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4 16: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溺爱”泛滥,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脆弱。这些独生子女从小一直被众多的亲人宠着,接受“爱”成了他们的习惯;走出家门,迈入学校,他们俨然是没有经过风雨的嫩苗,受不得半点委屈和磕碰。与同学相处,无理也要争三分,得理就更不饶人了。即使是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们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反应,少有自我反思、自我检讨和自我教育的行为,缺乏换位思考的模式,往往一味将过错、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表现得过于自我、任性、固执,缺乏“一笑了之”的豁达和大度,缺少虚心接受批评教育的理智。学生的这种状况显然是非健康的。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进行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才不辱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感恩教育培养的是一种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接受爱,心怀感激方能成为仁者;接受爱,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还不够,这就只能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当一个人心怀感激,并将这感激化作行为,去关心别人,我们人类的爱才能传递开来、铺展开来,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和谐、美好起来。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会懂得珍惜,才会自立起来。自立起来的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关爱家人,回报社会,他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家人,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所以感恩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培养的是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枝脆弱但有思想的芦苇。” 当今中国社会, 独生子女在增多,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分的溺爱,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阳光之后有风雨,风雨过后才见阳光,生活中难免坎坷和挫折。如果不尽早帮孩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经受风浪和挫折的能力,学校教育也就不能叫成功。感恩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正视挫折、感恩挫折,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遇到挫折不屈服的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人生路上的风雨,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广阔天地。
篇2
今天早上,我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电视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丹老师说了捐肾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名叫田世国的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换肾,田世国决定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多么令人感动啊!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小羊有跪母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操劳,为我们的生活奔波,为我们的一切而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应该要感恩伟大无私的爱。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广东汕尾陆丰市益智学校三年级:李威晔
篇3
感恩教育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长的溺爱有一定的关系。现在一些青少年意识不到感恩,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情商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家庭模式中,父母的角色是为子女无偿付出,他们再苦再累也不求什么回报,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如今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少数孩子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很难养成。其次,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就是指挥棒。学校、教师、学生变成唯分数论的忠实拥护者,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加大加深的知识内容、题海战术与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上,成绩几乎是评判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只要学习好、成绩高,即使有些生活方面的小毛病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然被压缩甚至忽略。而大部分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只有一条——成绩好,“三好”变成了“一好”。最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的价值导向的引导。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所以说,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弥补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问题的探索
首先,晓之以理,以德服人。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逐步深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学校可借用我国的传统典籍,古文新用,将《弟子规》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熏陶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办板报的方法,在校园的橱窗、展板、班级板报宣传栏里,有计划的制作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社会则可以利用媒体宣传报道感恩方面的新闻、公益影片,加大《感恩中国》这类电视节目宣传与报道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知恩图报的优良氛围。其次,动之以情,注重身教。亲子之情不应该是家长单边的给予付出,还要有孩子的反哺回馈。家庭感恩教育是亲子的双向互爱,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子女,因此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心存感恩,让自己的良好品行无意间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的心更善良、情更真挚。然后,实践活动,重在行动。知恩报恩,不仅要用心,更需要践行!把感恩教育融进社会实践,学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多种志愿活动,使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走到留守儿童们中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学校还可以在每年重阳节这天,布置家庭亲情作业,学生身体力行的为父母做顿饭、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内容不限,形式多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并用文字记录下父母的感动瞬间,以及自己的行动过程和心灵感触,让行动与心灵交互碰撞,使行为内化于心。最后,持之以恒,塑造良品。知恩报恩不是一次行为,需要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长以身作则的同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为发展,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各年级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社会环境为导向,社会要传递正能量,将知恩图报作为社会主旋律进行大力宣传。
三、结语
篇4
1、天道酬勤,凡事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我只想要有一双抹泪的手,您却给了我整个温暖的怀抱。我会永远等待下去,直到能亲口说上一句:谢谢!
