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的动力

篇1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关于第一、三、五批科技强县(市、区)复查结果的公告》,台州市路桥区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有“科技强区”称号,这也是该区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以来,连续第三次通过复评(每两年复查一次)。

路桥区,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区”。至2011年底,连续五次荣获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2年六次蝉联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区,三次荣获浙江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路桥科技工作在市对区各项经济指标考核中多次在台州9个县市区名列前茅。

贯穿“三个台州”建设的主线是创业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路桥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路桥也因此成为富甲一方的经济强区。

政府推动:

营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

无论是区党代会、人代会,还是全区干部大会、区委全会,凡是全局性的工作会议,路桥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部署。政府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企业家是第一人才、服务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在路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路桥区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路桥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今年3月,路桥区召开了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鲜明,动员各方力量,贡献各自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有力举措,强化服务意识,凝聚人心人力,快马扬鞭促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2012年路桥区科技创新工作牢牢抓住八个方面,首要一点以科技创新助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展科技型区域性新兴产业。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作为路桥区首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和各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重要技术的研发,着力推进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台州循环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平善:

打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实力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完善科技政策,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选取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今年该区将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5项以上,市级科技项目20项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省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制度建设。认真实施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专利质量提升计划”、“专利运用促进计划”、“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同时,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技水平。编制路桥孵化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组建基地建设领导班子以及工作管理机构,同时做好引智工程的相关前期工作。积极做好省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平台的验收前准备工作,着手开展电线电缆检测平台和植保机械检测平台的建设,抓好浙大路桥机电研究所和机电平台建设,开展快速成型实验服务推广,以及加快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加强政策制定落实,保障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确保区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坚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经费抵扣政策。制定科技发展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与导向作用。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区对镇(街道)科技工作的统计监测与考核。

院地合作:

塑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品牌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路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院地合作成为了路桥打造科技创新品牌的重要载体。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程。联合入驻路桥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尝试建立主导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和拓展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继续举办科技活动周。今年要重点引进1-2家与路桥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大院名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路桥区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转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通过“项目+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载体,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获得优秀科技成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组建科技创新研究会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科技社团发展方向的新型学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路桥区还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体现重服务、优服务的核心涵义。

篇2

[关键词] 辽宁 科技旅游 动力机制

近年来,科技旅游在我国逐步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科技旅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是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辽宁科技旅游在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如规模小、档次低;只能获取被动且初步的科技效应;组织松散、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缺乏政府合理、科学的政策支持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同时呈现出大量盲目模仿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发展辽宁科技旅游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遵循“生产要素―动力机制―竞争优势”的发展逻辑,来寻求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一、辽宁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内涵与发展逻辑

1.辽宁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内涵

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概念,是指驱动科技旅游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辽宁科技旅游动力机制包括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技术互补、降低研发费用、知识共享、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等。外源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政府)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表现为外部竞争、创新品牌意识、科技政策等。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组成科技旅游的动力机制。实践表明,完善的动力机制是科技旅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辽宁科技旅游快速发展的事实突显为辽宁科技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这既需要市场策划、营销、管理,也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导、调控和保障。

2.辽宁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发展逻辑

动力机制作为推动科技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功能在于将科技旅游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因此,拥有要素、培育动力机制、将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是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的内在逻辑。动力机制是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的核心,成熟的动力机制可将科技旅游中可获得的要素快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并使这种优势得以持续。在动力机制作用下,科技旅游竞争优势往往具有自我调整、自我繁殖和演进的趋势,动力机制越成熟,调整时间越短,竞争优势的增长也就越快。因此,动力机制的变动和调节,造成了辽宁科技旅游竞争优势的起伏。

二、辽宁科技旅游的内源动力机制与内生优势

科技旅游的内源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即根植性,是指科技旅游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支持科技旅游生产体系的关键因素。因此,辽宁科技旅游的根植性可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如图1)。

图1 辽宁科技旅游内源动力机制的根植性

1.认知根植性

科技旅游中的认知是指有效、有价值和结构性的意识形态,并根植于本地人们的经验。辽宁科技旅游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征,并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因此具有很强生命力。

2.组织根植性

科技旅游组织根植性是指本地科技旅游的组织性质、形式和结构,它根植于旅游业整体层面,而不偏向旅游企业或个人。辽宁科技旅游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科技旅游组织,因此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利用环境、人力和高新技术资源的能力,从而保证了较高科技旅游效应。

3.社会根植性

辽宁科技旅游的科技与经济连带关系为旅游企业铺设了基本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旅游企业、旅游组织、旅游社群、旅游网络等所培养及共享的资源,因此,辽宁科技旅游具有很强的社会根植性。

4.制度根植性

科技旅游的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由法律规定形成,非正式制度则由社会习俗、默认的交易“游戏”规则和集体行为惯例等构成,二者为互补关系。辽宁科技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联合营销、产学联合、旅游企业孵化、科技及人员培训协议、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这使得其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5.地理根植性

辽宁省科技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地理集中。一般而言,旅游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是客源供应是否便利,以及与地理有联系的社会资本、人文资源、高新技术和科技信息条件等。科技旅游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也都赋予了它丰富的地理根植性。

总之,辽宁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的五种内在根植性是相互联系的,所获取的是整体竞争优势。但根植程度超越一定界限后,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因此辽宁在实践中要注意保持科技旅游的开放,避免过度根植。

三、外源动力机制与外生优势

政府行为和竞争环境是影响辽宁科技旅游外部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其衍生出来的作用关系构成辽宁科技旅游的外源动力机制。政府行为包括科技旅游政策、政府参与科技旅游发展项目以及有关科技旅游投资行为等方式。外部竞争作用方式包括外部市场竞争、区域品牌建设等。因此,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了辽宁科技旅游外源动力机制的基础(如图2)。

图2 辽宁科技旅游外源动力机制的基础

1.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的首要形式是旅游政策,用来解决科技旅游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其次是鼓励投资,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可以提升科技旅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获得更多成本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对内投资或吸引国外的投资,可以解决科技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并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

辽宁应充分利用旅游政策和各种投资,积极引进并吸收国内外一流的技术和经验,提升科技旅游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市场空间,从而为辽宁科技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2.外部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旅游只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提高科技旅游及其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避免因封闭而陷入过多的科技旅游风险和发展陷阱之中。辽宁科技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是浅层次的科技旅游,旅游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创新,大多缺少自主品牌或知名品牌,只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一般的科技旅游资源做支撑,缺乏持久的生命力。辽宁要想打造科技旅游知名品牌,其重点工作就是要全力办好每一届国际旅游博览会,打造辽宁旅游知名品牌,从而带动科技旅游的发展。

四、基于动力机制的辽宁科技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辽宁科技旅游发展可以采取“从下到上”的思路,即在科技旅游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以科技旅游治理为主导,以科技旅游政策相辅助,进而优化动力机制,实现获取辽宁科技旅游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科技旅游发展的目的。

1.科技旅游治理:自主发展

辽宁科技旅游治理的需求既来自内部危机,也来自外部竞争压力,比较理想的治理结构是由旅游企业代表、政府部门、旅游协会组织等组成的科技旅游委员会主持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模式,具体做法如下:(1)深入培育辽宁本地根植性,使科技旅游具有深厚的辽宁历史及文化特色。(2)建立明确的旅游组织管理,维护良好的科技旅游竞争氛围。(3)注重提高治理绩效、进行绩效评价。总之,科技旅游治理能增强辽宁科技旅游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优化动力机制运行规则,获取科技旅游的竞争优势,促进其良性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科技旅游政策:外部引导

