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12 13:1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中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 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 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从而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 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 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 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 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监督之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和带动之下,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逐步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龙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2
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一个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的赛事活动。大赛自创办伊始,就致力于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软件制作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王晓芜说,十五年来,中央电化教育馆以及大奖赛组委会、评审委员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奖项内容不断丰富,评选标准不断完善,参赛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优秀作品的共享和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涵盖各级各类教育、面向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赛事活动,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举办十五年的经历,从一个层面深刻反映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五年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面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历届大奖赛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过去与现状的基本脉络,把握适应各地各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发展规律,也能从历届获奖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学校、专业化机构,特别是广大教师投身信息化事业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著精神,使我们对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充满信心。
王晓芜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根本在应用。学校一线教师是教育技术应用以及资源推广和应用的主力军。通过大奖赛这样的活动,广泛吸引了广大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有效地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教育资源应用能力的提高。
篇3
记 者:您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样的形势?
王延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空前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政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数字鸿沟”现象趋向缓和
记 者:数字化与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普及多年以后,“数字鸿沟”的现象是否得到缓和?
王延觉: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指的是,存在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优质数字资源拥有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尤其重视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通过若干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家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使得我国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教育资源拥有量以及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应该说,教育领域“数字鸿沟”的现象有所缓和。但是,“数字鸿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在重点支持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进一步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还需要国家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从政策、项目、经费、人才等多个方面,继续向偏远、农村等落后地区倾斜,给予重点支持。
谋划实现校校通宽带
记 者:多个国家的宽带计划在2010年前后都有一个较大的投入,作为培育用户习惯的教育领域,未来我们国家是否会有一些明显的政策导向?
王延觉:建设覆盖全国,接入所有教育机构,先进、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是落实总书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要指示的基础性工程。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始于20世纪90 年代。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很重。一方面,虽然CERNET主干网通达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但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建设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还不具备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外学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由于CERNET是由教育科研示范网络发展而成的为学校师生提供网络服务的日常运行网络,存在主干网带宽不足,和公网的互联互通有“瓶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CEBSat窄带单向广播式传输,不能满互式应用需求;教育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对国家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规划中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公益性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公用通信传输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高速连接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的IP网络,具有先进、可靠和绿色安全的特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网络教学科研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记 者:教育部刚刚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一举措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延觉:2011年8月26日,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发文(教人厅[2011]8号)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亲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实《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有力促进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永无止境,管理体制改革还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根据变化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深化。
重点解决全局性、基础性、共性问题
记 者: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篇4
1.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现阶段仍未取得重大的突破。从教学技术学角度看,以政策为指导,通过现有技术的运用,应该可以顺利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面临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化和教育相互越走越远,越来越分离,信息化和教育老死不相往来,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难以融合。现实中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国家投入高达数千亿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各种平台(网络课件、管理系统、教学平台等),但是有了资源,教师却不加利用,只是当做摆设应付上级或者评职称的筹码,课上依然钟情于粉笔、黑板。
2.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到阻力的原因
虽然信息化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是信息化不会自然推动教学改革,因为就技术化本身而言,它既可以为教学改革服务,又可以被强化传统教学利用。因此,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于传统的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只要评价体系不发生动摇,考试的指挥棒方向不发生变化,那么教学信息化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只有理清教育评价机制与教学信息化的关系,完善考试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素质+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才能推动教学信息化,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为推动教学信息化需正确把握教学改革的走向
