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
传统的实习带教模式只注重“传、帮、带”,注重护生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护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护生进入临床后只是一个“操作工”,不能运用动态、整体的观念来观察病情,不能灵活、有效、及时地去解决问题,不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不能客观正确地去评价护理过程。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注重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她们获得胜任护理专业工作的能力,为护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1 评判性思维的概念
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译为批判性思维,来源于哲学领域,由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护理领域并受到护理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护理学家认为[1~4]:评判性思维是衡量护理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取舍。国内护理学者提出评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其解决方法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审慎广泛的收集资料、理性思考、得出结论,但也要有高度的开放性,愿意听取和交流不同观点,使所做出的结论正确、合理。
2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在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前,带教老师要先认识到评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带教过程中不但要指导护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评判性思维能力。带教老师在教给护生“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同时引导护生思考“为什么”和“这样做对吗”;指导护生在工作中除认真细致以外,还应考虑节省人力物力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让护生意识到护理操作规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护理操作方法还有待改进,临床上许多护理技术革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2.2 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利用讨论、病例分析、反思写作等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2.2.1 讨论法 在临床教学中创造令护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气氛,鼓励护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思考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对或错的答案。要在尊重带教老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护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她的主体意识。在临床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鼓励护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争论,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教学环境。在临床教学中,要求护生评估实施结果,主动质疑、分析资料,进行演绎、归纳推理,表达她们是怎样思考的而非仅仅思考什么。
2.2.2 病例分析法 要将护理程序作为一项基本护理理论和技能来对待,带教老师要结合病例,按护理程序引导护生分析、思考。遇到有争议时,让护生自己寻找充分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带教老师作出点评。在反复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构建评判性思维过程,培养护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假设、论证的能力。
2.2.3 反思写作法 要求每个护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见到的特殊病例的临床表现、救治过程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记录在笔记本上。每周由各科护士长、带教老师督促抽查,并给予恰当的引导,重点指导护生怎样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本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思写作方式来对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有利于护生积累经验和教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助于护生在审视自己所采用的思维技能与价值取向,尤其是有利于护生的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判断的思维技能训练。护生通过反思写作这一过程增强了自我意识,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观,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
3 体会
3.1 提高了实习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互相提问、共同讨论的方式,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护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病例分析、反思写作法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护生在准备病例期间,需要查阅文献、采集资料,一方面巩固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对护生自身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护生的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是相适应的。
3.2 激发了带教老师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带教老师自己必须要掌握了更多理论知识、技能,才能在带教过程中准确、明了地解答护生的提问,因此也激发了带教老师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提高了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洋,刘玉锦.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建立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吉林医学,2008,29(14):1213-1214.