辽宁各级政府对科技旅游的主要干预形式是科技旅游政策。合理的科技旅游政策能很好地引导外源动力机制与内源动力机制相配合,是一个“从下到上”的系统过程,主要表现为:(1)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化,即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和意愿,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确保辽宁科技旅游政策的有效性。(2)科技旅游诊断,即辨识科技旅游并分析科技旅游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科技旅游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辽宁科技旅游政策的内容和功能目标。(3)明确科技旅游政策责任和利益分配。(4)建立科技旅游政策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课程群;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79-03

近年来,关于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话题受到持续关注,因为“课程”是大学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同时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界定、课程之间的合理组合等,都会直接受到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育观以及认识论等因素制约。此外,高校课程的结构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课程群”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既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

一、课程群及课程群建设的发展现状

关于“课程群”是什么,教育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认为“课程群”是由在内容上紧密相承、相互渗透、互补性较强的几门同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各自配有相应的课程大纲,并按照大课程框架组织课程建设,以获得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课程。第二种认为“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多门课程的集合,通过学科来划分群与群间的界限。第三种认为“课程群”是指多门彼此互相独立但是又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为使各门课程能协调发展、齐头并进,追求整体效益,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第四种认为“课程群”是由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课程内容上各有不同特点,但为完成同一个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多个子课程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一般高校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因为它首先是将“课程群”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其次认为“课程群”是一个具有整体优化效果并且有一定学科优势的课程群体。总体来说,“课程群”是本学科或与之相近的学科的几门联系紧密的课程间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建设出的使整体效果最大化的课程群体,是一种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建设方式。因此,“课程群建设”实际上就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要求,研究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相互关系,通过破除课程间的壁垒,优化整个课程体系,进一步融合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过程。随着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的压缩,“课程群”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顺应了网络时代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原有的归属性,从学生培养目标与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

我国高校以多门课程组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 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开始,在课程建设中应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方针指导下,首先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与建设。随后,一批高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虽名称相同或相似但差异较大的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实践。[1-4]

二、课程群相对于“独立课程”的优势比较分析

相对于“独立式”的课程观,“课程群”在教学设计上独具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相关学科建设力量强、基础好的优势,将学科建设与课程群建设有机结合。一些高校还把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集中到教学一线具体参加课程群的建设工作,以“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攻关,锻炼了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协作能力。第二,以系统科学为指导,注重整体效果,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中统筹考虑,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达到了整体优化的目的,同时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效率和效益。第三,区别于过去的“独立式课程”,“课程群”把理论教学与相关实践环节通盘考虑,不仅对理论教学开展系统研究,对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现了全方位、多途径提高教学效果。[5,6]

三、课程群与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国内有关学者高校课程群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构、所占比例、模块设置等进行宏观指导,明确课程的教材、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等,虽然能够较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国家的教育目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指导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难以实现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与特色课程建设。近些年来实施的重点课程建设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来开展的,体现在对某门课程的“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结构等的建设,有力地保障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由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各门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只占一小部分。此外,由于每一门课程都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宏观层面意义上的课程建设,主要针对某一受教育群体,将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删减其中重复和过时内容,增加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和提高竞争力的新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通过对原课程群的进一步整合,可产生新的课程群,具有更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为对象,其主要工作是调整各课程模块的比例。课程群建设则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课程群内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是对课程的重新设计,并将课程群的宏观设计与课程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7,8]

四、优秀课程群的建设方法及启示

课程群内相关课程的选择与设置,是当前课程群建设中的关注焦点和建设难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从专业教学角度看,目前课程群主要有两种界定方法:一是“以专业方向划分的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群”,对于该种模式,国内高校已有相关专业达成了共识,并已在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种是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宽口径人才,即“依托学科组建的课程群”,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学科的建设水平。

对于优秀课程群的建设,方法是关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群的特点与优势,一要注重群内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新知识的更新。在充分融合孤立课程的内容、挖掘相关学科和领域最新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优化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二是要分清群内课程建设的主次。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专业知识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不同要求,可紧密依托专业办学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群内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突破,抓住主要矛盾,分主次进行建设,避免因精力的均分而影响课程群的整体建设效果的提高。三是要充分考虑课程群内课程的关联性及在支撑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协同作用,应在课程群建设实践中注重群内课程要彼此依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的课程群组织建设,有利于群内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课程与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与教学效果,建立起有效的专业教学调控与响应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课程群规范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进一步促进群内课程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9]

五、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发展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371万,研究生47万。[10,11]而目前工科专业毕业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11]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实现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三大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通过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育部日前的教高[201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要求: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能源动力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方向之一,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动力类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专业分割很细,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引导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于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能源动力类专业历经多次教育部的多次调整,已由原来的几十个小专业,逐步合并为一个大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3年,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动力领域新问题的提出,浙江大学率先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4年,清华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国内还有一些高校也陆续地根据专业办学特色,进行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名称的调整。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已将能源动力类专业统一整合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经过一系列的专业教育改革,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大大拓宽,体现在学生的基本知识面得到拓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大大加强,就业市场更为广阔。但是因各高校的专业定位、地域分布、历史继承及国家和社会需求等的不同,形成了开设本专业的高校间课程设置、专业重点及特色、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由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国内开设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相关高校,也相继加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列。相关高校结合自身专业重点和办学特色,在专业课程建设及课程群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面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能源清洁利用技术”课程群建设;[12]针对专业方向的培养特点,构建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13]进行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4]进行了基于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的汽轮机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15]进行了高职高专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16]等工作。这些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尚未涉及到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群建设,相关研究需要开展。

六、结论

第一,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课程建设模式,当前开展的课程群建设不同于单门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既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反映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第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照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不太适合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及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明显老化,课程内容呈现较多重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动手及实践能力不强等弊端,制约了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

第三,在已开展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尚未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组织实施能源与动力工程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需要结合新专业的调整以及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修订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及结构,研究并构建适合新形势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群。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孙存昌.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

2008,(5):46-48.

[3]王嘉才, 杨式毅,霍雅玲,等.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71-73.

[4]赵朝会.浅谈课程群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7-18.

[5]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1.

[6]曹滨,王莹.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思路及原则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2):37.

[7]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4-116.

[8]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9]钱云.关于质量工程背景下优秀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6):144-145.

[10]张兄武.创新视野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80-83.

[11]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A].第二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C].2010.

[12]李志敏.面向素质培养的“能源清洁利用技术”课程群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6(9):191-192.

[13]宋文武,符杰,李庆刚,等.关于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44-48,71.

[14]王运民,李录平,明勇.汽轮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74-175.

[15]姚寿广,路诗奎,陆金明,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篇4

劳动监察一方面能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尤其在保障工人权利方面,不仅限于工作条件和职业卫生安全。另一方面,劳动监察能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它的双重职能表明,劳动监察制度对于劳动世界至关重要,可成为有效解决诸多劳动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历程

如果将1833年英国政府聘任4个监察员作为国际上开展劳动监察业务的开始,那么,2013年劳动监察制度将迎来180周年。中国政府在1993年也引入了劳动监察制度,2013年将迎来20周年。

自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劳动监察即成为制定国际劳工标准(包括公约和建议书)的内容,并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中有所提及。除了这些纲领性文件之外,国际劳工组织多年来还通过了很多法律文书,一些是专门关于劳动监察系统的组织与职能,另一些则是不同领域和行业劳动监察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其在预防劳动违法行为方面的作用。

国际劳工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成员国在劳动立法、劳动监察实践方面走过的历程。劳动监察一直是国际劳工组织从其1919年成立以来的重要工作,关于劳动监察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建议书是1923年通过的《1923年劳动监察建议书》(第20号)。在此基础上,1947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第81号《工商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为成员国劳动监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仍具广泛指导意义的国际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指定的四个治理性公约之一。该公约明确了劳动监察的3个职能:确保执行有关工作条件和在岗工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工时、安全、卫生和福利等;向雇主和工人提供有关遵守法律要求的技术信息和咨询;向主管当局通告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该公约第12、13条规定了劳动监察员的自由进入工作场所履行监察工作的权力和执法权力;第15条明确了监察员在行使这些权力时要保持独立和公正。

