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的关键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嫁接的关键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嫁接的关键技术

篇1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限

果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

篇2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

限果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

篇3

【关键词】 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概述

建筑节能技术的“绿色节能”该如何来定义?这就需要合适的评价标准来确定,因为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文化理念的差异,资源储藏的多少,节能建筑发展程度的高低等因素决定了节能建筑的评价标准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评价建筑节能技术所关注的重点一般有资源消耗、经济投入、室内外环境、以及环境负荷所组成。

建筑作为一个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产品(一般50~100年),在从设计-施工-使用-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影响建筑的各种因素此消彼长,交替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因此,对建筑节能技术评价必须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进行评价和审核,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准确。

二.建筑节能技术评价的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技术进行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能技术的评价是减少资源绝对数量使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人们生活的地球资源有限,消耗量又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如果继续大幅挥霍自然资源,势必对子孙后代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隐患。建筑作为资源消耗的大户,采用节能技术势在必行。而节能效果如何需要用评价来体现,只有客观的反映出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果,才能推动技术的发展,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间接减少能源的使用。

2.节能技术的评价是推动节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技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成熟的技术,低廉的成本,即最佳性价比。一项技术性价比的高低是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但是如何界定技术的性价比需要客观的经济评价来断定,所以系统的对技术进行经济评价能加快技术的优胜劣汰。

3.节能技术的评价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可靠保证。盲目的凭主观意愿做决定,很有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若是在技术实行前对技术方案论证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否定或者更换方案,避免不必要损失,全面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投资的收益。对于先进合理的绿色节能技术,评价可以划分阶段,量化成果,使投资者与使用者明确产出,加深认识,加大推广。

4.节能技术的评价是推动可持续建筑新能源,低碳建筑发展的有力保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只是“节流”,而新能源的利用则是“开源”。我国今后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地区的适用性需要经济评价来完成。找出适用的新能源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逐步改善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协调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5.节能技术的评价是加快既有耗能建筑改造的关键推手。我国建筑总量的96%是耗能建筑,这些在每年的运营中能量的损耗远远大于节能建筑。对节能技术进行的评价可以对比既有建筑的耗能情况,核算既有建筑的改造成本,从而利用合适的节能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完成节能减排的社会目标

三.建筑节能技术评价体系的现状

国外在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研究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各国相继颁布了各自的评价体系。表1显示了几个主要国家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 研究机构 适用建筑类型 评价内容

LEED 美国绿色建筑促进会 公共建筑 住宅 评价周边环境,建筑节能,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水资源和创新设计,将得分分为四个等级:白金、金、银、通过

BRFFAM 英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公共建筑 住宅生态建筑 评估重点在于资源消耗,材料和能源消耗,环境负荷和对人自身影响,将得分分为四个等级:优秀、非常好、好、通过

CASBFF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委员会 公共建筑 住宅 对建筑环境质量和性能以及建筑环境负荷进行总体评估

NABERS 澳大利亚建筑环境评估体系 公共建筑 住宅 分为14个评估指标,评价结构由项目嵌套子项目组成。得分按0~5星打分,总项目得分由子项目得分平均得出

表1 国外节能建筑评估体系比较

各国的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研究时间的早晚,技术和能力的制约,对建筑节能的认识理念不同,都有其局限性,简而言之包含:

1. 评估体系都各自独立,没有可比性,不能促进国际发展;

2. 评估要素的选择及权重安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办法,对各指标项目的整体相关性反映不足;

3. 单项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足,影响评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 部分评价体系的非要费用过高,过程繁琐,难于普及。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节能技术起步晚,研究水平低,评估体系不完整。但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大量开展,作为相辅助的评估体系也逐渐成熟,诸多研究机构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研究目的,自主研制了评估体系,参见以下表2。

表2 中国国内节能建筑评估体系比较

评估体系 研究机构 适用建筑类型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委员会 住宅、办公、商场和旅馆建筑 一星、二星、三星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应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共6项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 住宅 定量指标 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共5个子项

绿色奥运评估体系 清华大学等 公共建筑 Q/L打分体系 设计规划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调试共4阶段

这些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在建筑节能评价方面的空白,他们的出现使建筑节能的评价有了量化标准,并且这些评价体系对积极引导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推进我国进一步开发针对各种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积累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和法规架构。

但由于研发时间较短,这些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包括以下几点。

1.评价项目的局限性。其编制的评价项目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相比, 不仅数量上不足, 而且内容也相对简单。

2.评价标准的模糊性。采用打分制(1~5分) 的评价项目较少, 而采用措施评价( 好、中、差) 的项目较多, 这就增加了评价的模糊性, 不利于对建筑的准确评价。

纵观国外与国内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方法,当前的评价体系指标还不完善,并没有形成一套成型且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而且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没有从单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受益主体所能获得的收益,没有将绿色建筑所增加的经济效益做一个有效分配,特别是对消费者来说,不能明确购买售价高于传统建筑的绿色节能建筑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潜在收益,对销售经营性绿色建筑的开发商来说,也不能明确绿色节能建筑的初始增量投资费用到底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润。

四.节能技术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节能技术的评价指标是对节能技术进行评价的依据。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任何一种具体的评价指标都只能反映建设项目的某一侧面或某些侧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所以仅凭单一指标很难达到全面评价项目的目的。因此,为了系统而全面地评价一个项目,往往需要采用多个评价指标,从多个方面对技术的经济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考察。这些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就构成了节能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

