题就推、管理中遇到矛盾就躲等问题;还有的尽管态度很认真,但分不清轻重缓急,发现不了主要矛盾,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线平推抓工作,结果往往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效果不好。

四是执行动机不纯。执行领导决策部署时,依个人好恶取舍,按亲疏远近分类,看难易程度排队,合意的、容易的、实惠的执行的就好一些,反之就推诿、扯皮甚至佯装不知,实际当中常常出现的一项工作布置很久了,当要检查时,有的中层往往以“不知道”搪塞,就很典型。有的业务部门在安排审计项目时挑肥拣瘦,综合部门在完成工作中避重就轻,等等。这些不正常的情况,最恶劣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部分群众对党组的决策产生误会,甚至萌生对立情绪,整体上增加了全局执行的难度,影响了执行的效果。

二、对策

执行力既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核心素质,更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来源,也是确保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各级审计机关必须把加强中层执行力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一要进一步提高内在自觉性。作为中层领导干部,要认识到执行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今后我党长期面临“四大考验”的严峻形势下,在审计工作环境日益复杂、查处问题难度不断增大、审计面临的环境考验日益险恶的情况,对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从内心深处增强执行力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只有素质高、能力强,才有执行的底气和勇气。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当前学习要注意两点:一要多读书。要多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要着重学习科学发展观系列观点,夯实执行力所需的理论素养。还要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自己相对欠缺的、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专业理论书籍,如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推广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与途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真正成为本职专业的行家、专家。二是要结合实际多研究。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真研究解决一个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要针对个人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思考、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并不断回顾总结、再次改进,实现螺旋式上升,逐渐提高执行力。

篇9

【关键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收费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审计定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基本定价行为分析,内在的成本的影响,审计主体个人特征(声誉机制)的影响,环境方面的影响(投资者监督和法律环境)。

(一)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基本关系: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之间正相关,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审计定价越高。

在审计收费决定的经典文献中,Simunic(1980)年的模型认为审计定价包括审计资源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审计师根据评估的风险水平确定需要投入的资源,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但是,审计师只能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不出现重大的错报、漏报,还有可能出现没有发现的错报、漏报,该部分风险日后可能会给第三方(除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造成损失,该损失仍然要有审计师承担部分责任。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大,审计师就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但是,重大错报风险越大,没有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就可能越多,风险溢价也会越高。这样,重大错报风险从审计成本和审计溢价两个方面影响审计定价。

因此,从经典的审计定价模型中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审计定价,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正相关,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审计定价越高。

国外许多文献证实了上述观点,但是国内的实证文献观点不很一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上述结论。

审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态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价问题,而是反映了审计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审计资源应当是用来保证审计质量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审计师的资源配置也应该也多;反之,如果审计师没有在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客户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审计质量便无法保障。同时,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收费的结果,是直接提高了管理层会计信息舞弊的成本,是对管理层会计信息舞弊的一种抑制(具体机理见4.3相关的博弈分析),所以,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定价的有效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市场的效率。

(二)冲突越大,则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审计定价越高。

公司治理因素影响到成本,成本的大小不同表明了冲突的大小。冲突的大小对审计定价影响也是通过两个方面影响的:冲突越大,被审计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有着更高的审计需求,提高了审计收费;冲突越大,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资源投入越多,而且未发现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和数量越大,从而在审计资源和风险溢价两个方面提高了审计价格。

如前面文献综述部分所论述,Gul and Tsui(2001)、J Nikkinen,P Sahlstrom(2004)、JPH FAN,TJ WONG(2005)、Jensen(1986)、Ferreira at al(2004)、La Porta et al(2000)的研究都认为成本提高了审计收费。成本使得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差异加大,管理层会有更多的动机进行会计信息操纵,会计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或者债权人造成的威胁较大,重大错报风险带来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

在中国,问题集中体现在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Shleifer和Vishny(1997)指出,在某些国家,问题起源于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Myers(1998)认为与固定资产相比,流动资产更易被大股东占用,以作为其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获得私益的工具。Alchain 和 Demsetz(1972)指出,所有权分散提高了对管理政策施加影响、特别是更换管理层所需的权的转让成本,因此,所有者对管理层行为的约束与所有权分散度成反比例关系。Francis 和 Wilson(1988)发现,公司所有权集中度变化与是否将审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存在负向关系。

刘明辉,胡波(2006)认为在内部治理恶化的公司,冲突严重,成本相应较高。审计师对此类公司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较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审计努力,承担更高的审计风险,因此需要收取更高的审计定价。相反,作者认为内部治理良好的公司冲突较少,成本比较低,审计努力和审计成本较低,审计定价相应较低。作者通过2001-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独立董事数量占董事会比例、高管层持股比例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等情况对审计定价产生显著影响。

(三)投资者监督力度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价,投资者监督力度越大,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价越高。

投资者监督增加了审计师重大错报风险的经济后果,从而对审计定价有着增加作用。

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成本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在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中存在;另外一个是大股东作为“内部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从而导致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成本很小,成本主要体现为大股东-管理层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

Leech and Leahy(1991)认为,在第一大股东所持表决权达到25%以前,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主要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介于25%至50%之间时,控股股东与经理人共享控制权;当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以后,控股股东完全掌握着公司控制权。

本文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5%的公司占19.50%,另外的接近80%的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Leech and Leahy(1991)所说的25%的比例以上,34.17%的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由于集中度较高,不同的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股东-管理层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冲突。

成本越高,意味着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意味着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中小股东为了减少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动机对管理层(管理层-大股东)进行监督,对会计信息的重大错报有监督的动机。

从审计的基本功能来看,审计是为了降低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成本,是对管理层的会计报表信息的一种鉴证。审计的起源说明了审计是有着市场的自发需求的,这种需求最根本的动力是降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审计师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错报从而给投资人造成了损失,则投资人有权利对审计师进行诉讼、索赔。因此,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对审计师是一种很重要的市场化的约束。由于审计质量的不可观测性,审计质量只能依靠事后对会计信息的验证对审计质量进行判断,如果审计后的报表被证实存在审计质量低下的情况,投资者将会对这种审计师形成一种抵制,迫使管理层不聘用不受到信任的审计师,降低该审计师所审计公司的市场价值,从而使得审计师的声誉受到影响,实现投资者对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师的惩罚。所以,投资者监督力度越大,审计师对重大大错报风险会更加重视,避免审计失败受到投资者的抵制和惩罚。

参考文献:

[1]刘明辉,胡波.公司治理、成本与审计定价——基于2001-200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2:72-79.

[2]La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and R.W.Vishny,1998,“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6:1113-1155.

篇10

论文摘要:审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重视,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业务素质、案例选用、考核办法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审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许多专业知识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从审计教师方面看: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

大多数中青年审计教师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知识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了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案例选用方面看:审计基础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难以满足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典型案例,很难与我国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难把审计案例所反映的审计实务与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审计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一些教材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从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看:形式单

一、简单片面

传统的审计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背诵”,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老师改卷评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这种传统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审计教师还应当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案例的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案例即能融会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我们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在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别典型,但要和即将讲解的内容密切相联。

(2)在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案例不要求综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强。

3、在课后运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综合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这类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在会计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强的案例都可选用。学生讨论分析这类案例,可以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加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1、理论测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仍通过开卷或闭卷笔试考试,老师出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2、课堂讨论。每一次进行课堂讨论前,都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发言的内容等,教师则在讨论中起着主持、组织的作用。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准备一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要求学生就案例中给出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写出一份审计报告,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撰写审计报告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社会实践教学

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