1969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这项公约涉及农业领域的劳动监察,重点是保护青年劳动者和处理童工劳动问题。《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及其建议书,为不同国情的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的《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议定书又将该公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非商业工作场所,包括各类未纳入工业和商业范畴的工作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劳动监察工作从其范围和内容来看,是在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完善。

《1981年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第155号)规定,应由一个完整和适当的监察系统,保证贯彻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并强调了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和综合性方法的重要性。《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框架公约》也强调了监察制度,对确保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得到遵守的重要性。

2008年6月,国际劳动监察协会(IALI)通过了《全球劳动监察诚信准则》,目的是通过诚实、承诺、响应和良治,提高劳动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该准则呼吁劳动监察机构为劳动监察员营造一个有利环境,使监察员能遵守和实施准则中的价值观和标准,为建立一个有威信和专业的劳动监察体系奠定基础。

2009年3月31日,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司,并于当年4月启动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该计划通过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帮助成员国在改善工作条件、保证遵守劳动法律、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促进三方机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主要是动员整个国际劳工局的专家资源,通过不同技术部门和地区间的网络化协调工作,向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成员提供支持。

面对不断变化中的劳动世界,国际劳工组织经常结合劳动监察公约的履约情况,就全球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回顾和展望。2011年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就此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磋商,制定了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形势下开展劳动监察工作的战略和行动计划。该战略和计划强调在应对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劳动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劳动政策,实施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议程》;强化并建成现代、高效、拥有充分执法和促进守法机制的劳动监察机构;建立健全劳动行政法律和制度框架,包括就业服务和劳动监察体系;确保处理社会事务和政策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确保工人和雇主组织对劳动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发展进行参与和咨询。目前,许多国家将劳动监察列为“体面劳动国别计划”(国际劳工组织在国家层面上的综合行动框架)的重点行动领域。

鉴于对劳动监察技术培训材料的迫切需要,国际劳工组织帮助成员国完善了针对劳动监察员的培训课程。利用挪威政府资助的“提高劳动监察有效性”项目,2010 年,“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和国际劳工组织都灵培训中心共同开发了“劳动监察模块式培训手册”,内容涉及劳动监察原则、政策、战略及实践工具和方法等。

典型经验

加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员的能力建设,是国际劳工组织“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劳动监察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危害的能力。如:澳大利亚已经将战略性劳动监察和执法,确定为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于2005年通过了一项职业卫生行动计划,以培训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监察员。2007年11月,意大利为劳动监察员开展了一项新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培训计划。英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及其监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建筑业和卫生服务等行业,尤其关注高处坠落、工作场所交通、肌肉-骨骼紊乱问题和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一些非洲国家的监察机构将策略性劳动监察方法融入到全面的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战略的行动计划当中。

近年来,劳动监察开始关注监察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视案件的严重程度,提出整改建议甚至进行处罚。根据《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第13 条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第18 条的规定,许多国家的劳动监察员可以采取措施,例如暂停生产过程,甚至在对工人健康或安全有紧迫危险的情况下关闭工厂。2010年1月21日,萨尔瓦多颁布了《工作场所风险预防法》,赋予职业安全与卫生监察员处罚权。更多的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如:越南劳动监察局在工作场所组织了“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周”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并对监察员进行培训。多数非洲国家也采用职业安全与卫生预防方法,改进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以雇主和劳动监察员合作实施的行动项目为基础,正在形成新的预防战略。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强化雇主的关爱和主体责任,同时减少职业安全与卫生问题的发生。

考虑到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新因素不断出现,劳动监察机构开始重新思考新的的劳动监察方式。监察员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工作场所预防风险战略,通过加强工作场所的直接监察和咨询活动,监察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预测违法风险,从而给雇主提出控制风险的守法建议。这是一种新型且更为系统化的模式,其基础是强化雇主在控制新的职业安全与卫生风险的管理责任和体系化的预防理念。为了使监察员更好地发挥这一新作用,并进一步扩大监察服务覆盖范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所属的执法计划局使用信息技术和强化实施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的指导准则。它们以指南或解释的形式提供信息,阐明安全卫生监督官员应当如何执行标准,以及雇主应怎样遵守这些标准。英国卫生与安全执行局通过宣传册和网站的形式,在“当安全卫生监察员打来电话时怎么办”的标题下信息。比利时劳动监察机构也加强了对执法工作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并将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

篇5

作者简介:郑焕(1981-),男,广东湛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几何自动推理; 张景中(1936-),男,河南汝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几何自动推理、动力系统。

文章编号:1001-9081(2011)08-02101-04doi:10.3724/SP.J.1087.2011.02101

(1.广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广州510006; 2.中国科学院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都610041)

()

摘 要:目前的几何定理证明器都不具有可持续性。提出一种结构具有一般性的知识表示和能够统一处理所有规则的推理算法,初步实现了可由用户持续发展的几何自动推理平台。该推理平台允许用户添加几何知识,如几何对象、谓词和规则,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推理算法,如前推搜索法和一部分面积法,它将更适合用于几何教学。

关键词:几何对象;谓词;规则;几何定理证明器;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TP181文献标志码:A

Reasoning algorithm of

geometry automatic reasoning platfor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user

ZHENG Huan1, ZHANG Jing-zhong1,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Softwa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Chengdu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All the available geometry theorem provers are not sustainable. 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with the general structure and a reasoning algorithm which could deal with all the rul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se ideas, a geometry automatic reasoning platform that could be sustainably developed by the user had been initially implemented. This platform allows the user to add geometric knowledge such as geometric objects, predicates and rules, and provides multiple reasoning algorithms such as forward search method and a part of area method, so it will be more suitable for geometry teaching.

Key words: geometry object; predicate; rule; geometry theorem prover; sustainability

0 引言

五十多年来,随着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发展,人们推出的几何定理证明器已经能在几秒的时间内证明很难的几何定理,甚至能生成可读的证明[1-8]。但目前所有的几何定理证明器都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用户不能对系统做任何的修改。例如,用户不能往系统中添加几何知识,并且每次只能选择一种推理方法进行推理。文献[9-10]提出一种算法来实现用户可添加推理规则,但却没有与文章相关的应用程序。

几何定理证明器与人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解决新的问题。封闭的系统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它就永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系统如果每次只能用一种推理方法进行推理,它的推理方式就会比较单调。这些显然不符合人们的学习习惯。针对几何定理证明器的这一情况,本文提出建立可由用户持续发展的几何自动推理平台(Sustainable Geometry Automated Reasoning Platform, SGARP)。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添加几何知识和实现多种推理方法的综合使用。

本文已经初步实现了SGARP,它由知识库、知识编辑器、信息库、推理引擎、解释器和作图系统等六部分组成。目前,用户在SGARP上可以添加几何对象、谓词和规则,也可以综合使用前推搜索法和一部分面积法。本文主要介绍SGARP的知识表示和推理算法。

1 知识表示

本文把推理所用到的信息统称为知识。在任何自动推理系统中,知识表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推理的方式。

1.1 基本概念

在SGARP中用到以下概念。

定义1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单元称为几何对象。

几何对象由一个或几个不同的点表示,例如,直线由它上面两个不同的点表示。

定义2 几何构形中出现的几个几何对象或数之间的一种关系称为谓词。

例如,“中点”是一点和一条线段的一种关系。谓词可以看成布尔值函数,函数的变元是几何对象。某些几何对象本身也可以看成是几个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这些几何对象可看作特殊的谓词,例如平行四边形可看成是四个点之间的一种关系。