作为推动教学信息化的最主要动力,教学评价应顺应潮流,为促进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助一臂之力。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应为:
(1)更加重视评价中的发展。进行考试改革,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一改传统的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和甄选的功能,而轻视激励与改进功能,将评价中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评价的改革的趋势之一。
(2)评价目标趋向多元化。作为教学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评价的内容应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事、会做人的能力,所以,在评价指标的体系里,不仅应该包括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等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国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主要不足之处。
(3)对于评价方式,应趋向多样化。从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两种。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指待确定评价的行为目标后,通过量化的方法对评价资料进行评价,从而最终获得客观结果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程序。此种方法通常指传统使用的常规考试。现今,在教育界,情境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已经将其列入了课程设计的要素。此外,在成绩评定、教学过程以课程设计计划各方面,情意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创新能力、素质、情感、与人处事、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适合以人文方法进行评价,比较常见的人文评价方法表现评价法、成长记录袋等都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为推动教学信息化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事项
作为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评价应该对各要素之间协调与一致性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教学评价需要和社会的评价相统一,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都是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录用人才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因此,对于改革后产生的评价结果的记录形式,需要得到社会上的认可。
(2)各级院校之间评价指标应该统一。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教学评价的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依然匮乏,在选拔考试下,学生进行升学,学生平时的评价记录需要各升学录用认可,也就是说,中考、高考的评价指标应该和学生过程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形成性评价保持一致,如果各级升学考试依然采用过去的评价方式,那么改革便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3)各类考试的评价应该进行统一化处理。现阶段,我国的考试种类繁杂,例如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成人高考、普通高考、期中考试、校内期末考试等,这些考试的目的不同,如选拔、甄别、查漏、反馈、激励等,这些考试的指标因该逐渐趋向统一。
(4)学校、教师、学校的评价应该协调统一。教师如果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培训,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工作量,不会只限于课堂时间,工作效果将不只是学生的试卷成绩。教师的任务将由传统的为学生灌输死知识向为学生辅导答疑、设计学习资源和过程、创设情境等转变。这些工作需要校方的认可、承认,并成为对教师评价的指标。
四、结语
篇5
一是高起点制定网站规划。确定了以网站为平台,以学校为基点,网络式推进的策略,科学制定《*教育信息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规划方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自20*年*教育信息网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总计投资1500万元。三是高水平推进网络构架建设。目前*市交易系统已初步建成以电信光纤为骨干、ADSL及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等组成的“天网地网”,基于学校、县区教育信息中心、*市教育信息中心的三级网络架构已初具雏形。普通高中联网比例接近100%,初中联网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城市初中学校联网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学校联网比例达到70%以上,农村中心小学70%以上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二、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网站日常维护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把相关技术人员分期、分批送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从事技术工作的几位同志先后通过微软认证工程师等相关认证。二是不拘一格从下属学校和县区借调有一定开发和编程能力的同志,进行网站开发创新。几年来已自主开发了网上夏(冬)令营、智慧大冲浪、网上名师课堂、民声通道、教育电子地图等应用模块,大大的丰富了*教育网信息内容,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三是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虽然目前所有技术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但他们注重从网站的软硬件维护、美工设计、信息审核、软件开发工作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始终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各施其职、各有所长,为今后*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教育政务公开力度
一是在*教育信息网上加强了政务公开频道建设,频道涵盖*市教育局主要行政职能。所有全市教育会议通知、教育行政部门公开的发文、上级相关的教育文件和法规都能在*教育信息网上第一时间得到。二是加强网上办事。尽其所能为*市民提供了公开招聘教师报名成绩查询、普通高考外语口试成绩查询、中考成绩查询、普通高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成绩查询、研究生报名信息、学历在线查询等信息服务。并提供学校基建维修在线申报及审批、*市教育系统政府采购信息等面向学校及企业的在线服务。三是建设*教育信息网“教育民声通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市教育部门及时倾听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教育的呼声,老百姓可足不出户向我市各教育职能部门反映情况和问题,充分发挥其“集民意、听民声、聚民智、解民难”的作用。
四、充实教育教学信息
一方面及时更新信息。为了发挥*教育信息网在教育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我局高度重视网站信息工作。自20*年4月开始,*教育信息网共发展信息员100余人,信息员分布于全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各个市直属学校。一年来已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六次,累计*教育新闻一万余条。*市教育信息网已经成为*市政府市直单位政务网站中信息更新最快,信息更新最多的政务网站之一。另一方面全方位开放教育教学资源。作为教育类网站,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是办好网站的基本宗旨。*市教育信息网现开放的应用系统有:电子邮件系统、视频资源系统、K12网格资源库、网上教案中心、7万册数字图书馆、70万题智能出卷系统等。其中视频资源中我们聘请*各科名师制作了初中各学科教学课程。而在网上教案中心建设中,我们每年组织全市中小学各科教师进行教案比赛,将教师的优秀教案选入其中。目前*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总量已达到6个T。
五、挖掘网站应用的其它功能
篇6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人化环境;自然性;仿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25-02
An Analysis 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Li Ting, Liu Jin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ject in education field. The thes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figured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zed environment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people in such condition. Therefore, it researched on the problems involved and opinions hel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practice, which will be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nature; imitation of nature
Author’s addres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China 410081
1 什么是人化环境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所以对“人化环境”可以这样定义:“人化环境”是指人工环境,指的是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对象化的结果。“人化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一,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2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分析――自然性与仿