2 董丽霞.临床带教中加强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外医疗,2008,25:105-106.
3 张传英.胡悦宏护理教育中的评判性思维教学探讨.中国实用医学,2008,3(9):144-145.
篇2
[关键词] 急诊;护理;评判思维能力;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150-02
评判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调整、有目的判断过程,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一种批判理论,所提倡和主张的是一种科学的判断思维模式[1]。延伸到护理学中即是在解决护理问题时如何反思和推理的过程。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评判性思维,因此护士应把评判性思维方式应用在执行医嘱,观察病情,科学研究中去,即在护理工作中要有质疑和探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特别是急诊科,在抢救时间紧迫,条件有限的急救工作中,医护合作的性质就尤为突出,此时,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就显得很重要。一个成熟的具有评判性思维的护士不仅能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有效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还能及时为急救患者进行有预见性的救护,为急危重患者赢取宝贵的黄金时间,但是,目前很多的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鉴别能力差,只会机械性的执行医嘱[2],针对此种现状,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全科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护理人员19名,年龄为19~40岁,平均28岁。
1.2 方法
1.2.1 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评判性思维概念,认清其与开展护理工作的相关性。理论学习由护士长以业务学习方式进行授课。
1.2.2 组织护士分组讨论护士长在每天早会以及业务学习时,要针对急诊科护理案例,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同时向护士讲解护理预案与应急预案。即:要根据实际患者,组织护士进行讨论如何运用正确的护理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如:病例1,男,24岁,因胃部疼痛就诊。诉既往有胃疼痛史,此次因空腹饮白酒半斤而出现疼痛,因晚上值班医师1例,且急诊患者较多,医师在询问了病史后未做体格检查就开药给患者输液,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发现患者表情非常痛苦,症状未见缓解,触诊腹部,发现患者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立即将病情告诉医生,并建议医师给患者做X线腹透,结果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提示消化道穿孔,收专科住院治疗。病例2,57岁,女,主诉头昏就诊,入抢救室观察,医生常规检查后诊断为眩晕病。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 ml加银杏达莫20 ml静脉滴注,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主诉头昏、头痛加重,护士根据观察建议医生给患者进行CT检查,医生采纳,急诊CT示脑出血。病例分析:第一,患者就诊时,护士要尽可能充足掌握第一手资料,患者2就诊时血压130/80mmHg,既往无高血压史。但却未仔细询问患者的基础血压值,后经过询问患者家属才知道患者基础血压为(80~100)/(50~60)mmHg,因此此次130/80mmHg的血压就应视为高血压,老年女性瘦弱患者中这种情况最常见,但医生未引起重视。第二,中老年人的头痛要经详细诊断,特别是要在CT及头部彩超等确诊为眩晕才能应用银杏达莫扩血管药,否则是错误的。此2例患者显示护士因专业理知识扎实并成功的把评判性思维应用于病情观察中,减少了误诊误治。通过对各专科急救护理预案的讨论确定护理流程为不断质疑―确定―实施―评价再质疑―确定―实施―评价的循环过程。同时围绕急救护理预案修订,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科学性。同时护士长要对1~2名护士进行理论问答及抽考各项专科技术操作,其他护士要进行补充,由护士长进行点评。
1.2.3 自觉实践评判性思维氛围的建立每名护士在工作中,要以学习笔记的形式把自己的成功心得及不足记录下来,同时在护理例会上大家要互相交流经验。同时护士长在开展急救护理与管理时,要运用评判性思维,护士长要与护士共同分析与讨论其在工作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以平等的交流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护士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2.4 观察指标①急救器械的应用;②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急救专科护理知识的掌握[3]。
2 结果
通过评判思维的培养与具体实施,全科护士的评判思维能力提高,大部分的护士都掌握了急救专科的护理知识,所有护士都能独立地进行洗胃,除颤、呼吸机参数设置,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使急诊护士的救护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
3 讨论
通过评判性思维培养,使急诊护士明白了评判性思维对急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仔细的观察及对患者关爱负责的态度是急诊护士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4],从而使护士主动去学各危重症急救知识及各种抢救技术,主动关心患者、观察患者,更好地完成救护任务。无形中促进了急诊护士全面素质的提高。医学是一门不断否定的科学[5],现代医学对护士的要求已不仅是停留在打针、发药等机械性执行医嘱方面,它要求护士应注意配合医生主动护理、参与治疗能力的培养,从而确立急救护士在医疗救护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地位,摆脱护理从属于医疗的依附关系,提升自己位置和形象,方能真正促进急救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护士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否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这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死[6],因此,必须培养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2]杨秀红,李新萍,侯桂红.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1B):2979-2980.
[3]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4]丁英杰.护士素质的要求[J].当代护士,2000,1(3):56.