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依靠一定的原则去分析和判断,才能较好的作出合理的推论结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及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用科学理论做指导,以事实为依据,抓住评价的实质。其次要用科学、合理、公正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考量、选择和评价。最后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其次指标之间并非独立,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联系,要使整体评价体系能系统的运行,不能造成指标之间的自相矛盾。在概念定义和逻辑框架结构上严谨、合理,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原则。评价节能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的指标不可能全部精准量化,必然有一些指标带有不确定性,无法用数字表示,因此,评价体系要能客观的反映节能状况,必须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结合。其中定量指标用数据来表示,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对象。定性指标反映的往往是人的主观意愿,无法量化,但又对评价非常重要,故作为辅助指标。

3.静态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原则:静态指标计算方便,简单易懂,便于理解,但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在国家利率,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往往同实际产生较大的偏差;动态指标将时间因素计算在内,往往更准确,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但是动态指标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掌握更多的资料,在事前评价难度较大。

4.局部指标与整体指标相结合原则:评价体系是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自身复杂的结构。要使评估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把整个评价体系拆分成各个单独的局部指标来反映单一方面的具体情况。但是整体指标不仅仅是指标体系内各个局部指标的简单相加,整体指标还有部分效果反映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因此,要将整体指标和局部指标相结合起来,依托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好客观评价。

五、结语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节能效果的综合正确评价是企业决定是否顺利推行节能项目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节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体系十分必要。只有因地制宜的分析和选取合理有效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才能判断政府是否应该鼓励此类结束的发展并深入寻找政府鼓励此类项目发展的途径。同时,从国家选择推广优秀节能项目的角度考虑,对已有节能项目进行评价审核,也可以加速推进我国政府在行政、法律、经济等一系列方面的节能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佳媚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建筑技术》,2008年

篇4

关键字: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技术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物流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大大降低,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由此可见,我国的物流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发达国家物流及管理技术发展的特点

(一)物流效率高

一个国家衡量物流效率的标志往往是社会物流成本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例越低,物流效率越高,比例越高,则物流效率越低,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在下降,平均在10%左右,这说明发达国家的物流效率比较高。以美国为例,1981年时美国的物流成本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16.2%,到了2004年就已经下降到8.6%,原因是由于存货持有成本的连续下降。

(二)物流组织模式逐渐向供应链模式发展

在二十世纪中旬,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还比较分散,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制造企业将需求预测、生产规划、采购、仓储、制造库存、物料处理职能即成为物料管理,包装、产成品库存、订单处理、配送规划、运输、顾客服务等集成为实体配送进行统一管理,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物流企业把物料管理和实体配送进一步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组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进行了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全面的规划,有效控制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更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在推进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社会化方面比较积极,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已经成为物流外包的重点,物流外包又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领域。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着眼于客户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发达国家的服务更加专业化,企业物流外包的目标就是享受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就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重视发展循环物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从重点关注正向物流转为统筹考虑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一体化,就是着眼于构建循环物流体系,这有利于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循环利用、最终处置,成为发达国家物流新的发展方向。为了使这一发展方向更加合理化,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例如美国制订了《固定废弃物处置法》,德国、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一系列法律。

二、发达国家物流及管理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物流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物流的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消费者需求、物流发展基础等等,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外国,因此,发展物流行业应该建立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之上。发展我国的物流,需要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做法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寻找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因此短、小、精、轻的物流服务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但也要把长、大、粗、重的物流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上,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共同发展,结合国情制定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二)整合物流资源

物流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规范物流市场,增强有效竞争。我国的物流市场普遍存在集中度低、规模小、企业数量多、效益低、物流运营方式落后、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履行职能,加强对物流市场的调控,促进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第二,加强区域物流的协调。不但要加强区域物流网络建设,还要加强区域物流发展的协调,区域物流的整合就是把区域内的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当做系统内的要素,通过对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协调实现整体的优化配置,发挥整体效益;第三,加强企业内和企业间的物流整合,提高物流组织效率。

(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航空、水运,无论是密度上还是设施上都存在很大差距,铁路发展还没有跨过对经济增长制约的门槛,没有脱离限制型阶段,有些重要的物流节点往往因为吞吐能力的限制不能及时输运,造成货物的积压,因此,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物流行业的基础。

(四)加强推动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设

物流政策是推动物流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们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对物流的认识由模糊逐渐清晰,政府部门对物流的发展也应该制定一些政策,并且这些政策也应该经历一个由各自分立到逐步协调和综合的过程,并促进权威统一的国家物流发展政策的形成。

总 结: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相比,不具备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具有专业化、现代化等特点,我国应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的物流管理技术,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技术为我所用,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尔涛.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过程中政府所起作用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8(2):21.

[2]贺登财.协调发展“大物流”———对美国物流发展的一些思考[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6):22.

篇5

关 键 词:建设工程预结算 审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不断地涌现,建筑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在建设工程中的预结算审核工作也在不断地规范、发展和完善。从事造价管理的人才在不断地新老交替,由于新手缺乏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造成工程量计算及套用定额和计算费用方面的差错。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建筑企业的改革,致使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采用增大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重复计费等手段故意高估冒算。如果在审核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审核结果的不准确。要解决以上在预结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要求预结算审核人员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紧跟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的发展步伐,同时更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和学习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预结算审核的方法和作用。

1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现状

1.1工程造价管理与市场不协调

目前工程造价的计价主要是依据国家、地方颁布的定额和相关的文件来确定的。首先,国家相关部门编定的统一定额过程长,更新慢,变化小。其次,除了国家的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定额外,各省级的相关部门也以此为依据制定本省的定额。然而即便如此,这些规定的计价资料往往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依据编制,其他地区的市场价格难以得到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水平是波动的,尽管市场具有流动性,但各地区的差异在某时间段内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定额的时滞性和盲目统一性必然导致工程造价的计价难以灵敏准确的反映市场变化,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两者的不协调显现突出。