自然性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教育现代化和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有着共同性,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说到底就是现代技术使用的常态化。所以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人化环境”。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有自然性和仿自然性。自然性是指人类、人类社会(包括各种污染、各种人类的反自然的行为)都属于这个大自然的产物,都是自然。广义层面上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地球本身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从广义的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的环境”,具有自然性。而仿自然性就是指人为的,社会性的。实现教育信息化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常态,所接触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因而环境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时刻面对技术创造的环境。而人在创造时要考虑自然的规律,使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加贴合使用者的需求,符合自然的规律。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成为可能,这种在课堂中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人化的自然也是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组成,所以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有仿自然性。
3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与人的互动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在信息化教育中学习者的行为应该也是他们内在的因素与外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与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这种观点也和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有“元亨利贞”相吻合。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的平衡。在信息化教育中亦是如此。下面从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仿自然性来分析这种动态的平衡。
3.1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是从自然的广义层面说明,因此,要探讨与人的互动关系也应该从广义的层面进行。首先,人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人都要跟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一定的互动。其次,“人化环境”从广义的自然看是属于自然的,而人从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在自然这个整体中,属于它的各分部之间肯定是存在互动的。
3.2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是从科技的层面说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社会层面。首先,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和人之间的互动是表现在文化层面的。其次,“人化环境”肯定是文化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存在,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
所以当把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看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时,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就不会成为“生态系”。另外,吉布森发明了“可获得性”(affordance)一词来描述环境和动物之间的这种功能联系。可获得性是相对于动物生活方式来定义的,它是环境的相关特性,是环境提供给动物可以利用的某种特性,如椅子提供“可坐的”特性,苹果提供“可吃的”特性,等等。它通过向动物提供功能来体现价值。因为环境的可获得性概念,使得环境不仅仅是传二元论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它对动物――知觉者是有功能意义的。在巴克的行为背景中,环境和动物之间的功能交互作用是:行为背景制约着成员的行为,而成员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某一种行为背景。因此,可以判断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与在其中的学习者之间存在功能性的交互。
根据吉布森的“可获得性”,在信息化的教育系中应该用技术实现所需要的环境,而这个所需要的环境跟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用“可获得性”来描述信息化教育系中环境的相关特性,通过这种特性选择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在语言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创设语境,进行生活化的练习,所以需要的环境的相关特性就是“可练习性”,接下来就是如何创设的问题了。在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围绕“可练习性”,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创设所需要的情境。
吉布森理论的搜索性活动(exploratory activity)和执行性活动(performatory activity)可以充分说明生态心理学中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搜索性活动是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它取决于观察者期望获得什么信息和从环境中能够搜索到什么信息;执行性活动是实际开展的以达到某一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信息对它的调节,即要利用它能够获取的关于它与环境的信息。而要保持个体与环境的接触,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就是觉察(perceiving)。
根据这个理论,在信息化教育中要提供给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他们期望获得的信息和能够搜索到的信息,接着提供给学习者实际开展这种活动的环境。要注意的是开展的这个实际的活动需要信息对它进行调节,也就是要利用获取的这个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信息来进行。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首先是创设语境进行学习,经过学习之后就要进行一定的交流,这个交流就是需要实际进行的活动。在此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的环境一定是能让学习者执行此活动的,并且,学习者可以获得环境与进行的这个活动的关系,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能说学习者练习的是法语,他却要和只会说英语的人交流,或者把他放到中国实践;也不能说学习者只是练习了简单的口语,而让他跟专业的学者交流。因此,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
4 总结
在信息化教育系中环境应该是与人和人的认知、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有结构的有秩序的“生态系”。教育环境与人的联系既体现在存在上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教育环境是包含着人(教学者、教学对象、设计者)的世界,是人在其中生活(生活也即学习)的真实环境。在本体论上,不能离开与人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不能理解为一个空的环境,也不能还原为人-神经的物理变量,而是一个有差别的、允许人学习的环境。
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关注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不能盲目地坚持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只要技术实现的都是好的。更加需要注重的是学习者的期望,而不是一切先进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要做的不只是关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者,关注学习者的期望。
本文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教育中需要融入更多自然的元素,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样将会更好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篇7
1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教师欠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操作电脑,制作PPT课件等最基本、简单的操作上。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效果和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因此,教师信息化首先要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使他们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善其信息化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化理论水平。(2)缺少信息资源库,教师缺乏利用信息工具的意识。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互联网”。然而,部分教师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已成习惯,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观点和学习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这就需要各校作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参与并积极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3)教师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要想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教师应该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学习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开发个性化的网络课程,要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待改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5)缺乏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测机制。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而目前学校中缺少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评测的机制,以至于不能将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量化。