[5]魏君.中外护理教育发展概况[J].护理研究,2006,20(3A):642-644.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创伤骨科护士16名。其中本科5名,大专8名,中专3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由护士长及5名护理组长组成评估小组,评估内容包括:①护士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对骨伤科常见现存的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评判思维能力;②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操作熟练程度;③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④环境管理能力;⑤患者及家属配合主动度等。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1.2.1明确评判性思维与创伤骨科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察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的决策的过程,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目前,在欧美等护理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已纳入护理教育中,且在护理实践运用中也展现了其应用价值[3]。评判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工作中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
1.2.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能力培训
新毕业护士上岗前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组织学习专科护理常规,上岗前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排班上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层层把关,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危重患者及配合差、老年患者进行评判分析,运用评判性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提高操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1.2.3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针对创伤骨科护理案例,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通过模拟应急病例,要求护士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评判,考验护士的综合判断与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规避了护理风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91%提高到2011年的100%。
3护理风险管理重点
3.1创造评判性思维的气氛
各项护理操作前评估,告知家属及患者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爱心、耐心、同情心是创伤骨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者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
3.2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
及时总结临床不同类型患者抢救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培养护士根据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事项,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提高护理风险的判断能力。
3.3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各级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汇报、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职业训练意识
每周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综合护理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欠佳,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历及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各异,不同年资的护士由于其素质、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知识程度及临床经验等不同,沟通技巧不够全面,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因此,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3.6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房巡视,执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去除,发现患者和家属的各种危险行为应及时劝阻。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易于观察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篇4
【关键词】 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培养;素质
急诊科护理工作忙、急、杂、乱,2008至2009年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护士在从事急诊工作早期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如重型外伤,猝死等各类突发事件)高度紧张,没有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需要护士具有对问题进行评判性分析、评估、判断、决策能力即评判性思维,以达到缓解紧急状况与护理人员现状之间的矛盾,针对护士机械的执行医嘱而不假思索,我科从2008年1月开始对全科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教育和培养收到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8年护理人员18人,平均年龄26.3岁,2009年护理人员21人,平均年龄26.9岁。
1.2 方法
1.2.1 理论学习法 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护理程序及护理预案和应急预案流程,如急性肺水肿和消化道大出血的应急预案和流程等。由护士长和学以业务学习方式授课进行理论学习。
1.2.2 组织讨论法 护士长利用每天晨会时,围绕急救工作中,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相关问题组织讨论,如:急救患者出现那些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主要护理的诊断,当班护士是否处理恰当。由护士长抽考1~2名护士进行理论回答和各项专科技术操作,其他护士进行补充,护士长点评。
1.2.3 书写学习日记法 每人选择1~2次在护理工作中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案例,成功实践的心得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析收获和不足。每月交给护士长批阅,并在护士会上展开交流。
1.2.4 建立自觉实践评判性思维的氛围 护士长在急救护理与管理中运用评判性思维开展工作,在护理工作中发现护士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护士长与护士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1.2.5 评价 科室每季度抽考3~4名护士,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项操作及口述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和决策能力,设置优,良,及格,不及格。
2 讨论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附属医院实习的2012级、2013级护理专业生共30名,另外,鼓励在同科室的中专护生、护理本科生参与讨论,讨论会由带教组长主持,有时也有科护士长、护士长和其他护士参与。
1.2 方法 每周开展一次实习讨论,每次2个~3个学时,以科室实习小组为单位,每次3人~4人,与其他科室学生集中交叉讨论,如心内科和血液科的学生交叉讨论,每次讨论1个~4个问题不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3 教学模式 讨论资料由学生轮流准备,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定,并提前通知其他学生,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相关知识。讨论内容主要围绕临床护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重点问题及一些特殊病例的护理体会展开讨论。讨论由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以提出的讨论题为中心,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争论辩疑,在相互交流中,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老师暂时不回答问题,只是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作适当的引导,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气氛。最后,所有学生发言完毕,由带教老师针对讨论内容和学生们的不同观点进行讲授及总结,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思维及流畅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与学生达成共识。此外,带教老师还适当增如一些与讨论内容有关的临床护理最新进展,让学生了解发展动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如有护士长或其他护士参与,也可作相应补充。
2 结果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对护理临床教学中开展实习讨论赞同和积极接受态度,认为这对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 讨论
护理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其理论知识大多比较扎实,想像力比较丰富,部分学生还有过临床工作经历,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对其教学方式应充分鼓励其自我意识的发挥,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发现问题。