定义3 以基本几何对象作为参数的若干指定的函数叫做几何量。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SABC、共线或平行线段比AB/MN是两个基本的几何量。

定义4 通常的几何公理、定理、引理等称为规则。

一个规则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形式为:

P1(X1)∧P2(X2)∧…∧Pn(Xn)Q(X0)

其中:Pi(i1,2,…,n)和Q是谓词,Xk(k0,1,2,…,n)是一组几何对象。

定义5 一个几何图形中包含的几何对象、几何量等式和用谓词表达的几何关系统称为该图形的几何信息。

1.2 各种知识的表示形式

SGARP的知识库用于存储各种几何知识的表示形式,它由几何对象集、谓词集和规则集等三部分组成。下面是这三种知识在知识库中的表示形式。

1)几何对象:(name points),(code1)…(coden)。

几何对象的表示形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几何对象的名称和组成几何对象的点;第二部分是一组编码。在识别几何对象时,人们根据经验就可以知道线段AB和BA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但计算机本身没有这种经验,所以很多几何定理证明器对这一情况采取归一化处理,也就是对表示点的字母按字母表的顺序进行排序,使得每个对象在系统中只有一种写法。在SGARP中,每个几何对象赋有一组编码,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这些几何对象的等价写法。例如,直线的表示形式为:(line AB), (1 0)。如果把A和B这两个字符存储在一个数组中,则第一个元素A的下标为0,第二个元素B的下标为1,所以用(1 0)表示BA。这里实际上省略了编码(0 1),因为(0 1)对应的是AB本身。从而利用编码,系统就可以判断(line AB)与(line BA)是同一条直线。

2)谓词:(name object1 … objectm), (code1) … (coden)。

谓词的表示形式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谓词的名称和相应的几何对象或数;第二部分是一组编码。其中编码的意义也是让计算机知道该谓词的等价写法。例如,两直线平行的表示形式为:(parallel(line AB) (line CD)),(1 0),其中编码(1 0)表示(line AB)和(line CD)可以互换位置。并不是所有谓词都需要编码,例如线段中点(midpoint(point M)(segment AB))这一谓词,可以规定点的位置在线段前面,从而(point M)和(segment AB)不能互换,所以线段中点这一谓词的编码为空。一般相同类型的几何对象在谓词中才有互换位置的可能。

利用谓词的编码和谓词中包含的几何对象的编码,就可以让系统自动生成谓词的所有等价写法。例如,对于(parallel(line AB) (line CD)),利用parallel的编码(1 0)就得到另一种等价的写法:(parallel(line CD) (line AB))。再利用parallel中第一个几何对象line的编码(1 0),就可以对已有的2种等价写法中的第一个几何对象作变换,得到该谓词的另外2种等价的写法:(parallel (line BA) (line CD))和(parallel(line DC) (line AB))。最后利用parallel中第二个几何对象line的编码(1 0),就可以对已有的4种等价写法中的第二个几何对象作变换,又得到4种等价的写法,所以一共有8种等价的写法。

上面的知识表示结构是具有一般性的,这种结构不但可以表示几何对象和谓词,还可以表示几何量和几何量等式。例如,用户可以添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几何量,表示形式为(area ABC), (1 2 0), (2 0 1), (0 2 1), (2 1 0), (1 0 2)。如果用户定义三角形的面积是带号面积[11-12],则三角形的带号面积只有三种等价的写法,也就是只需前面两个编码。几何量可根据情况分别添加到几何对象集和谓词集中,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可归到几何对象集中。利用添加的几何量,就可以添加一些简单的几何量等式,例如,线段比等于面积比:PM/QMSPAB/SQAB,这个等式可以表示为(EqlRatio(segment PM)(segment QM)(area PAB)(area QAB)),(1 0 3 2)。可以把几何量等式归到谓词集中。

在一般的几何定理证明器中,几何对象和谓词的表示方式基本上由名称和所包含的点这两部分组成,例如DC∥AB表示为(parallel D C A B)。系统对这一几何信息做归一化处理时,首先要对C、D与A、B进行总体上排序,再分别对A、B和C、D排序,得到(parallel A B C D)。不同的对象一般对应不同的归一化处理方式。知识的这种表示方式和归一化处理方法导致系统必须预先知道每个对象的结构和相应的归一化处理方式。所以几何对象和谓词必须在开发系统时就写好,不能由用户添加。本文建立的系统则突破了这个局限。

3)规则的表示由6部分组成:名称(Name)、条件(Premise)、结论(Conclusion)、约束条件(Order/Ndg)、规则的条件中包含不同的点的个数(DiffPointNumber)、文字描述(Description)。用户可以用已添加的谓词来描述规则的条件、结论和约束条件。例如,下面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表示形式:

Name: MidLine

Premise: (midpoint D AB)

(midpoint E AC)

Conclusion: (parallel DE BC)

Order/Ndg: (NotCollinear A B C)

DiffPointNumber: 5

Description: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其中约束条件用来说明几何图形中的点的位置关系,包括几何图形的序关系和非退化条件。例如,(NotCollinear A B C)表示A、B、C三点不共线。

要求用户输入规则的条件中包含不同的点的个数,是因为在推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个点数迅速排除许多无效的信息,从而提高推理效率。当然规则的条件中包含不同的点的个数可以是一个范围,例如两个全等三角形,由于有公共顶点的情况,它们可能包含4至6个不同的点。

本文在表示规则时并没有在谓词里写上几何对象的名称,例如(parallel DE BC)没有写成(parallel(line DE)(line BC)),这是因为本文已经在知识库中把谓词parallel表示成(parallel(line AB)(line CD)),当系统在别的地方看到(parallel DE BC)时,会根据谓词名称parallel到知识库的谓词集中查找该谓词的具体表示形式,从而知道DE和BC都是直线(line)。本文在表示信息库中的几何信息时也采取这种表示方式。

在添加规则的时候,用户只需输入或选择上面所列出的六部分信息,系统会根据推理的需要,从规则的条件中分析出其他所需的信息。例如,系统把规则的条件中所用到的点依次排成一列,构成一个字符串,本文称之为条件字符串,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条件字符串为“DABEAC”。然后再分析字符串中相同字符的位置并记录下来,在字符串“DABEAC”中,索引位置1和4的字符相同(都是A,在字符串中索引号是从0开始的),所以把它们的索引号(1,4)记录下来。系统把分析得到的字符串和索引号也储存在相应的规则对象中。

在一般的几何定理证明器中,系统对几何信息采取归一化处理,或者说几何信息约定了标准的形式,但在使用规则时,却经常要用到非标准的形式。例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条件表示为((midpoint D AB)(midpoint E AC)),这组标准形式的几何信息((midpoint M DE)(midpoint N CD))显然符合定理的条件,但这组信息与条件的形式不同(这组信息中重复的字符D的位置与条件中重复的字符A的位置不同),系统不能直接比较。所以只能在系统中为每一条规则写一个推理函数来分析和协调这种不一致性,并且不同的规则对应不同的推理函数。若往几何定理证明器中添加规则,就必须用开发该证明器的计算机语言编写一个相应的推理函数。在证明器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用户显然无法添加规则。本文建立的系统则突破了这个局限。

用户在添加以上知识的时候,SGARP都提供了相应的对话框,用户只需输入对象的名称和选择相关的选项,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以上形式的文本。

动态几何系统是SGARP的一部分,当选择画图工具作图时,系统会自动把相应的几何信息添加到信息库中。推理平台也提供了对话框给用户输入画图工具不能表达的几何信息,例如两个角相等。

