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技艺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玉石雕刻技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玉石雕刻技艺

篇1

(一)选料。首先要选取集安境内特有的蛇纹玉石雕刻原料,选料要选取没有杂质、俏色明显、颜色鲜艳的原料备用,这样才能雕刻出满意的玉石产品。

(二)开料。将选好的玉石原料根据雕刻的雕刻作品的需要进行开料。开料下刀时要求角度准确,下刀利落。分割的玉石原料要经济适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画活。将每一块选好的待雕玉石,按照玉石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以艺术家的眼光进行审料,形成臆想中的雕刻形象后,将需要雕刻的对象以简练的线条画到待雕刻的玉石上,然后根据所画的形象准备雕刻。

(四)雕刻。在雕刻时要先进行毛雕出坯,毛雕出坯时要将雕刻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理想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根据所雕的器形形态,用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平面雕、阴刻等手法进行细雕,雕刻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重点,后一般。要先雕刻作品的细微处、要害处、特殊部位。在雕刻过程中石料颜色、瑕绺分布如果突然发生变化,应随机应变,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玉。

(五)抛光。将雕刻成型的玉石工艺品用粗细不同的砂布进行14遍打磨,然后用油石打磨工艺品的细微处,打磨后用高温熔化的腊为工艺品上蜡抛光,最终形成工艺品并根据不同工艺品种类分别安装基座。

集安玉工艺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集安玉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是继松花石砚雕刻后的长白山又一重要的雕刻技艺,素以原料精美、雕工奇特而闻名,丰富了东北地区玉石雕刻记忆内容和玉石产品的品种。

(二)文化价值。集安玉雕刻是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后又一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的雕刻技艺,是长白山文化和鸭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工匠的不懈努力,成为蕴含长白山历史文化和满族文化底蕴,成为融会贯通中国玉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经济价值。用集安玉石雕刻作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元素显著,在造型上深厚古朴而又不失典雅,严谨统一而又极富变化,可谓形神兼备,极富生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倍受来集游客的青睐,成为带动集安经济增长的有力产业链条。

集安玉雕刻技艺濒危现状和保护措施

(一)濒危现状。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各种玉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种玉石雕刻技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雕刻手艺传承人也很难寻找,技艺传承链条易于断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各种玉雕作品粗制滥造,技艺混乱,以次充好,见利忘义,造成技艺杂乱和作品的低劣庸俗。要成为集安玉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必须有一定的雕刻基础和艺术修养,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还需要耐住寂寞,坚守艺术,因此传承人培养存在极大困难。

篇2

1976年沈德盛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学习,毕业后从一个学徒工起步,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人物件的雕刻,刻苦钻研技艺,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技艺。1990年,他在雕刻界崭露头角;2006年,被中国宝石协会评为第2届全国玉石雕刻大师。“我的技术是朱宁芳和萧海春两位老师传授的,朱宁芳强调人物造型的张力和运动感。体现生命力,而萧海春老师则提倡人物造型的内在力,宁静、安详体现雍容华贵,在静态中反映思想。他们二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从他们那学到的造型设计和雕刻技术让我终生受用。”

沈德盛早在1989年就开始从事水晶雕刻,之前也曾雕刻过翡翠、白玉。他认为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殊的生命语言。翡翠的雕刻语言主要是根据颜色的分布来设计。要把最好的颜色表现出来。白玉的特性是温润、浑厚,不能做得太有棱角,要能够把玩,最好带些古意。因而白玉雕刻作品不适合太具有现代性,这会违背材料的特性。在中国,水晶的历史很悠久,但是以饰品居多。真正出现水晶雕刻艺术品是在清朝,然而那时水晶的创作还只是采用了玉雕的方法,并没有把材料本身的特质发挥出来。其实水晶这种材料很时尚,所雕刻出来的作品能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国际上。水晶的历史也很悠久、运用很普遍。大家耳熟能详的丹麦安徒生童话中的“水晶鞋”,还有吉普赛人把水晶作为一种神秘的能量;在近代水晶运用比较普及的有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波兰等国。

水晶材料具有时代感,表现手法多样,具有丰富的光效应,是能够反映自己心中所想的一种载体;而且水晶造型的块面光泽更能展示雕刻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因而沈德盛决定独辟蹊径,在水晶材料上他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观和创意,弥补水晶雕刻在国内的空白。然而先行者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当他的同龄人甚至比他小一辈的玉雕艺人都靠从事雕刻白玉、翡翠赚了大钱,过上舒适的生活时,沈德盛依然固执的坚守着清贫,为他的水晶事业而奋斗着。2004年,沈德盛吸纳几名下岗失业人员办起了“晶科状元工艺礼品社”,他开始了自主创业,最开始只有简陋的四间工作室,到后来上海的水晶一条街的出现都离不开沈德盛的辛勤劳动。他坚信水晶雕刻将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品之一,他说:“只不过我起步太早,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要通过我的努力。让大家认识到水晶应有的价值。”

目前的现状是十件水晶雕刻作品也卖不过一件白玉雕作品,但是在沈德盛看来。水晶雕刻已经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爱好,甚至是毕生的追求,永远也不可能放弃。他始终认为,当代玉石雕刻正处于创新阶段,新的收藏群体将是年轻的一代。现在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化思想交流快畅,东西方文化思想会相互交流沟通、融洽,民族的个性正在逐步淡化,共同性增强,新生代青年正不满足于玉雕作品千年不变的老面孔,他们需要变、需要新的材质、新的作品出现。“多创作一些符合、提高他们情趣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有时我把一块水晶放在灯光下,坐在边上,泡上茶,可以静静地看上一天,把水晶翻来覆去,观察各个角度变化而带来不同的各种影像,犹如小时候看万花筒,美轮美奂。一块上品水晶是三度空间,内含包裹体再是三度空间,灯光投射的变化影像又是三度空间,最后一度是水晶与人的心灵感应,我称之为‘十度空间’。水晶的特性是光折射,从内到外透着神秘莫测的光彩,要充分利用这种特点,采用各种手法把它展现出来。”其实创作设计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老题材老做,老题材新做,新题材老做,新题材新做”等各种表现手法;最好的设计是“被动设计”,就是根据材质的特性来思考设计,展现本质魅力。例如获得2009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的《猎豹》,就是新题材老做的代表,作品材质纯净,透明度高,猎豹神态逼真,体态壮硕,线条流畅不失刚毅之风,刻画精细。又如作品《弦音》,利用金发晶的丝状包体,巧妙构思设计为小提琴,趣味十足。这样现代的题材也是创新的表现,值得玩味。