1.2工程造价计价不能反映竞争机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范围内,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自由竟争市场体系。建设领域内的竟争集中体现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阶段,而竞争的核心必然是价格。但事实上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有碍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例如:定额中度量过于精细,试图“绝对精细”地反映出建设项目所消耗的各种资源,从而形成的价格缺乏弹性。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中对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都严格区分,使竞争性费用无法从造价中分离出来。不利于施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竞争体制的形成。又如:目前的定价方式中,某些费用的取费标准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或行政级别加以区分,人为地添加了企业竞争中的不平等因素。

1.3工程造价在招标投标中的限制

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有形建筑市场采用最低价中标法,将政府投资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都纳入其中进行集体统一管理,明确招标投标方式,统一招标投标的程序和手续,审定各项工程评定主要方法,而各地的评定标方法各有差异。例如:评审法,合理低价法,二次报价法等。而理论上最优、实际中可行的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大部分中标后的结果不理想,实施过程中甲乙双方矛盾突出。

1.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急待提高

在国际上,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工作被认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国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从业人员接近百万,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是套定额。甚至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仍是如何使用定额,如何套单价等等。因此,大部分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与实务知之甚少。技术与经济结合得还不完美。

2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预结算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结算的编制与审核工作是一项很烦琐而又必须很认真去对待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如定额换算不合理,由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规范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不断增加,然后因缺少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其次高估冒算现象在结算时也较为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多收入,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等手段人为的提高工程造价。另外由于工程造价构成项目多,且变动频繁,使计算程序复杂,计算基础不一等等均容易造成错误。

3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3.1工程量审核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

首先,要分清计算范围,如基础与墙身的划分界限、竖向结构中不同标号混凝土的划分、主梁与次梁的划分、有梁板、平板、无梁板的划分等。其次,要分清限制范围,如建筑层高超过3.6m,且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屋面坡度大于45。方可计算坡屋面外脚手架费用等。再次,要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

3.2套用单价的审核

要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是否一致;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材料价格套用是否合理。

对换算定额单价的审核。除按上述要求外.还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换算的方法是否正确,定额消耗量、定额基价是否准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定额单价的准确性。

对补充定额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定额消耗量、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等。

3.3费用计取的审核取费一般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

费用计取一般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等来确定取费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费率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等。对取费计算基础尤其注意,如是以人工费为基础还是以直接费为基础等。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特别要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

4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由于建设工程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具有多次性计价的特点。因此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审查的质量和速度。主要审核方法有以下几种:

4.1 工程造价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规则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实际上与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过程基本相同,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投资金额不大的项目,如维修工程;工程内容比较简单。分项工程不多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和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4.2 工程造价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项目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高层结构还应注意内外装饰工程的工程量审核。而一些附属项目、零星项目:如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往往可以不审。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另外对费用的计取、材差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4.3工程对比审核法

当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筑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此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的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查,找出其差异较大的原因的审核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1)单方造价指标法: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平方米造价的对比,可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2)分部工程定额直接费比例:基础.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门窗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3)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4)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的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4.4工程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结算中有关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把若干分部分项工程.按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问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如一般把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地面垫层、地面面层、楼面面积、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涂料面层编为一组,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求出来,其他分项的工程量利用这些基数就能得出。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工作量小。

4.5工程逐一筛选法

筛选法是统筹法的一种,通过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在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价格、用工的基本数值,归纳为工程量、价格、用工三个单方基本值表,当所审查的预算的建筑标准与“基本值”所适用的标准不同.就要对其进行调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查速度快,发现问题快。但解决差错问题尚须继续审查。

篇6

【关键词】建筑物结构、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施工技术

建筑结构加固补强方法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法、粘贴碳纤维法、体外预应力法、悬挂法、增加支撑法等。由于每种方法的施工环境、施工工艺、工程造价都不相同,所以在选择什么样的加固方法,应针对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结果都会使到建筑物结构强度和刚度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其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建筑物结构加固补强的施工要求

建筑物结构加固补强的施工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1)表面处理:混凝土表面清理后应露出结构本体、擦净,钢板打磨处理后,应露出金属光泽,表面处理不得沾上渍水、油渍和灰尘。(2)配胶:胶料应严格按比例称量配比,充分搅拌不得有沉淀色差,容器内应清洁,不应有灰尘、水分和油渍混入。(3粘贴:配制后的胶料应立即使用。涂抹胶料时,水平粘贴应中间厚边缘薄,竖向粘贴宜上厚下薄,应无漏抹。(4)加压:粘贴钢板后用M10或M12膨胀丝固定,并立即加压,加压应均匀缓慢,一经加压不得中途减压。(5)固化及养护:粘贴钢板后,常温下24小时可卸载。(6)防护处理:经检验合格,应进行抹灰。(7)检验:粘贴钢板固化后,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可用小锤轻击钢板,从音响确定有效粘贴面积,密实度应达到有关规定。(8)所有的焊接均应在灌(抹)胶前完成,灌(抹)胶后不得焊接、敲打。(9)采用手工涂胶时,钢板宜裁成多条粘贴,且钢板厚度不应大于5mm,采用压力注胶粘结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10mm。(10)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加固时,其受拉面沿构件轴向连续粘贴的加固钢板宜延长至支座边缘,且应在钢板端部(包括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设置U形钢板箍(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进行锚固。除图别注明外,U形钢箍板或压条的厚度为4mm,钢板宽度为200mm,锚栓为M14(对梁)或M10(对板)。

二、建筑物结构加固补强的主要施工方法

1、表面处理:a.根据加固范围拆除梁(板)下局部间墙,铲除梁原饰面层至砼面,用钢丝刷刷去松浮物,用脱脂棉或棉纱沾丙酮擦拭,去油污;b.用平砂轮对钢板粘接面进行打磨,直至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纹路应与钢板短边平行,最后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干净。c.钢板粘贴面的背面需进行防锈、防腐及防火处理。(1)喷丸除锈等级为Sa2.5级。(2)环氧富锌底漆两遍,每遍30um,环氧云铁中间漆两遍,每遍45μm,高性能环保面漆两遍,每遍40μm。对于现场焊缝处,应仔细打磨后补涂底漆和中间漆,厚度同上。