3.1 实习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1],是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老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及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这些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探索问题的冲动。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使自己的答案在讨论中更具有说服力,她们认真复习教材并经常上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通过上网查询,向其他老师或医生请教等各种途径主动获悉相关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加上老师的归纳总结及介绍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及求知欲。
3.2 实习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独立进行护理活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护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其解决方法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定期开展实习讨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一个轻松、民主的讨论环境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流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同时,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耐心引导会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发展。
3.3 实习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感受接受、知识的理解领会、知识的巩固和知识运用等5个阶段。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每周开展实习讨论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在临床工作中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望,再引导学习进行讨论分析,经过积极探索思考,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实习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各种重要的任务,如临床教学、授课、主持教学查房、病历讨论等,这就要求她们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周开展实习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也增加了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克服了众人面前害羞胆怯的心理,提高了自信心。
3.5 实习讨论有助于促进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实习讨论,问题交给了学生,但绝不是一种解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博学多才,以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其次,带教老师应灵活运用教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而全面地解答,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向,为学生扩充、更新知识,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提高综合素质,以胜任教学工作。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教学中每周开展实习讨论,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职毕业护生;护士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美欧企业理论界兴起的一种企业战略新理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90年代最新发展[1]。现今阶段,在分析职业能力时,有些发达国家特别注意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2]。美国护理领域中很早就用到“核心能力”,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也是核心竞争力。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明确所需的能力,然后以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目标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的说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8项能力[4]:评估能力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次是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看,因教育层次不同,某些护士核心能力涵盖的具体技能会因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尽相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
2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 美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关注和研究较早。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86年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其中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护士核心能力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核心能力也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5]
2.2 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功能的不断扩展。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对护士能力的研究在我国也日益增多,但只有对本科毕业的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标准,高职毕业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一般依据的是本科生评价标准,对中职毕业的护生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3 中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3.1 护士8项核心能力(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见下表:
3.2 通过临床路径,采取问卷调查分析 对正在临床实习的2009年毕业的护生进行调查。主要针对10所医院中的60名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及1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护士“8项核心能力”进行制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自我评价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在能力需要方面主要分:非常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在现有能力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分:胜任;一般;不能胜任。通过分析(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自我评价: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
通过分析整理,将护士“8项核心能力”按中职毕业护生实际需求排序:
临床带教老师认为:
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般需要:评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中职毕业的护生认为:
非常需要:知识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
一般需要:交流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
不需要(因为学生认为做不到):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4 结 论
在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型和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然而病人对护理服务形势的多样化以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和探索出以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找到适合中职毕业护生职业行为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荣平,柯银斌.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20(5):1-5.
[2] 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03(1):15-17.
[3] 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2.
篇7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心内科患者;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62―01
批判性思维是本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英文翻译为Critical Thinking,亦译为评判性思维,又可称为批判性认识活动。它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需要一种较以往传统护理模式更有效、更全面、更体现整体性的方法去形成护理决策 ,这种方法被称为批判性思维。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它对病人的护理效果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护士必须掌握批判性思维 ,以适应当前病人的健康状况、满足病人的需求。
1 心内科特点
1.1 心内科疾病基本集中在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上,严重的就是脑溢血、脑梗塞、脑出血和心肌梗塞等,且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疾病。
1.2 心内科多是老年患者,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高龄的有90多岁,相对而言,那些60多岁的都可以称之为年轻了。
1.3 心内科疾病的最大特色就是无法彻底治愈,只能缓解症状,减慢疾病恶化的速度。一般一个病人从第一次发病起,就决定了从此他从此与医院结缘,遵循“起病――住院――好转――出院――复发――住院……――死亡”这一规则。而且这些病人基本上每年都要来医院住上一阵子,用这个科室的护士话说,就是人老了,就像机器耗损了一样,隔一段时间必然要送来维修保养一下。