篇3

【摘要】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因材施艺”进行创作,赋予玉石生命力,是玉雕艺人必须掌握的技艺,好的构思才能出好的作品,好的工艺才能给作品增色,好的作品应该是能说话、看得懂的。

【关键词】玉雕;因材施艺;材质;工艺;寓意;按料取材

中国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举世闻名,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非常人性、富含吉祥寓意。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看到一块精美的雕刻饰品就像遇见会说话的宠物一样,你能心领神会地去享受传统文化从精神上带来的愉悦,这就是玉饰品文化内容的真谛。

玉石行有句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璞玉要想成为美玉,必须依赖工匠的精雕细琢;而工匠也通过用玉来作为材料,制作成精致的工艺品,赋予作品美好的寓意,激发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购买收藏的欲望,一件好的作品能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

一件好的玉器作品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材质;工艺;寓意。

(一)材质

材质好的玉料表皮或颜色丰富或色泽艳丽,玉质或油润细腻或晶莹通透或色泽纯净。

(二)工艺

把普通玉石原料雕刻成各种精美的玉器及工艺品。对玉石进行千雕万琢,使玉料达到一巧、二俏、三绝的艺术珍品,这就是玉雕的目的,良好的工艺能将作品的价值大幅提升。

(三)寓意

拥有吉祥美好寓意的玉雕作品更能吸引人。中国传统玉雕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各种图案都表示着不同寓意的吉祥和祝福。吉祥造型、传统题材一般采用借语、谐音、比喻之类的来刻画,吉祥图案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对玉石图案有更广泛的了解。吉祥瑞图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图形的一种,通过动物、植物、飞禽、鱼类、器物、人、神、圣、仙佛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表现出人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

作品《和和美美》原料为一块完整的和田玉原石,原石一面大部分被黄褐色沁皮覆盖,另一面沁皮较少较薄,玉质比较细,油性也不错,但大部分颜色白度稍差,色中偏灰,原料两面各有几处裂纹,总体还算不错。玉料体形较好,设计之初就决定做成一个把玩件,尽量保持形体、留取皮色,将沁皮较多的正面设计成一片大荷叶,下方有一小片皮质稍差,往下挖了一点就到肉了,皮子不算很厚,下面的肉质不错,白度也还可以,便雕成一朵荷花,有几处皮子有些小碎裂,还有一些发白或发黑的杂质部分,这是玉石在数千数万年的碰撞挤压中产生的崩裂和颜色变化,于是浅挖清除一些杂质,一朵圣洁的荷花便从残破的荷叶下跃然而出。上部雕出一只矫健的青蛙,抬头四下张望;皮色较少的背面,在下方雕刻一朵盛放的荷花,中部两侧裂纹处依纹路走向设计成两株水草,整件作品的大体便已完成。

作品正面构图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荷叶与荷花的黄白色彩对比,圣洁的白色荷花从泛黄迈向枯萎的破损荷叶中脱颖而出,让人不禁想到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枯萎残败的荷叶展现的是生命历程由盛而衰的演变,生命的演变不可逆转,枝叶凋零却自有残缺的美,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年这里又将会是一片翠绿。荷花依然挺拔绽放,圣洁而且不屈,清香远溢,自然高雅;二是体现荷叶与青蛙的动静对比,小青蛙趴在荷叶上,抬头张望,它是看到了猎物,作势待扑?还是观察审视,寻找它的下一个落脚点?充满动态感的小青蛙给整个恬静的画面增添了不少生趣。作品背面主体是一朵盛开的荷花,花瓣依玉石裂纹走向设计,犹如孤芳自赏,傲然独立。中上侧两株水草点缀也是沿石纹而分布,“无瑕不成玉”,天然的东西是很少能达到完美的,其内部、表面显现的石棉、石花、色根、裂纹、沙眼以及杂色是自然形成的,此种瑕疵属于正常情况。天然的玉石的瑕点都是自然生成的,喜欢天然的宝贝,就要接受它的瑕疵美。对原石裂纹适当地处理,淡化或遮掩其瑕疵,这是玉石雕刻中常用的手法,巧妙的设计往往可以变废为宝。

荷花与荷叶是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素材,“荷”与“和”同音,寓意和平、和睦、和和美美;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寓意纯洁、坚贞、吉祥,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团结等象征,它纵使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这也是一种君子行为的象征,在古代它被作为美好物品的标志及君子风范的象征。青蛙与莲蓬都是多子的,古人也借此祈求多子多孙、子孙繁衍。

篇4

玉的质朴

刘海出生在一个玉雕世家,是典型的70后,他的曾祖父是号称“南玉一怪”的刘纪松,父母也都是扬州玉雕厂的老艺人。“门里出身”,家源深厚,从小耳濡目染,刘海自然而然地对形形的玉石以及精美的玉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刘海便拜师焦一名学习玉雕技艺,成为刘家第四代琢玉人。

虽然深得父祖嫡传,但刘海却不吃老本,不恃祖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他认为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不一定红皮白肉才是好玉,每块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尽管有的存在绺裂棉脑水线等诸多毛病,但这又恰恰为我们玉雕工作者提供了雕刻的余地和机会。玉石是有灵性的,每一块都是大自然的宝物,要把玉当作宝物一般珍惜,当作孩子一般爱护,当作朋友一般信任;要与玉对话,最大限度地找到适合它的题材和切入点。”刘海自号“人”,“”字之义有二:一是有疵点的玉,二是琢玉的工人。刘海告诉《经济》记者,琢玉其实就是给玉治病,发掘它最美的一面。

在众多玉石中,刘海对和田玉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和田玉最能够体现作品的含义。“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油脂光泽,古人称其为‘温润而泽’,既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使人看了舒服,摸着润美。”正是和田玉这种既简单质朴,又丰富质高内秀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刘海。“另一方面,和田玉色调较多,自成系列,除白色、青色、黄色、黑色等4种基本色调外,还有一些如清白、灰白等过渡色;韧性大,硬度强,可以精工细雕而不易损坏;抛光性也好,能使玉器发亮且便于保存。对于玉雕师来说,和田玉有着宏大的内涵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玉的坚韧

玉雕师们虽然风格独特且各有千秋,但也都承先启后自有所宗。刘海的祖辈父辈都是南方派系大师,他钟爱和继承海派也是十分自然。

刘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辈学习治玉的相关技能,绘画、构图、对器具的认知、对材料的了解等。由于勤奋好学,自我要求严格,刘海少年时就已在扬州、上海、新疆等地闯荡并小有名气,很多远道的玉商都慕名请他做设计加工。