3、生活总会有无尽的麻烦,请你不要无奈,因为路还在,梦还在,我们还在。所以请你怀着感恩的心,尽情欣赏路上的美好风景。
4、感恩之人亮若璀璨星光,仇怨之人,暗若惨淡愁云。
5、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应该具有感恩之心。
6、活在世上,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你才会体会到幸福,你才会体会到快乐。
7、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感谢别人对你的帮助,感谢家人、朋友对你的关心,感谢老师对你的栽培。谢谢给予我生命的父母,感谢给予我关怀的朋友、老师,感谢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
8、感恩是一种心态,犹如口渴时喝一杯绿茶,甘甜解渴,清香沁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9、帮助,只是举手之劳,而感谢却是永无止境的。
10、生活总是这样,只要你仔细聆听,总会发现一丝爱的声音。
11、勿问儿女几多情,儿女铭刻见言行。不知斯人何时逝,珍情惜今爱不尽。
12、每一盏熄灭的心灯后面,都有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而点亮那盏灯,有时候只需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如果我们都不忘点亮身边的一盏心灯,世界将会充满希望和光明。
13、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14、生命从灵魂意义上来说,是由无数个感动构成的。
15、在亲情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都是父母的手指头,忽视了哪一处,父母都会感到疼的,而那疼,正是最亲最爱的骨肉之情。
16、知恩图报者,贤者也。
17、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则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更是一个永恒的支点。
1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9、父母是我们生命的一大部分,没有他们,生命就不完美。
20、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让自己快乐,更让别人感到快乐!
21、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23、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24、星星能照亮夜空,感恩可掂量自我。感恩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包容全世界。
25、感恩之心,人皆有之;感恩之人,世皆敬之。()
篇5
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滋物无声地进行,在心灵里润化,在行为中感受。
关键词:
幼儿;感恩;教育;做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让幼儿“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力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园感恩教育就是对幼儿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使其养成感恩的心态。加强幼儿园感恩教育应以教师为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加强家园社会联系等方面进行。
1幼儿园寓感恩教育于活动之中
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二个家,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让他们从中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1.1专门的“感恩”教育活动:一是利用节庆活动开展集体“感恩”活动。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重阳节”……都是我们教师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是很难接受的,我们可以在这些众所周知的节日里开展专门的集体的感恩活动,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学会“感恩”。如“重阳节”时幼儿园邀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小朋友一起共庆重阳节,感谢爷爷奶奶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美好的年华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晚辈们!活动中,请小朋友表演节目等,在一次次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内心被融化。二是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主题式“感恩”活动。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去体验、感受,渗透感恩教育。例如主题活动《秋天》的环境创设,秋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万物逐渐萧条。在主题中有个音乐活动———歌曲《小树叶》,歌曲的第一段体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的恐惧,而第二段的转折非常迅速,小树叶勇敢地对妈妈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对我们成人来说,花开花落,非常自然的现象。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会想小树叶真可怜,一个冬天都见不到妈妈,要不然会害怕呢?我们的老师进行这个活动时,将散文《落叶》的部分内容与歌曲相结合,给歌曲中间添加了一段,将歌曲的情绪很自然的作了调整。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妈妈呢?“小树叶飘飘,飘呀飘呀飘,飘到了妈妈的脚下,抱呀抱呀抱成一团,温暖树妈妈”。改编后的歌曲教师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孩子很自然的从歌曲当中体验到了关爱带给人的喜悦。那么今天回家后的亲子活动就是“我给家人送温暖”,于是孩子们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
1.2一日生活中融入“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要引导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在晨间谈话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我为XX做什么?”“妈妈为我做什么?”等话题,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服务劳动的快乐。谈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每逢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我们还会相应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做一件让家人开心的事情,比如,给父母捶捶背、送一杯热茶或帮妈妈擦桌抹凳等等。二是在教学中开展。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孩子们进行讨论,让孩子们明白感恩的道理。也可以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让孩子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三是在游戏中开展。游戏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教师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来当妈妈”游戏中,要求孩子们抱着一个小娃娃去走路,吃饭等等,孩子们真切的体验到当妈妈的不易,于是在下午来接时,很多孩子都不让妈妈抱,而主动自己走着回家了。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是个让孩子直接体验接受的良好途径。
2加强幼儿园感恩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 感恩意识 缺失 培养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每天放学时,奶奶都给童童带好吃的。童童每次取过食物就吃起来,从没对奶奶说声“谢谢”,更不会问奶奶:“你吃不吃?”有时甚至还埋怨奶奶带的食物不是他喜欢的,哭闹着要奶奶去超市重买。
案例二:午睡的孩子起床后,老师、阿姨分别帮全班35名孩子整理好衣服。穿好衣服的孩子们都不吭一声就走了,没有一个人向老师、阿姨说声“谢谢”。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有些孩子对家长、老师的爱,熟视无睹,一种“感受爱的缺失”在幼儿身上很常见。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