2 推理算法

本文把规则的条件字符串中相同字母的位置称为规则的条件模式,例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条件模式为(1,4)。对于某条规则的条件模式,如果一组几何信息中的点组成的字符串在相应的位置上字母也相同,则称这组几何信息符合这条规则的条件模式。本文推理的依据是:如果一组几何信息符合规则的条件,则这组几何信息必存在一种等价的写法符合该规则的条件模式;如果根据规则的条件从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一组几何信息符合规则的条件模式,则这组几何信息要么满足规则的条件,要么这组几何信息构成该规则的退化形式,或几何信息中的点所构成的图形的序关系与规则所对应的图形不一致。对于第二种情形,可以通过规则的约束条件来排除。下面是SGARP的推理算法。

输入 用画图工具作图和通过对话框添加辅助条件。

输出 几何图形中包含的几何信息。

步骤1 从知识库的规则集中读取规则,如果规则集为空,则结束推理,没有新几何信息产生;否则将指针指向第一条规则。

步骤2 读取指针指向的规则,然后把指针移到下一条规则。

步骤3 根据规则的条件中所用到的谓词,从信息库相应的信息类(SGARP的信息库由各个信息类组成,每个已添加的谓词对应一个信息类,信息类用于存储同一类信息,这样可以消除提取信息的盲目性)中提取几何信息进行组合,排除已经被这条规则检验过的信息组合。如果没有新的信息组合,则转到步骤8;否则转到步骤4。

步骤4 逐一检验提取出来的信息组合。用Data表示正在被检验的一组几何信息。首先检验Data中包含不同的点的个数是否符合该规则的要求,如果符合,则转到步骤5;否则检验下一组几何信息。如果所有的信息组合已经检验完毕,则把已检验过的信息组合记录在该规则中,转到步骤8。

步骤5 生成Data的所有等价写法:Data1,…,Datan,其中Data1Data。依次检验这些等价写法是否符合规则的条件模式。假设Datai(1≤i≤n)是正在被检验的等价写法,如果Datai符合规则的条件模式,则把规则的条件字符串记为str1,把Datai对应的字符串记为str2,得到一组匹配的字符串(str1,str2),然后转到步骤6;否则检验下一个等价写法Datai+1。如果Data的所有等价写法已经检验完毕,则转到步骤4检验下一组几何信息。

步骤6 如果规则有约束条件,则根据(str1,str2),把规则的约束条件所包含的点用str2中对应的字母代替,得到实际的约束条件。然后调用实际约束条件中的点的坐标,通过数值计算来检验约束条件。如果约束条件不成立,则转到步骤5,验证Datai+1。如果约束条件成立或规则没有约束条件,则转到步骤7。

步骤7 根据(str1,str2),把规则的结论所包含的点用str2中对应的字母代替,得到这条规则推出的几何信息,检验推出的几何信息在信息库中是否是新信息,如果是新信息则把它加入到信息库中,并记录信息库中的信息量;否则不添加信息。转到步骤4验证下一组几何信息。

步骤8 如果指针的指向不为空,则转到步骤2;否则说明刚才检验的是规则集的最后一条规则,也就是已经完成了一轮推理(从规则集的第一条规则到最后一条规则的推理称之为一轮推理)。检验在这一轮推理中信息库的信息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信息量发生变化,则转到步骤1;否则推理已经达到不动点,结束推理并显示信息库中的全部几何信息。

因为一个几何图形的几何信息是有限的,所以推理不动点总是可以达到的。

下面以三角形中线定理这条规则为例说明算法中步骤3~7的具体工作方式。

步骤3 因为三角形中线定理的条件由两个中点谓词(midpoint)组成,所以从信息库的中点信息类(midpoint)中提取几何信息进行两两组合。

步骤4 假设Data((midpoint M ED)(midpoint N DF))。Data中包含5个不同的点,符合规则的要求,转到步骤5。

步骤5 由于Data中所包含的两个谓词名称都为midpoint,到知识库的谓词集中查找midpoint的具体表示形式,得到midpoint的编码为空,并且它包含几何对象point和segment;再到知识库的几何对象集中查找point和segment的编码,得到point的编码为空,segment的编码为(1 0)。然后根据查到的编码生成Data的4种等价的写法:Data1(((midpoint M ED) (midpoint N DF)),Data2((midpoint M DE) (midpoint N DF)),Data3((midpoint M ED) (midpoint N FD)),Data4((midpoint M DE) (midpoint N FD))。检验Datai(i1,2,3,4)对应的字符串,可以发现Data2的字符串“MDENDF”符合规则的条件模式,所以得到一组匹配的字符串(“DABEAC”,“MDENDF”)。

步骤6 由于该规则有约束条件(NotCollinear A B C),所以根据(“DABEAC”,“MDENDF”)中的点的对应关系,替换约束条件中的点得到实际的约束条件(NotCollinear D E F)。在检验这个约束条件时,系统首先调用点D、E和F的坐标(这些点的坐标在画图的时候已经记录在动态几何系统中),再利用坐标来计算这三点是否共线。如果点D、E和F不共线,则转到步骤7。

步骤7 根据(“DABEAC”,“MDENDF”)替换规则的结论中的点,得到该规则推出的几何信息(parallel MN EF)。在判断信息库中是否已经存在该信息时,首先生成(parallel MN EF)的8种等价写法,逐一检验每种写法是否已经在信息库中,如果都不存在,则把(parallel MN EF)添加到信息库中;否则不添加这条几何信息。这样的添加方式可以保证信息库中不会出现重复的几何信息,所以本文不需要对几何信息做归一化处理。

由推理的过程可以看出知识库中的几何对象和谓词在推理中的作用只是提供相应的编码,让系统生成几何信息的等价写法,从而几何对象和谓词是可以由用户添加的。规则的表示形式也是比较直观的,并且与一般的几何定理的表述非常接近,除了在添加规则的时候系统会自动生成规则的条件字符串和字符串中相同字母的索引号,在推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变规则的表示形式,从而推理平台中的规则是容易被用户理解的,也是方便用户添加的。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SGARP主要是基于前推搜索法的,因为SGARP允许添加几何量和表达式,所以用户也可以在SGARP上添加一部分面积法的消点公式(例如共边定理)来实现面积法推理。

3 运行实例

下面举例说明上面算法的执行情况。

例 设ABCD是任意四边形。四边AB、BC、CD和DA的中点顺次为E、F、G、H。求证:EFGH是平行四边形。

在这个例子中,本文先向知识库中添加以下两条规则,括号中是它们在SGARP中的名称: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MidLine);

2)平行线的传递性(Transfer)。

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在图的下方调出SGARP中查看规则的对话框,这时知识库的规则集中只有刚才添加的两条规则),其中树型图的根节点分别对应信息库中的信息类,每个子节点对应一条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前面的中括号中是推出这条几何信息的规则名称。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表示形式可以看出,并不需要连接AC,也能推出EF∥AC。根据刚才添加的两条规则一共推出6条平行信息。但信息库中并没有平行四边形信息,说明根据这两条规则还不能推出EFGH是平行四边形。

图1 SGARP的运行结果一

虽然利用前面的两条规则还不能推出EFGH是平行四边形,但是由它们推出的平行信息,可以发现只需再添加“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PlgmDet)这条规则即可。添加这条规则后,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几何信息所在的节点的子节点是推出这条几何信息所用到的条件。

图2中展开的节点是这道命题的证明过程。如果用数学语言代替SGARP中几何信息的表示方式,则这个证明过程如下:

1)EF∥AC(由E是AB的中点、F是BC的中点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GH∥AC(由G是CD的中点、H是AD的中点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EF∥GH(由1)、2)及平行线的传递性);

4)EH∥BD(由E是AB的中点、H是AD的中点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FG∥BD(由F是BC的中点、G是CD的中点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6)EH∥FG(由4)、5)及平行线的传递性);