2000年开始,和田玉被越炒越热,百倍千倍的涨幅刺激着玉雕这个古老的行业,玉雕界意想不到地红火了起来,也给从业者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入。刘海亲眼见证了这个百年不遇的黄金“牛市”,然而经历越多见识越广,他就越意识到玉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玉雕艺术的永无止境,也越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欠缺,“应该学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怎么突破藩篱提高自我,刘海早有定见。其实从他的号――“他山”中,我们也可以探出一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才能成为卓然大家。2007年,刘海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放弃已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只身来到清华大学进修美术雕刻,变成了一名需要自费求学的“北漂”。

“如果说想挣钱,那时候是最好的机会,而且我有着比其他人更好的条件,家里业内的资源都很多,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也没什么压力,生活也会很不错。可是,我始终觉得有比挣钱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我去做,玉雕对我而言是一个使命,当我觉得我有不足,需要充电、需要改变时,就不会安于现状,就会去追寻我想要的。对于玉雕的理解和创新,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舍得才会获得。我不后悔,即使退回那时,我仍会这样决定。”刘海坚定地说。

在北京,刘海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一边拜访大师、结交新朋友,其关注的领域也从玉雕延伸至木雕、砖雕等其他材料雕刻,并在其中寻找灵感。经过两年的历练,刘海的玉雕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玉的高洁

“玉石不是简单的石头,而是符合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理念的特殊石头。古人讲‘石之美有五德’,就是人们用美玉的自然属性借物寓意,将玉石所具有的光泽柔和、内外一致、声音清脆、质地坚韧、柔中有刚的5种品质与人应具备的仁义智勇洁5种品德相比附,给玉赋予了社会属性。在中国人看来,‘天下至美莫如玉’,玉雕作品是一个既活灵活现又沉默不语的精灵。而这一切又都与琢玉人随物赋形。”

刘海承认,他对艺术有一种纯粹的热爱和执着。自我要求严格,从不跟风创作,不吃老本,也很少重复自己,刘海的每一件作品都敬贤法祖,既隐含文化底蕴,又尽可能地推陈出新,应和时代,让历史感和时代感尽量完美地统一起来。

刘海告诉《经济》记者,工作之余,他会观察很多素材寻找灵感,尤其热衷于对中国古玉雕工的对比分析。“中国古代的玉雕技艺超群,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动工具的年代,玉雕工作者雕玉是有多么不易,然而作品的工艺却又那么精湛,着实令后人惊叹。” 鉴于此,刘海对每一块玉料也都饱含深情,认真对待。“我曾经遇到一块15公斤的墨碧籽料,外表看似墨玉,打光是绿色的光圈,玉里貌似有杂质,外表污污的,但切开一刀后,在厚达2公分的黑色玉璞里面露出了结构极细的碧玉,里面还闪着金光。”由于从未见过这种石料,刘海对其奇特的玉质产生了疑问,为解开心中的疑团,他专门跑到鉴定中心做样本分析,而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玉中竟然含有包括黄金和白金在内的数十种微量金属元素。“这就是神奇的和 田玉。”刘海对他遇到的每一块玉石都会认真观察,精心打磨,他说,“和田玉就是我的老师,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篇5

台山玉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色与质,它品性含蓄内敛,华贵而不张扬。在众多中外玉石品类中,更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的审美要求,带有较强的传承和包容性。“它兼融了寿山石的华丽色彩与和田玉的韧性与硬度,融汇多种玉石之长于一身”,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品类繁多,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风貌。

台山玉的颜色,基本包含了大自然所有的色彩,但主调还是以黄色为主,深浅不一,质地各不相同。就算是在同一个坑口、同一位置,由于深埋度的差别,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颜色。

由于台山玉产地同时蕴藏着丰富的铁、锰、锡、灰锑矿等氧化物。原来生长在高山上的台山玉“母岩”,历经漫长的地壳运动、自然分离,零星分散在土坡和冲积层的水坑之间。

这些分布在不同水坑或田坑产出的“独石”都是由山上的母岩历经地壳运到分离出来,在千古岁月的冲流中历练打磨,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外形”。更有一些从水坑冲积到湿润泥土中,被不同得金属氧化物逐渐育化、自身渲染,形成不同颜色的色皮;在含铁高的环境中形成了和暖金泽的色相,在含锡的地方形成了“乌鸦皮”,在白砂层中形成白色和粉红色皮壳。

乌鸦皮台山玉,就是外表裹一层微透明或不透明黑皮,内头带有红色、黄色或其它色彩的玉石。乌鸦皮台山玉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尤如冻石,是难得之材。乌鸦皮台山玉可雕刻各种各样景物,纯质用来雕刻人物。与同等的其它玉石相比,价值最少高出一倍。

乌鸦皮台山玉采用薄意雕刻,可充分展示这一玉石品种的独特优点。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中国画同理。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阴阳向背,使其富有立体感,达到笔墨渲染的韵趣。薄意雕刻是石雕中一种独特的技艺,它是集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特别工艺。可以利用石头凹凸不平的形状,皮与心颜色的差异,雕刻成远近不同层次的山、水、人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作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

台山玉的优秀品质

一、它那丰富多彩的色彩,不认识它的人,一看上去还以为它是寿山石。红、白、黄、桔、棕、黑、青、灰等颜色和寿山石比较,虽不尽相同,但寿山石的颜色在台山玉中均可找到,寿山石虽然色彩丰富,但它的硬度低,只属于彩石类。在玉石当中,只有台山玉才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颜色,它比和田玉的单纯色彩更显绚丽华贵,洋洋喜人。

二、它的质地,台山玉捧在手里,让人有一种圆顺柔滑的感觉。色质俱佳的双耳西籽玉更会让人产生“秀色可餐”、好似热腾腾的“年糕”般的诱惑,同时也人们产生“力出可弯、柔软如土”的错觉,但其实它的硬度达到5.5、至6.5之间,比玻璃还要硬。

篇6

罗志光先生是蜚声业界的玉雕大师,带着艺术家的信仰与对玉雕行业的热爱,虔心钻研玉石雕刻工艺,数十载玉雕生涯了他人生的大半。他一路艰辛,历经风云,早已看淡了翡翠玉器市场的浮沉变化,久经沉淀的心变得越发沉稳丰厚。在他眼中,充分发挥玉石原料的艺术价值是玉雕师最执著的事业,以此为基础才能创新传承。