2、胶料配制:按称量比例调制粘结胶,调制前对甲、乙两组分别搅拌,混入后再充分搅拌。

3、粘贴:用抹刀将配制好的胶粘剂同时抹在已处理好的砼结合面、钢板贴合面上。为使胶能充分浸润、渗透、扩散、粘附于结合面,宜先用少量胶于结合面来回刮抹数遍,再添抹至所需厚度(1~3mm),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贴于预定位置。

4、加压:粘贴好钢板后用夹具夹紧固定,或用支撑固定,并适当加压,压力保持在0.05~0.1Mpa,以使胶液刚从钢板边挤出为度。

钢板粘贴后,用小锤沿粘贴面轻敲钢板,如无空洞声,表示已粘贴密实,否则应剥下钢板,补胶,重新粘贴。

5、固化及养护:钢板加压不得中途局部减压,经24小时后可卸压,3天后可受力使用。

6、防护处理:粘贴加固,经固化卸压后进行防锈防腐处理。

7、检验:粘钢固化后应检验粘贴密实度情况,如不符要求,应进行修补。

三、建筑物结构加固补强施工技术

1、胶粘剂的配置:(1)将原材料按不同配合比称量准确,分别配置底涂胶料、整平胶料及粘结胶料。先将稀释剂加入聚合物主料内搅拌均匀,再将填料加入继续搅拌至均匀,最后加入固化剂,充分搅拌后即可使用。(2)配置胶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底涂胶料每次配置量以1-2公斤为宜;整平胶料每次配置量以0.5-1公斤为宜;粘结胶料每次配置量以1-2公斤为宜。(3)所有胶料要求于1小时内施工完毕。

2、基底处理。(1)混凝土表面如出现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剔除,对于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在剔除后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2)裂缝修补:缝宽小于0.2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进行表面涂刷密封;大于0.2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灌缝。(3)、用混凝土角磨机、砂轮(砂纸)等工具,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油污等杂质,构件基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尤其是表面的凸出部位要磨平,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4)清洗打磨过的构件表面,并使其充分干燥。

3、涂底胶。(1)应按胶粘剂生产厂家提供的工艺条件配制底胶,将一定比例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根据现场实际气温决定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2)用滚桶刷或毛刷将胶均匀涂抹于混凝土构件表面,厚度不超过0.4mm,并不得漏刷或有流淌、气泡,等胶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用整平胶料找平。(1)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应用刮刀嵌刮整平胶料修补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应用整平胶料填补,尽量减少高差。(2)转角处应用修补胶修成光滑的圆弧,其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3)整平胶料须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方可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5、粘贴碳纤维布。(1)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除非特殊要求,碳纤维布长度应在3m以内。(2)配置、搅拌粘贴胶料,然后用滚筒刷均匀涂抹于所粘贴部位,在搭接、拐角部位适当多涂抹一些。(3)用特制光滑滚子在碳纤维布表面沿同一方向反复滚压至胶料渗出碳纤维布外表面,以去除气泡,使胶液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多层粘贴应重复以上步骤,待纤维表面指触感干燥为宜,方可进行下一层碳纤维布的粘贴。(4)在最外一层碳纤维布的外表面均匀涂抹一层粘贴胶料。

6、质量保证措施:(1)对于砼工程,应振捣密实,面层平整,砂浆拌制严格按照设计配比,杜绝偷工减料现象发生。(2)、碳纤维粘贴工程:碳纤维布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粘贴碳纤维布应尽量避开障碍物,如遇无法清除的障碍物而需截断时,在截断部位要予以适当处理,具体措施应视不同情况而定。(3)碳纤维材料方面的可靠保证碳纤维片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是与它自身的材质属性、成片加工工艺密不可分的。

结束语

鉴于每个工程的工程特点、现场条件、使用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加固补强方法时,应根据不同工程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2]《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篇7

关键词:框架结构刚度偏心短柱柱间梁铰接沉重方案配筋

1.引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2.没计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

2.1梁与柱的中心线宜重合

规范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重合时,在计算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上的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若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高宽度的1/4时,可以采用增设梁的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

有模拟水平地震作用的研究表明,当框架梁、柱中心线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节点核心区除了出现斜裂缝,还会出现竖向裂缝。因此当梁、柱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应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的构造见《高层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高规》)6.1.3条,加腋后的粱在验算梁的剪压比和受弯承载力时,一般不计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响。水平加腋部分斜向设置的水平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φ14,间距不小于200mm,附加箍筋直径不宜小于φ8@200。

2.2避免短柱的出现

框架的柱端一般同时存在着弯矩M和剪力V,长、短柱的确定是根据柱的剪跨比λ=M/Vh0确定(ho与弯矩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1.5时为极短柱,1.52时为长柱。试验表明极短柱发生剪切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短柱多数发生剪切破坏,长柱一般发生弯曲破坏。

2.3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的布置

框架结构既要承受竖向荷载,又要承受水平荷载,因此必须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并且应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规范规定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A、 B点可采用铰接处理对于B、c两点由于靠的较近,如在B点加柱或形成B、c合一的扁柱将会使相邻双柱或扁柱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吸收大量的楼层剪力,造成平面内各柱子的刚度不均匀,特别是当局部凸出部位在端部或平面中不对称将产生扭转效应。

靠的较近,如在B点加柱或形成B、c合一的扁柱,将会使相邻双柱或扁柱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吸收大量的楼层剪力,造成平面内各柱子的刚度不均匀,特别是当局部凸出部位在端部或平面中不对称将产生扭转效应。