7)EFGH是平行四边形(由3)、6)及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法则)。

图2 SGARP的运行结果二

4 结语

在一般的几何定理证明器中,知识与控制机制没有分离开来,也就是知识表示与推理机制互相渗透(例如:规则表示为推理函数),用户一般看不到知识在系统中的表示形式,所以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对于许多人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如果用户可以管理证明器的知识库,那么理解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就不难了。

在SGARP中,知识与控制机制是分离的,这使得SGARP具有可持续性。这种把知识与控制机制分开维护使用户可以更自然地表示知识。例如,“如果……那么……”形式的规则比底层的计算机代码更接近人类描述问题求解技巧的方式。

在SGARP上,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建构知识,还可以不断地修改已添加的知识,所以SGARP的知识结构可以做到因人而异,求解问题的过程可能会更加符合用户对问题的理解。用户也可以在SGARP上发展不同的推理方法,并实现多种推理方法的综合使用,而不是一次只能用一种推理方法。从而与一般的几何定理证明器相比,SGARP将会更适合用于教学。

在一般的几何定理证明器中,用户不能对系统做任何的修改,所以当别人开发的证明器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他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开发自己的证明器。这里就有大量的重复编程劳动。对于研究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学者,有了SGARP,他们不必自己从头开始编写程序,可以集中精力于方法的创新。这对几何机器证明的理论与算法的发展的推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张景中,高小山,周咸青.基于前推法的几何信息搜索系统[J].计算机学报,1996,19(10):721-727.

[2] GELERNTER H. Realization of a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machine [M]// Computers and Thought.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5:134-152.

[3] NEVINS A J. Plane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using forward chaining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75, 6(1): 1-23.

[4] 张景中,李永彬.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三十年[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29(9):1155-1168.

[5] 江建国. iGeo_智能几何软件的定理证明器[D].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

[6] 罗慧敏.基于消点法的几何自动推理系统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8,28(11):2984-2986.

[7] YE ZHENG, CHOU S C, GAO XIAO-SHAN. Visually dynamic presentation of proofs in plane geometry [J]. Journal of Automated Reasoning, 2010, 45(3): 243-266.

[8] 邹宇,郑焕,张景中.仿射质点几何的可读机器证明[J].计算机应用,2010,30(7):1899-1901.

[9] 郭四稳.基于用户自添加规则的自动推理程序[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9):48-50.

[10] 郭四稳.基于用户自添加规则的自动推理程序Ⅱ[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23(8):67-71.

篇6

关键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010年以来,富士康“N连跳”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富士康事件,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工厂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富士康事件归根到底是中国这种依靠劳动力密集优势的发展模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后,与面临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所产生矛盾的结果。表明了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一、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是物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即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社会观、经济观、技术观。①然而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的合理,要求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类社会的循环再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劳动力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平问题。发展应是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即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代内的公平也包括代际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的基础上。当代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后代资源的占有的基础上的,这样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后代人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于后代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的。

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人类劳动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的过程包含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②从人和物的角度可以把生产过程的三种因素划分为两类,即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为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①物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物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然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动性的因素,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力的质和量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的需求。从质上看,是指劳动力要不断地再生产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劳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补偿。从量上看,劳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

从劳动力的质的可持续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本人的再生产,还包括繁育后代,以及劳动素养和技能的提高。

“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④“为改变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⑤劳动力的价值的总和由三个因素构成:劳动者本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养活家庭的必要费用;必要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因此,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至少维持工人一定的工资,工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生活、休闲、教育、繁育后代的支出,这样才能使劳动力获得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式的利用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依靠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可以暂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过程的循环进行,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量上来看,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满足物质资料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同时要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能投入生产过程,才能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这就要求,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从而使社会有充足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今中国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长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面临新的挑战。

1.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中国渡过了人口生育高峰,开始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危机。目前的农村小学合并、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便是这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如果不实现产业的升级,摆脱目前依靠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现状,将最终使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险,最终使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危险和挑战。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将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老龄化。

建国后,由于摆脱了战乱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出现了几次集中人口的生育高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又面临着集中的老龄化问题。建国初,为了实现工业化,在农村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农产品价格低廉,大部分农民没有为养老积累起足够的物质准备。而在城市则为了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长期实行了高积累、低工资制,甚至有的人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为了下岗工人。而且这一批人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这一批集中步入老龄化群体的人的养老便成了未富先老的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3.劳动力的过度利用。

由于路径依赖,很多企业长期实行低工资制,甚至不足以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工人想获得更高的工资,就要不停地加班。据报道,富士康员工的起薪只有900多元,工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对于劳动力的过度利用,如同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资源的不可再生一样,会造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困难,给劳动力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疾患。富士康事件的根源就在于过低的工资,使工人被迫延长劳动时间,超过生理承受能力。精力高度集中的劳动,使工人依附于机器,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最终导致了不理性事件的连续发生。

4.工资低,难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展。

劳动力的工资应该体现满足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即马克思所说的最基本的本人生活的需要、子女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和培训的需要。然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的工资低,难以在工作地居住、在工作地让下一代受教育、在工作地享受医疗,难以支付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即无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①由于无法用工资满足在工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低,阻碍了拉动内需,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三、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内需求不旺、过度依赖出口等方面。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的国内出口下滑,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二产业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比重太小,而且第二产业内部产业层次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世界分工金字塔的最底部。另外,由于劳动者收入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低。“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②因此,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底层地位,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劳动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准备更多、更合格的、适应新的技术需要和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3.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即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改变过度依赖政府公共投资的局面,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上,要求劳动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必然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为前提。

转变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劳动力消费增加以后,有利于劳动力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一是要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二是要合理地利用劳动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

1.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人是生产中最具主动创造性的因素。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由于建国后出现的两次生育高峰,造成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剧增,进而造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之所以选择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从而依靠这个人口红利,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生育高峰的人口年龄逐渐增大,从而使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的实行,目前青壮年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整个社会“老龄化”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为了防止民工荒的加剧,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改变现有的人口政策,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在尚没有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2.提高劳动者工资。富士康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工资过低,工人被迫长时间加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高强度劳动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损害,从而使部分工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而走向了自杀。由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也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进而以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方式,使劳动力获得足够的收入,以解决消费、培训、教育、医疗、住房、甚至精神消费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更多、更合格的劳动力。

3.不断提高工人的人力资本素质。人力资本包括4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本,是指用于教育以及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的费用,是最基本的要素。二是技术和知识资本,是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包括大学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健康资本,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包括医疗、保健营养以及体育锻炼等。四是迁移和流动资本,是指国内外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因此,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等,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劳动力,以迎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篇7

一、明确主题选择方向,寻找恰当的主题源

“主题”是活动开展的核心,它隐含了活动开展的线索和内容,决定主题的价值取向和开展方向,因此,选择并规划适宜的主题是开展主题活动最为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主题课程的主题选择有两种常见的选择倾向: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从儿童本位出发选择主题源,能够满足幼儿自身的探究兴趣和发展需求,因此,现在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大多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的。

主题活动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紧密牵手”,只要是符合幼儿现年龄段需求的且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都可以纳入主题活动中来。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善于观察,可以从儿童关注的话题(谈话或疑问)中,吸引儿童的事件中,儿童平时扮演的角色行为中,儿童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合适的主题。教师选择与设计的主题内容若符合幼儿现阶段的需求和兴趣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产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进而接收与建构新的认知。