2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应用属性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其内容和结构上应体现应用型的基本属性。新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从技术层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加工、再创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课程可以从应用层面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改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2)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学校应该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和校本网络教研等资源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测评机制。在教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来进行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把培养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评标准,依此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严把测评关,测评合格的颁发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又能规范信息化建设,使教师信息化教育有标准可依。
3结语
总之,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不断发展,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进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及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75-78
[2]李晓霞,王屹楠.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研究,2011,(2):13-15
篇8
从存储的应用来看,高教的信息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计算平台的电子化管理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部署包含计算机和服务器在内的计算平台,以实现管理的电子化。在这个阶段,数据存储都采用服务器内置的方式,还谈不上对独立存储的需求。第二个阶段是数据局部集中建设阶段。这个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图书馆和网络中心。由于大量电子数据的存在,专业存储设备的购置和应用便成为必然。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目前图书馆和网络中心的存储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第三个阶段是整合信息管理阶段。这个阶段,高校希望构建一个整合的信息网络,以承载行政管理、电化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电子收费等不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以及数据访问效能的需求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专业的存储系统成为整个网络系统构建的必须。
普教:用户分散、增量巨大
和高教用户相比,普教用户有着截然不同的一些特点:用户更加分散,普教的用户数量要远远超出高教用户的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也更为广泛;采购的形式多样,既有学校主导的个体采购,也有政府主导的集中采购;对存储的重视程度不如高校。然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数据的大量产生使得服务器内置存储的方式逐渐暴露出了不足。特别是电化教学对数据量及其可访问的便利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独立存储的需求也开始凸现出来。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内,普教用户的存储需求量将会高速增长,构成教育存储市场成长的重要动力。
篇9
程,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实
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紧紧围绕《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
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精神,
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更有效的教
育技术支撑基础,并专门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教育信
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
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了超前部署,整体构架。
一、更新理念,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一)教育信息化是浙江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
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是教
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在满足了“有书读”
这一基本需求后,富裕起来的浙江人民对优质教育资
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浙江省要在“十二五”期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有效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这两个核心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
的革命性影响,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构
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从而进
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公平制度、推进教
育改革和开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素
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发展机
遇,也使事业推进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是来自全新的
教育理念的挑战。素质教育、三维教学目标等全新的
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简单的器物性配备
和使用转向深入课堂教学、深入教学过程,从注重验
证知识转向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强调“知识
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
标,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社会化,强调教学过程的
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课程改
革的这些特征预设了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需
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
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
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学生的学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
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是来自教
与学方式转变的挑战。信息时代知识表征形式的转
变,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都对教学活动
中教与学的方式提出了不断变革的需求。在新的形势
下,要构建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必
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自
主发展、全面成长和特色发展,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倡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等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三是来自终身教育、
教育均衡等新的教育形态的挑战。终身教育、教育均
衡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后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课题。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
化的进程, 必须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在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全社会
的终身学习创设平台;在为课堂教学、教育质量提高
服务的同时, 努力为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校
际差异探索有效途径。
(三)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成绩与困难并存
“十一五”以来,根据“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总战
略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思路, 围绕建设
教育强省的目标, 浙江省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
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走在全国前列;教育资源初具雏形,特别是浙江教育资
