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2 11: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69-02
1.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因此,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越有针对性越好,方法越得当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健康成长。
1.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不无关系。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1.3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 21 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求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将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2.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的放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家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2.4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风,结合新课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与班主任工作均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5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貌岸然。通过家长学校或社区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3.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学生
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师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及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质量的前提,是立校之本,是创办特色学校有效而必经的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同时意义深远。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其普通原则,又要依据其特殊性因地制宜,特别是农村小学一定要因校制宜。
一、为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般来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差异大,老化程度高,人员较为缺少,忙于教学容易忽略其他;经费短缺,往往“正事儿”顾不上,没法倾向科研;信息较为闭塞。针对上述特点,必须将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日常工作之中,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责成专人负责科研工作。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奖惩落实、制度落实。达到“五有”,即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总结、有成果。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学期初就定数砍块儿,保证有足够的经费“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教育科研与其他工作的协调互动,发挥教育科研组织的作用,一切从实践出发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实践和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应当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农村的特定村情、民情、校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就理所应当把教师和家长扩大进来。也只有如此,其教育过程才会顺理成章,其教育效果才会在情理之中,否则就很可能纸上谈兵或者事倍功半。
1.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对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教师自己心理健康与否,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用正确的理论去教育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热情的个性;意志坚强等等。而上述素质的基础、前提和核心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使广大教师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首先应当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巩固和提高。其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学习教育法规和教育理论。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及现代教育理论。二是范教育教学行为。要依据教育法规和本校实际情况,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都有章可循,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学习外校典型,树立本校学习榜样,使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方向感。四是切实加强考核工作。把心理健康内容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工作之中,与聘任、评优、晋级、工资等挂钩,让广大教师在公平、公开的竞争事实前心悦诚服,进而焕发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篇5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关手段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期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篇6
一、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无论学生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接纳。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得开放、宽松、积极。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有些教师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夫妻吵架、孩子惹了事,就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聘请有关心理学专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并避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形成团体共识,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宣泄苦闷,获得支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问题有共性的一面,但多表现为个性化的一面。针对学生中的情绪、个性、自我观、挫折、人际交往,尤其是学业不良、品德不良等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有效地缓解、宣泄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理念,减轻学生的负担
当今由于名目繁多的学前班、培训班,使小学生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时间。小学生大都在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习,例如: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奖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努力,达到目标的快乐,达不到目标的痛苦,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减轻学习负担,应和学生的心理共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五、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篇7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们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四、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篇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这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心理游戏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学生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班主任解决在班级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完全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
玉门油田外国语实验学校将心理游戏引入小学课堂,探索尝试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校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了“‘松鼠’搬家”游戏,要求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作“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根据主持人的口令,参与者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一名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写道:“刚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理去漫不经心地玩这个游戏,可是渐渐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松鼠,他们都有自己的家,有的是一只一个窝,有的是两只一个窝,它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比如松鼠搬家、森林大火……但是它们总能安全地度过难关,继续快乐地生活。我和另一个同学搭窝时,看着四周无家可归的‘松鼠’,总会慷慨地收留他们,因为我总能从他们脸上捕捉到一点无助、焦虑。当我们每个人找不到容纳自己的‘家’时,心里同样是这种感受吧!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集体呢?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这样的集体。它很大,大到能给所有人力量;它很小,小到只有一个人就可以破坏它。身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约束自己,逐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不像游戏中的‘松鼠’一样被人无情地拒之门外,也不像那些面无表情的‘窝’一样不肯收留其他‘松鼠’。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为班级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集体尽一份力吧!”
我校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了“多元排队”游戏: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大家面向圆心站立。主持人宣布排队开始,大家根据某一特征要求调整自己的位置,在调整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首先请大家按个子高矮排队,高个子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高到矮依次排列。第二次请大家按出生月、日的顺序排队,1月1日出生的排在主持人的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月、日的小至大依次排列。第三次请大家按体重排队,按顺时针方向由重至轻依次排列。每次排完后,都通过说出自己的身高或出生月日或体重数来检查是否有人排错了队,排错者需说明理由,大家一起帮助澄清。
一名学生在参加完“多元排队”游戏后写道:“人生有许多种排队——身高、体重、年龄、成绩等,有时你可能排在前几名,有时可能排在中间,有时也许排在最后。排在后面的通过调整方法、付出努力,名次有可能前进,而有些排队纵使你使出十八般武艺,也不能让自己更靠前时,我们也要欣然面对。”
我校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了“看我‘走过来’”游戏:事先准备背景音乐的CD以及球、花、书、报等能够表现生活、学习、运动等场景的实物。主持人宣布:游戏要求每一位学生面对大家,从十米外“走过来”;在“走过来”时,可以运用各种道具,但不允许重复别人的表现方式;所有学生都走完后,评选出“最自信”“最热情”“最幽默”“最佳创意”“最具活力”“最佳搭档”等奖项。
一名学生在参加游戏后写道:“‘走’似乎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动作,但在这个游戏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看了班内同学的表演,我捧腹大笑,同时又感到后悔不迭——为什么自己没有萌生出这样的创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是智慧火花的迸溅。我羡慕那些得到‘奖’的同学,同样也钦佩每一位上场的同学,毕竟我们都参与了,都展示了,都得到了启迪与美好的回忆。”
类似这样的感言学生们写了很多,这样的自悟远胜于课堂生硬的说教,这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所在,“心理游戏”完全可以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
篇9
1、活动中明理。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如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中,可以请学生讲述他们在一天的生活经历,他们遇到过哪些职业的人?而后让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需要谁,离开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这些不同岗位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工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这样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能这样幸福美满,我们应该尊重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没有工种歧视。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行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2、情境中陶冶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如上《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内容是课文中的案例,然后让大家讨论:他有必要生气吗?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如果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会怎么想呢?在课堂教学之余,经常组织“班级明星脸”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被评为班级明星,并且在他的照片还能被贴在明星榜上。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品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3、交流中感梁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生产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氢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出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激动不已。
4、实践中体验。人们对亲身体验的感受是最深的。懵懂的孩子尤其如此。所谓体验法,就是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的过程。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一位教师在教学《课间游戏守秩序》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亲切地邀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大家喜爱的游戏,当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师”违反了游戏规则,游戏进行不下去了,大家不欢而散。这时,老师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不欢而散了呢?“老师”这个小朋友这么做对不对呢?游戏不守秩序行不行呢?再如学习《团结协助》一文,在学文之后,学生明白了“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这一道理。接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游戏:笔画接龙。先由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笔画较多的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一人一笔把字写完。随后集体讨论评价,选出最好的一组,授予荣誉奖章。游戏中,同学们情绪高涨,配合默契,既提高了他们团结协助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挖各学科包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心理辅导。
作者:张自泰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八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斌,胡刚.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6(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