心玉雕,以诚信得名的爱玉雅士

在中国古代,玉常常被作为美好品物的标和君子风范的象徵,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荡,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作为传承玉文化的载体,将东方文明的智慧展露无遗,是最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一个好赏玉玩玉、热爱玉雕艺术的人,必定有着玉一般的美德与气度。

罗志光先生从小艺术思维灵活。70年代正处於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雕刻大师。1974年,年方14岁的他便进入内地一家玉店当学徒,跟随师父学习象牙及玉石雕刻,长达三年枯燥乏味的学艺生涯,对於一个生性尚未沉稳的孩子而言,坚持下来是件何等艰难的事,但这个勇敢顽强、耐苦耐寒的少年,以难得的笃定与聪慧给这三年的岁月写下出彩的一笔。伴随着摆件在香港市场兴盛开来,触碰到机遇的罗志光先生开始独自心钻研摆件雕刻。从在陶瓷上练文章到真正上手雕刻玉石原料,他的雕刻技艺日见娴熟,这为他日後长达四十年的玉雕生涯作了很好的铺垫。

以前的社会,戴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般出现在富人家,现如今,玉器变得更加的生活化,价格也千差万别,好玉动辄成百上千万,普通玉则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本就对玉器收藏情有独锺,加之崇尚玉文化的社会风气,更是燃起了罗志光先生的创业梦,於是,属於他的玉店――翠荟阁成功创立。发展至今,罗志光先生在香港及至内地均有属於自己的玉店,店中常常高朋满座,一群爱玉、懂玉之士喜欢云集於此,共同交流赏玉玩玉之乐趣。

玉店的灵魂在於玉器。平日,罗志光先生是个十分讲究创意的人,这个思维优势让他的玉总能受到市民们的亲睐。他曾说过:“一块玉料如果不经过创意加工,它只是石头;只有同时拥有诚心、慧眼和巧手,玉料才能成为有灵魂的美玉。”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调,玉器在市场中的热度也逐渐下降,罗志光先生深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自家的玉都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玉,那就很难卖出去,唯有多点创作,以新鲜的东西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於是,他每年都会创作出许多颇有特色的玉器出来拍卖,最大的亮点则在於他一反常态地将鲍鱼、海参、虾蟹等海鲜作品带入了玉雕领域,蕴意吉祥,广受欢迎。

即使是追求创意,但爱玉如命的罗志光先生仍坚持“好料不做工”的原则。一些玉雕师不会用料,有色的钻孔,没色的也钻孔,大大折损了原料的使用价值。罗志光先生认为,创意是以不破坏优质原料为前提的,如果纯粹追求创意,很可能本逐末,减损原料本身的价值,所以玉雕关键是要注重原料与创意的融合。他曾将200多万的玉石原料吸空後雕成价值一千多万元的花件,也曾将几千块的翡翠原料精工巧作,将价值提升至20多万,这就是罗志光先生所推崇的“玉雕师应该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魄力”。

用“随缘随心随和”演绎极致的玉雕艺术

数十年的坚持,让罗志光先生留下数不清的玉雕作品,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於生活。他喜欢在创作中彰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中捕捉乐趣,将美好的愿望实现在作品中,为此他的作品总是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玉雕创作追求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主张玉雕作品是质地与雕饰的绝妙结合,作品的良莠取决於先天的美感和後天的雕刻,是具有独立语言的玉雕艺术的升华,因此他总是用心灵和情感认真创造每一件作品,赋予它最真实的生命力。

在此作品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颜色的搭配。宛如西兰花炒带子,利用青白两色搭配出一种清爽、素淡的视觉感受,恰恰彰显出他为人的澹泊与真实。色香味之间,也表露出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热爱生活,希望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此为“色”;他参与公益,希望能以绵薄心意送人温暖,此为“香”;他不喜单调,选择了奋的人生,尝遍苦辣酸甜,此为“味”。

玉雕是一门精湛的审美艺术,当今发达的机器永远也无法替代手工,对此,罗志光先生颇有见地地谈到:分辨颜色、发现裂纹等能力是机器所不具备的,但人可以。机器生产也是先由工人设计好样式再进行加工,普通的玉器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数据就可以做出来了,但一些工艺复杂的作品,只要一步程序错了,就会导致整个作品的走样,甚至将原料研为粉末。

如今,罗志光先生除了每天为玉店忙碌之外,也常常去南海平洲做玉雕艺术比赛的评委,多年的评审经历让他摸索出一条不变的真理。他言,玉雕作品的好坏要结合种、色、艺来看,但原料的种和色是天成的,他更加注重对创作者工艺的考验,评价其在创作中有没有将这块玉的价值和美发挥到极致。他还喜欢参加各种展览,汲取百家之长,自成一己风格,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演变出拥有灵魂与生命力的玉雕艺术。

弘扬国粹,以真诚心编织翡翠人生

对於年轻一代而言,“赚快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很多人更倾向於从事工程建筑一类的行业,而鲜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玉雕艺术,玉器行业更在这一代断了层。为了带动更多人学习玉雕艺术,让中华国粹得以代代传承,罗志光先生开始带徒传艺。他懂得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去培养学生,平日也会提供很多机会让学生自己创作,必要时进行指导稍加修饰不足。和所有热衷於传承国粹的玉雕师一样,他们珍贵的从艺经验及饱满的艺术领悟在以师带徒的方式下代代传承,玉石雕刻就此在中国大地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中,罗志光先生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角色。为了更好地弘扬国粹,他於2012年开始担任香港玉器商会会长,期间帮助无数人排忧解难,组织会员开展旅及敬老等活动,深得好评。後来,他开始带领商会从业界小范围的帮助扩大到社会大范围的慈善,纷纷对医院、学校等机构进行捐助,他还常常把拍卖自己创作的玉器所得来的费用捐赠给有困难的机构,在商会间、在商会与社会间建立互帮互助的渠道,为社会输出了一阵阵暖流。他总说施比受更有福,因此,他用心付出,在公益事业中深刻体会“送人玫瑰,手有香”的快乐和满足。

篇7

水晶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玉石,被喻为佛教七宝之一,由于出产量大,其身价普遍不能和翡翠、白玉相提并论,但是专门从事水晶雕刻的翁祝红却赋予了水晶新的生命,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意境,使其成为精美隽永的艺术品,拍卖场上的身价更是可以与白玉、翡翠比肩。翁祝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门从事水晶雕刻的大师之一,近两年的当代玉石雕刻拍卖专场中,他的水晶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许多和田玉雕,成交价在数十万元区间,通过他一双手雕刻出的一尊尊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佛像让水晶原料的身价也与日俱增,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水晶艺术品的价值和内涵。