例如,孩子大多对自然界的现象或变化非常好奇,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纳入主题活动设计中。比如,春天,各种形状的种子冒出了嫩嫩的绿芽;冬天,活泼的水变成了硬硬的冰……这些大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和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帮助孩子们丰富感性认识,积累相关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从教师的兴趣出发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兴趣”并不是指主题的选择全部是以教师的意志为主,而完全不顾及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是指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教师对整个主题的整体性、目的性以及方向性的设想较为全面,主题的选择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科研意图和教育目的。例如,很多幼儿园根据本园特色或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找寻符合幼儿需求,顺应幼儿兴趣点的主题内容,开发设计适宜幼儿学习、探究的园本主题活动课程。

比如在“我是社区小主人”这个主题活动,整体内容偏重于实践,充分利用幼儿园所在社区资源,在主题开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从实践中感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和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不断开展、层层推进中,创设相应主题情境,组织幼儿做保洁员,拣垃圾、植树、一起做社区宣传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在“我是社区清洁员”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后,很多家长对老师反映,孩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都能自发的把它捡起来并扔到垃圾箱里,在日常生活中,乱丢乱扔的行为也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优质的活动内容,陶冶幼儿的情操,塑造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

二、分析主题要素,设计合理方案

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相关经验背景、兴趣需要的基础上预先设置主题活动框架、主题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环境等。对主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先设想,尽可能使目标、内容、情境、经验、兴趣等各种因素与主题实施的方法、策略相匹配,带给幼儿更为适宜的学习与发展。

1.确定主题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幼儿年龄段总目标、主题中蕴含的价值、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目标的确定要涵盖各种学习内容,使其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内在的有机整合。另外,最终目标的确定也要尽量着眼于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和毕身受益的品质上。

以大班主题活动“我的牙齿”为例,主题目标是:了解牙齿的形状特征,并与功能、名称建立联系,提高观察、分类和概括归纳的能力;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换牙事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牙齿,提高保护牙齿的意识;尝试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形成龋齿的相关原因,萌发“眼见为实”的科学态度;乐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牙齿相关经验,提高相互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这一主题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牙齿》是侧重于科学探究性的主题活动,目标是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牙齿外形特征)、科学方法(实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还包含健康(保护牙齿)、艺术(表达经验)、社会(同伴协作)等方面的发展。

2.设计主题活动内容

主题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定位和设计一个具体活动方案的切入点。各种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可以采用主题的形式,但具体的教学及游戏活动的形式确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生成主题活动的总目标之后,还应根据具体活动目标在主题网络教育目标中的相关作用,本园本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及环境、材料状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设计活动方案,不断完善主题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批注;社会化批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押1671-7503(2013)01/03-0078-05

引言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新型的网络技术层出不穷,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随之改变。在传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批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随着网络阅读率的快速提高,实现对网络文档的在线批注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在线阅读,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其他网络参考资源进行在线批注非常有必要。为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社会化批注,论证了社会化批注在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社会化批注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中的典型应用。

一、《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一)《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是20世纪初期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技术学研究正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这门课程在借鉴、参考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试图对困扰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对教育技术学这一年轻学科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学科走向做出尝试性的回答。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是一门系统论述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课程。这门课程涉及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学科性质、学科历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实践领域、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学科未来等基本理论问题。这门课程的特点就在于较强的理论性,重视各种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规范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方式和管理模式,指导教学设计的主流意识,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长居主导地位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都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即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这种模式把学生作为灌输的对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忽略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这种模式将学生作为被传输的对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评价标准和主体比较单一

从整体上看,这门课程注重对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者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测验比较多,考试成绩所占权重比例大。大部分学习评价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1

3.作业批改不及时方便

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在批改书面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圈点错误或添加批语的方式,直接在作业本上批注反馈信息。这种方式较长地占用教师的时间,而且不能及时发送给学生,批改不方便不及时。

二、社会化批注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化批注及其作用

批注是阅读者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为文章内容添加批语或注解,以此帮助阅读者理解和评论文章。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随着电子文档的出现,传统的书面批注转变成为了电子化批注,诞生了大量的专用批注软件和具备各种批注功能的应用性软件。而社会性软件就应运而生,社会性软件就是作为社会的人通过软件工具来构建个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它按照每个人的思想、兴趣、观点、需求等把人们联系起来,是一种“人——工具——人”的交互方式。

批注的电子化、网络化,进而产生了具备“去中心化、微内容、社会性和用户参与”2等Web2.0特征的社会化批注。社会化批注(SocialAnnotation)是一种基于中间对第三方的只读网络资源添加批注,并且可以再现或分享批注及其上下文的Web2.0应用。简单来讲,社会化批注是一种基于中间在线批注网络资源,并且可以再现或分享批注及批注上下文的Web2.0应用。3

社会化批注具有信息筛选、信息加工、学习记录、交流传播4等基本的功能,能够为网络学习(包括网络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学习)和网络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教育教学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记录和监督学习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社会化批注的书签和注释功能对课程中的知识难点、疑点进行高亮标志和添加注释,参考同伴的笔记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社会化批注的收藏功能可以将学习资源进行收录、共享并可随时随地查看。针对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者可立即建立讨论区并邀请同伴进行讨论。更难能可贵的是学习者的上述学习行为和过程将全部被自动记录下来,教师进入个人图书馆、好看簿等多种具有社会化批注功能的软件空间,通过查看学习者上述学习记录和学习行为,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关于学习者当前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协作的过程、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极为重要的信息。教师只有根据这些反映学习者认知过程的信息,再综合原有评价记录的信息,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学习策略。5

2.进行作业批改

传统的批注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批注,而社会化批注可以作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评价工具。布置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巧技能,及时地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及时的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地教学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在批改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对作业进行圈点错误或者添加批语的方式,直接就在作业本上添加反馈信息。而网络作业如果不能直接批注Web页面并且分享批注的内容,教师就很难将批改的意见方便、快捷、准确地反馈给学生。社会化批注恰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社会化批注能够便于学生开展参评,通过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与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提高整个教学效果。6

3.语境异步交流

所谓异步交流是指不要求交流的双方同时在线,这样就能减少交流行为的时间限制,交流双方可以自行选择时间,方便快捷。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BBS作为异步交流的重要工具,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借助BBS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问题进行讨论。在社会化批注中,学习者能够以批注的方式来发表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质疑,其他的学习者都可以回复该批注,因此,添加批注和回复批注实际上也就构成了一种异步的交流行为,这就打破了只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进行交流的限制,让学习者充分地进行思考,随时随地地对阅读内容就行批注自己的理解。7

4.协作阅读

阅读作为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辨认符号和理解这两个环节。由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学习风格、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对相同的阅读内容会产生自己不同的理解。在书面阅读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通过书面批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在网络阅读中,学习者就可以利用社会化批注工具来记录和传播批注,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他人也可以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再批注,使得众人的思想在不断碰撞之中产生火花,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网络阅读行为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的书面阅读也将逐渐地向网络自主阅读发展。每一个阅读者都存在针对阅读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社会化需要,社会化批注这样的协作阅读工具的产生,可以促进阅读者的交流和协作,网络自主阅读将部分转向协作阅读。集体书面阅读要求阅读者必须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样就受到了很大的时空限制,也会朝着网络协作阅读不断地发展。网络协作阅读有利于阅读者相互交流启迪,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减少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孤独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8

(二)社会化批注工具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化批注应用于教学,能够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异步交流能创造出平等友好的环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化批注允许用户根据需要随时组建小组论坛,小组允许其他用户加入并在小组中创建主题帖。每个小组可允许小组成员回复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创建新的话题。通过相互观察和研究,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对同伴的学习记录和成果提出意见。各成员可根据互评情况灵活地组建论坛,邀请其他成员交流评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为同伴互评创建平等友好的环境。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围绕着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而不断地改进。