2.4不应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

《高规》6.1.6中(强制性条文)规定,框架结构按抗震时,不应采用由砌体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和水箱间,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若框架结构中采用砌体墙承重时,由于计算时不计人砌体墙的刚度,在地震作用时反应比仅按纯框架抗侧力刚度时大,砌体墙会在地震时首先遭受破坏,而框架结构又未按实际刚度确定内力和配筋,将会使结构构件被各个击破,这是十分危险的。

3.应对措施

3.1梁、柱截面的确定

首先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梁、柱的截面尺寸,此时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0,满足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要求,初步确定尺寸输入电脑经结构计算后,梁、柱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1)梁的超配筋显示或梁的裂缝宽度>0.3或梁的挠度值大于允许值。柱的轴压比超限或柱的超配筋显示。此时可放大梁、柱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的标号等级或提高钢筋的强度等级,再进一步试算。

2)部分梁、柱的构造配筋,此时可依据梁的裂缝宽度和柱的轴压比适当减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

3)梁、柱的截面尺寸均满足要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适。

3.2框架梁柱的配筋

1)框架梁的配筋

对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为0.5%~1.5%较为适宜,在配筋率一定时,用较细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的最直接方法,但是只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梁裂缝的影响就较小。

在地震作用下,为满足强剪弱弯,就应做到梁端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在具体设计时,可将梁端负弯矩筋乘以系数0.85~1.0梁中正弯距乘以1.1~1.3,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 mm。

2)框架柱的配筋

框架柱的配筋一般都较低,电算结果往往都是构造配筋,由于抗震上强柱弱梁的要求,也就是要适当增大柱的配筋而减小梁的配筋,可见,柱子承担的责任最大。为了保证在地震时柱在最后失效。必须设计成强柱弱梁,人为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

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若把梁、柱同等看待,让他们都强,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所以,在电算时一些参数的调整十分重要,对框架柱的纵向配筋结果一般可以乘以1.2~1.6,柱箍筋的直径宜增加2mm其中角柱大些,边柱次之,中柱可小一些,柱箍筋的形式宜采用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箍笳的重叠不宜多于两个箍筋。

篇8

近年来,安徽省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狠抓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迅速成长、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主要做法是:

(一)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修订了《安徽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已按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和要求,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起草了《关于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意见(送审稿)》、《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送审稿)》和《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送审稿)》等一系列的文件,为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全省已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07年234家技术中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4.2亿元、利润121.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47.6%和47.9%,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中心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连续多年大幅增加,2007年已达到151.5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通过不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置了经济技术资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核心。

(三)推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年来,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安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铜陵有色技术创新院士行”等3次院士行活动,共邀请了53位代表我国行业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参加,共作学术报告30场,达成项目合作协议37个,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武汉、马鞍山市等省内外开展了4次规模较大的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

(四)围绕加强创新品牌产品建设,启动实施“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

为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产品做强做大,形成一批亿元销售收入的重大新产品,带动我省产品结构调整,安徽省经委按照“加强引导、鼓励创新、扶持重点,培育品牌”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今年启动实施了“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编制了《2008年安徽省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导向计划》,共269个项目,总投资181亿元。项目支持的重点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创新品牌产品培育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开发100项以上重大新产品,新增新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五)以抓好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成了《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完成了50户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信息化工作体系,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

经过努力,安徽省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投入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目前我省65%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67%的科研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66%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于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

(一)加强政策研究和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做好《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和《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等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二)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我们始终把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摆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在资金上,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全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积聚,逐步形成定位明确、机制灵活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下一步,重点在汽车、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等我省优势行业中,再努力培育发展一批优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实施创新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项目和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的实施,支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大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名牌,以增强安徽工业的实力。2009年,我们将按新近出台的《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认定,进一步推进我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工作。

(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安徽省经委将组织省有关部门和各市经委一起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打造“安徽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通过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省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性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加速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省的产业化;实施省级技术中心企业“1+2”计划,引导每户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与2所以上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与方式;大力推广应用安徽省产学研网上洽谈和交易平台,在网上实现产学研供需与成果交易,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益关系明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安徽省经济带动性大的重要骨干企业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两个重点,不间断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全省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提升汽车产业,把安徽省建设成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不断改造提升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工业等传统产业,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生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培育一批贸科工农相结合的企业集团。

篇9

本工程为某生产车间及办公楼工程。位于温州农业示范区,建筑面积16337m2。框架结构,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691m2,地下室为全埋式人防地下室,人防面积为1428平方米,平时用途为机动停车库。地上八层,一至七层为生产车间,八层为办公楼,建筑高度为30.4m。本工程抗震烈度为六度,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2,脚手架构造和搭设方法

本工程采用落地式双排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搭设的立杆纵距为1.50m,横距为1.05m,步距为1.80m,脚手架的连墙件竖向间距为3.60m,水平间距为4.50m,脚手片可以满铺(一般铺设5层)。

3,脚手架材质要求

(1)本工程中的钢管脚手架均选用ψ48×3.5mm的A3钢管,表面平整光滑,无锈蚀、裂纹、结巴、分层、错位、压痕、毛刺、划道和硬弯,新钢管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

(2)搭设脚手架前,钢管应进行保养、除锈并统一涂色,新旧扣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脚手架立杆、防护栏杆、踢脚杆统一漆黄色,剪刀撑统一漆桔红色,底排立杆扫地杆漆红白相间色。

(3)钢管脚手架搭设使用的扣件应符合建设部《钢管脚手架扣件标准》要求,由有扣件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提供,不得有裂缝、缩颈、砂眼等的缺陷。旧扣件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扣件的规格应和钢管相匹配,贴和面平整,活动部位灵活,夹紧钢管时开口最小距离不小于5mm。