翁祝红介绍,一块天然水晶首先要剥料,将原石外的粗皮剥掉,进行打磨抛光,抛光后才更能看清材料的好坏程度,是否易于设计,而这道程序在雕刻其它玉石时是没有的。接下来要进行审料,根据水晶原料的外在形状;水晶体的好坏程度;哪里有棉絮;哪里有杂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构思设计,看适合出哪一种题材,雕什么样的佛像,坐像或站像等等。然后是在原料上画图,在经过反复推敲后定稿。定稿后开始雕琢,出坯、定造型,一步步进行细部刻画,上衣纹、做手、开脸等直到作品完成。“水晶雕刻风险性大,一旦出错是不可修复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要用心去做,如果做不好,我宁可放在一边不去动它。”翁祝红说。“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得体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对相关文化比如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然作品就会很空洞。”为了深入揣摩佛像,翁祝红一年中有好几个月会泡在国内各大石窟,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各个洞他几乎都很熟悉。在整个雕刻过程中,打坯定型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件作品能否成功,成为一件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这一环节不能有任何疏漏。不但要求雕刻者有丰富的雕刻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要有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和责任感。所以每件作品的成功不但汇聚了翁祝红的全部情感,同时也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由于水晶材质的特殊性,组织结构为六棱体,在打坯定型过程中,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小水晶渣划破出血,这在雕刻其他玉石材料并不多见,但是在翁祝红看来却是常态了。

翁祝红的水晶雕刻一直以佛教为题材,水晶的产地虽然广泛,世界各地几乎均有水晶产出,如巴西、乌拉圭、俄罗斯、马达加斯加、美国、缅甸等;中国也有大量的水晶产出,但真正纯净通透的水晶却很稀少,能用做雕刻佛像的就更难得,翁祝红却还一直坚持这一题材,从未想过改变。他认为作为一名创作者一定要抓住自己的主线,专心做好自己擅长的也感兴趣的事情。佛学宣扬的境界对他影响很深,也适用于他的艺术创作。翁祝红决定一直坚持做好佛像雕刻,并把它做精。别的艺术文化可以借鉴,但不能改变这个主线。佛教造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其形象和文化底蕴已深入人心。佛像本应庄严慈祥,端庄自然,雕刻每尊佛像应按佛经记载的文化传承及内涵来创作,从形式上应按其每尊佛像的表法手势、姿势、造型、所持法器及身上穿戴的服饰等,不应随意变换。艺术品虽然可以自由的创造、发挥和显现个性,但在塑造佛教造像方面不应“随心所欲,任意创造”,应认真研究解读佛教的文化。

水晶雕刻需要心态平静、物我合一。这就要求雕刻者在创作时要心无旁骛,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雕刻,不能急功近利,翁祝红的确是这样做的。例如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千手观音》就是他雕琢了一年多的作品。这件通透圆润的巨型《千手观音》水晶雕件是五年前一位朋友从巴西物色来一块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然水晶原石雕刻而成。经过长时间的审料构思,他选择了敦煌石窟元代佛像壁画中最经典的一幅佛像作为创作原型,来创作一件四十二臂立体悬空的千手观音造像。历经审料、构思、画稿、开坯、反复推敲、细致雕刻、抛光等十几道工艺流程,最终雕成一件观之令人心生敬畏的千手观音。虽然经过长达一年的创作周期,但是翁祝红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在翁祝红的工作室里,很多原石都已经存放了很多年,在想到一个适合它的设计方案之前,他是不会动手的。一空下来,他就会静心审视着那些水晶,从天然水晶神秘变幻的晶体中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动手之后,翁祝红坚持手工雕刻,虽然创作周期延长了很多,但他仍然坚守这一原则,并没有把手下的水晶当成一个马上就能换得钞票的商品,而是一件神圣的艺术品。

在翁祝红看来,完美的水晶雕刻作品不仅要材料完整,无瑕疵,更重要的是在气势和神态上要经得起推敲。毕竟佛像作品完成后是供人们瞻仰、膜拜的,每天都要与其在精神上进行沟通,所以必须达到不管远看、近看、盯着看都十分完美的境界。佛教中的人物首先是要具备人的活灵活现的神态,然后更要比普通人在气势上庄严、肃穆。在雕刻的细节处理上也从不马虎,例如人物的指甲、睫毛都细心雕刻,不像很多粗制滥做的雕刻作品那样只是用几条线寥寥带过。让人们在欣赏时,远距离看被他的气势所打动。近距离观察又为他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所折服。

篇8

在野生动物的创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情和景,构思和构图的相互作用与对接,是艺术家创作中应当用心思索的重点。由于这一创作课题富有挑战性,想像空间很大,艺术家可以透过对生活、人文等等的认识,隐喻特定的理念、思维,植入拟人化的元素,用野生动物的艺术形态去发展一种精神,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享受、艺术感染和美好联想。

有造诣的艺术家契而不倦地凝聚生活体验中积累的理想“美”因素,并不遗余力地把它熔铸到创作构思构图中去。生活和自然界中上文万事万物,包括野生动物无不具备了各自独特的“美”的特征:比如虎的威武,狮的雄壮,熊的沉稳,鹰的潇洒,牛的憨厚,马的英俊等等,创作中雕刻家需要抓住特定表现对象的特征,运用造型技巧把野生动物身上的个性美充分呈现给人们。

野生动物玉雕的造型构图,在经营位置、布局章法上可以有不同选择: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倒悬结构,倾象性结构 ,铺展性结构,铺展型结构,圆雕型结构,浅浮雕结构,深透雕结构等等。但任何都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图1)。

利用一切偶然效果,抓住自然材料组合中创造的出其不意的美感,寻找相应配景来烘托和展现主题,这是雕刻家在创作主题和构思方案确定后,也是整个创作设计环节中一个不可忽视部分。创作设想可以在设计稿上初步完成,也可以在主体雕件完成后,寻觅不同形状、质感、皴纹、尺寸、颜色的自然原石,通过雕件和实材作比对来找到匹配的陪景底座。雕刻家经常会惊喜地发现,实材比对的再创作有时会擦出灵感的火花。在实材摹似推演中,酝酿已久的设计因为偶然发现,而使原来朦胧不定的想法产生裂变,这种“二次补充创作法”是纸上谈兵或凭空想象所得不到的。这种收获似乎出于意外,但其实是取材自然,求其神韵,这种意外其实寓于情理之中(图2)。