二、幼儿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轻易满足,这种泛滥又单向的爱使孩子养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其次是沟通的缺失。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和艰难,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辛苦,也不会用感恩的心来善待父母。由家庭因素造成孩子的“爱心缺失”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孩子们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礼貌,心存感激,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未来发展。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幼儿园虽有品德教育,但还不全面、不到位,或是形式化,表面化。没有持之以恒。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不够。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做到知之而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社会行为上,真正要给孩子做到表率、榜样的作用,还要不断努力。
3. 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从未接触过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黄香温席》《探母》《乌鸦反哺》等在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3)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娃娃家”的活动,要求幼儿扮演父母亲自关心照顾自己的宝宝,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关怀是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的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篇7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感恩教育在逐渐被边缘化,似乎提倡感恩教育与时代不合拍,与市场经济不适应。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感恩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没有普遍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感恩及其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
人与自然、社会的“取予互换”是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也是感恩教育产生的根源。
感恩不是一个自在的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就是“取予互换”。“取予互换”不同于“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领域,而“取予互换”则存在于一切社会领域。
所谓“取”,就是需要和索取。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然、社会那里索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精神的东西。所谓“予”,就是给予。我们每个人都要给予自然、社会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体力、智力等物质和精神的东西。所谓“互换”,就是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与他人的物质、精神产品交换,等等。
人在劳动中诞生。马克思指出,饥饿是人的自然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然之外的对象。人所需要的东西,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而是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得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原始社会产生的宗教被称为“自然宗教”,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崇拜的各种神灵都是自然现象。譬如人们知道土地能长出粮食,因此产生了各种祭奠土地的崇拜仪式。中国儒家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本乎天”。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乾曰父,坤曰母。”把自然界比作人的父母,可见,离开人与自然的“取予互换”关系,人就无法生存。
自然界没有意志,不会主动地与人类“取予互换”,但自然界也不完全是静止不动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违反的。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一旦超过,自然就会以严厉的方式惩罚我们。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食色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仅有这些属性,社会还不能健康发展。因为,社会是由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的。
马克思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指出了人的这种依存性。按照人的自利性来说,人人都为自己, 发展下去必然是尔虞我诈的社会,但人的社会属性可以补偿和限制人的自私性的膨胀。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也不爱别人,但是它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种态度,公然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他会发觉,其他人决不会赞成他的这种偏爱,无论这对他来说如何自然,对别人来说总是显得过分和放肆。
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虽然自利和自爱是合理的,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譬如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压制他人,甚至伤害他人。“互害型社会”是不能长久的。这时候,他就会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纠正,一个是法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即只有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基础上的自利性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无端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因此,法律的惩罚机制迫使人们把自利性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另一个是社会舆论和道德的谴责。人言可畏。你可以设想你到孤岛上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但孤独比社会更可怕。美国的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只有孤独才能获得自由的话,这样的自由我们宁可不要。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作《逃避自由》。人们不是在追求自由吗?弗洛姆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因为孤独比社会更可怕。正是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使一个人的自利和自爱不能达到傲慢的程度。
不难看出,单个人不会产生感恩问题,由于有了“取予互换”的需要,感恩问题才相伴发生。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就要营造良好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小小年纪并不活泼,因为他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六个大人围着他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事情你都不用管了。取予互换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子转,结果使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他人做点什么事情,感受不到全面的人际关系,只有索取,没有给予,就破坏了感恩产生的社会基础。
人活在关系里。一切抑郁症都是关系出了问题。营造温馨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观条件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是情感的存在物,这为感恩教育提供了主观条件。