1.4 心内科是“幼儿园”,需要护士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爱心。心内科是感受衰亡和死亡最深刻的地方,这些垂暮之年的老人,在疾病和死神之前,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巨大的恐慌。老人晚年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和死亡,这一点在心内科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作为一名护士,不但要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其实老人和小孩是一样的,都害怕寂寞孤独,都需要呵护关爱,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对待他们。
2 批判性思维在护理心内科患者中的运用
2.1 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以中专生为主,缺乏高中阶段的教育,而高中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关键阶段,一旦缺乏,在日后很难弥补,将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欠缺。其次,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的门槛标准参差不齐,医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良莠不齐。心内科病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所以要求本科护士必须利用班上和班下时间进行学习,熟悉相关疾病的知识,而且能将患者同时患有的几种疾病有机联系起来,掌握它们的护理要点,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2.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内科的患者多为高龄,一年期间可能会住好几次院,且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疾病,这些疾病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痊愈的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萎缩性胃炎等。在护理这些病人时护士常常产生一种疲溃感,缺乏成就感。其次,心内科病人住院期间几乎都要做很多检查,如心电图、彩超、CT等,治疗上每天都要输入好几瓶液体,护士工作量相当大,体力上有些不支。要解决这些问题,护士必须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学会适应当下的工作环境,变压力为动力,适时进行自我调节;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健身、游泳、爬山等,在运动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高度,学习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换位思考,我们自己家都由老人,学会爱屋及乌;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所以提供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改变护士被动执行的角色 在中国,护士必须执行医生的医嘱,护士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护士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也要得到医生的许可。这种服从的角色定位久而久之就造成护士不会自己动脑筋去做判断、决策,只会被动的盲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鼓励护士大胆创新,创新思维,从临床护理上来讲,可以有许多方法去为患者解决问题,但这些方法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个体患者。护士必须根据个体对象的特点、兴趣和适应性,以创新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大夫在为一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病人治疗时,下了凯时静脉滴注的医嘱,但是这位病人已经80多岁了,长期输液,血管状况极为不好,实在不适合静脉穿刺,所以为什么不可以改用静脉注射呢?而且药物说明上的用法上明明写着静推和静滴均可以。
2.4 主动思考 我们反复要求护士工作时要带来三样东西,那就是眼睛(去观察)、手(去操作)、脑(去思考)。只带前两者就是单纯的护理操作工,而脑子带来才能称为护士。原因就是思考的价值。在护理病人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考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思考就要突破原有的惯性模式,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不断变化的,就要求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要思辨。例如,按照病房摆设要求,床头桌上只能放一个水壶和一只水杯,但是在护理一位90岁的患有喉癌的老大爷时,由于病人病情特殊,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多放些用品呢?诸如纸抽、吸管之类的常用物品。按要求吸痰管应存放于处置室随取随用,但是由于科室护士人数有限,而且老大爷大约每隔20分钟左右就需要吸一次痰,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吸痰管放置一些在他的床头呢?
3 讨论
篇8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专业护士的培养方法和合理使用。方法:制定培养目标,利用培训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专科病例讨论等途径,对专业护士进行分阶段持续培养。结果: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结论:医院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专业护士的培训和合理使用。
【关键词】妇产科;专业护士;人员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临床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而护理专业由于受到人员流动、成分新、年资浅等多种因素的困扰,滞后于医学专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专科化是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1],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2]。为了探讨妇产科专业护士的培养方法和合理使用,提高妇产科护理水平,我院自2005年起,借鉴国外专科护士培养先进理念,对妇科、产科专业护士队伍进行了重点培养、合理使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专科情况
我院为锦州市妇产科专科医院,妇科下设腔镜、肿瘤、普通妇科3个小专科,产科下设高危救治、糖尿病、普通产科3个小专科。2005年2大科共有护士96名,其中本科学历4名,大专学历49名。
2 专业护士的培养方法
2.1 培养目标:首先选定热爱护理专业、工作认真负责、有奉献精神,从事本专科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均优者为培养目标。
2.2 初始阶段:全体护士统一认识,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专科优势,走专科护理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
2.3 全面培训,提高理论、技能阶段:高年资护师相对固定各专科,担任专业护士。集中进行护理理论、技能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参加培训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专科病例讨论等“螺旋式教学法”[4],进行培训。
2.4 培训考核:专业护士的培训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作,为了激发专业护士学习和工作热情,使其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各尽其能,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对专业护士进行考核时,通过传统理论和技能考核评价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年进行2次专业理论考试,每2月考核专项技能1次。综合评定,优中择优。
3 专业护士的合理使用
专科护士相对固定各专科,一般不参加倒班,负责解决本组病人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完成专科疑难操作;制订危重、疑难病人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本专科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带教新护士及护生。
4 效果
经过专业护士培养,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护理工作有序、高效地围绕医院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开展工作,质量控制环环相扣,工作到位,许多医护合作性问题能及时协调解决。整个管理模式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层次性培养,发挥了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才作用,保证人尽其才。专业护士具有过硬的技术,不断地满足患者关于技术方面的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注重服务对象的感受,使患者的生理、心理、自尊、被爱等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目前拥有专业护士15名,本科学历8名,本科在读率达60%。3年外送专科护士进修12人次,在护理期刊上42篇。专科护士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基本功扎实,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病人的信任,提升了护士的职业形象,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护士队伍。
5 讨论
专业护士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专门从事专业护理的人员[5]。专业护士在保证患者得到专业化、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中,发挥着医生和一般护理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高素质的专科护士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更需要长期的临床磨练,还需要与专科医师长期合作、学习在一起的默契。所以作为医院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十分珍惜专科护士的培养,更要高度重视专科护士的合理使用,还要给予她们较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专业护士的认定有三种途径:国家、地区和医管局。妇产科作为一个专科,其专科护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应尽快建立妇产科专业护士认证体系,以保证专科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以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护士的专业地位。
【参考文献】
[1]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国护理管理,2004,4(4):19~20.