二、雕刻与工具的使用

“材美、工巧、艺高”是玉雕艺术的三个支撑点。行谚云:三分工具,三分材料,四分手艺,指的是发挥雕刻家才艺,依靠人的能动性,灵活运用工具,用各种恰当的技艺手法在特定材料上施艺。工具和材料是固定的,而人是灵活的,雕刻家可以娴熟地操作不同用途的工具,随心所欲地用锯片切割,用小锯和平铊压层次,用金刚钻打洞,用铊钻掏膛,用细钻]线,用细]钻做弯势。用现代的软轴机、快速玉雕机,不但可以做出传统磨具制作的感觉,而且优越的现代先进工具,解决了原始简陋工具的很多局限,使玉雕制作“如虎添翼”,在发挥玉雕工艺技巧上更趋向精致。

玉石雕刻常用机器设备有切料机、粗形切割机、粗坯机、钻头细坯电钻、薄片锯、水沙轮机、磨砂纸机、软轴机、抛光机、钻孔机,上述机器配合相应的金刚粉锯片、磨具,运转时和水同时工作可以有效地切割相当坚硬的石材料。雕刻工艺带有很强的技术性,技巧性,专业性,琢玉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玉的材质、掌握玉的性能,而且也要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机器工具使用功能,把工具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充分发挥加碧材料的可雕性,表现雕刻家想象中的形象,更好地呈现玉石美丽的特征。

充分发挥加碧材料可雕性。不仅包括了掌握一般相料、用料方法,还包括了善于运用相应工具:灵活自如地抓大形,压层次,先整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刻划细节,进而整体调整,这是玉石雕刻成型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雕刻流程中每个工序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不同功能,不同用途,不同尺寸,相应机器和工具的综合使用,是雕刻过程中连环交叉运用的技术手段。

三、应料制宜与因材施艺

应料设计与随机应变是表现材料的重要手段。由于加碧玉石纤维体结构,以及在其溶解吸收诸矿物原素的造玉过程中,因大气压正向和逆向的作用,使得加碧表面会隐现水纹、花斑,呈现尚未完全被吸收的黑点、白点、绿点或金点。当一块玉料被切开后,上述玉料自然纹理基本展现眼前,雕刻家此时需要根据玉料色块、纹理、裂缝、斑痕、黑点等,作统筹考虑,应料制宜,因材施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玉材,最合理地避开瑕疵,最巧妙地施以俏色,把用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设计转化为有利因素。材料是固定不变的,但设计者的用料方案是可以合情合理作出适度调整的,有的甚至容许作重大变动,目的是为了充分地把玉色最美丽的一面呈现在正面醒目位置,这是玉雕之所以不同于其它雕刻如牙雕、木雕或陶塑的特点。

应料设计可以按材落料,也可以套裁落料,由于玉石材料的多变性,要求设计意图同用料方案的密切对应,有时一分一毫的疏忽大意,也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尴尬。因此应料设计除了考验设计者技术层面的专业经验,而且也在检验设计者处理危机的能力。由于有些加碧的纹理自然流动不完全均一,所以设计意向中的大概形块可以在玉料上套用,也可以直接在玉料上应材设计。玉雕作品的立体效果是要起多面观赏的效果,裁料过程中也需要对雕件不同的立体面作前瞻性考虑,仅仅照顾正面效果是不全面的,裁料时也需要兼顾到雕件的另外几个面。玉雕从落料到雕刻的全过程一直充满变数和挑战性,在步步深化进程中随时会出现情理之内甚至情理之外的问题,雕刻家最大的本领就要胸有大局,以天然的玉石作媒材,用减法技巧步步深入,步步为营,遇到危机,勇于面对,随机应变,在雕刻过程中把意想中的形象从无到有地在玉石上呈现出来。

四、雕刻工艺流程

玉雕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设计、选料、切割、粗坯、细坯、打磨、抛光、浸蜡、配座、组装、等工序。它需要综合运用玉雕中的切、割、锯、凿、钻、缕、掏、括、拼、磨、抛、装等技巧和各种处理手法,以表现不同形象的最佳效果。

玉雕制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要点:切割的要求,形的处理,轮廓的形成、造型的表现,打磨的方式,组合装配等。各个工序之间环环紧扣、相互交融:设计选料是出坯定造型的重要一环,首先对作品所表现内容以应料设计,确定用料最佳方案,这包括玉石的选料、配料、落料和合理套裁。玉石材料本身非常珍贵,所以雕刻家、设计师对玉料的长短、大小、形状、石纹走向,都需要充分了解,了然于心,然后才进入应料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寸的原材料。动刀之前,对原料物质、形态定位、进刀顺序、和造型的构成,需要有统筹考虑,成竹在胸才能进入切割和划线程序。

玉雕制作基本步骤:

A选料,首先择定符合设计意图的玉料。色泽、质地、纹理、尺寸、厚薄、形状需要综合考虑。意向中的雕件大小、厚薄容纳于材料之内,斑疤、裂痕、瑕疵都则排除于雕件之外。

B直线切割,按照划线位置直线切割,逐步接近轮廓形体。

C曲线去料,整体接近形体。(可以用激光、水刀、金刚钻和锯排刀除料。)

D立体打坯,由方到圆确定形体、层次、动态、比例等。

E摩沙纸,精加工表面装饰效果,整理制作粗坯时留下的痕迹。

F抛光,光泽处理。(高光型,中亚光型不同选择。)

G浸蜡,均匀玉色,增加滋润效果。

H配坐,选择适当形状、尺度、玉色、材料作主体陪衬或背景

I装配,把主体雕件、陪衬或背景、底坐及配件双向钻洞按钉、粘胶水装配成型。

五、玉雕中的对比处理手法

对比手法是一种利用视觉上的反差对立造成的失衡错觉,进行阴阳对立、双方互补的造型方式和技巧。通常雕刻家用这种手法来比较形态和程度的差别,为创作服务。玉雕中实体或虚体的线和面、主和次、繁和简、实和虚、疏和密、粗和细、动感和静态的对比处理手法经常被雕刻家反复运用在同一件作品中。两个或多个不同东西放在一起时,一物的形态、质感、视觉感受在对比中形成鲜明差别,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异同现象,相互间彼此衬托,并加强各自的存在感。北美玉雕的对比手法还运用在雕刻形式上,形态刻划准确到位,表面处理光泽,与粗糙带纹的陪衬物互相衬映,形成粗细对比,精拙反差,能很好地显示出玉石自身的质地美,极富审美情趣(图3)。