“取予互换”为感恩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仅有“取予互换”还不足以产生感恩。感恩与人的心有关,与人的情有关。在“取予互换”的交往活动中,人们会产生思想,产生情感。这是人的感恩,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式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区别。
因为人不仅有对象意识,而且还有自我意识,这使人能够对自己的“取予互换”活动进行反思,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对自然的感恩是人从理论上认识到自然界对人的巨大作用,譬如,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
人是情感的动物。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每个人所做的事,都是基于他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绝不会无动于衷,常常持有一定的态度,包括喜、怒、哀、乐等表现。情感与外界事物有关,没有外界事物,情感不会发生。
情感又与人们的认识有关,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只有当人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及其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讲,情感是继人的逻辑防线之后的又一道防线,即情感防线。人们只有对事物产生认同的情感,才容易接受这一事物。譬如,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上其他一切人的感恩,都是因为我们与之发生了情感。
然而,情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将人引向善的方向,也可以将人引向恶的方向,关键要正确地引导。
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走向极端。一个在六个大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情感往往是脆弱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常常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孩子走上极端。某市重点高中的一个17岁的男孩,不堪母亲逼迫学习,将母亲杀害了。这虽然是个案,却值得我们深思。家庭和学校应当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关爱不是溺爱,关心不是包办代替。
独立是自由的前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务。好的教育是分清“界限”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养成的教育。
三、感恩教育的当代价值
有人对感恩教育提出质疑,其重要根据是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历史进步与文化转型。感恩教育无疑属于传统的文化范畴,自然在被冲击之列。譬如,有人认为市场经济重视契约关系,实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你买我卖,公平交易,按契约办事,谁也不欠谁的,你不用感谢我,我也不用感谢你。感恩没有经济基础了。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产生于人际交往实践的感恩文化,体现着人类永恒的需要,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而加以简单地否定。不能武断地认为传统的就一定是^时的,现代的就一定是进步的。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感恩就属于这样的精神文化。
第二,我们不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与等价交换的作用,但这不是否定感恩的理由。这是因为,感恩文化产生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之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经济形式,而感恩文化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道德现象。
第三,契约和等价交换只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人们所遵循的一种行为规则,但人的活动领域是多方面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不能普遍适应于人们经济活动以外的所有领域。譬如,在家庭领域,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往往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也是难以计算的。子女对父母当然要感恩、要回报,那回报多少才算是等价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一场报告,或与别人交流,经常因为他们的一句话而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日常生活中邻里相助、朋友帮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不是用等价交换能够解释的。把等价交换原则推广到经济活动领域之外是错误的。市场机制不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社会,这是必须分清楚的。
第四,即使在市场经济领域仍存在有感恩的广阔空间。人是任何经济形式的主体,人的思想、道德觉悟必然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在特殊的情境下,等价交换原则不起作用。譬如,上海有一年流行甲肝,急需板蓝根冲剂,北京同仁堂在往上海发送板蓝根之前,有人建议可否趁机涨价,因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改变的,既然市场急需,适当涨价也是合理的,因为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也应该得到补偿,但同仁堂研究决定不仅不提价,还要切实保证产品的质量。结果是同仁堂保持了百年老店的信誉,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很多经营好的企业,以他们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客户,不是仅靠等价交换就能解决企业的持续发展的。
从历史进步的尺度来看,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从道德尺度来看,市场经济也会有负面效应,产生对人性的奴役,产生很多消极腐败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蔓延、假冒伪劣商品频出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用道德尺度压倒历史尺度,也不能用历史尺度否定道德尺度的作用,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
感恩是道德尺度的重要内容,是做人的伦理底线,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上的“应该”教育,而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算计”教育。既然感恩是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行为,那么感恩教育就应该考虑教育者的感受,我们帮助他人,不能是一种感情的投资,不能惦记着“回报”。感恩是自觉自愿的,不是命令或强制的。
篇8
一个面临破产仍把半杯水慷慨地分给了工人的小业主,最终资产超过了千万英镑的大富翁,是工人感恩的心挽救了他的企业;一个感恩节送货人,使一个小男孩深刻懂得了传播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一个离家出走的男孩因为感激面馆老板的一碗面,最后理解了几十年如一日照顾自我的母亲无私的爱……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传递感恩的种子,懂得惜福和感恩,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懂得感恩,找到自我心灵休憩的家园。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并将它无限放大,透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激情的互动,到达“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爱与爱的传递”的目的,从而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人间万物皆有感恩之心。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人的乐章,那是落叶对滋养它的大树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一个人,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会体味到生活的幸福与乐趣,学会感恩也就是学会了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帮你在逆境中寻求期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得到他人的帮忙和资助,让自我顺利渡过每一个难关,帮忙自我实现心中的理想,成就自我的事业!