(4)脚手板、脚手片须符合有关要求,脚手板、脚手片的绑扎铅丝不细于18#,绑扎时铅丝必须双股并联绑扎。

(5)安全网采用密目式安全网,满足2000目/10N10cm2,做贯穿试验不穿透,6×1.8m的单网重量在3kg以上,颜色应满足环境效果,要求先用绿色,要求阻燃,使用的安全网必须有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以及由杭州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合格准用证。

(6)现场用于施工脚手架的钢管和扣件应经有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脚手架搭设要求

4,1立杆基础

立杆立于分层夯实的回填土之上。垫木采用长2.0~2.5m、宽度200mm、厚50~60的木板,垂直与墙面放置。

4,2立杆间距

(1)脚手架立杆纵距≤1.5m,横距1.05m,步距1.8m。

(2)脚手架的底部立杆采用不同长度的钢管参差布置,使钢管立杆的对接接头交错布置,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要求相邻接头不应在同部同跨内,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

(3)立杆应设置砼垫板(80×200×200)并设置纵横方向扫地杆,连接于立杆脚点上,离底座8cm左右。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1m,高出檐口上皮1.5m。

(4)立杆的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不大于架高的1/200。

4,3大横杆、小横杆设置

(1)脚手架按立杆与步距设置小横秆,两端用扣件固定在内外立杆上,外侧伸长度统一为150mm,内侧统-为300mm,以形成空间结构整体受力。

(2)大横杆竖向间距控制在1.8m以内,以便立网挂设,大横杆设置于立杆内侧,固定在立杆上,外侧外伸长度为150mm。

4,4剪刀撑与斜撑

脚手架外侧设置剪刀撑,由脚手架端头开始,按水平距离四跨,设置一道剪刀撑,竖直距离每五步设置一道剪刀撑,剪刀撑与楼面角度成45°~60°,要连续设置并保证搭接长度≥100cm,用三只活动扣件平行连接,相交点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24m以下的钢管脚手架可不设置斜撑,斜撑设置详见示意图。

4,5脚手板、脚手片的铺设要求

(1)脚手架里排立杆与结构层之间均应铺设脚手板,脚手板宽为300mm,应满铺,无探头板。

(2)满铺层脚手片必须垂直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不能满铺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脚手片必须用18#铅丝双并联绑扎,不少于4点,要求绑扎牢固,交接处平整,铺设时要选用完好无损的脚手片,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更换。

4,6防护栏杆

(1)脚手架外侧使用建设主管部门认证合格的绿色密目式安网封闭,且将安全网固定在脚手架外立杆里侧。

(2)选用18#铅丝双股张挂安全网,要求严密、平整。

(3)脚手架外立杆内侧必须设1.2m高的防护栏杆和30cm高踢脚杆,顶排防护栏杆不少于2道,高度分别为0.9m和1.3m。

(4)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如遇大开间门窗洞等),在脚手架内侧设1.2m高的防护栏杆和30mm高的踢脚杆。

4,7架体内封闭

(1)脚手架的架体内立杆距墙体净距大于300mm,必须铺设站人片,站人片设置平整牢固。

(2)脚手架施工层内立杆与建筑物之间应采用脚手片进行封闭。

(3)施工层以下外架每隔3步底部用密目网封闭。

4,8脚手架搭设顺序

放样弹线――垫好垫板――摆放扫地杆(贴近地面大横杆)――竖立杆――装扫地小横杆――第一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第二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连墙杆――接立杆――加设剪刀撑――防护栏杆――铺脚手片――挂安全网。

5,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

(1)脚手架必须由持有效上岗证的专业技术人员搭设。

(2)进行分段验收和检查,每搭设三步脚手架验收一次,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应迅速整改。同时,在平时施工过程中,需对外脚手架、钢丝绳、拉结点、吊环及固定位置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整改。

(3)外脚手架分段验收严格按(JGJ59―99)中“外脚手架检查评分表”所列项目和施工方案要求的内容及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检查。由公司组织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表,并由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签证方能交付使用。

(4)架体内宜每层封闭(进行隔离);如确有困难,不能大于4步,且应用安全网兜底。

(5)脚手架验收合格后,挂《脚手架验收合格证》方可使用。合格证应挂在显眼处。

(6)禁止随意拆动架体构件、拉结件及安全防护设施,若需进行调整,须经技术人员同意,通过外架施工人员进行。

(7)土建支模支撑禁止与架体相连。

(8)高空脚手架上禁止往下抛物件,杜绝坠落事故。

(9)保养工作是维护脚手架使用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定期、经常性对脚手架进行保养维护,使脚手架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使用状态。

保养内容:

①每半月检查一次,脚手架是否绑扎坚固,安全网有无破损。并做好书面记录。

②每半月清除一次架体上的建筑垃圾,保持施工现

场文明,清理时不许直接将物件抛落地面。

③定期观察脚手架整体或局部的垂直度,观察立杆、底部落地架地面承受情况,发现异样者、局部倾斜、下沉,应及时报告,并组织人员加固整修。

④下雪天要经常清扫,防止积雪。雪天及雨天等应加强对架体基础的观察,防止沉降。重点防范要害部位。

⑤公司安全职能部门对架体应进行把关,落实验收制度。

⑥使用完毕拆除后的材料应及时回收入库,分类存放。

6,外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

(1)钢管架应设置避雷针,并联通大横杆与悬挑架避雷联通,形成避雷网络,并检测接地电阻不大于10。

(2)外脚手架应搭设在距离外电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内,并做好可靠的安全接地处理。