变化统一是对比中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手法,将野生动物依构思所需,夸大一样东西和缩小一样东西,使其形成变化的二个个体,在艺术处理上又特意用动物之间的一些联系体将它们尽量统一成一个整体。譬如一件表现母子魁熊的雕刻,在母熊硕大魁悟的形体旁,雕置一只活泼动感的幼熊,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熊沉稳,小熊灵动,这一对比组合体,以生动的形象,将一种变化统一的形成一览无遗地展示于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譬如一件表现三文鱼和陪景对比的雕件,二组海蓝随着海潮缓缓波动,柔软的草叶婉转折叠,似水如波地悠然摆动,衬托着三文鱼在海中生动游弋的姿态,作品意雕置了二块墩实的海石,一静一动,一粗一细在衬映中营造了此地无水似有水的感觉。虽然雕件反映的仅仅是大海的一个小小视角,但海水波动时,如此“动和静”对比中产生的环境真实感,把一对三文鱼在水中的动感,海的蓬勃生机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变化统一也体现在对比中联系,适当的联系又使之成为默契的组合。再譬如,一对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特征的魁熊动物在比对中形成差异,一雌一雄,一豪放,一沉稳,作品中它们同时向前行走,前者大步流星,回首顾盼,后者慢步细走,二熊眼神对接。虽然彼此对比中形成鲜明差异,但二者在作品中的顾盼和呼应,不但增添生动感,而且相互联系的艺术处理使变化取得了协调(图4)。

六、洗练与概括

玉雕作品的深入表现与细节刻划,并不等同于工艺技巧的堆积或重复,它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造型到形象,去粗取精、渐进深化的过程。提练是纯化形态的一种手段,省略局部细节,意在加强整体表现。外形提练着眼外部轮廓,夸张特征,强调形象整体性,使形象鲜明醒目。提练一种形

体往往是较难的,如果发挥得当,这种艺术提练往往是最能突显加拿大碧玉朴素的原始美态。但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变得空洞呆扳。因此玉雕中洗练与概括的艺术处理,务必要掌握好形的结构、比例、骨子和形象美。与此同时,提练也需取舍和加工,夸张是加工的一个手段,为了突出和加强特定物象个性特征,局部夸张,整体夸张,或适形夸张,舍弃细碎小节,强调某部分特征,无疑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作品感染力。

加拿大玉雕具有造型洗练、形体概括、线面简约的特征,把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动感曲线,皮肉质感,尤其是特定结构,关切要点,用精准到位的雕刻语言表现了出来,简洁明了,手法简约,精练扼要。这一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复杂东西简单化,繁文缛节精练化,虚拟了从次细节,突显了主体部分,把作者想要表达特定对象的特征、尤其是主题和神韵意境鲜明醒目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譬如,常规题材中的魁熊(图5)、白头鹰,虽不见眼睛,却让人感觉它炯炯有神,虽不见皮毛,却有淋漓尽致的神似。由此可见,简约的造型手法,洗练的雕刻形式同样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反映出简洁朴素的原生美态。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件让人过目不忘的玉石雕刻,常以它清新的立意、独特的造型、滋润的玉质、生动的形态等视觉形式给人愉悦的观感。所以原始的美往往是简单朴实的,同时也是富有品味、时尚和美好的。

七、写实与夸张

写实与夸张是表现野生动物玉雕中经常结合使用的手法,写实就是形似、物象,夸张就是夸大特定对象整体或局部的特征。写实和夸张恰当运用,有助于表现对象,在概括提练中获得更加真实、鲜活的美感。

雕刻形式构成的造型是无声的“雕刻语言”,雕作中不仅有诗一般、亦有近乎于音乐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韵律美的享受。“气韵生动”是雕刻家在创作中历来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的因素,气息近乎品格,往往与雕刻家的人格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融合一致,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纯正不凡的气息,健康向上的力量。正因为西方玉雕在造型格局上强调了主体鲜明醒目,毫无遮拦,它既不同于浮雕只注重正面效果,也区别于绘画摄影可以做虚实处理。因此,作为三维立体的雕刻,在表现形象的形体特征、比例结构、外表质感,尤其是表现传达心灵活动的眼睛和肢体语言,都务必处处精致准确,由基本的具象入门,进而追求气韵生动和传神入化之境。

八、配景与整体

加拿大野生动物玉雕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让清晰的主题出现在粗犷疏松的背景上。首先它清晰的主题是用一种结构精简洗练的形式出现,舍去任何锁碎的肌理和无关紧要的细节。它的配景也是在形式到风格上以主次相互匹配的形式对接。

北美玉雕完全不同于东方传统,东方以大比例的工艺技巧表现配景,而加拿大玉雕特点是“以玉衬玉”,用粗拙的原石衬托光泽的雕件。这种可以产生“美感”的,或创造一种境界和感觉的陪衬背景,都是为主体意象服务的。在作品整体中它为主体的存在点明环境、产生氛围,起着基石的作用。所以,运用这一手法配景,不仅担当着烘托的角色,而且也是表现整体内容和形式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玉雕作品如同大自然环境的浓缩体,雕件虽然小,但艺术家追求的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从一个瞬间、一个局部、一个视角,让人去感受大自然气息和野生动物。北美野生动物总是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加拿大玉雕处理配景的一个精妙手法,就是原汁原味地用自然的材料来展现自然本来面目。如表现动物在崇山峻岭,就用坚硬凌厉的玉石做底坐;如表现动物在冰山雪地,就用酷似冰块的阿拉巴斯特白石做基石;如表现海洋动物时,就用看上去如同海礁的玉石做陪衬;如表现高山峡谷间翱翔的飞禽,就选择类似山峰石壁形状的原石来陪托飞鸟风动的飞姿。这种与雕刻内容联系的配景不是信手拈来的附属品,而是需要反复推敲,在色质、形状、比例、位置、布局、构图等方面经过缜密艺术思考。所以配景的功能不仅是雕件整体的补充,它在形式上服务于雕件主体内容,而且配景所营造出来的自然空间和环境氛围,也是作为突显主体不可分割的组合体、延伸体。

加拿大野生动物玉雕原始坯料底座与雕件成品是两个完全不同感观的物体,光泽的主体雕件与粗糙带纹的陪衬物、底座部分互相衬映,形成粗细对比和反差,这不仅很好地显示玉石自身的质地美,而且概括洗练的主体部分会在衬映中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自然协调,具有朴素的审美情趣。其实,这种偏向于原始状态的艺术处理方法,不仅仅只是为了表现玉石自然润泽和坚硬凌厉的材质特征,这种配景特有的“触摸感”、“原始美态”中阐发的天然属性,其实也是和西方人对野性粗犷、遒劲坚硬的先天性偏爱有着内在的联系。玉雕配景与整体效果可以是多样性的,有的偏向仿真写实,有的抽象写意,有的细致入微,有的粗犷洗练,不同的风格和表现会给人不同的观感,但同一件作品中的主体部分和陪景部分,要有自然的衔接和统一的整体美。