感恩的人是一个心里充满快乐的人,他们懂得把别人对自我的恩惠、帮忙,传递给需要的人,在传递“感恩”这个接力棒中,他们同样享受了生活的完美,完美生活是从感恩开始的!
这是一部朴实无华的感恩教育“教科书”。《感恩中国》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不仅仅能结出甘甜的果子,也能传播快乐与期望;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不仅仅能照亮别人前行的路,还能蕴藉自我心海的沧桑……
感恩是一种认同,一种回报,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人生中的大智慧。感恩能净化心灵,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使人内心变得恬静而柔和……
感恩教育演讲范文【二】
光阴荏苒,岁月从指间悄悄流逝,应对过往的青春,绚丽的梦在心中沉淀,七彩的故事在划过心田,成长留下最清晰的印记。回眸年华的远徉与青春季节的轮回,几多思索,几多感悟,在心间旖旎成一处风景,在岁月的河流中,我慢慢欣赏。这天,在那里我期望能与大家一齐分享我的思考,我的感悟,更期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收获!
用感恩的心生活。
不知何时,耳中充满喧嚣,再也听不到爱的声音;不知何时,双眼被阴霾蒙蔽,在也看不到美丽的景致;不只何时,心中充斥悲愤,感觉不到善良的存在;我像一个受伤的小鸟,心中充满痛楚,却不知怎样疗伤;我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孩子,心中满是绝望,走在漆黑的夜。时间滴答滴答,岁月从耳边走过。哭过,笑过;笑慰着生活的给与,承纳着命运的色彩纷成。经历了年轻的懵懂,收获着成熟的心路里程。不知何时,喧嚣渐渐退去,阴霾悄悄退去,悲愤化为宁静,直到那不经意的一天,我发现一切都不曾改变,改变的是自我的心。时间给我换了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带着感恩的心去聆听,所有的喧嚣退去,爱的声音在心中回响;习惯了爱萦绕的感觉。一切都变成空气,看不到默默爱我的人,听不到幸福在耳边的吟唱,永远持续眺望的姿态,寻找天空中清远的梦。追逐中,我满是辛酸。以为所有的幸福都离我远去。当乘上火车,当熟悉的风景慢慢向身后退去,当站台上熟悉的身影最后化成一个小点……顿时,所有的空气被抽去,我像跃出水面回不到大海的鱼儿,一切挣扎都变成徒劳。那一刻,我明白:爱不曾远去。只是我们习惯占有,习惯了享受,忘记了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给我生命的人,那给我温暖给我关怀的人,那爱我胜过爱自我的人。就在那一刻,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去听那爱的声音,去体会那爱的温暖;就在那一刻,我学会了在感谢的同时去给予,去付出,去关心:妈妈,天凉,注意保暖。爸爸,忙碌之余多多休息。奶奶,注意身体。感恩的心带给我一份踏实的幸福,我不会再眺望那水中的花朵。因为,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找到最真的幸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抓住生命的寄托,领悟血脉相承的真谛!