(3)外脚手架必须及时维修加固,以达到坚固稳定,确保施工安全。

(4)外脚手架严禁钢竹、钢木混搭,禁止扣件、绳索、铁丝、竹篾、塑料篾混用。

(5)外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穿防滑鞋。

(6)严格控制施工荷载,脚手板不得集中堆料施工,施工荷载不得大于3KN/m2。

(7)控制扣件螺栓,拧紧力矩,采用扭力矩应控制40―50N・m的范围内。

(8)严禁脚手板存在探头板,铺设脚手板以及作业时,应尽量使施工荷载内、外传递平衡。

(9)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不得与井架、升架机等一并拉结。不得截断架体。

(10)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主节点处的纵横水平杆,纵横扫地杆。

(11)在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12)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雨、雪后上漆作业应有防滑措施并扫除积雪。

(13)防雷接地:利用在建建筑物接地系统,在架体阳角部位和每长度超出30m时增加一组,每组一根,用10钢筋电焊连接,单面焊10d;主楼每翻搭一次,需重新设置。

7,外脚手架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

(1)拆架前,全面检查拟拆脚手架,根据检查结果,拟订出作业计划,报请批准,进行交底后才准备工作,作业计划一般包括;拆架的方法和步骤、安全措施、材料堆放地点、劳动组织安排等。

(2)拆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3)拆架的高处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扎裹脚,穿软底防滑鞋。

(4)拆架的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安全网、脚手片,防护栏杆,剪刀撑、斜撑,而后拆大横杆、小横杆、立杆等,并按一步一清原则依次进行。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架作业。

(5)拆立杆时,要求先拉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件,拆除大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件。

(6)连墙杆(拉结点)应随拆除进度逐层拆除。分段拆除高度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杆加固。

(7)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响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8)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事故。

(9)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10)拆下的材料要徐徐下运,严禁抛掷,运至地面的材料指定地点随拆随运,分类堆放,当天拆当天清,拆下的扣件和铁丝要集中回收处理。

(11)高层建筑脚手架拆除,应配备良好的通讯装置。

(12)输送至地面的杆件,应及时按类堆放,整理保养。

(13)当天离岗时,应及时加固未拆除部分,防止存留隐患造成离岗后的人为事故。

(14)如遇强风、雨、雪等特殊气候,不应进行脚手架的拆除,严禁夜间拆除。

(15)翻掀垫铺竹笆(当有人员站立位置后)应自外向里翻起竖立,防止外翻的竹笆内未清除的残留物从高处坠落伤人。

(16)拆除外脚手架安全网前,应先行撒水降尘,减少二次扬尘污染。

篇10

关键词:粘钢加固技术;施工工艺;质量检查

Abstract: in the early 1960 s, some western countries has already begun to study and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strengthening steel sticking technology, now the steel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has stuck widely applied to building houses and bridg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convenient, safe and reliable, enhance its ductility, can strengthen the reinforcement increase stiffness, greatly enhance bearing capacity is sticky steel reinforcement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his own work experience, i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how to use the steel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and stick i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described in detail.

Keywords: sticky steel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inspection

中图分类号:U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应用极广。由于设计与施工失误、材料质量差、检测不合格以及需要改变房屋使用功能等各种原因,导致原有混凝土结构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因而需要对原有结构加固。粘钢加固技术因为工艺成熟、施工便利、质量可靠、使用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

1 粘钢加固技术的适用范围与材料要求

1.1 适用范围

(1) 承受静荷载作用的受弯与受拉构件。

(2) 环境使用低于60℃,相对湿度小于70%,无化学腐蚀。

(3) 被加固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宜不低于C20级。

1.2 材料要求

(1) 加固所用粘结剂必须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中A级结构胶的使用要求。

(2) 加固钢板采用Q235钢,厚度宜为2~6mm,钢板连接件与焊缝必须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要求。

2 粘钢加固技术的优点

在我国,粘钢加固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并应用,通过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工程实际中,粘钢加固比较其它加固方法具有下述优点:

(1) 不增加荷载,不改变原设计的结构受力体系。

(2) 具有硬化效率高、施工周期短的特点,不影响正常使用。

(3) 胶粘剂的强度不低于混凝土本体强度,能够使加固体和原构件同时工作,均匀受力。

(4) 粘钢加固不仅补充原构件钢筋性能上的不足,成功提升原构件的承载力,而且经过大面积粘贴,有效保护了原构件,限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与发展,提升原构件的刚度与抗裂性能。

(5) 节省成本。粘钢加固技术较其他传统加固方法比降低造价在10%以上。

3 粘钢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3.1 工艺流程

放线、验线电锤打胀栓孔混凝土结构打磨、找平处理钢板下料、钻栓孔钢板除锈打毛、涂刷酒精钢板拼装配胶涂胶粘贴钢板紧固胀栓焊接刷防锈漆报验。

3.2 工艺要求

(1) 钢板下料制作

钢板的下料、成型及钻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结合构件实际尺寸进行制作。

(2) 基底处理

基底表面分为加固构件结合面和钢板贴合面,应根据构件表面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1) 如混凝上构件的粘合面表面有浮油污物,首先应用沾丙酮的硬毛刷对表面进行刷除,然后用冷水冲洗,再打磨粘合面,打磨掉2~3mm的厚表层,待新面完全露出后,用压缩空气对粉粒进行吹除,处理完后,如果表面凹凸不平,可以使用高强树脂砂浆对表面修补。

2) 对表面已碳化的旧混凝上构件的粘合面,直接打磨,去掉1~2mm厚表层,利用压缩空气除去粉尘或者使用清水冲洗干净,等到完全干燥后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表面即可。

3) 新混凝土的粘合面,要先用钢丝刷将表面松散浮渣刷去,然后用硬毛刷沾上洗涤剂洗刷表面,或着用清水冲洗,等完全晾干即可。

4) 龄期在3个月内的混凝土构件或湿度比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因一般树脂类胶粘剂在潮湿的基层上粘结强度会大幅度降低,故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须人工干燥处理。