2.优越的作业批改工具能将意见方便、快捷、准确地反馈给学生

在社会化批注的辅助下,教师不仅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而且可以在学习者的疑点、感想和成果上加注教师的意见。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基于某个知识点、学习单元、协作学习过程等,使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在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对学习者的作业进行批改,在第一时间内让学习者看到教师的意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3.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社会化批注不仅能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下来,而且可将教师和同伴对学习者的评价记录下来。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两者构成了学习者自我评价的物质基础,因而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过去与当前的学习状态。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这将有效地把评价活动纳入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评价主体的作用;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从而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使学习者考察同伴的学习历程并快捷地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关注的学习同伴,与同伴分享学习成果或邀请同伴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使学习者关心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学会尊重和借鉴同伴的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因此,在网络学习评价中要有效地利用自评、互评,这样可以体现学习者的评价作用,对学习者的评价也较为客观。9

三、社会化批注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这就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使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效的重要力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从教育信息化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将社会化批注应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课程学习

(一)注册用户,了解社会化批注

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教师首先到360个人图书馆注册用户,并在上课过程中将其推荐给学生,督促其注册、熟悉该社会化批注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养成在个人图书馆上发表文章,转载文章以及进行批注的习惯,在详细阅读他人文章的时候进行自我理解,并将自己的见解批注到原来文章上,熟练地掌握社会化批注的多种应用方法。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用户需要在客户端安装具有社会化批注的浏览器插件,这样当用户在浏览器中选中一段文字,插件就会自动弹出快捷菜单,以便对这段文字高亮显示、添加批注或进行其他操作。用户的批注信息被传送到社会化批注网站存储,而被批注的网页也同时缓存到该网站。

(二)社会化批注支持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动态》课程学习

学生在对社会化批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之前在个人图书馆里发表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文章,学生可以提前阅读教师的文章,也可以自己发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意见以及建议,学生可以相互进行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对大量文章的阅读,对教育信息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仔细讲解,从各个角度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教育信息化,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分组研究课题以及小组协作

学生在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更深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并建立课程专题讨论组,邀请班级学生参加,形成课程学习小组。具体从教育信息化新举措这个课题出发,如: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有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教师教育逐步信息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多种措施1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个课题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刻地了解各种举措在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个人图书馆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所有学生公开,组内、组外人员都可以浏览并发表言谈,体现了社会化批注活的、交流的特点。

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例,如教师在网上发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央电大与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确定,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办法、服务规范、质量标准;进一步引进合作高校,规范学习中心建设,重点做好非学历教育及培训项目的学习支持服务;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课题研究。

某学生点评如下: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于2002年12月启动,进展迅速;2003年,中央电大和电大在线共同组建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负责体系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具体工作,中央电大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将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11

(四)教师监督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社会化批注系统可以不定期地浏览每个小组内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了解情况,还能通过回复批注给学生的学习予以反馈。教师的不定期检查与监督,不仅能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之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了解得更深刻更彻底。

(五)作业批改

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谈,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某一项作业,通过网络的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文章、意见、评论等进行圈点错误或添加评语,在文章上面批注反馈信息。通过这样的行为,社会化批注不仅便于学生参加评论批改,通过学生的互批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学习热情。教师这样就能将评语方便、直观地反馈给学生,以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

(六)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发展趋势的评价性认识,从自我的角度来看,自我评价的功能有自我发展功能、自我实现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而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则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我反思、自我诊断、自我控制和管理,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还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我们通常认为,自我评价的动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内部需要,二是外部因素。内部需要是指学习者意识到要对当前的状态进行评估,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如提高学习效率,外部因素包括教师和同伴等他人的评价都能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全面、正确地反馈信息是进行自我评价的物质基础。学习者的一个阶段的学习记录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等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不可缺少的信息。社会化批注的应用,不仅能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下来,而且可将教师和同伴对学习者的评价记录下来。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两者构成了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基础,因而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过去与当前的学习状态。

在社会化批注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通过学习者发表的文章、批注查看各个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还可以在学习者的建议、感想上加注自己的理解,学习者会感受到教师在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作业进行批改,在第一时间内让学习者看到教师的意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 路径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等先天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更重要的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环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长期滞后发展存在着“三大恶性循环”[1],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和“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前者属于客观因素,后者具有人为因素的特征,而这种人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国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2]。这种复杂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及传统的条块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现状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机制的培育,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正在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已达86户,其中35户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实现工业产值24.6亿元;成长起了以紫阳县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兴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共有10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3家企业的24个产品被评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已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68个,面积4万多公顷、产品24个,绿色食品两个,有机食品19个,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显现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低端路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通过安康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富硒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驱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提高富硒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着力分析安康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从内容上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物质基础资源、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及制度资源等。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进行的重新设计,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机制。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科技资源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蔡宇宏认为[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活动协调机能,它表现为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将不同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孙庆、王宏起认为[4],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行业检测服务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转化机构和中介机构,因此,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平台的联动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吴建南等认为[5],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安康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形成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支撑的行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及建议。

篇10

经济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就目前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都不能永远的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力,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产业转型的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使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文化;科技;经济;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1201

1 经济与科技的成就和问题

对经济和科技关系进行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在差异性的文化经济理念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即经济的发展的主体是劳动、制度、资源、资本或技术。

1.1 经济与科技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关系有了巨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缩小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利用国内的市场优势与世界范围内产业调整的时机,实施了以科技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战略,加大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促使我国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加剧,因此,我国提出科技的自主创新战略,以及一些中长期的科技发展与规划的战略等举措。这些措施推动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推动了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

1.2 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理念地转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加。根据近年来国内各大企业投入资金报告比例的显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比重占社会总投入比重与很多发达国家的比例相似,说明科技创新体系在企业内部已初步形成。

2 经济与科技协调性出现的问题

首先,科技研发程度有相当大的差距。2001―2005年的“十五”规划目标要求,到规划结束科技的研发强度需达到1.5%以上,这一目标却在2008年得以实现。现今全国的科技研发和发展强度仅达到全国总投资的1.7%。

其次,自主研发的技术项目较少,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高。在对外贸易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比例低,低于所有比重总和的10%。发达国家对自主创新产权的管制不断加强,我国大多企业仅注重投入产出的短期效益,因此,对短期无法形成利益的科技研发项目投资较少。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还较多的依靠投入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较低。

再次,存在自主创新的理念差距。根据科技的发展局势,对于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我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跟踪模仿过去政策的现象。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体,作为利益的追求者,很难将主要工作放在对原始工作的创新上,因此,我国的自主创新还需极大的提倡和发展。

最后,科技创新的质量较低,依旧发展粗放型经济模式。例如我国高铁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它是科技进步和经济质量提升的标志工程,但高铁事故的频发,使得高铁技术受到了不断的质疑。在每年的专利授权与申请中,发明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使得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质量低。

3 如何处理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协调问题

3.1 转变经济模式,发展自主创新

从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上来看,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发展。在经济的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技术增长的模式后,我国也紧随其后并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促进科技与经济同步增长。改变以前经济发展忽略自主创新的观念,优化对外经贸政策并进行重组,改变传统的依靠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并且对科技知识的产权加大保护力度,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3.2 建设技术市场,为创新提供平台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点是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若要做好技术市场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在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创新科技技术等方面多下工夫。首先需建设具有显著功能的技术市场;其次,明确技术市场的发展思路。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自主创新任务的根本,技术市场的产业化和成果商品化的形成,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进了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3.3 注重顶层的设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政策的重点支持,并且从顶层对科技和经济的实力进行同步提升,形成经济与科技的政策协调发展。首先,将科技技术进行合理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以便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的差距。其次,协调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优化财政对技术创新与引进的支出结构,合理引进外资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的支持。

3.4 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经济与科技的协调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主创新意识,参与科技创新功能的定位,取消政绩考核的观念,推动落实自主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封延会.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协调性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1,(03):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