带着感恩的心去观望,所有的阴霾散尽,美丽的景致填满双眼。两年前去特殊学校的经历,永远刻骨铭心。忘不了那天真的面庞,忘不了那憧憬的声音,更忘不了那双美丽却无神的眼睛。当被一个可爱的小盲女拉着手,满是向往的问我:姐姐,天空真的是湛蓝的吗?湛蓝又是什么样貌的时候,我的心被那天真,被那憧憬重重敲击。我的双眼吟满泪水。那一刻,我从心里感激上天给我一个健全的身躯,让我看到五彩的世界。从那时起,我的双眼不再紧盯失去的的现象,心中不知不觉中,心在感恩中沉淀,悲愤散尽,换来宁静。在沉淀中,感谢困难,是困难让我更加有斗志,感谢坎坷,坎坷教会了我坚持,感谢失败,失败带给我成长。每一段曲折的路都让我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在宁静中,感谢身边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感谢我的老师,是你们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到生命中最真最纯的好处。感谢生命带我在这世上体味缤纷,感味生活当耳旁不在喧嚣,当眼睛不在迷茫,当心不再悲愤,让我们沉淀下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品位生命中的至真至纯!感谢生活,在时间还没有完全流逝得无影无踪的时候,教会了我用感恩的心去生活。
感恩教育演讲范文【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
感恩无处不在。我站在那里的理由是什么?就是感恩。感谢老师们同学们的支持,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感谢父母的生育与培养,也要感谢我自我的付出。因为感谢着这些,我这天便站在那里了。
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忙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群众,为群众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群众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的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这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忙和鼓励为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篇9
一、五个打造彰显目标
通过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培植感恩责任文化,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五个打造”的目标:
(一)打造最安全校园。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底线,安全是一,其他都是零。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让教师和学生热爱校园,以校为家,增强安全责任意识,自觉从自身做起,创建平安校园。
(二)打造最规范校园。规范是学校的纪律线,是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在学校管理各环节上强化责任意识,推行岗位责任制,突出管理的规范性、针对性、实效性。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打造最文明校园。文明是学校的形象线。我们坚持在培养学生的德养上动脑筋,通过创“文明班集体”“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校星”等形式,让文明责任与学生同行。我们提出了“干净的环境育文明规范的人”的口号,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室、宿舍、卫生区做到了无纸屑、无痰迹、无污迹,学生在创造文明环境的过程中感受了尽责的愉悦,增强了文明规范的意识。
(四)打造最激情校园。激情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通过感恩责任教育,强化“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校园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五)打造最和谐校园。和谐是学校的幸福线。实施感恩责任教育,教师会自觉发挥表率作用,学生则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共同为和谐校园的打造尽责尽力。
二、五大内容深化主题
我校实施感恩责任教育,主要内容是:
(一)感恩父母,尽责家庭。即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对家庭尽一份责任。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为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组织开展“我的成长足迹”“算算亲情账”“回味感动的瞬间”“搜集成长的见证”等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明白回报的幸福。
(二)感恩老师,尽责学习。即感谢学校、老师的培育之恩,尊敬师长,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我们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去办公室帮助老师打扫卫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三)感恩他人,尽责互助。即感谢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人士的真切关爱,懂得待人接物处事的道理,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自觉关心帮助别人。
(四)感恩国家,尽责社会。即感谢国家的培养,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我们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等系列活动。
(五)感恩自然,尽责环保。即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爱护一草一木,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五大途径实施教育
(一)环境文化熏陶
一草一木见精神,一砖一瓦都有情,每面墙壁会说话,每处景点都育人。学校在原校区条件薄弱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校主体建筑分别冠以“鹏程、宏图、修远、博雅、践行、雅言、谦行”等名称,其中综合实训大楼以“双馨楼”命名,喻“德技双馨”之意。学校横向道路以“敬业、勤业、乐业、创业”等命名,纵向道路则以“求真、求实、求新、求精”等命名。师德三园中“师范园”以陶行知雕塑和警句激励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表园”以雅仪流芳扬师表,“师魂园”以浩然正气铸师魂。育德三园包括“崇德园”“励志园”“争先园”,激励学生志存高远、奋发争先。
(二)主题教育宣讲
我们开展以感恩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坚持“四轮齐转”,一是成立感恩责任教育领导小组,为感恩责任主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把军训、升旗仪式、学校大会、专题教育讲座、晨词宣誓、弟子规诵读等作为实施感恩责任教育的常规活动,并结合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青年节、文明礼貌月、清明祭扫烈士墓等节点,针对性开展感恩责任宣教活动。三是开好主题班会,组织感恩责任教育主题班会竞赛。四是开展感恩责任教育专题研究,就实施感恩责任教育的模式、途径、效果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课堂教学渗透
我校十分重视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施行不同专业各具特色的课堂德育。首先,开足德育课程。其次,加强学科“感恩责任教育”的渗透,把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到学科教学中去,融合到课程中去,捕捉课程中、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和感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感恩责任教育的洗礼,实现学校感恩教育在操作模式上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再次,突出专业课教学的感恩责任教育,无论是专业教室还是实习车间,都创设了良好的感恩责任氛围,通过卫生的保持和用料的精确,培养学生良好的节俭品格;通过技能展示,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通过成果展览,树立学生的自信。