5) 混凝土表面露筋的,要先用钢丝刷将钢筋表面的锈蚀去除,然后剔掉松动的混凝土,用清水冲洗润湿,再用高强树脂砂浆修补。

6) 本身空鼓的混凝土构件,应该将空鼓剔除,先用清水冲洗润湿,再用高强树脂砂浆修补混凝土。

7) 未生锈或轻微锈蚀的钢板,可用砂纸、喷砂或着平轮打磨,直到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的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的纹路尽量与钢板受力的方向垂直,然后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干净。

8) 大面积锈蚀的钢板,必须先用适度盐酸浸泡20分钟,让锈层脱落,后用石灰水进行冲洗,最后用平砂轮打磨出纹道。

(3) 配胶

目前大部分结构加固用胶粘剂通常分为主剂、固化剂双组分,将主剂、固化剂两组分别倒入干净容器,容器内不得有油污,利用手提电钻或人工搅拌,搅拌至色泽完全均匀为止。

(4) 粘贴

胶粘剂配制好以后,用抹刀同时涂抹到已经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贴合面,为了能使胶充分浸润、扩散、渗透、粘附到结合面,宜先用少量胶在结合面来回刮抹数遍,再添抹至所需厚度,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贴到预定好的位置,若是立面粘贴,为了防止流淌,可以加一层脱蜡玻璃丝布。

(5) 固定与加压

钢板粘好后,要立即用支撑顶撑或用特制U形夹具夹紧或用膨胀螺栓等固定,并且适当加压(固定加压1.5kg/m2),使胶液刚从钢板边缘挤出为度。

(6) 固化

1) 在常温条件下(20℃)固化24小时,便可达到最高强度值的60%以上,48小时可以达到完全固化,3天后便可使用。

2) 混合后的结构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固化速度加快。试验表明:当环境温度为10℃时,90分钟固化;20℃时,60分钟固化:30℃时,30分钟固化。

3) 使用结构胶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做足准备工作,防止混合好的结构胶由于搁置时间过长而固化,失去粘结性。反之,随着温度降低,结构胶固化速度也随之减慢,这样会延长工期,增加施工的难度和费用。经验证明,粘钢加固施工的最理想温度是20℃左右。

(7) 防腐处理

外部的粘钢加固,应该按照设计的要求对钢板进行防腐处理。通常采用喷防火涂料、环氧砂浆涂抹、刷防锈漆、钢板网抹灰等方法进行保护,并且间隔一定周期进行检查与重处理。

3.3 注意事项

(1) 由于配置好的结构胶发热较大,经常导致结构胶快速固化,所以应用导热较好的容器,每次配胶时不应过多(3~5kg),且及时涂抹,不应间隔太长时间而导致结构胶固化。结构胶属于易燃物品,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火。

(2) 在涂抹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时,注意在中心轴线位置可以多涂抹些结构胶,厚度在2~3mm,然后往两边厚度逐渐减小,在加压挤胶时,有利于胶体均匀分布,防止中心位置形成空鼓或胶体厚度不够。

(3) 当钢板面积较大时,在放置时应快速倾斜下放,避免胶体流淌和整块钢板整面接触到结构胶而在混凝土上胶体和钢板胶体之间由于空气的阻断而产生空鼓。

(4) 在加压时,最好在钢板面上放置压条,然后再每间隔500mm位置上置上夹具,加压时夹具两边应同时施力,且间隔一个夹具加压,然后再把剩余夹具进行加压,这样可以避免沿钢板纵向胶体不均。

(5) 处理端部锚固时,首先应注意U型锚固环下料时应精确,避免过大造成结构胶厚度过厚导致粘结强度下降,或过小而造成锚固环套不上。加压时最好在锚固环开口处打上膨胀螺丝进行加压。

3.4 质量标准

(1) 工程验收时必须有钢板及建筑结构胶的材质证明、复试报告及胶的抗拉拔试验报告。

(2) 每一道工序结束后都应该按工艺要求及时进行检查,做好验收记录,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应当立即返工。

(3) 加固构件粘钢的质量,一般都是采用非破损检验,即从外观检查钢板边缘溢胶的色泽和硬化程度,用小锤敲击钢板的表面,用回音来判断有效粘接的面积,如出现空鼓等粘贴不密实的现象采用压力灌胶的方法进行补救,若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90%,非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70%(锚固区由设计计算确定),则判定粘结无效,需重新施工。

(4) 对于重大工程,为了检验其更真实的加固效果,需要抽样进行荷载试验,一般仅作标准使用荷载试验,即将卸去的荷载重新全部加上,其结构的变形和裂缝开展应当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5) 大面积粘贴前需做样板,待有关方面验证后,再大面积施工。

4 工程实例

某住宅小区2009年新建一栋临街建筑,地下2层,地上14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总计地上建筑面积9486m2,建筑高度43.95m。一二层为带骑楼的临街商业铺面,由于设计失误,一层楼面全部延伸至骑楼柱,照图施工后,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必须将2.5m骑楼范围内一层楼盖切割,详图一。经过方案比较并验算,最终决定采用粘钢加固方案加强负一层承重梁,同时在该层梁植筋加柱,解决切割后的一层楼盖承重问题,详图二。粘钢加固构造设计详图三。

该工程经粘钢加固补强后,已于2010年5月全面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完全满足建设单位与业主要求。

5 结束语

结构粘钢加固是建筑结构工程加固中难度小、工期短、进度快、投资省的实用新技术。将钢板用特制的结构胶粘剂粘贴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与混凝土构件同时作用,提高构件的抗力,从而达到加固和增强原结构强度和刚度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2]《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000

[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4]《 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关柯 刘长滨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