[2] 郭燕红.探讨和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中华护理管理杂志,2004,39(12):952~953.
[3] 许虹,彭美慈,汪国成等.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护理教育,2007,41(2):155~157.
[4] 郭米嘉,王玲.ICU专业护士资格认证临床培训探讨.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19~20.
篇9
关键词 内科护理技术 高专 护理 课程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自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我校《内科护理学》经院校合作重构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 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①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制定出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需要,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编排有序,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我们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在实训课中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护士,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剧情,设计语言。实训课中,扮演病人的学生,扮演“病人”的学生要表演出病人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病人”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表演情况、存在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然后学生仿真训练,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在课间见习、实习时,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②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有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增加见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实现五个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 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教师仿真教学,学生仿真训练,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5.
3 张伟,张玉.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6):558-559.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糖尿病;股骨干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7-01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循证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成分、卫生保健系统和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 。循证护理(EBN)又称为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指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患者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源整合为最好的证据来制定患者的卫生保健计划。如何向护士传授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让护士掌握循证护理的方法。
1 方法:
1.1 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尿病股骨干骨折病人的情景片段,由护士讨论可采取的护理措施。针对护士凭经验及直觉得出的护理措施,引出循证护理。.
1.2 理论讲解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组织循证护理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实践程序的教学。先向护士提出问题:“循证护理的概念、实践程序是什么?”然后讲解其产生的背景,让护士带着问题听课经过集体讨论后由教师补充,最终形成明确的概念和实践程序。然后按照以下程序逐条讲解实践程序:① 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② 检索有关医学文献;③ 严格评价文献;④ 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⑤ 通过实践评价,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
2结合临床应用:
2.1分析问题: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骨科疾病合并糖尿病临床常见。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患者自身抵抗力低,术后恢复慢且易发生术后并发症,股骨干骨折糖尿病患者卧床时间长,功能锻炼与并发症预防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此类患者的术后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是护理关键。
2.2解决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可获得大量的研究证据,要求护士本着循证的原则,检索相关文献,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信息资源。组织护士在临床上收集实证,并对实证从研究设计、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讨论。术后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较慢,其中血糖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故应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指导患者积极功能锻炼快恢复患肢的生理功能。股骨干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及食欲改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故患者卧床时应教会其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每天保持水分的摄人,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多进食猪骨汤、牛奶、木耳等营养丰富而有促进骨折愈合的食物;臀部置海绵垫或水垫,定时更换海绵垫或水垫预防压疮。术后搬运、更换床单、协助大小便的护理过程中预防压疮及观察肢端血运和疼痛等情况,如移动患者时要平卧,嘱患者双手拉住拉手,移动过程中受伤部位重点托付保护,保持患肢功能位等。对于通过阅读各方面文献护士达成的不同观点组织讨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根据护士的小组讨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例如饮食疗法是治疗的重要的环节,把饮食治疗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以取得配合,随时调整食谱,使患者有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满足机体需要及促进伤口愈合。术后测血糖1次/2 h,病情稳定后,逐渐延长测定间隔时间,应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病情,一般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将血糖控制在6.0 mmo~L以下,餐后血糖
2.3临床护理:循证护理实践是依据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循证护理实践是依据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指针对患者主、客观资料与科学研究证据的最佳状态,是解决患者健康问题时医疗、护理问题和循证实践的合。将总结得出的护理共识应用于临床,同时做好记录,评价护理效果。根据研究证据和患者需要实施的护理,达到及时、准确、有效解决护理问题,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讨论
3.1 多种护理方法并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以问题为基础、病历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施循证护理教学,尤其将临床常见、重点问题引入,激发了护士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并注重人人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高,获得了循证护理基本知识。为患者提供了更快更好的服务。
3.2 培养了护士的综合能力护理改革的核心问题和紧迫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循证护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评判性思维是基于全面的观念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决策的过程 ,评判性思维是循证护理每一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循证护理能力的关键。
4 建议及展望
为了提高护士的循证能力,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循证护理与护理科研、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内容进行适当整合,穿插或合并教学,这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述彬.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入循证护理教育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6~67.
[2] 李春艳.《护理学基础》中进行循证护理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8(2):64―65.
[3] 朱文溪,李小寒,循证护理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7):525―526.