(四)全员导师引导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大楼、大师,更需要大爱,全员导师制可以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平等、尊重、关爱”的育人原则,构建“全员育人、全流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
(五)特色活动提升
寓教于活动之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用活动来提升感恩责任教育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成、在活动中提高。力求每项活动都能做到“五要”,即目标定位要准、组织实施要实、活动形式要新、参与程度要高、活动效果要好。在搞好常规活动的同时,我们又在特色活动上做活文章,主要开展“书香校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助学济困四大活动。
四、五大成果形成特色
(一)弘扬了主旋律
“感恩责任教育”是基于新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责任的承担和行动的回报。通过感恩责任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旋律。
(二)传递了正能量
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让学校“感恩小环境”带动社会“感恩大环境”。一是指导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孩子责任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人成为学习楷模,积极参与感恩行动。二是服务社区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承担责任并感恩社会。三是组织社会培训。把我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更新了育人观
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从学科教学、课外实践、评价调控、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感恩意识的形成。为收到理想教育效果,在感恩责任教育中,我们按照各年级各专业教育内容设置考评指标,务实考评管理,做好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三个层面的适时调控,在教育过程调控中提高学生感恩和责任意识,促使其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增强了实效性
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凸显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内涵,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使学校尽快成为人文校园、温馨家园、幸福心园、品牌名校。自从感恩责任教育实施以后,教师师德修养全面提升,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学生饱尝温暖,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生活热情。
(五)扩大了影响力
篇10
讲讲故事
只看到一个儿子
禅师听三位母亲聚在一起聊天;
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比其他孩子身手灵巧。”
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无人能及。”
第三位母亲腼腆地说:“我的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天赋。”
随后,三位母亲各自提着一个沉重的水桶返回村子,准备做饭招待禅师。
三个儿子都出来迎接母亲。
第一个儿子连翻好几个跟头,赢得大家的喝彩。
第二个儿子唱出了美妙的歌声,确实非常动听。
第三个儿子默默地跑到母亲跟前,替她把水桶提回家。
三位母亲问禅师:“你觉得我的儿子怎么样?”
禅师回答:“你们的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而已。”
说点道理
感恩的心要培土
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训中,“百善孝为先”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孩子身手灵巧,唱歌动听,在禅师看来都不重要,孩子最宝贵的品质是孝。
家庭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孝“。一个没有”孝“的家庭,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得不到缓冲就会频发“战争”。所以说,孩子孝敬父母是使家庭幸福和谐、温馨美满的一个重要基础。
但是,当今的孩子为什么都让人感觉缺乏孝心呢?主要原因还是家长本身,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包办过多,一切迁就家里的“小太阳”,无形中让他们成为一切的主宰。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给孩子提供一切的一切似乎理所当然。然而,一个孩子只知道伸手要钱,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把你的付出视作天经地义,这样,当他成人后又怎能为社会和别人付出呢?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家里有没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没有一直嚷嚷肚子饿而没有抬头看看疲惫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独占好吃的,不知留给他人,热衷于为自己生日开PATTY、收礼物,从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
爱父母说容易也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心中有爱,就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特别是孝敬之心,如果不表达,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消逝于无形。
给点建议
如果孝,怎样孝
孝心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开始。下面是给父母的一些具体建议:
(1)分享食物
如果你切了水果或是买来好吃的东西,请孩子先为家里的长辈献上,要求长辈面带微笑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感谢。
(2)培养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孩子固然需要我们的照顾,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包办。经常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无形之中,我们的孩子会体谅我们了。
(3)教育孩子体谅和关心长辈
长辈身体不好,要教育孩子学会问候,如果家长下班回家比较疲惫,就要明确告诉孩子,让他自己学着把事情做好或是独立玩耍。
(4)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家长如何对待长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你的态度和行为。
(5)一起读书,看电影
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打动孩子的心。父母可以挑一些关于爱与表达的电影和书籍,同孩子一起观看和阅读。
(6)给亲人一份感动和礼物
长辈过生日,跟孩子一起商量准备礼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互赠礼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