源网的开通, 为全省中小学校师生构建了优质教育资
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网站目前已开设30 个特级教师工
作室、100 个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20 个学科协作
组,资源总容量达到461GB;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
建成,为全省高校图书资源的充分共享创设了条件;应
用管理不断加强, 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
息技术课程,98.3%的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
资源,96.6%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
学,信息、网络教研、教师博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
袋、电子书包、家校通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超过70%的高校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84%的本科院
校、53%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统一的网络教学或辅
助教学平台,学校信息化管理达到较高水平。全省有3
所高校获准开办现代远程教育(含电大的开放教育试
点),69 所高校在浙江省开设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在校生达30 万人。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对浙江教育事
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全省电化教育系
统工作者对推进教育均衡、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
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对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浙江省教育信息
化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认识还不够深刻,人
们往往只是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待信息化; 系统性、整
体性规划建设缺乏,全省缺乏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统筹
协调与管理体制,缺乏省、市、县(市、区)、校四级互联
互通的高速网络, 缺乏全省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应用水平不高;与课程专业建设特别是教改贴得还不
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对移动手持设备、
光存储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不够。
二、制订《规划》,绘就全省
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
《规划》的编制启动于2008 年,于2010 年4 月形
成初稿,2011 年2 月正式印发,前后历时近两年。在
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现状和需求为基
础,专门组建课题组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
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深入剖析全省教育信息
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
上,坚持广集众智,广纳群言,广泛听取专家、行政部
门人员和一线教师对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教育信息
化发展对策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目标科学、措
施可行。
在内容上,《规划》以服务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为
主线,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品质
为基本宗旨,提出了“力争到‘十二五’末教育信息化
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或
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的总体目标和“需
求导向与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与突出重点、项目示范
与注重实效”的三项原则,明确了以“一网二库三平台
四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任务、四项工程和六大保
障措施。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
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良好的服务
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分两
步走的策略,到2020 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
到届时发达国家水平。建成面向全民终身教育、能够
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学习者
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学习;推动教育
思想、内容和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
一网: 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网的骨
干网,实现省、市、县(市、区)、校四级高速互联互通。
到2015 年,各设区市和高校以1G 以上的带宽接入浙
江教育计算机网,全省普通中小学的校园网普及率由
目前的72.6%提高到90%,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校园
网普及率达到100%,有条件的学校建成无线校园网;
篇10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教育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必将对成人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革命性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成人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速实现成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到2020年,随着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基本建成,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不同层次更多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习需求者,都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教育内容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信息服务质量
一是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网络化教育通过将多媒体信息表现技术运用于课程的讲解和知识学习中,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的显著特征。二是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兴起,改变了知识的储存、传播方式,提高成人教育信息服务质量。几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传统的图书馆,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传递《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电脑网络上的“校园世界”,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面对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接受各种生动有趣的教育和培训。
3、从教育模式看,信息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单一“填鸭”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信息的提供者。在信息网络化教育模式中更加倡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探索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去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人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教育缓解工学矛盾,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愿望成为可能
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多为在岗职工的特点,导致了在职学生工作学习矛盾较为突出。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愿望成为可能。信息网络化教育模式更贴近成人教育的特点,更能改变教学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满足成人学生能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去获取想学的知识。这些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所不能完成的。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教育将成人高等教育带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网络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工学矛盾,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5、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办学机构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目前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全球化教育资源整合和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的数量、办学的总体规模,还是在办学的类型、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规划不统一,系统难集成,数据难共享
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对管理计划职能的忽视,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加之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由于在应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使信息数据难以交换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共享。