篇9

1991年,陈祖雄来到苏州打工,主要做仿古件,这奠定了他今后的玉雕风格。从1996年陈祖雄专门进行和田白玉的创作,以摆件为主。近20年来,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对玉雕的选料和设计创作颇多心得。每块原料都要仔细观察、揣摩它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的“相面”,尽量去创作适合这块原料的题材。为了发挥玉石原料的极致之美,就需要进行巧雕。“巧雕”这个概念在玉雕界里不断被拓展并运作,应当说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毕竟现在玉雕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优质和田玉产量日趋减少,玉料价格日益上涨,找到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的难度越来越大,价钱越来越高。

以往人们赏玉一般认为玉石就是以白为尊,对于白玉以外的一些玉料如青花籽料等等稍有冷落,被认为是劣种材料,其实不然,应该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进行“废料巧用”,现在巧雕精品已深受欢迎,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收藏者而论,选择巧雕艺术精品更具升值空间。这正是变平凡为神奇。

巧雕的造型艺术是玉材的自然生成景象和人们的审美创造二者相结合的艺术。是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它把天工造物之奇与人工巧妙的构思及雕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巧雕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整个巧雕作品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来感受艺术形象,由于巧雕作品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包括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材料本身质地的优劣与雕刻作品的价值高低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上好的羊脂白玉,如果雕工拙劣或许是失败的,而一块看似低劣的玉材动用巧雕手法制作而成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在当今的很多玉雕评奖中,评委也难免会以材料来决定名次,这让陈祖雄这样偏好奇石、怪石的玉雕者难有出头之日,因此他看中了中国玉器百花奖以创意为重,以发现、发掘、培养、扶植青年玉雕艺术家成长的平台的评选原则,报名参加,最终以作品《汉唐盛世》获奖。这件作品为和田籽玉,采用阴阳雕刻技法,阳雕部分刻有汉代龙凤纹重环玉壁及竹节,竹节作为制作民乐的一种原料,用于体现唐朝歌舞升平,经济繁荣的景象,下方采用阴刻琢一唐代马车,与汉璧呼应,形成一幅汉唐盛世的主构象,气势磅礴。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一幕,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也令无数国人为之魂牵梦绕。,例如陈祖雄正在创作的一件作品,还没有想好名字,描述了一个考古发掘现场,这并非完全写实的场景,而是通过半埋在土里的青铜鼎、玉琮、龟甲等一些元素传达出一种怀古的情绪。雕刻这件作品的原料几乎就是顽石一块,仅在最上面一层有面积很小的一块籽料。如果是一个平庸的玉雕者,也许只会取最上面的好料做成极小的一件作品。但是陈祖雄利用了下面的石头风化的感觉,将玉料雕刻成即将出土的宝物。让人眼前一亮。

陈祖雄认为,在看似低劣的玉材上雕刻出独具一格的好作品,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素。

1、看材料形状。选择巧雕玉材对于制作形成一件巧雕作品是至关重要的,玉石原料的形状千差万别,大小不一。大体都是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根据材料形状研究适合的题材,确立雕刻的作品类别。一般说来,块头较大的材料,适合于各种雕刻,其构图灵活性大。可制作摆件观赏方面的作品。较小的扁平或片状材料则不宜进行立体雕’刻,可采用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刻等手法作挂件把玩类作品。既然原料形≯状不规则,那么作品的朝向也值得认真研究。以料形而论,锥形材料一般选择细端为上粗端为下,突起饱满或不平的一面作为正面,将较平或凹陷的作背面:,而平放的摆件作品。可根据较平板的一面作为底面,将突起的一面为上方,再根据玉材物象构思设计或依据玉材的自然生成景象选择朝向。

篇10

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促使了儒、释、道的发展。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由此出现了石窟与寺观。大量的石窟雕塑为佛家的传教服务,石窟雕塑以宣扬佛家思想的罗汉、菩萨三界鬼怪为主。由于大兴佛教,以神话为题材的石窟雕塑更成为雕塑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时代需求封建统治者以神话的方式来破解当时的危机,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认为龙、凤凰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而麒麟则代表了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文化角度神话本来就不是孤立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免要受环境的影响。然而神话却具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因而今天我们才能够看到那么多美丽的神话。它本身就是先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映射,它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一种暗示。它与,历史文化,科学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独立的存在着。许多流传的神话人物、动物和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人们不仅仅用文字来传承,更多的采用雕塑、壁刻等立体的手法把神话中的瑞兽和吉物表现出来。在民间流传的如:瓦当中的守护神,门窗上的蝙蝠雕刻等等。它以文字流传,以塑像、雕刻等为表现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1对陵墓雕塑的影响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艺术成就除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达特定的主题外,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雕刻技巧和深沉雄大的气魄上。它们根据天然整石雕凿而成,继承集圆雕、浮雕和线刻于一体的商周传统以及我国传统玉石雕刻因势象形的手法。这样的雕塑手法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古拙感,在粗犷而奔放,无拘无束中充分体现着浪漫风味,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萧景墓前石狮,完全摆脱了对物写实和造型意识,手法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极浓,整座雕塑外形极富曲线美,气韵连贯。辟邪昂首挺胸,塌腰耸臀,张嘴吐舌,四蹄如柱,气宇轩昂,身上饰有整齐的羽翼,勾勒连绵云纹,更显富丽精致。这种特征说明它来源于中华本土的审美传统,是对楚文化天真,浪漫主义的狂放两者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将其神化为神兽瑞兽以庇佑其陵墓。这些雕塑作品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强烈的统治欲望和绝对权力,这些神兽象征着他们的皇权和威严。

2对石窟艺术的影响龙门石窟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佛像雕刻群体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技艺。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体现出当时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作为一项伟大的雕塑杰作,它无论是在历史方面,宗教方面,还是在雕刻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鲜明的典型性。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这些雕塑中以观音菩萨的出现最为平凡,观音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大量的观音菩萨作品表达了大众对平安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们渴望脱离苦海,过着安宁的生活,希望能够得到菩萨的庇护和保佑,远离苦难和不幸。除了菩萨雕塑外,还出现了阴间的雕塑,有判官和无常,还有许多小鬼。甚至于对于地狱的描绘也有,在地狱里受罚的鬼魂,这些表现了人对于生前犯下罪行的畏惧,以及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