2、信息技术应用少,投入不平衡,浪费较严重
不少校园网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虽然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但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不但少而且层次较低,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则相当落后。信息化后续推动力不足,保障不力,阻力重重,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快陷入停滞,系统建设因深入推进不力而止步于使用简单业务替代的初级状态。校园网成了教职工发邮件、聊天、打游戏的工具,浪费较严重,效益底。
3、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组织中原有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等的均衡状态,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因此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组织阻力,由于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领导层高度支持及机构人员的配合,就会最终导致系统被束之高阁或被迫推迟使用。
4、教育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呈两极分化态
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少数普通高校等成教学院,采取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比例较高,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成教学校还主要是采取传统手段进行教学和教学管理,而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就更少,成人高校之间由于思想认识、自身办学条件和校主体的不同,在教育管理上的信息化水平也千差万别,呈两极分化态势。
三、教育信息化体系下成人教育创新探索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办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科学决策、规范操作,优化管理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创新成人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新时期成人教育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五观”:一是成人教育的信息观。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二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三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四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网络空间大市场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五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创新成人教育内容
目前,成人教育仍存在侧重知识教育,忽视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问题。成人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处理好教育内容的“超前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在成人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好未来与现在、长远与眼前的关系,将学科发展前沿、科学思维方法、生产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纳入成人教育的内容,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设计和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体系。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数据存储等技术将细分的培训模块分解组合,真正满足成人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个人全面发展需要。
3、创新成人教育方法
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从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式的网络化管理转变,由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专题教学网站,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措施有:(1)建立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题教学网站,做好教育教学资源及数据库的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登录网站进行学习。(2)将实验做成计算机操作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3)建立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与实时全交互功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4)实现教学的自动化远程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方式来完成选课、提交作业、考试及成绩查询等。
4、创新成人教育管理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通过对对人、财、物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将更多地扮演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
5、创新成人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信息,整合教育资源。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本校现有及其他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提供课程的网上服务。逐步建立各门学科的网络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教育,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浏览、检索查阅和下载等。
6、创新成人信息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衡量成人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在成人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中居于重要地位,应找准位置,主动为成人教育提供服务,满足广大成人学员的需求。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搞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志敏,蔡宝田.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黄永炎.试论信息化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3] 胡坚英.基于信息化的成人教育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4] 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J].成人教育,2006(2).
[5] .信息化视觉下的成人教育管理创新[J].职教通讯2011(1).
(上接第113页)
3、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事实特性或工具价值,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事实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价格价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特性或本体价值。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事实导向与价值导向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既要重视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工具价值,又要重视实现教师价格价值的本体价值。
4、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
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通过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保障。
三、统筹兼顾,实现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教育提倡“有教无类”,也提倡“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统筹兼顾。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行为,“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要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改善教学理念。要完善自己的学习取向,发展适宜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方式。要综合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途径,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互相适应、互相调整、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教师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主性教学行为的提高。
2、持续的学习能力
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单凭学历教育获取的知识难以支撑教育的全过程。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对所教专业知识透彻理解,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活跃;如果仅限于自身所教教材、课本的知识,就不可能有思维上的超越。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入持续创新的状态,才能成为具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要做到“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3、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基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